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墨西哥湾扇贝杂交选育系F_(2)代的现实遗传力
1
作者 卢怡凝 展建强 +5 位作者 司志恒 李腾 张元 张柯馨 方家熙 刘志刚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2,共8页
为评估墨西哥湾扇贝野生群体与扇贝“渤海红”正交后代黑白壳色速生选育系育种效果,在正交一代中采用黑白壳色为首选,5%最大壳长为二选的育种策略,获得选育系F_1,再以相同方法获得“选F_(2)”。以F_1自繁获得的“非选F_(2)”为对照,研... 为评估墨西哥湾扇贝野生群体与扇贝“渤海红”正交后代黑白壳色速生选育系育种效果,在正交一代中采用黑白壳色为首选,5%最大壳长为二选的育种策略,获得选育系F_1,再以相同方法获得“选F_(2)”。以F_1自繁获得的“非选F_(2)”为对照,研究“选F_(2)”当代遗传获得及各经济性状现实遗传力。试验结果显示:“选F_(2)”存活率相较于“非选F_(2)”无显著性差异,但“选F_(2)”各生长性状均显著优于“非选F_(2)”(P<0.05),其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闭壳肌质量和软体质量当代遗传获得分别为8.29%、6.65%、10.26%、20.72%、33.98%和25.91%,变异系数分别为7.01%、8.46%、8.50%、14.80%、26.32%和15.98%;选育系各生长性状现实遗传力为0.41~0.47,均属高等遗传力。试验结果表明,对杂交选育F_1代开展壳长选育可带来显著的遗传进展,选育效果显著,且F_(2)代仍有较大继续选育的潜力,试验结果为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的进一步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西哥湾扇贝 扇贝“渤海红” 杂交选育 遗传获得 变异系数 现实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培养物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桂良超 麦浩彬 +7 位作者 迟淑艳 周文豪 李永娟 谭北平 董晓慧 杨奇慧 刘泓宇 章双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30-37,共8页
【目的】探讨高蛋白酵母培养物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方法】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2.5%、5.0%和7.5%酵母培养物(记为Y0、Y2.5、Y5.0和Y7.5组)... 【目的】探讨高蛋白酵母培养物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方法】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2.5%、5.0%和7.5%酵母培养物(记为Y0、Y2.5、Y5.0和Y7.5组),分别替代质量分数0、10%、20%和30%的鱼粉,配制4种等氮等脂饲料,饲喂凡纳滨对虾(初始体质量0.70±0.03 g)56 d后,测定对虾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及免疫酶指标;用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攻毒,测定对虾累计死亡率。【结果】Y2.5和Y5.0组凡纳滨对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Y0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Y5.0组凡纳滨对虾摄食率显著高于Y0和Y2.5组(P <0.05);Y5.0组凡纳滨对虾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Y0组(P<0.05),Y7.5组凡纳滨对虾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Y0、Y2.5组(P <0.05),血清总胆固醇显著低于Y0、Y2.5组(P <0.05);酵母培养物替代饲料中20%和30%的鱼粉可显著提高对虾攻毒前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P <0.05),Y7.5组对虾肝胰腺丙二醛含量在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攻毒后显著低于Y0组(P <0.05);攻毒7 d后,Y7.5组凡纳滨对虾累积死亡率显著低于Y0组(P<0.05)。【结论】酵母培养物替代鱼粉比例小于20%时,不会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替代比例为30%时,生长受抑制。当替代量比例为30%时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培养物 凡纳滨对虾 生长性能 免疫力 抗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与光照强度对礁膜配子体生长的影响
3
作者 赵素芬 邓婷婷 +3 位作者 邹永烽 梁启航 邱炬维 罗范兴 《水产养殖》 CAS 2023年第1期32-36,共5页
为了探究温度(15~35℃)与光照强度(2000~10000 lx)对礁膜(Monostroma nitidum)配子体生长的影响,将礁膜营养生长期藻体分别置于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室内光照培养箱中连续培养15 d,观测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温度与光照强度均对礁膜配... 为了探究温度(15~35℃)与光照强度(2000~10000 lx)对礁膜(Monostroma nitidum)配子体生长的影响,将礁膜营养生长期藻体分别置于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室内光照培养箱中连续培养15 d,观测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温度与光照强度均对礁膜配子体生长具有显著影响。礁膜配子体在15~30℃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35℃时培养3 d出现死亡现象;营养生长期适宜的温度为15~20℃,最适温度为20℃;培养15 d,最大体长相对生长率(D_(GRL))和最大体质量的相对生长率(D_(GRW))分别为(2.29±0.05)%/d、(4.05±0.13)%/d。