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变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杜志威 金利霞 张虹鸥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314,共12页
从结构升级、功能升级和效率升级3个方面对经济升级进行阐述,以广东省区县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经济升级与人口增减的时空演化,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索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经济结构、经济功能... 从结构升级、功能升级和效率升级3个方面对经济升级进行阐述,以广东省区县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经济升级与人口增减的时空演化,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索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经济结构、经济功能和经济效率分别向服务业化、多样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升级,并呈现显著的时空异质性;②2010年以后全省区县人口缩减的范围和程度加剧,呈现“珠三角增长−粤东西北缩减”以及“城区增长−县市缩减”的空间分化;③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变化的作用路径有显著差异:经济结构的服务业化和经济效率的高效化对人口缩减有显著影响,而经济功能的多样化则有助于实现人口增长;④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变化的作用效果和显著程度与区县所在地区和所属类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升级 人口缩减 收缩城市 多样化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村级工业园改造协调机制研究——以广东省鹤山市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金利霞 肖张荣 +3 位作者 谢宇铭 张俊杰 郭杰 文志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城市更新领域中多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过程、冲突机理与协调机制也是城市提升可持续能力的重要议题。而村级工业园改造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类型更多样、利益分化更频繁及利益冲突更激烈。因此... 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城市更新领域中多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过程、冲突机理与协调机制也是城市提升可持续能力的重要议题。而村级工业园改造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类型更多样、利益分化更频繁及利益冲突更激烈。因此,文章以城市政体理论的利益相关者视角作为研究切入点,在构建多尺度多主体的“利益相关者识别-利益冲突分析-利益机制协调”的分析框架基础上,通过对广东省鹤山市村级工业园现实问题的考察,识别鹤山市村级工业园改造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和利益冲突;然后结合典型园区改造案例探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村集体和村民等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过程,进而揭示该过程中多元利益联盟形成、多样化目标达成、多主体利益协调的演化路径及其微观机制。研究发现各方利益相关者话语权不对等、权力不正义参与、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不合理是村级工业园改造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珠三角经济欠发达地区通常采取“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模式,发挥财政局、国资委等政府金融组织的力量,联合村集体和村民与开发商、运营商、金融机构形成政村联盟、政企联盟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及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共同推动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样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级工业园 升级改造 利益相关者 鹤山市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多重生态保护目标的广东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28
3
作者 姜虹 张子墨 +4 位作者 徐子涵 丹宇卓 叶玉瑶 李家志 彭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81-1992,共12页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空间途径。但目前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过于强调综合,简单叠加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方法忽视了不同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难以直接支撑不同目标下的生态保...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空间途径。但目前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过于强调综合,简单叠加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方法忽视了不同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难以直接支撑不同目标下的生态保护决策。以广东省为例,重点关注生境维持、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粮食生产、土壤保持、洪水调节、沿海灾害缓解七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面向生物多样性保育、水资源利用、粮食生产、自然灾害防范等单一生态保护目标分别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面向生物多样性保育目标的生态安全格局呈“双屏障带”式分布,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粤北生态发展区;面向水资源利用目标的水安全格局呈“五江一带”式分布,重点保护区主要位于河湖水库及周边绿地;面向粮食生产目标的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西两翼;面向自然灾害防范目标的生态源地在珠三角、湛江市、汕头市少有分布,集中在粤北生态发展区。