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灵长类动物保护的成就与挑战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保国 张河 +21 位作者 李明 蒋学龙 范朋飞 周江 郭松涛 齐晓光 李进华 路纪琪 夏东坡 崔亮伟 向左甫 周岐海 黄志旁 黄乘明 肖文 胡慧建 周智鑫 陈明勇 黎大勇 范朋来 杨寅 潘汝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中国实施了包括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在内的多种生态保护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某些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该研究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尽管大多数灵长类物种的栖息地有所改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长,但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缅甸金丝猴、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等物种由于分布范围有限和种群数量极少,仍然特别脆弱。科学数据的缺乏以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此外,蜂猴、倭蜂猴、印支灰叶猴、肖氏乌叶猴和戴帽叶猴等物种的详细种群监测数据仍然缺乏,这严重阻碍了针对这些物种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迫切需要开展专门的灵长类动物调查,实行跨境保护和区域合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对灵长类生物学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此外,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也至关重要。这些综合、系统的工作将为中国灵长类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破碎化 生境修复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物种扩散模型构建广东沿海地区黑脸琵鹭的功能性生态廊道 被引量:5
2
作者 杨锡涛 钟志强 +5 位作者 修晨 林少娜 李艺 曾向武 段智钊 谢首冕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2年第2期12-22,共11页
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栖息地斑块化导致了其种群规模、地理分布和栖息地利用率都发生了变化,并阻碍了它们的迁移和扩散,构建功能性生态廊道逐渐成为降低这些影响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功能性生态廊道的连接是基于物种的扩散实现的,然而... 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栖息地斑块化导致了其种群规模、地理分布和栖息地利用率都发生了变化,并阻碍了它们的迁移和扩散,构建功能性生态廊道逐渐成为降低这些影响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功能性生态廊道的连接是基于物种的扩散实现的,然而扩散是最难表观的参数之一。这导致了功能性生态廊道在构建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主要包括(1)如何表观物种的扩散趋势;(2)如何利用物种扩散模式确定功能性生态廊道踏脚石的间距值。鉴于此,以2010—2020年广东沿海地区的黑脸琵鹭为研究对象,利用物种扩散模型,获得了它们的扩散意愿链、踏脚石间距值的估算方法,并完成了功能性生态廊道的空间布局。结果如下:(1)黑脸琵鹭具有北向、东向和西向的扩散意愿链;(2)功能性生态廊道踏脚石间的适宜间距为33~50 km;(3)以此间距为参考,构建功能性生态廊道,可以保持黑脸琵鹭中等强度的扩散强度,以稳定种群的扩散加速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增长速度,从而更好的发挥扩散的源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脸琵鹭 扩散 栖息地 保护 生态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湿地重点保护鸟类物种多样性动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邓诗泉 于冬梅 +2 位作者 刘源志弘 黄源欣 李爱英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26-32,共7页
广州南沙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具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鸟类多样性在该区域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该研究旨在通过长期监测和数据分析,探讨南沙湿地重点保护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为未来的鸟类保护及其栖息地管理、修复工作提... 广州南沙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具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鸟类多样性在该区域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该研究旨在通过长期监测和数据分析,探讨南沙湿地重点保护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为未来的鸟类保护及其栖息地管理、修复工作提供指导。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对广州市南沙湿地公园的鸟类多样性进行月度监测,共记录到鸟类139种隶属于15目38科,以非雀形目为主。参考2021年最新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广东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记录到的鸟类共包含重点保护鸟类32种,隶属6目7科10属,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1种,广东省重点保护物种1目1科15属20种。