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县域农业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与驱动机制——以广东省蔬菜生产为例
1
作者 冯珊珊 陶亮 梁俊芬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93-1304,共12页
基于1992-2023年广东省县域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及GIS技术,系统揭示蔬菜生产集聚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发现:1)时间维度上,蔬菜生产经历了从小规模、分散生产逐渐转向规模化、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的发... 基于1992-2023年广东省县域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及GIS技术,系统揭示蔬菜生产集聚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发现:1)时间维度上,蔬菜生产经历了从小规模、分散生产逐渐转向规模化、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历程,蔬菜生产集聚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具有“分散-稳定-集中”的阶段性特征;2)空间格局上,2005年后蔬菜生产形成三大核心集聚区:珠三角“增城-博罗-惠城”设施蔬菜高值集聚区、粤西以高州为中心的冬种北运连片集聚区、粤北“连州-阳山”高山夏秋蔬菜集聚区;3)驱动机制分析显示,资源禀赋构成空间集聚的自然基底,产业政策发挥重要驱动作用,地理标志促成品牌溢价,市场需求提供核心驱动力。研究构建了“时空演化-驱动机制-政策响应”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三区协同”发展战略:在珠三角侧重高附加值设施蔬菜与智慧农业融合、粤西重点打造“冬种北运”规模化生产基地、粤北培育高山夏秋蔬菜供应基地,通过要素整合、政策赋能、品牌增值和市场拓展四维联动推动蔬菜产业集群规模能级跃升。研究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提供空间优化方案,对同类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尺度 蔬菜生产 地理集聚 时空演化 驱动机制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格局 被引量:5
2
作者 黄国锋 贺斌 +5 位作者 谢志宜 刘军 王安侯 廖彤 王博瑾 郝贝贝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07-2215,共9页
掌握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和排放特征,对开展农业源污染防控、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广东省276个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断面的监测数据,分析广东省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4个区域农村生活污染、种... 掌握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和排放特征,对开展农业源污染防控、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广东省276个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断面的监测数据,分析广东省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4个区域农村生活污染、种植业流失和养殖业污染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在县域尺度上评价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状况及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水质COD、TN、TP、NH4^(+)和NO_(3)^(−)浓度最大值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最高值均出现在农村生活污染监测断面,表明全省农村生活源污染对地表水环境污染的贡献最大。2)粤北地区监测断面水质指标浓度和污染指数显著小于其他区域(P<0.001);珠三角地区生活源和养殖源污染指数(Ii=2.59和1.97)最大,以及种植源和养殖源污染比例(37%和36%)最高;而粤东地区种植源污染指数最大(Ii=1.93),生活源污染比例最高(51%)。3)县域尺度农村生活源污染状况最严重,尤其珠三角和粤东地区重污染和严重污染区县较多,以珠海金湾区(Ii=9.76)、东莞市(Ii=7.29)、潮州饶平县(Ii=6.75)和汕头潮南区(Ii=5.83)污染最突出;养殖源和种植源暂无严重污染等级,重污染区县也相对较少,零星分布在珠三角、粤东和粤西地区。4)全省109个区县,农业源污染等级为清洁、轻度污染、污染、重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比例依次为20%、43%、20%、15%和2%,清洁区县主要分布在粤北地区,严重污染和重污染区县则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粤东地区。综上,广东省农村生活源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较大,珠三角和粤东地区农业源污染状况较粤西严重,粤北污染程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种植业 养殖业 生活污染 空间特征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绿色发展潜力影响因素及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2
3
作者 胡韵菲 陶亮 罗旖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00-1611,共12页
