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电企业碳排放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
作者 姚顺春 支嘉琦 +3 位作者 付金杯 李峥辉 卢志民 卓俊玲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108,共12页
2021年我国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发电行业被首先纳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此背景下,准确、客观、实时且具有公信力的碳排放数据是碳交易市场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核算法和在线监测法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两种碳排放计量方法。针对... 2021年我国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发电行业被首先纳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此背景下,准确、客观、实时且具有公信力的碳排放数据是碳交易市场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核算法和在线监测法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两种碳排放计量方法。针对两种方法,首先分别综述了其优缺点。核算法是我国的通用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有统一核算标准的优点,但存在处理过程复杂、时效性差、采样等过程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等问题。在线监测法因具有时效性好、自动化程度高、数据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等优点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目前在线监测法在国内的推广应用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缺乏相应的支撑体系;在线监测法的数据质量尚不能保证,与核算法的可比性也存在争议,而影响其数据质量的最大因素是CO_(2)浓度监测技术和烟气流量监测技术;烟气流量监测的准确性还有待研究。然后针对在线监测法的数据质量提高及评估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认为电厂中CO_(2)浓度检测精度可达到较好的水平,而烟气流量监测精确度尚未达成统一结论,其监测技术、测点布置都会影响其现场应用,研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适用范围广、精度高的烟道流量计对我国的准确碳核查事业来说势在必行。针对在线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则可采用不确定度进行量化。最后提出以下建议:设立不同碳排放在线监测试点,选取不同类型及容量的机组分别研究,根据现场具体条件在其中安装不同的流量计用以对比分析,研究更适用的流量计类型及现场测点布置;建立碳排放在线监测不确定度分析模型,量化分析其中引入较大不确定度的因素,完善数据评价体系;构建碳排放在线监测数据与核查数据的综合对比体系,若在碳市场中在线监测方法与核算法并存,则要确保不同数据的一致性,保障碳市场的公平性;尽快建立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系统的配套机制,建立相应的国家标准,确保报告数据有据可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力发电厂 二氧化碳 烟气排放 在线监测 气体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锅炉岛运行能效诊断
2
作者 周西伟 董美蓉 +3 位作者 梁友才 龙嘉建 钟嘉皇 陆继东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共9页
为应对火电机组深度调峰背景下锅炉岛运行条件多变时能效诊断问题,提出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构建能效基准库,结合耗差因子理论建立锅炉岛的运行能效诊断模型,实现对不同运行条件下锅炉岛的能效诊断。将负荷、煤质及环境温度作为锅炉岛运行... 为应对火电机组深度调峰背景下锅炉岛运行条件多变时能效诊断问题,提出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构建能效基准库,结合耗差因子理论建立锅炉岛的运行能效诊断模型,实现对不同运行条件下锅炉岛的能效诊断。将负荷、煤质及环境温度作为锅炉岛运行外部约束条件,通过改进的K-means算法对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工况划分;结合灰色关联分析与K近邻算法构造了工况相似度计算模型,以相似工况中能效状态最优的工况构建了能效基准工况库;通过分析运行工况与基准工况的偏离程度实现了对锅炉岛运行能效的评价,并对基准工况库进行更新,基于能效特征参数的煤耗偏差及耗差因子实现对锅炉岛运行能效逐层分析,从而得到造成能效偏离的具体原因,便于运行人员及时做出运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岛 数据挖掘 能效诊断 煤耗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BS测量飞灰含碳量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3
作者 杨先茂 喻子彧 +6 位作者 马维喆 覃淮青 杨淇 李承峻 谭淑雯 冯思捷 姚顺春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1-436,共16页
