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
1
作者 许吉黎 叶玉瑶 +2 位作者 郭杰 许险峰 袁振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97,共12页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国外研究起步早、进展快、主题多,持续深入拓展,国内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2019年以来在经济管理学者主导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②国外研究基...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国外研究起步早、进展快、主题多,持续深入拓展,国内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2019年以来在经济管理学者主导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②国外研究基于批判性视角和需求端,重点关注数字鸿沟、社会–空间不平等和弱势地区的数字化转型,国内研究强调功能性视角和供给端,聚焦数字基础设施赋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总体而言,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信息社会公平公正和国家战略需求从供需两端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研究兴起,国内外研究议题相近但研究重点、视角和导向相异。展望未来,建议:①平衡供给和需求端的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地理学研究,强化研究成果的联动性和系统性;②将数字基础设施融入地理学既有理论框架,推进学科知识生产和理论建设;③充分挖掘地理学综合性优势,引领数字基础设施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新型基础设施 数字鸿沟 数字经济 智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及其胁迫因素 被引量:4
2
作者 耿守保 孙中宇 +5 位作者 张敏 徐卫 周霞 叶玉瑶 戴佳玲 刘郑倩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9-371,共13页
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识别及其胁迫因素的分析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有效途径。当前研究大多将物种多样性及其受威胁状况结合起来确定需优先保护的热点区域,缺乏在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基础上对其胁迫状况的深入分析。文... 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识别及其胁迫因素的分析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有效途径。当前研究大多将物种多样性及其受威胁状况结合起来确定需优先保护的热点区域,缺乏在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基础上对其胁迫状况的深入分析。文章基于广东省动植物物种、生态系统林分类型、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利用植物物种多样性、动物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构建陆地生物多样性热度指标,进而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受胁迫程度及主导胁迫因子。结果表明:1)广东省陆地生物多样性热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人类干扰相对较小的山区,基于热度值分区识别出云雾山、南岭、罗浮山、莲花山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总面积达59931.82 km^(2),占广东省陆域面积的33.58%。2)热点区域内各类保护区面积合计6594.39 km^(2),约为广东省所有陆域保护区面积的61.33%,涉及广东省全部204个陆域保护区中的122个。热点区域内保护区的面积仅为热点区域总面积的11.00%,生物多样性仍有大量潜在的保护需求。3)在4个热点区域中,云雾山生物多样性普遍受到中度至重度胁迫,主导胁迫因子为经济发展强度;其他3个热点区域生物多样性广泛受到轻度至中度胁迫,最主要的胁迫因子均为地质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物多样性 热点区域 胁迫因素 保护与恢复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水平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吴钊骏 吴大放 +4 位作者 李升发 梁逸璇 高子雅 黄思喻 黄思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9-379,共11页
[目的]综合评测广东省各地级市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子系统发展水平,探究其在2017—2021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机制,为乡村振兴工程的持续推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态宜居5个子系统构建测... [目的]综合评测广东省各地级市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子系统发展水平,探究其在2017—2021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机制,为乡村振兴工程的持续推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态宜居5个子系统构建测算体系,运用TOPSIS法测评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运用冷热点分析法探究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与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乡村振兴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各因子交互作用规律。[结果](1)研究时序内,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小幅度上升,同时研究单元的演变类型以等级跃升为主,珠三角地区始终为高值单元聚集区。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变化相对一致,但研究单元的类型演变存在明显差异。(2)研究时序内,研究单元的各类属性整体上均以热点聚集为主要联系类型,且各属性的高值聚集区始终是珠三角地区。(3)2017—2021年,广东省乡村振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财政支撑、产业优度和经济基础,各因子的交互类型在两个研究年均为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结论]研究时段内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呈现小幅提升,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则具有不同的演变态势,但均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同时乡村振兴是多元要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际化背景下的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4
