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蒙脱石及其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朱润良 曾淳 +2 位作者 周青 朱建喜 何宏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7-705,共9页
蒙脱石具有二维纳米片层结构和阳离子交换能力,其结构和功能易调控,且蒙脱石廉价易得、环境友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控制领域。本文综述了改性蒙脱石在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进展:将实验研究与分子模拟结合,明确了有机蒙脱石的微观... 蒙脱石具有二维纳米片层结构和阳离子交换能力,其结构和功能易调控,且蒙脱石廉价易得、环境友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控制领域。本文综述了改性蒙脱石在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进展:将实验研究与分子模拟结合,明确了有机蒙脱石的微观结构及吸附特征;通过有效的结构改性方法,增强了改性蒙脱石的污染控制效能;研制了纳米颗粒改性的蒙脱石,具有良好的污染控制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 污染去除 吸附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置反硝化-高负荷地下渗滤系统深度脱氮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春瑾 杨永强 +3 位作者 张玲玲 张权 吴世军 陈繁荣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9-93,共5页
针对高负荷地下渗滤系统TN去除率低的问题,研究将渗滤出水回流与原污水混合,进入前置反硝化单元。结果表明,当回流体积比分别为0.5:1、1:1和2:1时,系统对NH_4^+-N的去除率高于92%,且出水NH_4^+-N的质量浓度低于0.5 mg/L;前置反硝化单元... 针对高负荷地下渗滤系统TN去除率低的问题,研究将渗滤出水回流与原污水混合,进入前置反硝化单元。结果表明,当回流体积比分别为0.5:1、1:1和2:1时,系统对NH_4^+-N的去除率高于92%,且出水NH_4^+-N的质量浓度低于0.5 mg/L;前置反硝化单元对NO_3^--N去除率分别为91.0%、83.0%和64.2%,而系统对TN去除率仅为18.6%、31.2%和30.8%。在回流体积比为2:1时,将原污水COD/ρ(TN)调为6,以与常规生活污水C/N相同,此时反硝化单元的NO_3^--N去除率升至95.2%,而系统TN去除率升至57.1%,且出水TN的质量浓度低于15 mg/L。因此,如果采用该组合工艺处理常规生活污水(COD/ρ(TN)大于6),可使其最终出水TN和NH_4^+-N含量达到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 地下渗滤系统 前置反硝化 回流比 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矿物粉晶表面反应性到矿物晶面反应性——以黄铁矿氧化行为的晶面差异性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何宏平 鲜海洋 +3 位作者 朱建喜 谭伟 梁晓亮 陈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9-136,共8页
地球系统中各种矿物相的物理化学反应大多是从矿物表面或界面开始的。要揭示矿物表面反应性的本质,就需要从控制其反应性的表面结构入手。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关于矿物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主要采用粉晶作为研究对象。尽管粉... 地球系统中各种矿物相的物理化学反应大多是从矿物表面或界面开始的。要揭示矿物表面反应性的本质,就需要从控制其反应性的表面结构入手。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关于矿物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主要采用粉晶作为研究对象。尽管粉晶方法在研究诸如硅酸盐、碳酸盐溶解和沉淀结晶等过程中被普遍采用,但这种基于矿物粉晶的研究方法还是有一定的不足。因为形成粉晶的破碎研磨过程会导致晶体高能面的出现,高能面所具有的高活性可能会加速其反应过程,应用于地球化学反应的计算结果就可能高估了实际的地球化学反应速率。本研究以黄铁矿表面氧化反应的晶面差异性为例,从晶面结构制约反应性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黄铁矿氧化的相关问题,弥补了传统"粉晶研究"中对黄铁矿氧化速率和氧化机理认识的缺陷。黄铁矿宽范围的氧化速率实测值很可能是由不同晶面间较大的反应性差异导致;水在黄铁矿的氧化过程中同时扮演着传递电子的催化剂和反应物的角色,也是黄铁矿氧化反应速控步(rate-limiting step)的核心物质。这些认识首次明确了黄铁矿不同晶面反应性差异的重要性,并提示我们应将传统表面矿物学的研究推向更为精确的晶面矿物学水平。这一从晶面角度考察发生在矿物表面的地球化学反应的研究方法可为构建更为精确的地球化学模型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晶面 反应性 氧化速率 氧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etveld定量方法在蒸发岩矿物组分分析中的精确度评价和误差来源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爱清 薛雍 +1 位作者 徐洪柳 李国武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4-381,共8页
