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花苣苔属——广东省被子植物一新记录属
1
作者 刘佳 谭维政 +1 位作者 冯慧喆 廖文波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57-1260,共4页
在广东省德庆县进行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时采集了大量标本,经过鉴定和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其中一号标本为紫花苣苔属(Loxostigma Clarke)东兴紫花苣苔[Loxostigma dongxingensis(Chun ex K.Y.Pan)M9ller&Y.M.Shui]。该属及该种在... 在广东省德庆县进行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时采集了大量标本,经过鉴定和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其中一号标本为紫花苣苔属(Loxostigma Clarke)东兴紫花苣苔[Loxostigma dongxingensis(Chun ex K.Y.Pan)M9ller&Y.M.Shui]。该属及该种在广东尚无分布报道,这是首次发现。紫花苣苔属为草本或亚灌木,根状茎匍匐或不存在,花冠粗筒状,檐部二唇形,雄蕊4,花药顶端成对连着,两对雄蕊紧密靠合,种子两端具毛状附属物。紫花苣苔属目前共11种,我国、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及越南北部均有分布,在我国11种全产,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广东首次记录。目前广东省是紫花苣苔属自然分布的最东界。东兴紫花苣苔为多年生草本,具横走根状茎,茎高为20~60 cm,花冠粗筒状,黄色,下方肿胀,近基部之上、中部之下突然收缩呈缢缩状,檐部2唇形,雄蕊4,花药成对连着,分布于广西及越南北部,广东首次记录,发现地位于德庆县象牙山林场,种群沿山间溪流两侧分布,生于林下沟谷旁光线较暗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紫花苣苔属 东兴紫花苣苔 新记录属 新记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海淇澳岛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特点及其资源利用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黎明 陈日强 +5 位作者 郭兴 马英 李永泉 郭微 廖文波 王龙远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2年第1期113-119,共7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查阅,对珠海淇澳岛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进行统计,发现淇澳岛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共有34科58属90种,科、属、种数分别占广东省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总数的60.7%、41.7%、19.4%;优势科主要有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凤尾蕨科Pteri... 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查阅,对珠海淇澳岛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进行统计,发现淇澳岛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共有34科58属90种,科、属、种数分别占广东省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总数的60.7%、41.7%、19.4%;优势科主要有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凤尾蕨科Pterid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石松科Lycopodiaceae和卷柏科Selaginellaceae等;优势属有凤尾蕨属Pteris、石松属Lycopodium、卷柏属Selaginella和铁角蕨属Asplenium等。珍稀濒危保护野生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有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黑桫椤Alsophila podophylla和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均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地理成分分析发现科、属、种的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这与淇澳岛地处亚热带的地理位置相吻合。资源利用分析发现淇澳岛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中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种类达43种,利用方式以药用和园林绿化与观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海市 淇澳岛 蕨类植物 植物区系 植物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桑菊防治干眼症的网络药理学机制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进良 胡双飞 +6 位作者 蒙奋兆 李沛波 吴灏 彭维 苏薇薇 王永刚 孙维广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5,共10页
