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色相角算法的珠江口赤潮遥感识别
1
作者 许源兴 孙琰 +2 位作者 肖鹤 艾彬 刘大召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4,共9页
为实现珠江口高分辨率赤潮遥感识别,科学支撑赤潮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利用海洋一号C/D卫星搭载的海岸带成像仪高空间分辨率数据,在分析珠江口近岸浑浊水体、干净水体和赤潮水体遥感影像光谱特征基础上,通过计算水体色相角并结合目视解译... 为实现珠江口高分辨率赤潮遥感识别,科学支撑赤潮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利用海洋一号C/D卫星搭载的海岸带成像仪高空间分辨率数据,在分析珠江口近岸浑浊水体、干净水体和赤潮水体遥感影像光谱特征基础上,通过计算水体色相角并结合目视解译识别珠江口赤潮。利用该方法成功识别2020年10月26日—11月6日在珠江口海域发生的双胞旋沟藻赤潮。利用色相角能够很好地识别出珠江口海域的赤潮;赤潮水体的色相角在58°~61°变化;该方法对形成初期的小范围赤潮、低密度赤潮和条带状赤潮具有很好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赤潮 HY-1C/D 色相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湾水体颗粒物后向散射特性及其遥感反演研究
2
作者 余果 钟雅枫 +2 位作者 付东洋 刘大召 徐华兵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3-799,共7页
湛江湾2018年1月的原位调查,获得了原位遥感反射率(Rrs)、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b_(bp))、叶绿素a(Chl a)和无机悬浮颗粒物(ISM)浓度等参数,分析了湛江湾水体颗粒物后向散射特性,并对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进行了遥感反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湛江湾2018年1月的原位调查,获得了原位遥感反射率(Rrs)、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b_(bp))、叶绿素a(Chl a)和无机悬浮颗粒物(ISM)浓度等参数,分析了湛江湾水体颗粒物后向散射特性,并对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进行了遥感反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域观察到表层水体6个波段(420, 442, 470, 510, 590和700 nm)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的变异系数均在50%~60%之间,其变化范围为0.026 1~0.211 2 m^(-1),这意味着水体光学性质的复杂性。为了更好地量化b_(bp)的光谱特性,研究以510 nm为参考波段构建了b_(bp)幂函数光谱模型,获得的光谱模型斜率指数n=1.55。研究发现b_(bp)(510)与ISM呈现乘幂关系,与颗粒物组成(Chla/ISM)呈现指数关系,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4和0.62,表明研究区域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一阶驱动因子主要为无机悬浮颗粒物浓度,二阶驱动因子颗粒物组成对b_(bp)(510)变异也具有重要的贡献。为了准确估算湛江湾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研究基于原位遥感反射率构建了随机森林模型,并与QAA-v6、 QAA-RGB和QAA-705三种半分析算法进行对比。随机森林模型的R2为0.86,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12%,均方根误差RMSE为0.02 m^(-1), QAA-v6、 QAA-RGB和QAA-705三种半分析算法R2分别为0.63、 0.71和0.53, MAPE分别为186%、 117%和243%, RMSE分别为0.16、 0.09和0.18 m^(-1),三种半分析算法虽然也具有较高的R2,但估计值和测量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MAPE和RMSE也较大,三种半分析算法显著低于随机森林方法的反演精度,表明运用遥感反演湛江湾b_(bp),随机森林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后向散射特性 遥感反演 湛江湾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介质理论模拟水合物和游离气储层
3
作者 李灿苹 鲍炳煌 +4 位作者 常亮 张海荣 陈凤英 王睿 黄淯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9-209,共11页
为深入研究水合物的成藏特点和赋存特征,基于随机介质理论模拟水合物和游离气储层,为水合物和游离气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研究提供地质模型,进而为水合物勘探识别提供理论方法指导。本文根据水合物和游离气在地层中的实际赋存状态和特点,... 为深入研究水合物的成藏特点和赋存特征,基于随机介质理论模拟水合物和游离气储层,为水合物和游离气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研究提供地质模型,进而为水合物勘探识别提供理论方法指导。本文根据水合物和游离气在地层中的实际赋存状态和特点,建立水合物和游离气赋存区轮廓模板;然后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建立两类储层的随机介质模型;最后在赋存区轮廓模板基础上利用所建立的随机介质模型实现了储层中水合物区域和游离气区域速度的数值模拟,分别建立了水合物储层和游离气储层的速度模型。为更接近水合物所处实际地层环境,在水合物储层上和游离气储层下分别设置均匀速度层,并构建起伏地层分界面,从而建立四层介质起伏界面的速度模型。与富含水合物实际地层对比,模型可展现水合物储层中水合物和游离气分布的复杂非均匀性,也可较好地模拟富含水合物地层中大尺度的水合物和游离气赋存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游离气 储层 随机介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流对污染物输运机制影响数值模拟
