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近千年海表温度变化及其气候驱动因素
1
作者 许嘉莉 李飞龙 +2 位作者 彭诗云 孔德明 徐利强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1,共7页
【目的】研究北部湾近千年的环境演变及其气候驱动因素。【方法】利用北部湾沉积柱BBG01及BBG02的长链烯酮重建过去千年的海表温度变化,并结合沉积物正构烷烃和粒度特征,探讨其气候驱动因素。【结果】北部湾海表温度近千年来整体下降约2... 【目的】研究北部湾近千年的环境演变及其气候驱动因素。【方法】利用北部湾沉积柱BBG01及BBG02的长链烯酮重建过去千年的海表温度变化,并结合沉积物正构烷烃和粒度特征,探讨其气候驱动因素。【结果】北部湾海表温度近千年来整体下降约2℃,1900年到达最低值,与小冰期以来冬季风加强和中国冬季气温降低的趋势一致。BBG02的正构烷烃指示陆源输入1000―1300年较高,1300年后骤降,1700年后上升,此阶段中粒度端元2(粒径7.64~<24.10μm)相似的趋势指示热带辐合带迁移对陆地植被和陆源输入的影响,而平均粒径和较粗粒度端元3(粒径24.10~86.40μm)的增加与和海表温度下降一致。【结论】北部湾海表温度近千年的变化与全球不一致。其下降趋势与粗粒径增加的共同趋势表明在过去千年该区域主要受冬季风和大陆温度驱动,而长链烷烃和中粒径端元2反映了由ITCZ和夏季风控制的降水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海表温度 长链烯酮 正构烷烃 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海域沉积物元素组成变化揭示的全新世华南地区风化强度演变
2
作者 杨嘉雯 彭诗云 +2 位作者 许嘉莉 冯伟家 孔德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0,共8页
【目的】探讨全新世以来华南地区陆地化学风化强度的变化及其控制因素。【方法】利用琼东海域沉积柱GH7的XRF扫描元素数据,从主量和微量元素中提取代表陆源输入的主成分PC1,分析华南沿海地区化学风化强度。【结果与结论】风化强度在13.2... 【目的】探讨全新世以来华南地区陆地化学风化强度的变化及其控制因素。【方法】利用琼东海域沉积柱GH7的XRF扫描元素数据,从主量和微量元素中提取代表陆源输入的主成分PC1,分析华南沿海地区化学风化强度。【结果与结论】风化强度在13.2 ka BP以来经历了“强(13.2—7.5 ka BP)—弱(7.5—3.0 ka BP)—强(3.0—0 ka BP)”的变化,并在全球冷事件新仙女木、9.2 ka和8.2 ka时期均有明显减弱。PC1变化显示华南沿海地区风化强度大约在3 ka BP处于最强期,反映此时降雨量处于最大期,可能与热带辐合带(ITCZ)在此时期南移至低纬度有关。PC1频谱分析揭示风化强度存在一个约2 ka的周期,与厄尔尼诺(ENSO)周期一致,说明华南地区风化强度演变在千年尺度上很可能受ITCZ南移和ENSO的共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沉积物 元素 风化强度 琼东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上升流的年际变化及长期变化趋势 被引量:19
3
作者 谢玲玲 宗晓龙 +1 位作者 伊小飞 李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51,共9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沿岸上升流的年际变化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1982—2012年的海表面温度和风场资料,分析了琼东上升流的强度和中心位置的年际变化规律以及沿岸风应力及其旋度的作用。结果显示,近30年来,琼东上升流强度总体减弱,相... 全球变暖背景下沿岸上升流的年际变化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1982—2012年的海表面温度和风场资料,分析了琼东上升流的强度和中心位置的年际变化规律以及沿岸风应力及其旋度的作用。结果显示,近30年来,琼东上升流强度总体减弱,相比于沿岸风应力,其变化与减弱的局地风应力旋度相关性更高;琼东上升流强中心位置最大概率发生在19.2°—19.3°N,与最大风应力旋度位置接近,且存在北移趋势。琼东上升流强度和位置的年际变化还存在周期约3年、5年和10年的本征模态,以3年周期变化为主。局地风应力旋度在琼东上升流的年际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上升流 年际变化 风应力 风应力旋度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温度锋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7
4
作者 朱凤芹 谢玲玲 成印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95-702,共8页
利用50a(1950—2007年)的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分析了南海上层温度锋分布特征以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受季风、太阳辐照以及诸多因素影响,温度锋季节变化明显,锋面结构复杂。冬季,温度锋基本沿陆架分布,存在于... 利用50a(1950—2007年)的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分析了南海上层温度锋分布特征以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受季风、太阳辐照以及诸多因素影响,温度锋季节变化明显,锋面结构复杂。冬季,温度锋基本沿陆架分布,存在于南海北部海区,从台湾海峡一直延伸到北部湾,发育比较显著;春季,主要出现在南海北部海区、北部湾、越南东部海岸,分布比较广泛;夏季温度锋出现概率增加,出现区域扩大,越南东部出现大面积温度锋;秋季南海中西部海域存在大面积的温度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锋 南海 季节变化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同位素在海洋磷酸盐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法锦 黄亚楠 曾珍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5-931,共7页
