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视域中的社会主义范式转换——基于广东科学发展新路的考察
1
作者 廖胜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1-86,共6页
本文认为科学发展观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中国进入第三个范式阶段,具有地域化特征,并以广东科学发展新路为例,从三个层面展开考察:一从地方性问题看使命转换,包括旧范式下的发展方式给广东带来的发展困境、路径依赖、改革困局,由此决定了广... 本文认为科学发展观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中国进入第三个范式阶段,具有地域化特征,并以广东科学发展新路为例,从三个层面展开考察:一从地方性问题看使命转换,包括旧范式下的发展方式给广东带来的发展困境、路径依赖、改革困局,由此决定了广东在全国科学发展格局中的使命;二是从地方性认知看理念转换,包括广东对问题性质、问题症结、解决问题的思想路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认知,由此勾勒出广东在重新理解、阐释新范式方面形成的新观念体系;三是从地方性实践看路径转换,从以解放思想为切入点、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攻点、六大转变、改革引领四个方面,论述了广东开辟科学发展新路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 范式 地域化 广东 发展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与信仰的和谐发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周文华 王公晓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98,共5页
科学和信仰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两个基本维度,内在地具有统一性。科学是对已知世界的把握,探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信仰是对未知世界的把握,寻觅精神的栖息地,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科学和信仰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 科学和信仰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两个基本维度,内在地具有统一性。科学是对已知世界的把握,探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信仰是对未知世界的把握,寻觅精神的栖息地,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科学和信仰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科学使信仰富于理性,信仰给科学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必须始终保持两种文化历史的现实的张力,拆除人为的藩篱,使科学和信仰在相互借鉴、彼此补充中和谐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信仰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模式”的哲学阐释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经伦 杨竞业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3-80,共8页
广东科学发展模式的形成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其可能性在于广东的科学发展,在于广东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持续性。研究广东科学发展模式,既要把它与研究中国模式结合起来,又要把它与深化研究广东各地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起来。研究广... 广东科学发展模式的形成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其可能性在于广东的科学发展,在于广东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持续性。研究广东科学发展模式,既要把它与研究中国模式结合起来,又要把它与深化研究广东各地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起来。研究广东科学发展模式对推动广东和中国的科学发展,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科学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 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双重出发点”议题辨析——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物质始基性”和“自由能动性实践”间的辩证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雪阳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87,共7页
仅从表述而言,《德意志意识形态》似乎陷入了一种难以否认的表述矛盾,即在将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标明为"直接生活物质生产"的同时却又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因而,有学者开始质疑:历史唯物主义的出... 仅从表述而言,《德意志意识形态》似乎陷入了一种难以否认的表述矛盾,即在将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标明为"直接生活物质生产"的同时却又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因而,有学者开始质疑: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到底是"物质生产实践"还是"现实的个人"?事实上,"物质生产实践"和"现实的个人"并不构成如言辞上所呈现出的那般对立与矛盾,换言之,二者实质具有高度共通性、涵摄性、圆融性。真正处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辩证两极的乃是:"物质始基性"同"现实的个人"之"自由能动性实践"。唯有深入辨析并真正理解这一对辩证关系,才能有效避免庸俗"经济决定论"指认及建基于僵化结构主义之上的"历史无主体"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始基性 能动性实践 历史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纲六纪”与儒家社会秩序观的形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造群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43,共6页
作为记录东汉白虎观会议的重要文本,《白虎通义》在继承先秦尤其是西汉儒生社会秩序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变迁提出了"三纲六纪"思想,发展完善了儒家的社会秩序观。一是将儒家着重调整的社会关系由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 作为记录东汉白虎观会议的重要文本,《白虎通义》在继承先秦尤其是西汉儒生社会秩序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变迁提出了"三纲六纪"思想,发展完善了儒家的社会秩序观。一是将儒家着重调整的社会关系由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延伸到以君臣、父子、夫妇为主,包括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在内的九种关系,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控制的范围;二是突出了君主的绝对权威,"六纪"从属于"三纲",而"三纲"之中"父子、夫妇"又从属于"君臣",有利于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三是强调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主导作用,在标示社会等级的"名号器物"、"礼乐制度"等方面,赋予道德意蕴。此外,白虎观会议综合当时流行的各种理论、学说及文化资源,并采用皇帝"裁定"的形式,使这一思想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至上性。因此,"三纲六纪"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深深影响古代中国的儒家社会秩序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社会秩序 《白虎通义》 三纲六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挑战与应对中重构世界历史的新型叙事
6
作者 程华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伴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数字信息化的空前发展,全球性的冲击与挑战也相互缠绕、叠加交织,人类社会在相互交融与合作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类意义”的共同命运。在世界历史发展新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从传统的民族国家叙事转向... 伴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数字信息化的空前发展,全球性的冲击与挑战也相互缠绕、叠加交织,人类社会在相互交融与合作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类意义”的共同命运。在世界历史发展新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从传统的民族国家叙事转向全球共同体叙事,内蕴世界历史发展主体的整体性和人民性意涵,促进各国从冲突转向合作,从单一文明叙事转向多元文明叙事;以“一带一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折射出中国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价值追求。当前,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正遭遇系统性危机,给世界和平发展带来风险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构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型叙事 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卫·哈维“辩证的时空乌托邦”思想探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雪阳 郭立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2-78,共7页
