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村级工业园改造协调机制研究——以广东省鹤山市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金利霞 肖张荣 +3 位作者 谢宇铭 张俊杰 郭杰 文志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城市更新领域中多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过程、冲突机理与协调机制也是城市提升可持续能力的重要议题。而村级工业园改造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类型更多样、利益分化更频繁及利益冲突更激烈。因此... 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城市更新领域中多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过程、冲突机理与协调机制也是城市提升可持续能力的重要议题。而村级工业园改造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类型更多样、利益分化更频繁及利益冲突更激烈。因此,文章以城市政体理论的利益相关者视角作为研究切入点,在构建多尺度多主体的“利益相关者识别-利益冲突分析-利益机制协调”的分析框架基础上,通过对广东省鹤山市村级工业园现实问题的考察,识别鹤山市村级工业园改造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和利益冲突;然后结合典型园区改造案例探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村集体和村民等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过程,进而揭示该过程中多元利益联盟形成、多样化目标达成、多主体利益协调的演化路径及其微观机制。研究发现各方利益相关者话语权不对等、权力不正义参与、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不合理是村级工业园改造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珠三角经济欠发达地区通常采取“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模式,发挥财政局、国资委等政府金融组织的力量,联合村集体和村民与开发商、运营商、金融机构形成政村联盟、政企联盟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及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共同推动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样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级工业园 升级改造 利益相关者 鹤山市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地面沉降因素的沿海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基于深度学习的珠海市案例研究
2
作者 袁少雄 宫清华 +4 位作者 叶玉瑶 王钧 郝银磊 张雅泽 刘博文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3-690,共18页
快速城市化与地质灾害频发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挑战。传统生态安全格局(ESP)构建方法较少考虑地面沉降等垂直地质因素,这可能导致沿海城市生态功能区划不合理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降低。文章以珠海市为例,探索了地面沉降因素对生态安全... 快速城市化与地质灾害频发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挑战。传统生态安全格局(ESP)构建方法较少考虑地面沉降等垂直地质因素,这可能导致沿海城市生态功能区划不合理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降低。文章以珠海市为例,探索了地面沉降因素对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影响机制。采用多层感知器(MLP)深度学习模型进行ESP预测,结合加权平均、非线性融合、信息熵和主成分分析等多源数据融合方法进行格局分类和效果评估。结果显示,MLP模型的平均预测准确率达84.5%。空间分析揭示了地面沉降对ESP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中等历史沉降区(8~41 mm/a)表现出最显著影响。源地区和建设区域分别有7.14%和9.84%的区域表现为轻微沉降(2~8 mm/a),应作为重点监测与管理区域。不同融合方法在识别特定功能区域方面表现各异:主成分分析(前2个主成分分别解释了27.1%和19.8%的方差)和信息熵方法在识别建设区和廊道区方面表现优异,而非线性融合在源地区识别方面具有优势。通过整合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和多源数据融合方法,文章为沿海城市ESP优化提供了方法学参考,辅助识别了以沿海湿地和河口系统为核心的珠海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在地面沉降约束下协调生态保护、灾害防治与城市发展是可行的。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高分辨率时空数据的应用、算法优化,以及研究成果向城市规划和生态管理政策的高效转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深度学习 地面沉降 多源数据融合 空间异质性 珠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热带地理》创刊40年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凯 陆敏莹 李小玲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7-969,共13页
在《热带地理》创刊40年之际,基于CiteSpace软件对其1980—2019年的2938篇有效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每10年为间隔,分时段对相应文献作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突现性检测、作者共现分析及机构共现分析,以探究《热带地理》的研究主题演变... 在《热带地理》创刊40年之际,基于CiteSpace软件对其1980—2019年的2938篇有效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每10年为间隔,分时段对相应文献作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突现性检测、作者共现分析及机构共现分析,以探究《热带地理》的研究主题演变、历史热点、核心作者及核心机构的合作关系。结果表明,在前20年,《热带地理》研究主题及研究区较为集中,多聚焦于华南地区及其资源开发利用;核心作者间的合作较弱,整体分散,且期刊主要报道的是广州地理研究所等广州地区的研究成果,机构间合作较少。自2000年后研究主题明显增多,形成多元研究热点,研究区范围有所扩大,但仍集中于中国南部;核心作者间形成较多合作团队,团队间合作交流明显增强;高校与其他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所占比重大幅增加,机构间合作大大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地理》 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与韧性适应”专刊序言
4
