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程胜 林龙勇 +4 位作者 李俊春 韩存亮 李晓源 李朝晖 邓一荣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9,共13页
我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产资源丰富,近几十年来,无序民采和商业矿采活动给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已极度威胁到当地农产品质量与人体健康安全。目前,寻找合适的矿山土壤与生态修复技术是国内外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 我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产资源丰富,近几十年来,无序民采和商业矿采活动给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已极度威胁到当地农产品质量与人体健康安全。目前,寻找合适的矿山土壤与生态修复技术是国内外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本文在全面调研和搜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明了采矿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评价了矿区居民的人体健康风险,总结了土壤修复与植被恢复技术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中的应用进展。最后结合各修复技术特点和场地条件展望了稀土矿区的未来用途,以期改善其恶劣的土壤与生态条件、促进稀土矿区环境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人体健康风险 土壤修复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典型电镀场地氯代烃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价
2
作者 廖高明 邓一荣 +3 位作者 刘丽丽 钟名誉 吕明超 李洪伟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14-1825,共12页
土壤和地下水氯代烃污染是污染场地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查明其分布特征并开展精细化风险评估可为场地精准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粤港澳大湾区某典型电镀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采集212个土壤样品和13个地下水样品,分析氯代烃的污染程... 土壤和地下水氯代烃污染是污染场地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查明其分布特征并开展精细化风险评估可为场地精准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粤港澳大湾区某典型电镀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采集212个土壤样品和13个地下水样品,分析氯代烃的污染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结合蒙特卡洛模拟分析其健康风险水平。结果表明:①粤港澳大湾区某典型电镀污染场地土壤主要存在三氯乙烯和氯乙烯污染,地下水存在三氯乙烯和顺-1,2-二氯乙烯污染。污染物含量呈现高峰态分布和正偏度特征,数据离散度较高,变异系数均高于147%,符合点源泄漏污染规律。②污染羽主要集中在生产区、污水处理站和仓库区域,三氯乙烯和氯乙烯在土壤垂向分布上具有一定连续性。迁移动力学分析发现,地下水中三氯乙烯和顺-1,2-二氯乙烯随地下水流向作用下向西进行了迁移,从而可能导致仓库等非生产区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地下水中非特征污染物顺-1,2-二氯乙烯可能是三氯乙烯自然衰减的降解产物。③土壤中三氯乙烯和氯乙烯健康风险在95%置信水平下不可接受,地下水氯代烃健康风险可接受。土壤中三氯乙烯和氯乙烯总致癌风险大于1×10-6的概率分别为25.74%和8.14%,三氯乙烯危害指数大于1的概率为73.77%。通过单点估计的传统风险评估,土壤三氯乙烯和氯乙烯的总致癌风险和危害指数均高于概率风险评估95%分位值。暴露周期和污染物含量对健康风险的影响较大,吸入氯代烃气态污染物是最主要的暴露途径。研究显示,该电镀场地氯代烃污染较严重,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概率健康风险评估可降低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得到更为丰富的健康风险评价信息,可以作为现有风险评估体系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烃 污染特征 概率风险评估 蒙特卡洛模拟 电镀 自然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我国污染地块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吴俭 邓一荣 +1 位作者 肖荣波 谭海剑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8年第3期1-3,共3页
分析了我国污染地块环境管理的现状,以及当前存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健全、备案制还是信息公开的不确定、修复行业亟须引导规范等问题,提出了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加强对从业单位的管理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污染地块 环境风险管理 备案制 信息公开 从业资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油站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问题思考与对策 被引量:8
4
作者 赵璐 邓一荣 +1 位作者 黄霞 孙琼莉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9年第4期4-7,共4页
