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趾背动脉为血供的趾背皮瓣应用解剖 被引量:13
1
作者 牟勇 黄东 +1 位作者 吴伟炽 张惠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8-619,共2页
目的为以趾背动脉为血供的趾背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9例(18侧)红色乳胶灌注及1例(2侧)墨汁灌注的成人足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趾背动脉走行及其营养皮瓣的血供范围。结果 趾背动脉起始于第1跖背动脉,血管外径(0.... 目的为以趾背动脉为血供的趾背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9例(18侧)红色乳胶灌注及1例(2侧)墨汁灌注的成人足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趾背动脉走行及其营养皮瓣的血供范围。结果 趾背动脉起始于第1跖背动脉,血管外径(0.9±0.2)mm,沿途发出4-8条细小分支营养邻近皮肤。当趾腓侧趾底动脉从第1趾底动脉发出时,趾背动脉粗大;当趾腓侧趾底动脉从第1跖背动脉发出时,趾背动脉较细,但直径仍大于0.5 mm。结论 趾背动脉起始、走行恒定,外径较粗,有较多皮肤穿支和恒定血供范围,以趾背动脉为供血动脉,可设计趾腓侧趾背皮瓣或趾甲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趾趾背动脉 趾趾背皮瓣 趾趾甲皮瓣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的血供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葛军委 黄东 +3 位作者 张惠茹 吴伟炽 江钦文 黄国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9-151,154,共4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与肌皮瓣血供之间的关系。方法 17例新鲜成人小腿标本,16例灌注红色乳胶,1例灌注明胶氧化铅。解剖观测小腿后区各层中血管的解剖特点,重点观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与肌皮动脉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结果 (1)...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与肌皮瓣血供之间的关系。方法 17例新鲜成人小腿标本,16例灌注红色乳胶,1例灌注明胶氧化铅。解剖观测小腿后区各层中血管的解剖特点,重点观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与肌皮动脉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结果 (1)外踝尖上10 cm内,后外侧肌间隔内腓动脉发出0~3支穿支,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及其延续的跟外侧动脉,共发出2~3条皮肤穿支;(2)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在深筋膜下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动脉穿支间有2~7个吻合支,在深筋膜上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动脉穿支间各有2~3个吻合支。在腓肠肌的腱腹交界近侧2~4 cm内,与1~3支肌皮动脉穿支血管恒定交通吻合。结论 (1)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动脉穿支之间有恒定的交通吻合,是远端蒂腓肠神营养血管肌皮瓣血供的基础;(2)在没有较粗的血管穿支的个体可将蒂部相邻的两个穿支包含在蒂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远端蒂 肌皮瓣 血供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监测皮岛的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设计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江钦文 黄东 +2 位作者 吴伟炽 葛军委 黄国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为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8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胫骨外侧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1)胫骨上段有胫前返动脉骨膜支1-3支和胫前动脉骨膜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髁前面及外侧面... 目的为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8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胫骨外侧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1)胫骨上段有胫前返动脉骨膜支1-3支和胫前动脉骨膜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髁前面及外侧面骨膜,中、下段为来自胫前动脉的肌骨膜支和直接骨膜支5~7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骨膜。