面向广东以新质生产力支撑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为下一阶段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寻找一条可行的实施路径,采用专家咨询法评估了广东省30年来(1990-2020)农业生产水平、资源环境保障度以及农业绿色发展潜力,建立了农业绿色... 面向广东以新质生产力支撑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为下一阶段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寻找一条可行的实施路径,采用专家咨询法评估了广东省30年来(1990-2020)农业生产水平、资源环境保障度以及农业绿色发展潜力,建立了农业绿色发展潜力解释模型并探讨了其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990-2020年,广东省农业生产水平综合评分提升15%,但80%的城市农业资源保障度有所下降,2020年,农业绿色发展潜力较高的深圳、东莞和江门3个城市为全省贡献了大部分“盈余”。对农业绿色发展潜力的影响上,农业资源使用效率>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供给能力>农业资源保障度>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且6个指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从空间格局看,广东农业生产水平呈现从珠三角沿海向周边递增的梯度变化;农业资源环境保障度则呈高、低保障度城市分别局部集中、中等保障度城市东西向大范围连片格局。全省农业绿色发展低潜力区从1990年的区域性分布转变为2020年的范围性分布。对于人口压力和资源约束“双高”的城市,亟需从依靠消耗资源向创造资源转变;对于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强的城市,则需将农业绿色发展潜力转化为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满足广东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建议从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健全重点领域政策法规、加快绿色生产科技创新以及建立健全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等4个方面,着力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与资源利用效率,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广东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 资源环境 发展潜力 聚类分析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干湿过程对稳定化修复土壤中重金属Ni和Pb的影响
4
作者 常春英 王刚 +2 位作者 曹浩轩 邓一荣 陶亮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5,共8页
稳定化(固化/稳定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但修复后的重金属会在外界复杂环境因子(淹水-落干、淋溶等)影响下改变赋存状态、缓慢释放,进而引发环境风险。选取珠三角地区典型稳定化修复后土壤为对象,研究模拟淹水、干湿... 稳定化(固化/稳定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但修复后的重金属会在外界复杂环境因子(淹水-落干、淋溶等)影响下改变赋存状态、缓慢释放,进而引发环境风险。选取珠三角地区典型稳定化修复后土壤为对象,研究模拟淹水、干湿交替两种情形下修复后土壤中2种重金属(Ni和Pb)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淹水可明显提高稳定化修复后土壤重金属的浸出浓度,淹水后Ni的浸出量较淹水前上升约103倍,重金属Pb浸出浓度受到淹水影响较小。淹水可促使稳定化的重金属从弱酸提取态向可氧化态和可还原态转化,淹水后Ni和Pb的弱酸提取态含量降幅分别为7.16%和19.9%。淹水通过改变土壤pH、Eh、铁锰氧化物和DOM等影响修复后重金属的稳定性,通过降低土壤pH和Eh促使体系中Mn^(4+)、Fe^(3+)还原,并同时耦合无定形态氧化铁的降低。干湿交替通过对水解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解吸行为而影响重金属的稳定性,总体上干湿交替对体系中的Ni和Pb的浸出浓度、形态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表明,淹水和干湿交替胁迫可以改变稳定化修复后土壤重金属的稳定性,且程度因不同重金属种类及外界胁迫强度而差异较大,短期内重金属浸出浓度远低于相关标准限值,土壤环境风险可控,但鉴于外界环境影响的长期性和多元性,实质性延长监管链条、对修复后地块实施定期回顾性评估是实现污染地块可持续安全利用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 干湿交替 稳定化 重金属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质量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桥 张育灿 +5 位作者 李海峰 郑超 袁宇志 郭治兴 梁雪映 郭颖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期160-172,共13页
【目的】为合理利用不同耕地质量的土地,提高耕地的保护与管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掌握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以及土壤养分状况。【方法】以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粮食生... 【目的】为合理利用不同耕地质量的土地,提高耕地的保护与管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掌握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以及土壤养分状况。【方法】以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耕地地力等级和土壤养分的基本状况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耕地地力等级以三等、四等和二等为主,土壤有机质以三级(54.87%)、二级(24.20%)和四级(17.03%)为主,土壤有效磷以二级(39.49%)、一级(31.16%)和三级(24.49%)为主,土壤速效钾以四级(42.21%)、五级(23.47%)和三级(14.99%)为主。【结论】一等地力等级耕地面积少且分布不均,二等地力等级耕地大面积分布在山区地区,三等和四等地力等级耕地空间分布较为均匀、遍布整个粮食生产功能区,五等地主要分布在山区,粤东、粤西和珠三角的肇庆,六等地在珠三角肇庆、广州、东翼揭阳、山区河源等地分布较多;土壤养分等级以三四级为主,不同养分之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功能区 地力等级 土壤养分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旋提取-全自动凯氏定氮法测定酸性和中性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
6
作者 袁雨珍 李志丰 杜衍红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95-1603,共9页
