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合盐法TiB_(2)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政材 贾义旺 +5 位作者 朱涛 宋东福 夏鹏 黄惠兰 周楠 郑开宏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21,共5页
综述了混合盐法合成原位自生TiB2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合成机理及其超声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其主要强化机制,并对混合盐法TiB2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TiB_(2) 混合盐法 超声振动 强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体模型理论应用:泡沫金属的比表面积
2
作者 刘培生 顷淮斌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28,共7页
基于作者从自建八面体模型出发提出的多孔材料比表面积计算公式,对系列泡沫金属及相关多孔产品进行对应的实践研究。考察不同材质和不同结构的泡沫金属产品,对该计算公式展开系列的实践应用和验证。考察对象中既有孔隙率超过90%的高孔... 基于作者从自建八面体模型出发提出的多孔材料比表面积计算公式,对系列泡沫金属及相关多孔产品进行对应的实践研究。考察不同材质和不同结构的泡沫金属产品,对该计算公式展开系列的实践应用和验证。考察对象中既有孔隙率超过90%的高孔率产品,也有孔隙率低于45%的较低孔率产品,还有孔隙率介于70%-80%的中间孔率产品;涉及的孔隙尺寸既有毫米级的宏孔产品,也有微米级的微孔产品。结果显示,本多孔材料比表面积表征公式可较好地适应所有这些多孔产品的计算,其平均计算偏差均在3%以内,多为1%左右。这说明本表征关系较好地反映了泡沫金属及相关多孔产品比表面积与孔隙率和孔径两者的关系规律,具有良好的泡沫金属及相关多孔产品比表面积计算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材料 泡沫金属 比表面积 计算公式 八面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体模型理论应用:预测泡沫金属的杨氏模量
3
作者 刘培生 顷淮斌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2-1532,共11页
杨氏模量是泡沫金属的一个基本力学指标,有效地估算这一指标有助于泡沫金属的应用设计。基于八面体模型理论对多孔材料弹性模量表征的初步研究,本文对泡沫金属杨氏模量的表征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一是将材料形式从网状孔隙结构拓展到胞状... 杨氏模量是泡沫金属的一个基本力学指标,有效地估算这一指标有助于泡沫金属的应用设计。基于八面体模型理论对多孔材料弹性模量表征的初步研究,本文对泡沫金属杨氏模量的表征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一是将材料形式从网状孔隙结构拓展到胞状孔隙结构,二是将载荷形式从拉伸状态拓展到压缩状态。根据所得理论关系,探讨该模型理论对泡沫金属杨氏模量预测的实践应用。研究发现,本八面体模型理论可较好地从网状结构制品转化到胞状结构制品的杨氏模量预测,并可较好地同时适用于拉伸和压缩载荷下泡沫金属制品的杨氏模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材料 泡沫金属 杨氏模量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氧化处理对SiC/A356Al复合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路建宁 王娟 +2 位作者 林颖菲 郑开宏 王海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381-385,共5页
采用模压成形工艺结合压力浸渗法制备了SiC/A356 Al复合材料,利用XRD、SEM和EDS等分析了SiC颗粒氧化处理前后的物相组成、组织形貌及粒度分布,研究了原始/氧化SiC颗粒对复合材料界面组织、抗弯强度、线膨胀系数及热导率的影响;通过SEM... 采用模压成形工艺结合压力浸渗法制备了SiC/A356 Al复合材料,利用XRD、SEM和EDS等分析了SiC颗粒氧化处理前后的物相组成、组织形貌及粒度分布,研究了原始/氧化SiC颗粒对复合材料界面组织、抗弯强度、线膨胀系数及热导率的影响;通过SEM分析了该复合材料的断口形貌,并探讨了其断裂机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获得颗粒均匀分散、界面洁净、接近全致密的SiC/A356 Al复合材料。表面氧化处理包覆在SiC颗粒表面的SiO 2能够有效抑制Al 4C 3脆性相的生成,但也使得SiC与A356之间由化学反应结合转变为冶金结合,导致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大幅降低,线膨胀系数略有降低,同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显著提高。氧化SiC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是增强相为原始SiC颗粒的复合材料1/2左右,线膨胀系数在30~350℃范围内仅降低了(0.59~0.99)×10^-6 K^-1,热导率提高了42.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氧化处理 SiC/A356 AL 界面组织 抗弯强度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和压力耦合场对Al-Cu合金的作用机理及显微组织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林波 林驰皓 +2 位作者 范滔 张杨 张卫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18-1826,共9页
