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昼夜增温对外来入侵植物竞争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宝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121,共8页
全球存在明显的昼夜不对称增温现象,光合作用只在白天发生,而呼吸作用在白天和晚上都在进行,昼夜增温可能会改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平衡,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入侵植物通常具有较强的资源捕获能力与能量利用效率,那么在昼夜增温... 全球存在明显的昼夜不对称增温现象,光合作用只在白天发生,而呼吸作用在白天和晚上都在进行,昼夜增温可能会改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平衡,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入侵植物通常具有较强的资源捕获能力与能量利用效率,那么在昼夜增温对外来入侵植物的生长及竞争力有何影响?为此,选取两种严重危害的菊科入侵植物白花鬼针草(Bidens alba)和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同时选取本地植物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作为对照,设置不同的昼夜增温处理,研究增温对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的生物长、生物量分配及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天增温显著提高了入侵植物白花鬼针草和假臭草的总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而全天增温显著提高了本地植物一点红的总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白花鬼针草在全天增温处理下的根冠比显著高于其他增温处理的,而其他2种植物的根冠比在全天增温处理下最低。夜间增温和全天增温加剧了入侵植物对本地植物一点红生长的抑制作用;3种增温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两种入侵植物对一点红的竞争响应,但不同增温模式之间差异并不显著,说明增温背景下本地植物一点红对入侵植物的竞争响应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竞争者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外来植物 入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7种菊科入侵植物丛枝菌根侵染和根际土壤孢子密度的生境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胡文武 辛国荣 +1 位作者 郭健桦 彭雪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3-190,共8页
为了解广州地区7种菊科(Compositae)入侵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互作共生关系,调查了这7种菊科入侵植物在4种生境中的AMF侵染和根际土壤孢子密度,并分析土壤因子对AMF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入侵植物根... 为了解广州地区7种菊科(Compositae)入侵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互作共生关系,调查了这7种菊科入侵植物在4种生境中的AMF侵染和根际土壤孢子密度,并分析土壤因子对AMF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入侵植物根内均受到AMF侵染,根际土壤中均检测到AMF孢子;AMF侵染在宿主间差异显著,生境间的差异不显著;孢子密度在生境和宿主间的差异均显著,人工绿地、农田果园的AMF孢子密度均显著高于森林周边和滨海地带。相关性分析表明,农田果园生境的根际土壤孢子密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森林周边生境的AMF总侵染率与土壤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人工绿地的AMF总侵染率与土壤速效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滨海地带的AMF总侵染率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些对理解菊科植物入侵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侵染率 孢子密度 菊科 入侵植物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农区水田冬种意大利黑麦草栽培管理技术及其利用现状 被引量:4
3
作者 郭健桦 何宏斌 +2 位作者 彭雪 辛国荣 张建国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70-1175,共6页