海洋中磷酸盐的氧同位素组成不但记录现代海水磷循环的信息(磷酸盐的来源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还记录古环境的信息。因此,利用氧同位素研究海洋磷酸盐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利用磷酸盐氧同位素研究方法及其在现代... 海洋中磷酸盐的氧同位素组成不但记录现代海水磷循环的信息(磷酸盐的来源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还记录古环境的信息。因此,利用氧同位素研究海洋磷酸盐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利用磷酸盐氧同位素研究方法及其在现代海洋环境与古海洋的应用进展,展示了中国海洋磷酸盐氧同位素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磷酸盐 氧同位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14年珠江口香洲大气无机氮湿沉降变化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法锦 孟亚飞 +3 位作者 劳齐斌 李志阳 周凤霞 黄锦锋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54-62,共9页
目的】研究了珠江口区域近年来大气湿沉降中无机氮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近海海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对2003-2014年珠海市香洲地区湿沉降中NO_3^--N和NH_4^+-N浓度及湿沉降通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香洲地区湿沉降中NO_3^--N... 目的】研究了珠江口区域近年来大气湿沉降中无机氮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近海海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对2003-2014年珠海市香洲地区湿沉降中NO_3^--N和NH_4^+-N浓度及湿沉降通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香洲地区湿沉降中NO_3^--N和NH_4^+-N的浓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旱季高而雨季低,与降雨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氮素的浓度在年际变化有波动,但无明显变化趋势;氮素湿沉降通量与浓度变化相反,雨季明显高于旱季;降水量、当地污染状况、大气中污染物(气溶胶粒子)浓度、降雨类型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是造成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此外,香洲地区大气无机氮湿沉降具有很强的事件特征。【结论】香洲地区氮素湿沉降浓度春秋季高于海水,且DIN成分比例与海水有差异,可能改变表层水体营养盐结构,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沉降 沉降通量 生态系统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聚球藻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侯庆华 毛铁墙 陈清香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96-104,共9页
【目的】建立对海洋聚球藻多样性及生物地理分布的系统认识,为海洋聚球藻的生态演替及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综述了海洋聚球藻的生态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演替特征。【结果】海洋聚球藻各亚型呈现出一定的... 【目的】建立对海洋聚球藻多样性及生物地理分布的系统认识,为海洋聚球藻的生态演替及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综述了海洋聚球藻的生态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演替特征。【结果】海洋聚球藻各亚型呈现出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有营养盐、海流及光强等。【结论】在环境要素对聚球藻的影响及机理、各类群间相互作用及海洋动力过程对聚球藻的影响及机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聚球藻 生态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分子标记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和粤西海表温度锋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彪 王静 +1 位作者 经志友 李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共9页