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细胞实验探究了夏桑菊防治干眼症的作用机制。通过超快速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FLC-Triple-TOF-MS/MS)分析夏桑菊的化学成分,借助网络药理学相关数据库与分析平台预测夏桑菊有效成分靶点... 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细胞实验探究了夏桑菊防治干眼症的作用机制。通过超快速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FLC-Triple-TOF-MS/MS)分析夏桑菊的化学成分,借助网络药理学相关数据库与分析平台预测夏桑菊有效成分靶点及检索疾病相关靶点,并利用cytoscape软件及STRING平台构建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关键靶点前4位与其对应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体外构建干眼症高渗模型验证核心靶点。共鉴定出61种化学成分,筛选得到24种有效成分可能与干眼症相关的315个潜在的靶点蛋白具有相互作用;筛选出夏桑菊作用的关键活性成分迷迭香酸、蒙花苷及绿原酸等和关键靶点为TNF-α、Caspase1、IL-6以及IL-1β;富集结果表明,夏桑菊治疗干眼症靶点主要集中在AGE-RAGE、TNF等多个信号通路。3种有效成分在细胞实验中不仅显著抑制人角膜上皮细胞活性降低,提升高渗下细胞的移行能力,而且有效抑制高渗诱导下人角膜上皮细胞中Caspase1、IL-1β基因的表达及TNF-α蛋白分泌水平。结果表明夏桑菊中的迷迭香酸、蒙花苷及绿原酸3种主要的活性成分,发挥了高渗诱导下对人角膜上皮细胞保护及修复作用,降低了细胞TNF-α蛋白水平及Caspase1、IL-1βmRNA的相对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桑菊 干眼症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香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子鉴定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志晖 陈京锐 +3 位作者 韦素娟 蒋子肖 刘洋洋 LEE Shiou Yih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81-92,共12页
沉香是世界性名贵的传统药材及天然香料,应用历史悠久。瑞香科沉香属(Aquilaria Lam.)植物是目前生产沉香最主要的树种。随着沉香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增加,沉香属树种被过度开采,野生资源日渐枯竭,严重威胁到种质资源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沉香是世界性名贵的传统药材及天然香料,应用历史悠久。瑞香科沉香属(Aquilaria Lam.)植物是目前生产沉香最主要的树种。随着沉香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增加,沉香属树种被过度开采,野生资源日渐枯竭,严重威胁到种质资源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为更好地利用及保护沉香资源,该文基于沉香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子鉴定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国内外市场调研,分析沉香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国内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省份,海外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系统调查沉香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对国内外沉香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和分子鉴定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从表型性状、DNA分子标记、DNA指纹鉴定技术、核基因组水平等4个方面综述沉香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从DNA指纹图谱、核质基因片段的DNA条形码、DNA条形码组合其他分子鉴定方法等3个方面总结沉香属植物分子鉴定研究的现状,提出沉香属植物在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以期为沉香种质资源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遗传多样性 基因资源 分子标记 DNA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内伶仃岛台湾相思群落在15年间的演替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徐华林 袁天天 +2 位作者 王蕾 关开朗 廖文波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4期12-22,共11页
针对1997—1998年在广东内伶仃岛设置并调查的5个台湾相思林固定样地,15年后于2013年再次进行调查并研究群落的演替。结果表明:(1)经过15年的演替,5个台湾相思群落的优势种群发生明显变化,少数种群消退,另又增添了部分优势种群,并且整... 针对1997—1998年在广东内伶仃岛设置并调查的5个台湾相思林固定样地,15年后于2013年再次进行调查并研究群落的演替。结果表明:(1)经过15年的演替,5个台湾相思群落的优势种群发生明显变化,少数种群消退,另又增添了部分优势种群,并且整体上以中生性树种为主;(2)在演替过程中,台湾相思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有上升,亦有下降,但5个群落其乔木层的物种组成更加丰富,年龄结构更加复杂;(3)在5个群落中,台湾相思多以第Ⅳ、Ⅴ龄级立木存在,缺少Ⅰ、Ⅱ、Ⅲ级立木,说明其均为衰退种群。总体上,内伶仃岛的台湾相思群落在后期将演替成为以中生性树种为主的常绿阔叶林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相思 群落演替 广东省内伶仃岛 中生性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丹霞山柿树科一新种——彭华柿(英文) 被引量:4
