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茶籽热泵干燥特性及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吴雪辉 龙婷 +1 位作者 王泽富 蓝梧涛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117,共7页
为设计、制造油茶籽热泵干燥机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油茶籽的热泵干燥特性,采用7个常用的干燥数学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油茶籽热泵干燥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油茶籽的热泵干燥分加速和降速两个阶段,以降速阶... 为设计、制造油茶籽热泵干燥机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油茶籽的热泵干燥特性,采用7个常用的干燥数学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油茶籽热泵干燥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油茶籽的热泵干燥分加速和降速两个阶段,以降速阶段为主,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低,干燥时间越短,有效水分扩散系数越大,相对湿度为10%和50%时,50、60、70℃下干燥至干基含水量2%所需的时间、最大干燥速率、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分别为:21.5、22.5 h,14、17 h,10、14 h,14.0、13.8 g·(g·h)^(-1),18.6、17.0 g·(g·h)^(-1),25.0、20.1 g·(g·h)^(-1),2.830×10^(-9)、2.809×10^(-9)m^2/s,3.784×10^(-9)、3.470×10^(-9)m^2/s,6.503×10^(-9)、4.963×10^(-9)m^2/s;油茶籽热泵干燥所需的活化能为32.0 kJ/mol,从油茶籽中去除1 kg水分需要的最低能量是1 778 kJ,耗电约0.49 kW·h。常用的7种干燥数学模型中Midilli模型的平均R^2值最大、平均RMSE值、SSE值和平均χ~2最小,拟合度最高,所得理论值和实验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8.97%;而BP神经网络模型在训练、校验、测试过程中,模型拟合度均达0.999以上,仿真结果与实验值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57%,说明BP神经网络模型能更好的表征油茶籽热泵干燥过程,更准确的预测油茶籽热泵干燥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干燥温度 相对湿度 热泵 数学模型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压榨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吴雪辉 龙婷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40,共5页
为探讨适宜的油茶籽油提取方法,采用古法压榨、螺旋压榨、液压压榨3种方式制取油茶籽油,对比分析不同压榨方式对油茶籽油感观品质、特征指标、理化指标、营养功能成分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压榨方式能显著影响油茶籽油的感官... 为探讨适宜的油茶籽油提取方法,采用古法压榨、螺旋压榨、液压压榨3种方式制取油茶籽油,对比分析不同压榨方式对油茶籽油感观品质、特征指标、理化指标、营养功能成分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压榨方式能显著影响油茶籽油的感官品质、特征指标、理化指标以及营养功能成分,对脂肪酸组成影响较小。灰色关联度法及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3种压榨方式以古法压榨所得油茶籽油的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最好,营养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榨 油茶籽油 感官品质 特征指标 理化指标 营养功能成分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油茶籽油有关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泽富 吴雪辉 +2 位作者 江盛宇 章文 蓝梧涛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9-125,共7页
寻找油茶籽油有关指标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应用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人工神经方法,预测不同氧化程度油茶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和碘值。油茶籽油红外光谱经SG方法平滑,一阶导数等预处理。光谱数据和氧化指标实测值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和... 寻找油茶籽油有关指标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应用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人工神经方法,预测不同氧化程度油茶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和碘值。油茶籽油红外光谱经SG方法平滑,一阶导数等预处理。光谱数据和氧化指标实测值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和输出,建立油茶籽油有关指标的定量模型。结果表明,酸价、过氧化值和碘值模型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4 2、0.964 9和0.964 2;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0.196 9 mg KOH/g、0.392 6 mmol/kg和1.010 5 g I/100 g。对模型进行仿真应用,酸价、过氧化值和碘值模型预测结果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1 9、0.993 0和0.983 3,预测标准偏差(RMSEP)分别为0.203 0 mg KOH/g、0.241 8 mmol/kg和0.602 8 g I/100 g。表明建立的模型可靠,预测效果好,能满足油茶籽油有关指标的快速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人工神经网络 酸价 过氧化值 碘值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光谱快速鉴别压榨油茶籽油与浸出油茶籽油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泽富 吴雪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3-68,共6页