水田冬种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是近年来形成的冬闲田生产利用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增加复种指数,生产大量的优质青饲料,缓解南方农区冬季青饲料紧缺问题,而且可以改善稻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态... 水田冬种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是近年来形成的冬闲田生产利用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增加复种指数,生产大量的优质青饲料,缓解南方农区冬季青饲料紧缺问题,而且可以改善稻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态群落,增加天敌昆虫的多样性,抑制农田杂草数量及其种子库,从而促进后作水稻的生长发育,增加其产量。随着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南方地区意大利黑麦草的栽培管理技术也日臻成熟。本文从黑麦草品种的选择、播种方法、水肥管理、刈割利用,以及对土壤和后作水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为意大利黑麦草在南方冬闲田种植技术的全面推广及黑麦草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更为系统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黑麦草 冬闲田 栽培管理技术 后作水稻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红树植物苦槛蓝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孙键 许会敏 +3 位作者 赵万义 昝启杰 陈里娥 廖文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67,共10页
苦槛蓝[Myoporumbontioides(Sieb.etZucc.)A.Gray]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高潮带的常绿灌木,常出现于红树林陆岸外滩,属于半红树植物。苦槛蓝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护堤功能,在海岸生态环境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苦槛蓝[Myoporumbontioides(Sieb.etZucc.)A.Gray]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高潮带的常绿灌木,常出现于红树林陆岸外滩,属于半红树植物。苦槛蓝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护堤功能,在海岸生态环境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苦槛蓝的种群分布特征、土壤特性、叶片与茎部结构特征、叶片生态学特性和自身繁殖特性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苦槛蓝现生种群多为单优群落,其土壤电导率和有机质含量高低对其分布影响较大,而与pH和盐度相关性不大;2)在叶片形态结构特征上,苦槛蓝的叶片上下表皮都有气孔器分布,且都具有盐腺,是一种泌盐植物;3)在叶片生态学特性上,广东高桥苦槛蓝种群叶片单位质量建成成本最高,其次为福建漳浦种群,福建泉州种群最低。浙江西门岛、福建九龙江、广西高坡和广西山口4个地区种群的叶片单位质量建成成本没有显著性差异,苦槛蓝相对较低的单位面积叶氮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耐盐性不强;4)在繁殖特性上,苦槛蓝具有双花期现象,采用不同的扦插条件进行繁育试验发现苦槛蓝生根大约需8~10d,由于其90.0%的果实具有虫害现象,其种子的繁殖成功率受到较大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槛蓝 半红树植物 生态生物学特性 繁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维管植物新记录 被引量:1
5
作者 郑圣寿 王垂祥 +2 位作者 黄燕双 刘忠成 廖文波 《南方林业科学》 2019年第6期46-48,共3页
报道了江西省维管植物新记录2种,即为:条蕨科(Oleandraceae)条蕨属(Oleandra)华南条蕨(Oleandra cumingii)和百合科(Liliaceae)竹根七属(Disporopsis)散斑竹根七(Disporopsis aspera),均分布于江西万洋山脉的井冈山地区,详细介绍该新记... 报道了江西省维管植物新记录2种,即为:条蕨科(Oleandraceae)条蕨属(Oleandra)华南条蕨(Oleandra cumingii)和百合科(Liliaceae)竹根七属(Disporopsis)散斑竹根七(Disporopsis aspera),均分布于江西万洋山脉的井冈山地区,详细介绍该新记录种的地理分布及标本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记录 维管植物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簕竹属一新种——粤北撑篙竹
6
作者 黄钰玲 倪静波 +3 位作者 陈再雄 郭剑强 廖文波 童毅华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1期82-86,共5页
描述了在广东北部发现的一个簕竹属新种——粤北撑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oides J.B.Ni,Yu L.Huang bis,Y.H.Tong&W.B.Liao)。该种形态与撑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相似,主要区别在于箨痕隆起,秆节间稍呈鼓状,较长,长... 描述了在广东北部发现的一个簕竹属新种——粤北撑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oides J.B.Ni,Yu L.Huang bis,Y.H.Tong&W.B.Liao)。该种形态与撑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相似,主要区别在于箨痕隆起,秆节间稍呈鼓状,较长,长40~50 cm,秆箨早落,箨鞘先端近截平,稀宽拱形,内侧边缘顶端具有1枚耸起的小角,大箨耳不下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簕竹属 孝顺竹亚属 粤北撑篙竹 撑篙竹 新种 丹霞山 广东省英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种薇甘菊防治措施及策略评估 被引量:48