6
作者 赵万义 凡强 +4 位作者 陈昉 黄翠莹 陈再雄 侯荣丰 廖文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8-103,共6页
报道柿树科一新种彭华柿Diospyros penghuae,为广东省丹霞山特有种。彭华柿形态特征与乌柿D.cathayensis及老鸦柿D. rhombifolia相近,但本种常绿,无枝刺,叶形及果实大小均可区别于两者。本种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 报道柿树科一新种彭华柿Diospyros penghuae,为广东省丹霞山特有种。彭华柿形态特征与乌柿D.cathayensis及老鸦柿D. rhombifolia相近,但本种常绿,无枝刺,叶形及果实大小均可区别于两者。本种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彭华教授,他在丹霞地貌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华柿 柿树科 新种 广东省 丹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山茶科富油植物的开发利用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袁天天 王蕾 +3 位作者 陈晖 刘宾 赵万义 廖文波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9-764,共6页
山茶科许多种类既是重要的食用油脂原料,也是重要的工业用油脂以及化妆品或医药原料。通过野外考察、文献查阅以及山茶科种子含油量的实际测定,结果表明:江西省山茶科植物有10属75种;其中含油率在50%以上的有9种,如油茶、浙江红山茶... 山茶科许多种类既是重要的食用油脂原料,也是重要的工业用油脂以及化妆品或医药原料。通过野外考察、文献查阅以及山茶科种子含油量的实际测定,结果表明:江西省山茶科植物有10属75种;其中含油率在50%以上的有9种,如油茶、浙江红山茶、短柱茶、细叶短柱茶、钝叶短柱茶、糙果茶、全缘红山茶、粗毛石笔木和石笔木;含油率为30%~50%的有13种,含油率为10%~30%的约16种。本文对江西省山茶科含油植物及其生态习性、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研究,并对富油种进行了重点评价,认为油茶、浙江红山茶、粗毛石笔木、全缘红山茶、短柱茶可作为重点开发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山茶科 富油能源植物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樟科富油能源植物的开发利用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祝必琴 刘宇 +2 位作者 陈晖 景慧娟 廖文波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5-451,共7页
樟科是一个富油能源植物重点科。通过文献查阅、野外考察和种子实测,结果表明:江西省樟科植物共有14属89种,其中种子含油量在60%以上的有6种;含油量在50%—60%的有14种,含油量在30%—50%有7种;从油脂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资源潜... 樟科是一个富油能源植物重点科。通过文献查阅、野外考察和种子实测,结果表明:江西省樟科植物共有14属89种,其中种子含油量在60%以上的有6种;含油量在50%—60%的有14种,含油量在30%—50%有7种;从油脂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资源潜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表明:大叶新木姜、鸭公树、山鸡椒、木姜子、黑壳楠、月桂、鳄梨、阴香、樟、黄樟、潺槁等11种优良能源植物,值得开发利用和推广种植。尤其是大叶新木姜、鸭公树、山鸡椒,其分布广,适应性强,果实大,易采摘,且单株产量高而极具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樟科 富油能源植物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业创新与国家粮食安全——我国种业资源优势及“卡脖子”技术攻关 被引量:44
9
作者 黎茵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8-114,共7页
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及复杂国际环境挑战的重大现实课题,其中,与重要农作物相关的种业“卡脖子”技术是涉及中国种业安全乃至粮食安全的总体国家安全问题之一。从我国现有种业资源和生物育种研... 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及复杂国际环境挑战的重大现实课题,其中,与重要农作物相关的种业“卡脖子”技术是涉及中国种业安全乃至粮食安全的总体国家安全问题之一。从我国现有种业资源和生物育种研发技术角度探讨国际种业竞争形势下种业创新的核心问题,可梳理出种业竞争中“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根据我国种业发展的现有创新优势,应将种业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并将突破种业技术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和构建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纳入总体国家安全体系的战略管控目标。为此,应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重视种业创新底层技术、加强种业科技研发投入、保障种业知识产权。本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发展,将种业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业安全 粮食安全 现代生物育种 “卡脖子”技术 总体国家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菜资源蔓赤车(Pellionia scabra)营养成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蕾 廖文波 邱文智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9-123,共5页