作者 宫清华 王军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I0001-I0002,共2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驱动下,高温、干旱、台风、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由此引发的自然灾害风险水平呈上升趋势。全球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自然灾害的图景。近年来,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多省份发生高温、暴... 在全球气候变化驱动下,高温、干旱、台风、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由此引发的自然灾害风险水平呈上升趋势。全球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自然灾害的图景。近年来,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多省份发生高温、暴雨、洪涝及次生地质灾害,造成较大范围受灾和不同程度人员伤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自然灾害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丘陵山区群发性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发育特征与危险性评价——以粤西高州马贵河流域为例
5
作者 沈秋华 王钧 +5 位作者 黎昊 宫清华 黎念卿 李景富 袁少雄 刘博文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0-552,共13页
文章以粤西高州马贵河流域“2010.9.21”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为例,从灾害链触发、传递和累积放大角度出发,分析该次灾害事件中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演化特征;基于小流域单元,从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启动条件、累积放大条件入手,建立以累... 文章以粤西高州马贵河流域“2010.9.21”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为例,从灾害链触发、传递和累积放大角度出发,分析该次灾害事件中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演化特征;基于小流域单元,从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启动条件、累积放大条件入手,建立以累积放大效应为导向的灾害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模型对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用实际调查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马贵河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具有多沟汇集,冲击力大,地形起伏度大等特点;在物源区,滑坡在失稳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经过短距离流动汇入泥石流支沟,多条泥石流支沟在沿途中接受滑坡汇集汇入主沟谷,经流通区势能加速后冲出沟口,在沟口低缓地形区产生大面积扇形堆积,造成居民房屋、农田等遭受严重淤积。2)马贵河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危险性以中危险性为主,仅1处小流域处在极高危险区。3)评价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高度一致,文章提出的考虑累积放大效应的灾害链危险性评估方法可靠,可以为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灾害链 危险性评估 累计放大效应 华南丘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自然灾害危险性区划与对策
6
作者 王钧 王祥林 +2 位作者 宫清华 袁少雄 刘博文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0-672,共13页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防灾减灾的重大需求,开展大湾区自然灾害危险性区划与对策研究。首先,基于陆地地貌分类体系,进行大湾区地貌一级和二级区划;其次,根据各地貌单元内主导自然灾害的强度,进行自然灾害的一级和二级区划;最后,根据区划单元...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防灾减灾的重大需求,开展大湾区自然灾害危险性区划与对策研究。首先,基于陆地地貌分类体系,进行大湾区地貌一级和二级区划;其次,根据各地貌单元内主导自然灾害的强度,进行自然灾害的一级和二级区划;最后,根据区划单元内自然灾害的主控因素进行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区划,并针对性提出大湾区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大湾区地貌可划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4大一级分区和中海拔小起伏山地、低海拔侵蚀剥蚀丘陵、低海拔冲积台地、低海拔海积冲积平原等10个二级分区;2)大湾区可划分为山地丘陵灾害区、平原台地灾害区和河口海岸灾害区3个灾害一级分区,面积占比分别为52.77%、40.43%和6.80%;3)大湾区可划分为低海拔小起伏山地灾害区、低海拔海积冲积平原地面沉降区、低海拔平原台地洪涝区等14个灾害二级分区,其中,面积最大的为低海拔小起伏山地灾害区,面积占比为36.67%;4)大湾区山地丘陵灾害高危险区主要在肇庆市的德庆、怀集、广宁等县区、广州市北部的从化区、惠州市的龙门、博罗等区域,平原台地灾害高危险区主要在珠海市斗门区、广州市花都区的广花盆地、南沙区、佛山市高明区等区域,河口海岸灾害高危险区主要在珠海市斗门区、珠三角出海口附近;并从4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大湾区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区划 危险性区划 自然灾害综合区划 防灾对策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夏茅村岩溶塌陷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6
7
作者 易顺民 卢薇 周心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01-811,共11页
通过对广州夏茅村岩溶塌陷进行地质勘察,系统探讨了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岩溶塌陷的灾害特征、岩溶发育条件和岩溶塌陷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区内第四系覆盖土层厚度大且分布不均,土洞大量发育,隐伏可溶岩的富水性好,溶洞发育;同时,覆... 通过对广州夏茅村岩溶塌陷进行地质勘察,系统探讨了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岩溶塌陷的灾害特征、岩溶发育条件和岩溶塌陷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区内第四系覆盖土层厚度大且分布不均,土洞大量发育,隐伏可溶岩的富水性好,溶洞发育;同时,覆盖层内的松散岩类孔隙水与下伏灰岩裂隙溶洞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密切,含水砂层内地下水位的改变会直接引起下伏灰岩裂隙溶洞水的水位波动,构成岩溶塌陷的水动力因素;钻孔桩施工时钻孔揭穿覆盖层内土洞顶部的黏性土层盖板,造成盖板上部的细砂及淤泥流入土洞,是岩溶塌陷的直接触发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岩溶分布区的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网,对岩溶塌陷地段进行灌浆处理,是根治夏茅村岩溶塌陷的主要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隐伏可溶岩 溶洞和土洞 触发因素 夏茅村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东涌红树林生态环境地质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卢薇 尹小玲 +3 位作者 龚鹏 张洪岩 易顺民 邱琼艺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67-2177,共11页
