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新思想·新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理论特征 被引量:30
1
作者 冯立鳌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0,共6页
十九大报告根据中国历史进程和时代移易的客观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正确判断,并概括和阐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理论的严整性、内容的实践性、精神的... 十九大报告根据中国历史进程和时代移易的客观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正确判断,并概括和阐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理论的严整性、内容的实践性、精神的凝聚性、思想的创新性和本根的民族性,必将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非政治哲学的君主本位观及其思想脉络 被引量:4
2
作者 冯立鳌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66,共6页
韩非政治哲学发挥并坚守了彻底的君主本位观,并以此构建自己的政治理论体系,在关于法、公与私、忠与奸等范畴上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思想理念。韩非将这些思想理念作了面向现实的延伸,形成了君主独裁、强权为政、重农轻商和文化专制等治国设... 韩非政治哲学发挥并坚守了彻底的君主本位观,并以此构建自己的政治理论体系,在关于法、公与私、忠与奸等范畴上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思想理念。韩非将这些思想理念作了面向现实的延伸,形成了君主独裁、强权为政、重农轻商和文化专制等治国设定,进而把中国传统政治引向了权势为尊的非理性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政治哲学 君主本位 理论范畴 思想脉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官本位现象的政治哲学渊源 被引量:1
3
作者 冯立鳌 《学术前沿》 2012年第13期28-35,共8页
官本位是君主本位观的衍生物,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官本位实际是由韩非政治哲学奠基并促成的。形成于战国末期的韩非政治哲学坚持彻底的君主本位观,提出了君主集权、以君督臣、利出一孔和文化专制等政治设定,并得到秦朝统治者的青睐和贯彻,... 官本位是君主本位观的衍生物,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官本位实际是由韩非政治哲学奠基并促成的。形成于战国末期的韩非政治哲学坚持彻底的君主本位观,提出了君主集权、以君督臣、利出一孔和文化专制等政治设定,并得到秦朝统治者的青睐和贯彻,从而对秦汉政治制度、政治观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韩非政治理论本身的某些缺陷,使君主本位的观念在现实中演变成了官本位思潮,催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政治哲学 君主本位 官本位 传统政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哲学》创刊十周年暨“哲学的改革与改革的哲学座谈会”文摘
4
作者 余少波 粱庆寅 +16 位作者 章海山 王致远 张江明 梁钊 袁惠民 丘挺 施为民 梁渭雄 马中柱 李锦全 李辛生 孔庆榕 兰云 叶汝贤 李恒瑞 蔡茂生 黄瑗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庆祝《现代哲学》创刊十周年之际,座谈“哲学的改革与改革的哲学”这一主题,从哲学学科的整体层面上看,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哲学的真正使命,反思哲学的应有功能,正视哲学的现实状态,寻求哲学的变革之路,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在庆祝《现代哲学》创刊十周年之际,座谈“哲学的改革与改革的哲学”这一主题,从哲学学科的整体层面上看,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哲学的真正使命,反思哲学的应有功能,正视哲学的现实状态,寻求哲学的变革之路,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服务于人类文明建设的不断进化和深化。而从哲学学科的办刊层面上看,则有助于进一步沟通编者、作者和读者的心态,坚持刊物改革的正确导向,发挥本刊所处的“天然”优势,激励同仁的崇高责任,以便把老一辈哲学家们开创的《现代哲学》办得更好,让南国这一朵哲学之花在艰难困苦、风风雨雨中常开不败,芳香永驻,并在跨越世纪的伟大历程中,无愧于良心,无愧于读者,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 在庆祝《现代哲学》创刊十周年之际,座谈“哲学的改革与改革的哲学”这一主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见解,也可能有水火不容的争议,这包括对哲学学科和本刊是否需要改革的问题在内,也包括两者如何改革的问题在内。我们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关键性的。为了逐步搞清楚这些问题,这一次的讨论应该说是初步的。本刊计划从1996年开始,设专栏让有兴趣的同志发表高见。但要求话不在多,在于精,在于一针见血,最好是3000字以内,稿酬从优,有请同行方家踊跃赐稿,多谢支持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哲学 现代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辩证法 哲学研究 经济学 哲学改革 座谈会 哲学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非政治哲学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沉淀
5
作者 冯立鳌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8-84,共7页
韩非政治哲学直接指导秦朝政治建设,并深刻影响了两汉及其以后的政治发展,它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及各种政治思想,严重熏染了传统的政治观念。由于它有悖于社会政治运动的规律和民众的自然天性,统治者不得公开彰显,而以"独尊儒术&q... 韩非政治哲学直接指导秦朝政治建设,并深刻影响了两汉及其以后的政治发展,它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及各种政治思想,严重熏染了传统的政治观念。由于它有悖于社会政治运动的规律和民众的自然天性,统治者不得公开彰显,而以"独尊儒术"的方式将其"潜抑",成为隐藏在政治语言系统背后,影响政治行动的思想逻辑。同时由于"百代都行秦政制",韩非政治哲学也决定性地影响了政治领域的制度文化。通过对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影响,韩非政治哲学沉淀于民族的政治文化之中,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政治哲学 观念文化 制度文化 政治文化 历史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解放