基于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综合重要性判定生态源地,并整合单一生态保护目标下的多重源地,识别综合生态源地共49536.10 km^(2),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外围和粤北生态发展区。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模型,识别了总长度2268.07 km的生态廊道;夹点共32处,主要分布在中山市、珠海市、江门市、惠州市廊道中电流值较大的12处狭窄区;障碍点共44处,主要分布在广州市、中山市、珠海市、江门市、惠州市的19处,覆盖了廊道的大部分面积。整合多重生态保护目标,广东省生态保护修复策略的制定需要高度关注粤北生态发展区的生境质量提升,河湖水库及河岸带、库滨带的水生态安全,湛江市、汕头市的耕地保护和国土综合整治,沿海地区的自然灾害防范,同时积极开展珠三角的生态夹点保护和障碍点修复,重点提升生态廊道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物多样性保育 水资源利用 粮食生产 自然灾害防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多重生态保护目标的广东省生态系统服务退化风险情景模拟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子墨 姜虹 +3 位作者 徐子涵 丹宇卓 叶玉瑶 彭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80-1191,共12页
稳定、协调、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是维持区域自然生命系统、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面临生态系统所受的人为与自然干扰,有必要准确评估生态系统服务退化风险,揭示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性提升路径。现有研究多叠加所有生态系统服... 稳定、协调、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是维持区域自然生命系统、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面临生态系统所受的人为与自然干扰,有必要准确评估生态系统服务退化风险,揭示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性提升路径。现有研究多叠加所有生态系统服务以评估生态系统服务退化风险,未能面向区域生态问题或生态需求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整合。研究提出面向多重生态保护目标的生态系统服务退化风险情景模拟框架,考虑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育、水资源安全、自然灾害防范等生态保护目标,选取代表性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生境维持、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土壤保持、洪水缓解、热带气旋缓解),基于不同典型浓度路径情景评估2018-2035年生态系统服务退化风险。结果表明,2018-2035年广东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空间格局基本稳定,尽管有所退化、空间异质性强。生态系统服务退化风险的情景模拟表明,面向生物多样性保育目标的生态系统服务退化高风险区位于珠三角的深圳市、佛山市和江门市,以及粤西和粤东地区的湛江市、茂名市和揭阳市;面向水资源安全目标的生态系统服务退化高风险区位于珠三角的深圳市、中山市和江门市,以及粤西与粤东地区的茂名市、揭阳市和江门市;面向自然灾害防范目标的生态系统服务退化高风险区位于珠三角的深圳市与江门市、粤西与粤东地区的茂名市、湛江市和揭阳市,是广东省生态系统服务退化风险防范的关键区域。面向多重生态保护目标,广东省生态系统服务退化风险应对策略应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育,应加强对生态用地尤其是红树林的保护及恢复,应对流域进行分级管控,因地制宜开展面向多重生态保护目标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应积极采取气候变化相关干预政策,优选低资源消耗低生态影响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退化风险 情景模拟 生物多样性保育 水资源安全 自然灾害防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网络评价及其生态修复建议 被引量:26
5
作者 袁少雄 宫清华 +3 位作者 陈军 王均 黄光庆 刘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1-440,共10页
以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潜在生态廊道,通过增加河流与高速公路廊道形成综合生态网络(CEN),并利用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和成本比对CEN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由潜在生态廊道构成的基础生态网络(BEN),α... 以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潜在生态廊道,通过增加河流与高速公路廊道形成综合生态网络(CEN),并利用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和成本比对CEN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由潜在生态廊道构成的基础生态网络(BEN),α、β、γ指数分别为0.54、2.02和0.70,说明其能使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结构复杂化并形成有效链路;将河流廊道加入BEN形成河流生态网络,其结构更加完善,但因河流本身是两岸基质连通阻力较大的因素,其α、β、γ指数均比基础生态网络有所降低,分别只有0.33、1.64和0.55;由自然保护区、潜在生态廊道、河流廊道、道路廊道、生态节点组成的综合生态网络,α、β、γ指数分别达到0.68、2.34和0.79,说明道路生态廊道的加入,可以弥补河流生态网络的弱点,使网络形成良好回路,对生态网络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在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背景下,建议建设、修复生态廊道47条、生态节点52个,以改善自然保护区孤岛化,促进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物种交流,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为广东省的生态修复、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核心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自然保护区 生态网络评价 生态修复 生态廊道 生态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山洪灾害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钧 宇岩 +2 位作者 宫清华 袁少雄 陈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1-623,共13页
