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及其胁迫因素 被引量:4
1
作者 耿守保 孙中宇 +5 位作者 张敏 徐卫 周霞 叶玉瑶 戴佳玲 刘郑倩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9-371,共13页
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识别及其胁迫因素的分析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有效途径。当前研究大多将物种多样性及其受威胁状况结合起来确定需优先保护的热点区域,缺乏在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基础上对其胁迫状况的深入分析。文... 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识别及其胁迫因素的分析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有效途径。当前研究大多将物种多样性及其受威胁状况结合起来确定需优先保护的热点区域,缺乏在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基础上对其胁迫状况的深入分析。文章基于广东省动植物物种、生态系统林分类型、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利用植物物种多样性、动物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构建陆地生物多样性热度指标,进而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受胁迫程度及主导胁迫因子。结果表明:1)广东省陆地生物多样性热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人类干扰相对较小的山区,基于热度值分区识别出云雾山、南岭、罗浮山、莲花山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总面积达59931.82 km^(2),占广东省陆域面积的33.58%。2)热点区域内各类保护区面积合计6594.39 km^(2),约为广东省所有陆域保护区面积的61.33%,涉及广东省全部204个陆域保护区中的122个。热点区域内保护区的面积仅为热点区域总面积的11.00%,生物多样性仍有大量潜在的保护需求。3)在4个热点区域中,云雾山生物多样性普遍受到中度至重度胁迫,主导胁迫因子为经济发展强度;其他3个热点区域生物多样性广泛受到轻度至中度胁迫,最主要的胁迫因子均为地质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物多样性 热点区域 胁迫因素 保护与恢复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水平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吴钊骏 吴大放 +4 位作者 李升发 梁逸璇 高子雅 黄思喻 黄思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9-379,共11页
[目的]综合评测广东省各地级市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子系统发展水平,探究其在2017—2021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机制,为乡村振兴工程的持续推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态宜居5个子系统构建测... [目的]综合评测广东省各地级市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子系统发展水平,探究其在2017—2021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机制,为乡村振兴工程的持续推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态宜居5个子系统构建测算体系,运用TOPSIS法测评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运用冷热点分析法探究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与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乡村振兴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各因子交互作用规律。[结果](1)研究时序内,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小幅度上升,同时研究单元的演变类型以等级跃升为主,珠三角地区始终为高值单元聚集区。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变化相对一致,但研究单元的类型演变存在明显差异。(2)研究时序内,研究单元的各类属性整体上均以热点聚集为主要联系类型,且各属性的高值聚集区始终是珠三角地区。(3)2017—2021年,广东省乡村振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财政支撑、产业优度和经济基础,各因子的交互类型在两个研究年均为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结论]研究时段内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呈现小幅提升,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则具有不同的演变态势,但均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同时乡村振兴是多元要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多光谱的广东亚热带森林FMC遥感反演 被引量:4
3
作者 冯小兵 曾宇怀 +4 位作者 吴泽鹏 杭文 魏书精 汤龙坤 胡海波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2-437,共6页
通过森林可燃物含水率(FMC)监测评估植被活叶的水分状况,探究可燃物水分含水率与植被本身的微观特征及植被的环境条件的关系,包括森林几何特征因子(如树高、冠幅宽度)和森林水分特征因子(NDVI、NDII)。除具有传统的线性关联外,森林的特... 通过森林可燃物含水率(FMC)监测评估植被活叶的水分状况,探究可燃物水分含水率与植被本身的微观特征及植被的环境条件的关系,包括森林几何特征因子(如树高、冠幅宽度)和森林水分特征因子(NDVI、NDII)。除具有传统的线性关联外,森林的特征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采用常规线性回归、XGboost、梯度提升回归3种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预测FMC。最后,通过分配权重整合这3种算法,构成新的“综合投票回归”方法。计算结果与样点初始值相关性最好,误差最低。该研究基于卫星遥感反演的低成本、准实时的FMC指数,可为制定森林火灾风险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和森林可燃物水分的时空分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投票回归算法 可燃物含水率 广东亚热带森林 机器学习 Sentinel-2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结构对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雪艳 吴建平 +3 位作者 张超群 闫文婷 廖紫吟 苏泳娴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9-1538,共20页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最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其内部结构不仅是决定鸟类多样性组成和分布的关键因素,还在维持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不同程度的森林退化和恢复、毁林和造林事件的持续发生,森林结构...