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结合机器学习的煤质多指标同步快速检测
1
作者 熊凯 邹祥波 +7 位作者 陈创庭 杨先茂 陈公达 张爽 卢伟业 陈小玄 卢志民 姚顺春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139,共11页
煤质快速全面检测对锅炉燃烧优化和燃煤电厂数智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在煤质快速检测中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为满足煤炭现场快速检测的应用目标,利用煤粉颗粒流式LIBS检测实... 煤质快速全面检测对锅炉燃烧优化和燃煤电厂数智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在煤质快速检测中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为满足煤炭现场快速检测的应用目标,利用煤粉颗粒流式LIBS检测实验装置采集了不同电厂的46组煤样光谱数据,系统开展了LIBS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煤质多指标同步快速检测研究。针对颗粒流状态下光谱波动较大的特点,对单脉冲光谱采集个数进行了优化,并建立无效光谱筛选、光谱平均、光谱归一化数据预处理方法,进一步对比了PLSR、SVR、PSO-SVR和LSTM 4种机器学习算法以及全光谱、特征波段、强度积分和PCA提取4种光谱特征输入对模型预测煤质多指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次检测累计采集200个单脉冲光谱进行光谱平均,光谱信号不确定性可控制在5%以内;煤质多指标定量分析中PSO-SVR算法的预测性能最佳,利用PCA算法对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在减少模型计算量的同时提高了模型预测性能,两者结合所建立的模型对煤发热量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289 MJ/kg,平均绝对误差为0.231 MJ/kg;对煤碳质量分数、灰分和挥发分预测结果同样较理想,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87%、1.310%和1.612%,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839%、1.014%,1.033%。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合适的机器学习算法,LIBS技术可以实现煤质多指标同步精准快速检测,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场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质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机器学习 高效清洁 颗粒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在线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饶雨舟 李越胜 +3 位作者 姚顺春 卢伟业 徐嘉隆 卢志民 《广东电力》 2015年第8期1-8,共8页
在阐述碳排放检测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介绍目前国内外光学检测技术的主要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事实证明新兴的光学检测技术能够很好克服传统检测方法的缺陷进而满足在线检测的需求,但该类技术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优化和改进以满足更精准复杂... 在阐述碳排放检测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介绍目前国内外光学检测技术的主要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事实证明新兴的光学检测技术能够很好克服传统检测方法的缺陷进而满足在线检测的需求,但该类技术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优化和改进以满足更精准复杂场合应用的要求。通过对这些技术方法的综合分析,探讨碳排放检测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二氧化碳 气体浓度 在线检测 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压釜釜齿裂纹的ACFM检测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晨 孙宏达 +1 位作者 文青山 宋凯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28,51,共7页
由于蒸压釜载荷复杂且工况恶劣,法兰釜齿根部易萌生疲劳裂纹,导致釜齿脆性断裂,从而引发重大安全事故。研制了适用于法兰釜齿根部缺陷检测的交流电磁场检测系统,包括交流电磁场检测传感器、激励单元、信号调理单元和信号采集与处理软件... 由于蒸压釜载荷复杂且工况恶劣,法兰釜齿根部易萌生疲劳裂纹,导致釜齿脆性断裂,从而引发重大安全事故。研制了适用于法兰釜齿根部缺陷检测的交流电磁场检测系统,包括交流电磁场检测传感器、激励单元、信号调理单元和信号采集与处理软件等,并开展了蒸压釜人工缺陷及自然缺陷的测试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对釜齿缺陷进行快速可靠检测,为蒸压釜交流电磁场检测技术(ACFM)检测方法提供有效的检测方案,对于工程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压釜 无损检测 ACFM检测系统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CFM法的蒸压釜釜齿裂纹检测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晨 孙宏达 +1 位作者 文青山 宋凯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0,46,共6页
