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客家茶树种质资源儿茶素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乔小燕 黄华林 +2 位作者 李波 姜晓辉 陈栋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26-29,共4页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广东客家茶树种质资源,以广东省客家茶树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儿茶素组分进行分析,通过因子和聚类分析法揭示了客家茶树种质资源的儿茶素特性,结果表明:客家茶树种质资源中EGCG、EGC和GCG为高...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广东客家茶树种质资源,以广东省客家茶树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儿茶素组分进行分析,通过因子和聚类分析法揭示了客家茶树种质资源的儿茶素特性,结果表明:客家茶树种质资源中EGCG、EGC和GCG为高含量组分,其中,EGCG的含量最高,EGCG在群体间和季节间变异系数最小。儿茶素总量和酯型儿茶素在群体间和季节间变异系数小于非酯型儿茶素。客家茶树种质资源中EGCG、酯型儿茶素和EGCG/酯型儿茶素比值低于大叶种茶树种质。因子和聚类分析显示,EGCG、ECG和EGC可作为不同茶树种质儿茶素的表征性成分;客家茶树种质资源区别于大叶种茶树资源,可单独聚为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种 儿茶素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单丛茶树品种红茶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33
2
作者 王秋霜 乔小燕 +2 位作者 操君喜 方华春 陈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118,共5页
单丛茶树品种是制作单从乌龙茶的主要品种,研究发现其也可用于制作红茶。为明确所制红茶香气物质及主要呈香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香气物质种类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结果表明,本研究从广东单丛品种红... 单丛茶树品种是制作单从乌龙茶的主要品种,研究发现其也可用于制作红茶。为明确所制红茶香气物质及主要呈香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香气物质种类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结果表明,本研究从广东单丛品种红茶中鉴定出46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其中醇类是最主要的物质,其次是酯类和醛类。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和壬醛是5种最主要的呈香物质,含量占香气总量的60%以上。花蜜香是广东单丛茶树红茶典型的香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单丛 香气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资源筛选 被引量:20
3
作者 方开星 姜晓辉 +5 位作者 秦丹丹 李红建 黄华林 潘晨东 李波 吴华玲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24-1733,共10页
为筛选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资源及探究茶树中茶氨酸与氨基酸含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茚三酮显色法结合酶标仪检测技术测定218份茶树资源春季一芽二叶蒸青样的氨基酸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其茶氨酸含量。结果表明,218份资... 为筛选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资源及探究茶树中茶氨酸与氨基酸含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茚三酮显色法结合酶标仪检测技术测定218份茶树资源春季一芽二叶蒸青样的氨基酸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其茶氨酸含量。结果表明,218份资源的氨基酸含量介于1. 50%~8. 98%之间,其中高氨基酸茶树资源(氨基酸含量≥5%) 55份;茶氨酸含量介于0%~4. 03%之间,其中高茶氨酸茶树资源(茶氨酸含量≥3%) 13份,不含茶氨酸的茶树资源4份;茶氨酸与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介于0~0. 78之间,且集中分布于0. 2~0. 5之间,二者的相关性系数达0. 752,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筛选获得了一批氨基酸特异的茶树资源,为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新品种选育及其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氨基酸 茶氨酸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晏嫦妤 李家贤 +3 位作者 黄华林 吴华玲 乔小燕 何玉媚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7,共5页
对近年来发展的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ACGM、SRAP、TRAP、SCAR、RSAP及SCoT的原理、特点进行介绍,综述这些DNA分子标记技术在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ACGM SRAP TRAP SCAR RSAP ScoT 分子标记 茶树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30份山茶属种质资源进行分类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晏嫦妤 黄华林 +1 位作者 李家贤 何玉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6期4962-4963,4968,共3页
