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展与不发展南海热带低压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崇银 阎敬华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本文利用广东热带所的数值预报模式和ECMWF的格点资料,对两个南海低压进行了对比数值分析。其中一个低压在24小时内发展为台风,而另一个不发展。分析发现,二者初始场的温、湿、风、压结构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最为明显的是,发展者低层有... 本文利用广东热带所的数值预报模式和ECMWF的格点资料,对两个南海低压进行了对比数值分析。其中一个低压在24小时内发展为台风,而另一个不发展。分析发现,二者初始场的温、湿、风、压结构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最为明显的是,发展者低层有明显的暖心结构和深厚的高湿层,使得条件不稳定层深厚;而不发展者暖心在高层明显,低层无暖心,而且,中低层湿度较小,所以条件不稳定层较浅薄。两个低压的不同发展趋势都得到了很好的数值模拟结果。利用模式输出结果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南海热带气旋发展与不发展的最基本物理过程及其作用。表明对流层中低层的深厚高温层的存在及相应的温度结构和风场所导致的较强的对流加热的维持和加强,对低压的发展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热带 气压 低压 数值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8年8月广东省罕见异常天气的分析
2
作者 赖莹莹 韦有暹 《热带气象》 CSCD 1990年第1期64-72,共9页
本文分析讨论了1988年8月广东省出现异常天气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能成为此种反常天气预报线索的相关因子或前期征兆。结论认为,该月没有灾害性热带气旋影响广东,但同时却又出现较长的连阴雨天气,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东亚大... 本文分析讨论了1988年8月广东省出现异常天气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能成为此种反常天气预报线索的相关因子或前期征兆。结论认为,该月没有灾害性热带气旋影响广东,但同时却又出现较长的连阴雨天气,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东亚大气环流出现异常——中纬西风带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均比常年偏南近十个纬度所造成。在这种类似于春末夏初的大尺度环流形势控制下,热带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的局地条件不利于灾害性热带气旋形成,而更东面的海区生成的灾害性热带气旋则全部偏北行或转向;另一方面,季风雨带的位置比常年偏南得多,落在华南。 上述环流系统和天气的异常,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有一定关系,且海温变化超前。该年4—7月东亚西风环流指数的变化也提供了若干前兆。综合考察这些因素,有可能预先对这种环流和天气的异常作出定性的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 天气 过程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台风变性过程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谭锐志 梁必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22-431,共10页
本文对一个登陆台风(Freda)的衰减阶段和变性阶段进行了涡度及角动量收支的诊断分析,主要结果表明:相对涡度和相对角动量都是反映低压变化的重要指标。衰减阶段,次网格尺度效应及摩擦作用是台风衰减的主要因子,变性阶段,次网格尺度效应... 本文对一个登陆台风(Freda)的衰减阶段和变性阶段进行了涡度及角动量收支的诊断分析,主要结果表明:相对涡度和相对角动量都是反映低压变化的重要指标。衰减阶段,次网格尺度效应及摩擦作用是台风衰减的主要因子,变性阶段,次网格尺度效应对于涡度和角动量在系统内部的重新分布起了重要作用;涡度的侧边界输送和散度制造对于整个过程都是重要的。台风低压是一个角动量汇区,系统角动量主要来源于侧边界平均输送,横向质量环流对于角动量过程起着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变性过程 涡废 角动量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湿结构对南海低压发展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阎敬华 李崇银 《热带气象》 CSCD 1991年第1期39-47,共9页
本文对比分析了两个南海热带低压,其中一个在24小时内发展为台风,而另一个不发展。通过几个改变初始场温、湿结构的数值试验的对比分析,指出低压区的温、湿结构对低压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低层有深厚的高湿层存在,以及中低层有暖心... 本文对比分析了两个南海热带低压,其中一个在24小时内发展为台风,而另一个不发展。通过几个改变初始场温、湿结构的数值试验的对比分析,指出低压区的温、湿结构对低压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低层有深厚的高湿层存在,以及中低层有暖心存在,都有利于低压的发展加强,反之,中低层湿度较小或湿层较浅,以及暖心在高层而中低层无暖心,都不利于低压发展加强。同时,温、湿结构对低压发展的影响,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条件不稳定层的深浅和强弱,以及影响中低层的水汽能量供应,导致对流的发展趋势发生变化来实现的。最后指出,南海低压的发展对低压区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很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湿结构 南海 低压 数值模拟 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平原不同雨型的Z-Ⅰ关系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吴兑 刘永政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2-26,共5页
