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全新世以来华南地区陆地化学风化强度的变化及其控制因素。【方法】利用琼东海域沉积柱GH7的XRF扫描元素数据,从主量和微量元素中提取代表陆源输入的主成分PC1,分析华南沿海地区化学风化强度。【结果与结论】风化强度在13.2...【目的】探讨全新世以来华南地区陆地化学风化强度的变化及其控制因素。【方法】利用琼东海域沉积柱GH7的XRF扫描元素数据,从主量和微量元素中提取代表陆源输入的主成分PC1,分析华南沿海地区化学风化强度。【结果与结论】风化强度在13.2 ka BP以来经历了“强(13.2—7.5 ka BP)—弱(7.5—3.0 ka BP)—强(3.0—0 ka BP)”的变化,并在全球冷事件新仙女木、9.2 ka和8.2 ka时期均有明显减弱。PC1变化显示华南沿海地区风化强度大约在3 ka BP处于最强期,反映此时降雨量处于最大期,可能与热带辐合带(ITCZ)在此时期南移至低纬度有关。PC1频谱分析揭示风化强度存在一个约2 ka的周期,与厄尔尼诺(ENSO)周期一致,说明华南地区风化强度演变在千年尺度上很可能受ITCZ南移和ENSO的共同调控。展开更多
利用50a(1950—2007年)的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分析了南海上层温度锋分布特征以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受季风、太阳辐照以及诸多因素影响,温度锋季节变化明显,锋面结构复杂。冬季,温度锋基本沿陆架分布,存在于...利用50a(1950—2007年)的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分析了南海上层温度锋分布特征以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受季风、太阳辐照以及诸多因素影响,温度锋季节变化明显,锋面结构复杂。冬季,温度锋基本沿陆架分布,存在于南海北部海区,从台湾海峡一直延伸到北部湾,发育比较显著;春季,主要出现在南海北部海区、北部湾、越南东部海岸,分布比较广泛;夏季温度锋出现概率增加,出现区域扩大,越南东部出现大面积温度锋;秋季南海中西部海域存在大面积的温度锋。展开更多
基于2004—2018年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浮标观测的温度、盐度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北印度洋(40°—105°E,5°S—25°N)障碍层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基于2004—2018年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浮标观测的温度、盐度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北印度洋(40°—105°E,5°S—25°N)障碍层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印度洋的东部常年存在障碍层,而西部障碍层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较厚的障碍层出现在阿拉伯海东南部(67°—75°E,3°—12°N)、孟加拉湾(82°—93°E,11°—20°N)和赤道东印度洋(81°—102°E,4°S—3°N)。阿拉伯海东南部和孟加拉湾障碍层厚度以年变化为主,且呈同位相变化,均为冬季最大,夏季最小。赤道东印度洋区域则主要呈现半年周期变化,在夏季和冬季各出现一次峰值。进一步分析表明,孟加拉湾和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主要受等温层深度变化影响,混合层深度变化对障碍层厚度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阿拉伯海障碍层厚度同时受等温层深度变化和混合层深度变化影响,其中等温层深度变化对其影响更大。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南海北部大陆架泥质区岩芯沉积物矿物学特征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岩芯沉积物矿物学开展研究。【结果】岩芯沉积物碎屑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组成。【结论】岩芯沉积物中黏土/长石的比值是比...【目的】探讨南海北部大陆架泥质区岩芯沉积物矿物学特征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岩芯沉积物矿物学开展研究。【结果】岩芯沉积物碎屑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组成。【结论】岩芯沉积物中黏土/长石的比值是比较可靠的古气候变化代用指标,记录了研究区域过去7500年以来东亚夏季风的演变历史。7500-2000 cal yr BP期间,东亚夏季风整体上呈现减弱变化趋势,其中7500-3500 cal yr BP期间,东亚夏季风相对强盛,而3500-2000 cal yr BP期间,东亚夏季风相对较弱。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全新世以来华南地区陆地化学风化强度的变化及其控制因素。【方法】利用琼东海域沉积柱GH7的XRF扫描元素数据,从主量和微量元素中提取代表陆源输入的主成分PC1,分析华南沿海地区化学风化强度。【结果与结论】风化强度在13.2 ka BP以来经历了“强(13.2—7.5 ka BP)—弱(7.5—3.0 ka BP)—强(3.0—0 ka BP)”的变化,并在全球冷事件新仙女木、9.2 ka和8.2 ka时期均有明显减弱。PC1变化显示华南沿海地区风化强度大约在3 ka BP处于最强期,反映此时降雨量处于最大期,可能与热带辐合带(ITCZ)在此时期南移至低纬度有关。PC1频谱分析揭示风化强度存在一个约2 ka的周期,与厄尔尼诺(ENSO)周期一致,说明华南地区风化强度演变在千年尺度上很可能受ITCZ南移和ENSO的共同调控。
文摘利用50a(1950—2007年)的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分析了南海上层温度锋分布特征以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受季风、太阳辐照以及诸多因素影响,温度锋季节变化明显,锋面结构复杂。冬季,温度锋基本沿陆架分布,存在于南海北部海区,从台湾海峡一直延伸到北部湾,发育比较显著;春季,主要出现在南海北部海区、北部湾、越南东部海岸,分布比较广泛;夏季温度锋出现概率增加,出现区域扩大,越南东部出现大面积温度锋;秋季南海中西部海域存在大面积的温度锋。
文摘基于2004—2018年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浮标观测的温度、盐度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北印度洋(40°—105°E,5°S—25°N)障碍层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印度洋的东部常年存在障碍层,而西部障碍层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较厚的障碍层出现在阿拉伯海东南部(67°—75°E,3°—12°N)、孟加拉湾(82°—93°E,11°—20°N)和赤道东印度洋(81°—102°E,4°S—3°N)。阿拉伯海东南部和孟加拉湾障碍层厚度以年变化为主,且呈同位相变化,均为冬季最大,夏季最小。赤道东印度洋区域则主要呈现半年周期变化,在夏季和冬季各出现一次峰值。进一步分析表明,孟加拉湾和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主要受等温层深度变化影响,混合层深度变化对障碍层厚度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阿拉伯海障碍层厚度同时受等温层深度变化和混合层深度变化影响,其中等温层深度变化对其影响更大。
文摘【目的】探讨南海北部大陆架泥质区岩芯沉积物矿物学特征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岩芯沉积物矿物学开展研究。【结果】岩芯沉积物碎屑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组成。【结论】岩芯沉积物中黏土/长石的比值是比较可靠的古气候变化代用指标,记录了研究区域过去7500年以来东亚夏季风的演变历史。7500-2000 cal yr BP期间,东亚夏季风整体上呈现减弱变化趋势,其中7500-3500 cal yr BP期间,东亚夏季风相对强盛,而3500-2000 cal yr BP期间,东亚夏季风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