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西-桂东四套成矿系统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及构造启示 被引量:10
1
作者 郑义 余盼 +1 位作者 王岳军 林振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82-694,共13页
粤西-桂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是研究区域成矿作用和大地构造演化耦合关系的理想地区。本文基于粤西-桂东地区四套主要成矿系统的地质特征的研究,结合区域内矿床精确定年和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探讨四套主要成矿系统的成因类... 粤西-桂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是研究区域成矿作用和大地构造演化耦合关系的理想地区。本文基于粤西-桂东地区四套主要成矿系统的地质特征的研究,结合区域内矿床精确定年和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探讨四套主要成矿系统的成因类型、成矿构造背景及其对钦杭结合带构造演化的启示。其中,广东云浮硫铁矿产于震旦系大绀山组,块状和条带状矿石呈层状产于火山沉积岩系中,是一套与海底热液活动密切相关的VMS成矿系统,形成于新元古代俯冲相关的弧后(间)拉张盆地;盘龙铅锌矿产于泥盆系上伦组,角砾状和胶状矿石产于浅海相白云质碎屑岩中,是一套加里东期被动大陆边缘的SEDEX型铅锌成矿系统;河台金矿田赋存于震旦系乐昌组,脉状矿体严格受断裂和蚀变带控制,是一套变质热液主导的造山型金矿成矿系统,形成于印支-燕山期陆内走滑或陆陆碰撞背景;圆珠顶铜钼矿床形成与燕山期(155Ma)二长花岗斑岩密切相关,细脉浸染状矿石赋存于岩体的内外接触带,是一套陆内伸展背景的斑岩铜钼成矿系统。总体而言,粤西-桂东地区经历了新元古代俯冲、加里东期被动大陆边缘、印支期陆内走滑(或陆陆碰撞)和燕山期陆内伸展四个重要的构造事件,这与钦杭结合带总体构造演化过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系统 大地构造演化 粤西-桂东 大降坪硫铁矿 盘龙铅锌矿 河台金矿田 圆珠顶钼矿 钦杭结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优化深度域速度反演的方法
2
作者 李继伟 李光鹏 +2 位作者 杜佳骏 冯荣昌 段晓旭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4,共8页
山前带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剩余速度场拾取困难,深度域速度场难以迭代收敛到最优,是山前带地震资料无法实现偏移准确归位的主要原因。利用五维数据规则化中的数据插值技术对偏移前的原始共中心点道集进行数据重构,通过改变观测系统,改善... 山前带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剩余速度场拾取困难,深度域速度场难以迭代收敛到最优,是山前带地震资料无法实现偏移准确归位的主要原因。利用五维数据规则化中的数据插值技术对偏移前的原始共中心点道集进行数据重构,通过改变观测系统,改善其面元属性,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以满足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场迭代的需求。同时为了保证偏移数据的保真性,数据插值得到的高信噪比共中心点道集仅作为深度域速度场迭代反演的输入道集,原始共中心点道集作为最终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输入道集,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深度域速度场迭代的快速准确收敛。实际资料应用表明,该方法可行性强,迭代更新求取的最终偏移速度场准确,偏移剖面反射归位合理,可为山前带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前带 地震资料处理 五维数据规则化 数据插值 共中心点道集 深度域速度反演 叠前深度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圆珠顶斑岩型铜钼矿床蚀变及元素迁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林振文 梁志鹏 +3 位作者 庄文明 周永章 牛佳 李出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5-339,共15页
