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臭氧污染对广东省2020年空气质量目标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13
1
作者 汪宇 区宇波 +4 位作者 陈多宏 陈诗琳 赵燕 翟宇虹 梁家权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0-123,128,共5页
广东省2020年空气质量考核要求PM2.5不超过33μg/m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92.5%。在减排努力下,广东省PM2.5持续下降,2018年达到31μg/m3,但由于臭氧超标率日益上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欠佳。区域背景浓度上升、地形不利于扩散... 广东省2020年空气质量考核要求PM2.5不超过33μg/m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92.5%。在减排努力下,广东省PM2.5持续下降,2018年达到31μg/m3,但由于臭氧超标率日益上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欠佳。区域背景浓度上升、地形不利于扩散、高温时间长、热带气旋活跃、副热带高压影响持续时间长、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强度高等客观因素,加剧了广东省臭氧污染,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目标的可达性。当前以PM2.5防治为主,臭氧防治有效路径尚未明确,建议考虑影响臭氧污染的客观因素,使用参比状态监测数据作为考核依据,统计方法采用3年滑动平均,允许考核目标上下浮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目标 臭氧污染 影响因素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空气质量模型的广东省臭氧生成速率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沈劲 刘瑀菲 +3 位作者 晏平仲 谢敏 陈多宏 区宇波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7-164,共8页
使用WRF/CAMx模型及化学过程分析(CPA)模块,系统研究了广东省夏、秋季的臭氧生成敏感性与生成速率。夏季,广州与东莞等珠三角中部地区臭氧生成主要对VOCs敏感,郊区的臭氧生成速率较大,珠江口地区是重要的臭氧生成源区,夏季白天(08:00-17... 使用WRF/CAMx模型及化学过程分析(CPA)模块,系统研究了广东省夏、秋季的臭氧生成敏感性与生成速率。夏季,广州与东莞等珠三角中部地区臭氧生成主要对VOCs敏感,郊区的臭氧生成速率较大,珠江口地区是重要的臭氧生成源区,夏季白天(08:00-17:00)平均净臭氧生成速率可达37μg/(m^3·h),位于珠三角东北部的天湖白天平均净臭氧生成速率约为25μg/(m^3·h)。秋季,珠江口西岸臭氧生成主要对VOCs敏感,秋季臭氧生成速率显著低于夏季。夏、秋季珠三角大部分地区臭氧生成敏感性从早上对VOCs敏感逐步过渡到下午对NO_x敏感,广东其他大部分地区则全天均为NOx敏感,一般在VOCs敏感区中的臭氧生成速率与化学消耗速率均较大。中心城区的臭氧生成弱,臭氧净化学消耗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空气质量模型 臭氧 生成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区域空气质量实况发布体系建设 被引量:5
3
作者 岳玎利 钟流举 +2 位作者 周炎 区宇波 袁鸾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3年第3期1-5,共5页
在分析国内外空气质量发布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区域空气质量实况发布的内容与形式,并以此为指导优化了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创立了网络化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了发布数据的自动化审核方法与工作流程,开发了区域空气质量空间分... 在分析国内外空气质量发布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区域空气质量实况发布的内容与形式,并以此为指导优化了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创立了网络化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了发布数据的自动化审核方法与工作流程,开发了区域空气质量空间分析优化算法与集成展示技术,设计、研制了区域空气质量实况发布平台,并创新了实况发布体系运行管理机制,顺利实现了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实况发布。同时对我国空气质量信息发布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实况发布体系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团对广东鹤山大气超级监测站单颗粒气溶胶理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多宏 何俊杰 +8 位作者 张国华 王伯光 李梅 沈劲 张涛 毕新慧 钟流举 张干 吕小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69,共7页
