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逻辑清晰”中“证取价值”——论冯达文教授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特色与贡献
1
作者 孙海燕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1-139,共9页
中山大学哲学系冯达文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先生从事中国哲学研究50年来,在中国哲学的发源、孔孟的“世间情”、老庄哲学对人类文明的反省、汉唐宇宙论的现代意义、宋明理学开出的“情本体”等诸多方面皆有独到的理论阐... 中山大学哲学系冯达文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先生从事中国哲学研究50年来,在中国哲学的发源、孔孟的“世间情”、老庄哲学对人类文明的反省、汉唐宇宙论的现代意义、宋明理学开出的“情本体”等诸多方面皆有独到的理论阐述。先生之治学,乃以“逻辑清晰”和“价值证取”为宗旨:前者重在以理性化的论说,彰显中国哲学演变的内在逻辑,勾勒古典智慧的发展线路;后者旨在回归中国哲学的本来面目,揭示不同思想家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在冯先生看来,中国哲学是沿着在理性与信仰之间寻求平衡与维系张力的致思路径发展起来的,这一独特传统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调,至今对引领人类走出现代文明的困境仍有着重大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达文 中国哲学 信仰与理性 世间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新思想·新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理论特征 被引量:30
2
作者 冯立鳌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0,共6页
十九大报告根据中国历史进程和时代移易的客观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正确判断,并概括和阐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理论的严整性、内容的实践性、精神的... 十九大报告根据中国历史进程和时代移易的客观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正确判断,并概括和阐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理论的严整性、内容的实践性、精神的凝聚性、思想的创新性和本根的民族性,必将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媒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叙事论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陈三宝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24,共7页
智媒时代悄然改变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叙事的格局。智能媒体从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媒介等维度赋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叙事创新发展,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传统话语生成机制和理论传播机制,出现了“去中心化”叙事造成社会主义意识形... 智媒时代悄然改变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叙事的格局。智能媒体从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媒介等维度赋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叙事创新发展,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传统话语生成机制和理论传播机制,出现了“去中心化”叙事造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弱化、“微叙事”话语表达解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宏大叙事、“信息茧房”效应造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共识困难等新挑战。因此,在智媒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叙事须将技术优势与价值引导相结合,规避算法越位叙事风险;将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提升理论话语表达效能;将大众传播与精准传播相结合,增强智能叙事传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媒时代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智能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的与“去中心”的反身性——卢曼与黑格尔的政治哲学本体论基础比较分析
4
作者 徐广垠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23,共6页
卢曼的社会学理论主张把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的现象全部纳入系统论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该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去中心”的德国观念论模式。在哲学层面,该理论与黑格尔哲学一样,核心问题都是“自身”与“他者”的“反身性”关系。两... 卢曼的社会学理论主张把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的现象全部纳入系统论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该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去中心”的德国观念论模式。在哲学层面,该理论与黑格尔哲学一样,核心问题都是“自身”与“他者”的“反身性”关系。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卢曼的解释基点是“同一和差异的差异”,而黑格尔的则是“同一和差异的同一”。具体到政治哲学领域,黑格尔将普遍性和特殊性扬弃到个体中,构成其政治哲学的本体论基础,而卢曼则将个体“消解”进了社会的诸功能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曼 黑格尔 政治哲学 反身性 系统论 中心/去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格拉底:神话面相背后的哲人形象揭示——兼论哲学何为
5
作者 万昊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8-106,共9页