分析了加油站对土壤与地下水的可能污染途径,结合广州市加油站分布现状及远景规划,借鉴国内外环境管理先进经验,提出了全面开展加油站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强化加油站环境监测管理要求、加快推进防渗设施改造工作、完善选址过程... 分析了加油站对土壤与地下水的可能污染途径,结合广州市加油站分布现状及远景规划,借鉴国内外环境管理先进经验,提出了全面开展加油站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强化加油站环境监测管理要求、加快推进防渗设施改造工作、完善选址过程中的环保准入要求、加强风险管控与修复工作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油站 土壤 地下水 环境管理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化稳定化技术修复汞污染土壤的中试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洪伟 邓一荣 +1 位作者 肖荣波 陆海建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56-1159,共4页
以某化工厂内含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固化稳定化技术的中试试验,研究水泥和硫化钠的药剂配比和搅拌方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泥添加量增大,汞的浸出浓度大体降低;随着硫化钠添加量的增大,汞的浸出浓度呈现明显上升... 以某化工厂内含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固化稳定化技术的中试试验,研究水泥和硫化钠的药剂配比和搅拌方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泥添加量增大,汞的浸出浓度大体降低;随着硫化钠添加量的增大,汞的浸出浓度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当水泥和硫化钠联用时,浸出液中汞未检出,处理效果较好;搅拌方式对土壤中汞的处理效果影响较小。综合考虑经济成本、处理效果以及增容等因素,建议采用0.05%(质量分数,下同)工业级硫化钠+5.00%复合硅酸盐水泥P.C32.5的药剂配比和挖机铲斗混合搅拌的方式对土壤中的汞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汞污染 土壤污染 固化稳定化 中试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典型稀土元素高丰度区土壤Ce和La的富集原因及环境风险评价
6
作者 林龙勇 程胜 +5 位作者 王俊 李韦钰 张晓露 黄灶泉 李朝晖 邓一荣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9,共8页
华南地区离子型稀土资源较为丰富,但地质背景高和稀土无序开采可能会导致部分区域出现土壤稀土元素含量大幅升高,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本文以广东省北部某典型稀土元素高丰度区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Ce和La的富集原因进行... 华南地区离子型稀土资源较为丰富,但地质背景高和稀土无序开采可能会导致部分区域出现土壤稀土元素含量大幅升高,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本文以广东省北部某典型稀土元素高丰度区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Ce和La的富集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并采用污染负荷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等方法评价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区域浅层土壤Ce和La含量最高,均值分别约为170μg/g和89.9μg/g,远高于广东和全国土壤背景值。地质背景高是土壤Ce和La元素高丰度分布的首要因素,稀土无序开采是西部高丰度区土壤Ce和La元素含量进一步升高的重要原因。西部区域土壤的Ce和La元素的污染负荷指数为1.97和2.10,分别属于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水平。研究区土壤Ce和La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别约为0.37~3.79和0.18~6.15,远小于20,表明单一Ce和La元素对于当地的生态风险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华南离子型稀土元素高丰度区的土壤污染成因分析和综合整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CE LA 富集机制 环境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方法的区域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分析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韩存亮 罗炳圣 +4 位作者 常春英 邓一荣 熊键 王俊 李朝晖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6-183,共8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分析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与来源对污染预防及风险管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选择珠江三角洲地区某农业土壤集中分布区域,综合采用相关分析、土壤剖面元素分布、同位素比值、主成分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等多...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分析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与来源对污染预防及风险管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选择珠江三角洲地区某农业土壤集中分布区域,综合采用相关分析、土壤剖面元素分布、同位素比值、主成分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等多种方法,开展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与源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累积程度最高的重金属为Hg,其次为Cd和Zn,其平均含量分别为珠江三角洲区域土壤背景值的3.22、1.29和1.09倍,As、Pb、Cr、Ni、和Cu平均含量均低于区域背景值。土壤中Hg含量仅与Pb呈极显著正相关,两者呈现较强的同源性,在高含量分布区土壤剖面垂直方向的表层聚集特征明显,呈外源输入为主的特征。主成分分析与稳定性同位素比值法相结合能够进一步对研究区的主要污染元素Hg与Pb进行来源识别,土壤中Hg和Pb的累积与工业、交通等人为活动输入高度相关。