作者 李升发 吴钊骏 +4 位作者 吴大放 杜建会 林彤 马畅 高子雅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8-775,共18页
受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和种粮比较收益下降的影响,中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显著。文章基于耕地边际化视角,在解析耕地非粮化发生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耕地非粮化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研究展望。研究表明:1)理论解析层面,耕地边际化理论明... 受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和种粮比较收益下降的影响,中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显著。文章基于耕地边际化视角,在解析耕地非粮化发生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耕地非粮化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研究展望。研究表明:1)理论解析层面,耕地边际化理论明晰了耕地非粮化的核心驱动力与现实背景,在此背景下地租理论能解释非粮化区位的选择逻辑,农户行为理论阐述了农户特征差异会影响耕地非粮化的发生;2)耕地非粮化的定义不断演化与深化,现阶段仍主要以“粮作比”为测算指标,但该种测算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3)在生产要素约束和政策激励下,非粮化程度呈现波动上升,并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山区、粮食产销区与产销平衡区、城区与近郊区域属于耕地非粮化的多发区域;4)耕地边际化是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力,但耕地非粮化的发生还受到多因素综合影响,如自然禀赋会影响种植的适宜性、农户特征影响农户的非粮化需求程度、国家政策逐渐减缓耕地非粮化进程;5)耕地非粮化为生态环境、粮食安全与农民生计带来复杂的影响;6)用途管制是中国调控耕地非粮化的主要措施,但该措施的可持续性有待商榷。面对中国耕地边际化快速扩张的趋势和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建的新要求,传统的耕地非粮化认知与研究范式亟需重构,需聚焦于多阶段、多尺度与多主体的协同分析,分别探讨耕地非粮化的演变过程、发生机制与治理模式等重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耕地边际化 粮食安全 耕地用途管制 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结构对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雪艳 吴建平 +3 位作者 张超群 闫文婷 廖紫吟 苏泳娴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9-1538,共20页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最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其内部结构不仅是决定鸟类多样性组成和分布的关键因素,还在维持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不同程度的森林退化和恢复、毁林和造林事件的持续发生,森林结构...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最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其内部结构不仅是决定鸟类多样性组成和分布的关键因素,还在维持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不同程度的森林退化和恢复、毁林和造林事件的持续发生,森林结构发生了显著而复杂的变化。鸟类多样性如何响应森林结构及其变化成为森林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梳理了常见森林水平和垂直结构特征,并对其含义和影响进行了总结。进而对不同尺度上森林结构影响鸟类多样性的现象、规律和内在机制进行了归纳。总体而言,森林结构能够通过改变食物资源、栖息地、微气候条件、种间关系等对鸟类多样性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鸟类的生活史和生态特征在对森林结构的响应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不同的尺度上森林结构的影响机制也有所不同,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展望了新兴观测手段在推动森林结构与鸟类多样性关系研究方面的作用,并强调了开展多尺度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倡导生态学家、保护生物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跨学科合作以解决复杂的保护挑战,为森林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结构 鸟类多样性 影响机制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产业技术创新的地理格局及其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吴康敏 叶玉瑶 +3 位作者 张虹鸥 何祖欣 王翔宇 郑志军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3-194,共12页
以粤港澳大湾区点尺度的发明专利空间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战略性产业与专利IPC分类号之间的联系,提取了大湾区6类主要行业的发明专利,利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尾值检验、熵值法和平均最邻近距离分析等方法,识别粤港澳大湾区多类型技术创... 以粤港澳大湾区点尺度的发明专利空间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战略性产业与专利IPC分类号之间的联系,提取了大湾区6类主要行业的发明专利,利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尾值检验、熵值法和平均最邻近距离分析等方法,识别粤港澳大湾区多类型技术创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差异。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创新的地理格局呈现显著的空间不均衡性,区域尺度形成了广州与深圳2个集聚核心,珠江东西两岸在创新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技术多样性的区位主要分布在大湾区核心城市的核心区;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绿色石化3类产业的创新占大湾区整体的51.67%,不同技术类型的创新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分异,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的核心区,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的空间集聚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专利 多样性 空间结构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许吉黎 黄冠 +2 位作者 叶玉瑶 张虹鸥 刘郑倩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近年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在国家战略层面密集部署,成为培育新兴产业和构筑新兴产业链的重要支撑。