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气管动脉和肋间动脉与肺循环瘘DSA表现和介入治疗 被引量:20
1
作者 肖承江 韦佩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或同时伴有肋间动脉与肺循环瘘(BPF)的DSA表现和介入治疗方法。方法51例大量咯血患者经DSA检查发现19例合并有BPF,其中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13例;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2例;肋间动脉-肺循环瘘3例、支气管动脉-静脉畸形1...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或同时伴有肋间动脉与肺循环瘘(BPF)的DSA表现和介入治疗方法。方法51例大量咯血患者经DSA检查发现19例合并有BPF,其中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13例;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2例;肋间动脉-肺循环瘘3例、支气管动脉-静脉畸形1例。按血流分流速度,分别或连合选用真丝微粒和线段、500~700μPVA颗粒、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1~4年,1周内止血18例,有效率94.7%;1年内有3例复发,复发率15.8%。结论BPF是诱发和加剧肺源性咯血的重要因素,介入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复发病例可重复介入栓塞治疗,同时治疗肺部原发病变可减少咯血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介入治疗 真线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碎栓与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对照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立恒 江桂华 +2 位作者 肖承江 陈延 方金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5-451,共7页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两种方法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共82例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其中58例病人在发病后3~5 h行微导管机械碎栓治疗,24例病人行S...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两种方法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共82例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其中58例病人在发病后3~5 h行微导管机械碎栓治疗,24例病人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两组病人均联合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其血流动力学评估采用前向血流评定TICI分级。当前向血流达TICIⅡ-Ⅲ级时表示血管再通成功,TICI 0-Ⅰ级表示血管再通失败。脑卒中严重程度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我们分别统计及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天NIHSS评分、术后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碎栓组血管再通成功47例,再通失败11例,血管再通率81.0%,继发性脑出血2例(3.45%),再通后血栓脱落导致继发性脑栓塞2例(3.45%),术后3天患者NIHSS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取栓组血管再通成功20例,再通失败4例,血管再通率83.3%,继发性脑栓塞1例,无颅内出血并发症,术后3天患者NIHSS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取栓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肯定,而碎栓组血管再通成功率不低于取栓组,相比之下,碎栓技术更容易推广应用,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碎栓 支架取栓 动脉内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 脑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囊内消融与刺穿囊壁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囊实性结节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韦文姜 田作富 +3 位作者 李立恒 唐迎红 徐谷根 肖承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70-773,共4页
目的对比囊内消融与刺穿囊壁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囊实性结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探索甲状腺良性囊实性结节的消融方法。资料与方法纳入细针穿刺活检证实为良性的98枚甲状腺囊实性结节,按囊壁消融方式分为囊内消融组与刺穿囊壁消融组,比较... 目的对比囊内消融与刺穿囊壁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囊实性结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探索甲状腺良性囊实性结节的消融方法。资料与方法纳入细针穿刺活检证实为良性的98枚甲状腺囊实性结节,按囊壁消融方式分为囊内消融组与刺穿囊壁消融组,比较两组间术前和术后即刻、1、6、12个月的甲状腺结节体积。结果囊内消融组与刺穿囊壁消融组术后即刻结节体积均显著缩小[(57.32±8.56)%、(55.92±7.87)%],两组术后即刻与术后1个月结节缩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P=0.087)。刺穿囊壁消融组术后6个月与12个月结节体积缩小率大于囊内消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01)。刺穿囊壁消融组与囊内消融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囊内消融与刺穿囊壁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囊实性结节均安全有效,刺穿囊壁消融更有利于结节消融后吸收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消融技术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超声检查 穿刺抽液术 活组织检查 针吸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输液港植入全程“可视化”的优势 被引量:15