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对重金属来源进行定量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Hg和Pb的累积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活动等人为源;土壤Cr和Ni主要为自然地质背景来源;Cd、Cu、Zn和As除自然地质背景来源外,还受到流域上游物质迁移沉积作用的影响。综合采用多种源解析方法开展区域农业土壤污染成因分析,能够通过方法间的相互结合与印证来提高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源解析 同位素比值 主成分分析 正定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和干湿交替对修复后土壤铬的稳定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常春英 曹浩轩 +3 位作者 陶亮 刘丽丽 陈文洁 吕贻忠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50-1158,共9页
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修复后的场地和土壤因其污染物未彻底清除而备受关注,外界环境胁迫下重金属存在再活化的风险,但再活化的速率和形式尚不明确.我国华南地区高温多雨,水热交换频繁剧烈,固化/稳定化后修复场地的安全利用面临更大的潜... 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修复后的场地和土壤因其污染物未彻底清除而备受关注,外界环境胁迫下重金属存在再活化的风险,但再活化的速率和形式尚不明确.我国华南地区高温多雨,水热交换频繁剧烈,固化/稳定化后修复场地的安全利用面临更大的潜在风险.以珠三角地区2个典型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淹水和干湿交替对土壤重金属铬(Cr)的释放、形态转化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淹水和干湿交替可提高已固化/稳定化土壤中Cr的浸出浓度.场地A和B土壤Cr的浸出浓度较淹水前分别上升了1.32和8.72倍,干湿交替后场地A土壤Cr的浸出浓度略有下降,场地B土壤Cr的浸出浓度则增加了4.32倍.②淹水和干湿交替促使已固化/稳定化的Cr从酸可提取态向相对稳定的可氧化态等转化.场地A和B土壤中酸可提取态Cr含量较淹水前的变化率分别为-60.17%和-14.34%,可氧化态Cr含量的变化率分别为2.71%和13.30%;干湿交替后土壤可提取态Cr含量的变化率分别为-28.78%和-2.13%,可氧化态Cr含量的变化率分别为5.48%和10.22%.③淹水通过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点位(E_(h))、pH和无定形氧化铁等影响Cr的稳定性,促使Mn^(4+)、Fe^(3+)的还原和Cr的重新释放;干湿交替较淹水处理对固化/稳定化体系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显示,水分胁迫可提高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Cr的浸出浓度、改变赋存形态,但其浸出浓度远低于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和HJ/T 301—2007《铬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暂行)》规定的浸出液浓度限值;鉴于外界环境胁迫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当前“一评定终身”的效果评估管理模式对未彻底清除污染物场地后期监管的无力性,持续关注和系统管控是实现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场地可持续安全利用的必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 干湿交替 固化/稳定化 土壤重金属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某典型耕地土壤污染源头调查与风险管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韦钰 邓一荣 +3 位作者 向萍 刘丽丽 林龙勇 马娇阳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23期76-79,共4页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传统矿产资源开采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持续下降,且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伤,主要表现为周边流域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通过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减少污染物排放,可以显著降低土壤...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传统矿产资源开采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持续下降,且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伤,主要表现为周边流域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通过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减少污染物排放,可以显著降低土壤环境风险和后期治理成本,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本研究通过对场地内尾矿、土壤和地下水开展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研究区内土壤污染风险。基于研究区内存在土壤、废渣、废水三重污染,下游有河流与农田等敏感受体,属于典型土壤污染源头。本研究通过系统识别研究区内重金属污染问题,制订“风险管控”策略,重点完成现有重金属污水安全处理、积存矿渣、污泥无害化处置,清除地块最为急迫的环境风险源,然后再配套截水渠工程,通过“生态恢复-生态拦截-人工湿地系统”多级生态屏障技术防止重金属向周边环境扩散,实现对地块未来环境的风险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源头 调查 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二氧化碳封存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2
10