7
作者 李鸣光 鲁尔贝 +5 位作者 郭强 昝启杰 韦萍萍 蒋露 徐华林 钟填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40-3251,共12页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入侵中国南部地区的一种危害极大的外来入侵种。防治薇甘菊的措施和策略,应根据薇甘菊的物种特性及所能支配的防除资源,综合考虑、统筹安排。薇甘菊能快速生长覆盖其他植物,其残株断枝易成为独立生长...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入侵中国南部地区的一种危害极大的外来入侵种。防治薇甘菊的措施和策略,应根据薇甘菊的物种特性及所能支配的防除资源,综合考虑、统筹安排。薇甘菊能快速生长覆盖其他植物,其残株断枝易成为独立生长的新个体、种子量巨大且极易扩散,喜入侵次生植被。物理清除适用于小面积,对大面积出现的薇甘菊不应采用。化学防除主要用于应急,但未能改变适于薇甘菊生长的生境,薇甘菊仍可能在数年后再次为害。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控制薇甘菊适用于大面积危害区域,当只以控制而不以根除自然群落的薇甘菊为目标时效果很好。群落改造能一劳永逸地解除薇甘菊的危害,但只适用于宜林地,且成本较高。天敌控制和植物化感防治都尚在探索阶段。未来还应发掘有效天敌,研发综合防治措施,揭示宏观分布规律。薇甘菊防治的正确策略是:对于已形成区域性危害的薇甘菊,根除已经不可能,应采取持久战而非速决战,防止薇甘菊入侵新区域是防治的重中之重,必须优先治理轻度入侵地和能向周边区域甚至是遥远区域扩散的传播源,建立防治示范区或样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清除 除草剂 田野菟丝子 群落改造 示范样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寨港红树林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和孢子密度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胡文武 吴勇 +3 位作者 郭健桦 彭雪 辛国荣 钟才荣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6-111,共6页
丛枝菌根(AM)结构存在于多种红树植物根内,但目前对于红树林中AM真菌的研究还未能完全揭示其存在的原因和状况。研究通过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中不同潮位16种红树植物根内AM侵染情况、AM真菌孢子密度以及土壤理化因子开展调查,以了解东寨... 丛枝菌根(AM)结构存在于多种红树植物根内,但目前对于红树林中AM真菌的研究还未能完全揭示其存在的原因和状况。研究通过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中不同潮位16种红树植物根内AM侵染情况、AM真菌孢子密度以及土壤理化因子开展调查,以了解东寨港红树林中AM真菌的存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种红树植物与AM真菌存在共生关系,其中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许树(Clerodendrum inerme)、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和黄槿(Hibiscus tiliaceus)侵染率较高,均高于55%;16种植物根际土壤中均检测到AM真菌孢子,每25 g土壤的平均孢子密度为(25.7±2.7)个。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宿主植物根内AM侵染情况差异显著;潮位对AM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均具有显著影响,表现为高潮位显著高于中、低潮位,而中低潮位间无显著差异。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有效磷含量可能是影响东寨港红树林生境中AM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主要土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寨港 红树林 丛枝菌根 侵染率 孢子密度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iTRAQ技术研究柚皮苷对烟熏所致小鼠急性肺部炎症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泮霖 廖弈秋 +3 位作者 刘宏 云莎 李沛波 苏薇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2-110,共9页
采用i TRAQ技术,分析柚皮苷对烟熏诱导急性肺部炎症小鼠肺组织中蛋白表达的影响。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柚皮苷组,每组10只,烟熏诱导急性肺部炎症。柚皮苷组每天于烟熏前按60 mg/kg灌胃给药,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最后一次... 采用i TRAQ技术,分析柚皮苷对烟熏诱导急性肺部炎症小鼠肺组织中蛋白表达的影响。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柚皮苷组,每组10只,烟熏诱导急性肺部炎症。柚皮苷组每天于烟熏前按60 mg/kg灌胃给药,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最后一次烟熏16 h后处死小鼠,取肺组织进行i TRAQ蛋白质组学检测,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共鉴定小鼠肺组织蛋白3 528个,从中找出与柚皮苷作用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64个,其中表达上调的蛋白29个,下调蛋白35个。