圆珠顶铜钼矿床是近年来在钦杭结合带南段发现的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为查明成矿过程中的围岩蚀变作用及元素迁移特征和研究成矿物质的沉淀机制,对圆珠顶铜钼矿床蚀变与矿化进行了岩相学研究,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 圆珠顶铜钼矿床是近年来在钦杭结合带南段发现的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为查明成矿过程中的围岩蚀变作用及元素迁移特征和研究成矿物质的沉淀机制,对圆珠顶铜钼矿床蚀变与矿化进行了岩相学研究,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对围岩进行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圆珠顶矿床围岩蚀变以花岗斑岩为中心,向外依次划分为钾硅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黄铁绢英岩化带三个蚀变带,蚀变矿物组合分别为黑云母+钾长石+石英+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石英+绢云母+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和绢云母+石英+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辉钼矿±方解石。热液蚀变过程中,Al_(2)O_(3)、MgO、CaO、Na_(2)O、Th、U、Ta、Sr、Zr、Ni、Co等组分发生不同程度的迁出,K_(2)O、Cu、Mo等组分发生迁入,以黄铁绢英岩化带最为显著。热液蚀变作用与流体混合作用是Cu、Mo沉淀的主要机制,钼矿化与钾硅酸盐化蚀变关系密切,铜矿化与绢英岩化蚀变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铜钼矿 围岩蚀变 元素迁移 圆珠顶 钦杭结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珠海深井坳发现绿柱石伟晶岩型铍矿点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出安 林振文 +2 位作者 庄文明 阳峰 罗俊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36-2037,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铍是一种灰白色的碱土金属,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和核反应堆等领域,是新兴产业发展必需的战略性金属矿产资源。中国铍矿探明储量和潜在资源量比较丰富,主要产于新疆、内蒙古、云南及湖南等地,主要矿床类型包括花岗伟... 1研究目的(Objective)铍是一种灰白色的碱土金属,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和核反应堆等领域,是新兴产业发展必需的战略性金属矿产资源。中国铍矿探明储量和潜在资源量比较丰富,主要产于新疆、内蒙古、云南及湖南等地,主要矿床类型包括花岗伟晶岩型、花岗岩型、石英脉型、矽卡岩型等类型,其中以花岗伟晶岩型最为重要。南岭是闻名的铜钼钨锡铌钽铍铀等稀有金属资源基地,其中发现的铍矿多为岩浆热液型云英岩型和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的伴生矿,个大质纯的绿柱石型伟晶岩矿床鲜有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伟晶岩型 稀有金属矿 伟晶岩矿床 矿床类型 绿柱石 石英脉型 矽卡岩型 金属矿产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板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最直接响应:吴川-四会走滑断裂带宏-微观构造解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献河 黄建桦 +5 位作者 张波 李出安 王水石 侯照亮 刘佳宁 邱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23-3948,共26页
长度超过500km的吴川-四会走滑断裂带是东亚大陆边缘NE向走滑剪切体系的重要组成,其主要活动时期为中生代,该断裂系统是云开杂岩带的重要边界构造,但其变形特征、运动学和活动时间等仍存争议。宏-微观构造观测表明,吴川-四会断裂带存在... 长度超过500km的吴川-四会走滑断裂带是东亚大陆边缘NE向走滑剪切体系的重要组成,其主要活动时期为中生代,该断裂系统是云开杂岩带的重要边界构造,但其变形特征、运动学和活动时间等仍存争议。宏-微观构造观测表明,吴川-四会断裂带存在右行走滑剪切运动。断裂带内,韧性、脆-韧性以及脆性构造均有出露,剪切带韧性面理主体向北西陡倾,发育近水平线理,存在逆冲运动分量。微观构造和石英CPOs组构特征分析表明,西南段为右行韧性走滑剪切,韧性变形温度约为400~500℃;剪切带向北东方向延伸,逐渐过渡为脆-韧性剪切带和脆性破裂带,剪切变形温度降低为350℃或200℃以下。断裂带内变形和未变形岩浆岩的锆石U-Pb年龄和独居石U-(Th)-Pb年龄限定,右行走滑剪切开始或发生于227Ma或稍早,190~181Ma仍持续剪切;它比该带的左行走滑剪切活动事件(230~220Ma)稍晚或近同期,但早于华南大陆中-晚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事件(~180Ma),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斜俯冲诱发的区域E-W向伸展构造的时间基本吻合。