传统的中性和酸性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CEC)检测方法前处理过程烦琐、检测时间长,采用涡旋提取-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中酸性土壤中CEC,明显提高了分析检测效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L_(9)(3^(4))正交实验考察土液比、涡旋振荡时间、涡旋振... 传统的中性和酸性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CEC)检测方法前处理过程烦琐、检测时间长,采用涡旋提取-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中酸性土壤中CEC,明显提高了分析检测效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L_(9)(3^(4))正交实验考察土液比、涡旋振荡时间、涡旋振荡速度以及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表明,最佳涡旋条件的土液比为1∶40、涡旋振荡时间为15 min,涡旋振荡速率为2000 r/min。用来测定国家标准物质GBW07412b(ASA-1b)、GBW07416b(ASA-5b)、GBW07415b(ASA-4b)和GBW07417b(ASA-6b)土壤中CEC含量,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且国家标准物质的测定结果均在认定值的不确定范围内。方法用于检测48份农田土壤样品,与标准方法相比,CEC相对误差为0.44%~2.2%,满足土壤样品分析检测的要求。实验方法同传统标准方法相比,利用涡旋振荡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剪切力,提高了NH4OAc和土壤中各种阳离子之间的交换效率,用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替代传统凯氏定氮的蒸馏和手动滴定,自动化程度高,降低了实验人员劳动强度,整个分析检测过程效率提高了3倍,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减少了试剂用量,准确度和精密度好,适用于大批量酸性和中性土壤样品中CEC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涡旋提取 全自动凯氏定氮仪 C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土壤养分多尺度空间分异及环境驱动力 被引量:12
7
作者 牛文鹏 李青圃 +4 位作者 李铖 程炯 吉冬青 蒋新宇 刘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43-755,共13页
土壤养分累积是多个尺度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空间上呈现出多尺度分异性。定量解析这种多尺度分异规律及其驱动力对于养分管理至关重要。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417个表层土壤样品和6大类环境变量(气候、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养分累积是多个尺度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空间上呈现出多尺度分异性。定量解析这种多尺度分异规律及其驱动力对于养分管理至关重要。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417个表层土壤样品和6大类环境变量(气候、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质、地形/植被覆盖、距污染源的距离、社会经济),采用多元因子克里格方法定量解析土壤总氮、总磷、总钾、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多尺度空间变异及其环境驱动力。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养分相对丰富,尤其耕地和园地养分含量较高,过量施肥以及养分利用率低是主要原因。研究区土壤有效磷为高度变异(变异系数为108%),其他养分质量分数均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介于44%—78%),且养分高值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中部(广州、佛山、珠海、惠州中西部和东莞西部)。因子克里格将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分解为块金尺度、短变程尺度(26 km)和长变程尺度(90 km)3个独立尺度空间变异之和。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格局及环境驱动力因尺度而异。短变程尺度,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更强,高值分布区较为分散,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主要受控于海拔和人为活动(如工业排放、社会经济活动)。长变程尺度,土壤养分的高值分布区较为聚集,土壤养分质量分数更多受控于自然因素(气候和成土母质)。基于“特征-机制-管理”思路,该研究提出土壤养分多尺度管理概念模型,根据不同尺度肥力区划及其驱动力制定不同的养分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多尺度 空间变异 因子克里格 驱动力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铬取代针铁矿异化铁还原过程及铬的环境行为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春 童辉 +2 位作者 华健 陈曼佳 刘承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883-1889,共7页
铬(Cr)是环境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常与铁氧化物结合在一起,其环境行为受到土壤铁循环过程的影响;尤其是在铁还原菌作用下,该类铁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溶解,增强了Cr的移动性。以土壤中常见的Cr(Ⅲ)取代针铁矿(CrGoe)为研究对象... 铬(Cr)是环境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常与铁氧化物结合在一起,其环境行为受到土壤铁循环过程的影响;尤其是在铁还原菌作用下,该类铁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溶解,增强了Cr的移动性。以土壤中常见的Cr(Ⅲ)取代针铁矿(CrGoe)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生物生长Logistic方程拟合、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以及X射线衍射(XRD)表征手段,研究异化铁还原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对不同铬取代量针铁矿的Fe(Ⅲ)还原、重金属释放固定以及矿物物相变化。不同反应体系中Fe(Ⅱ)的生成表明,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具备还原Cr取代针铁矿的能力;与纯针铁矿相比较,铬的取代抑制了针铁矿的铁还原过程,且铁还原效果随Cr取代率的增加而降低,其大小顺序为针铁矿>1.5%Cr-Goe>3.4%Cr-Goe>9.03%CrGoe>10.3%Cr-Goe。铁还原速率k值与针铁矿中Cr(Ⅲ)的取代量呈指数关系(R2=0.999 5,P<0.001);当针铁矿中Cr(Ⅲ)的摩尔取代量大于9.03%时,Cr-Goe的铁还原速率呈最低值,约为0.26 d-1。在异化铁还原的同时,包裹于铁矿中的Cr被释放到环境中,且随矿物二次成矿,部分Cr(Ⅲ)再一次被包裹到矿物晶格中。XRD表征显示,矿物在异化铁还原过程中,矿物相仍为针铁矿。该研究结果可为土壤铁还原过程中重金属的环境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铁还原 针铁矿 希瓦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方法用于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应急监测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杨维英 王娟 +1 位作者 李春玲 张晓霞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3期96-98,共3页