重点保护鸟类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的数量从15只上升至115只,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是数量最多的保护鸟类,而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数量的下降则需要进一步的关注。广东省重点保护鸟类则以鹭科、反嘴鹬科和鸥科为主。结果表明,南沙湿地的鸟类多样性明显增加,但重点保护鸟类数有一定的下降趋势;“明星”物种的存在可能影响湿地的管理策略,一些濒危物种会因为“明星”物种的存在而长期缺乏应有的关注。因此,管理策略应在平衡“明星”物种和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需求方面进行调整,以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湿地公园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对广东连南大鲵保护区林下鸟兽多样性监测 被引量:3
4
作者 林泽花 周志恩 +3 位作者 何向阳 唐剑华 郑寿松 张礼标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6期62-73,共12页
林下大中型兽类和地栖型鸟类的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一环。通过公里网格抽样方案,在广东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域及其周边共设置43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对保护区内及周边大中型兽类和地栖型鸟类开展物种多样性监测,并分析保护区... 林下大中型兽类和地栖型鸟类的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一环。通过公里网格抽样方案,在广东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域及其周边共设置43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对保护区内及周边大中型兽类和地栖型鸟类开展物种多样性监测,并分析保护区内外物种多样性的差异。2022年4月—2023年4月,红外相机累计有效工作时长13765个相机日,拍摄独立有效照片共计1502份,其中兽类687份、鸟类815份。共鉴定43种野生动物,隶属于2纲11目23科,其中兽类16种、鸟类27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其中兽类4种,鸟类6种。相对多度指数排前三的兽类依次为野猪Sus scrofa、鼬獾Melogale moschata、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鸟类依次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虎斑地鸫Zoothera aurea、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网格占有率排前三的兽类依次为野猪、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鼬獾,鸟类依次为白鹇、虎斑地鸫、紫啸鸫。研究结果初步掌握了广东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大中型兽类和地栖型鸟类种类组成、相对多度及分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大鲵保护区 大中型兽类 地栖型鸟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4
5
作者 袁财圣 温伟东 +5 位作者 郑海西 张语之 罗鹏飞 周春慧 张礼标 何向阳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4期49-60,共12页
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本底是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为了掌握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利用样线法、红外相机监测法、专项调查法等,对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进行调查。调... 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本底是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为了掌握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利用样线法、红外相机监测法、专项调查法等,对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大岭山森林公园共记录到脊椎动物126种,隶属于4纲19目57科103属,其中,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与2018年调查数据相比,增加了44种,其中,鸟类物种数增加最多,为21种,两栖类仅增加2种。(2)根据样线法调查结果,优势度指数最高的两栖类为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0.612)、爬行类为中国壁虎Gekko chinensis(0.190)、鸟类为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simplex(0.197);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lef丰富度指数均是鸟类最高(分别是3.103、8.085),Pielou均匀度指数则是爬行类最高(0.933)。(3)根据红外相机监测结果,拍摄到兽类6种、鸟类36种;兽类优势种为野猪Sus scrofa(RAI=3.07),网格占有率最高的则是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GOi=1.00);鸟类优势种为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6.90),网格占有率最高的则是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岭山森林公园 动物多样性 红外相机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水虻幼虫粉对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6