大气气溶胶对健康、环境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其理化特征能阐明灰霾的成因及机理,对科学调控大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江门鹤山大气超级监测站为观测平台,使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和气团后向轨迹综合分析了单颗粒气溶胶的... 大气气溶胶对健康、环境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其理化特征能阐明灰霾的成因及机理,对科学调控大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江门鹤山大气超级监测站为观测平台,使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和气团后向轨迹综合分析了单颗粒气溶胶的理化特征,揭示了气团轨迹对颗粒物浓度、类型和化学成分的影响。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在2012年5月11日至7月31日,共采集了约600万个同时含有粒径和质谱信息的颗粒,它们主要可分为8类:有机碳颗粒(OC)、元素碳颗粒(EC)、元素-有机碳混合颗粒(ECOC)、富钾颗粒(K-rich)、大分子有机碳颗粒(HMOC)、海盐颗粒(Na-K)、金属颗粒(Metal)和富硅颗粒(Si-rich)。各类颗粒的质谱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颗粒的来源:EC颗粒来自一次污染源;K-rich颗粒主要来自与生物质燃烧有关的过程;Na-K颗粒来自于海盐碎沫;Metal颗粒主要来自工业源或火力发电;Si-rich颗粒则主要来自扬尘。8类颗粒中普遍存在的二次成分表明它们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大气老化过程。采样期间每隔6 h绘制一条气团后向轨迹图,聚类分析发现这些气团后向轨迹主要有5类:第1类占总轨迹数的14.1%,它代表由内陆经广州、佛山到达采样点的气团;第2类占总轨迹数的10.2%,它代表沿东南部大陆海岸线到达采样点的气团;第3类和第5类在气团后向轨迹中占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0.0%和36.8%,它们都来自南海海面,但第3类气团经珠海、澳门到达采样点,而第5类则经阳江到达采样点;第4类占总轨迹数的8.8%,这类气团途经深圳、东莞到达采样点。单颗粒数据结合气团后向轨迹进行统计分析表明:经广州、佛山到达采样点的气团会带来高浓度的颗粒物污染,且颗粒的老化程度较高,而发源于南海海面的气团能带来新鲜海风,对鹤山的大气污染起稀释作用;在颗粒类别上,途经广州、佛山、东莞、深圳这些重污染城市的气团中EC颗粒和ECOC颗粒的含量更高,而途经珠三角南部区域的气团则含有更多的OC颗粒和Metal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粒气溶胶 污染物来源分析 后向轨迹 SPA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臭氧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46
5
作者 沈劲 杨土士 +5 位作者 晏平仲 陈诗琳 廖彤 陈多宏 谢敏 叶斯琪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0-95,共6页
该研究发现2014-2019年广东省与珠三角O_(3)-8h第90百分位数浓度、O_(3)年平均浓度以及超标率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O_(3)年度最大值常年居高不下,且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中部和西南部区域。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O_(3)均保持上... 该研究发现2014-2019年广东省与珠三角O_(3)-8h第90百分位数浓度、O_(3)年平均浓度以及超标率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O_(3)年度最大值常年居高不下,且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中部和西南部区域。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O_(3)均保持上升趋势,珠三角浓度水平介于其它2个区域之间。导致广东或珠三角出现较重臭氧污染的原因主要是臭氧前体物排放量巨大,珠三角VOCs排放强度居全国前列;全国背景臭氧浓度总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广东省天然源VOCs排放量较大,高温强日照的气象条件有利于臭氧生成;夏秋季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和副热带高压等不利气象条件,导致臭氧污染进一步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臭氧 污染特征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在线监测技术 被引量:6
6
作者 岳玎利 周炎 +1 位作者 钟流举 区宇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69,共6页