本实验用QuEChERS法提取净化土壤中的16种多环芳烃,并利用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测定。称3.0g土样,加入10mL乙腈振荡5min,然后加入QuEChERS萃取包,继续振荡5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1mL加入到QuEChERS净化管中,净化后取上清液过0.45μm滤膜... 本实验用QuEChERS法提取净化土壤中的16种多环芳烃,并利用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测定。称3.0g土样,加入10mL乙腈振荡5min,然后加入QuEChERS萃取包,继续振荡5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1mL加入到QuEChERS净化管中,净化后取上清液过0.45μm滤膜上机测定。实验中对16种多环芳烃在0.1~5.0μg·mL^(-1)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均达到0.999。同时,对16种多环芳烃均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加标回收率为76.0%~113.0%;对质控样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高效,结果准确,有机试剂使用量少,分析成本少,适用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应急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多环芳烃 QuEChERS法 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硝酸盐还原型铁氧化菌亚铁氧化与硝酸盐还原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张颖 李涵 +3 位作者 张泽权 程宽 池文婷 刘同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90-1599,共10页
作为重要的嗜中性铁氧化菌,硝酸盐还原型铁氧化菌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在环境污染修复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一类微生物,其广泛分布于淡水沉积物、地下水、稻田土壤、海岸沉积物等各种盐度的水土环境中。已有研究指示,盐度可能会对此类铁... 作为重要的嗜中性铁氧化菌,硝酸盐还原型铁氧化菌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在环境污染修复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一类微生物,其广泛分布于淡水沉积物、地下水、稻田土壤、海岸沉积物等各种盐度的水土环境中。已有研究指示,盐度可能会对此类铁氧化菌的生长代谢和亚铁氧化过程产生抑制作用,但是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深入探究盐度对硝酸盐还原型铁氧化菌生长代谢的影响,选取Acidovorax sp.BoFeN1为模式菌株,设置微宇宙培养实验,并利用NaCl调节反应体系盐度(NaCl质量浓度分别为0、15、35、55 g·L^(-1))。通过监测反应过程中亚铁离子和硝酸盐的浓度变化,并对产物进行矿物学表征,探究硝酸盐还原型铁氧化菌在不同盐度条件下亚铁氧化和硝酸盐还原过程;进一步设置真实海水(盐度为34 g·L^(-1))的模拟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亚铁氧化和硝酸盐还原动力学结果表明,尽管低浓度氯化钠影响不大,但当NaCl质量浓度为35 g·L^(-1)和55 g·L^(-1)时,Acidovorax sp.BoFeN1的亚铁氧化和硝酸盐还原过程会被促进。利用SEM、XRD和FTIR对反应终点产物进行物相分析,结果显示盐度会促进微生物亚铁氧化成矿类型由纤铁矿向针铁矿转变。最后,真实海水验证实验表明,在海水提供的盐度条件下Acidovorax sp.BoFeN1的亚铁氧化和硝酸盐还原能力分别提升了1.2倍和1.3倍;此时,微生物亚铁氧化的成矿类型为纤铁矿和针铁矿。这一结果与微宇宙培养实验所得结论一致。从环境意义上看,该研究证明了硝酸盐还原型铁氧化菌能够适应海水入侵等高盐水土污染环境,更新了盐度抑制细菌代谢的传统认识,这将有助于推动此类细菌在高盐环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硝酸盐还原型铁氧化菌 亚铁氧化 硝酸盐还原 铁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对砂砾质滩涂红海榄幼苗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婷 陈玉军 +2 位作者 魏军发 王跃强 朱立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57-62,共6页
[目的]明确聚丙烯酰胺(PAM)对沿海困难立地砂砾质滩涂的改良作用。[方法]以红海榄胚轴为供试样本,通过室内潮汐模拟试验,研究不同PAM施用量(0.25%、0.50%、0.75%、1.00%、1.25%,分别记为P_(1)、P_(2)、P_(3)、P_(4)、P_(5))与城市污泥... [目的]明确聚丙烯酰胺(PAM)对沿海困难立地砂砾质滩涂的改良作用。[方法]以红海榄胚轴为供试样本,通过室内潮汐模拟试验,研究不同PAM施用量(0.25%、0.50%、0.75%、1.00%、1.25%,分别记为P_(1)、P_(2)、P_(3)、P_(4)、P_(5))与城市污泥发酵肥、复合生物菌剂混施对红树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不同PAM施用量处理下红海榄幼苗树高、叶片数分别增加18.75%~48.82%、5.0%~55.0%,地径显著增加43.16%~71.43%;根系、茎部生物量分别增加16.41%~87.26%、14.91%~72.75%;叶片生物量显著增加64.36%~156.93%,根冠比显著降低15.62%~26.98%。施用PAM对土壤有机质、磷和钾的全量及速效养分影响较大,与CK相比,不同PAM施用量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分别显著增加623.47%~794.78%、114.49%~142.03%和145.90%~167.24%;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显著增加146.55%~268.12%、24.69%~61.74%。[结论]PAM与城市污泥发酵肥、复合生物菌剂混施可促进红海榄幼苗生长,保持土壤养分,可作为沿海困难立地砂砾质滩涂的土壤改良剂,推荐PAM施用量为0.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红海榄 砂砾质滩涂 土壤养分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城市公园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形态分布及其生态风险 被引量:13
