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五十年: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1
作者 马瑾 骆永明 +30 位作者 胡清 林玉锁 马义兵 马奇英 姜林 李发生 仇荣亮 赵方杰 杨忠芳 李芳柏 吴龙华 赵晓丽 刘承帅 侯德义 王玉军 龙涛 侯红 林春野 程红光 胡献刚 陈世宝 汪鹏 苏婧 宋静 师华定 郭观林 颜增光 姜锦林 袁勇 王贝贝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9-1667,共19页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先试(2000-2010年)、系统研究(2011-2019年)和规范发展(2020年至今)五个发展阶段,详细阐述了各阶段的历史背景及国家需求、重要事件及其影响、代表性学者及其学术贡献、重要科研项目及标志性成果、存在问题与不足以及相关成果对国家土壤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等。基于上述分析,形成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最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战略需求,特别是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净土保卫战,从顶层设计、技术体系、数据平台、暴露场景和暴露参数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未来中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体系,更好地支撑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土壤环境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基准 发展历程 理论方法 研究体系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污染物氯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叶璟 王照洋 +5 位作者 田富箱 孙丽娟 刘超男 陶建伟 许文武 吕亚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34-3246,共13页
水消毒是保护人体健康免受病原体侵害并防止病原体在水中传播的基本策略,已被广泛应用于水质净化中.在水消毒过程中,消毒剂易与天然存在的有机物(如腐殖酸和富里酸)、无机物、污染物以及原水中存在的游离氯、溴或碘反应,生成新型污染物(... 水消毒是保护人体健康免受病原体侵害并防止病原体在水中传播的基本策略,已被广泛应用于水质净化中.在水消毒过程中,消毒剂易与天然存在的有机物(如腐殖酸和富里酸)、无机物、污染物以及原水中存在的游离氯、溴或碘反应,生成新型污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s,ECs)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其中氯代消毒副产物(chlorinated disinfection byproducts,Cl-DBPs)是检出率和浓度水平最高的一类.Cl-DBPs可引发内分泌紊乱及“三致”效应,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均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然而造成这些不良影响的毒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因此,全面了解Cl-DBPs的毒性效应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目前已发现的Cl-DBPs的种类和来源,探讨了Cl-DBPs及其混合物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人体健康的毒性效应,为评价Cl-DBPs的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消毒 氯代消毒副产物 生态环境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建议
3
作者 王弋 严茂泽 +2 位作者 肖倩 张思毅 郝贝贝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9-830,共12页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人居环境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分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对于解析污水处理现状和提高设施处理水平非常必要。收集了广东省2021-2023年期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的水质数据,并使用水质单...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人居环境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分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对于解析污水处理现状和提高设施处理水平非常必要。收集了广东省2021-2023年期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的水质数据,并使用水质单因子评价法、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广东省不同地区和不同处理技术下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果和影响进行了综合性分析与评价,为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1)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化学需氧量、悬浮物和总磷;粤西和粤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染情况总体上比珠三角和粤东地区更严重,其中粤西地区的水质指标平均浓度最高,粤东地区的主要污染物平均超标倍数最大,超标倍数最大的污染物为氨氮;处理技术上,使用厌氧池+人工湿地和化粪池技术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超标率较高。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的水质情况在不同地区和处理技术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处理技术的选择则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3)整体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得分最高的处理技术为缺氧好氧/厌氧缺氧好氧工艺(AO/AAO);经济欠发达地区得分最高的处理技术为厌氧池+人工湿地。建议广东省农村地区优化污水处理工艺,灵活调整运行策略,增强处理设施中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加大粤西地区的污水治理投入;提高处理设施的设计、管理和维护水平,并根据地区特点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水质评价 差异性分析 运行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县域农业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与驱动机制——以广东省蔬菜生产为例