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超声压力耦合场对Al-Cu合金协同作用机理及对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单一超声场,超声压力耦合场会使得空化效应的强度和区域增大,还可以改变熔体内部压力分布从而导致熔体内部形成更... 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超声压力耦合场对Al-Cu合金协同作用机理及对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单一超声场,超声压力耦合场会使得空化效应的强度和区域增大,还可以改变熔体内部压力分布从而导致熔体内部形成更强烈的对流。通过熔体内部温度测试和宏观、微观组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实验验证。超声−压力耦合作用更容易促使熔体内部出现均匀的温度场,同时消除单一超声作用导致的铸锭内部晶粒细化的差异性,使微观组织分布得更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动 压力场 耦合场 数值模拟 铝铜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注射成形钛合金的脱脂和烧结性能 被引量:9
6
作者 高春萍 罗铁钢 +3 位作者 刘胜林 郑雪萍 李志 符乃科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10-416,共7页
应用粉末注射成形技术制备出高精度、高性能的异形钛合金零器件。通过多粒度粉末搭配,采用聚甲醛为主组元的多组元粘结剂,制备出高装载量催化脱脂型钛合金喂料,再经真空烧结获得制品。研究了催化脱脂工艺的影响因素以及喂料配比对烧结... 应用粉末注射成形技术制备出高精度、高性能的异形钛合金零器件。通过多粒度粉末搭配,采用聚甲醛为主组元的多组元粘结剂,制备出高装载量催化脱脂型钛合金喂料,再经真空烧结获得制品。研究了催化脱脂工艺的影响因素以及喂料配比对烧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大(D_(50)=25.28μm)、中(D_(50)=16.75μm)、小(D_(50)=12.66μm)颗粒按质量比17:6:2搭配时,钛合金混合粉末相对振实密度较大,为55%。喂料较佳的催化脱脂工艺为:脱脂温度120℃,N_(2)通入速率120 cm^(3)·min^(−1),HNO_(3)气体通入速率1.5 cm^(3)·min^(−1),脱脂时间6 h,粘结剂脱除率85%。采用全流程控制杂质含量技术,粉末注射成形钛合金制品的烧结性能可以达到相对密度95.9%,拉伸强度933 MPa,抗弯强度1282 MPa,延伸率7.5%,其中C质量分数为0.10%,O质量分数为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注射成形 钛合金 催化脱脂 粉末装载量 相对密度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环形零件形/性一体化制造技术 被引量:8
7
作者 秦芳诚 齐会萍 +3 位作者 李永堂 刘崇宇 亓海全 康跃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049-9058,共10页
铝合金环形零件作为关键连接、传动、回转和支承部件在重型运载火箭贮箱、风电设备的轴承套圈及齿轮环、压力容器和核反应堆的加强圈等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应用非常广泛。铝合金环形零件的生产是一个高能耗的热加工过程,现有生产工艺主要... 铝合金环形零件作为关键连接、传动、回转和支承部件在重型运载火箭贮箱、风电设备的轴承套圈及齿轮环、压力容器和核反应堆的加强圈等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应用非常广泛。铝合金环形零件的生产是一个高能耗的热加工过程,现有生产工艺主要有两种:(1)厚板轧制-弯卷-对半焊接成形,环件焊接部位缝组织为弱性能区,无法满足在重载、冲击、高低温和强腐蚀等极端恶劣条件下长期稳定服役时的要求;(2)圆铸锭坯-多向锻造制坯-马架扩孔或环件辗扩,工艺流程冗长,辗扩前开坯、锻造和冲孔工序设备资金投入巨大,多次加热导致能源消耗和材料浪费严重,不利于环境友好型生产。深空探测领域铝合金环件存在几何尺度大、形状精度高、结构刚度低和服役环境苛刻等技术挑战,目前已实现Φ3 m~Φ10 m级大型铝合金环件辗扩生产。环件辗扩过程中的传热-变形-组织演变耦合行为使得环坯经历了多场、多因素作用下多道次、连续局部加载与卸载、不均匀变形和微观组织复杂演变历程。为了实现铝合金环件的辗扩成形,一是要使环件自身整体刚性和辗扩过程稳定,即"控稳";二是要使环件直径扩大与截面充填协同进行,同步获得径-轴向尺寸、截面轮廓及几何精度,即"控形";三是要使成形环件达到所要求的内部组织状态和各向性能,即"控性"。铝合金环形零件用环坯的制备是铝合金环件辗扩成形及其形/性一体化调控的基础,采用多向锻造变形技术可以有效细化大规格圆铸锭的粗大组织、破碎网状共晶化合物,实现组织改性,为后续辗扩过程提供优质环坯。通过开发铝合金环件双向辗扩智能建模仿真方法和基于力控的铝合金环件双向辗扩工艺路径智能仿真优化方法,解决了矩形/异形截面环件径-轴向变形区不协调、环件刚度弱及辗扩过程失稳等问题,实现了各轧辊运动的协调匹配和基于目标驱动的自动调控。利用辗扩成形后的形变强化和热处理时效析出强化改性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环件强度和消除残余应力,使环件径向、轴向和周向均具有优良的性能。