[目的]对30份山茶属种质资源进行分类分析.[方法]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30份山茶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行分类分析.[结果]17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138条带,多态性条带为129条,多态性比率为93.5%,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 [目的]对30份山茶属种质资源进行分类分析.[方法]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30份山茶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行分类分析.[结果]17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138条带,多态性条带为129条,多态性比率为93.5%,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范围为0.605 ~ 0.855.[结论]利用NTSYS软件对RAPD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可将30份资源分为5大类群,其分类结果与张宏达分类体系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种质资源 RAPD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调查及其性状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华玲 秦丹丹 +6 位作者 方开星 倪尔冬 王青 潘晨东 李波 江彪 李红建 《茶叶通讯》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广东省南昆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珍稀天然无咖啡碱毛叶茶资源。为摸清‘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现状并为其保护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对野生‘南昆山毛叶茶’进行了系统调查及性状研究。结果发现,‘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主要呈聚集群... 广东省南昆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珍稀天然无咖啡碱毛叶茶资源。为摸清‘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现状并为其保护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对野生‘南昆山毛叶茶’进行了系统调查及性状研究。结果发现,‘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主要呈聚集群落形式存在,群落与群落间相距较远。所调查的104份野生毛叶茶资源均属乔木型或小乔木型,树冠较小,分支较为聚拢向上;叶型变异丰富,多属大叶;叶片较厚,栅栏组织排列紧密;新梢嫩芽茸毛密而顺长;绝大部分野生毛叶茶可可碱含量较高,咖啡碱含量较低,非表型儿茶素GCG和C是主导儿茶素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毛叶茶 种质资源 可可碱 南昆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苦茶资源嘌呤生物碱含量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红建 秦丹丹 +6 位作者 姜晓辉 方开星 王秋霜 潘晨东 李波 王青 吴华玲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79,共9页
以13份广东省境内收集的苦茶资源为研究对象,来自不同省份的28份代表性品种(系)为对照,分析苦茶资源中嘌呤生物碱含量特征。结果显示,咖啡碱、可可碱、苦茶碱及生物碱总量均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差异,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78~1.94,变异系... 以13份广东省境内收集的苦茶资源为研究对象,来自不同省份的28份代表性品种(系)为对照,分析苦茶资源中嘌呤生物碱含量特征。结果显示,咖啡碱、可可碱、苦茶碱及生物碱总量均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差异,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78~1.94,变异系数(CV)为34.89%~191.19%。系统聚类分析将试验材料分为6个类群,类群Ⅰ、Ⅱ、Ⅲ主要为常规品种(系),咖啡碱是其优势嘌呤碱;类群Ⅴ为低咖啡碱的南昆山毛叶茶;类群Ⅳ、Ⅵ全部为苦茶资源,苦茶碱含量较高。通过综合评价,从苦茶资源中筛选出生物碱含量特异的育种材料10份。此外,不同叶位含量分析表明,苦茶中苦茶碱随叶片成熟度增加呈缓慢降低趋势,至成熟叶期仍维持较高水平。研究结果为今后嘌呤生物碱含量特异的功能性苦茶品种培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茶 嘌呤生物碱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茶叶主产区杂草防控技术及成本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林威鹏 郜礼阳 +5 位作者 凌彩金 赖榕辉 陈汉林 王捷才 周巧仪 刘淑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2期147-152,共6页
【目的】明确广东省茶叶主产区杂草防控策略与成本,为控草技术研发、改进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广东省茶叶主产区茶企(茶农)所采用控草方式、次数、成本和期望成本,以及对绿色控草技术的... 【目的】明确广东省茶叶主产区杂草防控策略与成本,为控草技术研发、改进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广东省茶叶主产区茶企(茶农)所采用控草方式、次数、成本和期望成本,以及对绿色控草技术的认知度与接受程度等进行调查。【结果】结果表明,广东省茶叶主产区控草策略以人工除草为主(93.94%),机械除草次之(42.93%),化学除草约占8.59%,而绿色控草技术如覆盖稻草、覆盖防草布、间作绿肥等仅占4.55%~7.07%。年均控草成本11507.55元/hm^2,平均除草次数4.16次,期望年均控草成本6512.55元/hm^2。各项控草技术中,纯化学农药控草年均成本最低,约为2805元/hm^2,纯人工控草年均成本最高,约为12525元/hm^2,人工+绿肥、人工+地膜(防草布)等绿色控草模式成本介于7500~8985元/hm^2。绿色控草技术接受程度为84%,实际使用率不到10%。【结论】广东省茶叶主产区以人工除草为主,成本偏高,茶企(茶农)接受绿色控草技术意愿高,但实际使用率偏低。因此需进一步简化现有绿色控草技术实施难度,制定杂草防控规程,并加强绿色控草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调查 杂草防控 成本 人工除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油茶品种资源现状及育种方向 被引量:23
9
作者 李家贤 黄华林 +5 位作者 赵超艺 何玉媚 李波 吴华玲 晏嫦妤 乔小燕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4-35,共2页