12
作者 谢邵文 郭晓淞 +4 位作者 杨芬 黄强 陈曼佳 魏兴琥 刘承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206-2215,共10页
城市公园土壤环境质量对城市绿色发展和居民健康均有重要影响。为了解广州市城市公园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形态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情况,以广州市核心城区典型城市公园表层土壤为对象,系统分析了土壤中Pb、Cd、Cr、Cu、Zn和Ni等6种重金... 城市公园土壤环境质量对城市绿色发展和居民健康均有重要影响。为了解广州市城市公园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形态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情况,以广州市核心城区典型城市公园表层土壤为对象,系统分析了土壤中Pb、Cd、Cr、Cu、Zn和Ni等6种重金属的含量;运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重金属的可交换态(F1)、碳酸盐结合态(F2)、铁锰氧化态(F3)、有机态(F4)和残渣态(F5)等5种重金属形态的分布特征;同时运用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RSP)和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对城市公园表层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与讨论。结果表明,(1)广州市城市公园土壤中Pb、Cr、Cu、Zn、Ni和Cd的平均含量依次为64.71、58.55、37.59、131.04、23.16和0.54 mg·kg^(−1)。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分析重金属累积特征发现,城市公园土壤中Pb、Cr、Cu、Zn和Ni为轻污染,仅部分区域为中污染,而Cd为重污染。(2)重金属形态分析表明不同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Pb、Cr、Cu、Zn和Ni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态为主,而Cd以可交换态和铁锰氧化态为主。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异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重金属的迁移特性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差异。(3)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和风险指数编码法计算结果均表明广州市城市公园表层土壤中Cd的生态风险显著高于其他重金属,生态风险强弱顺序为Cd>Zn>Cu>Pb>Ni>Cr;空间分布上,核心城区中部(天河区、白云区和黄埔区)Cd的生态风险相对较高。综上所述,广州市核心城区城市公园表层土壤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为Cd,其生态风险远高于其他重金属,在今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绿色发展及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中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市 城市公园 土壤环境 重金属 形态分布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核心城区绿地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及生态风险 被引量:6
13
作者 梁樑 郭晓淞 +5 位作者 陈汉杰 徐皓帆 周衍波 谢邵文 杨芬 韦朝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68-1878,共11页
随着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型城市核心城区土壤已遭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以乌鲁木齐市核心城区典型城市公园绿地和交通枢纽绿地为对象,系统探究土壤中6种重金属(Cd、Cr、Cu、Pb、Zn和Ni)的累积特征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 随着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型城市核心城区土壤已遭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以乌鲁木齐市核心城区典型城市公园绿地和交通枢纽绿地为对象,系统探究土壤中6种重金属(Cd、Cr、Cu、Pb、Zn和Ni)的累积特征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交通枢纽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城市公园绿地土壤。相较于乌鲁木齐市土壤背景值,城市公园绿地土壤重金属为轻度污染,而交通枢纽绿地土壤重金属为中度污染。(2)不同行政区城市公园绿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头屯河区(2.85)>水磨沟区(2.13)>天山区(1.91)>新市区(1.85)>米东区(1.23),而交通枢纽绿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米东区(4.17)>沙依巴克区(3.24)>新市区(2.84)>水磨沟区(2.70)>头屯河区(2.50)>天山区(2.37)。(3)不同行政区城市公园绿地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水磨沟区(101.68)>头屯河区(98.83)>新市区(88.56)>天山区(73.43)>米东区(58.24),而交通枢纽绿地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米东区(177.60)>水磨沟区(131.75)>沙依巴克区(120.25)>新市区(105.76)>头屯河区(105.63)>天山区(82.12)。城市公园绿地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最大的分别为头屯河区和水磨沟区,而城市交通枢纽绿地土壤的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最大的均是米东区。(4)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城市公园绿地土壤高值区总体上以岛状分布在中心城区,而交通枢纽绿地土壤除Ni外,高值区以岛状分布在米东区的西南部和沙依巴克区的东部。工业企业的显著集聚、密集的交通干线和较高的人口密度成为影响不同行政区内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城市公园 交通枢纽 环境风险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碳金融研究进展及热点计量化可视文献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安国 梁俊芬 +1 位作者 余鹏翼 陶亮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78-1992,共15页