荨麻科赤车属的许多植物是较为优质的野菜,其中蔓赤车(Pellionia scabra)在广西大瑶山、广东瑶山地区被民间广为食用。采用食品检测常规方法 (国家标准)和仪器分析方法 (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和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蔓赤车的营养成分... 荨麻科赤车属的许多植物是较为优质的野菜,其中蔓赤车(Pellionia scabra)在广西大瑶山、广东瑶山地区被民间广为食用。采用食品检测常规方法 (国家标准)和仪器分析方法 (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和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蔓赤车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蔓赤车每100 g鲜质量中分别有粗蛋白为3.21 g、粗脂肪1.27 g、总糖2.19 g、能量33.03×4.19 J;每1 kg鲜质量有钙Ca 4 178.13 mg、磷P 381.05 mg、钾K 6 116.78mg、钠Na 35.10 mg、镁Mg 1 236.73 mg、铁Fe 53.81 mg、铜Cu 2.88 mg;检测的17种氨基酸(含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干质量的14.36%。研究表明,蔓赤车基本营养成分含量较高;矿质元素和氨基酸种类丰富且含量稍高,符合蔬菜的营养标准,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优质野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菜 蔓赤车 营养成分 矿质元素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红树植物和湿地植物根部渗氧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勇 刘永 +3 位作者 李纯厚 谭凤仪 叶志鸿 陆琴燕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5-9,共5页
以温室培养的不同种类红树植物和湿地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柠檬酸钛(III)比色法和圆筒状铂电极测定法测定植物根部的渗氧量和渗氧方式。试验结果表明:6种红树植物和5种湿地草本植物的根部渗氧量都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6种红树... 以温室培养的不同种类红树植物和湿地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柠檬酸钛(III)比色法和圆筒状铂电极测定法测定植物根部的渗氧量和渗氧方式。试验结果表明:6种红树植物和5种湿地草本植物的根部渗氧量都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6种红树植物的渗氧方式均为"完全屏障",而5种草本植物具有两种不同的渗氧方式,即"完全屏障"和"部分屏障";采自环境污染区的红树林植物幼苗的渗氧量和渗氧方式有改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红树林 渗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裸子植物的东西地带性分布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雯 张裕婷 +3 位作者 施诗 凡强 张忠 杨柏云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0-139,共10页
中国裸子植物极富多样性,起源古老,孑遗、特有类群众多,对探讨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结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中国中部东西中轴线上的台湾山地、武夷山、井冈山、武陵源、峨眉山、哀牢山、南迦巴瓦峰等山地的裸子植物区系为对象,分析... 中国裸子植物极富多样性,起源古老,孑遗、特有类群众多,对探讨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结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中国中部东西中轴线上的台湾山地、武夷山、井冈山、武陵源、峨眉山、哀牢山、南迦巴瓦峰等山地的裸子植物区系为对象,分析其地理成分组成,探讨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主要结果表明:①中国西部并不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区域,大陆东部第三级阶梯的属种更富多样性;②属的地理成分,与主要的区域生态因子如海拔、降水量、热量等具有相关性;③中国特有属在东部第三级阶梯明显较多,而在西部高山种系分化明显;④台湾山地较为丰富和独特;南迦巴瓦峰的冷杉属等较其他几个地区更丰富。研究对揭示裸子植物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子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东西地带性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结构及其演替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谭维政 徐华林 +3 位作者 陈艺敏 赵万义 昝启杰 廖文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9-105,共7页
