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年广东电网输电线路冰灾受损情况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1
作者 彭向阳 周华敏 潘春平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8-112,共5页
介绍了2008年初广东电网线路设施冰灾受损、抢修复电情况,具体分析了输电线路杆塔受损、导(地)线断线、金具绝缘子掉串及通信光缆受损的形式和原因,研究了不同设计冰区、地形、海拔高程、塔型、杆塔受损类型、导(地)线受损类型、纵向荷... 介绍了2008年初广东电网线路设施冰灾受损、抢修复电情况,具体分析了输电线路杆塔受损、导(地)线断线、金具绝缘子掉串及通信光缆受损的形式和原因,研究了不同设计冰区、地形、海拔高程、塔型、杆塔受损类型、导(地)线受损类型、纵向荷载及垂直荷载等关键影响因素。提出输电线路防冰应采取差异化设计和重点加固原则,线路各组成部件强度应合理匹配,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输电线路冰灾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空输电线路 冰冻灾害 覆冰故障 广东电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电网运行关键技术问题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11
2
作者 彭向阳 周华敏 张文锋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75-79,共5页
介绍广东电网的现状和结构特点,从电网安全稳定控制、安全防御系统建设、抑制短路电流过快增长、把握交直流混联电网运行规律、解决区域互联电网低频振荡问题、建设用地紧张及输电瓶颈现象、自然灾害频发使电网运行风险加大等方面,阐述... 介绍广东电网的现状和结构特点,从电网安全稳定控制、安全防御系统建设、抑制短路电流过快增长、把握交直流混联电网运行规律、解决区域互联电网低频振荡问题、建设用地紧张及输电瓶颈现象、自然灾害频发使电网运行风险加大等方面,阐述目前广东电网运行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提出具体应对措施或防御对策.指出建设现代化大电网必须高度重视影响电网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及时化解电网运行风险,提高安全稳定控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结构 安稳控制 短路电流 交直流混联 运行故障 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电网直流融冰装置安装调试及实冰演练 被引量:13
3
作者 彭向阳 周华敏 杨楚明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8-102,105,共6页
介绍了广东电网直流融冰装置及接入系统参数配置、建设情况,提出融冰装置现场调试项目,详细阐述融冰装置系统调试结果,特别对线路通流试验时交直流系统、水冷系统运行参数、融冰回路温升、各电压等级系统谐波水平进行分析。提出直流融... 介绍了广东电网直流融冰装置及接入系统参数配置、建设情况,提出融冰装置现场调试项目,详细阐述融冰装置系统调试结果,特别对线路通流试验时交直流系统、水冷系统运行参数、融冰回路温升、各电压等级系统谐波水平进行分析。提出直流融冰装置调试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建议加装融冰滤波器以消除谐波危害,强调应加强融冰装置的运行维护和技术培训,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直流融冰装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融冰装置 现场调试 接入系统 谐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燃机主控系统特点及其一次调频特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肖小清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68-470,473,共4页
简要介绍GE的单轴和多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热力系统结构以及机组的主控系统特点,包括DCS侧的一次调频回路以及Mark侧的最小门控制逻辑、转速调节回路等。之后,通过试验了解GE单轴和多轴联合循环机组在转速阶跃扰动下各控制回路输... 简要介绍GE的单轴和多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热力系统结构以及机组的主控系统特点,包括DCS侧的一次调频回路以及Mark侧的最小门控制逻辑、转速调节回路等。之后,通过试验了解GE单轴和多轴联合循环机组在转速阶跃扰动下各控制回路输出及燃机、汽机负荷的动态响应情况,从而分析其控制特点和一次调频特性,最后针对提高多轴机组一次调频特性给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联合循环 一次调频 单轴 多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开断效应的绝缘子雨凇防覆冰方法 被引量:14
5
作者 韦晓星 贾志东 +3 位作者 孙振庭 关志成 许志海 彭向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6-192,1,共7页
输电线路覆冰灾害及其预防措施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输电线路及绝缘子防冰措施的研究中,利用表面材料对绝缘子表面进行修饰,使绝缘子表面具有发热、超疏水等特性,减缓甚至阻止过冷却水滴在绝缘子表面冻结的研究思路引起了... 输电线路覆冰灾害及其预防措施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输电线路及绝缘子防冰措施的研究中,利用表面材料对绝缘子表面进行修饰,使绝缘子表面具有发热、超疏水等特性,减缓甚至阻止过冷却水滴在绝缘子表面冻结的研究思路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基于电热型防冰涂料,提出了一种具有"开断效应"的绝缘子涂层防冰结构,即将半导体硅橡胶涂覆于绝缘子底部,绝缘子上表面不作涂覆,利用过冷却水滴与涂层形成的回路产生焦耳热进行防冰。在实验室中分别对洁净绝缘子和具有开断结构的涂层绝缘子进行了防冰对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开断结构的涂层绝缘子均具有较好的防冰效果,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小能耗;应用具有"开断效应"半导体涂层的绝缘子防冰方法具有良好的实验室防冰效果,涂层的稳定性、耐候性以及配置方式将是以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硅橡胶 开断效应 防冰 泄漏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的煤粉锅炉飞灰含碳量建模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月兰 马增益 +5 位作者 尤海辉 唐义军 沈跃良 倪明江 池涌 严建华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2,共7页