作者 何思远 董世竹 +1 位作者 严雪晴 徐齐云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3-136,共4页
为了给黑水虻幼虫粉(BSFL)在肉鸡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借鉴,本研究以500羽平均体重一致的22日龄白羽肉鸡(公鸡)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CK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T1、T2、T3和T4分别用BSFL替代基础饲料中25%、50... 为了给黑水虻幼虫粉(BSFL)在肉鸡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借鉴,本研究以500羽平均体重一致的22日龄白羽肉鸡(公鸡)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CK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T1、T2、T3和T4分别用BSFL替代基础饲料中25%、50%、75%和100%的鱼粉,试验为期21 d,测定其生长性能和肉品质,计算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和T2组的末重无显著变化(P>0.05),T3和T4组的末重显著降低(P<0.05)。T1和T2组的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与CK处于同一水平(P>0.05),T3和T4组的ADG显著降低(P<0.05),F/G显著升高(P<0.05)。T3和T4组的L*显著低于CK(P<0.05)。T1和T2组肉鸡胸肌和腿肌的24 h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显著低于CK(P<0.05),T3和T4组的24 h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显著高于CK(P<0.05)。T2组的毛利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1组的毛利润显著高于CK(P<0.05)。综上所述,BSFL替代50%及以下的鱼粉不影响肉鸡的生长性能,且对肉鸡的肉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中替代比例为50%时的经济效益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幼虫粉 肉鸡 生长性能 肉品质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植物源农药对茶角胸叶甲防效评价
7
作者 唐颢 孟翔 +5 位作者 蔡娇 陈心欣 谢忠良 欧阳雄发 赖宗泰 欧阳革成 《茶叶通讯》 2025年第3期339-343,共5页
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在南方茶园为害日趋严重,目前主要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在有机生产茶园还缺少有效控制方法。该研究采取室内试验,分别测定了农用植物油、雷公藤中药粉和0.3%苦参碱水剂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触杀效果,... 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在南方茶园为害日趋严重,目前主要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在有机生产茶园还缺少有效控制方法。该研究采取室内试验,分别测定了农用植物油、雷公藤中药粉和0.3%苦参碱水剂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触杀效果,比较了植物油+雷公藤中药粉和植物油+苦参碱对茶角胸叶甲的田间防控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农用植物油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致死浓度LC_(50)为1.43 g/L,中药粉的LC50为7.70 g/L。室内喷施结果显示,苦参碱150倍、中药粉150倍、植物油75倍、植物油75倍+苦参碱150倍和植物油75倍+中药粉150倍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致死率在48 h分别为65.52%、58.53%、97.79%、100%和10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油75倍+苦参碱150倍和植物油75倍+中药粉150倍处理茶角胸叶甲成虫在48 h死亡率均达100%。试验结果表明农用植物油与中药粉和苦参碱具有显著协同增效作用,可有效控制茶角胸叶甲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虫害防控 茶角胸叶甲 农用植物油 雷公藤粉 苦参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鸟类物种组合模式的稳定性——以珠海淇澳自然保护区红树林鸟类群落变化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叶锦玉 虞皓琦 +5 位作者 廖宝文 游奕来 刘新科 林寿明 杨道德 胡慧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5-276,共12页
动物群落的物种组合反映了群落构建的特点,具有多种相对固定的模式。验证植被变化前后动物群落物种的组合模式是否具有稳定性,是验证动物群落构建可重复性的重要依据,也可对动物群落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研究开展了广东... 动物群落的物种组合反映了群落构建的特点,具有多种相对固定的模式。验证植被变化前后动物群落物种的组合模式是否具有稳定性,是验证动物群落构建可重复性的重要依据,也可对动物群落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研究开展了广东珠海淇澳自然保护区内人工恢复红树林前后的2次鸟类调查(恢复前于2001年3月—12月,恢复后于2015年10月—2016年6月),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红树林恢复前后物种组成、种属结构关系、体长分布、区系、居留型和生态类型的差异显著性分析。同时,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和乘幂模型分别对种-属数量和属含物种数频次分布进行拟合,用协方差分析判断红树林恢复前后模型的一致性。