对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的在线监测不仅直接有利于按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实施空气质量实况发布,更是全面掌握细颗粒物污染特性、污染成因、形成机制与制定控制对策的关键性基础工作。文章综述国内外关于大气颗粒物理化特征的典型在... 对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的在线监测不仅直接有利于按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实施空气质量实况发布,更是全面掌握细颗粒物污染特性、污染成因、形成机制与制定控制对策的关键性基础工作。文章综述国内外关于大气颗粒物理化特征的典型在线监测技术及颗粒物粒径分级技术,如质量浓度、吸湿性、挥发性和数浓度与化学组成及其粒径分布等监测技术,以及单颗粒理化特性在线监测技术,为颗粒物在线监测、灰霾超级站仪器配置和气溶胶污染及其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质量浓度 数浓度 化学组成 单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气象与源排放因素对PM_(2.5)浓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沈劲 汪宇 +5 位作者 潘月云 嵇萍 陈多宏 谢敏 叶斯琪 钟流举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1期45-50,共6页
为更好地区分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中气象与源排放因素的影响,使用中尺度气象模型WRF和三维空气质量模型CAMx,通过固定源清单的方法模拟研究了广东省各地区不同时期气象因素对PM_(2.5)浓度变化的影响,并结合实测的PM_(2.5)浓度变化,计算... 为更好地区分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中气象与源排放因素的影响,使用中尺度气象模型WRF和三维空气质量模型CAMx,通过固定源清单的方法模拟研究了广东省各地区不同时期气象因素对PM_(2.5)浓度变化的影响,并结合实测的PM_(2.5)浓度变化,计算出源排放因素对PM_(2.5)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相对于2014年,2015年广东省夏季的气象条件不利于PM_(2.5)浓度的下降,春季和秋季的气象条件有利于PM_(2.5)浓度的下降,就全年各季度平均而言,珠江口附近地区气象条件较有利于PM_(2.5)浓度的下降;源排放变化对肇庆市、韶关市和揭阳市等城市PM_(2.5)浓度变化有较强的削减作用,可使其浓度下降30%以上,显示这些城市的减排工作较为有效,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中山市与顺德区等市(区)PM_(2.5)污染改善主要是由于有利的气象条件的影响,源排放变化对珠海市和湛江市等城市污染起加剧的作用,表明不利的源排放变化抵消了部分有利气象条件对PM_(2.5)污染的改善作用,应加强对这些地区源排放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 源排放 PM2.5浓度 WRF和CAMx模型 数值模拟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广东省台风期间O3污染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叶斯琪 张月佳 +5 位作者 陈多宏 谢敏 沈劲 汪宇 邓滢 蔡日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25-1328,1334,共5页
2017年7月25日至8月2日台风“纳沙”和“海棠”影响期间,广东省出现大范围O3污染过程,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前城市O3污染逐渐加重,而台风登陆后O3污染逐渐缓解,污染较重城市集中分布在广东省中部,主要是广州... 2017年7月25日至8月2日台风“纳沙”和“海棠”影响期间,广东省出现大范围O3污染过程,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前城市O3污染逐渐加重,而台风登陆后O3污染逐渐缓解,污染较重城市集中分布在广东省中部,主要是广州市、佛山市、江门市、东莞市、中山市、汕尾市和清远市。造成台风期间O3污染的主要原因是:(1)双台风影响期间,广东省总体受海平面高压控制,以高温晴热天气为主,太阳辐射强、气温高、降水少,相对湿度较低,有利于本地光化学反应进行;(2)受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垂直方向扩散条件不利,而平流层O3有可能向下运输;(3)台风登陆阶段,近地面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导,且风速小,导致O3浓度出现明显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 天气形势 气象因素 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国庆前后广东省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沈劲 刘瑀菲 +3 位作者 晏平仲 汪宇 潘泽凯 陈多宏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80,共6页