【目的】揭示内伶仃岛植被的演替,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进行样地调查,分析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地理成分性质以及物种多样性等,... 【目的】揭示内伶仃岛植被的演替,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进行样地调查,分析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地理成分性质以及物种多样性等,并且与其他3个热带或中亚热带植物群落进行比较。【结果】该群落共有维管植物73种,隶属于40科61属,其中蕨类植物有4科4属4种,种子植物有36科57属69种。种类组成以热带分布属占绝对优势,占总属数达98.18%,具有南亚热带成分向热带成分过渡的性质。群落垂直结构较明显,乔木层优势种主要有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白桂木、假柿木姜子Litsea monopetala和浙江润楠Machilus chekiangensis等,其重要值依次为43.86、31.64、12.75和10.39;灌木层则以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和九节Psychotria rubra为主;层间藤本植物亦十分发达。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皆为聚群分布,年龄结构以II级(DBH<2.5 cm)和III级(2.5 cm≤DBH<7.5 cm)立木占绝大多数,属增长型种群,但白桂木种群为衰退型种群。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E)=0.9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3.27,Pielou均匀度指数(EH)=0.84。【结论】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是一个处于群落演替中期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桂木群落 珍稀濒危种 物种多样性 内伶仃岛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丹霞山乌冈栎群落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连 林石狮 +4 位作者 郝大庆 余意 凡强 汤历 廖文波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4期59-64,共6页
乌冈栎(Quercus phillyraeoides)植物生长于广东仁化县丹霞山的峭壁上,是一种适应于干旱、贫瘠环境的重要种群。针对乌冈栎+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枝穗山矾(Symplocos multipes)+狗骨柴(Diplospora dubia)群落,开展调查研究,结... 乌冈栎(Quercus phillyraeoides)植物生长于广东仁化县丹霞山的峭壁上,是一种适应于干旱、贫瘠环境的重要种群。针对乌冈栎+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枝穗山矾(Symplocos multipes)+狗骨柴(Diplospora dubia)群落,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高6—7 m,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以乌冈栎、乌饭树占优势,灌木层高3—4 m,主要有枝穗山矾、狗骨柴等;草本层稀疏。(2)群落中有种子植物27科46属53种;群落的种类组成以热带成分主为,占热带性分布属总数的78.05%;(3)群落的主要优势科为壳斗科(31.28%)、杜鹃花科(17.10%)等,建群种、优势种为乌冈栎、乌饭树,重要值分别为87.913和51.241;而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84.00%)。(4)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据DBH起测阶径以上的物种其重要值计算Simpson指数为0.855,Shannon-Winner指数为2.354,种间相遇机率(PIE)为0.85,Pielou均匀度指数中的Jsw为0.741,Jsi为0.892,Alatalo均匀度指数为0.619。(5)频度分析显示A级占优势且A(54.17%)>B(12.50%)>C(8.33%)>D(4.17%)<E(20.83%),同Raunkiaer标准频度定律近似。(6)年龄结构图显示群落中两个主要种群均为衰退种群,但结合频度图及相关研究推测其在演替上仍处于相对稳定状况,并已达到亚顶级群落。总体看来,乌冈栎+乌饭树-枝穗山矾+狗骨柴群落是物种多样性、均匀度较高的稳定亚顶级群落,隶属于典型亚热带地带性常绿阔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丹霞山 乌冈栎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接种植物生长益生菌提高杂交象草在铜污染土壤修复中的效率 被引量:3
15
作者 苗益博 杨傲 +1 位作者 邢成广 刘蔚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61,共12页