2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99种,分别为11目29科58属78种和12目33科57属80种,约24%的鸟类物种发生变化,棕扇尾莺(Cisticola juncidis)等4种在水边灌丛或空地上觅食的鸟类消失,而蓝矶鸫(Monticola solitaries)等3种在林间活动的鸟类,以及青脚滨鹬(Calidris temminckii)等3种在较深水域觅食的鸟类出现,这与红树林恢复后滩涂区面积减少,红树林区面积增加有关。但恢复前后的鸟类物种丰度仅相差2种,卡方检验表明红树林恢复前后总物种以及单次调查各季节物种的体长、区系、居留型和生态类型的频次分布均无显著差异;协方差分析表明恢复前后的种-属数量线性模型和属含物种数频次分布乘幂模型均具有一致性。因此得出结论:淇澳岛大规模种植红树林后,部分鸟类物种发生变化,但在物种组合模式上具稳定性,即鸟类群落在构建物种组合上具有可重复性。这在指导群落重建与恢复中判断动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及确定恢复对象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合模式 群落构建 鸟类群落 红树林 植被变化 淇澳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亮斑扁角水虻对有机废弃物的应用及其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陈逢浩 郑玉姣 +3 位作者 ASEM Elabasy 李军 李志刚 徐齐云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9-650,共12页
有机废弃物的安全处理与二次利用是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难题,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强大的生物转化能力可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一方面,亮斑扁角水虻可大量消耗有机废弃物,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转化后的虫体营养价值高,... 有机废弃物的安全处理与二次利用是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难题,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强大的生物转化能力可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一方面,亮斑扁角水虻可大量消耗有机废弃物,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转化后的虫体营养价值高,广泛应用于养殖领域。然而,亮斑扁角水虻的生物转化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转化的有机废弃物范围及其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仍有待探讨。本文结合近年来关于亮斑扁角水虻领域的研究,主要从亮斑扁角水虻对有机废弃物的生物转化作用、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虫沙的应用和肠道微生物的功能4个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亮斑扁角水虻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斑扁角水虻 有机废弃物 转化效率 肠道微生物 虫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冗余分析(RDA)的红树林水鸟物种组成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屈明 刘源志弘 +4 位作者 邓诗泉 刘曦庆 梁惠玲 杨锡涛 于冬梅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6期11-19,共9页
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水鸟多样性被认为是衡量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水鸟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不同会导致其栖息地选择的差异,这些差异共同影响了红树林水鸟的物种多样性。开展红树林水鸟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从景观尺度研究... 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水鸟多样性被认为是衡量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水鸟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不同会导致其栖息地选择的差异,这些差异共同影响了红树林水鸟的物种多样性。开展红树林水鸟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从景观尺度研究影响水鸟多样性的因子,可为广东省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及水鸟保护提供重要参考。文章分析了广东省红树林水鸟物种组成及动态变化,并应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探讨了影响红树林水鸟多样性的因子及相关性。结果如下:(1)广东红树林水鸟物种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数和香农指数分别由2018年的56种、10种和2.4921提升至2022年的88种、23种和2.7423;(2)RDA检验显示水鸟类群各典型轴对物种-景观因子关系方差的累积解释均超过96%,且蒙特卡罗排列检验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前两个典型轴可以很好地解释水鸟物种与景观因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3)RDA分析表明红树林面积、滩涂面积和水产养殖池面积是影响水鸟多样性的正向因子,人为干扰因子如道路和建设用地面积是影响水鸟多样性的负向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水鸟 物种组成 影响因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驱动因子分析的冬季水鸟栖息地选择研究
11