4
作者 冯珊珊 陶亮 梁俊芬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93-1304,共12页
基于1992-2023年广东省县域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及GIS技术,系统揭示蔬菜生产集聚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发现:1)时间维度上,蔬菜生产经历了从小规模、分散生产逐渐转向规模化、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的发... 基于1992-2023年广东省县域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及GIS技术,系统揭示蔬菜生产集聚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发现:1)时间维度上,蔬菜生产经历了从小规模、分散生产逐渐转向规模化、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历程,蔬菜生产集聚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具有“分散-稳定-集中”的阶段性特征;2)空间格局上,2005年后蔬菜生产形成三大核心集聚区:珠三角“增城-博罗-惠城”设施蔬菜高值集聚区、粤西以高州为中心的冬种北运连片集聚区、粤北“连州-阳山”高山夏秋蔬菜集聚区;3)驱动机制分析显示,资源禀赋构成空间集聚的自然基底,产业政策发挥重要驱动作用,地理标志促成品牌溢价,市场需求提供核心驱动力。研究构建了“时空演化-驱动机制-政策响应”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三区协同”发展战略:在珠三角侧重高附加值设施蔬菜与智慧农业融合、粤西重点打造“冬种北运”规模化生产基地、粤北培育高山夏秋蔬菜供应基地,通过要素整合、政策赋能、品牌增值和市场拓展四维联动推动蔬菜产业集群规模能级跃升。研究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提供空间优化方案,对同类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尺度 蔬菜生产 地理集聚 时空演化 驱动机制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广东省县域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章楠楠 徐皓帆 +6 位作者 李志文 李婷 谢邵文 刘淑娟 徐丹 周衍波 周红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94-2007,共14页
县域是深入剖析农业碳排放和城镇化关系的基本地域单元,研究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趋势和驱动机制对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明确广东省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本文基于最新排放... 县域是深入剖析农业碳排放和城镇化关系的基本地域单元,研究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趋势和驱动机制对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明确广东省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本文基于最新排放清单系统测算了2000—2022年广东省124个县域(市、区)农业碳排放量,并结合GIS局部空间自相关和随机森林(RF)机器学习算法协同识别了县域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核心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2年广东省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量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2000年、2010年、2016年和2022年全省碳排放总量分别为4533.27万t、3895.21万t、4034.23万t和3553.97万t,区域内部碳排放量不均匀且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2)GIS局部空间自相关揭示了广东省县域农业碳排放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主要出现在粤西地区,低低集聚区集中于珠三角核心区域,各区域内部集聚程度呈持续上升趋势;3)人均农业碳排放和总量具有明显区别,高高集聚区主要出现在粤北和粤西,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粤东地区,具有“空间溢出”效应;4)基于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后的农业指标所构建的RF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排名表明,翻耕面积、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以及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广东省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不利于农业碳减排,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则是广东省农业碳减排的正向驱动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农业碳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定量研究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尺度 农业碳排放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广东省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23届海峡两岸暨港澳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术研讨会暨“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育”专辑 序言
6