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最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其内部结构不仅是决定鸟类多样性组成和分布的关键因素,还在维持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不同程度的森林退化和恢复、毁林和造林事件的持续发生,森林结构发生了显著而复杂的变化。鸟类多样性如何响应森林结构及其变化成为森林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梳理了常见森林水平和垂直结构特征,并对其含义和影响进行了总结。进而对不同尺度上森林结构影响鸟类多样性的现象、规律和内在机制进行了归纳。总体而言,森林结构能够通过改变食物资源、栖息地、微气候条件、种间关系等对鸟类多样性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鸟类的生活史和生态特征在对森林结构的响应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不同的尺度上森林结构的影响机制也有所不同,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展望了新兴观测手段在推动森林结构与鸟类多样性关系研究方面的作用,并强调了开展多尺度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倡导生态学家、保护生物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跨学科合作以解决复杂的保护挑战,为森林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结构 鸟类多样性 影响机制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降水时间相关性的地面观测-雷达-卫星遥感逐时降水融合方法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阮惠华 张钧民 +1 位作者 许剑辉 戴晓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0-312,共13页
以广东省北部山区2018年汛期强降水时段4月23—28日龙舟水、5月7—11日龙舟水和9月16—17日台风“山竹”3次典型暴雨过程的逐时降水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XGBoost算法与地统计学理论的地面观测-前两个时刻逐时降水-雷达-卫星遥感的多源逐... 以广东省北部山区2018年汛期强降水时段4月23—28日龙舟水、5月7—11日龙舟水和9月16—17日台风“山竹”3次典型暴雨过程的逐时降水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XGBoost算法与地统计学理论的地面观测-前两个时刻逐时降水-雷达-卫星遥感的多源逐时降水融合模型,充分考虑相邻时刻降水的时间相关性,得到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逐时降水融合数据。此外,分别利用XGBoost与随机森林(RF)算法进行不考虑降水时间相关性的地面观测-雷达-卫星遥感逐时降水融合对比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1)在3次暴雨过程中,三种融合模型的逐时降水融合结果具有类似的空间分布;(2)与XGBoost和RF逐时降水融合结果相比,融合了降水时间相关性的逐时降水融合结果在不同暴雨过程的准确性均有明显改进,3次暴雨过程的决定系数(R2)平均提高了7.89%和23.27%;(3)XGBoost逐时降水融合模型的精度整体上优于RF逐时降水融合模型,3次暴雨过程的R2分别提高了7.1%、4.3%和3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时降水 多源数据融合 时间相关性 XGBoost算法 地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盟跨边界合作研究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的启示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德宁 吴康敏 +2 位作者 吴家瑜 马仁锋 姜炎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3-292,共10页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是21世纪区域合作的核心动因,跨边界合作议题备受学界关注。欧盟在区域一体化实践方面有丰硕的理论与实证成果,其发展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提供了指引,二者均涉及到跨制度、边界的协作和权力的尺度重组。...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是21世纪区域合作的核心动因,跨边界合作议题备受学界关注。欧盟在区域一体化实践方面有丰硕的理论与实证成果,其发展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提供了指引,二者均涉及到跨制度、边界的协作和权力的尺度重组。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系统分析了1993—2020年欧盟跨边界合作研究动向。结果发现:1)欧盟跨边界合作研究主要集中在边界区域互动、跨边界合作模式、跨边界合作领域、跨边界合作障碍等方面;2)欧盟跨边界合作的发展得益于国家之间政治上的互动互信、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协调和合作范围的扩大与深入,然而在双边差异、跨边界可达性、移民和安全等方面仍存在不足;3)欧盟跨边界合作的实践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增强价值与文化认同,创设特殊制度安排,构建多尺度合作空间与多维度治理体系是实现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核心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 边界 边境毗邻区 粤港澳大湾区 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7—2018年赣江源区水源涵养时空变化特征
7
作者 徐飞 温天福 +1 位作者 刘佳嘉 赵玲玲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3,共7页
水源涵养是一项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供给水源、径流调节、削丰补枯等重要功能。然而,目前基于长时间序列细致分析河流源区水源涵养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以赣江源区为对象,使用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与水量平衡方程,分析1... 水源涵养是一项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供给水源、径流调节、削丰补枯等重要功能。然而,目前基于长时间序列细致分析河流源区水源涵养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以赣江源区为对象,使用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与水量平衡方程,分析1957—2018年水源涵养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1957—2018年赣江源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552.3 mm,以0.85 mm/a的速率不显著增大;年平均水源涵养量范围为44.2~1178.6 mm,呈现出北部与南部较多,而西部较少的分布特征;赣江源区水源涵养变化趋势范围为-1.99~5.45 mm/a,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变差系数的范围为0.27~2.91,变差系数低于0.55的区域高达82.68%,这些区域水源涵养量的波动相对较小;降水是影响水源涵养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源区水资源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时空变化 WEP-L水文模型 赣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赣江源区水源涵养的影响