6
作者 郑奋明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62-65,共4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解放郑奋明一、人的解放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社会历史的进步总是与人的解放相联系的,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也是社会历史活动的目的,正如康德所言“人是目的。”离开人的活动,离开人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解放郑奋明一、人的解放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社会历史的进步总是与人的解放相联系的,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也是社会历史活动的目的,正如康德所言“人是目的。”离开人的活动,离开人的目的,就无所谓社会历史。整个人类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解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人的独立性 社会历史形态 马克思学说 “三形态”理论 自然经济 计划体制 物的依赖性 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论结合,虚实交融——谈《社会开放学引论》的方法论特点
7
作者 刘景泉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85-87,共3页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李恒瑞主编的《社会开放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版),是我国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又将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此书分为十章,前几章着重从宏观上论述了有关开放的根本性问题...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李恒瑞主编的《社会开放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版),是我国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又将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此书分为十章,前几章着重从宏观上论述了有关开放的根本性问题,包括社会开放观、开放社会论、开放历史论、开放观念论;后几章着重从微观上分析有关开放的重要的实际问题,包括开放政策论、对外开放论、对内开放论、开放功能论、开放协调论、开放实施论。此书出版后,报刊上已发表了一些评介文章,给予很好的评价。本文拟着重对此书写作的方法论特点进行一些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特点 史论结合 社会主义社会 开放社会 时代精神 根本性问题 社会生产力 开放时代 马克思主义 逻辑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振兴的三个前提
8
作者 郑奋明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5-45,共1页
哲学的改革已成为普遍的共识,哲学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哲学要走向繁荣发展,我认为至少必须具备三个前提: 一、学术研究必须坚持相对独立性和科学性。学术研究有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哲学以探索真理为最高宗旨,以真理为唯一服从。
关键词 哲学 学术研究 繁荣发展 探索真理 民族精神 心理障碍 理论思维 时代精神 浮躁的人 开放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逻辑清晰”中“证取价值”——论冯达文教授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特色与贡献
9
作者 孙海燕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1-139,共9页
中山大学哲学系冯达文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先生从事中国哲学研究50年来,在中国哲学的发源、孔孟的“世间情”、老庄哲学对人类文明的反省、汉唐宇宙论的现代意义、宋明理学开出的“情本体”等诸多方面皆有独到的理论阐... 中山大学哲学系冯达文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先生从事中国哲学研究50年来,在中国哲学的发源、孔孟的“世间情”、老庄哲学对人类文明的反省、汉唐宇宙论的现代意义、宋明理学开出的“情本体”等诸多方面皆有独到的理论阐述。先生之治学,乃以“逻辑清晰”和“价值证取”为宗旨:前者重在以理性化的论说,彰显中国哲学演变的内在逻辑,勾勒古典智慧的发展线路;后者旨在回归中国哲学的本来面目,揭示不同思想家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在冯先生看来,中国哲学是沿着在理性与信仰之间寻求平衡与维系张力的致思路径发展起来的,这一独特传统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调,至今对引领人类走出现代文明的困境仍有着重大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达文 中国哲学 信仰与理性 世间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研究活力的具体社会历史内容
10
作者 阮纪正 《现代哲学》 1986年第3期42-18,共2页
社会主义辩证法也就是社会主义唯物论。它的研究,不应从概念和定义出发去推导出一整套社会主义辩证法的范畴体系,而要从实际出发去探讨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各种情况、问题、经验、教训,并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来。社会中的“... 社会主义辩证法也就是社会主义唯物论。它的研究,不应从概念和定义出发去推导出一整套社会主义辩证法的范畴体系,而要从实际出发去探讨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各种情况、问题、经验、教训,并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来。社会中的“活力”应是个历史范畴,它是有着特定的具体社会历史内容的。正如自然界中的“活力”反映了某种自然有机体整体对特定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 对外开放 历史范畴 规律性 社会化大生产 自然经济 历史内容 社会主义辩证法 从实际出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辩证的社会存在——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 被引量:1
11
作者 阮纪正 《广东社会科学》 2000年第6期50-57,共8页