作者 李定强 陈永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I0001-I0002,F0002,共3页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与工业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使地球气候系统发生变化,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各方面均产生显著影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的剧烈变化,...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与工业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使地球气候系统发生变化,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各方面均产生显著影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的剧烈变化,如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格局改变、气候灾害增多、粮食减产等问题,对人们的健康、财产和生存产生严重影响;气候变化还可导致海洋酸化、氮沉降增加、臭氧层破坏、冰川消融、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微塑料污染等问题,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冰川消融 气候灾害 海平面上升 臭氧层破坏 全球生态系统 粮食减产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以来广东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pH和有机质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罗小玲 刘军 +5 位作者 王琦 刘同旭 梁耀杰 谢志宜 王中伟 陈多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49-1861,共13页
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是评价土壤理化性质和保肥能力的重要指标。利用覆盖广东全省的定点监测数据,对2016年以来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18年时期全省土壤pH均值为5.4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均值排序为... 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是评价土壤理化性质和保肥能力的重要指标。利用覆盖广东全省的定点监测数据,对2016年以来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18年时期全省土壤pH均值为5.4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均值排序为旱地>水田>园地≈林地;2021-2022年时期全省均值升高至5.46,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均值排序不变,但水田均值升高0.12单位,林地均值下降0.14单位,均以粤北山区和珠三角局部地区波动最明显,旱地和园地均值变化不显著。2016-2018年时期全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24.07 g·kg^(−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均值排序为水田≈林地>园地≈旱地;2021-2022年时期全省均值降低至23.23 g·kg^(−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均值排序变为水田>林地>旱地,园地与林地间或园地与旱地间差异不显著,其中水田和林地均值分别下降0.93 g·kg^(−1)和3.84 g·kg^(−1),下降地区均集中在粤北山区,旱地和园地均值变化不显著。气象条件、土地利用类型和化肥施用是影响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的重要因素。适宜且稳定的温度和水分状况有利于减缓土壤酸化,促进有机质的积累。水田的保持有利于提高土壤pH、保有相对较高的有机质含量水平;与水田和旱地相比,林地土壤更易酸化且不利于有机质累积。化肥施用对旱地土壤pH的影响要高于水田,磷肥和钾肥的影响可能大于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土壤 PH 有机质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和RSEI的韶关市生态环境质量长时序变化及评价
8
作者 黄承信 冯楚君 +3 位作者 梁雪映 郭颖 郭治兴 曹伏龙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4年第5期37-42,共6页
为了解韶关市2002-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的特征,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获取MODIS产品库2002-2022年6-8月的影像,综合考虑湿度、绿度、干度和热度等多种生态环境要素,以每5年为时间节点,对韶关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研... 为了解韶关市2002-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的特征,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获取MODIS产品库2002-2022年6-8月的影像,综合考虑湿度、绿度、干度和热度等多种生态环境要素,以每5年为时间节点,对韶关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2-2007年,韶关市RSEI有较大程度降低,韶关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存在较大程度的恶化;2007-2022年,韶关市RSEI逐渐提高,韶关市生态环境质量逐步上升且趋于稳定。选取高程、坡度、降水量和人口密度4个指标与RSEI作相关性分析,发现RSEI与高程、坡度和降水量呈正相关,人口密度呈负相关,且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人类扰动性活动较少的林地地带。总体而言,2002-2022年,韶关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经历了从恶化到改善再到稳定的螺旋上升状态,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研究结果为未来改善韶关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Google Earth Engine RSEI 韶关市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结构现状与保护优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潘德炉 张偲 +8 位作者 秦大河 杨志峰 吴丰昌 周成虎 白雁 郝增周 欧阳晓光 阳平坚 李登峰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245,共13页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是增加碳汇、实现碳中和最有潜力的生态学途径之一。