4
作者 韦文姜 李立恒 +4 位作者 杜瑜丹 赵芝香 肖可喜 唐迎红 肖承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55-359,共5页
目的:为临床提供一种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易于掌握与标准化的输液港植入方法。方法:搜集我院2014年3月-2017年10月期间行输液港植入并资料完整的2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植入方式不同分为"可视化组"(超声引导与X线定位104例... 目的:为临床提供一种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易于掌握与标准化的输液港植入方法。方法:搜集我院2014年3月-2017年10月期间行输液港植入并资料完整的2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植入方式不同分为"可视化组"(超声引导与X线定位104例)及"盲穿组"(119例)。采用χ2检验,对比分析"可视化组"与"盲穿组"中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误穿动脉次数、气胸例数、导管外血栓例数、夹闭综合征例数、导管位于T5~T7例数、导管内血栓例数、导管内感染例数、港体感染例数及切口裂开例数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可视化组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盲穿组一次穿刺成功率(P=0.016)。可视化组无误穿动脉病例,盲穿组有10例误穿动脉(P=0.007)。可视化组无气胸病例出现,盲穿组有3例气胸,需置管抽气(P=0.25)。可视化组未发现导管外血栓形成,盲穿组中有14例导管外血栓形成(P<0.001)。可视化组104例均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无夹闭综合征,盲穿组119例中有15例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而出现1例夹闭综合征(P=0.126)。可视化组104例导管末端均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T5~T7),盲穿组119例术后X线确定仅有86例导管末端位于T5~T7(P<0.001)。可视化组104例均无导管内血栓形成,盲穿组有11例导管内血栓形成(P=0.001)。可视化组出现2例导管内感染,盲穿组出现12例输液港导管内感染(P=0.012)。可视化组无港体感染,盲穿组出现1例港体感染(P=1.0)。输液港切口裂开不愈合,在盲穿组中出现2例,可视化组中出现1例(P=1.0)。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穿刺保证极高的穿刺成功率,减少了穿刺并发症,同时术中X线定位可保证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实现了输液港植入的全程可视化,不仅使静脉输液港植入简单、精准,而且还可以降低近、远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留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式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钳取术 被引量:5
5
作者 肖承江 苏焕彬 +1 位作者 何晓峰 李彦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77-280,共4页
目的 对经皮腰椎间盘钳夹术(PLD)进行改良以提高疗效和扩大适应证。方法 术前设计经皮穿刺腰椎间盘的径路,使其尽可能接近突出块,采用专用髓核钳夹取突出部髓核。6 5 5例椎间盘突脱出症患者共75 0节椎间盘进行改良PLD术治疗,经随访6~... 目的 对经皮腰椎间盘钳夹术(PLD)进行改良以提高疗效和扩大适应证。方法 术前设计经皮穿刺腰椎间盘的径路,使其尽可能接近突出块,采用专用髓核钳夹取突出部髓核。6 5 5例椎间盘突脱出症患者共75 0节椎间盘进行改良PLD术治疗,经随访6~5 4个月并对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疗效优4 0 .2 %、良4 6 .6 %、差1 3.3%;无椎间盘感染和腰肌血肿等并发症;合并马尾损伤1例,器械断裂4例。结论 改良式钳夹术安全有效,不仅适应于“包容性”椎间盘突出症,而且适应于“非包容性”椎间盘脱出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钳取术 椎间盘移位 睢间盘切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式CT在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立恒 肖承江 +3 位作者 吴宏 苏欢欢 刘金武 汪天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22-628,共7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CT在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评估价值。【方法】选择从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62例患者,在发病3~8h内行多模式CT检查,包括CT平扫(NCCT)、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 【目的】探讨多模式CT在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评估价值。【方法】选择从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62例患者,在发病3~8h内行多模式CT检查,包括CT平扫(NCCT)、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像(CTP),采用改良的血管TICI分级标准(mTICI)评估血管栓塞情况,通过CTA及CTP参数评估责任血管及血流灌注状态,初步判断患者行Solitaire支架取栓的可行性。