该文使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国内外碳金融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进行可视化对比分析,以期为国内外碳金融的创新研究提供依据。该文基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直到2023年底在中国知网(1020篇)和Web of Science(481篇)两个数... 该文使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国内外碳金融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进行可视化对比分析,以期为国内外碳金融的创新研究提供依据。该文基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直到2023年底在中国知网(1020篇)和Web of Science(481篇)两个数据库共计1501篇的碳金融相关文献,对其年度发文量、国家/地区、作者、机构合作网络以及被引文献、被引期刊、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突现关键词等进行计量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研究发现,国内的研究紧跟政府的政策调整,研究热度波动非常大,研究领域与政策导向有较强的相关性,研究人员和机构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状态,目前的研究集中在金融、环境与资源、经济管理、投资、证券、市场研究等学科领域上,发文多在金融类期刊上。国际的研究从学术研究的特点出发,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基于前期的启蒙研究,后期成果丰硕,目前研究集中在金融、可再生能源、能源转型、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上,发文期刊类型丰富。该文预期未来研究方向将继承过去的研究热点,在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学科研究本身规律上寻找平衡点,帮助解决实际中出现的碳排放市场、碳汇市场、双碳目标和交叉学科联动等问题。该文建议未来在碳货币、碳基金、碳信贷、碳衍生品、碳保险等领域进行深入的补偿式研究,在碳定价权本土化、碳金融体系构建、气候变化投融资与全面经济发展等领域进行开创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金融 低碳经济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及制约因子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梁俊芬 蔡勋 +1 位作者 冯珊珊 陶亮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680-1689,共10页
客观评价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程度,有助于把握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短板弱项和关键问题。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特征,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3个维度构建了包括24个指标的珠三角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参... 客观评价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程度,有助于把握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短板弱项和关键问题。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特征,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3个维度构建了包括24个指标的珠三角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参考发达国家标准和国内先进城市标准,设定各指标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值,利用均权法测度珠三角地区及其市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数,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20年珠三角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处于转型跨越阶段,距离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尚有不小差距;3个维度中农村现代化发展最好,城乡融合次之,农业现代化发展较差;指标达标程度整体不高,有一半指标不及格。珠三角各市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核心6市明显高于周边3市,呈梯次发展格局。制约珠三角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子为二元对比系数、农业保险深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其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最大障碍因子。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对珠三角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为加快珠三角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提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升农业风险保障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展程度 指标体系 均权法 评价 障碍因子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某冶炼厂区土壤重金属铅、镉污染特征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陈任连 蔡茜茜 +3 位作者 周丽华 袁勇 余震 王跃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6-603,共8页