结合东亚大陆边缘普遍发生的走滑剪切体系、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空间展布特征,暗示东亚大陆的构造体制转换始于227Ma或~190Ma,从左行走滑剪切转换为右行走滑剪切,同时形成或诱发一系列NE向右行走滑断层带的再次活动。中生代华南陆内和板缘走滑剪切作用和走滑剪切运动学反转的发生,暗示华南由古特提斯构造体制转变为古太平洋构造体系控制,即板内走滑断裂活动和运动学转变是板缘构造体制转换的最直接结果和快速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剪切 运动学反转 中生代 吴川-四会断裂 华南板块 构造体制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杭带南段庞西垌-金山银金矿田控矿构造分析及找矿指示 被引量:8
6
作者 林振文 周永章 +4 位作者 秦艳 郑义 梁志鹏 邹和平 牛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66-878,共13页
钦杭成矿带南段的庞西垌-金山银金矿田位于粤东与桂西交界处,包括庞西垌、金山、中苏、竹根坡、高村等银金矿床及一系列银金矿点,是20世纪80年代规划的十大银矿基地之一。庞西垌地区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岩浆活动,韧性剪切带和断裂构造尤... 钦杭成矿带南段的庞西垌-金山银金矿田位于粤东与桂西交界处,包括庞西垌、金山、中苏、竹根坡、高村等银金矿床及一系列银金矿点,是20世纪80年代规划的十大银矿基地之一。庞西垌地区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岩浆活动,韧性剪切带和断裂构造尤其发育。印支期以来,可识别出3期主要构造:第一期为右行韧性剪切,前人利用糜棱岩中白云母测得时代为221 Ma;第二期为左行韧脆性剪切,北东向的庞西垌-金山断裂带反映最为突出,切过燕山晚期花岗岩;第三期为脆性走滑。银金矿体及矿石结构、构造主要受第二期左行韧脆性剪切带控制。应用里德尔剪切体系对控矿构造的分布特征分析显示,银金矿脉主要赋存于里德尔体系的D、R和T裂隙中;D裂隙是最重要的赋矿构造,热液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体呈透镜状左行斜列于主断裂面中,沿走向往南西侧伏;R和T裂隙主要发育梳状含金石英脉。R裂隙呈密集剪破裂产出,与主断裂面夹角15°~35°;T裂隙呈雁列状等距分布,与主断裂面夹角约为45°。这些矿脉就位体系,可以为该区进一步找矿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银-金矿 控矿构造 韧脆性剪切 钦杭带 里德尔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铧厂沟金矿床铬云母^(40)Ar/^(39)Ar年代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林振文 周永章 +1 位作者 秦艳 岳素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5-324,共10页
南秦岭铧厂沟金矿床位于勉略缝合带以南的逆冲推覆带内,矿体呈透镜体或脉状产于新元古界蚀变细碧岩及泥盆系灰岩中,受控于近EW向叠瓦状逆冲断层及韧脆性剪切带。为了准确厘定其成矿时代,对矿区蚀变细碧岩型矿石和含矿石英脉中的铬云母... 南秦岭铧厂沟金矿床位于勉略缝合带以南的逆冲推覆带内,矿体呈透镜体或脉状产于新元古界蚀变细碧岩及泥盆系灰岩中,受控于近EW向叠瓦状逆冲断层及韧脆性剪切带。为了准确厘定其成矿时代,对矿区蚀变细碧岩型矿石和含矿石英脉中的铬云母进行了年龄测定。2件铬云母样品的^(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209.4±2.3 Ma和211.5±2.5 Ma,相应的等时线年龄211.4±3.6 Ma和215.3±3.9 Ma,与坪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因此,铧厂沟金矿床的成矿年龄为212~209 Ma。结合铧厂沟金矿床的大地构造位置、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类型,推测铧厂沟金矿床形成于扬子板块与秦岭微板块的碰撞过程,其成矿年龄代表了两板块发生碰撞的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云母40Ar/39Ar年代学 铧厂沟金矿床 造山型金矿床 勉略缝合带 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相关向量机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 被引量:8
8
作者 张研 付闵洁 +2 位作者 王鹏鹏 梁剑明 郭道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8370-8376,共7页