以2006—2013年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GHRSST SST)为基础,通过数字图像处理的边缘检测方法提取温度锋面的核心位置,分析了琼东、粤西海域海表温度锋位置及强度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结合海面高度异常资料和海面风场资料探... 以2006—2013年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GHRSST SST)为基础,通过数字图像处理的边缘检测方法提取温度锋面的核心位置,分析了琼东、粤西海域海表温度锋位置及强度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结合海面高度异常资料和海面风场资料探讨了温度锋变化的可能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琼东、粤西海域温度锋的空间分布及锋面强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沿岸风应力是影响该海域锋面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夏季温度锋面主要分布于琼东沿岸的东部及南部海域近岸50m到100m等深线之间,而冬季则主要分布在琼东的东部海域和粤西沿岸20m到100m等深线之间,春秋两季为其过渡季节;锋面强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最强,春季、夏季次之,秋季最弱,其冬季锋面强度平均值可达到3℃?100km–1,夏季为1.7℃?100km–1;同时,锋面核心位置及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和粤西海域温度锋也存在较强的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 粤西 温度锋 边缘检测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5a南海海-气温差不同资料比对及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夏天竹 徐峰 +1 位作者 王慧 刘克修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2-861,共10页
基于ICOADS、ERA-Interim 2种资料,对近35 a南海海-气温差空间分布进行比对,并使用经验正交分解及小波分析讨论了该区域海-气温差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ICOADS及ERA-Interim资料均可反映南海海-气温差的实际分布,但同一区域内ER... 基于ICOADS、ERA-Interim 2种资料,对近35 a南海海-气温差空间分布进行比对,并使用经验正交分解及小波分析讨论了该区域海-气温差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ICOADS及ERA-Interim资料均可反映南海海-气温差的实际分布,但同一区域内ERA-Interim下的海-气温差数值较ICOADS偏低,且ERA-Interim在近岸特征不明显;南海南北部海-气温差呈跷跷板型变化,4、5月达南负北正峰值,11月达南正北负峰值;夏、秋季南海海-气温差的年际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夏季海-气温差在北部湾与南海主体海域间呈跷跷板关系,秋季南沙群岛海域存在明显海-气温差高值区;四个季节南海海-气温差准3 a振荡周期显著,冬、春季还具有准11 a振荡周期;海-气温差与夏、秋季Ni?o3.4指数呈正相关,冬、春季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海-气温差 资料比对 经验正交分解(EOF) 小波分析 ERA-INTERI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全新世火灾记录的气候变化及人类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婷 郑卓 +4 位作者 满美玲 李杰 彭环环 韩爱艳 黄康有 《热带地理》 2016年第3期486-494,共9页
选取华南沿海丘陵山地3个南亚热带不同地点及海拔的钻孔岩芯进行了微炭屑统计分析,结合孢粉分析结果,揭示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变化与火灾历史,并探讨火灾事件与季风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从8 000―3 500 cal.a B.P.,3个钻孔的微... 选取华南沿海丘陵山地3个南亚热带不同地点及海拔的钻孔岩芯进行了微炭屑统计分析,结合孢粉分析结果,揭示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变化与火灾历史,并探讨火灾事件与季风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从8 000―3 500 cal.a B.P.,3个钻孔的微炭屑浓度均极低,证明该时段森林火灾频率很低,同时高木本含量的孢粉分析结果反映了亚热带阔叶林的繁盛,并指示全新世大暖期湿润和降雨丰沛的气候特征。加上早中全新世南方人口稀少,无"刀耕火种"等大面积农业活动。从3 500 cal.a B.P.开始,多个钻孔显示出微炭屑含量的迅速增加并持续高值,这与华南地区夏季风减弱导致降雨减少、气候变干,以及华南地区人类历史从新石器晚期进入商周时代的转折期密切相关。同时,孢粉指示的阔叶类木本植物含量显著减少,表明火灾对森林破坏逐渐严重。2 000 cal.a B.P.以后,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考古出土的器物证明牛耕和铁器农具开始广泛使用,农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低海拔的GY1和中海拔的LTY钻孔微碳屑含量维持高值,禾本科以及芒萁属等次生植物孢粉含量快速增加。