飞灰含碳量是评价燃煤锅炉燃烧效率的重要参数之一,实现其在线测量对于提高燃煤机组节能水平与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作为一种具有竞争力的在线快速测量技术,在飞灰含碳量测量方面的应用已取得了较大进步。本... 飞灰含碳量是评价燃煤锅炉燃烧效率的重要参数之一,实现其在线测量对于提高燃煤机组节能水平与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作为一种具有竞争力的在线快速测量技术,在飞灰含碳量测量方面的应用已取得了较大进步。本文综述了LIBS测量燃煤飞灰含碳量的基础研究进展,根据测量时飞灰样品形态差异,梳理了LIBS在不同测量模式下的测量参数优化方法;总结了目前LIBS测量飞灰含碳量的光谱数据处理方法和定量分析算法的发展趋势;回顾了在实际工业中LIBS测量飞灰含碳量的应用现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飞灰含碳量测量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能源高效利用 应用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凝并微细颗粒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定平 罗伟乐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1-138,共8页
为了研究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凝并微细颗粒的效率,将颗粒群平衡模型与欧拉多相流模型进行耦合,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引入声波凝并核函数,采用数值仿真,在颗粒粒径及流速一定的情况下,分别研究了声频、声压级、停留时间和初始粉尘浓度对种子... 为了研究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凝并微细颗粒的效率,将颗粒群平衡模型与欧拉多相流模型进行耦合,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引入声波凝并核函数,采用数值仿真,在颗粒粒径及流速一定的情况下,分别研究了声频、声压级、停留时间和初始粉尘浓度对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凝并效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微细颗粒总凝并效率受声频的影响较大,存在一个最佳凝并声频,且高频声波有利于小颗粒的凝并,低频声波则有利于大颗粒的凝并;声压级越大,微细颗粒振动幅度越大,凝并效率越高;延长停留时间有利于提高微细颗粒间的碰撞机率,促进凝并的发生;初始粉尘浓度的增加能有效地提高微细颗粒的总凝并效率,且最高凝并效率处在初始峰值粒径附近.上述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颗粒 凝并 种子颗粒 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煤质快速分析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8
5
作者 徐水秀 喻子彧 +5 位作者 覃淮青 莫爵徽 卢志民 董美蓉 陆继东 姚顺春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7-750,共24页
煤电是我国的主力电源,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实现煤质快速检测有利于提升煤电机组的安全、低碳和经济运行水平,促进电厂智能化发展。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快速测量技术,具有无需复杂样品预处理、多指标同步分析、适... 煤电是我国的主力电源,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实现煤质快速检测有利于提升煤电机组的安全、低碳和经济运行水平,促进电厂智能化发展。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快速测量技术,具有无需复杂样品预处理、多指标同步分析、适用于在线测量等优点,在煤质快速检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本团队近年来在LIBS煤质检测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重点概括了LIBS检测煤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展示了LIBS技术在煤质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煤质快速分析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基础研究 应用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MD的中红外TDLAS检测低浓度NO优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田川 邹丽昌 +5 位作者 阮斌 黄俊 邓瑶 阮真 卢志民 姚顺春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1-668,共8页
为了实现低浓度NO的高灵敏检测,选用中心波长位于5.18μm的量子级联激光器(QCL)和光程为25 cm的单光程气体池,设计并搭建了NO的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检测系统。为降低系统噪声的影响,以提高NO的检测灵敏度,并降低检测下限,... 为了实现低浓度NO的高灵敏检测,选用中心波长位于5.18μm的量子级联激光器(QCL)和光程为25 cm的单光程气体池,设计并搭建了NO的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检测系统。为降低系统噪声的影响,以提高NO的检测灵敏度,并降低检测下限,研究了对波长调制光谱(WMS)的二次谐波(2f)信号进行滤波降噪的经验模态分解(EMD)算法,识别并去除被检测信号中隐藏的高频噪声和光学条纹,并与其他几种常用的滤波方法对2 f信号的降噪效果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开展了NO连续监测实验,采用Allan方差分析比较了EMD滤波降噪前后系统的稳定性和检测下限。