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蛋白主要与炎症介质一氧化氮释放和促氧化因子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相关,可能是柚皮苷发挥减轻肺部炎症及肺组织损伤、促进炎症消退作用的重要环节;钙调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表观遗传调控及核糖体蛋白功能调节也与柚皮苷的抗炎作用有密切联系。实验结果显示Arg1、Bhmt、Gnmt等蛋白有可能为柚皮苷抗肺部炎症作用的重要分子靶点,并为阐明柚皮苷的抗炎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苷 ITRAQ 肺部炎症 蛋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花黑麦草→水稻”轮作系统根茬养分释放规律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宏斌 张钰薇 +3 位作者 程俊康 张颖 李俊年 辛国荣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7期1852-1860,共9页
在“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水稻(Oryza sativa)”轮作系统中,通过研究水稻和黑麦草根茬的养分释放动态规律,旨在探讨该轮作系统的土壤培肥机理。结果表明,1–30 d是水稻和黑麦草根茬降解最快的时期,19.12%的水稻根茬和38.89... 在“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水稻(Oryza sativa)”轮作系统中,通过研究水稻和黑麦草根茬的养分释放动态规律,旨在探讨该轮作系统的土壤培肥机理。结果表明,1–30 d是水稻和黑麦草根茬降解最快的时期,19.12%的水稻根茬和38.89%的黑麦草根茬在这一时期降解。水稻根茬的降解率随气温的变化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而黑麦草根茬在夏季高温时降解率显著降低。“稻→草”轮作期间,水稻和黑麦草根茬的营养元素释放率差异显著(P<0.05),黑麦草中的氮、磷、钾必需营养元素的释放率显著高于水稻根茬(P<0.05),而水稻根茬的钙、镁主要营养元素的释放率显著高于黑麦草(P<0.05)。对降解前后的土壤分析表明,水稻降解后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降解前(P<0.05),而黑麦草降解后全氮含量最高,显著高于水稻降解后(P<0.05);土壤全磷含量随水稻、黑麦草的降解逐渐降低但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土壤全钾含量在水稻根茬降解后显著增加(P<0.05),而在黑麦草根茬降解后则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果揭示了水稻和黑麦草轮作过程中两类根茬养分的释放规律以及对土壤的影响,可为“黑麦草→水稻”轮作的系统培肥原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根茬 黑麦草根茬 养分释放动态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闲期种植多花黑麦草对稻田土壤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宏斌 张钰薇 +3 位作者 程俊康 贾戌禹 辛国荣 陈卫国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2期155-161,共7页
"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 Italian Ryegrass)—水稻(Oryza sativa L.; Rice)"草田轮作(IRR)系统是我国南方农区新型的轮作模式之一。利用冬闲田种植多花黑麦草不仅能够生产大量的优质青饲料,缓解冬季畜禽饲草紧缺... "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 Italian Ryegrass)—水稻(Oryza sativa L.; Rice)"草田轮作(IRR)系统是我国南方农区新型的轮作模式之一。利用冬闲田种植多花黑麦草不仅能够生产大量的优质青饲料,缓解冬季畜禽饲草紧缺的问题,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养分循环效率,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积极影响。通过讨论种植多花黑麦草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容重、pH、腐殖酸、有机质、碳氮比、土壤氮、磷、钾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等的影响,系统总结了黑麦草在土壤培肥方面的作用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了南方农区利用IRR系统发展"草牧业"的困难与挑战,旨在为IRR系统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IRR)系统 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 土壤培肥 土壤物理化学性状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饲喂结合力竭游泳的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伟健 刘宏 +5 位作者 苏薇薇 曾璇 王永刚 李沛波 彭维 姚宏亮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136,共6页