作者 邓一荣 汪永红 +6 位作者 赵岩杰 谷培科 肖瑾 周健 李朝晖 于志强 彭平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9-439,共11页
化石能源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地球大气中CO_(2)等温室气体持续增加,引发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利用碳封存手段来控制碳排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使我国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又能发展相应碳封存产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 化石能源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地球大气中CO_(2)等温室气体持续增加,引发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利用碳封存手段来控制碳排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使我国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又能发展相应碳封存产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较为系统地阐明了CO_(2)-EOR、CO_(2)-ECBM等典型陆地碳封存和天然气水合物封存、海洋沉积物封存等典型海洋碳封存的技术原理、特点等;明确了国内碳排放概况与封存潜力;介绍了我国规模在几万吨/年到百万吨/年之间典型碳封存示范项目特点以及与国外的差距;列明了现阶段碳封存的主要挑战。针对我国碳封存领域发展现状,结合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在政策法规方面建议完善碳封存政策支持与标准规范体系,探索建立相应碳封存法律法规;进一步探查碳封存场所和潜力,调查适宜碳封存场所,探明典型区域碳封存潜力;在碳封存技术领域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借鉴国外碳封存先进技术与经验。加大CCS(碳捕获与封存)、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各环节的工程投资力度与建设规模,打造经典碳封存示范项目以及产业集群。鉴于广东省在碳达峰之前具有万亿级碳封存产业规模的潜力,推动其最具碳封存潜力的沿海区域率先实现碳封存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探索碳封存产业集群模式示范平台试点,培育万亿级碳封存产业,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碳中和 碳封存 碳封存产业 碳封存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氧)化钽可见光催化降解阿特拉津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一荣 赵璐 +3 位作者 杜瑛珣 陆海建 候思颖 杨子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1-97,129,共8页
采用高温气固相氮化法制备了具有可见光响应能力的氮(氧)化钽并将其引入可见光-类Fenton体系,考察了降解以阿特拉津(ATZ)为代表的POPs的性能,结果表明:ATZ的降解效果显著,反应20 min时降解率已接近50%,60 min时降解率超95%,反应180min... 采用高温气固相氮化法制备了具有可见光响应能力的氮(氧)化钽并将其引入可见光-类Fenton体系,考察了降解以阿特拉津(ATZ)为代表的POPs的性能,结果表明:ATZ的降解效果显著,反应20 min时降解率已接近50%,60 min时降解率超95%,反应180min后已检测不出ATZ,其光化学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重复降解实验表明,催化剂的稳定性良好。氮(氧)化钽可见光-类Fenton体系通过产生具有强氧化性·OH自由基降解ATZ,其首先攻击ATZ氨基侧链上的C-N键产生脱烷基作用,之后通过脱氯作用、脱氨基作用等降解去除阿特拉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钽 可见光 类FENTON 光催化 阿特拉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块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感应电磁法与高密度电阻率法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陆海建 邓一荣 +3 位作者 邓达义 刘丽丽 赵岩杰 李朝晖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2,共8页
联合采用感应电磁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城市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进行测评,以华南某典型重金属污染地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重点区域开展电磁扫描,在二维空间刻画出潜在污染区域,然后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一步刻画污染深度和垂直污染范围.研... 联合采用感应电磁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城市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进行测评,以华南某典型重金属污染地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重点区域开展电磁扫描,在二维空间刻画出潜在污染区域,然后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一步刻画污染深度和垂直污染范围.研究区废渣堆放位置和污水处理池下游的0~8.0 m、3.5~10.5 m深度范围存在多个电阻率小于8Ω·m的低电阻异常区(疑似重金属污染区域),其中低电阻异常区的砷(As)和铅(Pb)污染严重,最大质量分数分别达1170.00、2700.00 mg/kg.结果表明:感应电磁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联合探测污染地块重金属污染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能初步表征重金属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而指导后续靶向钻探布点和采样,为污染地块的精准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地块 土壤 重金属 感应电磁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 异常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健康风险评估的棕地再开发利用控规优化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邓一荣 刘丽丽 +3 位作者 李韦钰 杨子鹏 肖荣波 彭平安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23-229,共7页
