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态与产业趋势分析
1
作者
杨旭楠
刘丛竹
+7 位作者
陈杏娟
宋仲戬
杜娟
李曼
吴清平
刘东风
俞汉青
许玫英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203,共12页
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通过检测其生理生化特征、群落结构或功能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的技术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通过文献调研,...
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通过检测其生理生化特征、群落结构或功能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的技术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通过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基础原理与研究进展;基于专利分析,揭示了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路径和技术发展特点;结合行业调研,评估了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等产业发展条件,阐述了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已成为突破传统理化监测局限的重要途径:微生物指示法、微生物传感器和微生物生态评价等技术的创新推动环境监测进入新阶段,合成生物学技术、环境脱氧核糖核酸分析和智能化检测设备的发展使监测手段更加丰富,细分领域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研究建议,强化技术创新与完善微生物组学标准体系建设、构建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创新生态、加强政策保障和生物安全管理,促进我国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环境监测
指示微生物
微生物传感器
环境微生物组
环境脱氧核糖核酸
生态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
2
作者
杨旭楠
刘丛竹
+4 位作者
宋仲戬
吴清平
刘东风
俞汉青
许玫英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5-191,共17页
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通过系统的横向对比评述,深入剖析了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在水处理、土壤修复、废气治理、固体废物处置以及通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核心技术路径;研判了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的发...
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通过系统的横向对比评述,深入剖析了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在水处理、土壤修复、废气治理、固体废物处置以及通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核心技术路径;研判了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即在微生物代谢调控、功能载体创新及合成生物学等关键技术的驱动下,从经验应用到理性设计范式,从单一功能菌剂到协同微生物群落,从局部修复到系统级优化;梳理了环境工程微生物产业的发展环境与发展现状,剖析了我国产业发展在政策驱动、市场格局、技术瓶颈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为推动我国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及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化应用,研究建议,加强基础研究,着重发展基于多组学技术的功能菌群设计、智能材料介导的微生物菌剂精准投递以及数字孪生系统促进的动态过程优化等技术方向;构建“技术‒产业‒市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微生物技术
水处理
土壤修复
废气处理
固体废物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林地保护政策驱动的城市碳库时空演变规律——以广东江门为例
3
作者
林海庆
杨旭楠
+3 位作者
黄心怡
张义栋
汪涛
许玫英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5-2146,共12页
为探究双碳政策实施对林地碳库演变影响的规律,选取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屏障——江门市作为案例,基于2000~2020年5期土地覆盖及碳密度数据,使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估研究区的碳储量,并结合政策一致性评价(PMC)指数模型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
为探究双碳政策实施对林地碳库演变影响的规律,选取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屏障——江门市作为案例,基于2000~2020年5期土地覆盖及碳密度数据,使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估研究区的碳储量,并结合政策一致性评价(PMC)指数模型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模型,分析林业政策的质量及其对碳储量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江门市林地和耕地主导了碳储量的变化,2000~2015年,大量林地和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碳储量由34.22×10^(6)t下降到33.59×10^(6)t(林地贡献率72.8%),占同期大湾区碳储量下降的14.35%;2015年后由于森林城市建设等补贴型政策的实施,2015~2020年江门市内碳储量增加的区域面积超过了碳储量减少的区域面积,碳储量提升了0.5%,且激励保障变量被识别为驱动碳储量增加的核心因素.空间变化方面,江门市的碳储量增加与降低区域呈聚类分布,响应了“森林围城,树林进城”政策的实施.本研究根据碳储量密度和建筑密度的联合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生态保育区的森林保护、自然荒野区的碳汇规划、中心旧城区的空间改造和新型建成区的园林建设等基于功能分区的碳汇提升建议,为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和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时空变异
政策驱动
江门市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态与产业趋势分析
1
作者
杨旭楠
刘丛竹
陈杏娟
宋仲戬
杜娟
李曼
吴清平
刘东风
俞汉青
许玫英
机构
广东省
科学院
微生物
研究所
华南应用
微生物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广东省环境保护微生物与区域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
菌种保藏与应用
重点
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环境
科学与工程系
出处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203,共12页
基金
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中国微生物安全与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研究3”(2024-XBZD-1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A0910300)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4A20637)
国家外国专家个人类项目(S类)(S20240268)。
文摘