广东是我国油茶原产中心之一,油茶品种资源丰富,其栽培利用已有2 300多年的历史。油茶地方品种资源在粤北、粤西、粤东18个县(市)均有分布,油茶种类有红花、白花、黄花三个类型。树型包括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叶形有大叶和中小叶;... 广东是我国油茶原产中心之一,油茶品种资源丰富,其栽培利用已有2 300多年的历史。油茶地方品种资源在粤北、粤西、粤东18个县(市)均有分布,油茶种类有红花、白花、黄花三个类型。树型包括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叶形有大叶和中小叶;果型有特大果型、大果型、中果型和小果型。我省较著名的油茶品种有高州大果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大白山茶、窄叶短柱茶、香花糙果茶等10多个品种类型。生产栽培以有性品种为主,约占90%,引进品种主要有广西软枝油茶、湖南油茶和江西油茶等。目前广东油茶栽培面积仅10万hm2,年产茶籽3万t,占全国总产的3%,居全国第6位。制约因素主要是优良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的匮乏。挖掘地方优势品种资源和引进选育高产、高油、高抗油茶良种并普及无性系品种是广东油茶品种选育和生产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油茶品种资源 现状 育种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55份清远野生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穆小婷 廖侦成 +4 位作者 凌彩金 郑溪 林建勇 何建平 江丽冰 《中国茶叶》 2023年第2期36-43,共8页
遗传多样性分析是开展茶树种质资源聚类、茶树品种筛选和产品开发的重要基础,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从DNA水平首次对清远全市8个县(市、区)的55份本土野生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估。16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89个等位基... 遗传多样性分析是开展茶树种质资源聚类、茶树品种筛选和产品开发的重要基础,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从DNA水平首次对清远全市8个县(市、区)的55份本土野生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估。16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89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为3~20个,平均11.8125个;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3055~0.9042之间,平均值为0.6987;观测杂合度(Ho)在0.0566~0.8364之间,平均值为0.5391;期望杂合度(He)在0.0918~0.9195之间,平均值为0.7238;Shannon多样性指数(I)在0.2218~2.6356之间,平均值为1.7968;按遗传距离0.53为阈值可将参试的55份资源分为7个类群。研究认为清远野生茶树资源间的遗传差异较大、遗传基础较宽,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清远市 茶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广东点区域试验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华林 何玉媚 +5 位作者 李家贤 苗爱清 赵超艺 吴华玲 晏嫦妤 乔小燕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5-28,共4页
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广东点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参加试验的9个乌龙茶品种中金牡丹、紫牡丹、春兰及瑞香4个品种综合表现最好,除紫牡丹产量稍低于黄棪对照种外,其余品种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瑞香、黄玫瑰、玉翠达极显著水平,紫玫瑰达显著水平... 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广东点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参加试验的9个乌龙茶品种中金牡丹、紫牡丹、春兰及瑞香4个品种综合表现最好,除紫牡丹产量稍低于黄棪对照种外,其余品种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瑞香、黄玫瑰、玉翠达极显著水平,紫玫瑰达显著水平;绿茶品种产量均高于福鼎大白对照种,其中茗科3号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早玫瑰达显著水平,绿茶品质与对照种相当。参试品种在广东区试点发芽期多数表现为早芽种,抗寒、抗旱性强,抗小绿叶蝉能力较强,适宜在广东乌龙茶及绿茶区参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区域试验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南古茶树的保护现状分析与建议
12
作者 曾晓嘉 薛迎斌 +5 位作者 黄燕峰 黎健龙 曾玉丽 陈汉荣 余玲 黄华林 《广东茶业》 2024年第6期52-57,共6页
粤北清远连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文章综述了连南古茶树资源的现状;对先天劣势问题凸显、产业化效益不明显、品牌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提出政企协农学多方助力、科学技术赋能、以及提升品牌孵化能力等相应的保护对策。以期为相关部... 粤北清远连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文章综述了连南古茶树资源的现状;对先天劣势问题凸显、产业化效益不明显、品牌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提出政企协农学多方助力、科学技术赋能、以及提升品牌孵化能力等相应的保护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与茶企茶农提供学习,共同推进连南古茶树资源有效保护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连南茶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南 古茶树资源 病虫害 保护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国内不同产地红茶香气代谢物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秋霜 秦丹丹 +7 位作者 方开星 姜晓辉 王青 李波 李红建 倪尔冬 潘晨东 吴华玲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32-242,共11页