骨膜支蒂长(1.2±0.3)cm,外径(0.7±0.2)mm,伴行静脉两条。(2)胫前动脉骨膜支呈节段性分布,于胫骨前缘分出升支、降支和皮支。相邻升、降支彼此吻合成血管链,反复分支形成骨膜动脉网营养骨膜。皮支穿深筋膜入皮,供养小腿前外侧皮肤。结论可设计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的带监测皮岛的穿支骨膜瓣,通过吻合血管游离移植为治疗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骨膜瓣 监测皮岛 胫前动脉 移植 显微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形趾甲皮瓣与第2足趾联合移植再造拇指术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7
4
作者 牟勇 黄东 +2 位作者 吴伟炽 张惠茹 丁自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为改形趾甲皮瓣与第2足趾联合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例2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足标本(其中新鲜足标本5例10侧)进行显微解剖,观测营养趾甲皮瓣、第2足趾骨皮瓣血供。结果趾甲皮瓣的血供为多源性,主要为... 目的为改形趾甲皮瓣与第2足趾联合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例2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足标本(其中新鲜足标本5例10侧)进行显微解剖,观测营养趾甲皮瓣、第2足趾骨皮瓣血供。结果趾甲皮瓣的血供为多源性,主要为趾腓侧趾底动脉和趾趾背动脉,二者外径分别为(1.5±0.3)mm、(0.9±0.2)mm;趾甲皮瓣静脉为大隐静脉-第一跖背静脉-趾腓侧趾背静脉;神经为趾腓侧固有神经和腓深神经。剔除第2足趾甲皮瓣的第2足趾骨皮瓣血供为第2足趾胫侧趾底、趾背动脉,外径分别为(0.7±0.1)mm、(0.3±0.1)mm;静脉为大隐静脉-第一跖背静脉-第2足趾胫侧趾背静脉;神经为第2足趾胫侧趾底固有神经。结论趾腓侧趾底动脉、趾趾背动脉及第2足趾胫侧趾底、趾背动脉起始、走行恒定,外径较粗,有较多皮肤穿支和恒定血供范围,可为改形趾甲皮瓣与第2足趾联合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提供理想的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母]趾甲皮瓣 第2足趾 移植 再造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三角韧带修复重建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林浩 徐世明 +4 位作者 黄永军 牟勇 卓日波 郭洪娟 郑力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8-321,326,共5页
目的通过对尸体标本踝三角韧带进行解剖观测,为踝关节韧带修复重建提供解剖与生物力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新鲜尸体足踝标本10例,观察三角韧带的组成、起止、分布,测量各组成部分的长度、宽度及厚度;并在外翻应力位下拍摄X线片,测量踝关... 目的通过对尸体标本踝三角韧带进行解剖观测,为踝关节韧带修复重建提供解剖与生物力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新鲜尸体足踝标本10例,观察三角韧带的组成、起止、分布,测量各组成部分的长度、宽度及厚度;并在外翻应力位下拍摄X线片,测量踝关节内侧间隙(Mcs),依次切断三角韧带浅层、深层,并重复上述测量。结果踝三角韧带均分为深、浅两层组成,当踝关节韧带处于完整状态时,踝关节在跖屈、中立及背伸位的平均内踝间隙宽度分别为(2.67±0.38)mm、(2.42±0.35)mm、(2.55±0.24)mm。当踝关节处于中立位及最大背伸位时,切断三角韧带浅层后内踝间隙与完整状态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切断三角韧带深层后内踝间隙与完整状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当踝关节处于最大跖屈位时,所有韧带破坏状态后的内踝间隙与韧带完整时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踝三角韧带由4条韧带束组成,各韧带束精确起止点的确定是基础研究及临床解剖重建基础。(2)通过综合踝关节跖屈位、中立位及背伸位外旋应力试验结果,可更全面、准确地诊断三角韧带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三角韧带 外旋应力 内侧间隙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内侧皮瓣皮支血管临床解剖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黄永军 王增涛 黄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85-589,共5页