8
作者 徐飞 温天福 +1 位作者 刘佳嘉 赵玲玲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46,共4页
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赣江源区水源涵养的影响,利用1980、2000、2014年3期土地利用资料,分析赣江源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然后结合水与能量转化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水文模型),设置3种土地利用情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涵养... 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赣江源区水源涵养的影响,利用1980、2000、2014年3期土地利用资料,分析赣江源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然后结合水与能量转化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水文模型),设置3种土地利用情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涵养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14年期间,赣江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呈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主要是林地和草地略有减少,耕地略有增加;林地的减少和耕地的增加会减少年平均、丰水期和枯水期水源涵养。研究结果可为源区土地规划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水源涵养 WEP-L水文模型 赣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GBoost的多源降水数据融合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钧民 阮惠华 +3 位作者 许剑辉 戴晓爱 郑艳萍 张金标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5-856,共12页
气象站点观测降水难以精确反映降水时空分布与变化,而雷达降水存在复杂地形区域精度不高等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发挥两者的优势,文章以广东省北部山区为研究区域,选择2018-08-26—30一次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地形、与海岸线距离、植被... 气象站点观测降水难以精确反映降水时空分布与变化,而雷达降水存在复杂地形区域精度不高等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发挥两者的优势,文章以广东省北部山区为研究区域,选择2018-08-26—30一次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地形、与海岸线距离、植被指数、经纬度等地表辅助参量,分析地面站点降水与地表辅助参量、雷达降水的相关关系,利用XGBoost算法与克里金插值方法,构建地面-雷达日降水数据融合模型,得到了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日降水融合数据集。此外,采用多元线性回归(LM)与克里金插值方法,实现了地面-雷达日降水数据的融合,并利用地面降水数据分别对XGBoost与LM日降水融合性能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1)地面降水与雷达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地面降水与地表辅助参量之间的相关性随时间变化;2) XGBoost预测精度整体上高于LM预测结果;经模型残差校正后,XGBoost融合模型的精度整体上优于LM融合模型,这是因为XGBoost方法在捕捉地面降水与地表辅助参量、雷达降水之间关系性能上优于LM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降水 数据融合 雷达降水 XGBoost算法 粤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典型城市林地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效应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莉 李铖 +3 位作者 谭皓泽 韦家怡 程炯 彭桂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1-350,共10页
大气颗粒物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威胁着城市居民健康。城市林地在削减大气颗粒物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不同林分类型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作用有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和华南国家植物园... 大气颗粒物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威胁着城市居民健康。城市林地在削减大气颗粒物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不同林分类型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作用有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和华南国家植物园典型城市林地为例,选取火力楠-灰木莲林(Michelia macclurel-Manglietia glauca)、白千层林(Melaleuca leucadendron L.)、湿地松-山油柑-柯林[Pinus elliottii-Acronychia pedunculata(L.)Miq.-Lithocarpus glaber(Thunb.)Nakai]、尾叶桉林(Eucalyptus urophylla S T Blake)、木荷-锥林(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Castanopsis chinensis(Sprengel)Hance)等5种林分类型,分别对林内外大气颗粒物(TSP、PM_(10)、PM_(2.5)、PM_(1.0))进行人工对比观测,探讨不同林分类型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效应,并结合气象因素和林地植被特征,分析削减效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总体上,除了(火力楠-灰木莲)林对4种大气颗粒物的削减效率均为负值,其他林分类型对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PM_(2.5)和PM_(1.0))具有正削减效应,对总颗粒物和粗颗粒物(TSP和PM_(10))具有负削减效应;针阔混交林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效率显著高于其他阔叶林;(2)不同林分的削减效率,在日尺度上多呈“W”或“V”型,峰值与谷值出现的时间与上班通勤高峰与低谷期重合;(3)城市林地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效应与气象因素(尤其温度和风速)以及植被特征(如冠幅和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负相关。