采用高脂饲喂结合力竭游泳的方法,构建新的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为相关药物研究提供有效载体。对模型大鼠进行表征观察,并检测了26个生化指标,涉及能量代谢、氧化应激、脂质代谢、免疫炎症、内皮功能以及凝血时间等多个方面。结果显示,... 采用高脂饲喂结合力竭游泳的方法,构建新的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为相关药物研究提供有效载体。对模型大鼠进行表征观察,并检测了26个生化指标,涉及能量代谢、氧化应激、脂质代谢、免疫炎症、内皮功能以及凝血时间等多个方面。结果显示,模型大鼠呈现出精神萎靡,倦怠嗜睡,活性性差,舌质较空白对照组明显绛紫暗等反映气虚血瘀状态的典型表征,此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上述各项生化指标均发生显著改变,提示该模型大鼠出现能量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失衡,炎症反应、免疫应答功能失调,脂质代谢异常,内皮功能紊乱,血液粘度升高等气虚血瘀发生发展相关变化。研究表明高脂饲喂结合力竭游泳能够成功建立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且该模型稳定性好,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的药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血瘀证 动物模型 力竭游泳 高脂饲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管理对“多花黑麦草-水稻”轮作系统杂草防控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钰薇 何宏斌 +3 位作者 程俊康 贾戊禹 杨衡荣 辛国荣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93-1801,共9页
为解决我国南方冬季稻田闲置造成资源浪费、杂草丛生问题,在湖南湘西地区引入“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水稻(Oryza sativa L.)”轮作(IRR)系统,探讨冬种黑麦草施肥管理对农田杂草的影响。黑麦草季设置不同施肥量和肥料种类... 为解决我国南方冬季稻田闲置造成资源浪费、杂草丛生问题,在湖南湘西地区引入“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水稻(Oryza sativa L.)”轮作(IRR)系统,探讨冬种黑麦草施肥管理对农田杂草的影响。黑麦草季设置不同施肥量和肥料种类处理:种草无肥(NF)、种草施复合肥(F1、F2、F3)、种草施尿素(N1、N2、N3),并设置冬闲田为对照(CK)。黑麦草生长期间对农田杂草进行了跟踪调查,同时采用镜检法对不同处理的表层土壤(0-20cm)杂草种子进行鉴定与计数;后作水稻生长期间,调查了不同处理的杂草种类与密度。结果表明:冬种黑麦草期间施用复合肥1500kg·hm^-2(F2处理),黑麦草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达12.93t·hm^-2(鲜草达80.21t·hm^-2);前作黑麦草期间,种草处理组的杂草密度相比于CK最多降低了81.94%(P<0.05),土壤杂草种子库密度降低了65.49%(P<0.05),后作水稻杂草密度降低了58.14%(P>0.05);而单施尿素超过540kg·hm^-2有增加杂草种子库的趋势,并显著增加了后作水稻的杂草发生。黑麦草生长期间的土壤肥力与杂草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施肥措施引起土壤全K含量的差异是影响冬季杂草群落的主要因素,与杂草总密度呈正相关;而土壤P、N含量差异是影响土壤杂草种子库的主要因素,两者呈正相关。可见,冬种黑麦草可在冬季提供青饲料的同时,有效控制农田杂草,且平衡施用NPK对IRR系统中的黑麦草产量和杂草防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草-水稻”轮作系统 施肥 杂草防控 杂草种子库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晾干及青贮时间对高水分多花黑麦草青贮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贾戌禹 程俊康 +3 位作者 辛国荣 朱碧岩 王宇涛 陈卫国 《草学》 2019年第6期13-19,共7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晾干及青贮时间对多花黑麦草青贮品质的影响,以确定高水分多花黑麦草青贮的适宜方式。分别在黑麦草刈割当天,晾干1、2、3d后,对其进行30、40、50d的袋装青贮,然后从发酵产物方面分析不同处理的青贮品质。结果表明:通...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晾干及青贮时间对多花黑麦草青贮品质的影响,以确定高水分多花黑麦草青贮的适宜方式。分别在黑麦草刈割当天,晾干1、2、3d后,对其进行30、40、50d的袋装青贮,然后从发酵产物方面分析不同处理的青贮品质。结果表明:通过晾干处理可以降低黑麦草的含水量,提高黑麦草的青贮成功率和青贮品质。通过晾干处理3d后将多花黑麦草含水量降至80%左右再进行袋装青贮40d时青贮品质最佳,p H值为4. 06,乳酸含量达到2. 27%,丁酸含量为0,具有较好的青贮品质。但青贮时间超过40d后会使乳酸含量快速下降,丁酸含量快速上升,导致青贮品质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青贮 青贮品质 青贮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山区多花黑麦草腐解规律及养分释放动态 被引量:4
15
作者 贾戌禹 程俊康 +3 位作者 朱碧岩 王宇涛 辛国荣 陈卫国 《草学》 2020年第1期14-18,25,共6页