基于已发山洪灾害数据,首先探讨山洪灾害的空间分异规律;其次基于山洪灾害形成的地形、物源、水动力条件,选择相对高差、坡度、水系密度、地层岩性、多年平均24 h降雨和距水系距离6大主因子,定量分析山洪灾害与各因子之间的数量和概率... 基于已发山洪灾害数据,首先探讨山洪灾害的空间分异规律;其次基于山洪灾害形成的地形、物源、水动力条件,选择相对高差、坡度、水系密度、地层岩性、多年平均24 h降雨和距水系距离6大主因子,定量分析山洪灾害与各因子之间的数量和概率相关关系。基于ArcGIS将广东省划分为179801个网格,按网格分别统计每个因子中山洪灾害的数量和发生概率。结果表明:广东省山洪灾害数量和灾害密度最大的流域为韩江流域;行政区划上,梅州市山洪灾害数量最多,而潮州市山洪灾害密度最高;相对高差、坡度、水系密度与山洪灾害发生概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用y=a1eb1x+a2eb2x模拟;地层岩性、多年平均24 h降雨和距水系距离与山洪灾害发生概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用y=aebx模拟。研究成果可以为广东省山洪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概率模型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及附近地区地表水中稀土元素空间分异的景观效应探析
7
作者 黄爱琳 尹小玲 +3 位作者 王园园 朱建喜 邓丽明 林田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3,共11页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一直都是地球科学研究中关注的重点,地表水中稀土元素的迁移是一种连贯的地球化学行为,也可能受到景观格局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景观视角,对广州及周边5个区域的地表水进行采样,结合土地利用数据与数字高程数据,...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一直都是地球科学研究中关注的重点,地表水中稀土元素的迁移是一种连贯的地球化学行为,也可能受到景观格局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景观视角,对广州及周边5个区域的地表水进行采样,结合土地利用数据与数字高程数据,分析各采样区地表水中稀土元素浓度分布特征,并以各采样点为中心进行不同空间尺度的缓冲区分析,计算各缓冲区内的景观格局指数,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RDA)定量研究地表水中稀土元素浓度与地形因子以及景观格局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地表水中稀土元素的空间分异程度与高程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海拔越高,地表水中稀土元素浓度越高,而与坡度、坡向无明显相关关系。②地表水中稀土元素浓度与景观格局指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景观异质性程度越高,地表水中稀土元素浓度越低,反之景观连接度越好,地表水中稀土元素浓度越高。③不同空间尺度下景观格局对地表水中稀土元素浓度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多数景观格局指数与地表水中稀土元素浓度的相关性在缓冲区空间尺度达到4000 m以上时才最显著,且在4000 m缓冲区中景观格局指数对地表水中稀土元素浓度的解释度最高。若通过景观规划对区域地表水中稀土元素浓度进行有效管控,景观格局调控的空间尺度应该在4000 m以上才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稀土元素 地形 景观格局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地面沉降因素的沿海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基于深度学习的珠海市案例研究
8
作者 袁少雄 宫清华 +4 位作者 叶玉瑶 王钧 郝银磊 张雅泽 刘博文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3-690,共18页
快速城市化与地质灾害频发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挑战。传统生态安全格局(ESP)构建方法较少考虑地面沉降等垂直地质因素,这可能导致沿海城市生态功能区划不合理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降低。文章以珠海市为例,探索了地面沉降因素对生态安全... 快速城市化与地质灾害频发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挑战。传统生态安全格局(ESP)构建方法较少考虑地面沉降等垂直地质因素,这可能导致沿海城市生态功能区划不合理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降低。文章以珠海市为例,探索了地面沉降因素对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影响机制。采用多层感知器(MLP)深度学习模型进行ESP预测,结合加权平均、非线性融合、信息熵和主成分分析等多源数据融合方法进行格局分类和效果评估。结果显示,MLP模型的平均预测准确率达84.5%。空间分析揭示了地面沉降对ESP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中等历史沉降区(8~41 mm/a)表现出最显著影响。源地区和建设区域分别有7.14%和9.84%的区域表现为轻微沉降(2~8 mm/a),应作为重点监测与管理区域。不同融合方法在识别特定功能区域方面表现各异:主成分分析(前2个主成分分别解释了27.1%和19.8%的方差)和信息熵方法在识别建设区和廊道区方面表现优异,而非线性融合在源地区识别方面具有优势。通过整合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和多源数据融合方法,文章为沿海城市ESP优化提供了方法学参考,辅助识别了以沿海湿地和河口系统为核心的珠海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在地面沉降约束下协调生态保护、灾害防治与城市发展是可行的。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高分辨率时空数据的应用、算法优化,以及研究成果向城市规划和生态管理政策的高效转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深度学习 地面沉降 多源数据融合 空间异质性 珠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热带地理》创刊40年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凯 陆敏莹 李小玲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7-969,共13页