为快速获取边坡稳定性系数,及时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的相关向量机(relevance vector machine,RVM)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该模型通过选取影响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的6个主要... 为快速获取边坡稳定性系数,及时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的相关向量机(relevance vector machine,RVM)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该模型通过选取影响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的6个主要因素,并对这6个主要影响因素产生的30组数据进行拟合训练,利用粒子群算法对相关向量机模型参数进行优化,选取最优参数值,根据这30组训练样本来对剩余4组样本进行精准预测。结果表明:与实际值进行对比,基于PSO-RVM模型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5.64%,且建立的PSO-RVM预测模型的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的平均相对误差均明显优于利用BP(back propogation)神经网络和协调粒子群(coordinat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PSO)-BP模型预测得到的平均相对误差,进一步为边坡稳定性预测及评价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群优化 相关向量机 边坡稳定性 分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西德庆地区三洲岩发现泥盆纪珊瑚化石
9
作者 王志宏 牛志军 +2 位作者 李志宏 李出安 廖卫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94-1295,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三洲岩位于广东省德庆县九市镇三洲村,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三洲”得名自“蓬莱第三洲”,三洲岩内保存了自宋朝以来的摩崖石刻近百题,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以及艺术价值。三洲岩作为一处弥足珍贵的地质遗迹,在... 1研究目的(Objective)三洲岩位于广东省德庆县九市镇三洲村,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三洲”得名自“蓬莱第三洲”,三洲岩内保存了自宋朝以来的摩崖石刻近百题,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以及艺术价值。三洲岩作为一处弥足珍贵的地质遗迹,在2002年正式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三洲岩所在的云开地层小区,地质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该地区的灰岩地层呈北东向线性不连续零星出露,这一呈透镜状产出的北东向“灰岩带”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罗东组在地表的不连续出露,而三洲岩即是位于该带的一套灰岩地层。2019年笔者在德庆地区开展古生物化石研究的过程中,关注到三洲岩风化面上显示的大量珊瑚及腕足化石,发现其生物面貌与奥陶纪并不吻合,其时代可能需要重新厘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崖石刻 文物保护单位 古生物化石 地质遗迹 喀斯特岩溶 珊瑚化石 德庆 三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哈密卡拉塔格块状硫化物矿床金银赋存状态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遥 邓小华 +5 位作者 吴艳爽 岳素伟 林振文 杨利亚 陈曦 许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82,共14页
新疆哈密红海-黄土坡VMS矿床位于东天山卡拉塔格隆起带,是卡拉塔格矿集区内新发现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矿体产于卡拉塔格隆起带核部火山-沉积岩建造中,具有典型的VMS型矿床"上层下脉"二元结构特征。该矿床中含金硫化物矿石主要... 新疆哈密红海-黄土坡VMS矿床位于东天山卡拉塔格隆起带,是卡拉塔格矿集区内新发现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矿体产于卡拉塔格隆起带核部火山-沉积岩建造中,具有典型的VMS型矿床"上层下脉"二元结构特征。该矿床中含金硫化物矿石主要有块状黄铁矿-黄铜矿、块状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块状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和块状闪锌矿。