本试验通过尼龙网袋埋田法探究了多花黑麦草在粤北山区的腐解规律及养分释放动态。结果表明:2018年4月初到7月底,埋田的多花黑麦草腐解速率在前期较快,在腐解4周时腐解率达到58.41%,之后腐解速率逐渐减慢;氮磷的释放速率同样表现为前期... 本试验通过尼龙网袋埋田法探究了多花黑麦草在粤北山区的腐解规律及养分释放动态。结果表明:2018年4月初到7月底,埋田的多花黑麦草腐解速率在前期较快,在腐解4周时腐解率达到58.41%,之后腐解速率逐渐减慢;氮磷的释放速率同样表现为前期较快,后期较慢,整个试验期间氮和磷的释放率可达88.55%和92.39%。若以约68000 kg·hm-2的黑麦草作为绿肥还田,相当于给土壤施用了230 kg·hm-2的氮肥和30 kg·hm-2的磷肥;多花黑麦草还田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具有绿肥功能,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从38.63 g·kg^-1提升至50.06 g·kg^-1,提高了29.59%;速效磷含量从23.61 mg·kg^-1提升至27.30 mg·kg^-1,提高了15.63%;碱解氮含量从198.39 mg·kg^-1提升至245.64 mg·kg^-1,提高了23.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绿肥 腐解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花黑麦草-水稻”轮作对稻瘟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颜志波 赵甜 +2 位作者 王方海 辛国荣 李广宏 《草学》 2020年第2期54-58,64,共6页
2016~2017年在湘西水稻两熟制地区开展了冬种黑麦草对稻瘟病菌越冬存活力及后作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冬种黑麦草田残留稻兜上的稻瘟病越冬菌丝随越冬时间的推进,存活率从2016年12月的72.80%显著下降到2017年4月的52.80%... 2016~2017年在湘西水稻两熟制地区开展了冬种黑麦草对稻瘟病菌越冬存活力及后作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冬种黑麦草田残留稻兜上的稻瘟病越冬菌丝随越冬时间的推进,存活率从2016年12月的72.80%显著下降到2017年4月的52.80%,冬闲田无明显下降。从越冬病菌产孢量看,冬种黑麦草田稻兜的稻瘟病菌产孢数量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均在显著减少,冬闲田则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减少显著,2017年2月到4月降低不显著;比较同一调查时间冬种黑麦草田与冬闲田越冬病菌产孢量,发现冬种黑麦草田的越冬病菌产孢量均比冬闲田显著降低。在冬种黑麦草对后作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影响上,在同一调查时间,无论是病叶(穗)率还是病情指数,冬种黑麦草田均显著低于冬闲田,其中2017年7月、8月和9月冬种黑麦草田的病叶(穗)率分别比同时期冬闲田的病叶(穗)率低52.83%、26.97%和20.61%,病情指数分别低66.82%、45.48%和39.84%。冬种黑麦草对后作水稻稻瘟病发生的控制以2017年7月最高,为40.05%,8月和9月的控病率分别为31.26%和28.49%。综合以上结果,在稻区实施冬季种植黑麦草,不仅能够显著降低稻瘟病越冬菌丝的存活率,而且也显著降低越冬病菌的产孢数,有效减少后作水稻稻瘟病的初侵染源,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作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草-水稻轮作 稻瘟病 越冬病原菌 存活力 发生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种意大利黑麦草对蔬菜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7
作者 张钰薇 孙雪 +2 位作者 何宏斌 辛国荣 陈卫国 《草学》 2019年第5期55-61,共7页
连作障碍是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本研究尝试在蔬菜种植冬季导入一季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通过"黑麦草-蔬菜"轮作,探讨冬种黑麦草对蔬菜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种黑麦草能够提高土壤含水... 连作障碍是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本研究尝试在蔬菜种植冬季导入一季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通过"黑麦草-蔬菜"轮作,探讨冬种黑麦草对蔬菜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种黑麦草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P<0. 05)、土壤速效磷(P<0. 05)、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电导率(P<0. 05)、土壤速效钾含量(P<0. 05);并缓解土壤速效氮的流失。试验结束时,种草(冬种意大利黑麦草)区、菜心(菜心连作)区和对照(冬闲)区土壤含水量分别较本底值升高231. 62%、67. 78%和140. 80%;土壤电导率则分别下降86. 36%、66. 67%和71. 43%,种草区和菜心区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升高11. 28%和3. 88%,而对照区降低1. 22%;土壤有效氮含量分别下降19. 43%、21. 26%和44. 01%;土壤速效钾分别降低71. 5%、2. 73%和48. 37%;种草区和对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8. 63%和11. 28%,而菜心区则降低4. 6%。构建"黑麦草-蔬菜"轮作系统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 蔬菜 轮作 土壤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