鉴于现有研究对城市空间尺度“新基建”影响新兴产业链不同环节发展效应的时空分异关注有限,该文分析2011—2022年中国主要... 近年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在国家战略层面密集部署,成为培育新兴产业和构筑新兴产业链的重要支撑。鉴于现有研究对城市空间尺度“新基建”影响新兴产业链不同环节发展效应的时空分异关注有限,该文分析2011—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新基建”和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时空特征,揭示城市“新基建”影响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环节发展效应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发现:①2011年以来中国主要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产业链取得快速发展,在国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核心城市形成空间集聚;②城市“新基建”综合发展水平有效推动了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发展,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下游应用层、中游技术层和上游基础层,推动效应随时间推移而强化;③城市“新基建”影响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效应在空间上主要凸显于东部沿海地区和核心城市群,影响程度在城市群发展梯队之间的空间异质性超过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之间的空间异质性,第一梯队城市群正成为城市“新基建”赋能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 新兴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 产业链 城市群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研究综述 被引量:23
8
作者 胡义强 杨骥 +3 位作者 荆文龙 杨传训 舒思京 李勇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24,共7页
本文介绍了无人机遥感系统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并从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应用角度,总结了无人机平台、载荷在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综述了无人机遥感在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中8个不同场景的应用,为无人机遥感在海岸带管理中的发展潜力和... 本文介绍了无人机遥感系统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并从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应用角度,总结了无人机平台、载荷在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综述了无人机遥感在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中8个不同场景的应用,为无人机遥感在海岸带管理中的发展潜力和有效性提供了参考。同时指出,为进一步提升无人机遥感在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效果,需要在无人机载荷、像控点(GCPs)布设、光谱数据处理等相关技术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未来,随着无人机数据传输速度的提高与无人机自组网技术的发展,有望实现海岸带生态环境高效、智能化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遥感 海岸带 生态环境监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及其对城市化多空间尺度的响应 被引量:5
9
作者 邓丽明 杨骥 +4 位作者 尹小玲 贾凯 孙嘉 舒思京 黄爱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094-9107,共14页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相互作用关系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具有显著差异性。基于供需空间不匹配视角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对城市化的多尺度响应规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研究从1 km×1 km、2.5 km×2.5 km、5 km...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相互作用关系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具有显著差异性。基于供需空间不匹配视角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对城市化的多尺度响应规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研究从1 km×1 km、2.5 km×2.5 km、5 km×5 km、10 km×10 km、区县域和市域等6个空间尺度分析了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服务、固碳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供需关系和空间分异规律,并探究不同空间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对城市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供需错配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空间尺度的增加加剧了中心城区的赤字程度。(2)城市化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率在多空间尺度上均呈负相关关系。随着空间尺度增加,高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赤字型逐渐向中心城区延伸,低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盈余型向非城市化地区聚集。(3)在10 km和区县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对城市化响应最为剧烈,是解决二者不平衡发展的最佳尺度。