在柏拉图笔下,赫拉克勒斯承担着比传统神话形象更深的寓意。《斐多》中,苏格拉底本人与赫拉克勒斯的形象逐渐重合。《欧蒂德谟》中,柏拉图为此设计了一幕场景,用赫拉克勒斯在神话中的战斗,比拟苏格拉底与智术师的交锋。在披挂赫拉克勒... 在柏拉图笔下,赫拉克勒斯承担着比传统神话形象更深的寓意。《斐多》中,苏格拉底本人与赫拉克勒斯的形象逐渐重合。《欧蒂德谟》中,柏拉图为此设计了一幕场景,用赫拉克勒斯在神话中的战斗,比拟苏格拉底与智术师的交锋。在披挂赫拉克勒斯面具的同时,苏格拉底完成了对赫拉克勒斯的超越,既要在言辞中击败智术师,又要帮助智术师抵御智术师式修辞的驳斥。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既肩负着引导少年正确走向爱智慧的任务,也努力地挽回着智术师自身言辞带来的失误,同时还要展示常人应该踏足的道路。在智性的意义上,《欧蒂德谟》中的苏格拉底空前孤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赫拉克勒斯 智术师 柏拉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怀疑与否定——论黑格尔“意识哲学”的立场与方法
6
作者 徐广垠 《哲学分析》 CSSCI 2020年第4期89-101,198,共14页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始终对近代哲学特别是康德哲学的二元论立场持批判态度,这就决定了黑格尔不可能坚持先验哲学路径。而皮平恰恰是从先验哲学的角度解释黑格尔的。皮平的解释奠基于基础主义和融贯论,这无法把握作为一种无预设...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始终对近代哲学特别是康德哲学的二元论立场持批判态度,这就决定了黑格尔不可能坚持先验哲学路径。而皮平恰恰是从先验哲学的角度解释黑格尔的。皮平的解释奠基于基础主义和融贯论,这无法把握作为一种无预设的理论态度的绝对知识的根本内涵。黑格尔是从对经验的分析出发论证绝对知识的合理性。以思辨的否定为核心的“有待于自我完成的怀疑论”是意识形态辩证运动的动力,而皮平的“先验怀疑论”并没有超出反思哲学范围,并不符合黑格尔的本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经验 怀疑 否定 思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虚无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图景 被引量:4
7
作者 杨丽婷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3-78,共6页
虚无主义之于当代中国,是否相关,如何相关,这是当前学界富有争议的问题。文章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描绘了虚无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图景。虚无主义之于中国是普遍历史境遇下必然遭遇的现代性危机,但当代中国的"反现代"特征... 虚无主义之于当代中国,是否相关,如何相关,这是当前学界富有争议的问题。文章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描绘了虚无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图景。虚无主义之于中国是普遍历史境遇下必然遭遇的现代性危机,但当代中国的"反现代"特征使其处于既遭遇虚无主义又反抗虚无主义的双重境遇。资本逻辑的运行引发了中国式虚无的具体症象,而当前中国式的现代化实践及对资本逻辑的自觉限定展示了对虚无主义的个性反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主义 现代性 资本逻辑 生命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明心学的深度犁耕——《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述评
8
作者 孙海燕 《哲学分析》 CSSCI 2019年第5期187-195,共9页
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近出版的《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①(以下简称《入圣之机》)一书,是陈立胜先生近年来研读王阳明《传习录》等文本所撰论文的结集,全书除“导论”之外,共13 章,每章各由一篇论文组... 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近出版的《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①(以下简称《入圣之机》)一书,是陈立胜先生近年来研读王阳明《传习录》等文本所撰论文的结集,全书除“导论”之外,共13 章,每章各由一篇论文组成。书中的多数文章曾在不同会议、期刊或文集中发表过,结集成书时,作者又对其加以修订,因不再受论文的字数、注释等方面限制,该书内容也更加丰富翔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工夫论 致良知 阳明心学 述评 《传习录》 三联书店 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克尔凯郭尔与尼采的争辩:应对虚无主义的两种路径 被引量:2
9
作者 杨丽婷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6-82,共7页
在虚无主义问题上,克尔凯郭尔与尼采之间具有思想上的争辩关系。前者将应对虚无主义的希望寄托于基督教信仰,后者则将基督教视为虚无主义产生的历史源头;前者把虚无主义理解为个体生命意义的缺失,后者则把虚无主义深化为普遍生命意义的... 在虚无主义问题上,克尔凯郭尔与尼采之间具有思想上的争辩关系。前者将应对虚无主义的希望寄托于基督教信仰,后者则将基督教视为虚无主义产生的历史源头;前者把虚无主义理解为个体生命意义的缺失,后者则把虚无主义深化为普遍生命意义的缺失;前者把虚无主义的本质理解为个人的伦理体验,后者则将虚无主义提升为西方历史上的现实运动。这些争辩反映了二人在基本哲学主张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不合时宜”的克尔凯郭尔,还是“消逝在癫狂的黑暗之中”的尼采,都为后人应对虚无主义留下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主义 生命意义 基督教信仰 价值体系 争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人才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立鳌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50,共6页
孔子一生致力于社会治理及其人才的塑造,全面地阐发了能够成为治世人才的必要素质,即:正直遵律的守道精神、毋必毋固的思维方式、群而不党的处世态度、实干进取的躬行风格。同时对识辨和使用人才做出了思考,即:听言观行的考察方法、重... 孔子一生致力于社会治理及其人才的塑造,全面地阐发了能够成为治世人才的必要素质,即:正直遵律的守道精神、毋必毋固的思维方式、群而不党的处世态度、实干进取的躬行风格。同时对识辨和使用人才做出了思考,即:听言观行的考察方法、重德察实的选才标准、举直措枉的积极态度、使人以器的用人方式等。这些丰富的人才思想,对当代社会的选人用人具有深长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人才素质 人才选用 当代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救赎与虚无主义的克服——以阿多诺为范例的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丽婷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36,共4页
