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治理的文化介入机制及路径 被引量:12
1
作者 夏辉 张冰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53-57,91,共5页
治理理念的制度化和本土化需要文化的适应性调整。文化主要借助价值引导、柔性协调和组织动员等3种机制介入社会治理过程。其现实应用主要体现为3个层面:推进核心价值观"可信性"的文化塑造,强化国家认同;推进执政方式的文化濡... 治理理念的制度化和本土化需要文化的适应性调整。文化主要借助价值引导、柔性协调和组织动员等3种机制介入社会治理过程。其现实应用主要体现为3个层面:推进核心价值观"可信性"的文化塑造,强化国家认同;推进执政方式的文化濡染,提升政府管理软实力;推进社会资本的文化培育,实现低成本且高效能的社会自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文化治理 社会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与华东四省市劳动者工资权益的比较——基于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聂娟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5-118,共14页
区域对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有显著影响,广东劳动者的工资权益不如华东四省市劳动者。由于两地的人力资本、企业类型、制度保护不同,导致两地之间工资差异很大。进一步来讲,广东劳动者的年总收入和年工资性收入均低于华东四省市;广东劳动者... 区域对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有显著影响,广东劳动者的工资权益不如华东四省市劳动者。由于两地的人力资本、企业类型、制度保护不同,导致两地之间工资差异很大。进一步来讲,广东劳动者的年总收入和年工资性收入均低于华东四省市;广东劳动者对工资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而工资收入中加班工资占比较高,这意味着要获得同样工资收入,广东劳动者付出的劳动量和工作时间要多于华东四省市劳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资权益 区域比较 劳动力动态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机理探析——以特区精神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郭跃文 廖胜华 李璐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6,286,共13页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呈现出实践生成和观念生成两个方面的过程,特区精神的生成典型地体现了这一双重过程。在实践生成中,特区建设的特殊事件逻辑孕育了特区个性化的精神特质,包括:特区承载的特殊使命任务,决定特区精神的本质要...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呈现出实践生成和观念生成两个方面的过程,特区精神的生成典型地体现了这一双重过程。在实践生成中,特区建设的特殊事件逻辑孕育了特区个性化的精神特质,包括:特区承载的特殊使命任务,决定特区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创新求变;特区面临的特殊困难与挑战,决定特区精神的显著特征是“敢”字当头;特区长期面对其他地区鲜有的正当性质疑,决定特区精神的关键要义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特区所具有的特殊社会结构,决定特区精神的鲜亮底色是包容性的人民至上价值取向。在实践生成的人地逻辑中,中国共产党员、地域文化传统、新型移民等三种主体精神特质形塑了特区精神的内在动力。在特区精神的观念建构过程中,特区精神既具有独特的中央地方互动的政治化建构过程,又具有鲜明的政府社会互动的社会化建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特区精神 精神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井冈山精神对伟大革命精神的铸就 被引量:2
4
作者 郭跃文 廖胜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3,共9页
本文从精神生长的逻辑视角出发,考察并揭示井冈山精神与伟大革命精神的内在逻辑关联。从精神得以孕育生长的实践看,井冈山精神建立在具有开创意义的革命实践形态上,其背后的井冈山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最关键一步”,昭示着中国共... 本文从精神生长的逻辑视角出发,考察并揭示井冈山精神与伟大革命精神的内在逻辑关联。从精神得以孕育生长的实践看,井冈山精神建立在具有开创意义的革命实践形态上,其背后的井冈山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最关键一步”,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主动、精神主动上迈向新境界,标注了中国革命在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新起点,为中国革命注入了创新变革的新基因。从主体的人格形塑看,基于井冈山精神的主体自我改造,对中国共产党革命人格的塑造具有关键意义,包括革命觉悟的锻造、革命意志的锤炼、革命作风的塑造等。从集体的精神认同看,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寻根意义的革命精神家园,井冈山精神承载着革命者的精神价值共识,成为涵养伟大革命精神的源头活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山精神 革命精神 精神谱系 精神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消费驱动产业升级的机制、障碍和路径 被引量:2
5
作者 邓线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46,共8页
数字消费通过改变传统消费的消费安排、消费行为和消费目标,形成了与传统消费不一样的产业驱动力。数字消费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产业质量提升,加速了产业融合。数字时代,跨地域消费激发了产业竞争,促进了生产质量、产品质量... 数字消费通过改变传统消费的消费安排、消费行为和消费目标,形成了与传统消费不一样的产业驱动力。数字消费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产业质量提升,加速了产业融合。数字时代,跨地域消费激发了产业竞争,促进了生产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推动了不同产业相互融合。消费效率的提升推动了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引发了产业边界的系统性重塑,转变了产业发展模式。主动性消费促进了产业链重组,推动了产业智能化以及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加强服务业对产业生产的赋能和引导作用。当前,我国数字消费的发展存在诸多阻碍,数字消费驱动产业升级同时面临诸多现实障碍。以数字消费驱动产业升级,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推动数字消费技术创新;要引领数字服务业规范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要消除产业垄断,推动高水平数实融合;要推动产消互动,提升产业的消费吸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消费 产业结构 产业质量 产业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报刊党性原则的嬗变(1921-1949) 被引量:1
6
作者 杜贺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共12页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报刊党性原则中,长期存在思想理论与实践方法的交织互动。马克思、恩格斯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出发,强调党报应相对独立于党组织,自主地贯彻、宣传党的精神。列宁将党性内涵从指导思想层面转移至组织意志层面,要...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报刊党性原则中,长期存在思想理论与实践方法的交织互动。马克思、恩格斯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出发,强调党报应相对独立于党组织,自主地贯彻、宣传党的精神。列宁将党性内涵从指导思想层面转移至组织意志层面,要求党报在组织和办报方向上予以遵守。中国共产党初期基本接受列宁对党性内涵的界定,并在灵活体现党的主张、以马列主义统合宣传内容等方面做出探索。整风运动中,毛泽东等人将报刊党性内涵发展为以我为主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哲学态度,强调报刊工作者的认识自觉和作风建设。整风运动后,中国共产党逐渐将党性内涵拓展至人民最高利益,并从党向党报学习、记者的党性两个角度,丰富对党性与真实性关系的认识。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整风运动前,以丰富的实践方法调适外来的报刊党性原则与本土命题之间的张力,继而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通过对党性原则的创新与重释,确立民族立场、实事求是、人民性的新闻原则地位。这既为毛泽东等人建立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奠定基础,亦对我们构建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报刊 党性 报刊党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力的当代形态与逻辑——中国共产党塑造的独特国家能力探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廖胜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7-73,共7页
当代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国家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现代化过程中形成和优化的,通过形态再造形成了与市场经济逻辑相契合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力。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具有强国家能力传统,社会主义则从制度结构和价值... 当代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国家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现代化过程中形成和优化的,通过形态再造形成了与市场经济逻辑相契合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力。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具有强国家能力传统,社会主义则从制度结构和价值规范上重塑了强国家能力特征,改革开放后又对这一能力的功能面向进行了调整优化。从制度逻辑看,这一能力蕴含科学的制度体系,不能仅仅从效率特征上去看待。从实践逻辑看,这一能力让中国在打造园区平台、开拓市场疆域、推动产业升级、维护经济主权上具有独特优势,推动中国加速向工业化高级阶级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 集中力量办大事 国家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