本文是笔者对我们当前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初步理论反思。文中在考察了一些不同的理解后 ,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立统一”的辩证方法 ,分别就“当前格局”和“未来走向”两个侧面去理解这个阶段之历史定位。在“当前格... 本文是笔者对我们当前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初步理论反思。文中在考察了一些不同的理解后 ,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立统一”的辩证方法 ,分别就“当前格局”和“未来走向”两个侧面去理解这个阶段之历史定位。在“当前格局”方面 ,笔者就“资本主义时代的”、“非资本主义方式”、“实践探索”这三大层面进行理论考察 :在“未来走向”方面 ,笔者也力图就世界整体格局中“发达国家的实际走势”和“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时容易陷入的观念误区”两个维度 ,寻找判断未来发展形势的若干参照点 ,认为近期走向是资本作用的扩大而不是资本作用的萎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社会主义 当前格局 未来走向 辩证存在
全文增补中
智媒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叙事论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三宝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24,共7页
智媒时代悄然改变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叙事的格局。智能媒体从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媒介等维度赋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叙事创新发展,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传统话语生成机制和理论传播机制,出现了“去中心化”叙事造成社会主义意识形... 智媒时代悄然改变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叙事的格局。智能媒体从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媒介等维度赋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叙事创新发展,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传统话语生成机制和理论传播机制,出现了“去中心化”叙事造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弱化、“微叙事”话语表达解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宏大叙事、“信息茧房”效应造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共识困难等新挑战。因此,在智媒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叙事须将技术优势与价值引导相结合,规避算法越位叙事风险;将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提升理论话语表达效能;将大众传播与精准传播相结合,增强智能叙事传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媒时代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智能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的与“去中心”的反身性——卢曼与黑格尔的政治哲学本体论基础比较分析
13
作者 徐广垠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23,共6页
卢曼的社会学理论主张把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的现象全部纳入系统论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该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去中心”的德国观念论模式。在哲学层面,该理论与黑格尔哲学一样,核心问题都是“自身”与“他者”的“反身性”关系。两... 卢曼的社会学理论主张把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的现象全部纳入系统论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该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去中心”的德国观念论模式。在哲学层面,该理论与黑格尔哲学一样,核心问题都是“自身”与“他者”的“反身性”关系。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卢曼的解释基点是“同一和差异的差异”,而黑格尔的则是“同一和差异的同一”。具体到政治哲学领域,黑格尔将普遍性和特殊性扬弃到个体中,构成其政治哲学的本体论基础,而卢曼则将个体“消解”进了社会的诸功能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曼 黑格尔 政治哲学 反身性 系统论 中心/去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格拉底:神话面相背后的哲人形象揭示——兼论哲学何为
14
作者 万昊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8-106,共9页
在柏拉图笔下,赫拉克勒斯承担着比传统神话形象更深的寓意。《斐多》中,苏格拉底本人与赫拉克勒斯的形象逐渐重合。《欧蒂德谟》中,柏拉图为此设计了一幕场景,用赫拉克勒斯在神话中的战斗,比拟苏格拉底与智术师的交锋。在披挂赫拉克勒... 在柏拉图笔下,赫拉克勒斯承担着比传统神话形象更深的寓意。《斐多》中,苏格拉底本人与赫拉克勒斯的形象逐渐重合。《欧蒂德谟》中,柏拉图为此设计了一幕场景,用赫拉克勒斯在神话中的战斗,比拟苏格拉底与智术师的交锋。在披挂赫拉克勒斯面具的同时,苏格拉底完成了对赫拉克勒斯的超越,既要在言辞中击败智术师,又要帮助智术师抵御智术师式修辞的驳斥。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既肩负着引导少年正确走向爱智慧的任务,也努力地挽回着智术师自身言辞带来的失误,同时还要展示常人应该踏足的道路。在智性的意义上,《欧蒂德谟》中的苏格拉底空前孤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赫拉克勒斯 智术师 柏拉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怀疑与否定——论黑格尔“意识哲学”的立场与方法
15
作者 徐广垠 《哲学分析》 CSSCI 2020年第4期89-101,198,共14页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始终对近代哲学特别是康德哲学的二元论立场持批判态度,这就决定了黑格尔不可能坚持先验哲学路径。而皮平恰恰是从先验哲学的角度解释黑格尔的。皮平的解释奠基于基础主义和融贯论,这无法把握作为一种无预设...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始终对近代哲学特别是康德哲学的二元论立场持批判态度,这就决定了黑格尔不可能坚持先验哲学路径。而皮平恰恰是从先验哲学的角度解释黑格尔的。皮平的解释奠基于基础主义和融贯论,这无法把握作为一种无预设的理论态度的绝对知识的根本内涵。黑格尔是从对经验的分析出发论证绝对知识的合理性。以思辨的否定为核心的“有待于自我完成的怀疑论”是意识形态辩证运动的动力,而皮平的“先验怀疑论”并没有超出反思哲学范围,并不符合黑格尔的本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经验 怀疑 否定 思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元和合与二元分立——中西哲学整体观的一个比较
