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脑异常活动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柏霖 法志强 +2 位作者 赖春任 郭圣文 郭燕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7-411,共5页
目的构建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脑功能活动变化情况,探索异常功能活动的脑区。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36)和对照组(n=12)。糖尿病组通过腹腔注射60 mg/kg链脲佐菌素构建糖尿病模型... 目的构建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脑功能活动变化情况,探索异常功能活动的脑区。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36)和对照组(n=12)。糖尿病组通过腹腔注射60 mg/kg链脲佐菌素构建糖尿病模型,同时测定50%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的变化情况,根据触觉诱发性疼痛标准,糖尿病组大鼠被分成疼痛组及无痛组。利用锰离子增强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大鼠脑功能成像,图像后处理分析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脑内异常功能活动区域。结果成功构建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发现脑内存在显著性功能活动增强的区域,包括感觉皮层、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前扣带皮层、下橄榄核、梨状皮层、杏仁核及岛叶部分皮层。结论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脑内部分脑区具有异常功能活动的表现,这些脑区很有可能参与该疼痛调控的中枢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疼痛 功能磁共振成像 异常功能活动 大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性状与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的因果关联:一项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2
作者 钟帷韬 李伟松 +2 位作者 李泽霖 王强 张旺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12-1619,共8页
目的利用双向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方法探索睡眠性状与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GWAS catalog、芬兰公共数据库和MRCIEU GWAS数据库中8种睡眠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作为暴露,芬兰公共数据库中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 目的利用双向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方法探索睡眠性状与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GWAS catalog、芬兰公共数据库和MRCIEU GWAS数据库中8种睡眠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作为暴露,芬兰公共数据库中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作为结局,使用逆方差加权法(IVW)作为主分析方法来评估睡眠性状与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之间的因果关系。敏感性分析方法采用Cochrane Q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和采用MR Egger‑intercept检验来检测潜在的水平多效性。同时,进行反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与睡眠性状的因果关联。结果主分析方法IVW法显示经常白天小睡会增加iNPH的发病风险(OR=3.3393,95 CI%:1.0646-10.4742,P=0.0270)。Cochrane Q检验显示结果无潜在的异质性、MR Egger‑intercept检验显示结果无水平多效性(P>0.05)。外部验证复现了这一结果(OR=2.5660,95 CI%:1.1680-5.6373,P=0.0189)、(OR=4.0424,95 CI%:1.5709-10.4024,P=0.0038)。反向MR分析提示罹患iNPH不会影响睡眠性状。结论白天小睡的频率和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存在因果关联,对于老年人群,减少每周白天小睡的频率有助于降低iNPH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睡眠性状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 白天小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外周血中循环microRNA表达谱差异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李武英 金俊 +3 位作者 陈健 郭阳 汤郡 谭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50-1753,共4页
目的:利用microRNA芯片研究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循环血浆中是否存在相关的miRNAs及有表达差异的miRNAs。方法:分别收集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全血各3例,运用Norgen血浆外泌体RNA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浆总RNA并通过定量PCR... 目的:利用microRNA芯片研究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循环血浆中是否存在相关的miRNAs及有表达差异的miRNAs。方法:分别收集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全血各3例,运用Norgen血浆外泌体RNA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浆总RNA并通过定量PCR进行质量和浓度检测。采用μParaflorTM microRNA芯片技术进行miRNAs表达谱研究。用相关软件和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浆中发现8个与脑卒中相关的miRNAs,且有显著差异性表达(P<0.05)。脑梗死和健康对照者、脑出血和健康对照者间分别有11、24个差异表达miRNAs,但两两比较上调或下调2倍以上的差异表达的miRNAs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和脑出血组间miRNA的表达差异可能与不同类型脑卒中的发生发展相关,可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脑卒中发生的表观遗传学分子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出血 循环MICRORNA microRNA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急性脑缺血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Foxp3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瑞清 谭盛 +3 位作者 陈健 郭阳 李粲 陈镇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9-663,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急性脑缺血后不同时期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脑组织中Foxp3的表达,探讨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48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参考改良的Zea-Longer插线方...