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纵隔内巨大肿瘤的麻醉1例
1
作者 邬君伟 马磊 +1 位作者 陶明哲 黄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471-2471,共1页
患者,男,23岁,56kg。因"胸闷胸痛20d余,加重伴咳嗽2周"入院。诊断为右侧纵隔内巨大肿瘤,拟在插管全麻下行开胸肿瘤切除术。术前检查:患者强迫体位;气管受压向左移位,右前胸略隆起伴静脉轻度曲张,双颈外静脉充盈明显,右中下肺呼吸音... 患者,男,23岁,56kg。因"胸闷胸痛20d余,加重伴咳嗽2周"入院。诊断为右侧纵隔内巨大肿瘤,拟在插管全麻下行开胸肿瘤切除术。术前检查:患者强迫体位;气管受压向左移位,右前胸略隆起伴静脉轻度曲张,双颈外静脉充盈明显,右中下肺呼吸音消失。Χ线片及CT示:纵隔、心脏明显左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肿瘤 纵隔内 颈外静脉充盈 开胸肿瘤切除术 麻醉 插管全麻 强迫体位 术前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控异丙酚复合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成人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卢健芳 黄绍农 +3 位作者 陈建颜 王祖音 杨新平 高申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4期2180-2182,共3页
目的:观察靶控异丙酚复合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成人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影响。方法:选择需全麻的择期手术成人患者40例,按照气管插管前诱导时使用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分为4组,每组10例。麻醉诱导用... 目的:观察靶控异丙酚复合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成人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影响。方法:选择需全麻的择期手术成人患者40例,按照气管插管前诱导时使用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分为4组,每组10例。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0.05mg/kg,异丙酚血浆靶控输注,靶浓度2.0μg/mL,维库溴胺0.1mg/kg,并分别缓慢推注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0.5μg/kg(R0.5组)、1.0μg/kg(R1.0组)、1.5μg/kg(R1.5组)、2.0μg/kg(R2.0组),气管插管后仍以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0μg/mL、瑞芬太尼0.1μg/(kg·min)速度维持10min。观察记录基础值(t1)、麻醉诱导后插管前即刻(t2)和插管后2min(t3)、5min(t4)、10min(t5)各时点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及BIS值的变化、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1)各组BIS相应时间点与其t1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2)各组t3与t1相应时间点的MAP、HR值比较,R0.5组MAP与HR均增高,R1.5组HR降低,R2.0组MAP与HR均降低(P<0.05)。(3)各组t3与其t2对应值比较,R0.5组、R1.0组、R1.5组MAP、HR及BIS值均增加,R2.0组仅HR增加(P<0.05)。结论:全麻诱导,异丙酚以2.0μg/mL血浆靶控浓度,合用1.0、1.5μg/kg瑞芬太尼时,血流动力学较平稳,但不能完全消除插管的刺激。合用2.0μg/kg瑞芬太尼时,可基本抑制气管插管反应,但副作用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插管法 气管内 二异丙酚 瑞芬太尼 血流动力学 脑电双频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全切并肠代膀胱术中组织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惠群 田丽平 +3 位作者 张鸿飞 许平 雷洪伊 徐世元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9-333,共5页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全切并肠代膀胱术中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全切并肠代膀胱术患者30例,年龄60~82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常规输液组(C组,n...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全切并肠代膀胱术中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全切并肠代膀胱术患者30例,年龄60~82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常规输液组(C组,n=15)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n=15)。C组术中行常规液体治疗管理,G组行GDFT,管理目标是在连续心排血量(pulse-induc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CCO)系统监测下控制每搏变异度(SVV)≤13%、心脏指数(CI)≥2.5L·min^(-1)·m^(-2)、ScvO_2≥73%。观测和记录麻醉诱导前(T_1)、气管插管后5min(T_2)、气腹和改变体位后5min(T_3)、气腹后1h(T_4)、气腹结束开腹后5min(T_5)、开腹后1h(T_6)和手术结束即刻(T_7)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灌注指标。结果 G组液体总入量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MAP、SVV组间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4、T_6和T_7时G组CI明显高于C组,T_5、T_6时G组HR明显快于C组(P<0.05)。T_3、T_4时两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明显高于T_1时(P<0.05);T4、T5时G组乳酸(aLac)含量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氧供指数(DO_2I)和氧摄取率(O_2ERe)组间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SVV、CI、ScvO_2为导向的GDFT可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及血压以保证全身灌注,降低aLac,改善微循环,对氧供需平衡、术后并发症及转归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SVV 膀胱根治性全切术 血流动力学 组织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胚神经干细胞的长期贴壁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14