4
作者 孙琰 陈滔 +3 位作者 刘璐璐 卞晓东 朱道恒 李志强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48,共6页
【目的】探究裂流对污染物输运行为的影响,讨论其对近岸水体更新、生物响应及人类工程活动的潜在意义。【方法】基于Delft3D中的FLOW与WAVE模块建立数值模型,构建理想化的沙坝-沟槽裂流地形,在典型波浪工况与近岸污染物排放的情况下,模... 【目的】探究裂流对污染物输运行为的影响,讨论其对近岸水体更新、生物响应及人类工程活动的潜在意义。【方法】基于Delft3D中的FLOW与WAVE模块建立数值模型,构建理想化的沙坝-沟槽裂流地形,在典型波浪工况与近岸污染物排放的情况下,模拟裂流系统的水动力响应与污染物输运扩散。引入水体半交换时间指标,定量评估裂流系统对污染物行为特征的影响,并探讨生物行为过程与近岸工程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裂流的形成与波浪条件密切相关,高能浪况下离岸水流更强且结构更清晰,斜向入射波会影响裂流方向但对其强度影响有限;裂流系统的出现不一定增强物质向海输运。在典型特征点,裂流强度增强时水体半交换时间缩短可达10%,与无沙坝地形相比则延长约53%,表明其对污染物的输运有双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裂流强度与污染物离岸输运及水体混合能力呈正相关,但沙坝结构也导致非主要裂流区水体交换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流 数值模拟 近岸水动力 污染物输运 半交换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域VIIRS瑞利校正反射率的耀斑校正方法
5
作者 王炎 付东洋 +2 位作者 陶邦一 刘贝 栾恬婧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42,共9页
【目的】针对海洋水色卫星遥感中太阳耀斑干扰导致的水色信息缺失问题,建立适用于南海海域的耀斑校正系数确定方法,以提升耀斑区水色信息提取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方法】选取VIIRS影像易受太阳耀斑影响的南海海域,从SS486、CI551和SS67... 【目的】针对海洋水色卫星遥感中太阳耀斑干扰导致的水色信息缺失问题,建立适用于南海海域的耀斑校正系数确定方法,以提升耀斑区水色信息提取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方法】选取VIIRS影像易受太阳耀斑影响的南海海域,从SS486、CI551和SS671三个基线指数出发,基于临近日期同一区域有耀斑和无耀斑影像数据匹配集,采用基线指数直方图余弦相似度最大化的方法,确定各波段的耀斑校正系数最优值以及均值,分析耀斑校正前后基线指数提取结果。【结果与结论】最优值法和均值法耀斑校正效果良好。均值耀斑校正系数α(443)、α(486)、α(551)、α(671)和α(745)分别为0.75、0.83、0.89、0.95和0.94,可以作为南海海域的VIIRS影像瑞利校正反射率(Rayleigh-corrected reflectance, Rrc)的耀斑校正系数;最优值法校正效果更佳,但其应用需依赖于邻近日期未受耀斑影响的影像匹配,受到较多限制条件的约束;均值校正方法应用更为便捷,适用性更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太阳耀斑 VIIRS 瑞利校正反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3年英罗湾红树林空间分布动态变化
6
作者 冯志颖 郑倚雯 +1 位作者 张渊博 刘大召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7,共6页
【目的】研究2013―2023年英罗湾红树林植被健康和覆盖状态的空间分布变化,为红树林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Landsat影像数据,计算2013―2023年英罗湾红树林覆盖度(FVC)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结合Hurst指数分析,量化时间... 【目的】研究2013―2023年英罗湾红树林植被健康和覆盖状态的空间分布变化,为红树林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Landsat影像数据,计算2013―2023年英罗湾红树林覆盖度(FVC)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结合Hurst指数分析,量化时间序列数据中过去变动对未来变动的影响程度,以评估红树林植被健康与覆盖情况的动态变化。【结果与结论】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并辅以F检验,对英罗湾红树林NDVI和FVC值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类,47%区域NDVI值显著增加,45%区域NDVI值无显著增加和无显著减少,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仅8%区域NDVI值显著减少;17%区域FVC值显著增加,74%区域的FVC值无显著增加和无显著减少,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仅3%区域FVC值显著减少。