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息化技术在崩岗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星 王石英 +4 位作者 袁再健 郑明国 廖义善 黄斌 谢真越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第6期55-58,共4页
全面梳理了近十多年来崩岗研究中使用信息化技术的相关文献,分别从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无人机(UAV)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方面系统地总结了不同信息化技术在崩岗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今后... 全面梳理了近十多年来崩岗研究中使用信息化技术的相关文献,分别从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无人机(UAV)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方面系统地总结了不同信息化技术在崩岗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今后发展进行了展望。无人机与遥感技术是当前小范围崩岗研究中基础数据的重要获取方式,GIS技术主要用于崩岗数据的空间分析和三维模型构建。今后的崩岗研究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注重构建多种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天地空一体化”崩岗研究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信息化技术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山地不同海拔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2
作者 黄伟佳 刘春 +3 位作者 刘岳 黄斌 李定强 袁再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89,共10页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养分需求与限制的重要指标。为了探究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择南岭山地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不同海拔0—60 cm土壤,通过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酶活性,...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养分需求与限制的重要指标。为了探究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择南岭山地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不同海拔0—60 cm土壤,通过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酶活性,分析南岭不同海拔梯度山地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量磷(MBP)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在中高海拔处高于低海拔处,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P)活性沿海拔呈现波动变化,其中MBC含量,NAG和AP活性分别在402、809和402 m处到达最高;(2)土壤^(w)(C)/^(w)(N)、^(w)(MBC)/^(w)(MBN)、^(w)(MBC)/^(w)(MBP)、^(w)(MBN)/^(w)(MBP)、NAG:AP均在809m处最高,土壤^(w)(C)/^(w)(P)、^(w)(N)/^(w)(P)、BG:AP均在1 364 m处最高,土壤BG:NAG在1 536 m处最高;(3)土壤含水率、TOC、TN分别解释了土壤各化学计量比的25.0%、17.9%、13.6%。其中,含水率与^(w)(N)/^(w)(P)显著正相关(P<0.05),与BG:NAG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w)(MBC)/^(w)(MBP)、NAG:AP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w)(MBN)/^(w)(MBP)显著负相关(P<0.05);TOC与^(w)(C)/^(w)(P)、^(w)(N)/^(w)(P)、BG:AP极显著正相关(P<0.01);TN与^(w)(N)/^(w)(P)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w)(C)/^(w)(P)、BG:NAG、BG:AP显著正相关(P<0.05),与^(w)(C)/^(w)(N)显著负相关(P<0.05)。南岭山地土壤养分、微生物量、酶活性化学计量比有明显的海拔梯度变化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化学计量比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深入研究南岭山地土壤养分平衡状况和限制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山地 海拔 养分 微生物量碳氮磷 土壤酶 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红壤团聚体吸附Cd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宋玥言 袁再健 +2 位作者 黄斌 谢真越 刘永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02-2410,共9页
中国南方红壤区是Cd污染的集中地区,作为土壤修复材料的生物炭对Cd在土壤团聚体颗粒中的吸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研究生物炭对Cd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吸附行为的影响规律,提高土壤修复过程中对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改良的针对性,通... 中国南方红壤区是Cd污染的集中地区,作为土壤修复材料的生物炭对Cd在土壤团聚体颗粒中的吸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研究生物炭对Cd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吸附行为的影响规律,提高土壤修复过程中对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改良的针对性,通过批量吸附实验,结合扫描电镜、FTIR红外等方法,探究了生物炭添加量(原土质量比例分别为0、1%、3%、5%、7%)、溶液初始pH值(2.0—6.5)等因素对不同粒径(>1 mm、1—0.25 mm、0.25—0.05 mm、<0.05 mm)红壤团聚体吸附Cd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能明显增加红壤中有机质、CEC以及游离氧化铁的含量;随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Cd在土壤中的吸附量显著增加,生物炭添加量为原土比例的1%时,对Cd的单位吸附量增加最大,过高的生物炭投加量会降低生物炭的利用效率;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都能很好描述生物炭添加前后红壤团聚体中Cd的等温吸附特性(0.9730≤R2≤0.9961),生物炭添加对增加不同粒径团聚体吸附Cd能力的大小不同,总体上,土壤颗粒粒径越小对Cd的吸附能力越强,但是Cd在>1 mm团聚体中的吸附量相对增加量最大(42.9%);生物炭的添加能降低不同团聚体中Cd的解吸量,并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Cd的解吸量呈减小趋势,大粒径(>1 mm)团聚体中Cd的解吸量降低最为明显;同时,生物炭添加使团聚体Cd吸附量在较高pH情况下仍能有效增加,不同pH条件下,<0.05 mm的团聚体无论在生物炭添加前后均表现出最高的Cd吸附量,总体上,生物炭对于花岗岩发育的酸性红壤团聚体中的Cd具有较好的固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团聚体 吸附 PH 花岗岩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