在试验光照强度范围内,礁膜配子体均能正常生长,适宜光照强度为4000~8000 lx,最适光照强度为4000 lx;培养15 d,最大D_(GBL)和D_(GBW)分别为(2.88±0.29)%/d、(4.65±0.1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膜 配子体 温度 光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织锦巴非蛤稚贝生存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吴加莹 戴明姝 +1 位作者 刘志刚 刘晓坤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69,共8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观察了温度对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稚贝生存和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该贝中间培育场地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稚贝的48 h半致死低、高温分别为4.95、33.39℃;96 h的半致死低、高温分别为8.68、32.49℃;1...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观察了温度对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稚贝生存和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该贝中间培育场地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稚贝的48 h半致死低、高温分别为4.95、33.39℃;96 h的半致死低、高温分别为8.68、32.49℃;15 d半致死低、高温分别为12.09、31.02℃;2)在持续15 d的实验中,10℃时,稚贝在第10天全部死亡;32℃时,第15天的成活率仅为16.67%;3)以稚贝在15 d内50%个体稳定存活的高、低端温度作为生存临界温度,稚贝适宜生存温度范围为12.09~31.02℃;以成活率最高的一组或几组(组间差异不显著)为依据,稚贝最适生存温度范围为14~28℃;4)以平均日增长达到最佳组的30%所对应的高、低端温度为依据,稚贝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6.62~31.14℃;以平均日增长最高的一组或几组(组间差异不显著)为依据,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4~28℃,最适生长温度在适宜生存温度范围内明显偏向高温端。综上,推测织锦巴非蛤稚贝适宜在南方海区潮下带水温不超过31℃的海底底播中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锦巴非蛤 稚贝 半致死温度 适宜温度 最适温度 成活率 日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扇贝新品系“紫海墨”F_(4)的生长特征和生产性能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元 刘志刚 +7 位作者 王春德 姚高友 张柯馨 展建强 陈麟广 吕文刚 钟茂程 刘付少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8-76,共9页
为考察扇贝新品系"紫海墨"的生产性能,为新品系选育效果提供依据,在同一海域养殖、相同管理模式和相同养殖周期下,对新品系"紫海墨"F4与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养殖群体的壳长、壳高、壳... 为考察扇贝新品系"紫海墨"的生产性能,为新品系选育效果提供依据,在同一海域养殖、相同管理模式和相同养殖周期下,对新品系"紫海墨"F4与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养殖群体的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闭壳肌质量和壳质量等7个性状及各阶段成活率进行生长特征和生产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新品系"紫海墨"F4从10月13日养殖至翌年4月28日,壳长从1~1.5 mm长至50~60 mm的成品时,累积成活率为51.32%,显著大于墨西哥湾扇贝的29.18%(P<0.01);养殖周期内,两个养殖群体同一时期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也有极显著差异(P<0.01),新品系"紫海墨"F_(4)的生长速度高于墨西哥湾扇贝;经过6.5个月的养殖,新品系"紫海墨"F_(4)的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和闭壳肌质量分别比墨西哥湾扇贝提高了19.50%、19.84%、16.23%、56.30%和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贝新品系“紫海墨” 墨西哥湾扇贝 生长特征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盐度对三倍体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展建强 蔡廷柱 +3 位作者 郭希瑞 张柯馨 卢怡凝 刘志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58-1164,共7页
为确定三倍体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稚贝最适环境条件,研究了温度、盐度对其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倍体葡萄牙牡蛎稚贝适宜生存温度为11.05~33.81℃,最适宜生存温度为22.00~28.00℃;适宜生长温度为12.00~33.35℃,最... 为确定三倍体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稚贝最适环境条件,研究了温度、盐度对其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倍体葡萄牙牡蛎稚贝适宜生存温度为11.05~33.81℃,最适宜生存温度为22.00~28.00℃;适宜生长温度为12.00~33.35℃,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6.00~28.00℃;温度胁迫条件下,该贝在48 h和96 h的半致死温度在低温端分别为(4.71±0.04)℃和(7.83±0.45)℃;高温端分别为(37.08±0.02)℃和(36.31±0.11)℃;存活率在高温端下降更迅速,表明稚贝对高温更敏感。在盐度耐受性方面:三倍体葡萄牙牡蛎稚贝适宜生存盐度为15.06~44.13,最适宜生存盐度为23.4~33.8;适宜生长盐度为11.76~45.39,最适生长盐度为23.40~26.00;该贝在48h和96h半致死盐度,低盐端分别为(4.68±0.97)和(9.35±0.35),高盐分别为(55.96±0.76)和(53.46±0.67)。综上,当水温为26.00~28.00℃,盐度为23.40~26.00时,更有利于三倍体葡萄牙牡蛎稚贝的存活和生长。研究结果可为三倍体葡萄牙牡蛎规模化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牙牡蛎 三倍体 温度 盐度 生长 存活 稚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稚贝的温度和盐度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柯馨 曹楚畑 +4 位作者 刘志刚 吴加莹 张元 展建强 陈麟广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64,共8页