4
作者 祝畅 张传汉 +2 位作者 刘志恒 桂伶俐 高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2-324,共3页
目的:探讨人胚神经干细胞的长期贴壁培养条件及传代方法。方法:在多种培养条件下,分别从9周和16周人胚脑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对所分离细胞的巢蛋白表达、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结果:采用高密度... 目的:探讨人胚神经干细胞的长期贴壁培养条件及传代方法。方法:在多种培养条件下,分别从9周和16周人胚脑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对所分离细胞的巢蛋白表达、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结果:采用高密度悬浮培养法能有效地从两种胚龄的人胚脑或室管膜下区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而采用贴壁培养法的人胚神经干细胞能保持干细胞的特性稳定增殖4个月。结论:从大小胚龄的人胚中均可成功分离培养人胚神经干细胞,贴壁培养的人胚神经干细胞能稳定增殖,是进一步进行人胚神经干细胞转基因研究的良好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胚胎 神经干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缝背核注射丙泊酚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睡眠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肖军 朱易凡 +2 位作者 张宁新 刘建国 褚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16-618,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背侧中缝核(DRN)微量注射丙泊酚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的睡眠影响及相关机理。方法睡眠剥夺模型SD大鼠20只,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和对照组。采用DRN团微量注射、多道睡眠描记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记录大鼠在使用丙泊酚后睡眠... 目的探讨大鼠背侧中缝核(DRN)微量注射丙泊酚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的睡眠影响及相关机理。方法睡眠剥夺模型SD大鼠20只,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和对照组。采用DRN团微量注射、多道睡眠描记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记录大鼠在使用丙泊酚后睡眠生理行为、中缝核5-羟色胺(5-HT)能阳性神经元细胞数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丙泊酚组的觉醒期(W期)时间明显缩短(P<0.05),慢波睡眠(SWS)期中SWS1、SWS2睡眠时间显著延长,总睡眠时间(TST)也明显延长(P<0.05);丙泊酚组大鼠大脑皮层5-HT阳性染色细胞明显减少,平均积分光密度值降低(P<0.05)。结论应用丙泊酚DRN团微量注射可改善睡眠剥夺大鼠的睡眠。其机制可能为通过减少大脑皮质细胞内5-HT能阳性神经元细胞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丙泊酚 背侧中缝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烷预处理在婴幼儿体外循环中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芳 马星钢 +1 位作者 孟保英 赵雷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3-797,共5页
目的:观察七氟烷预处理在婴幼儿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对肺功能的影响,探讨其肺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岁以内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预处理组和对照组(n=30)。预处理组患儿在全身麻醉诱导完... 目的:观察七氟烷预处理在婴幼儿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对肺功能的影响,探讨其肺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岁以内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预处理组和对照组(n=30)。预处理组患儿在全身麻醉诱导完成气管插管后开始持续吸入1.0最小肺内浓度(MAC)七氟烷,直至CPB开始;对照组患儿不吸入七氟烷。记录2组患儿的呼吸机支持时间,比较2组患儿在主动脉阻断前(T0)、主动脉开放30min(T1)、CPB结束后2h(T2)和CPB结束后6h(T3)4个时间点气道平台压(Pplate)、肺顺应性(CL)、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呼吸指数(RI)及肺隔离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预处理组患儿呼吸机支持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T0时间点比较,2组患儿在T1、T2和T3时间点CL和OI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Pplate、A-aDO2、RI、肺隔离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在T1、T2和T3时间点预处理组患儿CL和OI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Pplate、A-aDO2、RI、肺隔离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在婴幼儿CPB手术中应用七氟烷预处理可以减少白细胞的黏附,保护患儿的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婴幼儿 体外循环 肺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得宝松治疗腕管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建国 肖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5期1802-1803,共2页