在《热带地理》创刊40年之际,基于CiteSpace软件对其1980—2019年的2938篇有效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每10年为间隔,分时段对相应文献作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突现性检测、作者共现分析及机构共现分析,以探究《热带地理》的研究主题演变... 在《热带地理》创刊40年之际,基于CiteSpace软件对其1980—2019年的2938篇有效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每10年为间隔,分时段对相应文献作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突现性检测、作者共现分析及机构共现分析,以探究《热带地理》的研究主题演变、历史热点、核心作者及核心机构的合作关系。结果表明,在前20年,《热带地理》研究主题及研究区较为集中,多聚焦于华南地区及其资源开发利用;核心作者间的合作较弱,整体分散,且期刊主要报道的是广州地理研究所等广州地区的研究成果,机构间合作较少。自2000年后研究主题明显增多,形成多元研究热点,研究区范围有所扩大,但仍集中于中国南部;核心作者间形成较多合作团队,团队间合作交流明显增强;高校与其他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所占比重大幅增加,机构间合作大大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地理》 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干扰海岸林受损及灾后恢复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杜建会 陈嘉健 李升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共17页
随着气候变暖,台风登陆的强度及频率均呈增加趋势,其对海岸森林的影响也日益严重,从而危及沿海生态安全。但因台风登陆的不确定性、海岸森林恢复的滞后性和数据源受限等影响,当前对台风后海岸森林受损及灾后恢复的影响因素研究仍存在很... 随着气候变暖,台风登陆的强度及频率均呈增加趋势,其对海岸森林的影响也日益严重,从而危及沿海生态安全。但因台风登陆的不确定性、海岸森林恢复的滞后性和数据源受限等影响,当前对台风后海岸森林受损及灾后恢复的影响因素研究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台风登陆导致海岸森林枝叶脱落、树干折断和根系裸露等,受树种特征(冠层、树干和根系),林分结构(密度、组成),立地条件(地形、土壤)和台风特征(强度、频率)等影响,海岸森林在不同研究尺度的受损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单一因素难以完全解释台风后海岸森林的受损格局。台风后部分海岸森林因受损严重而死亡,其余仍以种子萌发、幼苗/幼树生长或萌生更新的方式持续恢复。海岸森林在灾后的恢复周期从几个月到几十年不等,其具体时长与树种更新策略(实生、萌生),森林类型(人工林、天然林),树木受损程度(轻度、重度)及区域水热条件(水分、热量)等有关。未来仍需借助多源遥感数据,并结合台风后的固定样方调查、野外采样和室内样品分析,对海岸森林的受损和恢复格局开展多时空尺度研究,阐明不同受损程度下树木的水分传输和光合产物分配过程及其差异,全面揭示台风干扰对海岸森林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森林 台风 受损程度 恢复周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防灾韧性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宫清华 叶玉瑶 +2 位作者 王钧 刘博文 李子豪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27,共6页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防灾安全规划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从传统的以救灾抢险为主的末端救灾型规划走向新时期源头防御型规划的过程中,规划思想、目标、对象和路径等均发生了...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防灾安全规划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从传统的以救灾抢险为主的末端救灾型规划走向新时期源头防御型规划的过程中,规划思想、目标、对象和路径等均发生了转变。文章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中"识别问题—耦合系统要素—设计解决方案—适应性管理"的基本研究范式,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案例地区,按照"遵循自然—解锁自然—恢复自然—协同自然—适应自然"的逻辑框架,耦合工程和自然要素,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防灾韧性空间规划策略和适应性管理要点,构建了防灾韧性空间规划体系,以期丰富防灾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为其他地区开展防灾韧性空间规划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生态文明 防灾韧性空间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及空间特征研究——以潮州市潮安区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赖勇 林少涛 +2 位作者 黄光庆 陈升忠 陈彩霞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4期18-28,共11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动态评估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潮安区2008—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及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8年期间,潮...