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其他自身免疫相关抗体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妙嫦 李蕊 +3 位作者 杨渝 卢婷婷 邱伟 王玉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94-799,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伴与不伴其他自身免疫相关抗体阳性[排除水通道蛋白4(A(QP4)-IgG]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s)的临床特点。方法共90例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确诊的NMOSDs患者符合入组条件,记录首发症状、首次诊断、单相或多相病程、共病... 目的对比分析伴与不伴其他自身免疫相关抗体阳性[排除水通道蛋白4(A(QP4)-IgG]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s)的临床特点。方法共90例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确诊的NMOSDs患者符合入组条件,记录首发症状、首次诊断、单相或多相病程、共病情况、首次发病时峰值和入组时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治疗方案、年复发率(ARR);实验室测定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以及多种血清自身免疫相关抗体;头部和全脊椎MRI观察病灶部位、分布范围和脊髓病灶长度。结果90例患者中34例(37.78%)伴血清自身免疫相关抗体阳性(阳性组),并且以抗核抗体(19例占55.88%)、干燥综合征A型抗体(13例占38.2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12例占35.29%)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10例占29.41%)阳性为主;其余56例(62.22%)不伴自身免疫相关抗体阳性(阴性组)。两组均以视神经炎[52.94%(18/34)对58.93%(33/56)]、脑部症状[26.47%(9/34)对17.86%(10/56)]和脊髓炎[14.71%(5/34)对21.43%(12/56)]为主要首发症状(Fisher确切概率法:P=0.504),首次诊断(χ2=1.634,P=0.201)、单相或多相病程(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共病情况(χ2=1.275,P=0.302)、首次发病时峰值(Z=-0.747,P=0.455)和入组时(Z=-0.379,P=0.705)EDSS评分,以及治疗方案(χ2=0.662,P=0.416)和年复发率(Z=-0.370,P=0.7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脑脊液白细胞计数(Z=-1.163,P=0.245)和蛋白定量(Z=-0.340,P=0.734)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MRI显示68例(75.56%)有颅内病灶[阳性组28例(82.35%)、阴性组40例(71.43%)],主要位于顶叶、额叶和侧脑室;62例(68.89%)存在脊髓病灶[阳性组21例(61.76%)、阴性组41例(73.21%)],均以颈髓和胸髓病灶以及中节段病灶为主;两组颅内病灶分布范围(χ2=1.367,P=0.242),以及脊髓病灶分布范围(χ2=1.294,P=0.255)和病变长度(Z=-0.647,P=0.5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与不伴其他自身免疫相关抗体阳性的NMOSDs患者在首发症状、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MRI病灶分布特征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自身免疫相关抗体在NMOSDs患者临床特征方面的价值尚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非MeSH词) 自身抗体 血清学 脑脊髓液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曲酶治疗脑梗死血浆纤维蛋白原动态变化——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钟志耕 李又佳 +3 位作者 黄燕 古志辉 林本 李福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93-1795,共3页
目的:研究降纤药巴曲酶治疗脑梗死患者时其纤维蛋白原(FIB)的动态变化。方法:超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00例被随机入组到巴曲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观察用药前及巴曲酶治疗后第3、5、7天血浆FIB定量、不良反应... 目的:研究降纤药巴曲酶治疗脑梗死患者时其纤维蛋白原(FIB)的动态变化。方法:超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00例被随机入组到巴曲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观察用药前及巴曲酶治疗后第3、5、7天血浆FIB定量、不良反应和第2、7、14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FIB无区别;治疗后第3、5、7天,巴曲酶组较对照组FIB下降明显(1.89±1.23vs3.72±1.05,1.49±0.92vs3.69±1.03,2.66±1.25vs3.90±1.26,P<0.0005)。两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巴曲酶组颅外出血率较对照组高(22.0%vs6.0%,P=0.021)。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vs2.0%,P=1.00)。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巴曲酶降能低脑梗死患者血浆FIB,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巴曲酶 纤维蛋白原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疗效观察: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交叉设计临床试验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又佳 付耀高 +5 位作者 钟志耕 丁琼 李泽锋 祝晓忠 黄燕 殷万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506-511,共6页
研究背景目前有关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注射浓度的各项研究报道不尽相同,其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亦差异较大,且很少有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本研究拟评价两种不同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所... 研究背景目前有关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注射浓度的各项研究报道不尽相同,其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亦差异较大,且很少有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本研究拟评价两种不同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所医疗单位共80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随机以高浓度(50 U/ml)和低浓度(25 U/ml)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复发后采取高、低浓度交叉再注射,分析两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种Α型肉毒毒素浓度治疗偏侧面肌痉挛均有效(P=0.000)。不同治疗顺序疗效及药物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高浓度组疗效持续时间更长(P=0.000);治疗后8天至3个月两组Cohen分级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3),治疗4、5个月时两组Cohen分级下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时,两组Cohen分级下降值相近(P=0.515)。治疗期间高浓度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低浓度组(P=0.000),且持续时间更长(P=0.000);但两组总体不良反应程度轻微,不经特殊处理均可自愈,无一例出现药物过敏或全身性中毒反应。结论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偏侧面肌痉挛安全有效,高浓度重复注射间隔时间更长,患者针刺疼痛感降低,经济负担减轻,但药物不良反应相对明显且持续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毒素类 痉挛 面部肌肉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万勇 徐安定 +5 位作者 祁风 黄燕 余科 李又佳 谭泽锋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58-662,共5页
