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理干预对降低人工流产患者术后意外妊娠率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9
1
作者 马凤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9期136-138,共3页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于人工流产患者术后意外妊娠率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4000例,分为实验组(n=2000)和对照组(n=2000),分别使用护理干预与普通护理,观察两组的...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于人工流产患者术后意外妊娠率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4000例,分为实验组(n=2000)和对照组(n=2000),分别使用护理干预与普通护理,观察两组的意外妊娠发生率、避孕知识和生殖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结果实验组的术后意外妊娠发生率为10.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36.45%),实验组的避孕套、避孕药、安全期避孕、紧急避孕药、宫内节育器、绝育术、阴道环、皮下埋植、女用避孕套和避孕药膜的知晓率分别为91.25%、90.60%、53.20%、47.95%、42.15%、24.70%、22.60%、15-45%、8.80%和7.65%,高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84.05%、81.15%、37.35%、34.40%、31.95%、16.85%、15.95%、9.55%、5.30%、3.20%);实验组中经期知识、避孕及人工流产知识、生殖健康知识整体水平、性传播疾病知识和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AIDS)知识得分分别为(21.29±4.89)、(25.62±6.19)、(98.79±12.15)、(11.63±2.43)分和(42.46±5.49)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16±5.82)、(15.83±7.36)、(62.35±18.36)、(7.45±3.16)分和(26.39±8.69)分(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人工流产患者术后意外妊娠率,提高妇女的生殖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流产 意外妊娠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的不同预防方法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丹瑜 邓宇傲 +1 位作者 刘新琼 王玲 《中国医学工程》 2017年第7期67-69,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宫腔粘连(IUA)分离术后再粘连的不同预防方法的预防效果和月经恢复情况,评价3种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5例宫腔粘连患者随机分成3组,第一、二、三组分别采用人工周期、人工周期加用圆形宫内节育器(IUD)、人工周... 目的对比分析宫腔粘连(IUA)分离术后再粘连的不同预防方法的预防效果和月经恢复情况,评价3种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5例宫腔粘连患者随机分成3组,第一、二、三组分别采用人工周期、人工周期加用圆形宫内节育器(IUD)、人工周期加用球囊导管治疗,于治疗周期结束后进行宫腔镜复检,观察各组的宫腔分离术后再粘连情况,同时于术后3个月随访时记录患者的月经恢复情况。结果实施人工周期加用球囊导管的治疗方法的第三组术后复发率为22.9%,小于第一、第二组的粘连复发率;人工周期组、人工周期加用圆形宫内节育器组、人工周期加用球囊导管组3组月经恢复治愈率依次为68.6%、80.0%、94.3%;相较于第一组和第二组,实施人工周期加用球囊导管治疗的第三组月经恢复情况良好。结论人工周期加用球囊导管用于预防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粘连分离术 人工周期 宫内节育器 球囊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腔镜手术对机体近期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玲 陈勍 +3 位作者 冯淑英 李秀云 梁玉萍 郑嘉敏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29-1033,共5页
目的了解宫腔镜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方面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宫腔镜电切术患者72例,按手术类型的不同分为四组,于术前和术后第1天采静脉血测定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 目的了解宫腔镜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方面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宫腔镜电切术患者72例,按手术类型的不同分为四组,于术前和术后第1天采静脉血测定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补体3和补体4的浓度。结果术后除了补体4之外,其他各项免疫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明显的改变。除了中性粒细胞在经宫颈宫腔粘连术和经宫颈子宫内膜电切术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余各项指标在不同类型宫腔镜手术中的改变是相似。结论宫腔镜手术对机体的近期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各研究组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程度是相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镜手术 手术类型 血免疫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据FIGO2018新分期磁共振多模态和B超联合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肖云敏 张丹瑜 +2 位作者 王玲 冼少青 詹雁辉 《中国医学工程》 2020年第2期36-38,共3页
目的分析按照FIGO2018新分期磁共振成像(MRI)多模态和B超联合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和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5年9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76例,均接受MRI、阴道B超、术后病理检查,分析MRI检查、B超联合MRI检查阳性... 目的分析按照FIGO2018新分期磁共振成像(MRI)多模态和B超联合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和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5年9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76例,均接受MRI、阴道B超、术后病理检查,分析MRI检查、B超联合MRI检查阳性预测值、特异性。结果MRI检查确诊率72.37%,低于B超联合MRI检查确诊率的92.11%,与病理检查确诊率的98.68%比较,MRI检查率(72.37%)低于病理检查(98.68%)(P<0.05),B超联合MRI检查确诊率92.11%,比病理检查的98.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FIGO2018新分期标准,磁共振多模态联合B超检查子宫内膜癌,其应用价值高,所以针对子宫内膜癌或宫腔病变高危因素者,则建议接受MRI多模态联合B超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磁共振多模态 B超 FIGO2018新分期 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多模态影像模型的构建以及智能影像诊断系统建立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玲 张玉娟 +1 位作者 肖云敏 陈菁特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第5期5-8,共4页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多模态影像模型的构建以及智能影像诊断系统建立的作用价值,旨在为临床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一种有效方案。方法将从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50例纳入研究,记作子宫内膜癌组...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多模态影像模型的构建以及智能影像诊断系统建立的作用价值,旨在为临床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一种有效方案。方法将从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50例纳入研究,记作子宫内膜癌组。另取同期接受检查的良性增生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各100例,分别记作良性增生组与正常对照组。采集三组人员的经阴道超声图像27张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图像72张,采用特定的算法将子宫内膜癌组患者的多模态影像图片实施融合运算,构建一个全面直观的病变模型。同时,随机选取各种模态影像治疗中具有特征性的图片,采用Python+keras软件以及卷积神经网络训练,自动提取各种模态影像学资料的病灶特征,实现子宫内膜癌影像学智能诊断系统的建立。比较三组各项血流参数,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诊断方式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效能。结果子宫内膜癌组微血管密度(MVD)相较于良性增生组、正常对照组明显更高,而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明显更低(P<0.05);良性增生组与正常对照组各项血流参数对比均不明显(P>0.05)。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多模态影像模型诊断子宫内膜癌效能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均明显高于超声、MRI诊断。结论子宫内膜癌多模态影像模型的构建以及智能影像诊断系统建立的作用价值较高,有望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多模态影像融合 智能影像诊断系统 模型 建立 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