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动态评估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潮安区2008—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及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8年期间,潮安区的主要的生态用地阔叶林、水田和水域大面积减少;(2)南部平原区ESV相对变化率较大,相反北部山地丘陵区各镇ESV相对变化率较小;(3)人均GDP、工业生产总值比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中工业总产值比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负相关性最强;其双变量LISA图也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异特征,高—低聚集区总体分布于潮安区南部平原区,低—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地丘陵地区。建议应注重产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与平衡,以提高生态用地服务功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ANN-CA模型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 城镇化 潮安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周边地区地表水稀土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13
作者 邓丽明 王园园 +3 位作者 尹小玲 朱建喜 林卓玲 黄爱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6,共13页
以广州市周边地区地表水为研究对象,测定地表水中溶解态稀土元素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和Lu的浓度,采用单因子评价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以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地表水中溶解态稀土元素进行污染和风险... 以广州市周边地区地表水为研究对象,测定地表水中溶解态稀土元素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和Lu的浓度,采用单因子评价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以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地表水中溶解态稀土元素进行污染和风险评价,通过APCS-MLR受体模型对广州市周边城区地表水中溶解态稀土元素的来源进行定量化解析,探究高度城市化的非矿区地表水中稀土元素的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溶解态稀土元素La、Ce、Nd、Pr、Gd、Dy、Sm、Er、Yb、Ho、Tb、Eu、Tm和Lu的平均浓度分别是背景值的6.97、5.15、4.06、4.58、1.58、1.71、1.14、1.26、1.22、1.67、1.33、0.47、0.83和0.80倍,表明广州市周边地区地表水中稀土元素可能存在富集现象,尤其是La、Ce、Nd和Pr等轻稀土元素。空间分布特征表明,稀土元素浓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位于广州市市内的石门山、黄山鲁和白云山,推断轻稀土元素浓度可能会受到城市中剧烈的人为活动影响。单因子污染指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主要受轻稀土元素(La、Ce、Pr和Nd)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析表明,石门山、罗浮山、白云山和黄山鲁采样区地表水中稀土元素属于重度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轻稀土元素La、Ce、Pr和Nd为主要污染因子,石门山、白云山和黄山鲁采样区地表水中稀土元素污染属于中度风险水平;罗浮山和帽峰山属于低风险水平。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显示研究区地表水中稀土元素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由APCS-MLR受体模型分析得出2个主要污染源(源1和源2)和未解析源(源3),源1为自然源,贡献率为80.96%~99.12%,为研究区地表水稀土元素的主要来源;源2为人为源,主要由交通运输、工业活动等引起,其贡献率为0.32%~8.67%,是研究区地表水稀土元素的第二大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城市化地区 溶解态稀土元素 污染特征 潜在生态风险 APCS-MLR受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坝光银叶树湿地园生态地质资源特征
14
作者 卢薇 易顺民 +2 位作者 黄爱琳 尹小玲 李鑫华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7-360,共14页
坝光银叶树湿地园是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现保存最完整、树龄最长的天然古银叶树群落,具有重要的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价值。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坝光银叶树林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研究旨在为坝光银叶树湿地园的建设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 坝光银叶树湿地园是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现保存最完整、树龄最长的天然古银叶树群落,具有重要的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价值。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坝光银叶树林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研究旨在为坝光银叶树湿地园的建设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生态地质资源方面的理论支撑。