研究结果表明:EMD降噪后检测系统的响应线性度达到0.999;体积浓度为30×10^(−6)的NO检测浓度波动范围由29.424×10^(−6)~33.184×10^(−6)缩小至29.585×10^(−6)~31.273×10^(-6),相对误差范围由0.17%~10.61%降低至0~4.24%;在1.5 s的平均时间内,系统检测下限由653×10^(−9)降至442×10^(−9);在最佳平均时间下,系统检测下限由272.7×10^(−9)降至185.5×10^(−9),证明了此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检测系统的NO检测准确度、灵敏度,进一步降低了检测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滤波降噪 经验模态分解 低浓度NO ALLAN方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性能评价的SCR静态混合器优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兴磊 卢志民 +3 位作者 李德波 李博航 郭松杰 姚顺春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41-1648,共8页
为综合考量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静态混合器的混合效果和对系统造成的阻力损失,提出了一种结合流场均匀性和阻力特性的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无量纲混合效率η。结合现场需求,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圆形、花瓣形和SMV混合器为例对系统... 为综合考量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静态混合器的混合效果和对系统造成的阻力损失,提出了一种结合流场均匀性和阻力特性的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无量纲混合效率η。结合现场需求,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圆形、花瓣形和SMV混合器为例对系统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圆形混合器、SMV混合器、花瓣形混合器的η分别为16.18%、22.50%和26.88%,其中花瓣形混合器综合性能最佳;在顺序排列、同向布局、覆盖率为37%的条件下,花瓣形混合器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其无量纲混合效率η为28.60%,较优化之前提高6.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 无量纲混合效率 静态混合器 综合性能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BS直接测量输送带上原煤煤质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何勇超 喻子彧 +6 位作者 师利宝 覃淮青 周亚宁 张礼峰 莫爵徽 赵航 姚顺春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4-130,共7页
入炉煤质特性在线检测对电厂锅炉优化运行、推动智能电站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技术因其强大的在线分析能力,广泛应用于煤质特性检测领域。依据电厂输煤系统的运行情况... 入炉煤质特性在线检测对电厂锅炉优化运行、推动智能电站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技术因其强大的在线分析能力,广泛应用于煤质特性检测领域。依据电厂输煤系统的运行情况提出了一种在输送带上LIBS直接测量原煤煤质的在线检测方案,以满足入炉煤质在线检测的基本需求。为验证检测方案的可行性,搭建了入炉煤输送带模拟平台和LIBS测量系统,34个实际原煤样品作为测量对象放置在输送带上开展LIBS连续测量并获取光谱数据。根据直接测量原煤获取的光谱特征,确定CN388.176 nm作为光谱筛选和内标方法所用的特征峰。采用有效光谱筛选、光谱平均和合理内标选取的光谱预处理方法,减小无效光谱和光谱信号波动的不利影响。结合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方法建立了相应的煤质定量分析模型,实现了灰分、挥发分和发热量的良好测量。灰分、挥发分和发热量模型的回归系数R^(2)分别为0.98、0.97和0.97,预测集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33%、1.03%和1.11 MJ/kg,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24%、0.97%和0.88 MJ/kg。研究结果验证了LIBS在输送带上直接测量原煤煤质的可行性,为电厂提供了可行的煤质特性在线分析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质 输送带 在线检测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射流模式下乙醇静电喷雾液滴速度特性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甘云华 江政纬 李海鸽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72-1279,共8页