这反映了秦或南越国以后在华南地区较低海拔山地和平原农业活动得到迅速发展。此外,位于海拔1 600 m以上的钻孔GT-2的微碳屑记录显示:高海拔山区在800 cal.a B.P.以后才开始出现频繁的森林火灾,反映人类农业活动和人口增加扩张到高海拔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炭屑 火灾事件 华南 东亚季风 人口 人类活动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上层海洋对连续多个台风的响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同宇 张书文 +2 位作者 陈法锦 蒋晨 马永贵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62-74,共13页
【目的】研究Merantia、Malaks、Megi、Chaba4个连续台风引起上层海洋的响应。【方法】基于遥感和再分析数据,分析台风前海洋环境、台风做功(W)、强迫时间(tf)、降水等要素分布特征,探讨上层海洋稳定度、上升流、湍流混合动力机制如何... 【目的】研究Merantia、Malaks、Megi、Chaba4个连续台风引起上层海洋的响应。【方法】基于遥感和再分析数据,分析台风前海洋环境、台风做功(W)、强迫时间(tf)、降水等要素分布特征,探讨上层海洋稳定度、上升流、湍流混合动力机制如何影响中尺度涡区域的海表温度(SST)、浮游植物繁殖程度,引入动力学参数S判断海洋内部上升流和混合重要性。【结果和结论】冷涡(CE)区域海洋表层降温(SSC)(3.5℃)和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0.5mg/m3)对于台风响应比暖涡(AE)区更为剧烈,与其内部热力学结构有关,出现在Megi过境CE区,主要原因是海洋本身CE特征、强上升流(EPV)=2.5×10-4 m/s,S<1,台风向海洋输入巨大的能量(W>80 kJ)引起剧烈的混合夹卷、强降雨,导致海水迅速重新层化、逐渐加强的非线性CE有更强的封闭性,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将底层(营养盐跃层100m以下)富含营养盐的冷水输送到上层;Malaks过境CE(124.9°E,22.3°N)缺乏强上升流(EPV=5×10-5 m/s),以湍流混合为主(S>1);Merantia使CE区域表现下沉流(EPV<0),SSC主要是湍流混合的作用(W>25kJ),Chl-a浓度增长到0.27mg/m3。AE热力学结构比较稳定,连续台风导致SSC<2℃,Chl-a增加仅200%,Merantia、Malaks过境AE(125.1°E,20.6°N)分别以强上升流(S<1)和湍流混合(S>1)为主,混合层厚度约80 m,同时AE周围无强障碍带,易与周围水体交换,Chl-a浓度微弱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台风 中尺度涡 海洋响应 上升流 混合 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兴岛淡水透镜体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黎大宁 许洁馨 +3 位作者 赵辉 陈举 盛冲 陈法锦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67-74,共8页
【目的】分析永兴岛淡水透镜体的温度、盐度及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永兴岛中部的钻井孔用LTC三参数仪测得透镜体淡水的温度、水压和电导率的实测数据,分析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潮汐... 【目的】分析永兴岛淡水透镜体的温度、盐度及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永兴岛中部的钻井孔用LTC三参数仪测得透镜体淡水的温度、水压和电导率的实测数据,分析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潮汐,气温、气压、降雨量等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淡水透镜体在夏季呈低温高盐特点,冬季表现为高温低盐,全年水位变化不大。气温、湿度、气压、降雨量等气象因素对淡水透镜体特征影响较小。平均海平面高度与淡水透镜体的盐度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表明淡水透镜体季节变化主要与平均海平面高度变化相关。此外,淡水透镜体表现出明显的日周期变化,表现为温度降低、盐度增大、水位周期性震荡。相关性分析表明,淡水透镜体的日周期变化主要由潮汐引起。在夏末秋初,淡水透镜体出现明显盐度变小的过程,主要与当地降雨强度的突然增大有关。【结论】淡水透镜体对不同类型的降水过程响应并不相同,间歇式降水过程更有利于维持透镜体对淡水的潜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透镜体 影响因素 海平面高度 降雨 永兴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印度洋障碍层厚度气候态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颖 严幼芳 凌征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8-108,共11页