飞灰含碳量是煤粉锅炉运行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对其进行建模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对某660 MW机组四角切圆煤粉锅炉的飞灰含碳量进行建模。根据相关知识和运行经验,确定模型的初始输入参数;利用减法聚... 飞灰含碳量是煤粉锅炉运行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对其进行建模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对某660 MW机组四角切圆煤粉锅炉的飞灰含碳量进行建模。根据相关知识和运行经验,确定模型的初始输入参数;利用减法聚类算法自适应确定初始模糊规则和结构参数;利用由最小二乘估计算法和误差反向传播算法构成的混合学习算法对模糊神经网络的参数进行学习,完成飞灰含碳量模型的初始构建;对模型输入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最终输入参数,以降低输入参数对模型预测精度和复杂度的影响,完成飞灰含碳量预测模型的建立。该模型预测得到的结果精度较高,可真实反映飞灰含碳量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将ANFIS模型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及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训练样本数足够多的情况下,ANFIS模型对飞灰含碳量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更强的泛化能力;而在小样本情况下,LSSVM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灰含碳量 煤粉锅炉 ANFIS 减法聚类算法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BP神经网络 预测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几何多级轴流式压气机特性估算 被引量:6
7
作者 马文通 苏明 余南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2-76,共5页
由于涉及到变几何工况,燃气轮机系统仿真中压气机低转速工况特性计算最为困难,计算压气机的变几何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级叶栅的实验特性,推导出模型级轮周功及效率特性在变几何前后的对应关系。在由压气机总特性辨识出模型级定几... 由于涉及到变几何工况,燃气轮机系统仿真中压气机低转速工况特性计算最为困难,计算压气机的变几何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级叶栅的实验特性,推导出模型级轮周功及效率特性在变几何前后的对应关系。在由压气机总特性辨识出模型级定几何特性的基础上,估算模型级变几何特性,从而可由级堆叠方法计算出压气机在变几何工况下的总特性。新方法考虑到工质密度和转速变化对压气机特性的影响,改进了相似理论并使其可应用于可压缩流体计算中。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新的估算方法可以满足燃气轮机系统仿真的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系统 特性图 轴流式压气机 变几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部件间容积法的自然循环蒸发器动态仿真 被引量:5
8
作者 马文通 王岳人 余南华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共3页
蒸发器是锅炉吸收热量的关键部件之一,建立自然循环汽包锅炉蒸发器的动态模型并进行仿真,对研究汽包锅炉的动态特性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已有文献对自然循环蒸发器建模和仿真方法的基础上,从模块化建模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蒸发器内部结构进... 蒸发器是锅炉吸收热量的关键部件之一,建立自然循环汽包锅炉蒸发器的动态模型并进行仿真,对研究汽包锅炉的动态特性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已有文献对自然循环蒸发器建模和仿真方法的基础上,从模块化建模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蒸发器内部结构进行更为合理的假设和划分,建立了基于部件间容积法的自然循环汽包锅炉蒸发器动态数字仿真模型。利用所建模型对汽包锅炉蒸发器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不但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并且避免了传统方法的迭代问题,能够满足更大范围的动态和实时仿真要求,可以为各类自然循环蒸发器建模仿真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建模 动态仿真 蒸发器 自然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0kV线路多重雷击导致两侧开关断口绝缘击穿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彭向阳 钟定珠 李凯曼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6-148,共3页