植物生长益生菌(PGPR,plant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能提高植物修复的效率,虽然有研究显示联合接种可进一步提高植物修复效率,但目前人们仍大多关注于单菌株的促生作用,对于联合接种的作用和机理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我们将... 植物生长益生菌(PGPR,plant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能提高植物修复的效率,虽然有研究显示联合接种可进一步提高植物修复效率,但目前人们仍大多关注于单菌株的促生作用,对于联合接种的作用和机理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我们将1~3种具有固氮能力或产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能力的耐铜PGPR菌株接种于杂交象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的种子上,研究在不同铜含量及不同土壤条件下其对杂交象草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铜吸收的影响,探讨联合接种具有互补促生功能的菌株能否进一步提高以及如何提高植物修复的效率。结果显示,植物生长益生菌能有效促进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且在高铜的条件下促生效果更好。杂交象草对铜耐受性强,其植物体对铜元素由根向茎迁移的系数低于0.1,接种PGPR进一步降低迁移系数。联合接种进一步增强了PGPR对植物地下部分生长的促进作用和对迁移效率的抑制作用。我们的研究显示联合接种2~3种具有互补植物生长促进性状的PGPR菌株可提高杂交象草在植物修复中的效率,而杂交象草可作为铜尾矿植物修复的候选物种,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尾矿 微生物辅助植物修复 联合接种 杂交象草(Pennisetumamericanum×P.purpureu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驼峰藤的扦插繁殖及野外回归 被引量:1
16
作者 熊武建 孙红梅 +4 位作者 刘盼盼 冯璐 关开朗 廖文波 由文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5-151,共7页
驼峰藤Vincetoxicum hainanense是国家Ⅱ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以生物统计的正交试验设计为理论依据,列出影响驼峰藤扦插生根成苗率的插穗水平、扦插基质、生长激素3个主要因子,每个因子设3个不同的水平,根据L 9(33... 驼峰藤Vincetoxicum hainanense是国家Ⅱ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以生物统计的正交试验设计为理论依据,列出影响驼峰藤扦插生根成苗率的插穗水平、扦插基质、生长激素3个主要因子,每个因子设3个不同的水平,根据L 9(33)正交试验因素、水平组合进行了9个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通过L 9(33)正交试验,获得了濒危植物驼峰藤的枝条扦插繁殖最佳方案。以三级枝条作为插穗,竹园土和腐殖质为扦插基质,0.5 g/L生长素萘乙酸(NAA)处理切口,扦插期间给予插穗充足的水分管理,扦插7~10 d插穗切口即可产生不定根,12~15 d萌发不定芽形成新植株,一个月后扦插成苗率可达87%。将获得的扦插繁殖再生植株定植于中山市田心森林公园的驼峰藤原生森林生态生境地,次生开发阴香林生态生境地和次生开发蒲桃林生态生境地进行野外回归对比试验。原生森林生态居群的回归植株平均存成活率为96.7%,6个月后株高达252.0 cm,基径达0.78 cm,主茎分枝数达3.7。回归植株种植9个月后即可开花结实,开花率45.5%,结实率32.7%,回归植株能在原生地良好的生长,是驼峰藤野外回归的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驼峰藤 扦插繁殖 回归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报春苣苔属一新种——黄进报春苣苔
17
作者 黄翠莹 孟开开 +3 位作者 郭剑强 陈昉 廖文波 凡强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29-1437,共9页
该文报道了在广东丹霞山发现的报春苣苔属一新种——黄进报春苣苔(Primulina huangjiniana),并对其进行了描述。该新种与同属物种短序报春苣苔(P. depressa)最为相似,但两者在形态特征上能够很好地区别:黄进报春苣苔具有更短的、长2.5~6... 该文报道了在广东丹霞山发现的报春苣苔属一新种——黄进报春苣苔(Primulina huangjiniana),并对其进行了描述。该新种与同属物种短序报春苣苔(P. depressa)最为相似,但两者在形态特征上能够很好地区别:黄进报春苣苔具有更短的、长2.5~6 mm的苞片(vs.短序报春苣苔具有长15~30 mm的苞片,顺序下同);花萼裂片等长(vs.不等长),花丝基部附近膝状突起,中部以上具腺毛(vs.于中部膝状突起且无毛);柱头倒三角形,深2裂成2线形裂片(vs.片状,稍2浅裂,裂片为三角形),侧膜胎座(vs.中轴胎座)。加上该新种在内,丹霞山目前共记录有6种报春苣苔属植物,其中丹霞小花苣苔(P. danxiaensis)和该新种均为丹霞地貌特有植物。黄进报春苣苔目前在丹霞山的两个地方有发现,成年植株不超过200株,根据IUCN红色名录标准,属于极危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 长蒴苣苔亚科 广东植物区系 形态学比较 短序报春苣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橘红成花过程挥发油成分的动态变化及活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影 彭维 +3 位作者 胡双飞 吴灏 董利 苏薇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5,共8页