审美独具的认识论优越性使其能成为克服虚无主义的重要方式。阿多诺在遭遇虚无主义时选择了审美救赎,但也面临了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困境,即如何避免"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反而成了虚无主义的表达"。阿多诺的批判理论立场及其对马克... 审美独具的认识论优越性使其能成为克服虚无主义的重要方式。阿多诺在遭遇虚无主义时选择了审美救赎,但也面临了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困境,即如何避免"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反而成了虚无主义的表达"。阿多诺的批判理论立场及其对马克思主义资源的借鉴使之洞察到艺术的历史性与审美救赎的前提并将解决虚无主义的希望寄予主客体互为中介的和谐"星丛"关系的恢复上。阿多诺超越了尼采和海德格尔的非理性主义和主体主义,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开拓了一条克服虚无主义的独特路径,但其理论框架内在地限制了审美救赎能力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主义 审美救赎 “星丛” 阿多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卢卡奇与阿多诺关于现代主义的论争——基于虚无主义批判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丽婷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45,共7页
卢卡奇与阿多诺关于现代主义的论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卢卡奇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阿多诺对现代主义的推崇形成强烈对比。从虚无主义批判视角看,在卢卡奇那里,现代主义是虚无主义的美学表现;而在阿多诺那里,现代主义是... 卢卡奇与阿多诺关于现代主义的论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卢卡奇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阿多诺对现代主义的推崇形成强烈对比。从虚无主义批判视角看,在卢卡奇那里,现代主义是虚无主义的美学表现;而在阿多诺那里,现代主义是虚无主义的对抗性力量。卢卡奇与阿多诺承袭尼采与海德格尔的审美救赎,开拓了一条富有黑格尔-马克思主义色彩的独特路径。他们既批判性地回应了尼采与海德格尔的困境,也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既有基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共识,也充分展示了各自的理论旨趣和个性色彩。从总体性的辩证法到否定的辩证法,审美救赎的黑格尔-马克思主义路径呈现了清晰的思想史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虚无主义 现实主义 审美救赎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创新
13
作者 冯立鳌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8-42,共5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的形成,依据了马克思主义思考中国未来发展的理论成果,同时也运用了创新的方法论。这种方法是主体依照某种理念,将多个要素按单线条串联起来,构成首尾照应的圆环结构,通过发挥要素的整体功能来实现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的形成,依据了马克思主义思考中国未来发展的理论成果,同时也运用了创新的方法论。这种方法是主体依照某种理念,将多个要素按单线条串联起来,构成首尾照应的圆环结构,通过发挥要素的整体功能来实现主体的目标。这种方法可称为"圆环方法",它具有要素串联性、首尾照应性、时空协调性、操控灵活性、主体责任性等理论特征。这种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综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优秀思维方式,有着极为深厚的理论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圆环方法 理论特征 思想渊源 模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现世精神的起源
14
作者 孙海燕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23,共10页
现世精神作为儒家的一大思想性格,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地理环境看,黄河中下游地区悠久早熟的农业文明,孕育了中华先民对大自然的“诚信感”以及对自身力量的自信。从社会组织看,农业文明中的家庭—家族生活方式在维系经济社会... 现世精神作为儒家的一大思想性格,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地理环境看,黄河中下游地区悠久早熟的农业文明,孕育了中华先民对大自然的“诚信感”以及对自身力量的自信。从社会组织看,农业文明中的家庭—家族生活方式在维系经济社会秩序的同时,其所孕育的祖先崇拜、亲情伦理和“乐感文化”,本身有着“安身立命”的宗教意义。从历史事件与政治制度看,“三代”以来的“巫史文化”传统,尤其是周初统治者推行的德礼之制,在国家政治层面加剧了人文精神对宗教信仰的超越,一种基于历史经验的理性精神得以蓬勃发展。从思想与人物看,孔子等经典儒家阐明“仁道”,强调“为仁由己”“敬鬼神而远之”,为儒家的现世拯救找到了内在的人性根基,天道、人心由此成为国人的基本信仰。儒学在成为国家主导思想之后,又反过来陶冶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现世精神从此在本民族心理中积淀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现世精神 宗教信仰 诚信感 历史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克服虚无主义的实践资源
15
作者 杨丽婷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2-86,共5页
虚无主义的中国式反思,需要理论逻辑的建构,更需要实践资源的探索。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中蕴含着克服虚无主义的现实资源。这体现在我们对资本原则与公正原则辩证关系的建构、精神家园与心灵秩序的重建以及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上。它们... 虚无主义的中国式反思,需要理论逻辑的建构,更需要实践资源的探索。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中蕴含着克服虚无主义的现实资源。这体现在我们对资本原则与公正原则辩证关系的建构、精神家园与心灵秩序的重建以及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上。它们分别从经济制度层面、精神价值层面与文化心理层面上对虚无主义进行了遏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主义 资本逻辑 心灵秩序 文化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马克思主义:富有解构性的“流量”思潮
16
作者 杨丽婷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69,共8页