蒸压釜具有容积大且能量强等特点,广泛用于化工、医药和军工行业中,一旦发生事故造成危害较大,因此需要定期对蒸压釜进行无损检测。设计了ACFM传感器及检测系统,开展了检测蒸压釜人工缺陷的系统试验,研究检测参数对ACFM检测信号的影响... 蒸压釜具有容积大且能量强等特点,广泛用于化工、医药和军工行业中,一旦发生事故造成危害较大,因此需要定期对蒸压釜进行无损检测。设计了ACFM传感器及检测系统,开展了检测蒸压釜人工缺陷的系统试验,研究检测参数对ACFM检测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传感器灵敏度随激励电压的增大单调递增;当匝数大于180匝时,灵敏度随匝数的增加而单调递减;检测灵敏度随频率增大单调递增,当频率大于5 kHz时灵敏度有所下降。在最佳检测参数下,ACFM传感器可检测尺寸为(长×宽×深)2 mm×0.13 mm×0.3 mm的釜齿缺陷。随缺陷尺寸的增加,检测信号幅值也会随之增大,但检测信号对缺陷深度的变化更加敏感,该方法与系统为蒸压釜釜齿裂纹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压釜 釜齿 ACFM法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IBS的燃煤电厂碳排放数据质量提升方法研究
5
作者 邹祥波 卢伟业 +4 位作者 熊凯 陈公达 陈创庭 陈小玄 李至淳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8-156,共9页
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启动和推行,控排企业准确的碳排放数据对政府制定政策以及构建碳交易机制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官方采用的碳排放量核算方法为排放因子法,虽然简单易用,但受人为影响因素大,容易引发碳数据质量问题。为此,基于激光诱... 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启动和推行,控排企业准确的碳排放数据对政府制定政策以及构建碳交易机制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官方采用的碳排放量核算方法为排放因子法,虽然简单易用,但受人为影响因素大,容易引发碳数据质量问题。为此,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开发了适用于碳市场燃煤电厂入炉煤的煤质指标快速分析方法,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建立了燃煤元素碳含量和发热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干燥基高位热值和含碳量模型的预测集平均绝对误差(average absolute error,AAE)分别为1.10 MJ/kg和2.72%,实现了电厂每日入炉煤样的快速高频检测;在碳核算应用研究上,算例显示与传统每日实测法相比,采用LIBS快检法开展每日实测得到的月碳排放量核算相对偏差仅为0.40%,准确性优于采用月度缩分煤样检测数据进行核算所得的碳排放量结果;在碳核查应用研究上,以元素碳含量实测法结果为基准,采用LIBS快检法核算的碳排放量比完全缺省值法的平均相对误差(average relative error,ARE)减少了6.73~18.99百分点。LIBS快检法与传统化验精度接近,可应用于碳核查煤质数据验证,并发展为辅助碳核算的快速低成本实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煤质分析 元素碳含量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测量技术赋能燃煤电厂碳排放计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姚顺春 刘泽明 +7 位作者 卢志民 郭松杰 谢子立 李峥辉 黄泳如 李龙千 卢伟业 陈小玄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31,共14页
火力发电企业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和全球加速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下,火电企业积极响应国家“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精确计量燃煤电厂的碳排... 火力发电企业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和全球加速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下,火电企业积极响应国家“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精确计量燃煤电厂的碳排放量变得至关重要。在燃煤电厂碳计量中,烟气流量影响燃煤发电中在线监测法的精度,而燃煤消耗量、燃煤元素碳含量以及飞灰碳含量共同决定核算法的可靠性。目前,大多数燃煤发电企业只对流量和燃煤消耗量进行实时监测,在现场恶劣的环境中对燃煤元素碳含量以及飞灰碳含量进行短周期、高频次的直接监测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以及物力,流量监测设备也易受烟道环境影响。而软测量技术以其高效和低成本的特点,可为传统碳排放计量过程中关键参数的监测提供一种替代方法。鉴于此,首先阐述了软测量模型的建立过程,包含数据预处理、辅助变量选择、软测量模型建立以及模型校正。数据预处理能够确保数据质量,提高建模效率;辅助变量选择是从大量潜在的变量中筛选出对目标变量的辅助变量,进一步提高建模效率;软测量模型建立主要是基于机理建模和数据驱动建模,是实现目标变量预测的核心;模型校正通过实际的离线或在线数据,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优化,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其次,针对碳计量相关参数,分析了烟气流量、燃煤消耗量、燃煤元素碳含量和飞灰碳含量监测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软测量技术在上述碳计量关键参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应用,评估了机理建模和数据驱动建模技术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实用性。其中,机理分析建模主要基于电厂锅炉进出口的能量平衡以及烟风质量守恒等原理,有着确定的数学物理关系式,具有高度可解释性和稳定性,但是建模过程复杂,预测精度较低;数据驱动建模主要是利用各种机器学习方法,基于电厂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丰富的运行数据,对碳计量关键参数进行“黑箱建模”,克服了机理分析建模复杂的过程分析,精度相对较高,但是建模过程不明确,且模型对于不同机组的泛化能力较差。最后,对于软测量技术在碳排放计量领域的发展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对电厂各参数之间的时序结构、电厂自身计算能力的限制以及机理分析融合数据驱动方法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并对国外二氧化碳预测性排放系统结合软测量技术在国内外燃煤电厂的应用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碳排放计量 软测量技术 在线监测法 核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联合评价的微滴检测芯片微通道结构优化