文中在对各类含金硫化物矿石进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基础上,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联用技术(SEM/EDS),对硫化物样品中金、银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块状硫化物中的主要矿物形成于多个期次,主要包括VMS成矿期(黄铁矿阶段、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阶段、石英-重晶石阶段)、热液叠加期(石英-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阶段)和表生期(铜蓝-纤铁矿阶段)。矿区首次发现4颗金银金属互化物(银金矿、碲银矿),其较大的化学成分差异指示了热液环境由中酸性-中性转变为更有利于Au、Ag迁移沉淀的偏碱性。后期的偏碱性热液对VMS成矿期形成矿物产生了交代作用,使得Au、Ag活化再富集。由于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红海VMS型矿床中Au、Ag不仅赋存于VMS成矿期后期中低温闪锌矿-黄铜矿阶段,也赋存于VMS成矿期早期中高温黄铁矿阶段,并贯穿整个热液叠加期。各含金矿物组合中除4颗金银金属互化物外Au多呈显微不可见状态,推测Au、Ag主要以原子或离子形式赋存于矿物晶格中或矿物空位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塔格矿集区 VMS型矿床 块状硫化物 成矿期次 Au Ag 赋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铧厂沟金矿床硫、铅同位素组成特征与金属物质来源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振文 秦艳 +3 位作者 庄文明 岳素伟 周振菊 郭峰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75,共14页
铧厂沟金矿床赋存于新元古界碧口群细碧岩和泥盆系踏坡群灰岩中。矿体受高角度逆冲断层和韧-脆性剪切带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是南秦岭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根据赋矿围岩不同,该矿床划分为细碧岩矿带和灰岩矿带。细碧岩矿带矿石中... 铧厂沟金矿床赋存于新元古界碧口群细碧岩和泥盆系踏坡群灰岩中。矿体受高角度逆冲断层和韧-脆性剪切带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是南秦岭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根据赋矿围岩不同,该矿床划分为细碧岩矿带和灰岩矿带。细碧岩矿带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值范围为-1.3‰~4.7‰,呈塔式分布,具岩浆硫特征;灰岩矿带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14.8‰~1.9‰,离散度强,具有生物成因硫和地层硫的特征。矿石黄铁矿的δ^34S值均落入碧口群细碧岩(2.1‰~4.7‰)和踏坡群(-22.5‰~6.6‰)的δ^34S值范围,指示硫源主要为碧口群和踏坡群。Pb同位素组成中,细碧岩矿带矿石中黄铁矿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范围分别为18.017~17.856、15.530~15.585和38.150~38.413,灰岩矿带矿石中黄铁矿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范围分别为18.202~18.491、15.624~15.659和38.690~39.401。细碧岩矿带矿石黄铁矿与围岩细碧岩全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值相近,灰岩矿带矿石黄铁矿Pb同位素投影点全部落入踏坡群灰岩地层范围内。以上S和Pb同位素结果表明,铧厂沟金矿床金属物质来源于新元古代碧口群细碧岩及泥盆系踏坡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铅同位素 金属物质来源 铧厂沟金矿床 造山型金矿床 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西黄泥坑金矿矿物生成序列:显微岩相-矿相学及SEM-EDS限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晨光 郑义 +1 位作者 林振文 CHRISTOPHER Mbila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3-144,共12页