结果表明,2013―2023年英罗湾红树林大部分区域在植被健康和覆盖状态方面得到改善或者处于良好的稳定状态,仅有英罗湾东南岸、西南岸和北岸等少数区域出现退化现象。Hurst指数分析显示,69%区域NDVI值呈增长‒持续趋势,22%区域NDVI值呈增长‒反持续趋势,6%区域NDVI值呈减少‒持续趋势;55%区域FVC值表现出增长‒持续趋势,15%区域FVC值呈增长‒反持续趋势,15%区域FVC值呈减少‒反持续趋势和9%区域FVC值呈减少‒持续趋势。结果表明,英罗湾红树林大部分区域的健康和植被覆盖状态呈持续改善趋势,但英罗湾东南岸和西南岸少数区域存在持续退化风险。而英罗湾北岸区域的植被覆盖呈现减少‒反持续趋势,说明该区域当前的减少趋势不会长期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归一化植被指数 植被覆盖度 HURST指数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近海有色溶解有机物遥感反演 被引量:5
7
作者 余果 付东洋 +3 位作者 钟雅枫 刘大召 祁雅莉 罗亚飞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5-62,共8页
【目的】比较分析湛江近海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不同反演算法,并将最佳算法应用于卫星遥感数据,了解湛江近海CDOM空间分布。【方法】基于湛江湾及邻近海域的海上观测资料,利用QAA-E、QAA-Dong和QAA-CDOM三种经典半分析算法以及经验算... 【目的】比较分析湛江近海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不同反演算法,并将最佳算法应用于卫星遥感数据,了解湛江近海CDOM空间分布。【方法】基于湛江湾及邻近海域的海上观测资料,利用QAA-E、QAA-Dong和QAA-CDOM三种经典半分析算法以及经验算法反演湛江近海CDOM浓度。【结果与结论】QAA-CDOM算法在三种经典半分析算法中精度最高,平均相对误差(MRE)为28.8%,均方根误差(RMSE)为0.07。同时,利用R_(rs)(665)/R_(rs)(444)与a_g(440)进行回归分析,建立CDOM反演的经验算法,决定系数为0.65,验证点的MRE为26.5%,RMSE为0.07。将经验算法应用到Sentinel-2卫星数据,得到CDOM反演空间分布图,显示鉴江口CDOM浓度较高,而硇洲岛附近及离岸较远的海域CDOM浓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近海 有色溶解有机物 Sentinel-2 遥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SR-2微波遥感数据的北极海冰面积时空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区丽连 付东洋 +2 位作者 刘贝 余果 刘大召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72,共9页
【目的】分析北极海冰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机理研究。【方法】利用不莱梅大学物理研究所提供的基于AMSR-2微波遥感数据ASI(ARTIST-Sea-Ice)海冰密集度(Sea-Ice-Concentration,SIC)数据,分析2013-2019年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及... 【目的】分析北极海冰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机理研究。【方法】利用不莱梅大学物理研究所提供的基于AMSR-2微波遥感数据ASI(ARTIST-Sea-Ice)海冰密集度(Sea-Ice-Concentration,SIC)数据,分析2013-2019年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及变化趋势,比较ASI海冰密集度数据与同期美国国家冰雪中心的MASAM2密集度数据对北极海冰面积计算的差异性;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方法,对北极海冰密集度的前三个时空模态进行探究;并结合海冰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气温、海表温度及下行长波辐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在时间尺度上,从2013-2019年,北极海冰密集度呈加速减少趋势,年均北极海冰覆盖面积从9.23×10^(6) km^(2)下降至8.51×10^(6) km^(2),年均下降率达1.34%。在空间尺度上,北极中央冰区的海冰覆盖范围总体缩小,在白令海、格陵兰岛西侧巴芬湾、亚欧大陆北部喀拉海等边缘海域海冰面积均呈现快速减少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海冰密集度 时空变化 北极增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港湾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光谱吸收特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余果 廖珊 +2 位作者 付东洋 蒋城飞 李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123-127,共5页