长期受到重金属铅(Pb)和镉(Cd)污染的土壤生态危害指数较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容易受到重金属的影响,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与重金属的生物利用度直接相关。以白银市重金属污染土壤为样本,分析了土壤的理化性质、重金属Pb和Cd的污... 长期受到重金属铅(Pb)和镉(Cd)污染的土壤生态危害指数较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容易受到重金属的影响,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与重金属的生物利用度直接相关。以白银市重金属污染土壤为样本,分析了土壤的理化性质、重金属Pb和Cd的污染状况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探究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样本采自距离污染中心由近及远的4个位置(分别命名为S1、S2、S3和S4)。采用Hakanson指数法来评估该地重金属生态风险;选用改进的BCR顺序提取法分析Pb与Cd的组分分布情况;利用SPSS和Canoco 4.5对土壤性质、重金属和细菌群落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性质和重金属污染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白银市该处重金属污染场地3 km以内的土壤均受到严重的Pb、Cd污染。Pb主要以弱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Cd则以弱酸可提取态为主;土壤重金属的危害生态指数均已经达到极高污染风险程度,且危害程度S1>S3>S2>S4;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可能受到土壤性质及重金属的共同影响,与Pb、Cd的污染程度大致呈负相关(S2<S1<S3<S4),且受到生物有效态Pb的影响较大。少数细菌与MC、TK和TP存在一定的关联。在所有采样点中发现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门的相对丰度较大;Sphingomonas,Gemmatimonas,Ohtaekwangia和Rubrobacter属丰度较高且分布广泛,它们可能含有丰富的重金属抗性基因,对重金属具有较高的耐受性,推测可能是该地区Pb、Cd污染土壤的优势菌。该研究可以帮助理解重金属对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的影响,为土壤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提供更多有效信息,也可为寻找重金属转化菌和耐受菌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土壤 土壤重金属形态 生态风险评价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山地不同海拔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7
作者 黄伟佳 刘春 +3 位作者 刘岳 黄斌 李定强 袁再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89,共10页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养分需求与限制的重要指标。为了探究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择南岭山地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不同海拔0—60 cm土壤,通过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酶活性,...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养分需求与限制的重要指标。为了探究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择南岭山地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不同海拔0—60 cm土壤,通过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酶活性,分析南岭不同海拔梯度山地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量磷(MBP)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在中高海拔处高于低海拔处,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P)活性沿海拔呈现波动变化,其中MBC含量,NAG和AP活性分别在402、809和402 m处到达最高;(2)土壤^(w)(C)/^(w)(N)、^(w)(MBC)/^(w)(MBN)、^(w)(MBC)/^(w)(MBP)、^(w)(MBN)/^(w)(MBP)、NAG:AP均在809m处最高,土壤^(w)(C)/^(w)(P)、^(w)(N)/^(w)(P)、BG:AP均在1 364 m处最高,土壤BG:NAG在1 536 m处最高;(3)土壤含水率、TOC、TN分别解释了土壤各化学计量比的25.0%、17.9%、13.6%。其中,含水率与^(w)(N)/^(w)(P)显著正相关(P<0.05),与BG:NAG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w)(MBC)/^(w)(MBP)、NAG:AP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w)(MBN)/^(w)(MBP)显著负相关(P<0.05);TOC与^(w)(C)/^(w)(P)、^(w)(N)/^(w)(P)、BG:AP极显著正相关(P<0.01);TN与^(w)(N)/^(w)(P)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w)(C)/^(w)(P)、BG:NAG、BG:AP显著正相关(P<0.05),与^(w)(C)/^(w)(N)显著负相关(P<0.05)。南岭山地土壤养分、微生物量、酶活性化学计量比有明显的海拔梯度变化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化学计量比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深入研究南岭山地土壤养分平衡状况和限制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山地 海拔 养分 微生物量碳氮磷 土壤酶 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中和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发展态势刍议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昊平 秦红杰 +5 位作者 贺斌 尤毅 陈金峰 邹春萍 杨思雨 郝贝贝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919-1926,共8页