利用天气雷达定量测量降水,最常用的是雷达反射因子法。通过计算宁夏平原7个站1983年6—9月的4618份地面雨滴谱资料,给出了该地区不同雨型间的Z-I关系,并对在该地区使用这些关系定量测量降水的结果进行了检验,平均相对误差在30%左右。
关键词 雨型 Z-I关系 雨滴谱 降水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风场与气压场的客观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薛纪善 王康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58-166,共9页
本文着重讨论了为恰当定义热带风场的辐散分量,客观分析方案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指出过去通行的分析方案在这方面的严重缺陷,并提出了一个改进方案.理想与实测资料的分析结果都表明,新的分析方案在保留分析流场的辐散分量与减小分析误... 本文着重讨论了为恰当定义热带风场的辐散分量,客观分析方案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指出过去通行的分析方案在这方面的严重缺陷,并提出了一个改进方案.理想与实测资料的分析结果都表明,新的分析方案在保留分析流场的辐散分量与减小分析误差方面都有明显的效果.同时新的分析方案还提供了低纬度实施多变量分析的可能性,从而部分地缓解了低纬度观测资料不完整所造成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分析 热带 风场 气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夏华南两类季风槽的对比研究——1.诊断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谭锐志 容广埙 《热带气象》 CSCD 1991年第2期143-153,共11页
本文采用多层非线性平衡模式及动能平衡和能量转换方程对华南两类季风槽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陆上类风的无辐散部分引起的垂直运动是基本的,而大尺度凝结加热和积云对流加热引起的垂直运动有很大的增幅作用,海上类垂直运动场主要... 本文采用多层非线性平衡模式及动能平衡和能量转换方程对华南两类季风槽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陆上类风的无辐散部分引起的垂直运动是基本的,而大尺度凝结加热和积云对流加热引起的垂直运动有很大的增幅作用,海上类垂直运动场主要靠弱积云对流维持。两类季风槽内辐散风的动能制造及次网格尺度效应都是主要的动能源,而无辐散风则引起负的动能产生。两类季风槽内都有一致的正斜压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季风 风槽 诊断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双热带气旋和南海—西太平洋双热带气旋的互旋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谢玲娟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5-20,共6页
本文利用1960~1987年间23例双热带气旋实测资料,计算了西太平洋双热带气旋和南海—西太平洋双热带气旋之间的互旋角,得出了两热带气旋之间距离小于18经纬度时便会产生相互牵引作用,且随着它们中心间距(d)的减小,双热带气旋的互旋角增大... 本文利用1960~1987年间23例双热带气旋实测资料,计算了西太平洋双热带气旋和南海—西太平洋双热带气旋之间的互旋角,得出了两热带气旋之间距离小于18经纬度时便会产生相互牵引作用,且随着它们中心间距(d)的减小,双热带气旋的互旋角增大,尤其当d≤9个经纬距时,互旋作用迅速增大。计算结果表明:在西太平洋按γ^(0.8)V_θ=C涡旋模式,利用实测最大风速资料所计算的双热带气旋互旋角与实际转动率较一致。而南海—西太平洋双热带气旋采用γ^(0.9)V_θ=C的涡旋模式,计算的结果与实际较相符。而γ^(1/2)V_θ=C涡旋模式是夸大了双热带气旋的直接互旋作用,而Rankine涡旋模式则缩小了双热带气旋的直接互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热带 气旋 南海 互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区热带气旋移速突变的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刘伯汉 林丽珊 《热带海洋》 CSCD 1992年第2期17-24,共8页
应用天气学与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发现:鞍型场、西风槽和双热带气旋形势是热带气旋移速突变的环流背景。在上述环流背景的条件下,涡度、涡度平流、流函数、850—200hPa垂直切变以及不对称配置的演变与热带气旋移速突变有超前相关;... 应用天气学与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发现:鞍型场、西风槽和双热带气旋形势是热带气旋移速突变的环流背景。在上述环流背景的条件下,涡度、涡度平流、流函数、850—200hPa垂直切变以及不对称配置的演变与热带气旋移速突变有超前相关;概括出的一些判据可供业务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移速突变 环境流场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广东和海南岛初、终台风间日数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春辉 《热带海洋》 CSCD 1989年第4期87-92,共6页