目的:观察得宝松在治疗腕管综合征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20例为观察组,采用得宝松1mL+VitB12500μg+2%利多卡因2mL共4mL混合液局部注射。Ⅱ组20例为对照组,采用曲安奈德40mg+VitB12500μg+2%利多卡因2mL... 目的:观察得宝松在治疗腕管综合征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20例为观察组,采用得宝松1mL+VitB12500μg+2%利多卡因2mL共4mL混合液局部注射。Ⅱ组20例为对照组,采用曲安奈德40mg+VitB12500μg+2%利多卡因2mL共4mL局部注射(部位同Ⅰ组)。7d未愈可加注1次,3次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近期疗效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而两组在不良反应方面差异却有显著性。结论:得宝松在治疗“鼠标手”及多种软组织损伤疾病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和较轻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得宝松 曲安奈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s深呼吸4次法与传统吸氧去氮法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刁文波 石碧明 +1 位作者 任永功 张雪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1130-1131,共2页
目的:比较全麻插管诱导前传统吸氧去氮法与30s深呼吸4次法的差别。方法:20例气管插管全麻病人随机分为吸氧去氮组(3min组)与30s深呼吸4次组(4DB组),所有病人入手术室后在呼吸空气情况下采集动脉血气标本做血气分析,并记录动脉血氧饱和度... 目的:比较全麻插管诱导前传统吸氧去氮法与30s深呼吸4次法的差别。方法:20例气管插管全麻病人随机分为吸氧去氮组(3min组)与30s深呼吸4次组(4DB组),所有病人入手术室后在呼吸空气情况下采集动脉血气标本做血气分析,并记录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值作为基础值。3min组采用完全密闭面罩,氧流量10L,麻醉机活瓣旋开以15次/min频率吸氧3min。4DB组在相同条件下在30s内深呼吸4次。吸氧结束后即刻记录SpO2和采集动脉血做血气分析。随后两组在相同条件下快诱导插管,插管后保持病人无呼吸状态下保持气管导管开放,记录各例病人SpO2降至97%、95%、93%的时间,并在SpO2降至93%时采集动脉血标本测定血气分析。结果:SpO2降至97%、95%、93%各时点的时间3min组均明显长于4DB组(P<0.05)。吸氧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值3min组明显高于4DB组(P<0.05)。吸氧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值两组相近,但SpO2降至93%时3min组PaCO2值明显高于4DB组(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的给氧方法中,传统吸氧去氮法较30s深呼吸4次法有更多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全身 吸氧去氮 血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马多超前镇痛用于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刁文波 石碧明 +1 位作者 柯广珍 李亚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2161-2163,共3页
目的:对曲马多的超前镇痛和常规术后镇痛进行比较,并探讨曲马多超前镇痛应给予多少剂量为最佳。方法:60例择期于全身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年龄20~66岁,体重48~72kg,分为4小组:1~3组为超前镇痛组(PA1~PA3组),第4组... 目的:对曲马多的超前镇痛和常规术后镇痛进行比较,并探讨曲马多超前镇痛应给予多少剂量为最佳。方法:60例择期于全身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年龄20~66岁,体重48~72kg,分为4小组:1~3组为超前镇痛组(PA1~PA3组),第4组为术后镇痛组(C组),每组15例。PA1~3组分别于术前静脉给予曲马多1.5mg/kg(PA1组)、2mg/kg(PA2组)及2.5mg/kg(PA3组);C组于术后静脉给予曲马多2mg/kg,术后患者静脉接镇痛泵。记录手术结束后2、4、8、16、24h和32h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各时点曲马多的用量;术前、术毕及术后8h和24h的血糖。不良反应为嗜睡、恶心、呕吐等。通过这些指标观察PA组与C组的镇痛效果有无不同;观察各PA组之间有无区别。结果:PA2组及PA3组各时点的VAS评分及总用药量低于C组(P<0.05),血糖的波动较小(P<0.05)。PA2组及PA3组各时点的VAS评分及总用药量以及血糖的波动低于PA1组(P<0.05)。所有组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曲马多超前镇痛对上腹部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优于常规术后镇痛。镇痛药的首次剂量不应低于2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 外科手术 曲马多 超前镇痛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全麻中两路呼气末CO_2监测的临床观察
10
作者 彭永明 胡衍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1132-1134,共3页
目的:探讨两路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监测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时的价值。方法:选择右肺疾病的开胸手术40例,ASAI~Ⅲ级,均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L-DLT)插管麻醉,采用听诊法与纤维支气管镜检(FOB)相结合确定导管所处位置,并同时监... 目的:探讨两路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监测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时的价值。方法:选择右肺疾病的开胸手术40例,ASAI~Ⅲ级,均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L-DLT)插管麻醉,采用听诊法与纤维支气管镜检(FOB)相结合确定导管所处位置,并同时监测左、右支气管的呼气末CO2值(Pet-CO2)及波形的变化。结果:DLT在气管内位置改变,左、右呼吸音亦出现改变,同时所监测到的值及波形也出现相应的变化。结论:DLT插管全麻中两路ETCO2监测在引导DLT插管、定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 双腔支气管导管(DL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