目的:为臂内侧皮瓣临床应用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上肢标本18侧,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测臂内侧皮瓣血管分布情况。结果:(1)尺侧上副动脉血管径粗,行程长,适宜作为臂内侧皮瓣的蒂血管;(2)尺侧上副动脉的皮支、... 目的:为臂内侧皮瓣临床应用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上肢标本18侧,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测臂内侧皮瓣血管分布情况。结果:(1)尺侧上副动脉血管径粗,行程长,适宜作为臂内侧皮瓣的蒂血管;(2)尺侧上副动脉的皮支、尺侧下副动脉皮支和肱动脉直接皮支,3组血管皮支的数目与管径呈互补关系。尺侧上副动脉无皮支发出时,可以尺侧下副动脉或肱动脉直接皮支为蒂设计皮瓣;(3)臂内侧皮瓣的皮支分布呈"人"字形,在臂内侧下部,尺侧下副动脉的皮支与肱动脉直接皮支仍然在肌间隔的前侧,并且愈向远侧愈行向前;而尺侧上副动脉及其发出的皮支位于肌间隔后侧,且愈向远侧位置愈向后。以尺侧下副动脉或肱动脉直接皮支为蒂时,皮瓣稍偏向前设计与切取;以尺侧上副动脉为血管蒂时,皮瓣稍偏向轴线的后侧设计与切取。结论:(1)臂内侧皮瓣的血管蒂,首选尺侧上副动脉;(2)当尺侧上副动脉皮支细小或没有皮支发出时,以尺侧下副动脉或肱动脉直接皮支仍然可以设计与切取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内侧皮瓣 尺侧上副动脉 皮瓣移植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匠肌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孙锋 黄东 +3 位作者 吴伟炽 牟勇 马晓芬 周绍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8-270,共3页
目的明确缝匠肌肌皮动脉穿支和肌间隙穿支的分布区域特征,为缝匠肌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逐层解剖12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新鲜标本,观察缝匠肌动脉血供特征、穿支数目及优势血管分布。结果由各动脉发出进入缝... 目的明确缝匠肌肌皮动脉穿支和肌间隙穿支的分布区域特征,为缝匠肌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逐层解剖12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新鲜标本,观察缝匠肌动脉血供特征、穿支数目及优势血管分布。结果由各动脉发出进入缝匠肌及其表面皮肤的穿支血管有7~12支,其中以缝匠肌中、上段穿支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为股动脉发出。肌皮穿支有3-4支,平均管径(1.30±0.15)mm,蒂长(1.10±0.10)cm;肌间隙穿支2~3条,管径(1.20±0.20)mm,蒂长(1.15±0.15)cm。此外,旋股外侧动脉发出一较长肌间隙穿支,管径(1.35±0.05)mm,蒂长(7.20±1.40)cm,可达缝匠肌中段。结论缝匠肌中、上段穿支较多而位置相对恒定,设计缝匠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组织缺损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匠肌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游离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在研究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8
作者 江奕恒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索数字技术模拟皮瓣供血结构的变化对皮瓣皮肤血供的影响,为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中的应用提供数字解剖学依据。方法:6侧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的新鲜成人下肢标本,显微解剖观察股前外侧区皮肤穿支血管的走行、结构,在去脂肪修薄皮肤... 目的:探索数字技术模拟皮瓣供血结构的变化对皮瓣皮肤血供的影响,为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中的应用提供数字解剖学依据。方法:6侧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的新鲜成人下肢标本,显微解剖观察股前外侧区皮肤穿支血管的走行、结构,在去脂肪修薄皮肤的过程中,分步拍摄X线片并行螺旋CT连续扫描,观察、分析皮肤血管结构。分别对保留和破坏筋膜支的标本行螺旋CT连续扫描,同时应用计算机软件分别对源于旋股外侧动脉的各条皮穿支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三维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皮瓣筋膜丛及真皮下血管丛的基本情况,可准确直观模拟皮瓣修薄前后各皮穿支的基本供血结构;三维重建的数字化模型与显微解剖、X线片观察结果一致。结论:数字化模拟技术能够客观模拟各皮穿支在皮瓣修薄前后供血区域的变化;缺乏筋膜丛的区域,真皮下血管丛较发达,皮瓣修薄后,其皮肤血供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 薄型皮瓣 皮肤血管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聚柠檬酸填充材料诱导大鼠颅骨缺损后的软组织再生 被引量:2
9
作者 单连良 陶庭俊 +4 位作者 陈煜辉 黄东 吴伟炽 白晓春 孙大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84-1188,共5页