为了明确国内不同产地代表性红茶香气代谢物,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及多元数据分析、香气活性值对代表性红茶香气代谢物进行分析,共同确定关键香气物质。结果表明,本研究共鉴定出140种香气代谢... 为了明确国内不同产地代表性红茶香气代谢物,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及多元数据分析、香气活性值对代表性红茶香气代谢物进行分析,共同确定关键香气物质。结果表明,本研究共鉴定出140种香气代谢物,根据其化学结构分为醇类、酯类、醛类、酸类、酮类、烯类等12种类型。醇类物质在总芳香化合物中所占比例相当高,达到了22.90%~47.16%,江苏红茶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其次是江西、湖北、广东、浙江等,山东最低;酯类物质占总芳香化合物的2.75%~26.30%,其中中国台湾红茶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感官审评发现,红茶样品普遍展现出甜香这一共性特征,但又各具特色,呈现出多样化,如药甜香、熟甜香、火甜香、果甜和蜜甜等;广东罗坑的红茶样本具有浓郁的杏仁香,感官审评得分最高(96.0分)。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以将不同产地的国内红茶样本进行区分,结合差异性分析获得变量投影重要性>1.0的27种差异香气代谢物;其中7种代谢物具有香气活性(香气活性值>1),包括芳樟醇、苯乙醇、苯乙醛、水杨酸甲酯、己酸、1-甲基萘、香叶醇。中国台湾红茶中水杨酸甲酯、广东红茶中的苯乙醛可以作为与其他产区红茶进行区分的标志性香气代谢物。本研究为辨别不同产地国内红茶香气品质特点提供了科学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靶向代谢组学 气相色谱-质谱法 香气代谢物 香气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
14
作者 邱丽琼 梁冬霞 《广东茶业》 2024年第3期2-7,共6页
硒元素含量远高于其他茶叶的茶被定于为富硒茶。广东省是我国的产茶大省,拥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产业,但富硒茶产业的发展鲜有报道。茶叶富硒除与土壤本底外,还与其种植过程中的施肥措施、原料老嫩程度等因素相关。... 硒元素含量远高于其他茶叶的茶被定于为富硒茶。广东省是我国的产茶大省,拥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产业,但富硒茶产业的发展鲜有报道。茶叶富硒除与土壤本底外,还与其种植过程中的施肥措施、原料老嫩程度等因素相关。本文从茶叶富硒的保健价值和富硒茶叶生产标准、影响茶叶富硒的因素、广东土壤富硒状况及富硒茶发展现状,富硒茶叶品牌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推动广东富硒茶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以期为广东富硒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茶 产业现状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个红紫芽茶树新品系的芽叶特性和生化成分研究 被引量:44
15
作者 吴华玲 何玉媚 +4 位作者 李家贤 陈栋 黄华林 乔小燕 刘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2-47,共6页
对全年芽叶都呈红紫色的11个新选育的高花青素茶树品系新梢芽叶进行了百芽重和色泽调查,并对其生化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为今后筛选出高产优质的高花青素茶树种质资源、开发高花青素茶叶加工和深加工保健产品提供物质和理论基础。结... 对全年芽叶都呈红紫色的11个新选育的高花青素茶树品系新梢芽叶进行了百芽重和色泽调查,并对其生化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为今后筛选出高产优质的高花青素茶树种质资源、开发高花青素茶叶加工和深加工保健产品提供物质和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1个新品系分枝能力较强,百芽重适中,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芽叶红紫色的深浅与花青素含量呈正相关,而与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无关;除HY-5和HY-8芽叶色泽在秋季最深外,其他红紫芽品系芽叶的红紫色都在夏季最深,说明红紫芽茶树芽叶的色泽及其花青素含量同时受外界环境和遗传因子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红紫芽 花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紫芽”茶树新品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2
16
作者 吴华玲 乔小燕 +5 位作者 李家贤 陈栋 何玉媚 黄华林 刘军 关美玲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1年第6期1009-1015,共7页
对全年芽叶都呈红紫色的10个新选育的茶树品系进行系统的生物学性状调查和生化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新品系属乔木或小乔木型,生长势强;芽叶红紫色的深浅与花青素的含量呈正相关;除丹凤和红叶4号芽叶色泽分别在春季和秋季最深外,其他红紫... 对全年芽叶都呈红紫色的10个新选育的茶树品系进行系统的生物学性状调查和生化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新品系属乔木或小乔木型,生长势强;芽叶红紫色的深浅与花青素的含量呈正相关;除丹凤和红叶4号芽叶色泽分别在春季和秋季最深外,其他红紫芽品系芽叶的红紫色都在夏季最深,说明"红紫芽"茶树芽叶的色泽及其花青素含量同时受外界环境和遗传因子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红紫芽 生物学性状 花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萎凋及发酵时间对广东丹霞红茶香气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秋霜 凌彩金 +3 位作者 乔小燕 陈栋 操君喜 吴华玲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2-342,343-354,共2页
为了筛选适合广东丹霞2号红茶的最适加工参数,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分析了不同萎凋和发酵时间对红茶香气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延长,醇类香气物质增加显著,促进了花果... 为了筛选适合广东丹霞2号红茶的最适加工参数,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分析了不同萎凋和发酵时间对红茶香气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延长,醇类香气物质增加显著,促进了花果香的形成和释放;醛类物质整体降低,青香气息减弱;茶多酚及儿茶素在萎凋33h后显著下降,水浸出物含量增加;氨基酸总量降低。研究认为,萎凋33h制成的红茶各项指标最佳,综合品质好。随着发酵时间延长,醇类物质总体出现降低→稳定→显著降低趋势,酯类物质整体变化不明显;酸类物质增加;氨基酸在发酵12h以后显著降低;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12h后降低不显著。研究认为,丹霞2号红茶最佳发酵时间为12h,此时各项品质指标及感官审评结果最佳,发酵过度则口感酸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 工艺 香气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ST-SSR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技术分析广东2个历史名茶群体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5