研究液滴在静电喷雾下的速度特性是理解喷雾形态的形成及演化的关键.结合锥射流模式下乙醇静电喷雾实验数据,建立了静电喷雾二维轴对称模型.基于离散相液滴运动方程、连续相空气运动方程、电场方程以及用户自定义函数,进行了数值求解,... 研究液滴在静电喷雾下的速度特性是理解喷雾形态的形成及演化的关键.结合锥射流模式下乙醇静电喷雾实验数据,建立了静电喷雾二维轴对称模型.基于离散相液滴运动方程、连续相空气运动方程、电场方程以及用户自定义函数,进行了数值求解,获得了锥射流模式下的乙醇静电喷雾形态、空间电场分布以及液滴速度场分布.考虑了不同空气入口流速的影响,得到了乙醇/空气同轴射流静电喷雾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喷雾外围液滴与空气流场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导致喷雾中轴线附近的液滴速度分布变化较小,而在喷雾外围处的液滴速度分布沿径向剧烈变化;随着空气入口速度的增大,乙醇/空气同轴射流静电喷雾形态先趋于发散,当空气入口速度大于喷雾外围液滴轴向速度时,喷雾形态则趋于聚拢.因此,除改变施加电压、液体流量和电极结构外,通过控制空气入口速度来影响喷雾液滴速度场,也可获得不同的静电喷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射流 静电喷雾 液滴速度 喷雾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次携带现象的折流板除雾性能仿真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定平 张宇骏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3-140,150,共9页
针对除雾器数值研究中欧拉-拉格朗日法无法预测二次携带现象对除雾性能影响的问题,以折流板为研究对象,在欧拉-拉格朗日法的基础上耦合欧拉壁膜模型,建立了一种基于二次携带现象的除雾模型;通过实验数据比对,模型预测曲线与实验结果一致... 针对除雾器数值研究中欧拉-拉格朗日法无法预测二次携带现象对除雾性能影响的问题,以折流板为研究对象,在欧拉-拉格朗日法的基础上耦合欧拉壁膜模型,建立了一种基于二次携带现象的除雾模型;通过实验数据比对,模型预测曲线与实验结果一致;利用改进后的模型在不同流速下仿真研究了叶片板间距和转折角度对除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转角处的液膜分离是导致高流速下除雾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增大板间距和转折角度均会加剧二次携带,使临界速度下降;在低于临界速度下,除雾效率随板间距增大而减小,随转折角增大而增大;在高于临界速度下,除雾效率随板间距增大而减小,随转折角增大而减小。本模型板间距优化值取20 mm,转折角度取40°时,除雾效率可提升16.38%,压降降低9.74%。该结果对防止除雾器二次携带及提高除雾性能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流板除雾器 除雾性能 二次携带 板间距 转折角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DLAS直接吸收法和波长调制法在线测量CO_2的比较 被引量:40
11
作者 卢伟业 朱晓睿 +5 位作者 李越胜 姚顺春 卢志民 曲艺 饶雨舟 李峥辉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5-150,共6页
据统计,2015年我国消耗了39.65亿吨煤炭,而其中发电及热力供应占据了煤炭消耗总量的46.38%。发电及热力供应行业排放的CO_2占据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很大比例,因此对于燃煤电厂CO_2气体排放的实时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测量精度高、... 据统计,2015年我国消耗了39.65亿吨煤炭,而其中发电及热力供应占据了煤炭消耗总量的46.38%。发电及热力供应行业排放的CO_2占据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很大比例,因此对于燃煤电厂CO_2气体排放的实时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测量精度高、响应迅速、非接触测量的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对CO_2浓度检测。选用了中心波长在1 580 nm的分布式反馈激光器作为光源,参考电厂尾部烟气CO_2浓度配置实验气体,分别使用直接吸收和波长调制方法对CO_2浓度进行反演。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直接吸收和波长调制法重复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94%和0.22%,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2.64%和1.65%,检测限分别为0.013 6%和0.001 4%。波长调制法比直接吸收法在测量性能指标上更具优势,但由于波长调制法在现场应用时受定标方式的影响很大,且谐波线宽会受到压力、温度等参数变化的干扰,而直接吸收法无需标定,且测量精度足以满足电厂CO_2在线监测的需求。因此在电厂锅炉烟气等高浓度CO_2的测量中,直接吸收法是更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DLAS CO2监测 直接吸收 波长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电企业CO2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应用 被引量:31
12
作者 李峥辉 卢伟业 +5 位作者 庞晓坤 李运泉 白凯杰 李越胜 卢志民 姚顺春 《洁净煤技术》 CAS 2020年第4期182-189,共8页
碳交易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客观、准确且具有公信力的碳排放数据,而现有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普遍采用排放因子法,存在准确度不高、数据收集效率较低、时效性严重滞后等问题。与排放因子法相比,直接监测法具有计量简便、数据实时... 碳交易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客观、准确且具有公信力的碳排放数据,而现有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普遍采用排放因子法,存在准确度不高、数据收集效率较低、时效性严重滞后等问题。与排放因子法相比,直接监测法具有计量简便、数据实时且收集高效、人为干扰少等优点,但我国对该方面研究较少。分析总结了燃煤发电企业碳排放计量方法,研发了适用于火电企业的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并成功在某320 MW热电联产企业进行了应用示范,实现了总碳排放量、碳排放速率等主要参数的在线监测和历史数据统计。