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鲟幼鱼到达长江口时间新记录 被引量:7
1
作者 赵峰 庄平 +5 位作者 张涛 徐军民 刘鉴毅 章龙珍 王敏 石琼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8-292,共5页
2015年4月16日,在长江口水域监测到1 ind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全长8.10 cm,体长7.00 cm,体质量2.19 g,经形态和分子鉴定,确定为野生中华鲟幼鱼,这是2014年以来在长江口水域监测到的首例野生中华鲟幼鱼。与历史资料相比,该幼... 2015年4月16日,在长江口水域监测到1 ind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全长8.10 cm,体长7.00 cm,体质量2.19 g,经形态和分子鉴定,确定为野生中华鲟幼鱼,这是2014年以来在长江口水域监测到的首例野生中华鲟幼鱼。与历史资料相比,该幼鱼到达长江口时间提早约1个月,是中华鲟幼鱼到达长江口的最早新记录。该小规格幼鱼的发现和较早的在长江口水域出现,原因有几种推测:一是长江葛洲坝下产卵场仍然存在中华鲟产卵活动,但产卵时间发生了较大变化;二是在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下游形成了新产卵活动场所,且距离长江口更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幼鱼洄游 出现时间 体长 体质量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涂鱼两栖习性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游欣欣 卞超 +2 位作者 陈洁明 孙颖 石琼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9-484,共6页
作为两栖鱼类的代表,弹涂鱼处于从水生鱼类进化到陆生四肢动物的重要过渡环节。从2012年开始,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深圳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厦门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同实施弹涂鱼全基因组测序计划,有关基因组(结合转录组)的第一篇文章已在N... 作为两栖鱼类的代表,弹涂鱼处于从水生鱼类进化到陆生四肢动物的重要过渡环节。从2012年开始,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深圳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厦门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同实施弹涂鱼全基因组测序计划,有关基因组(结合转录组)的第一篇文章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2014,5:5594)。本文就弹涂鱼两栖习性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弹涂鱼适应两栖习性的分子机制,并对以基因组数据为基础的后续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国内外同仁相关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学 转录组 弹涂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红树林湿地弹涂鱼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瑜 阮志强 +2 位作者 昝启杰 石琼 游欣欣 《南方农业》 2015年第6期6-10,共5页
以大鳍弹涂鱼、大弹涂鱼和青弹涂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南方沿海红树林湿地弹涂鱼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变化情况。基于这3种弹涂鱼共88个个体的核基因RAG1和线粒体基因COI的序列分析结果,发现种群内遗传距离大鳍弹涂鱼>大弹涂鱼>青弹... 以大鳍弹涂鱼、大弹涂鱼和青弹涂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南方沿海红树林湿地弹涂鱼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变化情况。基于这3种弹涂鱼共88个个体的核基因RAG1和线粒体基因COI的序列分析结果,发现种群内遗传距离大鳍弹涂鱼>大弹涂鱼>青弹涂鱼;大鳍弹涂鱼与青弹涂鱼的种群间遗传距离最大,青弹涂鱼和大弹涂鱼种群间遗传距离最小;遗传多样性指数大鳍弹涂鱼>大弹涂鱼>青弹涂鱼。此外,还分析了红树林湿地环境因素和不同弹涂鱼生态学习性差异对弹涂鱼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育提供理论依据,为通过弹涂鱼的放流增殖来提高弹涂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涂鱼 RAG1基因 COI基因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