7
作者 董辛旻 张洪溧 +2 位作者 徐刚 梁帅 余仁辉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52,共6页
为探究通过检测仪器间隔时间短、连续相试剂消耗量小、单列间距小的微滴检测芯片,建立了微通道仿真几何模型,并进行模型有效性验证实验。利用Fluent仿真软件,对正交试验中16种不同结构尺寸的微滴检测芯片进行数值模拟,将主观赋权法与客... 为探究通过检测仪器间隔时间短、连续相试剂消耗量小、单列间距小的微滴检测芯片,建立了微通道仿真几何模型,并进行模型有效性验证实验。利用Fluent仿真软件,对正交试验中16种不同结构尺寸的微滴检测芯片进行数值模拟,将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相结合,形成组合赋权法对评价指标赋权,采用理想解法(TOPSIS)、秩和比法(RSR)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联合评价,得出16种结构的优劣次序。评价结果表明,连续相通道宽度为80μm、离散相通道宽度为90μm、两相流体交汇出口宽度为100μm、通道深度为50μm的结构最优,可以得到微滴序列间距小、单个微滴检测间隔时间较短、连续相液体消耗较小的经济性较优的微滴检测芯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滴检测芯片 通道结构 组合赋权 秩和比法 联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电厂碳排放量在线监测法不确定度评定
8
作者 陈公达 傅诗万 +8 位作者 蔡秀霞 黄泳如 邹祥波 叶骥 秦士伟 卢伟业 陈小玄 卢志民 姚顺春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2,161,共9页
碳市场的稳定运行依赖于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在线监测法作为碳排放数据核算的主要方法,其数据质量仍有待提高。不确定度评定是碳排放测量体系建设以及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为了评估和提高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数据质量,对某F级燃气机... 碳市场的稳定运行依赖于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在线监测法作为碳排放数据核算的主要方法,其数据质量仍有待提高。不确定度评定是碳排放测量体系建设以及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为了评估和提高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数据质量,对某F级燃气机组的碳排放量在线监测数据进行不确定度评估。结果表明,碳排放量扩展不确定度为4.838%~5.012%(包含因子k=2),碳排放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烟气流速测量,其中速度场系数检测是烟气流速测量不确定度高的主要原因,且运行负荷对碳排放测量结果无明显影响。因此,提高烟气流速和CO_(2)测量仪器的精度或定期进行校准试验能有效降低碳排放测量不确定度,从而提高数据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电厂 在线监测 碳排放量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基和竹基生物质燃料燃烧动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国华 李运泉 +2 位作者 彭浩斌 李越胜 江志铭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35-1540,共6页
选用木基和竹基生物质燃料进行燃烧热重实验,分段推断其燃烧反应机理及拟合计算动力学参数,探究燃烧动力学特胜随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木基生物质燃料着火温度、燃尽温度、挥发分析出燃烧最大速率及其对应温度均低于竹基生物质燃... 选用木基和竹基生物质燃料进行燃烧热重实验,分段推断其燃烧反应机理及拟合计算动力学参数,探究燃烧动力学特胜随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木基生物质燃料着火温度、燃尽温度、挥发分析出燃烧最大速率及其对应温度均低于竹基生物质燃料,焦炭燃烧阶段前者的燃烧速率大于后者;木基生物质燃料挥发分析出燃烧初期(260~280℃)和过渡阶段(360~440℃)燃烧反应机理为三维扩散机理(G11),挥发分析出燃烧及焦炭燃烧最大速率前后的机理函数不相一致,竹基生物质燃料整个燃烧反应过程可用同一机理函数描述。挥发分析出燃烧阶段,木基生物质燃料活化能随温度按“增加一下降增加—下降”变化,竹基生物质燃料则先增加至峰值后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基生物质 竹基生物质 热重分析 燃烧机理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燃煤热值快速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越胜 卢伟业 +5 位作者 赵静波 冯国行 魏东明 陆继东 姚顺春 卢志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575-2579,共5页