作者 练丽 韩坤涛 +5 位作者 臧莹安 黄文彬 陈聪慧 李孝恩 于冬梅 杨锡涛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6期48-56,共9页
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重要的水鸟栖息地,已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研究在海丰自然保护区东关联安围片区开展了冬季水鸟及生境调查,共记录到鸟类28种,含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法研究驱动冬季水鸟多样性的环境因... 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重要的水鸟栖息地,已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研究在海丰自然保护区东关联安围片区开展了冬季水鸟及生境调查,共记录到鸟类28种,含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法研究驱动冬季水鸟多样性的环境因子。CCA分析表明红树林面积和滩涂面积对水鸟分布存在显著性影响,是驱动水鸟分布的主要因子;红树林面积和滩涂面积是促进涉禽类数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滩涂面积是促进鸥类数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而水产养殖塘是推动非鸥类游禽数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此外,养殖池塘水的深度和盐度与水鸟分布呈现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 水鸟 生境 栖息地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源甘油酯对荔枝蒂蛀虫的防控效果评价
12
作者 索佳琪 闫建全 +3 位作者 观秀倩 苏钻贤 王兴民 孟翔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95-1901,共7页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sinensis)是危害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之一。目前,主要通过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荔枝蒂蛀虫,这种防治方法存在环境污染、增加害虫的抗药性等问题。因此,寻找新型防控措施防治荔枝蒂蛀虫,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sinensis)是危害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之一。目前,主要通过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荔枝蒂蛀虫,这种防治方法存在环境污染、增加害虫的抗药性等问题。因此,寻找新型防控措施防治荔枝蒂蛀虫,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植物源甘油酯是一种新开发的农用喷洒油,其杀虫效果与矿物油乳剂相当,且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本研究采用喷雾法测定植物源甘油酯对荔枝蒂蛀虫卵、蛹及成虫的触杀及产卵拒避作用,并对其田间防控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植物源甘油酯对蒂蛀虫的卵、蛹和成虫均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在植物源甘油酯浓度为4.55 g/L时,对1日龄卵的孵化抑制率达40%以上,蛹羽化率在20%以下,成虫死亡率可达100%,且对雌虫产卵具有一定的拒避作用。此外,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浓度为4.55 g/L植物源甘油酯后果园内荔枝蛀果率显著降低,与农药混配可使农药使用量减半,且蛀果率降至1%。以上结果表明,植物源甘油酯可用于果园荔枝蒂蛀虫的防控,同时能够降低果园化学农药的使用,显著提高荔枝蒂蛀虫的防治效果,为荔枝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蒂蛀虫 植物源甘油酯 触杀 产卵拒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年中国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演替及防控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唐睿 孙宪银 +2 位作者 卓富彦 朱景全 郭荣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08-2219,共12页
【目的】分析中国各棉花产区棉花生产中病虫害的优势种类,研究历年害虫发生情况及防治策略演替,汇总棉田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为棉花病虫害防控路径提供参考。【方法】2015~2019年由全国农技中心采集棉花病虫害监测网络棉花生产区农... 【目的】分析中国各棉花产区棉花生产中病虫害的优势种类,研究历年害虫发生情况及防治策略演替,汇总棉田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为棉花病虫害防控路径提供参考。【方法】2015~2019年由全国农技中心采集棉花病虫害监测网络棉花生产区农技人员调查棉花病虫害方法年度数据,包含棉花种植面积、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防治面积、挽回损失和实际损失。对比年均种植面积和病虫害发生面积数据,分析病虫害演替规律。以年度演替、分省分布变化及虫害/防治对比等分析评估对中国棉田生产中主要虫害、病害及其防治数据。【结果】全国棉花病虫害总体发生和防治面积呈下降趋势,与种植面积呈正相关,年均总体防治面积高于发生面积。棉花病虫害5年间总体发生面积前三地区分别为新疆、河北和山东。虫害于5年间平均发生面积为7 664.67×10^(3)(hm^(2)·次),病害年均总发生面积1 639.47×10^(3)(hm^(2)·次)。棉花虫害5年间年均防治面积为9 327.67×10^(3)(hm^(2)·次),病害年均防治1 630.27×10^(3)(hm^(2)·次)。病害中年均发生面积较高的分别为棉花苗病、铃病、枯萎病和黄萎病,年均发生面积29.019×10^(3)~511.41×10^(3)(hm^(2)·次),苗病中立枯病发生面积最高,为253.69×10^(3)(hm^(2)·次)。虫害中年均发生面积最高为棉蚜、棉铃虫、棉叶螨、棉盲蝽、烟粉虱和棉蓟马,年均发生面积443.81×10^(3)~2 081.04×10^(3)(hm^(2)·次)。主要病虫害各自年度发生趋势具有区域相似性。【结论】全国棉花生产年均实际损失趋于稳定,而数种主要害虫的防治面积仍显著高于发生面积,在棉花病虫害防治中的用药方法尚可优化。棉花病虫害发生演替是农业格局、耕种制度、管理技术和生态环境的互作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病害 虫害 发生规律 防治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年橘为载体的柑橘木虱优势寄生蜂亮腹釉小蜂规模化生产技术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承志 陈玲玲 +8 位作者 修宝林 孙笠维 高晶 王朝红 叶凤娴 MUBASHER Hussain 申宝营 邱栋梁 毛润乾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91-796,共6页