虽然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近年来取得明显成效,但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模式和蓝碳资源价值转化实现等仍有待优化。本研究梳理并分析了我国红...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是增加碳汇、实现碳中和最有潜力的生态学途径之一。虽然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近年来取得明显成效,但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模式和蓝碳资源价值转化实现等仍有待优化。本研究梳理并分析了我国红树林、盐沼湿地和海草床等三大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结构及变化;从海岸带蓝碳资源、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蓝碳资源价值和碳汇交易市场等方面,阐述了我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认知、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蓝碳资源管控体系和价值实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完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认知、强化绿色可持续的保护修复模式、发展蓝碳资源精细化管控体系和交易体系等建议,可为我国“双碳”目标下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发展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蓝碳生态系统 生态保护 生态修复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绿色发展潜力影响因素及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韵菲 陶亮 罗旖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00-1611,共12页
面向广东以新质生产力支撑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为下一阶段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寻找一条可行的实施路径,采用专家咨询法评估了广东省30年来(1990-2020)农业生产水平、资源环境保障度以及农业绿色发展潜力,建立了农业绿色... 面向广东以新质生产力支撑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为下一阶段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寻找一条可行的实施路径,采用专家咨询法评估了广东省30年来(1990-2020)农业生产水平、资源环境保障度以及农业绿色发展潜力,建立了农业绿色发展潜力解释模型并探讨了其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990-2020年,广东省农业生产水平综合评分提升15%,但80%的城市农业资源保障度有所下降,2020年,农业绿色发展潜力较高的深圳、东莞和江门3个城市为全省贡献了大部分“盈余”。对农业绿色发展潜力的影响上,农业资源使用效率>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供给能力>农业资源保障度>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且6个指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从空间格局看,广东农业生产水平呈现从珠三角沿海向周边递增的梯度变化;农业资源环境保障度则呈高、低保障度城市分别局部集中、中等保障度城市东西向大范围连片格局。全省农业绿色发展低潜力区从1990年的区域性分布转变为2020年的范围性分布。对于人口压力和资源约束“双高”的城市,亟需从依靠消耗资源向创造资源转变;对于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强的城市,则需将农业绿色发展潜力转化为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满足广东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建议从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健全重点领域政策法规、加快绿色生产科技创新以及建立健全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等4个方面,着力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与资源利用效率,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广东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 资源环境 发展潜力 聚类分析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1
作者 朱雅琪 巫静 +5 位作者 余震 邓玉 刘德洪 徐长林 吕亚辉 杨国义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15-118,125,共5页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导致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这些重金属随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了解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重金属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以及污染农田的治理方法,对保障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我国农田土壤...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导致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这些重金属随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了解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重金属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以及污染农田的治理方法,对保障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阐述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可能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概括了目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治理方式,分析了这些治理方式的差异性和优缺点,并对未来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重金属污染 现状 污染治理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河淮河近海污染物扩散数值模拟研究
