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区域大气成分数值模式GRACEs预报性能评估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婷苑 吴乃庚 +5 位作者 邓雪娇 邓涛 陈靖扬 沈劲 邓思欣 梁华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7-217,共11页
利用2016—2019年广东省国控站实况监测数据对华南区域大气成分数值模式系统(GRACEs)预报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估。除空气质量指数AQI外,重点对PM_(2.5)、O_(3)及NO2进行了分析评估。(1)模式预报性能存在年际差异,对各要素的预报值总体偏低... 利用2016—2019年广东省国控站实况监测数据对华南区域大气成分数值模式系统(GRACEs)预报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估。除空气质量指数AQI外,重点对PM_(2.5)、O_(3)及NO2进行了分析评估。(1)模式预报性能存在年际差异,对各要素的预报值总体偏低。(2)模式预报能较好地反映空气质量的空间分布,PM_(2.5)中心在珠三角西北部,而O_(3)-8 h高值区在珠三角核心区和粤东沿海,但模式对O_(3)-8 h高值区存在显著预报低估现象。(3)模式可较好地模拟出PM_(2.5)月变化的单峰型特征和O_(3)-8 h月变化双峰型特征,但模式对AQI的秋冬季主峰值和春季次峰值的预报存在低估,分别与模式对O_(3)-8 h、PM_(2.5)的低估有关。(4)模式能较好体现O_(3)的午后峰值和NO2双峰值的日变化规律;模式对O_(3)前体物NO2的预报偏差,有可能是导致随后几小时对O_(3)浓度预报偏差的重要原因。(5)日平均浓度预报效果检验显示模式可较好预测AQI和3种污染物的变化趋势,但对夏秋季高O_(3)-8 h浓度预报显著偏低;模式对轻度污染及以上等级预报能力偏低,亟需提升模式对污染天气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大气成分数值模式 GRACEs PM_(2.5) O_(3) 预报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北部背景站臭氧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2
作者 沈劲 何灵 +4 位作者 程鹏 谢敏 江明 陈多宏 周国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06-2011,共6页
O3已取代PM2.5成为珠三角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深入研究珠三角背景地区O3浓度变化特征对全面掌握珠三角空气质量概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珠三角北部郊区背景监测点位广州市从化区天湖站点2006-2018年的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空气质量... O3已取代PM2.5成为珠三角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深入研究珠三角背景地区O3浓度变化特征对全面掌握珠三角空气质量概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珠三角北部郊区背景监测点位广州市从化区天湖站点2006-2018年的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空气质量模型与过程分析等工具,对珠三角背景地区的O3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以来,珠三角背景地区的O3年平均质量浓度均在80μg·m^-3左右波动,年均值在2014年达到自动监测以来的历史峰值91μg·m^-3,2014年以来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006-2018年O3小时质量浓度的频数分布表明30-100μg·m^-3是主要的小时质量浓度水平,占比约为59%,100μg·m^-3以下质量浓度的占比约为70%,160μg·m^-3以下质量浓度的占比约为94%,天湖站小时质量浓度超标(大于200μg·m^-3)概率为1.8%。平均而言,天湖站6-7月的O3质量浓度最低,分别为71μg·m^-3与73μg·m^-3。冷暖交替的月份质量浓度相对较高,10月与4月分别达到102μg·m^-3与84μg·m^-3,过程分析结果显示,在下沉气流等影响下,近地面层上层边界O3垂直输送是4月与10月高质量浓度O3的主要来源。天湖站的日均与月均O3质量浓度与日照时数均存在正相关关系,O3昼高夜低且与NO2呈反相关关系,O3质量浓度远高于NO2,说明天湖受人为源排放影响少。天湖站化学过程对O3的影响因季节而异,夏季光化学过程对O3的影响明显,白天平均O3净化学生成速率为18.5μg·m^-3·h-1;其他季节珠三角背景地区的O3质量浓度主要受物理过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 郊区 臭氧 过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情景分析的珠三角臭氧与前体物排放关系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沈劲 陈多宏 +2 位作者 汪宇 何灵 程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25-1932,共8页
珠三角在全国主要城市群中率先在2015年实现PM2.5达标,但区域O_3上升的势头并没有得到遏制。为深化珠三角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有效遏制区域O_3上升和促进空气质量改善,应用三维空气质量模型对珠三角秋季典型O_3污染进行了40种情景的模... 珠三角在全国主要城市群中率先在2015年实现PM2.5达标,但区域O_3上升的势头并没有得到遏制。为深化珠三角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有效遏制区域O_3上升和促进空气质量改善,应用三维空气质量模型对珠三角秋季典型O_3污染进行了40种情景的模拟分析,定量研究了珠三角重污染季节O_3与前体物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珠三角大部分点位O_3与前体物排放的关系表现出高度非线性的规律。对于江门、中山和珠海等下风向站点,NO_x的减排对O_3污染的控制有强烈的不利效应,若NO_x减排30%,则O_3浓度上升24%~41%,当NO_x削减量在60%以上时,O_3浓度随着NO_x削减而下降;区域VOCs的减排可以有效降低O_3浓度,若NO_x排放不变,VOCs减排30%,则O_3浓度可以下降20%~26%。对于惠州、深圳和东莞等上风向的站点,NO_x减排对O_3污染的不利效应较弱,当NO_x削减量在30%以上时,O_3浓度随着NO_x削减而下降。若NO_x减排比例为12%,VOCs减排比例为50%,珠三角西部O_3浓度下降幅度可达20%以上,其他地区O_3浓度普遍下降10%~16%。若NO_x减排比例为8%,VOCs减排比例为30%,中山、江门与珠海的O_3峰值浓度将下降15%左右,但其他地区的O_3污染改善不明显,广州、东莞、肇庆等地的O_3改善幅度在10%以内。在2017年广东省的臭氧专项行动中,实际的O_3前体物削减力度远未达到建议方案的程度,而且气象条件可能有利于O_3污染加剧,导致O_3控制效果不如预期。要缓解珠三角秋季的O_3污染,珠三角及其邻近地区应该加大VOCs的控制力度,减少NO_x的减排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分析 O3 前体物排放 珠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