本文旨在探索化橘红花挥发油成分的动态变化,为化橘红花的综合利用和其挥发油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以现蕾期、花苞期、盛开期和谢花期的化橘红花新鲜样品为材料,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气质联用法(GC-MS)测定挥发油成分,通过... 本文旨在探索化橘红花挥发油成分的动态变化,为化橘红花的综合利用和其挥发油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以现蕾期、花苞期、盛开期和谢花期的化橘红花新鲜样品为材料,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气质联用法(GC-MS)测定挥发油成分,通过构建“化橘红花-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对挥发油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化橘红花挥发油成分以烯类(56.84%~70.19%)和醇类(21.33%~38.34%)物质为主,包括γ-松油烯、D-柠檬烯、芳樟醇、法尼醇、橙花叔醇和β-蒎烯。烯类物质在成花过程中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醇类物质表现出先增多再减少的趋势,盛开期达到峰值。现蕾期、花苞期和盛开期的挥发性物质总量保持在较高水平,谢花期显著降低。法尼醇、芳樟醇、α-水芹烯、橙花叔醇和香茅醇等挥发性成分的抑菌和抗氧化活性较高。各个花期的化橘红花均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具有开发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橘红花 挥发油 变化趋势 GC-MS 活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Zone TOF-MS/MS联合网络药理学探讨脉复生防治NAFLD作用
19
作者 胡涛 王冰钰 +5 位作者 苏薇薇 彭维 黎建华 李常青 周毅业 郭洁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82,共10页
依据脉复生的化学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构建NAFLD小鼠模型,探究脉复生防治NAFLD的作用机制。通过UPLC-Zone TOF-MS/MS对脉复生全成分进行检测;借助Swiss生物信息学研究平台获取活性成分和靶点,在OMIM、Disgenet数据库筛... 依据脉复生的化学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构建NAFLD小鼠模型,探究脉复生防治NAFLD的作用机制。通过UPLC-Zone TOF-MS/MS对脉复生全成分进行检测;借助Swiss生物信息学研究平台获取活性成分和靶点,在OMIM、Disgenet数据库筛选NAFLD疾病靶点,对交集靶点进行PPI分析;在Metascape网站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对核心靶点与活性成分展开分子对接;采用HFD诱导C57BL/6J小鼠构建NAFLD模型进行核心靶点验证;指认得到130个化学成分,筛选得到54个活性成分与176个可能作用于NAFLD的潜在靶点;根据Degree值对排名前10的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实验,对结合能最优的对接模型TNF与Quercetin、IL-17与Asiatic acid、IL-1β与Quercetin进行可视化分析;筛选炎症因子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进行qPCR测序。富集分析表明脉复生治疗NAFLD与脂肪酸转化、脂质代谢正向调节等生物过程相关,涉及AGE-RAGE、HIF-1、IL-17等信号通路;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学检测ALT、TG、LDL-C指标上升并且HDL-C指标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脉复生给药组和辛伐他汀组能够降低小鼠体质量、肝脏和脂肪质量占比(P<0.05),降低血清中TNF-α、IL-1β和IL-17的含量和mRNA表达,在高剂量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脉复生给药组能够通过调节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肝脏脂质堆积,缓解肝脏脂肪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C-Zone TOF-MS/MS 脉复生 非酒精性脂肪肝 网络药理学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橘红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20
作者 邹慕菡 吴灏 +3 位作者 胡双飞 钟梦丽 苏薇薇 李沛波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889-3897,共9页
化橘红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香豆素类化合物、无机元素和肌醇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化橘红及其化学成分具有止咳、祛痰、平喘、降血糖、降血脂、抗癌、抗病毒、抗肝损伤、抗心肌损伤、抗肺纤维化、抗肺动脉... 化橘红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香豆素类化合物、无机元素和肌醇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化橘红及其化学成分具有止咳、祛痰、平喘、降血糖、降血脂、抗癌、抗病毒、抗肝损伤、抗心肌损伤、抗肺纤维化、抗肺动脉高压、神经保护、抗血栓、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毒理学研究证实其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橘红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毒理学研究 作用机制 开发利用 研究进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