Rietveld物相定量分析(RQPA)方法在地质学中已有大量应用,在蒸发岩定量分析中,对精确度的评价和误差控制是提高分析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对人工配制和野外采集的样品(石膏和钾盐)进行RQPA分析,并与化学分析结果对比,评价其精确度并分析... Rietveld物相定量分析(RQPA)方法在地质学中已有大量应用,在蒸发岩定量分析中,对精确度的评价和误差控制是提高分析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对人工配制和野外采集的样品(石膏和钾盐)进行RQPA分析,并与化学分析结果对比,评价其精确度并分析其主要的误差来源。结果表明:人工配制的氯化钠-氯化钾二元物相的绝对误差为0.4%~0.9%;氯化钠-氯化钾-碳酸钙三元物相的绝对误差为0.1%~1.2%;二元物相样品10次分析的标准偏差为0.702%,相对标准偏差为1.74%(氯化钾)和1.17%(氯化钠);野外采集的石膏和钾盐样品的RQPA分析结果与化学分析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RQPA方法在蒸发岩矿物组分定量分析中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其误差主要来源于样品性质、样品制备、测试条件和精修过程等。RQPA方法具有减弱择优取向效应、无需纯样以及提高数据利用率等优点,与化学分析技术联用在蒸发岩矿产勘探、储量评价以及工业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岩 Rietveld物相定量分析 结构精修 钾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化淋积过程中矿物演化对稀土元素富集-分异的制约:以梅州仁居稀土矿床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恩豪 黄健 +2 位作者 谭伟 梁晓亮 马灵涯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7-526,I0003,共11页
我国南方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中重稀土来源,研究这类矿床的禀赋特征和成矿机制,可为中重稀土储量的增加和稀土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对梅州仁居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风化壳及基岩进行了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 我国南方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中重稀土来源,研究这类矿床的禀赋特征和成矿机制,可为中重稀土储量的增加和稀土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对梅州仁居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风化壳及基岩进行了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究风化过程中矿物演化对稀土元素富集-分异的制约机制。结果显示,仁居风化壳及其基岩相对富集轻稀土,自基岩至稀土富集层,离子交换态稀土含量呈增加趋势,富轻稀土副矿物榍石和磷灰石等在全风化层中消失。榍石是仁居风化壳中稀土元素的主要来源,风化壳中的离子交换态稀土主要被高岭石和埃洛石吸附。铁锰氧化物可能是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以及Ce与其他稀土元素分异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吸附型矿床 稀土元素 矿物演化 富集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岭石表面的酸碱性质 被引量:9
6
作者 魏俊峰 吴大清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7-210,共4页
采用双位模式 (即假定高岭石表面存在AlOH和SiOH基团 )拟合高岭石表面的酸碱滴定数据并描述表面上发生的质子化反应 ,Al位和Si位的表观酸度常数拟合值分别为pKa1,Al=1 .78、pKa2 ,Al=8.47和pKa2 ,Si=5 .1 2 ,它们的酸性比对应的 (... 采用双位模式 (即假定高岭石表面存在AlOH和SiOH基团 )拟合高岭石表面的酸碱滴定数据并描述表面上发生的质子化反应 ,Al位和Si位的表观酸度常数拟合值分别为pKa1,Al=1 .78、pKa2 ,Al=8.47和pKa2 ,Si=5 .1 2 ,它们的酸性比对应的 (氢 )氧化物表面位的更强。高岭石的总表面位密度远大于氧化铝和二氧化硅 ,其原因很可能是溶液中的质子或羟离子能够渗入高岭石的层间 ,与层间的羟基发生反应。此外 ,Al位密度也比Si位大近一个数量级 ,这种与理论化学式偏离的现象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岭石表面总体在pH低于 4.0时带正电荷 ,在pH高于 4.0时带负电荷。正电荷仅由AlOH基团通过质子化作用形成AlOH2 + 表面化合态来提供 ,而负电荷则由AlOH和SiOH基团的去质子化作用产生 ,分别形成AlO-和SiO-表面化合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石 表面酸碱性质 双位模式 表面电荷 表面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质同象置换对磁铁矿表面反应性的制约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梁晓亮 杨士建 +2 位作者 钟远红 谭伟 何宏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I0003,共11页
铁(氢)氧化物矿物对环境物质的地球化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相比于其他铁氧化物,磁铁矿具有一些独特的结构特征与表面性质,而赋予其良好的氧化还原活性。天然磁铁矿结构中广泛存在类质同象置换,探讨类质同象置换对磁铁矿表面反应... 铁(氢)氧化物矿物对环境物质的地球化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相比于其他铁氧化物,磁铁矿具有一些独特的结构特征与表面性质,而赋予其良好的氧化还原活性。天然磁铁矿结构中广泛存在类质同象置换,探讨类质同象置换对磁铁矿表面反应的制约机制,有助于深刻理解磁铁矿族矿物在环境自净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本文介绍了典型置换离子在磁铁矿结构中的赋存状态,及其对磁铁矿物化性质影响,重点阐述类质同象置换对磁铁矿表面反应性(如吸附、氧化、还原等性能)的制约机制,最后针对已有的相关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铁矿 类质同象置换 吸附 氧化还原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庄陨石的冲击熔融和元素再分配