本实验在室内控制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稚贝对温度和盐度的耐受性。在温度耐受性方面:(1)稚贝在低温端温度为4℃、6℃、8℃、10℃时保持90%~100%存活的时间分别为0 d、2 d、3 d、7 d;在高温端温度... 本实验在室内控制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稚贝对温度和盐度的耐受性。在温度耐受性方面:(1)稚贝在低温端温度为4℃、6℃、8℃、10℃时保持90%~100%存活的时间分别为0 d、2 d、3 d、7 d;在高温端温度为33℃、34℃、35℃、36℃时保持90%~100%存活率的时间分别为5 d、4 d、1 d、0 d;(2)在温度胁迫条件下,钝缀锦蛤在48 h、96 h、144 h和192 h的半致死温度在低温端分别为5.02℃、7.68℃、9.01℃和9.20℃;高温端分别为35.44℃、34.74℃、34.43℃和34.25℃。在盐度耐受性方面:(1)在低盐端盐度为13.0、15.6、18.2、20.8、23.4时保持90%~100%存活率的时间分别为1 d、1 d、≥9 d、≥9 d、≥9 d;在高盐端盐度为41.6、44.2、46.8、49.4、52.0时保持90%~100%存活率的时间分别为9 d、2 d、1 d、1 d、1 d;(2)钝缀锦蛤稚贝在48 h、96 h、144 h和192 h的半致死盐度,低盐端分别为14.46、16.02、16.76、16.91;高盐端分别为>52.0、51.79、50.58、48.88;(3)存活的适宜盐度为16.91~48.20,最适盐度为18.20~41.60;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3.58~45.15,最适盐度为33.90。本实验结果表明,钝缀锦蛤稚贝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强,适合在南方温度较高的海域养殖;其适宜生存盐度范围较广,最适生长盐度与外海海水盐度基本相同,适合外海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缀锦蛤 稚贝 温度 盐度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缀锦蛤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柯馨 罗泽鑫 +3 位作者 张元 展建强 卢怡凝 刘志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59,共9页
基于钝缀锦蛤(TapeSdorsatus)规模化养殖面临的种苗供应问题,采用单因素对比实验法,开展了钝缀锦蛤苗种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为其种苗大规模培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人工控温条件下,采用虾塘复合藻代替纯种单胞藻对亲本进行促熟,促熟... 基于钝缀锦蛤(TapeSdorsatus)规模化养殖面临的种苗供应问题,采用单因素对比实验法,开展了钝缀锦蛤苗种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为其种苗大规模培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人工控温条件下,采用虾塘复合藻代替纯种单胞藻对亲本进行促熟,促熟率比对照组提高了282.6%。(2)通过升温加阴干诱导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催产,亲贝催产率比对照组提高了50.9%。(3)通过添加益生菌构建有益微生态系统,育苗期间不换水,幼虫浮游期成活率、生长速度和稚贝育成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采用立体采苗器结合池底进行立体附苗,稚贝育成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提高了76.6%和76.5%。(5)按体质量5%上选的亲贝作为选育组,稚贝的壳长、体质量和稚贝育成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6.67%、17.03%和8.43%;壳长和体质量变异系数分别降低了29.13%和55.29%;稚贝期壳长和体质量的现实遗传力“h 2”分别达到0.65和0.72。采用研究建立的集成创新技术进行钝缀锦蛤人工育苗,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实现种苗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缀锦蛤 封闭式育苗 选育 立体采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缀锦蛤胚胎、幼虫及稚贝发育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柯馨 杨尚松 +5 位作者 罗泽鑫 张元 展建强 陈麟广 卢怡凝 刘志刚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2-689,共8页
为研究钝缀锦蛤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速度,以期为形态发育生物学和人工育苗提供参考,在水温25~26℃、盐度29~31的条件下,采用光学显微镜对育苗过程各发育阶段进行观察、测量和拍摄。试验结果表明:钝缀锦蛤刚产出的卵细胞呈圆形... 为研究钝缀锦蛤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速度,以期为形态发育生物学和人工育苗提供参考,在水温25~26℃、盐度29~31的条件下,采用光学显微镜对育苗过程各发育阶段进行观察、测量和拍摄。试验结果表明:钝缀锦蛤刚产出的卵细胞呈圆形,不见胚泡,规格(59.0±2.2)μm,受精后隆起薄而透亮的受精膜并放出极体;D形幼虫壳长(101.8±3.7)μm;壳顶初期幼虫壳顶微弧形,出现球形足原基;壳顶中期幼虫壳顶凸起似山丘,足呈靴状,足基部平衡囊1对,直径10μm;壳顶后期幼虫壳顶隆起显著,足呈棒状,足基两侧形成2对管状鳃丝;成熟幼虫无“眼点”,平衡囊直径约15μm;变态期幼虫壳长(228.4±11.2)μm,面盘消失,在足底分泌1~2根足丝,营附着生活,并分泌次生壳成为稚贝;无管期稚贝次生壳不对称,壳顶向前端倾斜,鳃丝增多;单管期稚贝在后上方出现出水管,管口不带触手;双管期稚贝在后下方长出进水管,初期长度短于出水管,末端环绕触手,贝壳外观与成贝基本相同,前端圆后端近截形,壳长(578.1±76.7)μm。钝缀锦蛤的早期发育具有“快-慢-快”的生长规律;从D形幼虫发育至变态附着期幼虫历时16 d,从变态附着期至形成双管期历时约3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缀锦蛤 胚胎 幼虫 稚贝 形态特征 发育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