随着产业转移政策的加快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其遗留的大量城市棕地在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土壤污染问题,不合理的规划易导致人居环境健康安全及土壤修复成果过高问题。论文以南方某大型有机化工污染场地为例,针对S1... 随着产业转移政策的加快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其遗留的大量城市棕地在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土壤污染问题,不合理的规划易导致人居环境健康安全及土壤修复成果过高问题。论文以南方某大型有机化工污染场地为例,针对S1(修正前的土地利用规划)、S2(修正前的土地利用规划A)、S3(修正后的土地利用规划B)三种规划的暴露情景,分析不同情景下场地土壤中苯污染的暴露途径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不同用地规划的环境风险和土壤修复目标值存在差异。若能在棕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结合土壤污染情况,对其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优化调整,可减少其健康风险和修复费用,有利于解决土壤修复成本过高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地 健康风险评估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典型镉污染地区土壤-农产品镉含量与人群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8
14
作者 董敏刚 彭梓濠 +1 位作者 常春英 庄长伟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3-138,共6页
选取南方某典型镉污染地区,在县级行政区域尺度上采集了200对土壤-水稻和142对土壤-蔬菜样品,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以及镉在农产品和土壤中的全量。结果表明,土壤镉含量在0.04~8.20 mg/kg,均值0.83 mg/kg,中位值0.54 mg/kg,其中55%的样品... 选取南方某典型镉污染地区,在县级行政区域尺度上采集了200对土壤-水稻和142对土壤-蔬菜样品,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以及镉在农产品和土壤中的全量。结果表明,土壤镉含量在0.04~8.20 mg/kg,均值0.83 mg/kg,中位值0.54 mg/kg,其中55%的样品超过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稻米镉(干重)含量在0.02~2.61 mg/kg,均值0.37 mg/kg,中位值0.44 mg/kg,超标率为54%;蔬菜镉(鲜重)含量在0.01~1.28 mg/kg,超标率为29%。结合膳食数据评估了当地居民膳食镉摄入情况,计算表明,当地居民通过食用自产稻米与蔬菜,日均膳食摄入镉的量为2.98~5.19μg/kg BW,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推荐值(每月耐受摄入量为25μg/kg BW,每月以30 d计,日均耐受摄入量为0.83μg/kg BW)的3.58~6.23倍。儿童(4~11岁)因单位体重摄入的食物量较高,产生的暴露风险高,日均镉摄入量高达5.19μg/kg BW,是JECFA限量值的6.23倍。因此,亟需采取行动降低当地人群的镉暴露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 农产品 镉含量 稻米 镉暴露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2纳米管对水源水中MC-LR的光催化降解 被引量:6
15
作者 邓一荣 赵璐 +3 位作者 苏雅玲 钟音 彭平安 肖荣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498-2504,共7页
采用"草酸+氟化铵"水相电解液体系通过阳极氧化法制备出了TiO_2纳米管材料,可有效光催化深度降解水源水中的微囊藻毒素(MC-LR).结果表明,阳极氧化电压为20V、组分配比为1/12mol/L H_2C_2O_4·2H_2O+0.5wt%NH_4F、电解液p ... 采用"草酸+氟化铵"水相电解液体系通过阳极氧化法制备出了TiO_2纳米管材料,可有效光催化深度降解水源水中的微囊藻毒素(MC-LR).结果表明,阳极氧化电压为20V、组分配比为1/12mol/L H_2C_2O_4·2H_2O+0.5wt%NH_4F、电解液p H值为4、阳极氧化时间1~2h的条件下制得的纳米管形貌最清晰,孔径为50nm左右,管长为250~600nm;催化剂经过500~600℃的温度煅烧后对MC-LR的光催化降解效率相对较高;pH值在3.5或8左右时,有利于MC-LR的光催化降解,且光化学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MC-LR的光催化降解机理主要包括产生的强氧化性·OH自由基对Adda支链共轭双键、Mdha氨基酸单双键以及Adda支链中甲氧基等部位的攻击氧化和肽键的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纳米管 光催化 微囊藻毒素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S介导下的1,2-二溴乙烷非生物自然衰减 被引量:2
16
作者 谷春云 廖高明 +1 位作者 邓一荣 马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632-4638,共7页