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急性脑缺血后不同时期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脑组织中Foxp3的表达,探讨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48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参考改良的Zea-Longer插线方法将缺血组大鼠制作成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脑缺血动物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造模后1、3、7、14 d时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和脑组织中Foxp3表达,同时采用改良NSS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结果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模型制备后逐渐下降(P<0.01)。流式细胞术显示脑缺血后1、3 d时缺血组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 d时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与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68,P=0.01)。免疫组化显示脑缺血后1 d时缺血组大鼠脑组织中即可观察到Foxp3表达,且主要集中在缺血灶区域,在未缺血侧也可观察到Foxp3表达,但表达量较少,而假手术组脑组织中未见Foxp3表达。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参与了大鼠急性脑缺血后炎症免疫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且在脑缺血后1 d时便开始参与脑缺血性损伤的免疫调节,这种免疫调节对脑细胞有着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FOX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及手术靶点的选择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军 张旺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9-382,共4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年龄相关的、慢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1]。该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世界人口患病率约为1%。2005年对北京,上海和西安三地的调查显示,我国的老年(〉50岁)PD患病率...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年龄相关的、慢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1]。该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世界人口患病率约为1%。2005年对北京,上海和西安三地的调查显示,我国的老年(〉50岁)PD患病率为1.7%,较上世纪有所提高,而欧洲的患病率早在上世纪就已达1.6%^[2-3].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脑深部特定神经核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帕金森病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位主动脉弓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彦超 段传志 +3 位作者 张炘 李西锋 何旭英 李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1-422,共2页
病历资料 患者,男,34岁。于2013年7月1日因“突发头痛、头晕4d”人住我院。人院时患者头痛、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查体示双侧眼球震颤,余无阳性体征。行头颅CT示:小脑出血并破人脑室。考虑小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并于7... 病历资料 患者,男,34岁。于2013年7月1日因“突发头痛、头晕4d”人住我院。人院时患者头痛、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查体示双侧眼球震颤,余无阳性体征。行头颅CT示:小脑出血并破人脑室。考虑小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并于7月3日行主动脉弓联合脑血管造影术.术中示异位主动脉弓、右侧沿颈交界区动静脉瘘形成,由右侧椎动脉V4段脑膜支及右侧咽升动脉供血为主,主要向左侧横窦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位主动脉弓 硬脑膜动静瘘 ONYX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胎龄小鼠脑组织中神经干细胞所占比例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凤兰 杨璐军 +4 位作者 朱红梅 张南炀 沙学芳 朱柯颖 肖志成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8-52,共5页
目的详细了解并比较不同胎龄小鼠全脑和大脑皮层组织中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所占比例,为后期优化分离培养NSCs提供直接量化数据。方法分离不同胎龄小鼠全脑(胎龄12.5、14、16和18d)和大脑皮层(胎龄14、16和18 d)组织,消... 目的详细了解并比较不同胎龄小鼠全脑和大脑皮层组织中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所占比例,为后期优化分离培养NSCs提供直接量化数据。方法分离不同胎龄小鼠全脑(胎龄12.5、14、16和18d)和大脑皮层(胎龄14、16和18 d)组织,消化成单细胞悬液,贴壁培养3~4 h,细胞免疫荧光标记NSCs特异性标记物Nestin,统计分析各组中NSCs所占比例。另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Nestin mRNA在不同胎龄(12.5、14、16和18 d)小鼠大脑皮层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不同胎龄小鼠全脑和大脑皮层组织中均有Nestin阳性细胞。在分离培养的小鼠全脑组织中胎龄12.5 d组NSCs所占比例最高,为53.42%±1.57%;胎龄18 d组NSCs所占比例最低,为25.96%±1.31%,而胎龄14 d组和16 d组位于二者之间。在分离培养的不同胎龄小鼠大脑皮层组织中,胎龄14 d组NSCs所占比例最高,为33.65%±0.29%;胎龄18d组比例最低,为25.29%±0.28%,胎龄16 d组位于二者之间(26.82%±0.30%)。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当把胎龄12.5 d组的小鼠大脑皮层组织中Nestin mRNA表达水平设定为1,胎龄14 d组的小鼠大脑皮层组织中Nest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83±0.04,胎龄16 d组为0.77±0.05,胎龄18 d组为0.44±0.05。因此,随着小鼠胎龄增加,小鼠大脑皮层中的Nestin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结论在小鼠大脑发育过程中,随着胎龄增加,分离培养的小鼠全脑和大脑皮层组织中神经干细胞比例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不同胎龄 神经干细胞 全脑 大脑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底高血运脑膜瘤外科手术前栓塞术--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13
8