12
作者 王弋 王俊 +2 位作者 冯慕华 陈雯 张思毅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54-3967,共14页
通过在2022年10月30日~11月1日、2023年6月12日~6月14日期间对灌河、淮河河道及其近海海域进行水质采样;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氮磷比和富营养化指数法对该区域的水体富营养化情况进行评价,并基于Delft3D模型,构建了江苏省北部灌河及淮河... 通过在2022年10月30日~11月1日、2023年6月12日~6月14日期间对灌河、淮河河道及其近海海域进行水质采样;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氮磷比和富营养化指数法对该区域的水体富营养化情况进行评价,并基于Delft3D模型,构建了江苏省北部灌河及淮河近海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了包括COD、NH_(3)-N、叶绿素a(Chl-a)、总氮(TN)、总磷(TP)的输移转化过程,并设置了不同入海河道排污量(降低20%、50%、增加30%)以及不同时段排污(正常排污及河口闸门落潮时段排污)的6种不同排污情景.结果表明,灌河和淮河近海的水质浓度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性,其中COD、NH_(3)-N、Chl-a、TN平均浓度夏季高于冬季,在空间分布上,灌河河道COD平均浓度低于河口近海区域,NH_(3)-N、Chl-a、TN、TP平均浓度沿淮河河道向河口持续降低,研究区整体水质浓度呈现出自入海河道向河口近海区域扇形扩散的趋势.未来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排污量降低50%且落潮时段开闸排污能最大程度降低研究区污染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河 淮河 Delft3D 排污策略 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格局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国锋 贺斌 +5 位作者 谢志宜 刘军 王安侯 廖彤 王博瑾 郝贝贝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07-2215,共9页
掌握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和排放特征,对开展农业源污染防控、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广东省276个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断面的监测数据,分析广东省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4个区域农村生活污染、种... 掌握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和排放特征,对开展农业源污染防控、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广东省276个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断面的监测数据,分析广东省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4个区域农村生活污染、种植业流失和养殖业污染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在县域尺度上评价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状况及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水质COD、TN、TP、NH4^(+)和NO_(3)^(−)浓度最大值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最高值均出现在农村生活污染监测断面,表明全省农村生活源污染对地表水环境污染的贡献最大。2)粤北地区监测断面水质指标浓度和污染指数显著小于其他区域(P<0.001);珠三角地区生活源和养殖源污染指数(Ii=2.59和1.97)最大,以及种植源和养殖源污染比例(37%和36%)最高;而粤东地区种植源污染指数最大(Ii=1.93),生活源污染比例最高(51%)。3)县域尺度农村生活源污染状况最严重,尤其珠三角和粤东地区重污染和严重污染区县较多,以珠海金湾区(Ii=9.76)、东莞市(Ii=7.29)、潮州饶平县(Ii=6.75)和汕头潮南区(Ii=5.83)污染最突出;养殖源和种植源暂无严重污染等级,重污染区县也相对较少,零星分布在珠三角、粤东和粤西地区。4)全省109个区县,农业源污染等级为清洁、轻度污染、污染、重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比例依次为20%、43%、20%、15%和2%,清洁区县主要分布在粤北地区,严重污染和重污染区县则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粤东地区。综上,广东省农村生活源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较大,珠三角和粤东地区农业源污染状况较粤西严重,粤北污染程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种植业 养殖业 生活污染 空间特征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工业遗留场地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彬 叶脉 +4 位作者 杨国义 陈佳亮 张路路 范彬 杨泽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8-177,共10页