该研究中细颗粒物(PM_(2.5)和PM_(1.0))对林外大气含尘量较敏感,与林外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这可能与细颗粒物更容易达到峰值(或饱和)有关。在高质量林地建设中,可适当增加针叶树种的种植,优先选择叶面积指数较大的物种,增大林地削减大气颗粒物的能力,改善大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城市林地 削减 影响因素 PM_(10) PM_(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植被和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阮惠华 许剑辉 张菲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10-1520,共11页
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群植被和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对研究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变化、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1—2020年MODIS提供的MOD11A2地表温度产品和MOD13A2增强植被指数(EVI)产品,系统分析近20年... 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群植被和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对研究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变化、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1—2020年MODIS提供的MOD11A2地表温度产品和MOD13A2增强植被指数(EVI)产品,系统分析近20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快速城市化过程中11个城市的植被和地表温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1—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整体EVI呈显著增加趋势,冬季EVI显示了与全年EVI一致的增长速率,均为0.004 a^(−1)(P<0.01);夏季EVI增长趋势最明显,其增长速率达到了0.005 a^(−1)(P<0.01)。所有城市年、夏季和冬季的EVI也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最小的EVI增长速率为0.001 a^(−1);香港和珠海的冬季EVI增长速率大于夏季EVI增长速率。2001—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夏季白天平均地表温度最高,超过30℃;7个城市的夏季白天平均地表温度均超过30℃。夏季大湾区所有城市的白天与夜间地表温度的差比均大于20%,且各城市冬季白天与夜间的温度差异更大,地表温度差比均大于40%。大湾区及各城市全年、夏季以及2001—2010年冬季白天和夜间地表温度整体上无显著增温趋势(P<0.05)。2011—2020年11个城市冬季白天和夜间地表温度均呈现出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最大的是广州夜间地表温度,幅度达到了0.376℃·a^(−1);最低的是香港白天地表温度,为0.205℃·a^(−1)。相关性分析表明,所有城市20年平均白天和夜间地表温度与EVI在全年、夏季和冬季呈显著负相关;EVI与夜间地表温度的相关性高于EVI与白天地表温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群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MODIS 地表温度 增强型植被指数 趋势分析 快速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产业生态化时空分异特征及转型空间策略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新林 仇方道 +2 位作者 谭俊涛 王长建 杨振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4-121,共8页
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及其时空演变规律,探讨地方政府在产业生态化转型方面的策略性互动形态,有助于制定更加精确的对策建议,促进产业生态化协同转型。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城市间产... 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及其时空演变规律,探讨地方政府在产业生态化转型方面的策略性互动形态,有助于制定更加精确的对策建议,促进产业生态化协同转型。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城市间产业生态化水平的差异不断增加,具有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现象;②产业生态化转型力度整体呈先降后升趋势,由空间不相关向空间显著集聚转变,局部区域表现出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现象,与产业生态化水平的空间错位程度不断增加;③2010—2014年空间策略性互动形态表现为无策略,2014—2019年空间策略性互动形态表现为模仿策略。最后,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生态化 转型 策略性互动 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9—2018年增江流域多时间尺度水源涵养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飞 杨骥 +3 位作者 荆文龙 邓应彬 赵玲玲 李泽华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49-1561,共13页
随着水资源短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水源涵养功能已成为流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服务功能之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多集中于使用水源涵养的多年平均值,鲜有研究关注长序列水源涵养功能的多时间尺度变... 随着水资源短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水源涵养功能已成为流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服务功能之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多集中于使用水源涵养的多年平均值,鲜有研究关注长序列水源涵养功能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为此,文章以广州重要的水源区和生态屏障的增江流域为例,基于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和水量平衡方程,分析了1959—2018年增江流域水源涵养年、月、日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探讨水源涵养的供给、调节和削峰补枯功能。