16
作者 彭越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1-26,共6页
作为一个明显的事实,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然而,不同的出发点和不同的把握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论,尤其是当这个矛盾及其解决方式被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以后,便会产生不同的本体论和宇宙观,从而支配和影响着一种文... 作为一个明显的事实,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然而,不同的出发点和不同的把握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论,尤其是当这个矛盾及其解决方式被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以后,便会产生不同的本体论和宇宙观,从而支配和影响着一种文化的主要精神偏向。这不仅是一种可能性,而且也为中西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及其哲学所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哲学 和合 本体论 宇宙观 事实 整体 个体 结论 一元 文化形态
全文增补中
论虚无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图景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丽婷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3-78,共6页
虚无主义之于当代中国,是否相关,如何相关,这是当前学界富有争议的问题。文章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描绘了虚无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图景。虚无主义之于中国是普遍历史境遇下必然遭遇的现代性危机,但当代中国的"反现代"特征... 虚无主义之于当代中国,是否相关,如何相关,这是当前学界富有争议的问题。文章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描绘了虚无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图景。虚无主义之于中国是普遍历史境遇下必然遭遇的现代性危机,但当代中国的"反现代"特征使其处于既遭遇虚无主义又反抗虚无主义的双重境遇。资本逻辑的运行引发了中国式虚无的具体症象,而当前中国式的现代化实践及对资本逻辑的自觉限定展示了对虚无主义的个性反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主义 现代性 资本逻辑 生命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岭海地域的种族性名称辨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韩强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8-93,共6页
地域名称作为空间和地界概念,包含程度不同的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一。寻找内涵深厚的文化概念须在历史中考察其发展兴衰的逻辑。从扬越、扬粤、百越、南越、粤、南粤、广州,到广东(粤),构成岭海(岭南)地域的种族性名称的主... 地域名称作为空间和地界概念,包含程度不同的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一。寻找内涵深厚的文化概念须在历史中考察其发展兴衰的逻辑。从扬越、扬粤、百越、南越、粤、南粤、广州,到广东(粤),构成岭海(岭南)地域的种族性名称的主线,其中穿插着或明确或模糊的指称。通过文化学考察,本文揭示种族性名称之兴衰和留存的历史合理性、岭海文化原创性和特异性等,发现岭海的种族文化之根在国内是特别深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海文化 越族 地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人居环境与传统生态智慧 被引量:5
19
作者 雷铎 《广东社会科学》 2003年第6期128-133,共6页
传统生态智慧博大精深,本文只选取它关于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方面的智慧和实践成果来展开。西方解决城市人居环境恶化问题,走过了从集中主义到分散主义再到生态主义的曲折历程。现代生态科学和西方智慧值得我们借鉴,中华文化的核心“天人... 传统生态智慧博大精深,本文只选取它关于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方面的智慧和实践成果来展开。西方解决城市人居环境恶化问题,走过了从集中主义到分散主义再到生态主义的曲折历程。现代生态科学和西方智慧值得我们借鉴,中华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更应继承和发展。它内蕴及衍生的传统人居环境理论曾使历史名城千年不衰,给我们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提供了智慧,并将不断提供有益的启迪:尊重和顺应自然生态的系统规律;慎又慎之地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通过回馈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失衡 人居环境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克尔凯郭尔与尼采的争辩:应对虚无主义的两种路径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丽婷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6-82,共7页
在虚无主义问题上,克尔凯郭尔与尼采之间具有思想上的争辩关系。前者将应对虚无主义的希望寄托于基督教信仰,后者则将基督教视为虚无主义产生的历史源头;前者把虚无主义理解为个体生命意义的缺失,后者则把虚无主义深化为普遍生命意义的... 在虚无主义问题上,克尔凯郭尔与尼采之间具有思想上的争辩关系。前者将应对虚无主义的希望寄托于基督教信仰,后者则将基督教视为虚无主义产生的历史源头;前者把虚无主义理解为个体生命意义的缺失,后者则把虚无主义深化为普遍生命意义的缺失;前者把虚无主义的本质理解为个人的伦理体验,后者则将虚无主义提升为西方历史上的现实运动。这些争辩反映了二人在基本哲学主张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不合时宜”的克尔凯郭尔,还是“消逝在癫狂的黑暗之中”的尼采,都为后人应对虚无主义留下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主义 生命意义 基督教信仰 价值体系 争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