8
作者 谢先德 张红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1-309,共9页
岩庄陨石是受强烈冲击的H群普通球粒陨石,含有厘米级宽度的熔脉和熔块。冲击熔体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对了解在高温低压下从熔体分离结晶物相的元素再分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岩庄陨石中的全岩熔体、硅酸盐熔体和FeNi+FeS共结团粒中的FeN... 岩庄陨石是受强烈冲击的H群普通球粒陨石,含有厘米级宽度的熔脉和熔块。冲击熔体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对了解在高温低压下从熔体分离结晶物相的元素再分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岩庄陨石中的全岩熔体、硅酸盐熔体和FeNi+FeS共结团粒中的FeNi金属三种物相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分别对其进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1)该陨石冲击熔融后,Fe、Co和Ni等亲铁元素主要富集在全岩熔体内的FeNi金属相中,而Cr、V、Ti和Mn等则主要进入从硅酸盐熔体中晶出的微晶辉石晶格内,以置换M1位上的Al^(3+)。(2)Cu、Ga和Pb等亲铜元素也大部分都富集在FeNi金属相中,而挥发性较强的Zn,在陨石熔融时虽有少量丢失,但主要进入硅酸盐熔体相内,赋存在微晶橄榄石和辉石晶格之中以置换Fe^(2+)。(3)Sc、Zr、Nb和Ta等亲石元素,基本上都赋存在硅酸盐熔体相中,但Nb和Ta的分异程度低,而FeNi金属相的Nb/Ta比值比硅酸盐熔体要偏低一倍多,说明高温高压下陨石熔融时,Nb比Ta更为活泼。(4)硅酸盐熔体和全岩熔体的稀土元素分布均具有明显的奇偶效应,总体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而FeNi金属则呈现轻稀土相对亏损的特点,且其稀土总量比硅酸盐熔体低近三倍,说明稀土元素特别是轻稀土元素主要赋存在硅酸盐熔体中。铂族元素在陨石局部熔融后转移到共结团粒的FeNi金属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庄陨石 冲击熔体 FeNi金属 微量元素 LA-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织金磷矿稀土富集机制、赋存状态及可利用性 被引量:11
9
作者 邢介奇 张泽阳 +6 位作者 鲜海洋 姜玉航 梁晓亮 谭伟 牛贺才 何宏平 朱建喜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5-516,I0003,共13页
巨量的海相沉积磷矿不仅是磷的主要来源,而且还因其中大部分富含稀土元素而成为潜在的稀土资源。为更好地理解这类稀土的成矿规律、赋存状态和开发利用前景,本文利用XRD、SEM、LA-ICP-MS和TEM等分析手段,对贵州织金富稀土磷块岩进行研... 巨量的海相沉积磷矿不仅是磷的主要来源,而且还因其中大部分富含稀土元素而成为潜在的稀土资源。为更好地理解这类稀土的成矿规律、赋存状态和开发利用前景,本文利用XRD、SEM、LA-ICP-MS和TEM等分析手段,对贵州织金富稀土磷块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元素主要通过扩散作用从海水及孔隙水富集于纳米级磷灰石中。低沉积速率和纳米级磷灰石较大的比表面积均有利于稀土成矿;磷矿后期经历了低温还原性富F热液流体改造,改变了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和配分模式,但这并非稀土富集主要原因;TEM分析显示,稀土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磷灰石晶格之中;稀土元素在磷灰石中晶格尺度赋存特点决定了只能对磷灰石进行分解破坏的提取方式。使用酸浸法将稀土元素作为伴生资源提取,是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织金 磷块岩 稀土赋存状态 元素富集机制 稀土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衍射旋转撒样法分析氟金云母多型组成与含量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爱清 何宏平 +2 位作者 谭伟 杨宜坪 陶奇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4-511,共8页
合成氟金云母多型种类与含量对云母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在X射线粉晶衍射(XRD)制样过程中云母00 l基面极易产生择优取向,严重制约了云母多型组成和含量的分析。传统撒样法可促使晶体取向随机分布,但制备的试样表面不够平... 合成氟金云母多型种类与含量对云母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在X射线粉晶衍射(XRD)制样过程中云母00 l基面极易产生择优取向,严重制约了云母多型组成和含量的分析。传统撒样法可促使晶体取向随机分布,但制备的试样表面不够平坦。本文对传统撒样法进行改进,在撒样过程中使样品架均匀旋转,从而获得表面平坦的试样。XRD测试结果表明,旋转撒样法取向指数(OI=I 001/I 060)为3.9,与无择优取向的理论值4.5接近,明显优于正压法和侧装法(OI值分别为38.7和18.1),表明旋转撒样法能够显著减弱云母择优取向。这主要是由于旋转撒样法使晶体颗粒之间形成犬牙交错分布,提高了云母各晶面随机分布概率。Rietveld全图拟合分析显示,旋转撒样法获得的XRD数据精修效果较好,计算出本文合成的氟金云母样品中1 M和2 M 1多型含量分别为86%和14%,8个工业合成的氟金云母样品中1 M和2 M 1多型含量分别为57%~72%和28%~43%,并且存在较多的堆垛层错。总之,旋转撒样法减弱择优取向效果显著,为研究云母晶体生长、多型成因以及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择优取向 旋转撒样法 X射线粉晶衍射 氟金云母 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