2018年国庆前后,广东省出现了一次大范围臭氧(O3)污染事件,全省共出现111个城次空气质量轻度污染、8城次空气质量中度污染,珠三角西南部的江门市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共出现3天中度污染。采用三维空气质量模型的综合过程分析模块,分析了不... 2018年国庆前后,广东省出现了一次大范围臭氧(O3)污染事件,全省共出现111个城次空气质量轻度污染、8城次空气质量中度污染,珠三角西南部的江门市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共出现3天中度污染。采用三维空气质量模型的综合过程分析模块,分析了不同物理化学过程对本次O3污染事件污染过程的影响与贡献。结果表明:本次O3污染事件中,在持续偏东北气流的影响下,江门等珠三角西南部城市处于下风向,其较严重的近地面层O3污染主要是由水平输送导致;上边界O3往下输送主要对下午和夜间的O3有正贡献,但化学过程对近地面O3有净消耗作用,几十米以上的高空化学过程在白天则主要表现为O3净生成;O3的城市间输送导致下风向地区出现较严重的O3污染,秋季是珠三角地区的O3污染季节,建议加强珠三角中东部等地的O3前体物控制,以减轻下风向城市的O3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事件 污染过程分析 广东省 国庆期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大气细粒子污染特征及快速来源解析 被引量:45
10
作者 陈多宏 李梅 +9 位作者 黄渤 蒋斌 张涛 江明 谢敏 钟流举 毕新慧 吕小明 张干 周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1-659,共9页
在广东大气超级站使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等仪器开展综合观测,2013年12月共监测到两个污染过程,主要的化学成分为元素碳(EC),占总颗粒数的56.8%,其次为有机碳(OC)和重金属(HM),分别占总颗粒数的12.7%和10.1%.两个污染过... 在广东大气超级站使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等仪器开展综合观测,2013年12月共监测到两个污染过程,主要的化学成分为元素碳(EC),占总颗粒数的56.8%,其次为有机碳(OC)和重金属(HM),分别占总颗粒数的12.7%和10.1%.两个污染过程中,不同颗粒类别的变化趋势有差异,说明两个污染过程的污染特征有所不同.污染来源分析发现,监测期间主要受到机动车尾气源和燃煤源的影响,二者分别占24.8%和22%;其次为工业工艺源和生物质燃烧,分别占16.4%和10.3%.第一个污染过程中,工业工艺源是首要污染源,而随着颗粒物浓度的增高,燃煤和二次无机气溶胶的比例明显增加,说明此污染过程中受一次污染源(燃煤源和工业工艺源)和二次光化学反应的复合影响.而第二个污染过程中,机动车尾气为首要污染源,其次是燃煤和工业工艺源,整个过程中各源的比例较为稳定,说明该次污染过程主要由不利气象条件导致的污染物累积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站 SPAMS 大气细颗粒物 快速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9月珠江三角洲一次区域大气污染过程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潘月云 陈多宏 +5 位作者 叶斯琪 谢智 汪宇 沈劲 谢敏 许凡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8-192,共5页
2015年9月7-16日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一次区域性的空气污染过程。利用地面空气质量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结合后向轨迹模式综合分析了此次过程的污染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此次事件主要是臭氧浓度上升导致的区域性污染,重污染区域呈现由珠... 2015年9月7-16日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一次区域性的空气污染过程。利用地面空气质量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结合后向轨迹模式综合分析了此次过程的污染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此次事件主要是臭氧浓度上升导致的区域性污染,重污染区域呈现由珠三角中北部广佛肇地区向南部沿海城市转移的趋势;高压均压场控制、大范围盛行下沉气流以及地面风速小的静稳天气条件是此次污染过程持续和加重的重要气象因素;污染气团的远距离输送影响了该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事件 气象因素 后向轨迹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部分地区空气污染成因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沈劲 钟流举 +3 位作者 陈多宏 岳玎利 谢敏 江明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5年第1期56-59,共4页
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省传统的空气污染区,随着空气质量新标准在全省范围的实施,发现粤东部分地区空气污染也较严重。通过对粤东地区的揭阳市及其邻近地区空气污染物浓度及相关气象因子的分析,并结合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等手段,对该地区空气污... 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省传统的空气污染区,随着空气质量新标准在全省范围的实施,发现粤东部分地区空气污染也较严重。