本文通过对逐年登陆广东和海南岛初、终台风间日数序列的分析,发现1884—1987年百多年间各存在着五次趋于偏长集中期与偏短集中期交替出现,且前者比后者的年数明显多。该序列还存在准8年、准14年及准26年周期。在厄尔尼诺年及其次年,初... 本文通过对逐年登陆广东和海南岛初、终台风间日数序列的分析,发现1884—1987年百多年间各存在着五次趋于偏长集中期与偏短集中期交替出现,且前者比后者的年数明显多。该序列还存在准8年、准14年及准26年周期。在厄尔尼诺年及其次年,初、终台风间日数呈负距平;反厄尔尼诺年当年呈正距平,次年则存在阶段性,其中1942年以后呈正距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间日数 年际变化 厄尔尼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五百年广东降水量序列重建的尝试 被引量:3
11
作者 梁建茵 黄增明 《热带气象》 CSCD 1990年第1期46-51,共6页
本文首先对广州、汕头近五百年旱涝等级资料进行增补,然后利用这些连续的等级序列和广州(88年)、汕头(108年)近百年的降水量(年和雨季降水量)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周期分析,估算出近五百年的年和雨季降水量(具有五年滑动平均意义)。检验... 本文首先对广州、汕头近五百年旱涝等级资料进行增补,然后利用这些连续的等级序列和广州(88年)、汕头(108年)近百年的降水量(年和雨季降水量)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周期分析,估算出近五百年的年和雨季降水量(具有五年滑动平均意义)。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拟合程度、统计性质还是周期性均令人满意。这是重建广东历史降水量序列的初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年夏季印缅槽和澳大利亚冷高压的中期振荡及其与广东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丽珊 谢玲娟 《热带气象》 CSCD 1991年第2期176-181,共6页
本文利用1982年7—9月地面气压,850、500hPa高度和温度,广东地区测站的雨量等资料,进行功率谱、交叉谱、凝聚谱以及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这年夏季,印缅槽存在准三周的周期振荡,澳大利亚冷高压存在准两周的周期振荡,两者叠加的结果... 本文利用1982年7—9月地面气压,850、500hPa高度和温度,广东地区测站的雨量等资料,进行功率谱、交叉谱、凝聚谱以及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这年夏季,印缅槽存在准三周的周期振荡,澳大利亚冷高压存在准两周的周期振荡,两者叠加的结果,与广东地区降水存在的准两周和准一周的振荡周期相吻合。研究还指出,这两个系统的周期变化比广东地区的降水超前1—3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缅槽 冷高压 中期 振荡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海区域赤道西风与热带扰动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伯汉 《热带气象》 CSCD 1991年第1期48-54,共7页
本文分析了1973—1984年6—9月南海地区赤道西风与热带扰动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赤道西风对热带扰动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贡献,而热带扰动的发展又反过来使其南侧的赤道西风进一步增强,赤道西风的增强往往导致热带扰动移向的改变。这种相... 本文分析了1973—1984年6—9月南海地区赤道西风与热带扰动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赤道西风对热带扰动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贡献,而热带扰动的发展又反过来使其南侧的赤道西风进一步增强,赤道西风的增强往往导致热带扰动移向的改变。这种相互作用过程,存在着能量的输送。本文参照水平运动方程和涡度方程,推导得赤道西风变化率方程,说明局地赤道西风变化主要取决于总能量和涡动的输送。分析还发现,赤道西风变化率与赤道西风值有超前相关关系,借此可估计赤道西风和热带扰动的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南海 赤道 西风 热带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气系统和澳大利亚冷高压年际变化的关联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智翔 柯史钊 《热带气象》 CSCD 1990年第2期165-172,共8页
本文分析了北半球盛夏期间澳大利亚冷高压强度与同期西太平洋低纬大气环流的关联,指出冷高压强度具有与南方涛动相联的准3—4年振荡,阐明了冷高压活动的年际变化对北半球低纬环流的影响与中短期冷空气爆发过程的区别。进而概括出冷高压... 本文分析了北半球盛夏期间澳大利亚冷高压强度与同期西太平洋低纬大气环流的关联,指出冷高压强度具有与南方涛动相联的准3—4年振荡,阐明了冷高压活动的年际变化对北半球低纬环流的影响与中短期冷空气爆发过程的区别。进而概括出冷高压强度与海气系统变化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系统 热带 冷高压 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斜压海洋环流数值模式及其数值试验
15
作者 万齐林 余志豪 《热带海洋》 CSCD 1991年第2期10-17,共8页