基于2004—2018年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浮标观测的温度、盐度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北印度洋(40°—105°E,5°S—25°N)障碍层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基于2004—2018年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浮标观测的温度、盐度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北印度洋(40°—105°E,5°S—25°N)障碍层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印度洋的东部常年存在障碍层,而西部障碍层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较厚的障碍层出现在阿拉伯海东南部(67°—75°E,3°—12°N)、孟加拉湾(82°—93°E,11°—20°N)和赤道东印度洋(81°—102°E,4°S—3°N)。阿拉伯海东南部和孟加拉湾障碍层厚度以年变化为主,且呈同位相变化,均为冬季最大,夏季最小。赤道东印度洋区域则主要呈现半年周期变化,在夏季和冬季各出现一次峰值。进一步分析表明,孟加拉湾和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主要受等温层深度变化影响,混合层深度变化对障碍层厚度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阿拉伯海障碍层厚度同时受等温层深度变化和混合层深度变化影响,其中等温层深度变化对其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印度洋 障碍层厚度 等温层 混合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沉积物矿物记录的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超 王鹏 +1 位作者 孔德明 黄鑫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35-40,共6页
【目的】探讨南海北部大陆架泥质区岩芯沉积物矿物学特征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岩芯沉积物矿物学开展研究。【结果】岩芯沉积物碎屑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组成。【结论】岩芯沉积物中黏土/长石的比值是比... 【目的】探讨南海北部大陆架泥质区岩芯沉积物矿物学特征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岩芯沉积物矿物学开展研究。【结果】岩芯沉积物碎屑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组成。【结论】岩芯沉积物中黏土/长石的比值是比较可靠的古气候变化代用指标,记录了研究区域过去7500年以来东亚夏季风的演变历史。7500-2000 cal yr BP期间,东亚夏季风整体上呈现减弱变化趋势,其中7500-3500 cal yr BP期间,东亚夏季风相对强盛,而3500-2000 cal yr BP期间,东亚夏季风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全新世 南海 矿物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深海底层水和沉积物的细菌群落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15
作者 黄柳鑫 侯庆华 +1 位作者 曲学鹏 孔德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65,共7页
【目的】探索南海深海底层细菌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为南海生态环境监测提供基础数据资料。【方法】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统计学分析[如α多样性分析、β多样性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 analvsis,RF)分析等],结... 【目的】探索南海深海底层细菌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为南海生态环境监测提供基础数据资料。【方法】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统计学分析[如α多样性分析、β多样性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 analvsis,RF)分析等],结合溶解氧质量浓度、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温度、盐度、水深参数,对南海北部、东部和西部的6个深海水体及沉积物样本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细菌群落包括42个门、100个纲、249个目、357个科、542个属和998个种,其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占比60.22%)、绿弯菌门(相对丰度占比7.44%)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占比6.87%)等为主要优势门类,而γ-变形菌纲(相对丰度占比47.82%)、α-变形菌纲(相对丰度占比22.57%)和酸微菌纲(相对丰度占比5.86%)为优势亚纲。通过距离冗余分析(Distance-based redundancy analysis,db-RDA),发现底层硝酸盐浓度和温度与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正相关(P<0.05)。