以粤港澳大湾区某典型电镀工业遗留场地为研究对象,该文选取土壤中重金属和氰化物作为特征污染物,将一类用地土壤筛选值作为环境基线,围绕因果关系、土壤损害状况、土壤损害量化等方面开展损害鉴定评估,进一步根据未来规划对场地进行人... 以粤港澳大湾区某典型电镀工业遗留场地为研究对象,该文选取土壤中重金属和氰化物作为特征污染物,将一类用地土壤筛选值作为环境基线,围绕因果关系、土壤损害状况、土壤损害量化等方面开展损害鉴定评估,进一步根据未来规划对场地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并提出恢复方案,最后对土壤损害价值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场地土壤中镍、铜和氰化物均超基线水平,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11.70、0.49和6.32倍。该次场地土壤环境损害事实明确,污染行为与土壤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采用反距离权重方法对场地内镍、铜和氰化物分布进行空间插值测算,场地土壤受到损害的面积共计24076 m^(2),受损深度为0~5 m,受损土壤方量为55738 m^(3)。场地土壤中镍、铜和氰化物的风险水平均不可接受,需要对场地进行修复治理。基于人体健康风险控制值计算的场地土壤修复量为23694m^(3),经筛选提出该场地污染土壤采用异位化学氧化+水泥窑处置。最终计算土壤环境损害价值量为2162万元,研究成果可为最终开展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污染责任人认定以及环境损害赔偿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遗留工业场地 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健康风险评估 修复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质量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桥 张育灿 +5 位作者 李海峰 郑超 袁宇志 郭治兴 梁雪映 郭颖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期160-172,共13页
【目的】为合理利用不同耕地质量的土地,提高耕地的保护与管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掌握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以及土壤养分状况。【方法】以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粮食生... 【目的】为合理利用不同耕地质量的土地,提高耕地的保护与管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掌握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以及土壤养分状况。【方法】以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耕地地力等级和土壤养分的基本状况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耕地地力等级以三等、四等和二等为主,土壤有机质以三级(54.87%)、二级(24.20%)和四级(17.03%)为主,土壤有效磷以二级(39.49%)、一级(31.16%)和三级(24.49%)为主,土壤速效钾以四级(42.21%)、五级(23.47%)和三级(14.99%)为主。【结论】一等地力等级耕地面积少且分布不均,二等地力等级耕地大面积分布在山区地区,三等和四等地力等级耕地空间分布较为均匀、遍布整个粮食生产功能区,五等地主要分布在山区,粤东、粤西和珠三角的肇庆,六等地在珠三角肇庆、广州、东翼揭阳、山区河源等地分布较多;土壤养分等级以三四级为主,不同养分之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功能区 地力等级 土壤养分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噬菌体的研究进展及生态功能解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瑞川 胡敏 +2 位作者 李芳柏 陈冠虹 方利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1,共11页
噬菌体在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及污染物转化的微生物群落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相比于水生系统,土壤高度的异质性和病毒颗粒的高吸附度给土壤中噬菌体的研究带来挑战,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土壤噬菌体的形态与生命周期... 噬菌体在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及污染物转化的微生物群落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相比于水生系统,土壤高度的异质性和病毒颗粒的高吸附度给土壤中噬菌体的研究带来挑战,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土壤噬菌体的形态与生命周期分类、以及噬菌体的提取和分析方法;探讨噬菌体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碳、氮、磷、硫等生命元素循环与重(类)金属转化的科学联系;揭示其生物地球化学机制,阐明其生态功能和环境意义;并对土壤中噬菌体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微生物群落 生态功能 生命元素循环 砷转化 水平基因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地长期定位试验的铁改性木本泥炭修复中轻度镉砷污染稻田效果与土壤健康效应评价
17
作者 崔雪丹 段桂兰 +6 位作者 王向琴 李志丰 窦飞 杜衍红 袁雨珍 刘传平 李芳柏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8-620,共13页
农用地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研究多关注农产品达标率和土壤重金属有效态下降的比例,而对于修复材料影响土壤健康则较少关注。在韶关、惠州两地中轻度镉砷复合污染稻田开展了为期3年6季的定位试验,在每年早稻、晚稻种植前,分别向试验小区施... 农用地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研究多关注农产品达标率和土壤重金属有效态下降的比例,而对于修复材料影响土壤健康则较少关注。在韶关、惠州两地中轻度镉砷复合污染稻田开展了为期3年6季的定位试验,在每年早稻、晚稻种植前,分别向试验小区施加还原铁粉、木本泥炭和铁改性木本泥炭,研究镉砷同步钝化效果,同时,对测定的所有土壤健康指标按照理化性质(pH、OM、CEC)、重金属含量(稻米Cd、稻米As、土壤有效态Cd、土壤有效态As)及稻米产量进行分组并构建评分函数,评价铁改性木本泥炭对土壤健康的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加铁改性木本泥炭可显著降低稻米镉、砷含量,下降率可分别达到47.8%和61.2%;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As含量,下降率可分别达到60.4%和69.8%;可显著提高稻米产量,增产率可达17%。