作者 方钦锐 段传志 +4 位作者 何旭英 李西锋 张炘 王泽群 李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00-403,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颅底高血运脑膜瘤患者外科手术前瘤体供血动脉栓塞术,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至2015年6月接受全脑DSA检查并证实血运丰富的73例颅底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就外科手术前瘤体供血动脉栓塞及栓塞相关并发症,瘤... 目的回顾性分析颅底高血运脑膜瘤患者外科手术前瘤体供血动脉栓塞术,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至2015年6月接受全脑DSA检查并证实血运丰富的73例颅底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就外科手术前瘤体供血动脉栓塞及栓塞相关并发症,瘤体切除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外科手术前31例患者(栓塞组)中接受Glubran胶栓塞16例,聚乙烯醇(PVA)颗粒栓塞14例,Glubran胶联合PVA颗粒栓塞1例;42例患者未接受栓塞(未栓塞组)。外科手术中平均出血量在栓塞组为693 ml,未栓塞组为90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瘤体完全切除率在栓塞组为87.1%,未栓塞组为66.7(P=0.134)。栓塞组无栓塞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颅底高血运脑膜瘤外科手术前栓塞可有效地降低术中出血量,是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脑膜瘤 Glubran胶 聚乙烯醇颗粒 外科手术前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颞叶癫痫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池雅杰 薛杉 +6 位作者 孙海涛 徐玉婷 梁志明 吴朝晖 徐强 刘朝明 郭燕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05-1409,共5页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 EEG)在颞叶癫痫模型癫痫脑电记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成年雄性恒河猴4只,应用单侧杏仁核海人酸(2μg/μL)注射法构建颞叶癫痫模型。对模型动物进行定期的头皮脑电监测。脑电记录采用原始脑电图联合量化...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 EEG)在颞叶癫痫模型癫痫脑电记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成年雄性恒河猴4只,应用单侧杏仁核海人酸(2μg/μL)注射法构建颞叶癫痫模型。对模型动物进行定期的头皮脑电监测。脑电记录采用原始脑电图联合量化脑电图同步进行记录。对a EEG上的异常节点进行定位并对同时段的原始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判断其对动物模型的癫痫发作诊断的准确性。结果:排除明显接触不良造成的异常片段后,4只模型动物的a EEG趋势图分析共取得23处与背景活动明显不同的节点。对上述11处节点对应原始脑电图进行分析,均考虑为癫痫发作事件。结论:a EEG趋势图对于该颞叶癫痫模型的癫痫发作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在超长程脑电监测中联合应用此方法可对癫痫发作进行快速定位,为实验研究节省大量人力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癫痫 恒河猴 振幅整合脑电图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辉 段传志 +3 位作者 何旭英 李西锋 张炘 刘彦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7-90,共4页
夹层动脉瘤是颅内血管病变少见疾病之一。它是指病理性夹层发生在动脉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造成动脉壁膨出,发生的动脉瘤样扩张。其动脉瘤壁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由于颅内夹层动脉瘤各自不同... 夹层动脉瘤是颅内血管病变少见疾病之一。它是指病理性夹层发生在动脉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造成动脉壁膨出,发生的动脉瘤样扩张。其动脉瘤壁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由于颅内夹层动脉瘤各自不同的临床特点,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外对颅内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闭塞载瘤动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等,两者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缺血及出血事件无明显差异。目前国内外更为关注的是载瘤动脉的重建。一些新的治疗理念如多支架重叠重建载瘤动脉等越来越得到多数学者的推崇。本文就其血管内治疗进展予以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患者术前血清炎症因子及血常规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 被引量:19
11
作者 赵信德 谢韬 +1 位作者 连宗德 金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2-745,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外科患者术前血清炎症因子及血常规对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共156例。根据术后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DVT组48例及非DVT组108例。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血常... 目的观察神经外科患者术前血清炎症因子及血常规对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共156例。根据术后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DVT组48例及非DVT组108例。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指标(TNF-α、IL-1β、IL-6、IL-8),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外科患者术后DVT的可能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检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预测截断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TNF-α、IL-6、IL-8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及血清TNF-α浓度升高可能是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计数值预测神经外科术后DVT形成的ROC曲线相应的预测敏感性为61.7%,特异性为82.7%;TNF-α水平预测神经外科术后DVT形成的ROC曲线相应的预测敏感度为72.3%,特异性为83.1%。结论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与TNF-α水平升高对预测神经外科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具有一定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神经外科 血常规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辉 李西锋 +4 位作者 何旭英 段传志 张炘 刘彦超 朱国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18-1420,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所有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单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31例(单一支架组),...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所有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单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31例(单一支架组),双支架结合弹簧圈辅助栓塞28例(多重支架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预后改良Rankin评分(mRS)、动脉瘤复发率。结果:56例患者预后良好(mRS 0~1分),两组预后 m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4),多重支架组动脉瘤即刻栓塞率明显高于单一支架组(75.0% vs.41.9%, P =0.010),且多重支架组动脉瘤复发率低于单一支架组(0% vs.19.4%,P =0.043)。