黄龙病是柑橘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黄龙病的传播媒介,亮腹釉小蜂Tamarixiaradiata(Waterston)是柑橘木虱的优势寄生蜂,在防治柑橘木虱上具有巨大潜力。本文研究了年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黄龙病是柑橘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黄龙病的传播媒介,亮腹釉小蜂Tamarixiaradiata(Waterston)是柑橘木虱的优势寄生蜂,在防治柑橘木虱上具有巨大潜力。本文研究了年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Nianju为载体的亮腹釉小蜂生产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年橘-柑橘木虱-寄生蜂的生产体系,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明确了年橘新芽繁育的标准化修剪方法,以整体修剪法为最佳,产芽时间为12.6 d,产芽数量为39.6个/株;明确了柑橘木虱若虫繁育中柑橘木虱成虫接种数量,以柑橘木虱:新芽为2:1为最佳;明确了亮腹釉小蜂生产中亮腹釉小蜂接种数量,以亮腹釉小蜂:柑橘木虱为1:10为最佳。按本文生产方法,每笼(5株年橘)可收获亮腹釉小蜂646.67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腹釉小蜂 寄生蜂 柑橘木虱 年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孢杆菌蛋白酶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贾仲昕 赵佳男 +4 位作者 季芳 王雪 李刚 王承民 秦建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5期110-117,共8页
【目的】研究芽孢杆菌产蛋白酶能力与携带的蛋白酶基因的关系,探寻影响芽孢杆菌产蛋白酶能力的重要基因。【方法】通过筛选培养基筛选能够产生蛋白酶的菌株,采用福林酚法检测菌株产生的蛋白酶的活性,对15株芽孢杆菌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 【目的】研究芽孢杆菌产蛋白酶能力与携带的蛋白酶基因的关系,探寻影响芽孢杆菌产蛋白酶能力的重要基因。【方法】通过筛选培养基筛选能够产生蛋白酶的菌株,采用福林酚法检测菌株产生的蛋白酶的活性,对15株芽孢杆菌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菌株染色体上携带的蛋白酶基因情况并将其分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蛋白酶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细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BGWAS),探讨影响细菌产蛋白酶能力高低的原因。【结果】根据菌株染色体上携带的蛋白酶基因情况,可分为7种基因型(G1~G7)。比较基因组学和BGWAS分析发现,细菌染色体上携带的蛋白酶基因种类的多寡与其产蛋白酶能力的高低有直接关系,且缺少aprX和aprE基因菌株的产蛋白酶能力明显下降。进一步研究基因mRNA水平发现,芽孢杆菌产蛋白酶能力的差异与aprX的表达水平有关。【结论】菌株染色体上携带的蛋白酶基因情况与菌株产蛋白酶能力之间存在关联。aprX是影响芽孢杆菌属细菌产胞外蛋白酶能力的重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 芽孢杆菌 比较基因组学 荧光定量PCR aprX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矿物油农药对柑桔木虱的驱避及对获取黄龙病菌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陶通来 高晶 +2 位作者 杨琼玉 毛润乾 吴诗宝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4,共6页
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矿物油农药对柑桔木虱成虫的驱避作用,并研究喷洒矿物油农药后不同时间(1 h、1 d、4 d和7 d)对柑桔木虱成虫的驱避作用,还研究了矿物油农药对柑桔木虱成虫获取黄龙病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矿物油农药对柑桔木虱有... 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矿物油农药对柑桔木虱成虫的驱避作用,并研究喷洒矿物油农药后不同时间(1 h、1 d、4 d和7 d)对柑桔木虱成虫的驱避作用,还研究了矿物油农药对柑桔木虱成虫获取黄龙病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矿物油农药对柑桔木虱有明显的驱避作用,但是这种作用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喷洒矿物油农药后1 h的驱避作用最强,驱避率达70.49%,喷洒后7 d驱避率降为38.54%;矿物油农药明显抑制柑桔木虱获取黄龙病病菌,处理后1 h抑制率高达86.67%,处理后7 d抑制率降为7.60%。可见,矿物油农药对柑桔木虱的驱避作用明显,并且能通过驱避作用等机制抑制柑桔木虱获取黄龙病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油农药 柑桔木虱 驱避作用 黄龙病病菌 获菌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源甘油酯与金龟子绿僵菌对黄曲条跳甲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评价 被引量:6