在分别对“空间形态乌托邦”、“社会过程乌托邦”进行批判性考察后,大卫·哈维为“嵌入”全球化时空网络之中的亿万个体擘画了一幅崭新的未来前景——“辩证时空乌托邦”,进而,在罗伯特·昂格尔等人启发下,哈维提出了“辩证时... 在分别对“空间形态乌托邦”、“社会过程乌托邦”进行批判性考察后,大卫·哈维为“嵌入”全球化时空网络之中的亿万个体擘画了一幅崭新的未来前景——“辩证时空乌托邦”,进而,在罗伯特·昂格尔等人启发下,哈维提出了“辩证时空乌托邦”“首要原则”及一系列具体实践路径。尽管存有理论缺陷且笼罩着些许抽象思辨光晕,然而,其仍成功地重构了乌托邦类型及内涵,有力挑战了新自由主义“别无选择”论调,表达出“事情可以而且必须变得更好”的乐观主义,亦如当年莫尔爵士那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卫·哈维 托马斯·莫尔 空间形态乌托邦 社会过程乌托邦 辩证时空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文明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冰 刘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7,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文明,既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规律使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主动探索、自觉建构的结果,体现出合规律性、合价值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从合规律性上看,中华文明能够孕育中国式现代化,既源于传统与现代性不可分割的辩... 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文明,既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规律使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主动探索、自觉建构的结果,体现出合规律性、合价值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从合规律性上看,中华文明能够孕育中国式现代化,既源于传统与现代性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也源于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禀赋特征及其对接现代的能力优势。从合价值性上看,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传承中华文明,在于后者在历史背景、价值追求、目标设定上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明显的价值契合性。从合目的性上看,中华文明能够滋养中国式现代化,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将文化传承融入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把握这三重逻辑,有利于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增强团结奋进新征程的自信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文明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治理分析的政策视角 被引量:34
9
作者 廖胜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43,共5页
大多数国内学者把文化治理界定为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导致对治理概念的泛化甚至是滥用。文化治理这一特定概念,是指作为社会资本的文化要素在网络化治理中的运用,体现的是横向互动的关系网络,并非凡是以文化来实施统治和管理就是文化治... 大多数国内学者把文化治理界定为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导致对治理概念的泛化甚至是滥用。文化治理这一特定概念,是指作为社会资本的文化要素在网络化治理中的运用,体现的是横向互动的关系网络,并非凡是以文化来实施统治和管理就是文化治理。文化治理既体现为对文化的治理,又体现为基于文化的治理。就前者而言,我国文化政策中的国家话语、市场话语、公民话语的失衡,是制约文化治理的结构性因素。就后者而言,不能局限于向传统寻求资源,而应把文化治理看作是对当下文化深刻变动的回应,因为社会变动、价值变迁、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文化变化要求社会治理更加重视文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治理 文化政策 文化变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价值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以“三纲五常”的提炼和传播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造群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2-117,共6页
在我国自汉代以降的古代社会中,"三纲五常"这一核心价值深入人心,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并代代相传,成为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共识和文化传统,对保持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纲五常"从提炼到传播,建构了一套... 在我国自汉代以降的古代社会中,"三纲五常"这一核心价值深入人心,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并代代相传,成为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共识和文化传统,对保持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纲五常"从提炼到传播,建构了一套系统的大众化路径,形成了丰富的核心价值大众化经验:核心价值必须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是对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集中反映,这是核心价值取得大众广泛认同的基础;核心价值必须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是社会各阶层思想共识的高度概括;核心价值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积淀而成,不可一蹴而就;核心价值大众化必须得到上层的大力支持与倡导,离不开选官制度的保障,要具有体现通俗化、生活化和普及化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价值 大众化 三纲五常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奈格里“主体性”解读的反思与批评——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机器论片段”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雪阳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6-285,共10页
20世纪70年代末,奈格里完成了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及其“机器论片段”的“主体性”解读,并撰成了《〈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一书。通过对以“机器论片段”为中心的多个文本的考察,我们认为,奈格里的“主体性”解读无... 20世纪70年代末,奈格里完成了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及其“机器论片段”的“主体性”解读,并撰成了《〈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一书。通过对以“机器论片段”为中心的多个文本的考察,我们认为,奈格里的“主体性”解读无疑有助于抗衡“令人窒息”的“经济主义”“客观主义”阐释,且使马克思“思想”呈现出一种应然的理论“完整性”,但由于这一解读路径过于强调“分离逻辑”主导下的劳动者“主体性”,从而不仅弱化了马克思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的辩证性,而且使他力图颠覆“剩余价值规律”的反抗方案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机器论片段” 安东尼奥·奈格里 主体性 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内涵、生成机理与行为表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36,共10页
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历史主动”主要被用于概括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先进性和革命性,直至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才被正式用于描述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这一转变背后,存在三个基本理据:在理论渊源上,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关于主... 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历史主动”主要被用于概括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先进性和革命性,直至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才被正式用于描述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这一转变背后,存在三个基本理据:在理论渊源上,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关于主体改造世界的“能动性”、驱动社会发展的“人民性”、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引领性”、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创造性”论述,构成中国共产党精神品格形成的哲学基础;在历史生成上,外在危机的心理内化、理论自觉的精神升华、实践经验的价值凝炼、精神标识的符号建构,成为催生和强化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要件;在行为特征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顺应大势的大局观念、引领时代的担当精神、识变应变的战略思维、自我革命的斗争意识,分别在认知(知)、责任(情)、战略(理)、意志(意)四个维度彰显了历史主动精神。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与强化,贯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斗争和发展的百年历程,蕴含着中国各项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动 精神品格 理论内涵 生成机理 行为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