作为煤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热值的快速、准确测量对电厂燃煤锅炉的优化燃烧和经济运行至关重要。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结合BP神经网络定量分析模型和聚类分析,以35个煤粉样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热值的定量分析。基体效应对LIB... 作为煤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热值的快速、准确测量对电厂燃煤锅炉的优化燃烧和经济运行至关重要。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结合BP神经网络定量分析模型和聚类分析,以35个煤粉样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热值的定量分析。基体效应对LIBS光谱数据的显著影响,针对基于某类煤粉样品所建立的定标曲线不能直接用于不同煤种的定量分析,采用K-means聚类方法根据热值、灰分、挥发分把样品分为三类对训练集和预测集样品进行优化选择。通过谱线强度和热值变量相关性分析,同时考虑特征谱线的物理意义,最终提取12条元素谱线的峰值强度作为输入参数,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燃煤热值进行预测。定标结果表明,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良好的定量分析能力,定标曲线拟合度R2为0.996,热值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低于3.42%,多次重复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在4.23%以内。对聚类分析中3类样品具有不同的预测能力,采用峰值强度作为输入参数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试验参数波动和基体效应造成的影响。定量分析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别的煤种分别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来进一步改善。LIBS技术结合BP神经网络可以对煤粉热值进行定量分析,在现场在线/快速检测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BP神经网络 聚类分析 热值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DLAS测量CO_2的温度影响修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峥辉 姚顺春 +4 位作者 卢伟业 朱晓睿 邹丽昌 李越胜 卢志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48-2053,共6页
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测量CO_2浓度时,由于测量氛围温度变化的影响引起气体吸收谱线的线强和线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浓度测量存在较大误差。为了克服温度变化对浓度测量的影响,选用中心波长在1 580nm的DFB激光器,基于直... 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测量CO_2浓度时,由于测量氛围温度变化的影响引起气体吸收谱线的线强和线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浓度测量存在较大误差。为了克服温度变化对浓度测量的影响,选用中心波长在1 580nm的DFB激光器,基于直接吸收法,模拟电厂尾部烟道内的高浓度二氧化碳气体环境,研究了在常温(298K)和变温(298~338K、间隔10K)不同温度工况下CO_2浓度的测量。结果显示,常温浓度测量的最大相对误差为-5.26%,最小相对误差为1.25%,相对误差均方值为3.39%,验证了TDLAS测量系统在常温下有着良好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但其在变温测量时浓度测量结果误差较大,其最大相对误差已经超过25%。为了修正温度变化对浓度测量结果的影响,适应工业测量的需要,在变温测量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测量系统在不同温度下的浓度与气体吸收的修正关系式。经过修正后,CO_2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降到5%以下,相对误差均方值降到3.5%以下。修正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修正方法可以有效抑制温度变化对浓度测量结果的影响,显著提高了测量系统在变温环境下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为TDLAS系统测量CO_2浓度的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 CO2浓度 温度修正 最小二乘法 直接吸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氢环境奥氏体不锈钢焊件氢脆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2
作者 周池楼 何默涵 +6 位作者 郭晋 李运泉 吴昊 肖舒 陈国华 欧阳瑞祥 何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9-536,共18页
奥氏体不锈钢焊件是高压氢系统中重要的承载结构,其长期服役在高压高纯氢气环境中会出现塑性损减、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加快等氢脆现象,导致高压氢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为保障高压氢系统的安全运行,研究高压氢环境奥氏体不锈钢焊件的氢... 奥氏体不锈钢焊件是高压氢系统中重要的承载结构,其长期服役在高压高纯氢气环境中会出现塑性损减、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加快等氢脆现象,导致高压氢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为保障高压氢系统的安全运行,研究高压氢环境奥氏体不锈钢焊件的氢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奥氏体不锈钢焊件中氢的两种来源,随后讨论评价材料氢脆敏感性的静态实验方法和动态实验方法,其次概述当前主流的氢脆机理,然后着重分析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对奥氏体不锈钢焊件氢脆敏感性的影响,最后归纳并总结五种典型的奥氏体不锈钢焊接工艺对焊件微观组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相应焊件的氢脆敏感性。基于上述分析,针对奥氏体不锈钢焊件氢脆性能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焊接 氢脆 扩散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0MW四角切圆锅炉低负荷下燃烧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江志铭 张妍 +5 位作者 李越胜 邱燕飞 宋长志 刘虎 邓磊 车得福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2-188,共7页