介绍220 kV线路雷击故障、两侧变电设备受损及断路器内部故障的发现、处理过程,结合线路故障查巡、雷电参数、过电压及继电保护动作时序分析,确定线路两侧开关雷电侵入波同时受损原因。指出因较短线路遭受多重雷击,造成开关断口内、外... 介绍220 kV线路雷击故障、两侧变电设备受损及断路器内部故障的发现、处理过程,结合线路故障查巡、雷电参数、过电压及继电保护动作时序分析,确定线路两侧开关雷电侵入波同时受损原因。指出因较短线路遭受多重雷击,造成开关断口内、外绝缘不能承受侵入波及其反射波的叠加作用而击穿,灭弧室瓷套在内、外部电弧持续热效应下可能发生爆炸。建议开展110、220 kV SF6断路器雷电冲击、反极性工频联合电压试验,并在强雷地区变电站110、220 kV架空出线侧加装避雷器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空线路 雷击故障 线路开关 雷电侵入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电设备带电水冲洗技术探讨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晓国 杨楚明 饶章权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59-61,共3页
带电水冲洗是防止变电站设备发生污闪事故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分析了影响带电水冲洗技术推广的原因,介绍了带电水冲洗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并详细说明了带电水冲洗需要的各项安全措施。
关键词 污闪 带电水冲洗技术 变电设备 安全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实时仿真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8
11
作者 黄曙 梁晓兵 +1 位作者 高新华 代仕勇 《继电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52,共4页
针对变电站自动化发展中存在的检测难点,提出了基于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网络功能模块化思想设计的实时仿真装置,介绍了装置的测试原理、系统结构及功能。装置采用工业微机内嵌Windows2000操作系统,可实现海量数据测试、网络分层测试和设备... 针对变电站自动化发展中存在的检测难点,提出了基于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网络功能模块化思想设计的实时仿真装置,介绍了装置的测试原理、系统结构及功能。装置采用工业微机内嵌Windows2000操作系统,可实现海量数据测试、网络分层测试和设备性能测试、保护事件模拟重演、规约测试以及报文解析等功能。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装置能正确完成系统仿真和各类型设备的实时闭环仿真测试,为实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全面测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电站自动化 数字仿真 实时仿真 实时测试 功能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轮机轴向推力计算建模及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肖小清 冯永新 邓小文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43-346,共4页
轴流式汽轮机轴向推力既无法直接测量,又难以准确估计。给出一个细化的计算汽轮机轴向推力的数学模型,能够综合考虑机组抽汽改造、设备老化、机组大修调整等因素。该模型应用于解决某电厂4号机组的负推力问题,得到良好的效果,说明其对... 轴流式汽轮机轴向推力既无法直接测量,又难以准确估计。给出一个细化的计算汽轮机轴向推力的数学模型,能够综合考虑机组抽汽改造、设备老化、机组大修调整等因素。该模型应用于解决某电厂4号机组的负推力问题,得到良好的效果,说明其对轴向推力变化的预测准确,能够指导推力问题分析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推力 建模 汽轮机 轴向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准同步算法和IIR-Hilbert变换器的无功测量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国营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34,38,共4页
非正弦电路的无功测量是当前电力测量研究的热点。在给定定义下,为了准确测量全无功电能,本文介绍了一种结合准同步算法和离散Hilbert的无功测量方法。解决了传统移相方法无法测量谐波无功的问题,同时,由于采用了准同步算法,其目标精度... 非正弦电路的无功测量是当前电力测量研究的热点。在给定定义下,为了准确测量全无功电能,本文介绍了一种结合准同步算法和离散Hilbert的无功测量方法。解决了传统移相方法无法测量谐波无功的问题,同时,由于采用了准同步算法,其目标精度可以适应较宽的电网频率波动。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相当于同步采样法的测量精度。基于准同步算法和IIR-Hilbert变换器的无功测量方法,具有硬件成本低、测量精度高和易于实现等特点,适用于多功能电能表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弦电路 无功功率 准同步算法 IIR-Hilbert变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轮给粉机下粉不稳定问题分析及处理
14
作者 孔文勇 沈跃良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0-43,共4页
对叶轮给粉机下粉不稳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给粉机下粉不稳与出粉管内有较大的正压波动,以及该波动无法有效传导至测量叶轮间煤粉的上部间隙有关,出粉管内静压和煤粉的粘性是影响下粉的主要因素。降低出粉管静压,减小煤粉的粘性,或... 对叶轮给粉机下粉不稳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给粉机下粉不稳与出粉管内有较大的正压波动,以及该波动无法有效传导至测量叶轮间煤粉的上部间隙有关,出粉管内静压和煤粉的粘性是影响下粉的主要因素。降低出粉管静压,减小煤粉的粘性,或增加外部作用力,可提高给粉机下粉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叶轮给粉机 煤粉 静压 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