患者行支架取栓术后24h再次行多模式CT检查评估责任血管情况,患者入院时和取栓术后72h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神经功能情况。【结果】经多模式CT检查共筛选出34例患者有支架取栓适应证。行支架取栓术后复查多模式CT,血管再通成功30例(30/34),成功率88.2%。取栓治疗的34例患者中,术前CTP成像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IP),表现为IP与健侧镜像区相比,脑血流量(CBF)显著降低,脑血容量(CBV)轻度降低,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取栓术后责任区域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容量(rCBV)、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值与术前对比,rCBF、rCBV升高,rTTP、rMT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2h患者NIHS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模式CT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和重要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CT 支架取栓 急性缺血性卒中 缺血半暗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退针芯法在BARD活检针经皮活检肩胛骨区肺小结节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立恒 肖承江 +2 位作者 汪天悦 韦文姜 江桂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3-288,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BARD活检针改良退针芯法经皮活检肩胛骨区肺小结节(直径≤20 mm)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共83例肩胛骨区肺内单发小结节(直径≤20 mm)患者,按时间分为传统组31例(2012-05之前),采用传统退... 【目的】探讨应用BARD活检针改良退针芯法经皮活检肩胛骨区肺小结节(直径≤20 mm)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共83例肩胛骨区肺内单发小结节(直径≤20 mm)患者,按时间分为传统组31例(2012-05之前),采用传统退针法获取标本,改良组52例(2012年5月-2015年5月),采用改良退针芯法获取标本,所有病例均在CT引导下利用体表标记定位法进行定位,穿刺均由固定医师操作,应用18G BARD活检针取得2条以上组织标本送病检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查,部分病例行基因检测,分别统计两组病人手术时间、穿刺成功率、诊断阳性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83例肩胛骨区肺小结节穿刺活检结果:传统组手术时间(63.6±7.6)min,穿刺成功率90.3%(28/31),诊断阳性率87.1%(27/31),并发症率22.6%(7/31);改良组手术时间(30.7±4.5)min,穿刺成功率98.1%(51/52),诊断阳性率96.2%(50/52),并发症率3.8%(2/52)。两组间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BARD活检针改良退针芯法经皮活检肩胛骨区肺小结节(直径≤20 mm)可以精确的获取组织标本,与传统方法相比节省手术时间,并发症减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检 肩胛骨 肺小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bosphere微粒球栓塞治疗富血供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英文)
8
作者 李立恒 肖承江 +3 位作者 李帆 黎超 韦文姜 江桂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1-727,共7页
【目的】观察Embosphere微粒球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富血供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共73例富血供肿瘤患者,其中肺部肿瘤11例,腹部肿瘤53例,子宫附件肿瘤9例,肿瘤伴发出血25例,全部患者均采用经导管灌... 【目的】观察Embosphere微粒球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富血供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共73例富血供肿瘤患者,其中肺部肿瘤11例,腹部肿瘤53例,子宫附件肿瘤9例,肿瘤伴发出血25例,全部患者均采用经导管灌注Embosphere微粒球的方法栓塞肿瘤血管,术中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栓塞前及栓塞后目标肿瘤的供血情况,通过CT/MR增强扫描对比观察目标瘤灶术后1个月体积变化及血供情况,评估目标瘤灶的临床疗效,临床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异位栓塞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CT/MR提示目标瘤灶体积较术前均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有效率100%(73/73),肿瘤并出血患者首次介入栓塞后出血停止22例,栓塞后再次出血3例,表现为反复咯血,复发原因为肿瘤存在多支供血动脉,再次栓塞成功止血;出现异位栓塞2例,并发症率2.7%(2/73),不良反应主要为疼痛、发热,经止痛、退热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可缓解。【结论】Embosphere微粒球经动脉栓塞治疗富血供肿瘤近期疗效显著,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超选择性肿瘤血管栓塞是减少异位栓塞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bosphere 栓塞 富血供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