通过对粤东地区的揭阳市及其邻近地区空气污染物浓度及相关气象因子的分析,并结合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等手段,对该地区空气污染成因及其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高湿、少雨和弱东南风等不利气象条件是揭阳市空气高污染多发的主要因素,来自长三角的污染气团进一步加剧了揭阳市O3污染,来自台湾海峡等地的气团轨迹短、湿度大且风速低,加速了PM2.5二次成分快速生成与积累;通过典型污染过程的分析发现,大陆性气团出海后气体被氧化成气溶胶并折返大陆是导致揭阳市等粤东地区PM2.5污染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O3 PM2.5 后向轨迹聚类 粤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天气类型广东大气超级站细粒子污染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陈多宏 何俊杰 +6 位作者 张国华 钟流举 谢敏 王伯光 毕新慧 张干 周振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17-223,共7页
2012年5月至7月期间,以广东大气超级监测站为观测平台,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和其他多种环境监测仪器对大气污染现象进行高时间分辨的长期连续观测。以能见度和相对湿度为参考,将天气类型划分为2次灰霾、1次暴雨和多次晴朗天... 2012年5月至7月期间,以广东大气超级监测站为观测平台,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和其他多种环境监测仪器对大气污染现象进行高时间分辨的长期连续观测。以能见度和相对湿度为参考,将天气类型划分为2次灰霾、1次暴雨和多次晴朗天气过程。观测结果表明, SPAMS捕获的颗粒物数浓度与PM2.5和PM1的相关性(R2)分别达到0.538和0.448,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大气颗粒物浓度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浓度变化较大,其中,灰霾天气下, PM2.5和PM1浓度最大小时均值分别达到0.132 ng/m3和0.094 ng/m3。观测结果表明,粒径处于600~800 nm的细颗粒物对该区域的灰霾形成过程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该地区的大气颗粒物类型主要可分为7种:元素碳(EC)、有机碳(OC)、元素-有机碳混合(ECOC)、大分子有机碳(HMOC)、海盐(Na-K)、富钾颗粒(K-rich)和富铅颗粒(Pb-rich)。灰霾天气,各类型颗粒物数量浓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以EC和K-rich的增加最为明显。分析表明,第一次灰霾主要是由于大气光化学反应起到主导作用,而生物质燃烧又增大了灰霾程度;第二次灰霾过程,生物质燃烧产生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 灰霾 污染特征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南岭大气背景点气态元素汞含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高志强 刘明 +6 位作者 陈来国 孙家仁 陈多宏 黄向峰 欧劼 李杰 许振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2-348,共7页
利用高时间分辨率自动大气测汞仪(Tekran 2537B),于2012年6月~2013年5月对南岭地区大气气态元素汞(GEM)进行了为期1a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南岭地区年均GEM含量为(2.56±0.93)ng/m^3,明显高于全球大气汞背景值(1.50~1.70ng/m^3).GEM... 利用高时间分辨率自动大气测汞仪(Tekran 2537B),于2012年6月~2013年5月对南岭地区大气气态元素汞(GEM)进行了为期1a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南岭地区年均GEM含量为(2.56±0.93)ng/m^3,明显高于全球大气汞背景值(1.50~1.70ng/m^3).GEM秋季含量最高[(3.03±1.08)ng/m^3],春季最低[(2.30±0.69)ng/m^3].日间GEM含量[(2.61±0.06)ng/m^3]略高于夜间[(2.53±0.07)ng/m^3],峰值出现在17:00.太阳辐射、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及本地源都对GEM日变化过程有一定的贡献.潜在贡献因子分析(PSCF)结果表明,大气汞的长距离迁移是南岭地区GEM的重要来源,全年南岭地区主要受源自于广西、湖南、广东和江西的大气汞迁移的共同影响.GEM主要源区与主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厂分布有较强的一致性,暗示有色金属冶炼是影响南岭大气汞含量的重要大气汞排放源,而本地局部的燃煤排放也对监测点大气汞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南岭 气态元素汞 季节变化 日变化 潜在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鹤山地区夏季大气中PAN污染特征 被引量:18
15
作者 周炎 岳玎利 +1 位作者 钟流举 曾立民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3年第4期24-27,共4页