研究了在厌氧环境中FeS(马基诺矿)对1,2-二溴乙烷(EDB)的还原降解.结果显示,在厌氧条件下FeS可有效降解EDB,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校正后的kobs为(0.065±0.003)d^(-1)(R^(2)=0.91),EDB降解半衰期为11d.综合运用比表面仪(BET... 研究了在厌氧环境中FeS(马基诺矿)对1,2-二溴乙烷(EDB)的还原降解.结果显示,在厌氧条件下FeS可有效降解EDB,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校正后的kobs为(0.065±0.003)d^(-1)(R^(2)=0.91),EDB降解半衰期为11d.综合运用比表面仪(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SEM-EDS)对反应前后的FeS进行了表征,数据显示FeS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为反应提供了较多的活性位点.随着反应的进行FeS会转化为针铁矿(FeO(OH))和硫复铁矿(Fe_(3)S_(4)).EDB的降解速率随着硫化物浓度和FeS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在高pH值条件下EDB降解的更快.另外金属离子Co^(2+)和Cu^(2+)能促进FeS对EDB的降解,而Mn^(2+)则会抑制该反应.综上,含水层介质中的FeS可以实现EDB的非生物自然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代烃 地下水修复 地下水污染 加油站 自然衰减 含铅汽油 非生物降解 含铁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密度聚乙烯膜负载型Fe/N-TiO2制备及光催化降解二苯胺 被引量:2
17
作者 邓一荣 张永来 +1 位作者 赵璐 吴俭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15-1018,1032,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研制了Fe、N单独掺杂或Fe、N共同掺杂改性TiO_2催化剂,并用浸渍法负载于低密度聚乙烯(LDPE)膜上,制备出LDPE膜负载型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能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并考... 采用溶胶凝胶法研制了Fe、N单独掺杂或Fe、N共同掺杂改性TiO_2催化剂,并用浸渍法负载于低密度聚乙烯(LDPE)膜上,制备出LDPE膜负载型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能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并考察了催化剂种类、二苯胺(DPA)初始浓度、pH、曝气等因素对降解DPA的影响。结果表明:LDPE膜负载型Fe/N-TiO_2在可见光区有较强的吸收;负载的Fe/N-TiO_2粒子均匀地分布于LDPE膜表面;在氙灯的可见光照射下,DPA初始质量浓度为20mg/L、曝气量为2L/min、溶液pH为3时,Fe/N-TiO_2光催化反应90min时DPA降解率可达到8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FE N 共同掺杂 光催化降解 二苯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化工地块地下水分层调查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丽丽 邓一荣 +3 位作者 林挺 陆海建 李朝晖 卢光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7-72,78,共7页
以粤港澳大湾区某典型有机化工地块为研究对象,采用丛式井分层调查不同深度地下水苯含量,并通过分层评估明确不同深度地下水的人体健康风险水平,确定苯的修复目标值、修复范围及相应策略。结果表明:该地块上层地下水苯最大质量浓度为744... 以粤港澳大湾区某典型有机化工地块为研究对象,采用丛式井分层调查不同深度地下水苯含量,并通过分层评估明确不同深度地下水的人体健康风险水平,确定苯的修复目标值、修复范围及相应策略。结果表明:该地块上层地下水苯最大质量浓度为7440.0μg/L,下层为30000.0μg/L,说明地下水受到苯污染,且下层地下水污染程度较上层更严重。上层地下水苯最大致癌风险为6.34×10^-6,下层为6.99×10^-6,两者均高于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1.00×10^-6;上层地下水苯修复目标值为1174.0μg/L,下层为4288.0μg/L。上层地下水修复面积为29100 m^2,下层为38600 m^2。若不进行分层评估,下层地下水修复面积高达61000 m^2,较分层评估增加58%。由于地下水的主要暴露途径为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因此风险管理与控制时应避免和减少吸入室内空气;基于评估结果,修复下层地下水时应优先考虑原位修复技术。结合水文地质情况,对地下水进行分层调查与健康风险评估能更有效地反映地下水污染真实程度和精准核定修复量,有利于后续的地块修复技术方案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地块 分层采样 地下水 分层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ES模型的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晓露 吕明超 +2 位作者 邓一荣 庄长伟 刘丽丽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19期93-96,共4页
本文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结合EES模型从环境、经济及社会3方面选取23个评价指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对2000—2019年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9年... 本文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结合EES模型从环境、经济及社会3方面选取23个评价指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对2000—2019年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9年,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呈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安全等级从Ⅴ级提升到Ⅱ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指数呈现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地垦殖率、工业“三废”等指标是影响环境指数的重要因素;经济指数持续上升,增幅最大;社会指数呈现小幅波动总体平稳上升趋势,科研、教育投入指标影响较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 EES模型 熵值法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