为研究大尺度海洋环流和一些大尺度海洋物理过程,我们建立了一个无海底地形的三层斜压海洋环流数值模式。模式方程采用了静力近似和Boussinesq近似,在上边界采用了钢盖近似。同时,还做了两个数值试验:第一个模拟试验,海洋从静止状态开始... 为研究大尺度海洋环流和一些大尺度海洋物理过程,我们建立了一个无海底地形的三层斜压海洋环流数值模式。模式方程采用了静力近似和Boussinesq近似,在上边界采用了钢盖近似。同时,还做了两个数值试验:第一个模拟试验,海洋从静止状态开始,以4个季节的气候平均风应力和海表大气季节平均温度为强迫条件,积分区城选择45℃以北的太平洋,数值积分了5个模式年,这时海洋的上层环流和温度的年变化趋于平稳。计算结果再现了太平洋气候平均状态的海温分布和主要海流的大尺度特征以及它们的年变化特征。如西部强化流、赤道潜流等。第二个数值试验,在第一个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给定赤道西太平洋一个风应力异常区,数值积分了几个月。从计算结果中可看到类似E1 Ni■o的现象,并且初步地分析了赤道波动在E1 Ni■o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环流 数值模拟 斜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地区的客观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纪善 《热带气象》 CSCD 1989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对热带地区的客观分析所遇到的几个特殊问题,例如观测资料不足,初估场的系统误差、风与气压场的平衡与风的辐散分量的分析、水汽与下垫面状态分析等进行了讨论。同时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 热带地区 气象资料 客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有限区数值预报模式中的自由振荡
17
作者 黄敏强 薛纪善 《热带气象》 CSCD 1990年第4期289-297,共9页
本文按照广东省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的热带有限区数值预报模式(TL-6)的空间离散方案导出了相应的热带大气运动的水平与垂直结构方程,并具体计算了垂直与水平模态。与关于热带大气运动的解析结果相似,本文所计算的正规模态中,重力波与Ros... 本文按照广东省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的热带有限区数值预报模式(TL-6)的空间离散方案导出了相应的热带大气运动的水平与垂直结构方程,并具体计算了垂直与水平模态。与关于热带大气运动的解析结果相似,本文所计算的正规模态中,重力波与Rossby波的频率分离特性也十分清楚。根据计算结果探讨了赤道地区Kelvin波与混合Rossby重力波的识别问题。最后讨论了用这组正规模态进行气象场滤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预报 模式 振荡 有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热带气旋移向变化的判据
18
作者 周智翔 刘伯汉 《热带海洋》 CSCD 1991年第4期79-83,共5页
本文对热带气旋移向突变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得到影响路径变化的主要因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诊断气旋移向稳定性的判据,经两百多次计算检验,证实其准确率达84%强。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移向变化 稳定性 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气温变化与南方涛动关系的随机动力分析
19
作者 洪小冬 黄增明 《热带气象》 CSCD 1990年第3期218-226,共9页
本文推导出二维线性和非线性随机动力模式的Fokker—Planck方程,得到其稳定态的解析解和气候势函数,并应用于广东气温和南方涛动的随机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线性模式能明确反映广东气温和南方涛动之间的反馈关系;非线性模式则表明非线性... 本文推导出二维线性和非线性随机动力模式的Fokker—Planck方程,得到其稳定态的解析解和气候势函数,并应用于广东气温和南方涛动的随机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线性模式能明确反映广东气温和南方涛动之间的反馈关系;非线性模式则表明非线性作用使广东气温和南方涛动之间的稳定平衡更趋于合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南方涛动 随机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海面油类漂流方向及速度的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和庆 李福娇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39-44,共6页
根据发生在广东省近海的“大庆236”号油轮、“拉亚埃勒”号货轮的沉船溢油事故和1989年冬、夏两季在广东省西部近海的海上油类漂流实验,对海面油类的漂流方向和速度进行了考察。经过考察认为:1)海面油类漂流方向可以用D=C_(CD)+α来拟... 根据发生在广东省近海的“大庆236”号油轮、“拉亚埃勒”号货轮的沉船溢油事故和1989年冬、夏两季在广东省西部近海的海上油类漂流实验,对海面油类的漂流方向和速度进行了考察。经过考察认为:1)海面油类漂流方向可以用D=C_(CD)+α来拟合;2)海面油类漂流的速度基本符合U_0=U_c+§W;3)风力因子§可以简单地用(p_α/p_0)^(1/2)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 油类 漂流方向 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