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纳米生物玻璃的体外成骨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玉莉 陈晓峰 +3 位作者 韩雪 苗国厚 胡庆 雷波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2年第6期7-11,55,共6页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因其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能目前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对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及形态对细胞性能的影响研究的较少。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结合模板仿生技术合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形态的微纳米生物活...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因其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能目前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对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及形态对细胞性能的影响研究的较少。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结合模板仿生技术合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形态的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了这种微纳米结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性能(ALP,Runx2,Col1a1和OPN)的影响,结果证明具有规则形态的生物活性玻璃(SBG)相比不规则形态的生物活性玻璃(IBG)更能促进细胞的体外成骨性能,为将来设计具有特定结构的生物活性玻璃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生物玻璃 溶胶-凝胶技术 碱性磷酸酶 成骨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的细胞基因激活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庆 陈晓峰 +1 位作者 董艳梅 宫玮玉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577-582,630,共7页
微纳米生物材料目前已成为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大量研究表明具有微纳米结构特征的生物材料表现出了积极的生物学响应。生物活性玻璃(BG)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是一类重要的骨修复材料。而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 微纳米生物材料目前已成为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大量研究表明具有微纳米结构特征的生物材料表现出了积极的生物学响应。生物活性玻璃(BG)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是一类重要的骨修复材料。而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MNBG)因其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能,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对MNBG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制备、表征以及其表面类骨羟基磷灰石矿物在SBF溶液中的形成活性等方面,关于MNBG的细胞相容性以及基因激活性能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通过溶胶-凝胶法结合模板仿生技术合成了具有特殊微纳米结构和形态的MNBG,并将其浸提液与MG-63细胞共培养,研究生物玻璃溶出物对细胞增殖,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证明相比于传统的熔融法制备的生物玻璃(45S5)浸提液,MNBG浸提液能够明显促进细胞增殖,激活细胞成骨相关基因,上调相关蛋白的表达,为设计和制备具有基因介导作用的新型生物活性玻璃骨修复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 溶胶-凝胶技术 模板仿生 基因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的基因转染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惠 陈晓峰 +2 位作者 李贤 李玉莉 林泽枫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23-1028,共6页
生物活性玻璃由于含有钙、磷成分,因此在基因转染方面具有应用潜能。本研究通过溶胶-凝胶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连续介孔或分级纳米孔的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纤维(BGF),并将其用于基因转染。实验结果显示,BGF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可大量... 生物活性玻璃由于含有钙、磷成分,因此在基因转染方面具有应用潜能。本研究通过溶胶-凝胶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连续介孔或分级纳米孔的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纤维(BGF),并将其用于基因转染。实验结果显示,BGF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可大量释放Ca2+和PO43-,这些释放的离子在沉积的同时可装载质粒DNA,起到基因转染载体的作用,转染效率与BGF之间具有剂量依赖性。当质粒浓度为1μg/mL、BGF浓度为1000μg/mL时,细胞的转染效率可达对照组(脂质体转染试剂)的50%以上。其转染机理与传统的磷酸钙基因转染类似,而其较好的离子溶出保障了其使用的稳定性,有望替代纳米磷酸钙转染体系用于基因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 纤维 基因转染 磷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P27作为评价皮肤急性刺激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贤英 张磊 +4 位作者 戴桃李 孟甜 李淑华 张齐好 黄亚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87-891,共5页
目的:应用蛋白组学技术筛选用于评价化合物皮肤急性刺激性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2种欧盟列举的具有代表性的皮肤刺激性化合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LS)、10-十一碳烯酸(UA)和1种非刺激性化合物3,3'-二硫代二丙酸(DA),严格按照体... 目的:应用蛋白组学技术筛选用于评价化合物皮肤急性刺激性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2种欧盟列举的具有代表性的皮肤刺激性化合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LS)、10-十一碳烯酸(UA)和1种非刺激性化合物3,3'-二硫代二丙酸(DA),严格按照体外评价皮肤刺激性替代方法的检测流程,使人体皮肤组织暴露于化合物15 min,然后裂解组织,提取蛋白,进行二维电泳;选择蛋白表达差异点,进行质谱鉴定,并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差异蛋白的表达。结果:在鉴定的8个蛋白点中,SLS和UA刺激使人体皮肤热休克蛋白27(HSP27)的表达显著上调,与Western blotting结果一致。结论:HSP27有可能成为评价皮肤刺激性体外替代方法体系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其表达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关系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刺激 热休克蛋白27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硬组织修复材料仿生设计制备和临床转化