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指出,海洋芽孢杆菌(Bacillus aquimaris)、威尼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venetianus)、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油田水海杆菌(Marinobacter salsuginis)、噬甲基硝化还原菌(Methylophaga nitratireducenticrescens)、新疆假单胞菌(Pseudomonas xinjiangensis)、硒酸芽孢杆菌(Bacillus selenatarsenatis)、嗜碱盐单胞菌(Halomonas alkaliphila)、球孢囊菌(Sphaerisporangium)、马来西亚芽孢杆菌(Jeotgalibacillus malaysiensis)等是最重要的10种细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马来西亚芽孢杆菌丰度与底层磷酸盐浓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底层盐度、底层溶解氧质量浓度和底层硝酸盐浓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南海深海水体的深度、底层温度、底层盐度、底层溶解氧质量浓度及底层硝酸盐浓度等因素均会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其中,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分别与底层盐度和硝酸盐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底层水细菌多样性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马来西亚芽孢杆菌的丰度分别与底层磷酸盐浓度、盐度、溶解氧质量浓度及硝酸盐浓度相关,可作为深海环境监测的有效指示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深海 细菌 16S rRNA扩增子测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湾大气湿沉降中营养盐的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周凤霞 陈淳青 +3 位作者 陈法锦 劳齐斌 朱庆梅 张书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55-2063,共9页
于2015年5月~2016年4月对湛江湾的雨水样品进行了收集,测定了雨水中NO_2^-、NO_3^-、PO_4^(3-)和SiO_3^(2-)的浓度,分析了它们的浓度及湿沉降通量的变化情况,并讨论了湿沉降营养盐对海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厄尔尼诺影响,调查期... 于2015年5月~2016年4月对湛江湾的雨水样品进行了收集,测定了雨水中NO_2^-、NO_3^-、PO_4^(3-)和SiO_3^(2-)的浓度,分析了它们的浓度及湿沉降通量的变化情况,并讨论了湿沉降营养盐对海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厄尔尼诺影响,调查期间的年降雨量明显高于多年平均降雨量.雨水中NO_2^-和SiO_3^(2-)的浓度在夏季和秋季较高,NO_3^-和PO_4^(3-)的浓度在春季和冬季较高,它们的湿沉降通量均在秋季最高(平均超过全年湿沉降通量的50%).降雨量、不同来源的气团、当地的人类活动情况等是影响湛江湾湿沉降营养盐浓度和通量的主要因素,秋季湿沉降通量最高与该季节有超强台风过境有关.雨水每年给湛江湾带来的NO_2^--N、NO_3^--N、PO_4^(3-)-P和SiO_3^(2-)-Si的量分别为2.04、292.4、8.13和45.8t.秋季雨水的沉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海水中的浮游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他季节的促进作用可能在短时间内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湿沉降 营养盐 富营养化 湛江湾中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春季珠江口营养盐的环境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凤霞 陈法锦 +3 位作者 李志阳 朱庆梅 孟亚飞 张书文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42-48,共7页
【目的】为研究营养盐在珠江口的环境影响情况和分布控制因素,对2014年5月珠江口表层水中的NO_3-N、NO_2-N、PO_4-P和SiO_3-Si进行了调查。【方法】采用与相应的水质标准相比较的方法评价珠江口营养盐的环境质量情况,利用相关分析讨论... 【目的】为研究营养盐在珠江口的环境影响情况和分布控制因素,对2014年5月珠江口表层水中的NO_3-N、NO_2-N、PO_4-P和SiO_3-Si进行了调查。【方法】采用与相应的水质标准相比较的方法评价珠江口营养盐的环境质量情况,利用相关分析讨论了珠江口营养盐的分布控制因素。【结果】调查期间高盐度区域(S>30)的营养盐浓度均较低,低盐度区域(S<5)营养盐的分布情况比较复杂;珠江口表层水中NO_3-N、NO_2-N、PO_4-P和SiO_3-Si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75.39±44.70)、(8.64±5.34)、(0.97±0.32)和(54.15±31.44)μmol/L,N和P的浓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相应的海水水质标准;营养盐浓度和摩尔比表明珠江口水体可能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存在潜在的P限制。调查期间,珠江口表层水中的营养盐均与盐度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显著正相关,然而叶绿素a与盐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说明珠江口营养盐的分布受水体混合影响显著,营养盐的分布对于浮游植物的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浓度 相关性分析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夏季琼东海域营养盐与叶绿素a的周日波动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法锦 曾珍 +5 位作者 孟亚飞 朱庆梅 谢玲玲 张书文 陈清香 陈建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83,共8页