碳中和战略的提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内在需求。农业农村区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农业生产是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主要面源污染源之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是实现农业农村环境改善和碳中... 碳中和战略的提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内在需求。农业农村区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农业生产是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主要面源污染源之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是实现农业农村环境改善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局限于农业环境温室气体减排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单一层面,对两者的相互关系缺乏系统了解,导致传统的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与面源污染控制模式相割裂,难以实现面源污染治理与碳中和目标共赢。如何权衡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温室气体减排之间的关系,共同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达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梳理农业面源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阐述了面源污染与温室气体同源共生的关系;基于面源污染控制与温室气体减排殊途同归的关系,提出了去污减排与固碳增汇协同并举的治理思路;基于传统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模式,结合新形势下的碳中和理念和技术,从模型优化、体系升级和新兴技术多层次多角度系统阐述了基于碳中和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发展态势,揭示了共同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发展路径。该文整合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前沿热点报道,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新形势下的农业系统发展思路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农业面源污染 温室气体 碳源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林业用地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格局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立安 张会化 +3 位作者 程炯 李婷 林梓 李俊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53-1262,共10页
收集珠江三角洲440个林地表层(0—20 cm)土壤重金属环境数据,通过筛选值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值对珠江三角洲林地土壤生态风险空间格局及形成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统筹珠江三角洲生态土地利用及环境管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 收集珠江三角洲440个林地表层(0—20 cm)土壤重金属环境数据,通过筛选值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值对珠江三角洲林地土壤生态风险空间格局及形成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统筹珠江三角洲生态土地利用及环境管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三角洲林地土壤重金属Cd、Hg、As、Pb、Cr、Cu、Ni、Zn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0.001—1.03、0.01—0.92、0.71—580、4.79—520、0.01—131、0.02—192、1.73—78.1、0.01—227 mg·kg^(−1),平均含量较低但分布不均匀,变异系数较大的为As、Cd、Cu,局部区域含量较高。(2)风险值评估显示,珠江三角洲林地土壤不少于73.43%处于低潜在生态风险水平,但局部土壤存在中度潜在生态风险至强度潜在生态风险,以Hg和Cd为主;筛选值评估显示,珠江三角洲大部分林地土壤可能受到重金属(以Cr、Hg为主)生态影响。(3)格局分析表明,珠江三角洲中部林地土壤Cd潜在生态风险较高,中部和东部林地土壤Hg潜在生态风险较高;格局形成分析显示,不同重金属及不同生态风险重金属的来源可能存在不同的形成机制,Cd主要受北江和西江水流迁移的影响,其次为干湿沉降,而Hg主要受经济开发及干湿沉降的影响,Cr则是由于自然本底值较高。(4)Hg和Cd元素是珠江三角洲区域土壤生态风险管控的关键因子,其次为Cr和As。该研究对珠江三角洲土壤污染生态管控与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一体化布局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林地土壤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估 区域生态 分布格局 土壤生态基准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四十年梅州市植烟土壤酸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20
作者 曹伏龙 郭俊杰 +2 位作者 郑武平 郭治兴 袁宇志 《中国热带农业》 2024年第6期62-69,共8页
为探究亚热带植烟土壤pH值时空变异情况,以梅州市烟区为例,基于20世纪80年代(1980s)、21世纪初(2010s)和2022年(2022a)土壤调查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植烟土壤pH值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梅州市植烟土壤3... 为探究亚热带植烟土壤pH值时空变异情况,以梅州市烟区为例,基于20世纪80年代(1980s)、21世纪初(2010s)和2022年(2022a)土壤调查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植烟土壤pH值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梅州市植烟土壤3个时期变异系数分别为14.94%、13.56%和6.23%,以中等变异强度为主;1980s至2010s期间酸化较明显,2010s至2022a期间强度酸化区域有所缓和,pH值下降最大的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紫色土,整体酸化趋势以弱度酸化为主;空间分布方面,土壤酸化区域主要集中于五华和平远等县内较少利用的规划烟田,以及当地高强度烟稻轮作区域;酸化成因方面,主要是以提升土壤肥力为主的施肥方式导致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富集,诱发土壤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时空演变 植烟土壤 梅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