2012年8月6日—19日,广东大气超级监测站对广东鹤山地区大气中过氧乙酰基硝酸酯(以下简称:PAN)进行了观测,并对影响其值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AN的最高值达到了4.654×10-9,存在一定程度的光化学污染现象。PAN日变化呈... 2012年8月6日—19日,广东大气超级监测站对广东鹤山地区大气中过氧乙酰基硝酸酯(以下简称:PAN)进行了观测,并对影响其值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AN的最高值达到了4.654×10-9,存在一定程度的光化学污染现象。PAN日变化呈典型单峰型,最高值通常出现在14:00-16:00,这与O3的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此外,PAN值的变化与NO和NO2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AN峰值均出现在NO与NO2比值较低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乙酰基硝酸酯 污染特征 夏季 鹤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区域大气成分数值模式GRACEs预报性能评估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婷苑 吴乃庚 +5 位作者 邓雪娇 邓涛 陈靖扬 沈劲 邓思欣 梁华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7-217,共11页
利用2016—2019年广东省国控站实况监测数据对华南区域大气成分数值模式系统(GRACEs)预报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估。除空气质量指数AQI外,重点对PM_(2.5)、O_(3)及NO2进行了分析评估。(1)模式预报性能存在年际差异,对各要素的预报值总体偏低... 利用2016—2019年广东省国控站实况监测数据对华南区域大气成分数值模式系统(GRACEs)预报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估。除空气质量指数AQI外,重点对PM_(2.5)、O_(3)及NO2进行了分析评估。(1)模式预报性能存在年际差异,对各要素的预报值总体偏低。(2)模式预报能较好地反映空气质量的空间分布,PM_(2.5)中心在珠三角西北部,而O_(3)-8 h高值区在珠三角核心区和粤东沿海,但模式对O_(3)-8 h高值区存在显著预报低估现象。(3)模式可较好地模拟出PM_(2.5)月变化的单峰型特征和O_(3)-8 h月变化双峰型特征,但模式对AQI的秋冬季主峰值和春季次峰值的预报存在低估,分别与模式对O_(3)-8 h、PM_(2.5)的低估有关。(4)模式能较好体现O_(3)的午后峰值和NO2双峰值的日变化规律;模式对O_(3)前体物NO2的预报偏差,有可能是导致随后几小时对O_(3)浓度预报偏差的重要原因。(5)日平均浓度预报效果检验显示模式可较好预测AQI和3种污染物的变化趋势,但对夏秋季高O_(3)-8 h浓度预报显著偏低;模式对轻度污染及以上等级预报能力偏低,亟需提升模式对污染天气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大气成分数值模式 GRACEs PM_(2.5) O_(3) 预报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秋季典型光化学污染过程中的臭氧来源分析 被引量:42
17
作者 陈皓 王雪松 +2 位作者 沈劲 陆克定 张远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0-630,共11页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型CAMx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2009年11月臭氧浓度演变过程,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OSAT)对其中两个典型的光化学污染日进行臭氧来源识别,并与清洁日的情况做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区和东莞的排放对本...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型CAMx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2009年11月臭氧浓度演变过程,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OSAT)对其中两个典型的光化学污染日进行臭氧来源识别,并与清洁日的情况做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区和东莞的排放对本地及珠三角西南部臭氧贡献很大(15-30μL/m3),深圳宝安区排放对珠江口有明显的贡献(15-25μL/m3)。流动源和溶剂使用源是珠三角臭氧生成最主要的两类前体物排放源,主要影响范围覆盖珠三角的中部和西部,流动源对佛山和江门交界地区的臭氧小时浓度贡献可达50μL/m3。较高的边界外传输使得珠三角在出现不利污染气象条件的情况下更易发生臭氧污染,但珠三角的前体物排放是造成污染时段臭氧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控制珠三角内的污染源排放对控制臭氧污染具有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CAMX 臭氧 OS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秋冬季节长时间灰霾污染特性与成因 被引量:17
18
作者 区宇波 岳玎利 +3 位作者 张涛 周炎 袁鸾 谢敏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20,共5页