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文提出了环形零件短流程铸辗复合成形技术,将砂型铸造或离心铸造获得的环形铸坯加热后直接进行辗扩,在热辗扩过程中同时实现环形铸坯几何尺寸精度要求和组织与性能改善,揭示了基于织构演变的铸坯环件在热辗扩成形中的微观组织和性能控制机制,可为铝合金环件及铝基双金属层状复合环件的短流程形/性一体化制造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基于铝合金环形零件形/性一体化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从铝合金环形零件用环坯的制备技术、铝合金环件辗扩成形技术和铝合金环件辗扩过程中组织与性能协同调控技术研究等方面做简要评述,着重阐述铝合金矩形/异形截面环件形/性一体化控制的技术挑战,提出铝合金环件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研究重点,以期推动铝合金环件/铝基双金属层状复合环件短流程制造过程中形/性一体化调控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环件 辗扩 一体化制造 铸辗复合成形 双金属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溶胶对铝基磷酸盐涂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程明月 林颖菲 +3 位作者 王超 王彦启 王娟 郑开宏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共8页
为提高铝基磷酸盐涂层的耐腐蚀性能和力学性能,通过在铝基磷酸盐涂料中添加Al_(2)O_(3),溶胶,经空气喷涂与热固化得到Al_(2)O_(3)颗粒增强铝基磷酸盐复合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胶粘拉脱法、维氏硬度、电化学腐蚀... 为提高铝基磷酸盐涂层的耐腐蚀性能和力学性能,通过在铝基磷酸盐涂料中添加Al_(2)O_(3),溶胶,经空气喷涂与热固化得到Al_(2)O_(3)颗粒增强铝基磷酸盐复合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胶粘拉脱法、维氏硬度、电化学腐蚀试验和模拟海水浸泡试验考察Al_(2)O_(3),溶胶含量对复合涂层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_(2)O_(3),溶胶在涂层500℃热固化的物相演化为Al_(2)O_(3)溶胶-AlOOH-Al_(2)O_(3)(γ相),生成的Al_(2)O_(3),颗粒在涂层呈弥散分布;随Al_(2)O_(3),溶胶含量从0增加到4%,复合涂层的孔隙减少,致密性提高,Al_(2)O_(3)颗粒弥散强化作用得到发挥,涂层结合强度由15 MPa提高为25 MPa,硬度由38 HV提高为65 HV;添加Al_(2)O_(3)溶胶制备得到的铝基磷酸盐复合涂层耐腐蚀性能明显提高,自腐蚀电流密度由2.38×10^(-7)A/cm^(2)下降至2.79×10^(-8)A/cm^(2),极化电阻由1.95×10^(4) Ω提升至4.73×10^(5)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磷酸盐复合涂层 Al_(2)O_(3)溶胶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腐蚀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粒形对钡钨阴极多孔钨基体孔隙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杨世松 胡可 +2 位作者 崔利群 韩胜利 陈庆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93-1501,共9页
采用粉末注射成形工艺制备钡钨阴极多孔钨基体,定量表征钨粉的粉末粒度和粒形,重点研究粉末粒形对多孔钨基体孔隙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粉末的球形度、形状因子、圆润度、粗糙度、赘生物指数和凹度等特征参数,发现球形钨粉比商品还原钨... 采用粉末注射成形工艺制备钡钨阴极多孔钨基体,定量表征钨粉的粉末粒度和粒形,重点研究粉末粒形对多孔钨基体孔隙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粉末的球形度、形状因子、圆润度、粗糙度、赘生物指数和凹度等特征参数,发现球形钨粉比商品还原钨粉和窄粒度钨粉具有更好的球形度、表面光滑度以及分散度。当粉末粒度相差不多时,通过改善钨粉的颗粒形状,粉末分散度得到提高,SW粉末经注射成形得到的多孔钨基体(P_(SW))的孔隙结构均匀性最佳,其平均孔隙度、平均开孔孔隙度、平均孔径和孔隙总容积分别为24.0%、23.9%、1.17μm、0.0206 m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钡钨阴极 多孔钨 粉末粒形 孔隙特性 粉末注射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等离子体和热处理制备球形WC-Co粉末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蒙 闫志巧 +2 位作者 李坚 毛新华 刘辛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9-444,共6页