为了给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提供基础支撑,通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利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生态学等方法研究东涌红树林的生态环境地质特征,并绘制了东涌红树林典型的生态环境地质剖面。结果表明:东涌红树林地... 为了给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提供基础支撑,通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利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生态学等方法研究东涌红树林的生态环境地质特征,并绘制了东涌红树林典型的生态环境地质剖面。结果表明:东涌红树林地表水中F^(-)偏高,水质略低于该处Ⅲ类水的水质目标,地下水为低矿化度、低硬度的淡水;区内土壤的Cd和Tl局部富集;N、P、Ca CO_(3)、Org和B等营养元素以缺乏和较缺乏为主,K的含量以中等和较丰富为主;部分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以As污染为主,其次为Cd;东涌红树林叶片营养元素较丰富,表明土壤营养元素的缺乏和重金属污染并不是研究区红树林的生长的最大限制因素,改善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应从扩大景观面积和加强园区管理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涌红树林 生态环境地质 土壤环境背景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 富集系数 元素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形态的城镇与山地交互作用及其灾害效应——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黎昊 宫清华 +5 位作者 袁少雄 王钧 黄志豪 程玥淞 陈敬业 黄建国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8-416,共9页
文章从城镇山地交互区的景观形态视角,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反映交互区的边界形态,然后分析形态指数与地质灾害发生强度之间的关系,识别关键因子,最后基于GAM模型拟合灾害发生强度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函数关系,揭示城镇与山地的交互特征及其引... 文章从城镇山地交互区的景观形态视角,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反映交互区的边界形态,然后分析形态指数与地质灾害发生强度之间的关系,识别关键因子,最后基于GAM模型拟合灾害发生强度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函数关系,揭示城镇与山地的交互特征及其引发的灾害效应。研究显示:1)大湾区城镇山地交互区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香港地区,面积分别为131.8、81.6、58.5 km^(2),主要分布于丘陵浅山区占比较高且城市发展较快的地区。2)深圳、香港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各景观格局指数较高。江门、肇庆、佛山、惠州景观格局指数普遍较低。3)景观格局指数地质灾害频率相关性方面,7个呈正相关,2个呈负相关,其中连接性指数呈现出最高的相关性为0.84(P<0.01),分离度指数呈现高度负相关为-0.84(P<0.01),拼块面积、边缘面积比呈现较弱相关性。4)边缘指标、形状指标、聚散性景观指数中,多数与地质灾害频率之间为线性关系,地质灾害频率随景观形状指数与分离度指数的增加而递减,随回旋半径、形状指数、分维数、边缘面积比和相关外接圆指数的增加而递增。5)城镇山地交互区面积越大形状越复杂,边界长度越长,交互区形状越不规则其接近圆的程度越小,交互区斑块越破碎,核心斑块占交互区总面积的比值越高,发生崩塌滑坡灾害的概率就越高。综上,从小片区的单体工程建设角度出发,对山体开挖的范围越大,工程切面越曲折、形态越复杂,引发滑坡、崩塌的概率越高。对于大范围连片的建设工程,切面相互之间连接的越紧密,团聚程度越高,核心工程所占的面积越大,越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城镇山地交互区 地质灾害 GAM模型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性视角下城市社会脆弱性评估及优化策略——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钧 陈敬业 +4 位作者 宫清华 袁少雄 陈军 刘博文 黎昊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4-483,共10页
从防灾减灾角度研究珠三角城市群的社会脆弱性,提出降低社会脆弱性的优化策略。首先,从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社会组织保障等4个方面构建城市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客观赋权的信息熵法,建立城市灾害社会脆弱性定量评价... 从防灾减灾角度研究珠三角城市群的社会脆弱性,提出降低社会脆弱性的优化策略。首先,从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社会组织保障等4个方面构建城市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客观赋权的信息熵法,建立城市灾害社会脆弱性定量评价模型,计算珠三角城市群社会脆弱性指数,分析各城市社会脆弱性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最后,基于韧性视角提出降低社会脆弱性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2010—2020年,各大城市的人口脆弱性增加,经济脆弱性呈先增后减趋势,基础设施脆弱性增加,社会组织保障脆弱性降低,社会脆弱性呈先增后降趋势;广州、珠海和深圳社会脆弱性相对较低,肇庆和江门相对较高;经济脆弱性和社会组织保障脆弱性是影响整个城市群社会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应从科学制订城市空间规划、开展城市韧性水平科学评估、推进城市韧性系统建设、促进蓝/绿/灰防灾基础设施融合、构建城市群防灾韧性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升韧性城市建设,以整体提高珠三角城市群的防灾减灾能力和城市韧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韧性 社会脆弱性 信息熵模型 优化策略 珠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