于2016年9月18日至9月27日对湛江湾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进行调查,分析CDOM的吸收系数ag(440)、光谱斜率(S_g)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湛江湾海域CDOM的吸收系数ag(440)变化范围为0.23~0.71 m^(-1),平均值为0.49 m^(-1);S_... 于2016年9月18日至9月27日对湛江湾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进行调查,分析CDOM的吸收系数ag(440)、光谱斜率(S_g)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湛江湾海域CDOM的吸收系数ag(440)变化范围为0.23~0.71 m^(-1),平均值为0.49 m^(-1);S_g值的变化范围为0.005 2~0.019 7 nm^(-1),平均值为0.010 9 nm^(-1);ag(440)的水平空间分布表明,湛江湾外海CDOM浓度显著低于湾内水平,而光谱斜率S_g水平空间分布则显示湾内和湾外S_g差异性不明显,且ag(440)与S_g负相关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湾 有色溶解有机物 吸收系数 光谱斜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蓝圆鲹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露雪 付东洋 +4 位作者 李忠炉 王焕 孙琰 刘贝 余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4,共11页
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是中国东南近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本研究根据2012—2018年南海西北部捕捞产量数据和海洋环境遥感数据,分析了该海域蓝圆鲹季节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的时空分布特征,并... 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是中国东南近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本研究根据2012—2018年南海西北部捕捞产量数据和海洋环境遥感数据,分析了该海域蓝圆鲹季节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探究了CPUE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蓝圆鲹的CPUE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最高,CPUE达0.848 kg/(kW·d);冬季最低,CPUE为0.087 kg/(kW·d)。2016年CPUE的异常增加可能是受到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GAM分析显示,该海域蓝圆鲹CPUE与经度、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叶绿素a (chlorophyll a, Chl-a)浓度、海水深度、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涌浪波向、风浪波向及其周期显著相关。相对较高CPUE海域范围为110.5°~114°E,SST为26~30℃,Chl-a为0.2~1.0 mg/m^(3),海水深度<120 m,SSS为33.4~33.8,涌浪波向为75°~120°、150°~175°,风浪波向为50°~75°、120°~135°、175°~190°,风浪周期为3.0~4.5 s;其中,风浪波向对CPUE贡献最高,涌浪波向其次,然后是SST。南海西北部蓝圆鲹的资源丰度变化和其洄游特性与季风变化等引起的环境因子的变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部 蓝圆鲹 广义可加模型 CP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湾海域温排水温升分布及热环境容量模拟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琰 许源兴 +4 位作者 韩泽文 李卓 何露雪 徐广珺 刘大召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3-101,共9页
【目的】研究湛江湾水域在湾内电厂温排水及潮汐影响下的温升分布情况及热环境容量,为湛江湾的治理、开发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湛江湾内电厂实际排热布局,通过Delft3D建立能反映电厂温排水热力特性的三维数学模型,计算分析... 【目的】研究湛江湾水域在湾内电厂温排水及潮汐影响下的温升分布情况及热环境容量,为湛江湾的治理、开发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湛江湾内电厂实际排热布局,通过Delft3D建立能反映电厂温排水热力特性的三维数学模型,计算分析特征时刻湛江湾的温升情况,绘制特征时刻的温升分布图,并利用试算法计算湛江湾近海海域热环境容量与剩余热环境容量。【结果与结论】湾内三处电厂排热口附近均有一定的热量积累,3.5℃的温升包络面积在大潮涨、落憩时分别为0.96 km^(2)、1.4 km^(2);在小潮涨、落憩时分别为4.1 km^(2)、3.6 km^(2)。潮动力对半封闭海湾湛江湾温升过程起主导作用。大潮时高温升面积小,低温升面积大,小潮时反之。在现有的排放布局下,五里山港海洋保护区在大潮涨潮时,出现温升超过限制标准情况。热环境容量:京信电厂>湛江电厂>湛江钢铁电厂,京信电厂附近海域剩余热环境容量最大(66.4%),可适当加以开发利用;湛江电厂附近海域热环境容量已经超标77.6%,需削减排放量或改进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湾 电厂 温排水 数值模拟 热环境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残差网络的橡胶林卫星影像语义分割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余果 刘秋斌 +1 位作者 陈方园 刘大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204-211,共8页