本研究为高度城市化地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的保护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关系 城市化 尺度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盟跨边界合作研究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的启示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德宁 吴康敏 +2 位作者 吴家瑜 马仁锋 姜炎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3-292,共10页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是21世纪区域合作的核心动因,跨边界合作议题备受学界关注。欧盟在区域一体化实践方面有丰硕的理论与实证成果,其发展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提供了指引,二者均涉及到跨制度、边界的协作和权力的尺度重组。...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是21世纪区域合作的核心动因,跨边界合作议题备受学界关注。欧盟在区域一体化实践方面有丰硕的理论与实证成果,其发展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提供了指引,二者均涉及到跨制度、边界的协作和权力的尺度重组。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系统分析了1993—2020年欧盟跨边界合作研究动向。结果发现:1)欧盟跨边界合作研究主要集中在边界区域互动、跨边界合作模式、跨边界合作领域、跨边界合作障碍等方面;2)欧盟跨边界合作的发展得益于国家之间政治上的互动互信、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协调和合作范围的扩大与深入,然而在双边差异、跨边界可达性、移民和安全等方面仍存在不足;3)欧盟跨边界合作的实践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增强价值与文化认同,创设特殊制度安排,构建多尺度合作空间与多维度治理体系是实现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核心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 边界 边境毗邻区 粤港澳大湾区 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山区梯田撂荒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机制分析
11
作者 吴钊骏 李升发 +5 位作者 李秀彬 宋军 杜建会 黄康 高子雅 许承祐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8-287,共10页
梯田是山区重要的耕地资源,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梯田撂荒现象愈发显著,揭示梯田撂荒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机制能为山区梯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该研究构建分布特征指标体系,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独立样本T检验和二元logist... 梯田是山区重要的耕地资源,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梯田撂荒现象愈发显著,揭示梯田撂荒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机制能为山区梯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该研究构建分布特征指标体系,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独立样本T检验和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基于土地边际化理论揭示梯田撂荒的分布特征、聚集模式、邻域效应与影响因素,并从“成本—收益”视角总结梯田撂荒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梯田撂荒具有明显的地形和区位梯度分布特征,坡度、高程和耕作高差越大,耕作距离、到最近道路距离越远,且离林地越近的梯田更容易遭到撂荒。2)耕作梯田与撂荒梯田的平均最近邻指数分别为0.295和0.349,两者均具有聚集特性,其中撂荒梯田的聚集程度较低。3)相较于撂荒坡耕地,撂荒梯田具有更强的邻域效应,在距撂荒地10m范围内梯田撂荒率超过60%。4)在地块尺度上,梯田是否撂荒受到梯田地块禀赋的影响,其中地形条件、耕作距离、形状指数等变量与梯田撂荒呈现正相关,梯田质量、地块连片度等变量与梯田撂荒呈现负相关。梯田撂荒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化导致的农业务工成本上升,而梯田的地块禀赋会影响耕作的成本与收益进而促使农户做出撂荒决策,同时撂荒梯田的邻域效应将形成负反馈机制进一步促使梯田撂荒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边际化 梯田撂荒 分布特征 聚集特征 邻域效应 影响机制 粤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7—2018年赣江源区水源涵养时空变化特征
12
作者 徐飞 温天福 +1 位作者 刘佳嘉 赵玲玲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3,共7页
水源涵养是一项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供给水源、径流调节、削丰补枯等重要功能。然而,目前基于长时间序列细致分析河流源区水源涵养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以赣江源区为对象,使用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与水量平衡方程,分析1... 水源涵养是一项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供给水源、径流调节、削丰补枯等重要功能。然而,目前基于长时间序列细致分析河流源区水源涵养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以赣江源区为对象,使用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与水量平衡方程,分析1957—2018年水源涵养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1957—2018年赣江源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552.3 mm,以0.85 mm/a的速率不显著增大;年平均水源涵养量范围为44.2~1178.6 mm,呈现出北部与南部较多,而西部较少的分布特征;赣江源区水源涵养变化趋势范围为-1.99~5.45 mm/a,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变差系数的范围为0.27~2.91,变差系数低于0.55的区域高达82.68%,这些区域水源涵养量的波动相对较小;降水是影响水源涵养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源区水资源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时空变化 WEP-L水文模型 赣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欧航空枢纽城市竞争力时空演化--基于改进连通效用模型的分析
13
作者 张琪 王波 +1 位作者 薛德升 许吉黎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65-1474,共10页