5
作者 赵菡 卫彦 +15 位作者 张学慧 杨小平 蔡晴 宁成云 徐明明 刘雯雯 黄颖 何颖 郭亚茹 江圣杰 白云洋 吴宇佳 郭雨思 郑晓娜 李文静 邓旭亮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共5页
口腔疾病几乎涉及到每个个体,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积累的重要问题。牙齿和颌骨是行使口腔功能和支撑外貌轮廓的重要结构基础。小范围牙齿缺损可能引发牙本质过敏症,大范围缺损则会导致牙齿... 口腔疾病几乎涉及到每个个体,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积累的重要问题。牙齿和颌骨是行使口腔功能和支撑外貌轮廓的重要结构基础。小范围牙齿缺损可能引发牙本质过敏症,大范围缺损则会导致牙齿形态和功能破坏,而牙齿缺失常造成牙槽骨吸收低平,不利于后续修复。临床上牙本质过敏症治疗手段非常有限,以牙本质小管封闭为主,其效果不佳且易复发;材料充填是牙体缺损治疗的主要手段,但现有材料与牙齿力学性能匹配差,界面结合不足,修复体寿命短;而牙槽骨低平的垂直骨增量则是世界性难题。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牙齿微观结构及其构效关系的深入解析,缺少对牙槽骨再生微环境的深入认识,导致材料设计忽视了从微观结构功能仿生到宏观效果实现的协同考量。因此,发展牙齿/颌骨结构与功能高度仿生的修复材料新技术与临床新策略是目前口腔医学研究的重要战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修复材料 骨组织引导再生膜 电学微环境 骨充填材料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的提纯及海藻酸钙多孔支架的制备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杨 任力 +1 位作者 季培红 王迎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2-147,共6页
采用丙酮沉淀法对海藻酸钠原料进行了提纯,对纯化后的海藻酸钠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和凝胶渗透色谱测试,并测定了提纯前后海藻酸钠样品中剩余蛋白质的含量.此外,通过CaCl2-海藻酸钠、CaSO4/GDL-海藻酸钠和Ca-EDTA/GDL-海藻酸钠3种交联体... 采用丙酮沉淀法对海藻酸钠原料进行了提纯,对纯化后的海藻酸钠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和凝胶渗透色谱测试,并测定了提纯前后海藻酸钠样品中剩余蛋白质的含量.此外,通过CaCl2-海藻酸钠、CaSO4/GDL-海藻酸钠和Ca-EDTA/GDL-海藻酸钠3种交联体系制备了多种海藻酸钙三维多孔支架材料.研究结果表明:由质量分数为2.5%~3.0%的海藻酸钠所制得的Ca-EDTA/GDL-海藻酸钙三维多孔支架材料中微孔分布均匀,比表面积较大,且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该支架有可能用作组织工程和细胞工程中培养细胞的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多孔支架 海藻酸钙 海藻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精神疾病自动分类与预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小怡 周静 +3 位作者 柯鹏飞 孔令茵 吴逢春 吴凯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2-763,共12页
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病理机制仍有许多未知,客观临床诊断标准也十分欠缺,其诊断与预后面临巨大挑战。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影像数据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神经病理机制的探索和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发掘。相比于实现群体水平... 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病理机制仍有许多未知,客观临床诊断标准也十分欠缺,其诊断与预后面临巨大挑战。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影像数据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神经病理机制的探索和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发掘。相比于实现群体水平分析的传统单变量分析方法,机器学习模型基于神经影像数据,实现神经精神疾病的个体化、智能化预测。综述近年来基于机器学习的神经精神疾病自动分类与预测研究进展,从机器学习基本原理和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与帕金森病等4种典型神经精神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目前,疾病自动分类与预测研究还存在着样本量小、可重复性低等局限性,未来可以通过多站点数据协同分析来提高研究的样本量。此外,深度学习和跨疾病诊断与预测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神经精神疾病 神经影像 分类与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驱动二氧化锰纳米马达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黄秋月 张亚茹 +4 位作者 李佳贤 时霄霄 缪玮珉 巫佳思 杜金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3-38,共6页
近年来,基于微纳米马达的研究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兴趣,其中,对微米尺度的马达研究占多数,而纳米马达的制备更具有挑战性。本研究介绍了一种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来源广泛、尺寸可在纳米至微米尺度范围内精确调控的微纳米马达体系。首先合... 近年来,基于微纳米马达的研究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兴趣,其中,对微米尺度的马达研究占多数,而纳米马达的制备更具有挑战性。本研究介绍了一种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来源广泛、尺寸可在纳米至微米尺度范围内精确调控的微纳米马达体系。首先合成了尺寸可控的SiO2纳米颗粒,采用Pickering乳液法制备微米尺寸的胶体囊,裸露的SiO2进一步催化高锰酸钾(KMnO4)还原生成二氧化锰(MnO2)/SiO2Janus纳米颗粒,MnO2催化过氧化氢(H2O2)分解产生氧气,从而推动马达运动。利用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镜(TEM)表征了SiO2模板的尺寸,其在140nm(SS1)到630nm(SS5)内可控。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所形成的胶体囊表面SS1的分布情况,研究了石蜡与SS1质量比对SS1在胶体囊表面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当二者质量比达到40∶1时,SS1能在石蜡表面实现单层分布,并且有一部分嵌入石蜡中。通过紫外(UV)、DLS、TEM等方法进行表征,证实了自驱动MnO2纳米马达的Janus结构。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并使用ImageJ、MATLAB等软件进行运动分析,发现SS5纳米马达在0.5%H2O2溶液中的均方位移比在超纯水中长,且扩散系数从超纯水中的0.56μm2/s增加到1.26μm2/s,增加了1.25倍,证实了自驱动MnO2纳米马达的有效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马达 自驱动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