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通过检测其生理生化特征、群落结构或功能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的技术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通过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基础原理与研究进展;基于专利分析,揭示了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路径和技术发展特点;结合行业调研,评估了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等产业发展条件,阐述了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已成为突破传统理化监测局限的重要途径:微生物指示法、微生物传感器和微生物生态评价等技术的创新推动环境监测进入新阶段,合成生物学技术、环境脱氧核糖核酸分析和智能化检测设备的发展使监测手段更加丰富,细分领域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研究建议,强化技术创新与完善微生物组学标准体系建设、构建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创新生态、加强政策保障和生物安全管理,促进我国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微生物环境监测
指示微生物
微生物传感器
环境微生物组
环境脱氧核糖核酸
生态评价
Keywords
microbi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dicator microorganisms
microbial sensors
environmental microbiome
environmental DNA
ecological assessment
分类号
Q939.96 [生物学—微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
2
作者
杨旭楠
刘丛竹
宋仲戬
吴清平
刘东风
俞汉青
许玫英
机构
广东省
科学院
微生物
研究所
华南应用
微生物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广东省环境保护微生物与区域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
菌种保藏与应用
重点
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环境
科学与工程系
出处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5-191,共17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A0910300)
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中国微生物安全与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研究3”(2024-XBZD-13)
+2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4A20637)
广东省特殊支持计划杰出人才(2023JC07L096)
国家外国专家个人类项目(S类)(S20240268)。
文摘
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通过系统的横向对比评述,深入剖析了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在水处理、土壤修复、废气治理、固体废物处置以及通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核心技术路径;研判了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即在微生物代谢调控、功能载体创新及合成生物学等关键技术的驱动下,从经验应用到理性设计范式,从单一功能菌剂到协同微生物群落,从局部修复到系统级优化;梳理了环境工程微生物产业的发展环境与发展现状,剖析了我国产业发展在政策驱动、市场格局、技术瓶颈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为推动我国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及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化应用,研究建议,加强基础研究,着重发展基于多组学技术的功能菌群设计、智能材料介导的微生物菌剂精准投递以及数字孪生系统促进的动态过程优化等技术方向;构建“技术‒产业‒市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发展。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微生物技术
水处理
土壤修复
废气处理
固体废物处置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crobial technology
water treatment
soil remediation
waste gas treatment
solid waste disposal
分类号
Q939.96 [生物学—微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林地保护政策驱动的城市碳库时空演变规律——以广东江门为例
3
作者
林海庆
杨旭楠
黄心怡
张义栋
汪涛
许玫英
机构
五邑大学
环境
与化学工程学院
广东省
科学院
微生物
研究所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5-2146,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1301203)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六大产业)专项(GDNRC[2023]45)
“十四五”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九大主攻方向“揭榜挂帅”项目(2023SDZG09)。
文摘
为探究双碳政策实施对林地碳库演变影响的规律,选取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屏障——江门市作为案例,基于2000~2020年5期土地覆盖及碳密度数据,使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估研究区的碳储量,并结合政策一致性评价(PMC)指数模型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模型,分析林业政策的质量及其对碳储量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江门市林地和耕地主导了碳储量的变化,2000~2015年,大量林地和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碳储量由34.22×10^(6)t下降到33.59×10^(6)t(林地贡献率72.8%),占同期大湾区碳储量下降的14.35%;2015年后由于森林城市建设等补贴型政策的实施,2015~2020年江门市内碳储量增加的区域面积超过了碳储量减少的区域面积,碳储量提升了0.5%,且激励保障变量被识别为驱动碳储量增加的核心因素.空间变化方面,江门市的碳储量增加与降低区域呈聚类分布,响应了“森林围城,树林进城”政策的实施.本研究根据碳储量密度和建筑密度的联合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生态保育区的森林保护、自然荒野区的碳汇规划、中心旧城区的空间改造和新型建成区的园林建设等基于功能分区的碳汇提升建议,为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和案例参考.
关键词
碳储量
时空变异
政策驱动
江门市
InVEST模型
Keywords
carbon storag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policy driven
Jiangmen City
InVEST model
分类号
X3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态与产业趋势分析
杨旭楠
刘丛竹
陈杏娟
宋仲戬
杜娟
李曼
吴清平
刘东风
俞汉青
许玫英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
杨旭楠
刘丛竹
宋仲戬
吴清平
刘东风
俞汉青
许玫英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林地保护政策驱动的城市碳库时空演变规律——以广东江门为例
林海庆
杨旭楠
黄心怡
张义栋
汪涛
许玫英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