基于效用理论优化的连通效用模型,从乘客出行体验视角构建综合反映枢纽“量”“质”特征的评价体系。利用1997年、2007年和2019年全球航班客运数据,揭示中-欧市场上中国枢纽城市、欧洲枢纽城市、中东枢纽城市及其他亚洲枢纽城市的竞争... 基于效用理论优化的连通效用模型,从乘客出行体验视角构建综合反映枢纽“量”“质”特征的评价体系。利用1997年、2007年和2019年全球航班客运数据,揭示中-欧市场上中国枢纽城市、欧洲枢纽城市、中东枢纽城市及其他亚洲枢纽城市的竞争优劣势。研究发现:①总体看,中国枢纽城市竞争力显著提升,但“量重质轻”特征依然突出。②从数量维度看,中国枢纽城市提供的中转航班数量优势愈发凸显。③从质量维度看,尽管中国枢纽城市面对的并存直达航班竞争压力较小,但与欧洲枢纽城市相比,中国枢纽城市在平均中转时间和同一航空联盟承运的中转航班份额方面仍存在显著差距;相较于中东枢纽城市和其他亚洲枢纽城市,中国枢纽城市在平均座位数、最短时间中转航班占比、同一航空公司承运的中转航班份额和多机场城市跨枢纽中转航班份额方面仍有待提升。围绕航空公司、枢纽机场、国家政府、地方政府不同行为主体,提出推动中国枢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枢纽城市 枢纽连通性 改进连通效用模型 枢纽竞争格局 中-欧航空客运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赣江源区水源涵养的影响
14
作者 徐飞 温天福 +1 位作者 刘佳嘉 赵玲玲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46,共4页
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赣江源区水源涵养的影响,利用1980、2000、2014年3期土地利用资料,分析赣江源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然后结合水与能量转化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水文模型),设置3种土地利用情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涵养... 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赣江源区水源涵养的影响,利用1980、2000、2014年3期土地利用资料,分析赣江源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然后结合水与能量转化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水文模型),设置3种土地利用情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涵养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14年期间,赣江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呈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主要是林地和草地略有减少,耕地略有增加;林地的减少和耕地的增加会减少年平均、丰水期和枯水期水源涵养。研究结果可为源区土地规划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水源涵养 WEP-L水文模型 赣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空间视域下城市群功能协同发展研究——以旧金山湾区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郭杰 姜璐 +2 位作者 张虹鸥 叶玉瑶 林浩曦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5-205,共11页
文章基于流空间视角,提出了城市群协同发展双重内涵,从流动性、连通性与互补性3方面剖析了要素空间流动与区域功能协同的内在关联。并选取旧金山湾区为实证案例,梳理国际湾区城市群从单中心走向功能协同、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及驱动机制。... 文章基于流空间视角,提出了城市群协同发展双重内涵,从流动性、连通性与互补性3方面剖析了要素空间流动与区域功能协同的内在关联。并选取旧金山湾区为实证案例,梳理国际湾区城市群从单中心走向功能协同、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及驱动机制。研究认为,要素流驱动下的旧金山湾区经历了从发育到成熟的3个阶段:1)要素流动强化旧金山与奥克兰双城联系,功能互补促进双城共生发展阶段;2)要素南汇促成三足鼎立,要素对流与功能互惠助推多中心联动发展阶段;3)要素分流促成泛网络空间结构,错位互补发展强化区域环流,湾区实现功能协同发展阶段。文章结论可为构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国际湾区协同发展带来如下启示:应顺应要素流动的客观规律,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要素流动破除障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升区域软、硬件基础设施的连通性,为要素流动和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奠定基础;探索区域协商机制,制定功能互补与联动的区域发展战略,引导要素合理分流与高效配置,实现区域功能联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流动空间 区域功能协同 旧金山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能源消费的调查方法及实证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姜璐 薛冰 刘惠玉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85-892,共8页
文章探索了适用于中国县级及以下区域的四维全景式家庭能源消费调查方法,为中、小空间尺度的家庭能源消费调查与研究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视角。该调查方法的主要过程:①在全景视域下构建能源消费类型、数量、用途和地域类型4个维度的调... 文章探索了适用于中国县级及以下区域的四维全景式家庭能源消费调查方法,为中、小空间尺度的家庭能源消费调查与研究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视角。该调查方法的主要过程:①在全景视域下构建能源消费类型、数量、用途和地域类型4个维度的调查框架;②运用问卷调查及半结构式访谈获取家庭能源消费微观数据,并建立数据库;③运用家庭能源数据核算法,得出家庭活动的各类能源消耗量,建立能源流模型,可视化地表达能源流动过程的动态特征。该方法已应用到青海省家庭能源消费的实证研究实践中,并总结了家庭能源消费地域特征,评估了能源消费产生的社会效应与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类型 能源消费 调查研究 全景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尾海入海河口池塘养殖污染状况遥感调查 被引量:6
17
作者 胡义强 杨骥 +4 位作者 荆文龙 彭小燕 蓝文陆 彭梦微 张雨萌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17,53,共7页