基于2013年8月琼东海域两个连续站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近岸站位和陆架站位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周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垂直分布上,近岸站位S1与陆架站位S2的温跃层减弱了营养盐的向上输运;在时间变化上,S1站底层硅... 基于2013年8月琼东海域两个连续站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近岸站位和陆架站位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周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垂直分布上,近岸站位S1与陆架站位S2的温跃层减弱了营养盐的向上输运;在时间变化上,S1站底层硅酸盐、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具有半日波动的特点,而S2站的营养盐则不具有周日波动的现象,这说明近岸站位的营养盐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更显著。S1站的叶绿素a分层不明显,夜间的低值可能体现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S2站位的叶绿素a分层明显,夜间没体现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总体上,琼东海域近岸站位S1和陆架区站位S2叶绿素a和营养盐周日波动都受到温跃层、潮汐、生物作用和光照的影响,但S1站受潮汐作用影响更显著,且S1站叶绿素a浓度还受到浮游动物摄食作用影响。由于叶绿素a和营养盐受到多种环境要素的影响,使得两者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海域 营养盐 叶绿素A 周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上升流区海表温度对台风过境的响应 被引量:16
19
作者 谢玲玲 何超凤 +2 位作者 李明明 田晶晶 经志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9,共12页
对1982—2015年间过境琼东上升流区的台风及其引起的海表温度(SST)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并探究SST变化的影响因素和热量输送机制。结果显示,与开阔大洋显著不同,琼东上升流区SST变化存在降温、基本不变和升温三种类型。在42例台风中,3种类... 对1982—2015年间过境琼东上升流区的台风及其引起的海表温度(SST)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并探究SST变化的影响因素和热量输送机制。结果显示,与开阔大洋显著不同,琼东上升流区SST变化存在降温、基本不变和升温三种类型。在42例台风中,3种类型分别为19例、20例和3例。平均升温(2.1℃)大于平均降温(-1.5℃)。SST变化与台风参量相关性分析显示,与台风过境时长相比,台风强度和台风入射角度对SST变化幅度影响更大。台风在外海引起的非线性海面孤立波向近岸的热输送可能是SST升温的重要机制,观测的SST上升与台风入射角度的关系与理论结果吻合。台风过境琼东上升流区引起的SST变化特征取决于台风局地热输送和外海热输送的相对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琼东上升流 海表温度 台风入射角度 海面孤立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5年北部湾西部近岸大气湿沉降中无机氮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法锦 劳齐斌 +3 位作者 李志阳 周凤霞 沈春燕 黄锦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9-74,共6页
本文利用2000~2014年北部湾西部近岸的两个城市(河内和太平)的湿沉降无机氮(NO_3^--N和NH_4~+-N)数据,分析了湿沉降无机氮的浓度和通量的长期变化规律,并结合北部湾海水中的无机氮浓度讨论了湿沉降对海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 本文利用2000~2014年北部湾西部近岸的两个城市(河内和太平)的湿沉降无机氮(NO_3^--N和NH_4~+-N)数据,分析了湿沉降无机氮的浓度和通量的长期变化规律,并结合北部湾海水中的无机氮浓度讨论了湿沉降对海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5年来河内和太平两个区湿沉降无机氮的月平均浓度总体上在5~9月较低,在10月至次年4月较高;这两个区域湿沉降无机氮的年平均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估算结果表明的湿沉降给北部湾带来的NO_3^--N和NH_4~+-N的量分别为46448.6和83220.5 t/a。湿沉降可能对于近年来北部湾海水中NH_4~+-N的相对含量升高及N过剩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湿沉降 无机氮 沉降通量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