目的评估两种新型聚柠檬酸可降解生物材料诱导大鼠颅骨缺损后软组织再生的能力。方法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46只,随机选取6只SD大鼠大腿肌肉分别植入材料,两周后取材;剩余40只颅骨缺损造模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自体骨移植组和两种新... 目的评估两种新型聚柠檬酸可降解生物材料诱导大鼠颅骨缺损后软组织再生的能力。方法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46只,随机选取6只SD大鼠大腿肌肉分别植入材料,两周后取材;剩余40只颅骨缺损造模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自体骨移植组和两种新型柠檬酸材料移植组,每组各10只,处理后3个月取材,行组织学染色及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 1、两种新型聚柠檬酸生物材料可诱导肌肉内软组织再生;2、两种新型聚柠檬酸生物材料可诱导大鼠颅骨缺损时的血管与纤维组织再生;3、两种新型聚柠檬酸生物材料通过诱导软组织再生加速颅骨缺损后膜内成骨发生。结论两种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再生诱导性,可有效刺激颅骨缺损时软组织再生并同时加速颅骨膜内成骨的发生最终促进颅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颅骨缺损 软组织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收肌腱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手部肌腱皮肤缺损术式解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东 黄永军 +3 位作者 徐达传 毛莉颖 吴伟炽 张翠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为带膝降动脉大收肌腱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肌腱伴皮肤(骨)缺损新术式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下肢标本上对膝降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和分布及大收肌腱的形态特点和血管分布进行了解剖观测。结... 目的:为带膝降动脉大收肌腱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肌腱伴皮肤(骨)缺损新术式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下肢标本上对膝降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和分布及大收肌腱的形态特点和血管分布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①膝降动脉的主干长(1.22±0.48)cm,起点外径为(1.85±0.64)mm,主要分支有股内侧肌支、关节支、隐支。②关节支的主干长(5.2±1.12)cm;起点外径为(1.16±0.31)mm,分支营养大收肌腱和股骨内侧髁,并参与形成膝关节动脉网。③隐动脉起点外径(1.14±0.29)mm,分支营养缝匠肌下部、膝内侧上部皮肤,并参与膝关节动脉网形成。④大收肌肌腱质部长(9.4±2.1)cm,宽(12.2±0.28)mm,厚(1.92±0.64)mm。大收肌腱移行部长(4.5±0.71)cm,宽(20.0±2.7)mm,厚(5.8±2.1)mm。结论:以膝降动脉血管为蒂带其分支可形成大收肌腱骨肌皮复合组织瓣,吻合血管移植可修复不同类型的手部肌腱伴皮肌(骨)缺损,术式设计具有可行性,供区损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收肌腱 膝降动脉 移植修复 组织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ture Endobutton与跖肌腱重建Lisfranc韧带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世明 蔡慧 +4 位作者 邓子文 郭春丽 孙大炜 卓日波 黄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1-215,共5页
目的通过Suture Endobutton与跖肌腱重建Lisfranc韧带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评价两种方法对恢复Lisfranc关节稳定性的作用,为临床治疗Lisfranc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例成人新鲜尸体小腿标本,依次制备Lisfranc韧带完整模型、损伤模... 目的通过Suture Endobutton与跖肌腱重建Lisfranc韧带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评价两种方法对恢复Lisfranc关节稳定性的作用,为临床治疗Lisfranc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例成人新鲜尸体小腿标本,依次制备Lisfranc韧带完整模型、损伤模型及损伤后的Suture Endobutton或跖肌腱重建模型,并分别给予轴向或外展载荷,记录内侧楔骨(C1)~第2跖骨(M2)基底的平均位移变化。结果轴向载荷和外展载荷下,完整模型C1~M2的平均位移变化分别为(0.70±0.05)mm、(1.21±0.10)mm,损伤模型为(1.59±0.07)mm、(3.73±0.11)mm,Suture Endobutton重建模型为(0.84±0.04)mm、(1.29±0.06)mm,跖肌腱重建模型为(1.01±0.05)mm、(1.34±0.05)mm。