针对广西茅尾海入海河口池塘养殖污染问题,本文利用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和实测水质数据,建立了反映水体营养状态的叶绿素a(Chl-a)、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SS)、总氮(TN)、总磷(TP)5种水质参数,反演光谱特征及遥感反演模型,并利用湖... 针对广西茅尾海入海河口池塘养殖污染问题,本文利用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和实测水质数据,建立了反映水体营养状态的叶绿素a(Chl-a)、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SS)、总氮(TN)、总磷(TP)5种水质参数,反演光谱特征及遥感反演模型,并利用湖泊综合营养指数法对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Chl-a与蓝、近红外波段相关性显著,COD与红、红边波段相关性显著,SS与红边波段相关性显著,TN与近红外波段相关性显著,TP与蓝、绿波段相关性显著;②在建立的几种水质参数反演模型中,二次多项式函数反演模型综合效果最佳;③池塘养殖区水体富营养指数多集中在60~80,属于中度和重度富营养化程度,且近岸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大多低于远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养殖 无人机 水质参数 遥感反演 营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产业生态化时空分异特征及转型空间策略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新林 仇方道 +2 位作者 谭俊涛 王长建 杨振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4-121,共8页
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及其时空演变规律,探讨地方政府在产业生态化转型方面的策略性互动形态,有助于制定更加精确的对策建议,促进产业生态化协同转型。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城市间产... 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及其时空演变规律,探讨地方政府在产业生态化转型方面的策略性互动形态,有助于制定更加精确的对策建议,促进产业生态化协同转型。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城市间产业生态化水平的差异不断增加,具有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现象;②产业生态化转型力度整体呈先降后升趋势,由空间不相关向空间显著集聚转变,局部区域表现出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现象,与产业生态化水平的空间错位程度不断增加;③2010—2014年空间策略性互动形态表现为无策略,2014—2019年空间策略性互动形态表现为模仿策略。最后,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生态化 转型 策略性互动 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9—2018年增江流域多时间尺度水源涵养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飞 杨骥 +3 位作者 荆文龙 邓应彬 赵玲玲 李泽华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49-1561,共13页
随着水资源短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水源涵养功能已成为流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服务功能之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多集中于使用水源涵养的多年平均值,鲜有研究关注长序列水源涵养功能的多时间尺度变... 随着水资源短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水源涵养功能已成为流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服务功能之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多集中于使用水源涵养的多年平均值,鲜有研究关注长序列水源涵养功能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为此,文章以广州重要的水源区和生态屏障的增江流域为例,基于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和水量平衡方程,分析了1959—2018年增江流域水源涵养年、月、日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探讨水源涵养的供给、调节和削峰补枯功能。结果表明:1959—2018年增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685.7 mm,以-1.30 mm/a速率不显著减少;1959—2018年增江流域多年平均月水源涵养1—9月为正值,10—12月为负值,1、3、6、11和12月水源涵养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其他月份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变化趋势范围为-0.04~-0.67 mm/a;近60 a增江流域Max1day、Max3day、Max5day和Max7day为正值,而Min1day、Min3day、Min5day和Min7day为负值,除Min5day和Min7day的水源涵养不显著减少外,其他6个日极端水源涵养指标都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空间上,年尺度水源涵养变化呈东南和北部低,西南高的态势;1959—2018年增江流域年、月、日水源涵养分别体现其供给、调节、削峰补枯的功能;水源涵养与降水的相关性较大,且明显高于蒸散发和地表径流的相关系数,表明降水是水源涵养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多时间尺度 WEP-L水文模型 水量平衡法 增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内涵与机制变化 被引量:24
20
作者 叶玉瑶 王翔宇 +4 位作者 许吉黎 张虹鸥 刘郑倩 孙嘉仪 卢秦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1-170,共10页
区域协同发展是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也是一项复杂、系统、与时俱进的科学议题。特别是当前伴随全球化格局、区域治理体系以及技术革新的快速演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将面临机... 区域协同发展是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也是一项复杂、系统、与时俱进的科学议题。特别是当前伴随全球化格局、区域治理体系以及技术革新的快速演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将面临机制性的变化。文章通过对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内涵与机制的系统性分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经历了生产要素一体化、制度整合一体化和全方位融合一体化3个阶段的演变,新时期协同发展涵盖产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资源协同配置、服务协同共享和制度协同安排5个维度,并且在全球化、市场要素、政府治理和技术变革影响下产生了诸多机制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协同发展 全球化 区域治理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