通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利用地质钻探、采样检测、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富集系数法和元素迁移分析等方法和手段,分析了研究区的生态地质资源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池塘水质为Ⅳ类水,盐灶水下游河口的水质为Ⅱ类水;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复杂多样,水质均为Ⅳ类水;土壤母岩中Hg、Se、Cl、I和Cr元素富集;表层土壤中Mn、Ni、Mo、Zn、Pb、Cu等元素总体相对贫乏,Se相对富集,Org、N和S较丰富,而P、B等较缺乏;土壤污染等级以清洁为主;在岩石-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土壤中的As强烈富集,而银叶树对Cd和B元素的吸收能力较强。研究区银叶树叶片营养元素丰富,表示土壤营养元素的缺乏和重金属污染并不是研究区银叶树生长的最大限制因素。为了维护银叶树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长环境,应扩大景观面积,加强园区管理,减少垃圾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光银叶树 生态地质资源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 富集系数 元素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网络用于胸部病理分类
15
作者 张娜 邓广宏 +1 位作者 荆文龙 李勇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8-62,共5页
胸部病理预测在胸部疾病早期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基于深度卷积网络预测胸部病理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话题。然而,胸部病理在形状,大小以及生长空间等的不可预测性,是较多研究的难点。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深度卷积网络命名为密集空... 胸部病理预测在胸部疾病早期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基于深度卷积网络预测胸部病理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话题。然而,胸部病理在形状,大小以及生长空间等的不可预测性,是较多研究的难点。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深度卷积网络命名为密集空洞网络(DenDnet)的胸部病理预测模型。引入空洞卷积,改进了传统的密集块,删减了较多的特征图拼接,为了增大感受野,采用空洞卷积替换常规卷积,设计了一种有效的密集空洞卷积块在深度网络中不断叠加进行特征提取。使用的数据集是COVID-19 Radiography Database,在该数据集上分别验证了DenDnetn,DenDnets,DenDnetm,DenDnetl四种不同深度的模型性能。其中DenDnets的验证准确率为84.63%,测试准确率为84.88%,AUC值分别为0.952,0.955,0.962以及0.994。均优于其他三种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块 空洞卷积 深度学习 胸部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赣江源区水源涵养的影响
16
作者 徐飞 温天福 +1 位作者 刘佳嘉 赵玲玲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46,共4页
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赣江源区水源涵养的影响,利用1980、2000、2014年3期土地利用资料,分析赣江源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然后结合水与能量转化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水文模型),设置3种土地利用情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涵养... 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赣江源区水源涵养的影响,利用1980、2000、2014年3期土地利用资料,分析赣江源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然后结合水与能量转化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水文模型),设置3种土地利用情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源涵养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14年期间,赣江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呈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主要是林地和草地略有减少,耕地略有增加;林地的减少和耕地的增加会减少年平均、丰水期和枯水期水源涵养。研究结果可为源区土地规划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水源涵养 WEP-L水文模型 赣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与韧性适应”专刊序言
17
作者 宫清华 王军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I0001-I0002,共2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驱动下,高温、干旱、台风、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由此引发的自然灾害风险水平呈上升趋势。全球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自然灾害的图景。近年来,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多省份发生高温、暴... 在全球气候变化驱动下,高温、干旱、台风、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由此引发的自然灾害风险水平呈上升趋势。全球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自然灾害的图景。近年来,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多省份发生高温、暴雨、洪涝及次生地质灾害,造成较大范围受灾和不同程度人员伤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自然灾害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丘陵山区群发性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发育特征与危险性评价——以粤西高州马贵河流域为例