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多重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可明显提高动脉瘤的栓塞程度,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其疗效还需大宗病例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辅助栓塞术 复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工作站在内镜经鼻蝶垂体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丁锐 陈祎招 +4 位作者 付正浩 蒋伟平 张旺明 张世忠 柯以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07-1809,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工作站对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自2009年9月至2012年11月我科行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70例,术前均采用64排CT扫描及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比较术前工作站三维重建图像和术中内镜图像并行经...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工作站对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自2009年9月至2012年11月我科行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70例,术前均采用64排CT扫描及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比较术前工作站三维重建图像和术中内镜图像并行经鼻蝶入路中解剖结构累加分值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利用工作站辅助定位重要解剖标志,精确量化三维解剖关系。结果:术前工作站三维重建图像与术中内镜图像基本一致,相符性好,10个解剖标志显示的累加分值具有显著相关关系(r=0.864,Р<0.001);工作站重建虚拟图像可模拟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准确辅助定位、观察解剖标志及变异,精确量化个体化的三维解剖关系,设计最佳的鞍底开窗,同时准确显示与手术设计相关的距离参数。结论:神经外科工作站是一种简便实用的辅助性工具,可用于指导内镜经鼻蝶垂体瘤手术术前计划形成,增加手术操作的安全性,提高手术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三维重建 神经外科工作站 神经内窥镜 虚拟现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栓塞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临床治疗策略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泽群 何旭英 +6 位作者 李西锋 张炘 方钦锐 朱国辉 李维 李辉 段传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4-297,共4页
目的分析和总结后循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5年3月介入栓塞治疗2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经DSA检查证实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Hunt-Hess动脉瘤临床分级0~... 目的分析和总结后循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5年3月介入栓塞治疗2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经DSA检查证实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Hunt-Hess动脉瘤临床分级0~Ⅱ级12例,Ⅲ~Ⅳ级9例。单纯弹簧圈栓塞1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结果 17例完全致密栓塞(100%栓塞),4例接近完全栓塞(95%栓塞),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根据Glasgow预后量表(GOS)评分,术前15分、13~14分、9~12分、3~8分者分别为9例、3例、2例、7例,术后15分、13~14分、3~8分者分别为13例、5例、3例。18例患者术后随访6~48个月,15例无复发,2例于术后6个月,1例于术后12个月复发。全部患者均无再出血。结论介入栓塞术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介入栓塞 电解式可脱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抑制胶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生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潇 王昀 +2 位作者 陈韬亮 黄敏 柯以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35-1738,共4页
目的:探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抑制剂BGJ398对胶质瘤细胞形成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影响。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检测BGJ398处理后人胶质瘤细胞株U87MG和U251MG中磷酸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p FGFR)的数量,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 目的:探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抑制剂BGJ398对胶质瘤细胞形成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影响。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检测BGJ398处理后人胶质瘤细胞株U87MG和U251MG中磷酸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p FGFR)的数量,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14(MMP2和MMP14)的表达量;在体外应用小管形成实验观察U87MG细胞形成小管的能力;用CD34/PAS免疫组化双染法计数皮下胶质瘤模型中VM的数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皮下移植瘤中MMP2和MMP14的表达量。结果:Western blot显示BGJ398实验组中p FGFR的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MMP2和MMP14的表达明显下调;小管形成实验中实验组中胶质瘤细胞小管周长和交点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皮下瘤模型中实验组中VM的数量(13.85±3.96)较对照组(26.40±5.06)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内外实验证实BGJ398通过抑制FGFR的激活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形成VM,提示FGFR信号通路具有调节VM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BGJ398 血管生成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阴性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8
16
作者 吴柏霖 郭燕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05-1208,共4页