为进一步提升现有基于残差的分割模型在测试集上的信息提取能力和验证改进残差优化策略普适性及实现橡胶卫星影像的更优分割,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通用改进残差策略,以哨兵-2多光谱卫星影像为数据源构建数据集,并使用改进后残差网络ResNet50... 为进一步提升现有基于残差的分割模型在测试集上的信息提取能力和验证改进残差优化策略普适性及实现橡胶卫星影像的更优分割,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通用改进残差策略,以哨兵-2多光谱卫星影像为数据源构建数据集,并使用改进后残差网络ResNet50_ve作为OCRNet模型的骨干网络,实现基于变种残差网络的OCRNet模型(ResNet-ve-OCRNet),使用在ImageNet1k分类数据集上蒸馏好的学生模型作为预训练模型参与ResNet-ve-OCRNet模型的训练。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层数中等的基于50层残差网络在小尺度卫星影像训练集上各指标收敛效果优于较深层数的101层残差网络,与DeeplabV3、DeeplabV3+、PSPNet模型相比,以ResNet50_ve为骨干网络的OCRNet在验证集上的平均交并比达到0.85,像素准确率达到97.87%,卡帕系数达到0.90。该研究提出的改进残差策略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应用到众多主流分割模型上且有评价指标性能增益,从预测图来看,基于改进残差网络(ResNet-ve)的模型抑制了在测试集预测图上的上下文信息缺失问题,能够实现橡胶林卫星影像的更优精确分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深度学习 橡胶林 语义分割 残差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岛入海沉积物通量的估算研究
13
作者 李高聪 蔡廷禄 +1 位作者 李志强 高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0-69,共10页
大陆岛入海沉积物通量(Q_(s))信息对于精确解译大陆架沉积记录的研究是个重要补充。针对如何估算大陆岛Q_(s)的科学问题,本文以中国东南部海域的8227个大陆岛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邻近大陆中小型河流Q_(s)的经验公式计算大陆岛Q_(s)的解... 大陆岛入海沉积物通量(Q_(s))信息对于精确解译大陆架沉积记录的研究是个重要补充。针对如何估算大陆岛Q_(s)的科学问题,本文以中国东南部海域的8227个大陆岛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邻近大陆中小型河流Q_(s)的经验公式计算大陆岛Q_(s)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在实施时需设置两个假定,即大陆岛的Q_(s)法则遵循邻近大陆中小河流的Q_(s)法则和可将1个大陆岛当作1个河流流域计算其Q_(s)。结果表明:(1)经验公式计算的大陆岛Q_(s)为其最小估计值;如考虑大陆岛流域的具体情况,实际的Q_(s)值会稍微增加,但其增幅不超过n^(0.13)(n为流域数量);(2)经验公式能获取大陆岛Q_(s)的大致数量级信息;大陆岛的总面积为4418.49 km^(2),对应Q_(s)的数量级为10^(6) t/a,与邻近大陆中型河流入海通量的数量级相当;(3)在大河河口湾充填阶段完成以前,大陆岛沉积物是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的主要物源之一。因此,大陆岛入海沉积物会对大陆架沉积体系的形成和演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需引起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通量 大陆岛 邻近大陆中小型河流 经验公式修正 中国东南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环雷州半岛海域浊度空间分布特征
14
作者 罗亚飞 陈炤光 +4 位作者 李志强 付东洋 余果 徐华兵 钟小僅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61,共9页
【目的】研究秋季环雷州半岛海域浊度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建立基于哨兵3-OLCI波段差(B8-B16)的浊度反演模型,利用经C2RCC大气校正后的哨兵3-OLCI影像并结合实测数据综合分析秋季环雷州半岛海域的浊度平面和断面分布特征。【结果与结... 【目的】研究秋季环雷州半岛海域浊度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建立基于哨兵3-OLCI波段差(B8-B16)的浊度反演模型,利用经C2RCC大气校正后的哨兵3-OLCI影像并结合实测数据综合分析秋季环雷州半岛海域的浊度平面和断面分布特征。【结果与结论】秋季环雷州半岛海域浊度平面分布特征为从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表层浊度范围为0~50 NTU,底层浊度范围为0~200 NTU,低浊度水体主要分布于离岸较远的外海和琼州海峡中央水道,高浊度水体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南岸的灯楼角近岸、西岸的东场湾和流沙湾以及东岸的外罗门水道和东南码头近岸。浊度断面分布特征为随水深的增加而升高,且半岛东西两侧的浊度分布特征为南高北低。复杂的水动力过程、人类活动和热带气旋是影响环雷州半岛海域浊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雷州半岛海域 浊度 分布特征 哨兵3-OL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