基于本系统监测的碳排放数据,对比了直接监测碳排放与核算碳排放的结果,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原因。同时,利用企业提供的用煤量、煤低位发热量、供电量和供热量等生产数据,计算并分析了直接监测碳排放和锅炉产出能量、单位产品碳排放和锅炉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直接监测碳排放比核算碳排放少5%~30%,即每天少500~1500 t;直接监测碳排放与锅炉产出能量变化基本一致,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能反映锅炉的运行状态变化;单位产品碳排放与锅炉效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该系统的研发将进一步推动碳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在发电、水泥、陶瓷、钢铁、石油化工等固定源排放企业的应用,为提升企业碳排放数据监测、管理和低碳生产水平评估,推进温室气体减排,以及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提供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温室效应 直接监测 碳交易 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飞灰碳含量定量分析方法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维喆 董美蓉 +3 位作者 黄泳如 童琪 韦丽萍 陆继东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3-202,共10页
燃煤飞灰碳含量是影响锅炉工作效率的重要特性指标之一,文中开展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实现飞灰未燃碳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为LIBS应用于飞灰含碳量的快速/在线检测奠定基础。根据所探测的LIBS特征光谱,将线性和非线性化学计量学方... 燃煤飞灰碳含量是影响锅炉工作效率的重要特性指标之一,文中开展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实现飞灰未燃碳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为LIBS应用于飞灰含碳量的快速/在线检测奠定基础。根据所探测的LIBS特征光谱,将线性和非线性化学计量学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ML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线性分析分析方法,以及非线性的极限学习机(ELM)和支持向量机回归(SVR)模型应用于飞灰未燃碳的预测分析中,结合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对比线性和非线性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非线性模型的预测结果明显优于线性模型,其中采用基于K-CV参数优化的非线性SVR模型具有比较理想的分析结果,有助于提高飞灰碳含量分析的精确度和准确度,采用三折叠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得到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为0.99,相对偏差的平均值ARD分别为1.54%、3.45%、3.51%,相对标准误差RSD的平均值分别为7.53%、2.89%、7.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分析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燃煤飞灰 未燃碳 化学计量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0 MW燃煤电站SCR脱硝系统流场优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黄俊 李兴磊 +3 位作者 阮斌 罗圣 卢志民 姚顺春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9-167,共9页
在超低排放要求下,SCR脱硝反应器的喷氨过量不仅影响经济性,还会引起空预器堵塞、电除尘积灰、布袋糊袋等问题。为提高SCR入口烟气速度和氨氮物质的量比的均匀性,对某电厂一台300 MW机组一侧SCR反应器进行计算流体力学的模拟和烟道流场... 在超低排放要求下,SCR脱硝反应器的喷氨过量不仅影响经济性,还会引起空预器堵塞、电除尘积灰、布袋糊袋等问题。为提高SCR入口烟气速度和氨氮物质的量比的均匀性,对某电厂一台300 MW机组一侧SCR反应器进行计算流体力学的模拟和烟道流场优化。以Fluent为主要工具,在分析空塔模型和原导流板布置方案的基础上,对SCR烟道导流板结构进行优化、在喷氨格栅下游布置静态混合器,以实现首层催化剂前截面速度和氨氮物质的量比均匀分布。空塔方案速度相对标准偏差为26.1%,氨氮物质的量比相对标准偏差为24.8%,均达不到工程设计要求;原方案在SCR烟道渐扩处和转角处设置6组导流板,速度和浓度均匀性得到较大改善,速度相对标准偏差为13.9%,达到工程设计要求,而氨氮物质的量比相对标准偏差为15.3%,不符合小于10%的设计要求;优化方案布置的导流板消除了烟气在烟道转角处和渐扩处的漩涡、回流现象,同时安装静态混合器增强混合,使速度相对标准偏差减小至11.4%,氨氮物质的量比相对标准偏差为9.4%,SCR烟道内流场均匀性得到较大改善,速度和浓度均匀性达到设计要求。优化方案的压力损失为706 Pa,达到B级设计要求。合理布置导流板和静态混合器可以提高流场均匀性而不引起过大的压力损失,模拟结果对现场SCR流场优化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R脱硝 流场优化 导流板 氨氮物质的量比 静态混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