癫痫是临床的常见病,患病率达7‰,我国目前有近1 000万癫痫患者。多数癫痫患者经过严格抗癫痫药物治疗可获得良好控制或治愈,但仍有20%~30%的病患无法通过药物得到有效控制,最终进展为药物难治性癫痫。随着神经电生理学及影像学等致痫... 癫痫是临床的常见病,患病率达7‰,我国目前有近1 000万癫痫患者。多数癫痫患者经过严格抗癫痫药物治疗可获得良好控制或治愈,但仍有20%~30%的病患无法通过药物得到有效控制,最终进展为药物难治性癫痫。随着神经电生理学及影像学等致痫灶定位技术的提高,外科手术逐渐成为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重要手段[1]。对于影像学有明确致痫病灶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外科手术切除病灶常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致痫灶 外科手术 影像学检查 神经电生理学 脑电图改变 颞叶癫痫患者 痫灶定位 颅内电极 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氢青蒿素对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鸿 文军 +1 位作者 陈祥荣 王向宇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03-1007,共5页
目的探讨双氢青蒿素(DHA)对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U8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10,25,50,100,125μmol.L-1DHA分别作用于体外常规培养的U87细胞24,48和72 h,CCK-8细胞增殖试剂盒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计算DHA不同作用时间半数抑制浓... 目的探讨双氢青蒿素(DHA)对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U8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10,25,50,100,125μmol.L-1DHA分别作用于体外常规培养的U87细胞24,48和72 h,CCK-8细胞增殖试剂盒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计算DHA不同作用时间半数抑制浓度(IC50);97.04μmol.L-1DHA作用U87细胞24 h后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分析细胞周期变化,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检测Caspase-3蛋白含量变化,双氢-乙酰乙酸二氯荧光黄(DCFH-DA)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ROS)变化。结果 DHA浓度、作用时间不同,U87细胞存活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HA对U87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DHA作用24 h时IC50为97.04μmol.L-1,48 h为59.76μmol.L-1,72 h为33.20μmol.L-1;97.04μmol.L-1DHA作用24 h后S期细胞减少,G0~G1期细胞增多,凋亡细胞增多,细胞内ROS增多。Caspase-3表达量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A对U87增殖有抑制作用,可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DHA改变细胞周期,激活Caspase-3通路以及增加细胞内ROS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氢青蒿素 神经胶质母细胞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彦超 张炘 段传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2-185,共4页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发病率约为1/10000,占颅内出血的25%,致病率和死亡率高达25%~50%。然而,动脉瘤发生、发展和破裂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建立动脉瘤模型对于研究其形态结构,探讨组织病理生理学改变...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发病率约为1/10000,占颅内出血的25%,致病率和死亡率高达25%~50%。然而,动脉瘤发生、发展和破裂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建立动脉瘤模型对于研究其形态结构,探讨组织病理生理学改变,寻找其发病机理,对预防和治疗动脉瘤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IM标准与SGA在神经外科重症病人营养不良诊断中应用的观察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梁素娟 林晓燕 +1 位作者 裴芬霞 姚瑶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04-308,共5页
目的:比较GLIM标准和SGA两种营养不良评定工具在神经外科重症病人营养不良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按随机抽样,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4月入住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创伤重症科42例病人,分别采用GLIM标准和SGA量表两种营养评定工具... 目的:比较GLIM标准和SGA两种营养不良评定工具在神经外科重症病人营养不良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按随机抽样,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4月入住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创伤重症科42例病人,分别采用GLIM标准和SGA量表两种营养评定工具进行营养状态评估,比较GLIM标准和SGA量表诊断营养不良的情况。结果:①病人NRS 2002评分≥3分,营养筛查风险的阳性率为100%(42/42)。②采用GLIM标准诊断的营养不良病人有13例,阳性率30.95%。采用SGA诊断营养不良29例,阳性率69.05%。③GLIM标准和SGA量表评定营养不良结果的Kappa值为0.372,两种营养状态评估工具诊断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重症外科病人营养风险高,在GLIM标准下营养不良发生率低,SGA标准下营养不良发生率高,GLIM标准和SGA标准的结果一致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重症 GLIM 主观整体评估 营养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Tau基因多表位肽段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海涛 杨化强 +4 位作者 杨璐军 李正阳 杜谋选 陈宇新 姜晓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5-188,共4页
目的构建含人Tau多表位肽段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并纯化目的蛋白,检测Tau多表位DNA疫苗免疫小鼠后特异性抗体产生情况。方法以质粒pVAX1-Tau为模板,用PCR扩增人Tau多表位肽段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GEX-4T-2中,构建原核... 目的构建含人Tau多表位肽段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并纯化目的蛋白,检测Tau多表位DNA疫苗免疫小鼠后特异性抗体产生情况。方法以质粒pVAX1-Tau为模板,用PCR扩增人Tau多表位肽段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GEX-4T-2中,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4T-2-TauP1/P2。将鉴定后的阳性重组质粒转入E.coli BL21(DE3)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并采用GST法纯化、SDS-PAGE鉴定目的蛋白的表达。以TauP1/P2 DNA疫苗免疫小鼠获取血清,Dot-blot检测TauP1/P2特异性抗体产生情况。结果 PCR扩增出约300 bp的基因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后,经酶切和测序验证正确;获得了纯化的目的蛋白,并证实了GST-TauP1/P2融合蛋白的表达。Dot-blot检测到特异性TauP1/P2抗体的产生。结论成功构建和表达人Tau多表位肽段基因的目的蛋白GST-TauP1/P2,能够识别Tau多表位DNA疫苗免疫后小鼠产生的特异性TauP1/P2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U 质粒 原核表达 融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