随着环保标准提高,电站锅炉NOx排放量控制日益严格。低氮改造可以有效降低NOx生成,而对于改造后低负荷下炉内燃烧特性研究有限。对某电厂低氮改造后的一台300 MW四角切圆煤粉锅炉进行了低负荷下多工况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了过量空... 随着环保标准提高,电站锅炉NOx排放量控制日益严格。低氮改造可以有效降低NOx生成,而对于改造后低负荷下炉内燃烧特性研究有限。对某电厂低氮改造后的一台300 MW四角切圆煤粉锅炉进行了低负荷下多工况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了过量空气系数、燃尽风量和一次风喷口给煤量对炉内速度场、温度场、组分浓度场的影响。通过改进网格系统,提高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数值模拟结果和试验测量值偏差较小,说明其数值模拟结果可信。结果表明: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炉内燃烧温度升高,还原性物质减少,NOx排放量增加,当过量空气系数从1.20增加到1.30时,NOx排放从221.12 mg/m^(3)增加到196.26 mg/m^(3);随着燃尽风量增加,主燃区温度降低,燃尽区温度升高,主燃区温度的降低抑制了热力型NOx的生成,NOx排放量降低,当燃尽风量从20%增加到30%时,NOx从231.21 mg/m^(3)降低到180.95 mg/m^(3);一次风喷口给煤量变化对炉膛内温度场、组分浓度场和NOx生成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角切圆锅炉 低氮改造 NOx 燃烧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与颗粒状木质燃料燃烧动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彭浩斌 陈国华 +3 位作者 李运泉 李越胜 江志铭 喻孟全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3-59,共7页
为掌握粉末状与颗粒状木质燃料的动力学特性,选用同一木质成型燃料,通过热重分析仪和管式加热炉系统分别对其粉末状和颗粒状原料进行实验研究。采用双步双等法、等温法等进行动力学拟合推断,求解两者燃烧动力学三因子并进行比较。结果表... 为掌握粉末状与颗粒状木质燃料的动力学特性,选用同一木质成型燃料,通过热重分析仪和管式加热炉系统分别对其粉末状和颗粒状原料进行实验研究。采用双步双等法、等温法等进行动力学拟合推断,求解两者燃烧动力学三因子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于燃料内部传热传质性质差异较大,粉末状与颗粒状木质燃料的最概然机理函数并不相同,前者燃烧全过程的燃烧机理基本一致,后者挥发分燃烧阶段与焦炭燃烧阶段的燃烧机理差异较大;粉末与颗粒状活化能值分别为92.33 kJ/mol和71.20 kJ/mol,两者相差21.13 kJ/mol;指前因子值分别为2.55×10~8 s^(-1)和78.55 s^(-1),前者远大于后者,两者相差7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重分析 生物质燃料 燃烧 动力学特性 双步双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MD-KICA滚动轴承信号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炎磊 张培杰 +1 位作者 方雁衡 董辛旻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18,22,共5页
在实际工程机械所产生的滚动轴承故障信号十分复杂,有效的故障信号和特征信息极易被噪声信号所干扰,针对工程中振动信号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均值分解(LMD)结合核独立分量分析(KICA)的方法提取故障信号特征。首先将源信号进行LMD分... 在实际工程机械所产生的滚动轴承故障信号十分复杂,有效的故障信号和特征信息极易被噪声信号所干扰,针对工程中振动信号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均值分解(LMD)结合核独立分量分析(KICA)的方法提取故障信号特征。首先将源信号进行LMD分解,根据相关系数准则提取相关程度高的PF分量并构建新信号,对新构建的故障信号运用KICA进行噪声分离,进而获得故障信号特征。先通过构造信号仿真分析方法有效性,再通过西储大学轴承实验数据对比分析,验证该方法适用于提取滚动轴承的故障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均值分解(LMD) 核独立分量分析(KICA) 滚动轴承 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电梯起重机械曳引设备材料锈蚀磨损程度检验及日常维护——评《复合材料》 被引量:4
16
作者 冯国行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I0008-I0008,共1页