结果表明:1959—2018年增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685.7 mm,以-1.30 mm/a速率不显著减少;1959—2018年增江流域多年平均月水源涵养1—9月为正值,10—12月为负值,1、3、6、11和12月水源涵养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其他月份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变化趋势范围为-0.04~-0.67 mm/a;近60 a增江流域Max1day、Max3day、Max5day和Max7day为正值,而Min1day、Min3day、Min5day和Min7day为负值,除Min5day和Min7day的水源涵养不显著减少外,其他6个日极端水源涵养指标都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空间上,年尺度水源涵养变化呈东南和北部低,西南高的态势;1959—2018年增江流域年、月、日水源涵养分别体现其供给、调节、削峰补枯的功能;水源涵养与降水的相关性较大,且明显高于蒸散发和地表径流的相关系数,表明降水是水源涵养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多时间尺度 WEP-L水文模型 水量平衡法 增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场景划分的湖库水体叶绿素a质量浓度短时预测研究
14
作者 鲍建涛 李昭 +9 位作者 张雪容 邓应彬 李晓芳 彭小燕 陈仁容 贾翊文 李彤 邓琰 杨骥 吴希文 《热带地理》 2025年第8期1388-1403,共16页
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升高,导致藻华现象的时有发生,而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是监测湖库水质状况的关键因素,能准确体现湖库的水质状况以及藻华程度。由于季节、天气和水体富营养程度的差异,使得传统模型不能满足复杂场景下Chl-a质... 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升高,导致藻华现象的时有发生,而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是监测湖库水质状况的关键因素,能准确体现湖库的水质状况以及藻华程度。由于季节、天气和水体富营养程度的差异,使得传统模型不能满足复杂场景下Chl-a质量浓度高精度预测的需求。文章探讨了以因子交互作用、昼夜差异和营养化状况等3种类型的场景划分方法,针对每种类型的数据特征进行多场景划分,并分别运用机器学习(RF、GBDT、XGBoost)和线性回归模型对湖库水体Chl-a质量浓度进行短时预测。结果表明:1)以因子交互作用进行场景划分的预测效果最好,平均RMSE为0.0045,比场景划分前的平均RMSE提高了4.26%;2)按昼夜差异进行场景划分的预测效果较差,平均RMSE为0.00474,比场景划分前的RMSE降低了0.9%;3)在富营养场景中,RF、GBDT、XGBoost和线性回归4种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是最高的,RMSE分别为0.0034、0.0036、0.0035和0.0039,其中RF模型预测精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l-a质量浓度 场景分割 机器学习 短时预测 因子交互作用 湖库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专刊序言
15
作者 叶玉瑶 黄正东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I0001-I0002,共2页
区域协同发展是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科学议题。之所以讲“与时俱进”,是因为,协同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或者说大珠三角城市群)并非一个新的话题。上世纪80年... 区域协同发展是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科学议题。之所以讲“与时俱进”,是因为,协同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或者说大珠三角城市群)并非一个新的话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人文地理学者围绕粤港澳区域合作、区域联动和一体化发展等议题展开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揭示了粤港之间“前店后厂”的区域协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世界级城市群 区域协同发展 前店后厂 区域联动 协同模式 人文地理学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水生态修复及展望 被引量:16
16
作者 赵玲玲 夏军 +2 位作者 杨芳 杨龙 徐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054-5065,共12页
水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纽带,水生态系统修复在区域生态系统修复中起到关键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剧烈人类活动对江河湖库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和干扰,江河湖库污染严重,水生物减少,导致流域水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甚至丧失;从生态... 水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纽带,水生态系统修复在区域生态系统修复中起到关键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剧烈人类活动对江河湖库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和干扰,江河湖库污染严重,水生物减少,导致流域水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甚至丧失;从生态修复科学内涵出发,判断湾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已处于非生物控制跃迁阈值之下;针对该形势,从工程建设、水环境治理、空间规划和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梳理湾区近期开展的与水生态修复相关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生态空间划定和推进河长制等工作,并对其中用到的技术、指标和制度进行条理;然后以茅洲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广东万里碧道作为水生态修复的点、面代表,从水生态修复的整体目标、采用的技术措施、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管理制度方法等方面分析当前的工作现状;总结湾区现状水生态修复工作,认为湾区水生态系统的非生物修复阶段基本结束;基于生态系统修复理论结合湾区江河湖库生态系统特点,提出适合湾区的水生态修复框架,讨论水生态系统修复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工作的展望,为大湾区水生态修复提供直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修复 水生态环境 水生态文明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轮贸易保护如何改变珠三角电子通信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进而影响创新绩效?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翔宇 叶玉瑶 +5 位作者 巫细波 张智颖 程风雨 邹小华 赵蓓蕾 张虹鸥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74-2287,共14页