有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学界正式出场后迅速掀起“流量”效应,这与其所进行的“策略性”理论形态转变直接相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四个自信”的夯实促使“有机马克思主义热”从早期阶段的“狂热期”进入后期阶段的... 有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学界正式出场后迅速掀起“流量”效应,这与其所进行的“策略性”理论形态转变直接相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四个自信”的夯实促使“有机马克思主义热”从早期阶段的“狂热期”进入后期阶段的“冷静期”。有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浓厚神学色彩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思潮,其号称的所谓融合“中”“西”“马”的新范式只是一种简单外在的理论嫁接。该思潮以超越为名行解构之实,企图从历史观、方法论、价值取向、理论本质四个维度解构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理论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马克思主义 过程哲学 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发微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海燕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6-101,共6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语,奏响着儒家入世精神的最强音。这一价值理念,不是择善固执的口号标榜,亦非"死马当做活马医"的自我安慰,而是由经史人文传统而来的应世智慧与终极关怀。人能弘道的经验理性,参赞天地的责任伦理...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语,奏响着儒家入世精神的最强音。这一价值理念,不是择善固执的口号标榜,亦非"死马当做活马医"的自我安慰,而是由经史人文传统而来的应世智慧与终极关怀。人能弘道的经验理性,参赞天地的责任伦理,忧患恻隐的不容已之情,事上磨练的生命试炼,分别从认识论、价值论、生存论和修养论四重意义上共同构筑起这一精神理念的思想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知其不可而为之 入世精神 人能弘道 忧患恻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与虚无主义批判:一种历史性的实践方案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丽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0-36,177,共8页
马克思思想为虚无主义批判提供了重要资源。从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看,马克思的虚无主义批判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话语模式;从思想发展的整体性看,马克思提供了一种克服虚无主义的历史性实践方案。其意义有三点。第一,马克思从经济制度层... 马克思思想为虚无主义批判提供了重要资源。从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看,马克思的虚无主义批判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话语模式;从思想发展的整体性看,马克思提供了一种克服虚无主义的历史性实践方案。其意义有三点。第一,马克思从经济制度层面揭示了虚无主义的深层根源。虚无主义的真正秘密不在精神史中,而在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中。资本逻辑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是虚无主义的制度屏障。对虚无主义的反思和克服,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第二,马克思将虚无主义理解为历史性产物。虚无主义与克服虚无主义是历史性地交织在一起的。由此,克服虚无主义拥有了历史性的实践空间。第三,马克思将自我及其价值建构奠定于社会历史性的劳动实践基础之上,这使克服虚无主义成为切实的历史性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主义 意识形态批判 资本逻辑 历史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在”与“自为”维度下的“意识”概念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广垠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8-285,共8页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认为“自然意识”始终无法彻底克服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对立关系,而只有在“无限的”自我意识中,意识才开始克服这个对立,成为自在且自为的存在者,开始向绝对精神回归的历程。而自我意识之所以能够成为“无限的...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认为“自然意识”始终无法彻底克服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对立关系,而只有在“无限的”自我意识中,意识才开始克服这个对立,成为自在且自为的存在者,开始向绝对精神回归的历程。而自我意识之所以能够成为“无限的”存在者,在于它真正扬弃了“意识”中包含的“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之间的矛盾,具备了“无限性”特质,成为了概念性的存在者。我们从内在于“意识”概念的“对象性”和“关系性”这两个核心维度出发去澄清“自在”和“自为”的内涵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意识”概念的三个层面。借此,我们才能够重新考察“自我意识”的“无限性”特质的理论内涵,深化对黑格尔意识哲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自我意识 自在 自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发展特征、运行机制与批判策略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三宝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8-285,共8页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新变种,其相较于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五大发展特征:核心观点的隐匿化、议题设置的生活化、内容呈现的碎片化、话语叙事的柔性化、传播方式的隐蔽化。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在遵循“虚构叙事-颠覆认...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新变种,其相较于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五大发展特征:核心观点的隐匿化、议题设置的生活化、内容呈现的碎片化、话语叙事的柔性化、传播方式的隐蔽化。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在遵循“虚构叙事-颠覆认知-虚无历史”“议题吸引-娱乐论证-曲意迎合”“控制信息流-精准化推送-价值观规训”三大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虚无主义渗透,其潜隐性、迷惑性和危害性更为凸显。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从预防先行、价值引领、教育跟进、制度保障等方面批判和抵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发展特征 运行机制 批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