轴向或外展载荷下,完整模型和重建模型C1~M2间位移变化明显小于损伤模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模型的位移变化略大于完整模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ture Endobutton与跖肌腱重建模型之间位移变化相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任一模型外展载荷时的C1~M2位移变化大于轴向载荷。结论 (1)在恢复Lisfranc关节稳定性上,Suture Endobutton与跖肌腱的重建方法提供的生物力学强度相似;(2)相对于轴向载荷的位移变化,外展载荷的实验结果差异更加明显,推荐使用外展载荷进行Lisfranc关节相关力学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TURE ENDOBUTTON 跖肌腱 Lisfranc韧带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锚钉联合骨道技术重建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前束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蔡慧 徐世明 +3 位作者 邓子文 黄东 刘晓春 余超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9-324,共6页
目的探讨肘关节尺侧副韧带(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UCL)前束在完整、断裂、重建三种状态时的肘外翻稳定性,评价锚钉联合骨道重建技术的有效性。方法选用8具新鲜成人尸体上肢制成肘关节骨-韧带模型,均先后模拟成UCL前束完整、断裂... 目的探讨肘关节尺侧副韧带(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UCL)前束在完整、断裂、重建三种状态时的肘外翻稳定性,评价锚钉联合骨道重建技术的有效性。方法选用8具新鲜成人尸体上肢制成肘关节骨-韧带模型,均先后模拟成UCL前束完整、断裂及锚钉联合骨道技术重建前束3种状态,测量各状态下肘关节在屈曲0°、30°、60°、90°、120°时的生物力学指标,包括外翻松弛度、肱桡关节接触面积、肱桡关节内压强;根据前束的不同状态分为完整组、断裂组、重建组,每组8具标本,将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内比较,各组在屈肘0°时的生物力学指标与其余角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各组在0°时的生物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0°以外的其余角度,完整组与断裂组、重建组与断裂组的生物力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整组与重建组的生物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L前束是维持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重要结构。肘关节在伸直位时较屈曲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锚钉联合骨道技术重建UCL前束不仅能恢复肘外翻稳定性,而且还具有与正常肘关节同等优良的生物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尺侧副韧带 重建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微创缝合方式治疗跟腱断裂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鹏 陈思娄 黄东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56-560,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跟腱微创缝合方式——交叉缝合技术(CST)治疗跟腱断裂的效果及优势。方法:利用18具下肢尸体标本构建跟腱闭合性断裂疾病模型,并将其随机均分入Krachow、Ma-Griffith、CST等3种不同跟腱缝合术式组。每组缝合完毕后,使用生... 目的:探讨新型跟腱微创缝合方式——交叉缝合技术(CST)治疗跟腱断裂的效果及优势。方法:利用18具下肢尸体标本构建跟腱闭合性断裂疾病模型,并将其随机均分入Krachow、Ma-Griffith、CST等3种不同跟腱缝合术式组。每组缝合完毕后,使用生物力学试验机对修复后的跟腱进行轴向循环载荷测试。分别记录3组跟腱在断裂时的载荷循环次数、负载拉力数以及进行轴向循环载荷时第100次、1000次循环和断裂时的跟腱轴向形变量。结果:经过轴向循环载荷测试实验后,CST组平均可承受2015±38次轴向载荷循环,Krachow组为2250±41次,而采用Ma-Griffith术式修复的跟腱只能承受1855±52次循环。对于形变量,100和1000次循环后,3组修复方式并无差异,但断裂后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Krachow和CST组形变量明显小于Ma-Griffith组(P=0.007)。3组负载拉力数,CST组为372±26 N,Krachow组为425±31 N,而Ma-Griffith组仅为176±17 N,3组负载拉力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a-Griffith组牢固性低于其他两组。结论:新技术(CST)可以达到与开放缝合方式相当的生物力学性能,且损伤小,易掌握,不需要特殊器械,使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 断裂 微创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