18
作者 姜晓辉 方开星 +1 位作者 陈栋 吴华玲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4,共9页
利用EST-SSR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技术对罗坑和马图2个广东历史名茶茶树群体的共52份种质资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7对引物共检测到204个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检测7.56个位点,引物检测到的基因型数为11.22个;观测等位基因数为7.56,有效等位... 利用EST-SSR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技术对罗坑和马图2个广东历史名茶茶树群体的共52份种质资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7对引物共检测到204个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检测7.56个位点,引物检测到的基因型数为11.22个;观测等位基因数为7.56,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42;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55和0.66;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平均值为0.61;反应遗传多样性的Shannon’s遗传信息指数为1.40。2个茶树群体的基因流Nm平均值为3.19,表明2个群体间在过去的某个时间可能有过基因交流,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的平均值为0.072 7;2个亲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近。依据Evanno统计模型分析可将52份茶树种质分为3个亚群,分别包含18、24、9份茶树种质资源,MT4种质没有明确的亚类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毛细管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丽纹象甲白僵菌广东分离株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定锋 黎健龙 +3 位作者 李慧玲 李良德 王庆森 吴光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9-457,共9页
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 DNA-ITS序列分析,明确了从广东英德茶园中采集到的一株寄生茶丽纹象甲的白僵菌为球孢白僵菌,并命名为Bb1-1。为明确该菌株的生防潜力,以本实验室保存的2株茶丽纹象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XJBb3005和XJBb3008)为参考... 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 DNA-ITS序列分析,明确了从广东英德茶园中采集到的一株寄生茶丽纹象甲的白僵菌为球孢白僵菌,并命名为Bb1-1。为明确该菌株的生防潜力,以本实验室保存的2株茶丽纹象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XJBb3005和XJBb3008)为参考菌,研究了菌株Bb1-1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耐热力和抗紫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并测定了该菌株在25℃、29℃和32℃下对茶丽纹象甲的毒力。结果表明,3个菌株的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和抗紫外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3个菌株产孢量大小顺序为XJBb3005>Bb1-1>XJBb3008;但Bb1-1具有最强的耐热力。在25℃下,3个菌株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之间差异不显著,都超过93.94%;但在高温(29℃和32℃)下,菌株Bb1-1对茶丽纹象甲的杀虫毒力优于两个参考菌株,处理7 d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91%和80%,LT50分别为3.83 d和5.28 d。鉴于菌株Bb1-1耐热力较强,且在高温下对茶丽纹象甲成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毒力,将在今后该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丽纹象甲 白僵菌 广东分离株 鉴定 生物学特性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单丛茶区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波 陈勤 +6 位作者 陈汉林 唐颢 黎健龙 陈佳琳 陈义勇 刘嘉裕 唐劲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7-616,共10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控释肥、配方肥、有机替代和蚯蚓生物培肥4种化肥减施增效复合技术模式对广东单丛茶区茶园土壤肥力、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模式的肥料农学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结果表明,4种技术模式可减少化肥养分投入...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控释肥、配方肥、有机替代和蚯蚓生物培肥4种化肥减施增效复合技术模式对广东单丛茶区茶园土壤肥力、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模式的肥料农学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结果表明,4种技术模式可减少化肥养分投入量20%~30%(总养分投入量减少17%~0),产量增加4.9%~12.3%,且品质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年经济效益每公顷增加1.51~3.26万元。其中,控释肥模式的肥料农学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最高,分别比习惯施肥增加58.0%和10.9%;有机替代模式品质提升最显著,氨基酸增加10.2%,可溶性糖增加9.6%,酚氨比下降13.4%。控释肥和有机替代两种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在广东单丛茶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丛茶 化肥减施增效 品质成分 肥料农学效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