18
作者 沈秋华 王钧 +5 位作者 黎昊 宫清华 黎念卿 李景富 袁少雄 刘博文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0-552,共13页
文章以粤西高州马贵河流域“2010.9.21”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为例,从灾害链触发、传递和累积放大角度出发,分析该次灾害事件中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演化特征;基于小流域单元,从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启动条件、累积放大条件入手,建立以累... 文章以粤西高州马贵河流域“2010.9.21”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为例,从灾害链触发、传递和累积放大角度出发,分析该次灾害事件中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演化特征;基于小流域单元,从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启动条件、累积放大条件入手,建立以累积放大效应为导向的灾害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模型对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用实际调查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马贵河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具有多沟汇集,冲击力大,地形起伏度大等特点;在物源区,滑坡在失稳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经过短距离流动汇入泥石流支沟,多条泥石流支沟在沿途中接受滑坡汇集汇入主沟谷,经流通区势能加速后冲出沟口,在沟口低缓地形区产生大面积扇形堆积,造成居民房屋、农田等遭受严重淤积。2)马贵河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危险性以中危险性为主,仅1处小流域处在极高危险区。3)评价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高度一致,文章提出的考虑累积放大效应的灾害链危险性评估方法可靠,可以为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灾害链 危险性评估 累计放大效应 华南丘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自然灾害危险性区划与对策
19
作者 王钧 王祥林 +2 位作者 宫清华 袁少雄 刘博文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0-672,共13页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防灾减灾的重大需求,开展大湾区自然灾害危险性区划与对策研究。首先,基于陆地地貌分类体系,进行大湾区地貌一级和二级区划;其次,根据各地貌单元内主导自然灾害的强度,进行自然灾害的一级和二级区划;最后,根据区划单元...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防灾减灾的重大需求,开展大湾区自然灾害危险性区划与对策研究。首先,基于陆地地貌分类体系,进行大湾区地貌一级和二级区划;其次,根据各地貌单元内主导自然灾害的强度,进行自然灾害的一级和二级区划;最后,根据区划单元内自然灾害的主控因素进行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区划,并针对性提出大湾区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大湾区地貌可划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4大一级分区和中海拔小起伏山地、低海拔侵蚀剥蚀丘陵、低海拔冲积台地、低海拔海积冲积平原等10个二级分区;2)大湾区可划分为山地丘陵灾害区、平原台地灾害区和河口海岸灾害区3个灾害一级分区,面积占比分别为52.77%、40.43%和6.80%;3)大湾区可划分为低海拔小起伏山地灾害区、低海拔海积冲积平原地面沉降区、低海拔平原台地洪涝区等14个灾害二级分区,其中,面积最大的为低海拔小起伏山地灾害区,面积占比为36.67%;4)大湾区山地丘陵灾害高危险区主要在肇庆市的德庆、怀集、广宁等县区、广州市北部的从化区、惠州市的龙门、博罗等区域,平原台地灾害高危险区主要在珠海市斗门区、广州市花都区的广花盆地、南沙区、佛山市高明区等区域,河口海岸灾害高危险区主要在珠海市斗门区、珠三角出海口附近;并从4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大湾区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区划 危险性区划 自然灾害综合区划 防灾对策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降雨强度-历时的安徽省黄山市滑坡分组阈值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子豪 王钧 +4 位作者 郭婷婷 侯捷 张俊香 宫清华 张洪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4-190,共7页
[目的]对安徽省黄山市降雨型滑坡的降雨强度—历时阈值进行研究,拟为黄山市各区县精细化滑坡预警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黄山市2004—2019年历史滑坡点及其对应的降雨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经验性阈值Caine模型,通过比较滑坡前有效降雨量... [目的]对安徽省黄山市降雨型滑坡的降雨强度—历时阈值进行研究,拟为黄山市各区县精细化滑坡预警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黄山市2004—2019年历史滑坡点及其对应的降雨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经验性阈值Caine模型,通过比较滑坡前有效降雨量的方式确定诱发滑坡降雨历时,建立各区县降雨强度—历时(I-D)阈值曲线。考虑到I-D曲线在灾害预警中的实用性,以歙县滑坡点为例,将该县诱发滑坡的降雨事件按照气象预报的雨强标准分为小中雨组、大雨组和暴雨及以上组。根据雨强的分组情况建立歙县复合型降雨I-D阈值。[结果]黄山市降雨型滑坡多由中长历时降雨诱发,复合型I-D阈值更能体现各雨况对滑坡的诱发作用,此阈值可直接使用气象预报的降雨对滑坡进行预警。[结论]I-D阈值具有强烈的区域适用性,依据气象预报对降雨强度分组的滑坡复合型降雨阈值曲线,可使用气象预报的降雨数据进行区域滑坡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型滑坡 降雨强度 有效历时 I-D阈值 复合型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