以喷雾造粒WC–30Co粉末为原料,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和后续热处理制备3D打印用球形WC–Co粉末,研究射频等离子体球化和热处理对粉末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射频等离子体球化效果显著,喷雾造粒粉末的球化率可达100%。球化后的粉末表面光滑、... 以喷雾造粒WC–30Co粉末为原料,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和后续热处理制备3D打印用球形WC–Co粉末,研究射频等离子体球化和热处理对粉末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射频等离子体球化效果显著,喷雾造粒粉末的球化率可达100%。球化后的粉末表面光滑、结构致密,存在一定数量表面粗糙的“费列罗”颗粒。射频等离子体处理使粉末的松装密度和流动性显著提高,同时导致WC严重分解和Co蒸发损失,球化粉末中含有大量C、W_(2)C和Co_(3)W_(3)C等有害相,Co质量分数降低至25.80%。后续热处理可很好地对球化粉末进行物相和成分调控。经900℃热处理后,粉末的物相组成重新转变为WC和Co,游离碳含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且粉末依然保持良好的球形度,具有较好的松装密度和流动性,可以满足3D打印对原材料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等离子体 球化 WC–Co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耦合气雾化参数对3D打印用金属粉末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响 曾克里 +3 位作者 何鹏江 罗浩 朱杰 宋信强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2-176,共5页
利用自主设计研发的紧耦合雾化制粉装置,采用真空感应熔炼气雾化工艺制备3D打印用Inconel 625合金粉末,通过调整雾化参数研究导液管内径对粉末粒度分布、表面形貌、氧含量(质量分数)及流动性能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紧耦合雾化制... 利用自主设计研发的紧耦合雾化制粉装置,采用真空感应熔炼气雾化工艺制备3D打印用Inconel 625合金粉末,通过调整雾化参数研究导液管内径对粉末粒度分布、表面形貌、氧含量(质量分数)及流动性能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紧耦合雾化制粉装置制备出的粉末粒度范围较广,收得率较高,其中尺寸小于53μm的粉末收得率可达50%以上,粉末球形度较好,且卫星球少。随导液管内径的增加,粉末收得率降低,粉末中的氧含量(质量分数)也呈明显下降趋势。所制得的粉末能够满足不同金属3D打印设备对粉末材料性能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耦合气雾化 金属粉末 3D打印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选区激光熔化In718合金微观组织及拉伸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浩 何鹏江 +2 位作者 潘超梅 曾克里 蔡风华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31-134,共4页
利用OM、SEM、EBSD及室温拉伸等方法,研究了热处理对选区激光熔化In718合金试样的微观组织、晶粒取向和尺寸、以及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样经过980℃的固溶处理以及720、620℃的双时效处理后,合金中有大量的γ'和γ'强化... 利用OM、SEM、EBSD及室温拉伸等方法,研究了热处理对选区激光熔化In718合金试样的微观组织、晶粒取向和尺寸、以及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样经过980℃的固溶处理以及720、620℃的双时效处理后,合金中有大量的γ'和γ'强化相沉淀析出,晶粒尺寸略有增加,平均尺寸由56.1μm增加至64.3μm,晶粒取向以<111>和<101>取向为主,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显著提高,伸长率由26.1%降低至1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区激光熔化 IN718合金 热处理 微观组织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等离子体制备球形复合镍钛粉体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平 刘丹华 +1 位作者 胡杰 林高用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20年第1期67-71,共5页
以气雾化镍粉和不规则形状的钛粉作为原料,采用TEKNA射频等离子体设备制备宏观等原子比的球形复合镍钛粉末。研究载气流量对球化粉末的形貌、粒径、相分布和元素分布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表征粉体的形貌和粒径分布;通... 以气雾化镍粉和不规则形状的钛粉作为原料,采用TEKNA射频等离子体设备制备宏观等原子比的球形复合镍钛粉末。研究载气流量对球化粉末的形貌、粒径、相分布和元素分布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表征粉体的形貌和粒径分布;通过XRD和EDS表征粉体的相以及元素分布。研究发现:与原料粉末相比,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制备的复合粉末的粒径明显增大;载气流量增加会引起粉末镍元素质量分数的增加,在载气流量为2.5 L/min时,镍质量分数为55.2%,是最为接近理想的质量分数,球化率达到100%;球化粉末由Ni相、Ti相、NiTi相三相组成;各个粉末颗粒都能观察到Ni、Ti 2种元素,但各个颗粒中含有的钛、镍元素质量分数是不完全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等离子体 载气流量 复合镍钛粉末 元素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