利用珠三角大气超级站2012年10月与2013年1月能见度、不同粒径颗粒物与BC质量浓度、气溶胶光散射系数、O3、相对湿度等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秋冬季节2次持续时间超过10 d的长时间灰霾过程污染特性与成因。结果表明,冬季灰霾过程中气溶胶吸... 利用珠三角大气超级站2012年10月与2013年1月能见度、不同粒径颗粒物与BC质量浓度、气溶胶光散射系数、O3、相对湿度等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秋冬季节2次持续时间超过10 d的长时间灰霾过程污染特性与成因。结果表明,冬季灰霾过程中气溶胶吸光系数和光散射系数对大气总消光系数的贡献分别为13%和67%;PM2.5、PM1占PM10质量浓度分别为66%和39%;较高的PM2.5与BC日均浓度相关系数(R2=0.88)体现了一次排放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及能见度的显著影响。秋季灰霾过程中气溶胶吸光系数和光散射系数对大气总消光系数的贡献分别为11%和69%,由BC导致的吸光效应较冬季下降了约20%;PM2.5和PM1占PM10质量浓度比例分别为68%和45%,均高于冬季;O3浓度日最大小时值的平均值接近冬季的2倍;二次来源对PM2.5浓度升高和能见度下降起主导作用。来自不同方向的2种气团在珠三角僵持,大气扩散条件差是导致这2次灰霾过程的重要外在条件,应成为灰霾预报预警的重点关注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颗粒物质量浓度 消光系数 大气氧化性 气团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冬季大气细颗粒物理化特性与成因 被引量:17
19
作者 岳玎利 钟流举 +4 位作者 曾立民 陈多宏 张涛 周炎 谢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5-109,138,共6页
基于珠三角大气超级站2013年11月29日-12月17日大气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主要水溶性离子组分及其重要气态前体物等参数的在线监测结果,揭示了当地冬季大气细颗粒物的理化特性,及细颗粒物二次组分与其气态前体物的相互作用规律,并... 基于珠三角大气超级站2013年11月29日-12月17日大气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主要水溶性离子组分及其重要气态前体物等参数的在线监测结果,揭示了当地冬季大气细颗粒物的理化特性,及细颗粒物二次组分与其气态前体物的相互作用规律,并结合同期南岭背景站PM2.5监测结果,评估长距离输送对珠三角PM2.5污染的影响。观测期间,SO42-、NO3-和NH4+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4.7、17.3和16.0μg/m3,占PM2.5中的平均比例之和为64.3%,说明二次转化是珠三角冬季细颗粒物的重要来源。珠三角冬季大气气态NH3平均浓度为13.1μg/m3,具有足量气态NH3以中和硫酸盐和硝酸盐;大气环境有利于NH4NO3的生成与存在,甚至可以导致NO3-迅速生成,使其浓度高于SO42-。不利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累积与转化是冬季PM2.5污染的主要成因,个别时段长距离输送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水溶性离子 气态污染物 二次转化 长距离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在大气重金属铅污染事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梅 毕燕茹 +4 位作者 黄正旭 粘慧青 周振 陈多宏 向运荣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8-124,共7页
重金属铅由于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广受关注。利用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2012年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金属铅污染事故中的含铅颗粒物的质谱特征、粒径分布及排放规律进行了分析。监测发现A、B两个监测点位的含铅颗粒物比例多在夜间或... 重金属铅由于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广受关注。利用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2012年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金属铅污染事故中的含铅颗粒物的质谱特征、粒径分布及排放规律进行了分析。监测发现A、B两个监测点位的含铅颗粒物比例多在夜间或凌晨达到高峰,高峰时刻含铅颗粒物数浓度占比最高可达67%,对比广州市区、鹤山超级站的含铅颗粒物浓度占比,可知该地区含铅颗粒物的污染程度较高。两监测点位的含铅颗粒物质谱特征及粒径分布情况非常相似,可能存在相同的排放源或具有相同的形成机制。质谱中都均含有明显的铅、元素碳、硫、硫酸盐等信号,可能来自于燃煤源的排放。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燃煤烟气排放的含铅颗粒物质谱特征,判断其为燃煤源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铅颗粒物 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 数浓度 污染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