同时,施加铁改性木本泥炭提升了土壤pH值、有机碳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值),3年间,韶关、惠州试验地土壤pH分别平均提升0.35、0.37个单位,有机质分别平均提升0.50、2.02 g·kg^(-1),CEC值平均提高1.27、1.49 cmol·kg^(-1),显著地提升了土壤质量。土壤健康指数评价表明,施加铁改性木本泥炭极大地提高了总体健康指数,土壤健康状况达到高等水平以上。尽管惠州试验地的土壤健康指数高于韶关,但铁改性木本泥炭对韶关试验地土壤健康指数的提升更显著,这可能与韶关试验地土壤健康质量指数本底值较低有关。研究结果为铁改性木本泥炭在土壤修复中的长期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砷复合污染 镉砷有效性 稻米镉砷含量 铁改性木本泥炭 土壤健康效应评价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铁对厌氧砷氧化耦合硝酸盐还原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牛汝苗 杨光 +4 位作者 高一帆 梁露予 潘丹丹 黄国勇 李晓敏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6-1464,共9页
为探究土壤铁对厌氧砷氧化耦合硝酸盐还原过程的作用机制,选取土壤有机质含量相近但铁含量不同的两种稻田土壤,设置对照、+NO_(3)^(-)、+As(Ⅲ)和+As(Ⅲ)+NO_(3)^(-)处理开展厌氧培养实验,研究As/N/Fe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厌氧... 为探究土壤铁对厌氧砷氧化耦合硝酸盐还原过程的作用机制,选取土壤有机质含量相近但铁含量不同的两种稻田土壤,设置对照、+NO_(3)^(-)、+As(Ⅲ)和+As(Ⅲ)+NO_(3)^(-)处理开展厌氧培养实验,研究As/N/Fe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硝酸盐还原驱动砷氧化过程,低铁和高铁土壤中砷氧化率分别为35.3%和43.0%,高铁土壤的磷酸提取态和草酸提取态砷占比显著高于低铁土壤;As(Ⅲ)的存在减慢NO_(3)^(-)还原,减少NO_(2)^(-)和N_(2)O的积累,促进NH_(4)^(+)的生成,高铁土壤的反硝化和异化硝酸盐还原产铵过程比低铁土壤快;硝酸盐和As(Ⅲ)的存在降低土壤溶解态和吸附态Fe(Ⅱ)的浓度,提高吸附态总铁的浓度,并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丰度,Bacillus、Clostridium和Planococcaceae在硝酸盐还原及砷氧化过程中占主导.因此,当土壤吸附态铁高时,能加速砷氧化耦合反硝化/异化硝酸盐还原产铵过程,并促进土壤铁氢氧化物对As(Ⅲ)和As(V)的固定.上述研究发现可为淹水期稻田土壤砷转化的铁氮元素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氧化还原 反硝化 异化硝酸盐还原成铵 微生物群落 砷氧化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锰矿物作用下环境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的降解行为
19
作者 程鹏飞 李代微 +4 位作者 颜子竣 田芹 戴志聪 秦好丽 刘同旭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59-3369,共11页
为了阐明铁锰矿物与抗生素和抗性基因间的作用机制,深化对环境中抗生素与抗性基因降解行为的理解,改善抗生素与抗性基因修复技术,本文系统揭示了铁锰矿物对抗生素的多元降解机制:表面Brønsted酸、Lewis酸和羟基位点协同催化抗生素... 为了阐明铁锰矿物与抗生素和抗性基因间的作用机制,深化对环境中抗生素与抗性基因降解行为的理解,改善抗生素与抗性基因修复技术,本文系统揭示了铁锰矿物对抗生素的多元降解机制:表面Brønsted酸、Lewis酸和羟基位点协同催化抗生素水解;基于半导体特性介导的抗生素光降解;矿物中Fe(III)/Mn(IV)等变价组分直接氧化抗生素或活化过硫酸盐/过氧化氢产生活性自由基实现深度矿化;同时,上述过程产生的自由基也可破坏抗性基因,抑制其迁移转化过程.铁锰矿物已证实可有效去除土壤、水体、污泥及畜禽粪便等环境介质中的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其降解行为受环境pH值、有机质含量、共存离子浓度及水分条件等因素动态调控.本文进一步提出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抗生素和抗性基因降解途径和毒性、原位动态表征技术以及铁锰矿物应用工艺等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物 锰矿物 抗生素 抗生素抗性基因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南方双季稻田土壤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杜明慧 李伯欣 +6 位作者 余英德 陶琳 范世献 余敏男 于晓雯 邹淑君 黄德银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1-533,共13页
保护性耕作相比于传统高强度的耕作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是一种环保且经济的耕作方法。选取广东省雷州和大埔两个双季稻种植区进行2 a的定位试验,以传统耕作为对照,研究免耕、少耕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及水稻产... 保护性耕作相比于传统高强度的耕作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是一种环保且经济的耕作方法。选取广东省雷州和大埔两个双季稻种植区进行2 a的定位试验,以传统耕作为对照,研究免耕、少耕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对雷州和大埔的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均无显著影响,而少耕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在雷州试验区,少耕模式总体上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大团聚体的含量,增幅最高分别可达48.8%和17.4%;而在大埔试验区,有机质略有降低,大团聚体含量无显著变化。另外,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在雷州和大埔试验区,双季稻产量均为少耕模式下最高(p<0.05),增幅最高可达12.7%;免耕模式略高于传统耕作。少耕模式能减缓南方地区因降雨充沛导致的淋溶、地表径流和氮磷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侵蚀,进而增加水稻产量。该研究表明短期的保护性耕作模式(2a)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少耕模式是南方双季稻区相对较优的耕作方式。研究结果对探索不同耕作模式下提升稻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双季稻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质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