主要基于2014—2021年美国出口管制条例(EAR)以及珠三角电子通信产业发明专利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以及建立QAP(QuadraticAssignmentProcedure,二次指派程序)和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新一轮贸易保护对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及二者共同对合作创... 主要基于2014—2021年美国出口管制条例(EAR)以及珠三角电子通信产业发明专利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以及建立QAP(QuadraticAssignmentProcedure,二次指派程序)和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新一轮贸易保护对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及二者共同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珠三角电子通信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关系的结构逐渐去中心化,其异质性增长趋于停滞,新一轮贸易保护没有促进产学研合作关系异质性的增加;新一轮贸易保护显著调节地理邻近性,造成合作创新的地理尺度下降。计量回归结果显示,在贸易保护的冲击下,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异质性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由正转负,倒U型关系已达显著;贸易保护使其他维度的邻近性与地理邻近性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此消彼长,其调节效应突出体现在其强化地理邻近对产学研合作关系及创新绩效的正向效应。上述发现提醒产学研创新支持政策还需进一步细化优化。文章由此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即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化创新交易成本制定相适应的创新支持政策,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跨地区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中国的区域战略性产业摆脱国际技术贸易封锁、实现高质量自主创新与技术合作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保护 产学研合作 创新网络 创新绩效 关系异质性 电子通信 多维邻近性 珠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A和Landsat8的城市不透水面的提取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怡 许剑辉 +3 位作者 钟凯文 王云鹏 胡泓达 吴萍昊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47,共8页
城市不透水面相关研究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提取城市不透水面盖度,通常采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方法,在亚像元尺度上计算混合像元内的不透水面面积比例。由于端元光谱曲线存在误差,导致不透水面盖度提取精度较低,因而提出端元优化方... 城市不透水面相关研究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提取城市不透水面盖度,通常采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方法,在亚像元尺度上计算混合像元内的不透水面面积比例。由于端元光谱曲线存在误差,导致不透水面盖度提取精度较低,因而提出端元优化方案,通过Sentinel-2A影像选择比较纯净的端元,利用其光谱信息优化从Landsat8影像中选择的端元的光谱曲线,提高纯净像元光谱曲线精度。此外,结合解混结果优化方案,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干旱裸土指数(dry bare-soil index,DBSI),对解混结果进行优化。采用WorldView-2遥感影像进行样本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所提取不透水面盖度的精度比传统方法提高了20%,为端元选取和不透水面提取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2A 端元优化方案 线性光谱混合分解 不透水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能动性”框架下短期经济韧性的动态演化与影响机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对东莞企业的访谈 被引量:9
19
作者 杜志威 文志敏 金利霞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17-1227,共11页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对中国中小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造成极大的冲击。在应对疫情冲击的过程中,中国展现了强大的经济韧性,这为研究中小企业经济韧性重塑提供了契机。结构和能动性是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两种因素,但现有...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对中国中小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造成极大的冲击。在应对疫情冲击的过程中,中国展现了强大的经济韧性,这为研究中小企业经济韧性重塑提供了契机。结构和能动性是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两种因素,但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结构因素的作用,对于不同经济主体在危机中的能动性则关注较少。通过对东莞市43家中小制造企业的访谈,重点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企业能动主体的响应与行动,运用能动性视角对较短时期内经济韧性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并构建“结构-能动性”的分析框架以揭示影响经济韧性重塑的微观机制。研究发现:经济韧性并不是经济主体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其形成过程从冲击发生开始先后经历认知―适应―重塑3个阶段;重塑经济韧性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需要个体能动性和集体能动性得到发挥,也受到产业经济、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等结构因素的影响。基于揭示能动性因素在塑造短期经济韧性关键作用,总结出3个方面的理论启示:注重短期适应与长期变革的转换;强调能动性对结构因素的塑造;关注能动主体与外部联系的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韧性 能动性 结构 疫情冲击 中小制造企业 东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