17
作者 闫建全 刘豪 +7 位作者 陈力嘉 卢慧林 陈逢浩 侯军晓 杨蓉 欧阳雄发 欧阳革成 孟翔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4-1183,共10页
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是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长期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不仅增强了黄曲条跳甲的耐药性,也会导致蔬菜农药残留增加,危害人们的饮食健康。因此,利用绿色防控手段防治害虫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室... 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是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长期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不仅增强了黄曲条跳甲的耐药性,也会导致蔬菜农药残留增加,危害人们的饮食健康。因此,利用绿色防控手段防治害虫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室内测定了以植物源甘油酯为主要成分的植物油乳剂、绿僵菌以及二者混配液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并对油菌混配液的田间防控效果进行了评价。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施用植物油乳剂50~800倍液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第2 d的死亡率为37.93%~100%;施用绿僵菌1.25×10~7~2×10~8孢子/m L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第5 d的死亡率为32.2%~93.22%;施用植物油乳剂和绿僵菌混配液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第1 d的死亡率在95%以上,显著高于2种单剂,且混配液能够极显著缩短黄曲条跳甲致死中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植物油乳剂100倍液和绿僵菌1×10~8孢子/m L混配处理第6 d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相对防效和虫口减退率均达60%以上,第8 d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相对防效和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80%和74.62%,显著高于同时间同浓度2种单剂。本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源甘油酯乳剂和绿僵菌在防治黄曲条跳甲方面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二者混合使用可以弥补各自的防治缺点并有效地防治黄曲条跳甲。为探究和利用生物源农药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防控害虫提供了实用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甘油酯 绿僵菌 黄曲条跳甲 室内毒力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亮腹釉小蜂产品的质量标准
18
作者 陈玲玲 黄承志 +7 位作者 毛润乾 修宝林 高晶 叶凤娴 Mubasher Hussain 邱栋梁 申宝营 王朝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30-1036,共7页
本文对工厂化生产的亮腹釉小蜂Tamarixiaradiata(Waterston)成虫产品进行了一系列检测,检测物种形态及分子特征、外观(体色暗淡率、残肢残翅率)、产品数量、雌蜂率、寄生率及不同温度下(15℃、25℃及30℃)亮腹釉小蜂贮存死亡率共7个质... 本文对工厂化生产的亮腹釉小蜂Tamarixiaradiata(Waterston)成虫产品进行了一系列检测,检测物种形态及分子特征、外观(体色暗淡率、残肢残翅率)、产品数量、雌蜂率、寄生率及不同温度下(15℃、25℃及30℃)亮腹釉小蜂贮存死亡率共7个质量指标,并根据检测结果提出了亮腹釉小蜂产品的质量标准。结果表明,亮腹釉小蜂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应符合以下标准:形态特征吻合,分子序列(COI、ITS-1和ITS-2)相似度≥97%,体色暗淡率≤2%、残肢残翅率≤1%、实际数量占标识数量的比率≥95%、雌蜂率≥70%、不同温度下贮存死亡率均≤5%、寄生率≥90%。本标准各项指标的准确性和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具有较高可行性,可用于亮腹釉小蜂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腹釉小蜂 质量标准 工厂化生产 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间竞争对燕鸥繁殖生态的影响
19
作者 杨锡涛 柯素强 +4 位作者 林宜舟 李双霜 林少娜 刘金成 游永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7期160-164,170,共6页
本文研究了乌屿岛粉红燕鸥、褐翅燕鸥和大凤头燕鸥的巢址选择偏好和繁殖生态,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新的种间竞争如何影响巢址选择和繁殖生态。结果表明:大凤头燕鸥占据了粉红燕鸥的巢址,迫使粉红燕鸥侵占褐翅燕鸥的巢区,出现粉... 本文研究了乌屿岛粉红燕鸥、褐翅燕鸥和大凤头燕鸥的巢址选择偏好和繁殖生态,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新的种间竞争如何影响巢址选择和繁殖生态。结果表明:大凤头燕鸥占据了粉红燕鸥的巢址,迫使粉红燕鸥侵占褐翅燕鸥的巢区,出现粉红燕鸥和褐翅燕鸥最佳巢址重叠的现象;在大凤头燕鸥的竞争压力下,褐翅燕鸥倾向于低密度的繁殖方式,而粉红燕鸥则偏向于高密度的繁殖方式;大凤头燕鸥进入后,粉红燕鸥平均窝卵数由1.17枚增加到1.76枚,有2枚卵的巢占比由1/6增加到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鸥 种间竞争 繁殖生态 巢址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