黄泥坑金矿为近年在钦杭成矿带南段广宁-罗定断裂带内新发现的金矿,基础研究几近空白。主要对黄泥坑金矿矿石和围岩进行系统显微岩相-矿相学研究,并结合SEM-EDS形貌和成分分析,查明其矿物生成序列,为限定其矿床成因提供证据。研究表明,... 黄泥坑金矿为近年在钦杭成矿带南段广宁-罗定断裂带内新发现的金矿,基础研究几近空白。主要对黄泥坑金矿矿石和围岩进行系统显微岩相-矿相学研究,并结合SEM-EDS形貌和成分分析,查明其矿物生成序列,为限定其矿床成因提供证据。研究表明,黄泥坑含金石英脉型矿体产于绿片岩相变质的寒武系水石组砂岩中,主要的围岩蚀变为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主要矿石矿物包括银金矿、毒砂、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辉钼矿和硫锑铜银矿等,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绿泥石、绢云母、碳酸盐矿物、金红石、磷灰石、锆石和独居石等。根据矿物相互穿插交代关系和化学成分差异识别出了4个主要成矿阶段:(1)绿泥石-绢云母化阶段;(2)黄铁矿-毒砂-多金属硫化物阶段;(3)黄铁矿-毒砂-银金矿阶段;(4)碳酸盐化阶段。其中银金矿呈颗粒状和裂隙状产出于黄铁矿和毒砂之间,主要出现在黄铁矿-毒砂-银金矿阶段。黄泥坑金矿矿床地质及矿物生成序列与造山型金矿一致,初步认为黄泥坑金矿为钦杭结合带南段的一个典型的造山型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泥坑金矿 钦杭成矿带 矿物生成序列 SEM—EDS 造山型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初始沉积年龄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思琦 林振文 +6 位作者 李出安 李冠华 庄文明 李诗颖 罗俊超 阳峰 李雨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156,共12页
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年龄对研究河流三角洲沉积演化历史、古海平面变化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珠江三角洲是研究华南地区第四纪环境与气候演化的重要区域,通过对珠江三角洲河口地区的钻孔沉积物进行光释光(OSL)年龄限定,珠江三... 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年龄对研究河流三角洲沉积演化历史、古海平面变化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珠江三角洲是研究华南地区第四纪环境与气候演化的重要区域,通过对珠江三角洲河口地区的钻孔沉积物进行光释光(OSL)年龄限定,珠江三角洲底部沉积物年龄为102.52±6.14 ka,表明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始于晚更新世。通过系统的AMS 14C和OSL测定,结合前人研究认为,珠江三角洲第四纪以来至少经历了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次主要的海侵和一次海退事件。三角洲初次海侵开始于晚更新世早期(MIS5阶段),于晚更新世晚期(MIS2阶段晚期)发生大规模海退,之后在全新世早期(约11 kaBP,MIS1阶段)再次海侵,形成了至少3层风化黏土层。晚更新世海侵过程中海平面显著波动,其中在约40 kaBP(MIS3阶段)海平面显著降低,形成下风化黏土层;至约30 kaBP海平面上升,三角洲重新接受沉积至MIS2晚期,之后海平面大幅降低形成中、上风化黏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沉积物 AMS 14C 光释光测年(OSL) 海平面变化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磨刀门河口百年来沉积速率变化与环境变迁——沉积物粒度及^(210)Pb_(ex)约束
14
作者 李诗颖 林振文 +4 位作者 李出安 阳峰 罗俊超 郑思琦 李雨龙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6-34,共9页
磨刀门作为珠江三角洲河流水系重要的入海口之一,是研究人类活动对河口岸沉积环境影响的理想区域。然而,由于沉积物年龄难以确定,使得相关研究十分匮乏。因此,本文通过^(210)Pb同位素重建了磨刀门河口浅滩沉积柱的年龄框架,并结合粒度... 磨刀门作为珠江三角洲河流水系重要的入海口之一,是研究人类活动对河口岸沉积环境影响的理想区域。然而,由于沉积物年龄难以确定,使得相关研究十分匮乏。因此,本文通过^(210)Pb同位素重建了磨刀门河口浅滩沉积柱的年龄框架,并结合粒度特征和粒度端元分析,讨论了百年来的沉积环境演变及控制机制。结果表明,区域的沉积主要源自西江径流来砂和外海潮流再输入泥沙,受近岸颗粒输入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该区域沉积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磨刀门河口沉积速率由0.53 cm/a(70年代前)突然增加到1.68 cm/a(70年代后),且伴随沉积物粒度各组分及参数变异系数增大,粗粒物质增加,潮流物源输入减少,径流及近岸物源输入增加。这可能与西江输沙量变化和磨刀门区域1970年以来发生的围填海等人类活动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近海沉积 粒度 ^(210)Pb_(ex) 现代沉积环境 沉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