目的初步评价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开放研究。起病48 h内入院的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TIA患者,随机分为负荷... 目的初步评价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开放研究。起病48 h内入院的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TIA患者,随机分为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组(首剂300 mg,之后75 mg·d-1)、标准剂量氯吡格雷组(75 mg·d-1),连用28 d。主要疗效指标:7 d内卒中进展或复发;主要安全指标:危及生命出血。结果3个研究中心共收集71例患者。与常规剂量组相比,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组7 d内卒中进展或复发相对危险度下降(RRR)55.8%(95%CI:-14.2%~82.9%),3个月时死亡或依赖RRR 35.2%(95%CI:-39.2%~69.8%),4周时有效率、3个月时良好预后率均显示负荷剂量组优于常规剂量组的优势。但所有比较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TIA有优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的趋势,未发现安全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氯吡格雷 负荷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又佳 黄燕 +2 位作者 古志辉 胡铭 潘小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42-644,共3页
目的:评估两种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例偏侧面肌痉挛随机分为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分别采用50U/ml和25U/ml浓度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比较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种浓度治疗均有效,3... 目的:评估两种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例偏侧面肌痉挛随机分为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分别采用50U/ml和25U/ml浓度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比较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种浓度治疗均有效,3个月内Cohen评分值在高浓度组下降2.25±0.55,低浓度组下降2.20±0.62,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F=0.36,P=0.556)。高浓度组(2.40±1.39)d起效,低浓度组(2.25±1.21)d起效,起效时间两组无差异(F=0.72,P=0.408),而高浓度组比低浓度组疗效持续时间更长。两组均无过敏和全身中毒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浓度组75%,低浓度组20%,高浓度组大于低浓度组(P<0.0005)。不良反应持续时间高浓度组(5.67±1.49)周,低浓度组(3.50±0.58)周,高浓度组不良反应持续更长(P=0.014)。两组不良反应均未做特殊处理,较短时间内自行消失。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疗效肯定,高低两种浓度各有优缺点,可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毒素 浓度 偏侧面肌痉挛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29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钟志耕 梁可珍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51-252,共2页
目的:评价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的疗效。方法:随机将57例VD患者分成2组,2组均予相同常规治疗;但治疗组29例加口服石杉碱甲治疗(100μg,每天3次),连续12周,按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临床痴呆量表(CDR)及日常生... 目的:评价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的疗效。方法:随机将57例VD患者分成2组,2组均予相同常规治疗;但治疗组29例加口服石杉碱甲治疗(100μg,每天3次),连续12周,按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临床痴呆量表(CDR)及日常生活自理量表(ADL)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轻度、中度患者记忆、认知和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患者疗效较差。结论:石杉碱甲可有效改善VaD患者的认知功能、痴呆程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杉碱甲 治疗 血管性痴呆 认知障碍 胆碱酯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7
作者 钟志耕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53-254,共2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随机将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予正规速效胰岛素和基础治疗,对照组48例单纯予基础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14、21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治疗后1、3、7、14、21d血糖浓度。结果... 目的:观察胰岛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随机将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予正规速效胰岛素和基础治疗,对照组48例单纯予基础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14、21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治疗后1、3、7、14、21d血糖浓度。结果:治疗后14d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1d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糖浓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具脑保护作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治疗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滴阿昔洛韦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8
作者 古志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3期267-267,共1页
目的观察静滴阿昔洛韦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3例患者被分为阿昔洛韦组(治疗组,36例)和病毒唑组(对照组,27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阿昔洛韦组显效率81.3%,总有效率100%;病毒唑组显效率60.4%,有效率82.3%。结论阿... 目的观察静滴阿昔洛韦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3例患者被分为阿昔洛韦组(治疗组,36例)和病毒唑组(对照组,27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阿昔洛韦组显效率81.3%,总有效率100%;病毒唑组显效率60.4%,有效率82.3%。结论阿昔洛韦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有良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昔洛韦 老年 带状疱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