书名:复合材料作者:肖力光赵洪凯ISBN:9787122248763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8月定价:49.00元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电梯的投入量与使用量也与日俱增,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应用设备。作为特种设备类型,其... 书名:复合材料作者:肖力光赵洪凯ISBN:9787122248763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8月定价:49.00元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电梯的投入量与使用量也与日俱增,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应用设备。作为特种设备类型,其使用安全性备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工业出版社 磨损程度 使用安全性 复合材料 日常维护 特种设备 城市化建设 电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金属钠盐冷凝行为的实验研究
17
作者 李瑞宇 龙纪淼 +4 位作者 李越胜 曾向东 喻孟全 邓磊 车得福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3,共5页
准东煤燃烧过程中,碱金属Na盐蒸气在锅炉对流受热面上的冷凝是形成积灰层的初始必要条件。利用一维沉降炉和冷凝采样器,对NaCl、Na2SO4及两者混合物的冷凝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aCl、Na2SO4及两者混合物的冷凝温度分别为800℃... 准东煤燃烧过程中,碱金属Na盐蒸气在锅炉对流受热面上的冷凝是形成积灰层的初始必要条件。利用一维沉降炉和冷凝采样器,对NaCl、Na2SO4及两者混合物的冷凝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aCl、Na2SO4及两者混合物的冷凝温度分别为800℃、770℃和780~790℃。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SEM-EDX)获得了不同温度区间冷凝产物的表面形貌及元素组成,分析并总结了2种冷凝机制:“异相凝结-部分熔融”和“均相成核-颗粒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金属 准东煤 冷凝 NACL NA2SO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优化测定锂离子电池比热容参数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吕又付 罗卫明 +2 位作者 陈荐 吴锡鸿 李传常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3-190,共8页
锂离子电池比热容作为电池模组及系统热设计的关键参数,对所建立的电池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和控制策略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本文中基于量热法搭建了一个成本低廉、实施简单和测量准确性高的测试平台,系统研究了量热装置的热损失、量热方式... 锂离子电池比热容作为电池模组及系统热设计的关键参数,对所建立的电池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和控制策略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本文中基于量热法搭建了一个成本低廉、实施简单和测量准确性高的测试平台,系统研究了量热装置的热损失、量热方式以及分层计算优化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在黄铜、304不锈钢、铸铁以及高密度聚乙烯标准件样品校验测试中,实验结果表明该量热装置测定比热容误差小于3%,且不受被测样品导热系数大小的影响。通过本实验装置测定32650磷酸铁锂电池的平均比热容为1.022 J·g^(-1)·K^(-1),这为其他类型电池甚至下一代固态电池精确测量比热容热物性参数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比热容 量热法实验 分层计算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厂锅炉管道堵阀裂纹缺陷的数值模拟仿真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邱燕飞 李瑞宇 +2 位作者 蔡琼珂 宋长志 王天龙 《冶金能源》 2019年第5期20-23,共4页
针对广东省某火电厂30万kW机组锅炉管道堵阀裂纹缺陷问题,应用Ansys数值模拟仿真软件分析其内部流体流速和压力状况,及流固耦合模块计算分析确定承压元件主要内应力集中部位。对比分析,经模拟计算后锅炉管道堵阀应力集中分布位置与现场... 针对广东省某火电厂30万kW机组锅炉管道堵阀裂纹缺陷问题,应用Ansys数值模拟仿真软件分析其内部流体流速和压力状况,及流固耦合模块计算分析确定承压元件主要内应力集中部位。对比分析,经模拟计算后锅炉管道堵阀应力集中分布位置与现场检验发现裂纹缺陷位置基本一致,验证了应用数值模拟仿真计算对锅炉管道堵阀静力学及疲劳性能分析的可靠性,为改善管道堵阀结构及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堵阀 裂纹缺陷 流固耦合 内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71Mn轨道断裂机理的分析研究
20
作者 高引慧 龙靖安 张启礼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70-174,共5页
某发电厂干煤棚材质U71Mn轨道在使用过程中数次发生断裂,导致行车不能正常使用,影响生产,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通过对断裂部分轨道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拉伸性能测试以及金相显微分析等,可判断干煤棚轨道断裂属于疲劳断裂。这断裂主要... 某发电厂干煤棚材质U71Mn轨道在使用过程中数次发生断裂,导致行车不能正常使用,影响生产,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通过对断裂部分轨道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拉伸性能测试以及金相显微分析等,可判断干煤棚轨道断裂属于疲劳断裂。这断裂主要是由于气割孔带来的应力集中和孔周边区域的应力状态改变而导致的。另外,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71Mn 疲劳断裂 气割孔 金相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