为规范油茶籽油市场、维护消费者权益,建立了快速、准确鉴别压榨油茶籽油和浸出油茶籽油的方法。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大量压榨油茶籽油和浸出油茶籽油样品进行扫描,提取特征波段数据,运用Savitzky-Golay平滑(SG)、多元散射校正(M... 为规范油茶籽油市场、维护消费者权益,建立了快速、准确鉴别压榨油茶籽油和浸出油茶籽油的方法。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大量压榨油茶籽油和浸出油茶籽油样品进行扫描,提取特征波段数据,运用Savitzky-Golay平滑(SG)、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一阶导数(FD)和二阶导数(SD)方法进行预处理,然后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支持向量机(SVM)和BP人工神经网络(BPANN)建立鉴别模型。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时,SG平滑预处理方法最好,得到的SG-PLS和SG-BPANN两模型的验证集相关系数、验证集均方根误差、鉴别准确率分别为0. 767 9和0. 921 2、0. 322 6和0. 205 9、88. 46%和100%;支持向量机建模宜采用SNV预处理,建立的SNV-SVM模型验证集相关系数、验证集均方根误差和鉴别准确率分别为0. 761 4、0. 882 1、88. 46%。因此,红外光谱技术用于鉴别压榨油茶籽油和浸出油茶籽油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油茶籽油 压榨 浸出 鉴别 偏最小二乘法 支持向量机 BP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的微波预处理工艺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吴雪辉 龙婷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18,共4页
采用微波技术对油茶籽进行预处理,探讨微波处理条件对茶油提取率和茶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磷脂、类胡萝卜素、甾醇、多酚、黄酮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从提油效果、茶油的理化指标、营养功能指标各选择一个代表性的指标,进行... 采用微波技术对油茶籽进行预处理,探讨微波处理条件对茶油提取率和茶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磷脂、类胡萝卜素、甾醇、多酚、黄酮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从提油效果、茶油的理化指标、营养功能指标各选择一个代表性的指标,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结果表明,油茶籽水分含量、微波功率密度、微波处理时间对油茶饼的残油率、茶油的理化指标和营养功能成分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微波预处理条件为当原料水分含量11%~13%,微波功率密度3~5 W/g,微波处理时间4~6 min时,出油率高,茶油品质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微波 预处理 残油率 磷脂 甾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油精炼过程中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雪辉 何俊华 +1 位作者 翁依洵 魏端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5-140,共6页
通过测定从油茶籽油加工厂采集的毛油和脱酸、脱色、脱臭、脱蜡等精炼阶段的油茶籽油样品的理化指标、有益脂质伴随物、脂肪酸组成,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探讨精炼过程中油茶籽油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毛油相比,油... 通过测定从油茶籽油加工厂采集的毛油和脱酸、脱色、脱臭、脱蜡等精炼阶段的油茶籽油样品的理化指标、有益脂质伴随物、脂肪酸组成,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探讨精炼过程中油茶籽油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毛油相比,油茶籽油精炼后除去了油脂中大多数杂质,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但油茶籽油中的有益脂质伴随物VE、甾醇、黄酮、多酚、类胡萝卜素显著下降,从毛油到脱蜡油,损失率分别为79.57%、46.45%、65.05%、65.14%、90.63%,特别是脱臭和脱酸两道工序影响最大;脂肪酸组成在精炼各阶段变化较小;精炼过程,理化指标与有益脂质伴随物之间的相关性较大,与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较小。因此,油茶籽油生产过程中,减少精炼工序,改进脱酸、脱臭工艺,对较好地保留油茶籽油中的有益脂质伴随物,提高营养功能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精炼 理化指标 脂质伴随物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油茶籽油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的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吴雪辉 蓝梧涛 容欧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3-116,共4页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油茶籽油精炼副产物,将油茶籽油脱臭馏出物经过甲酯化后作为提取天然维生素E(V_E)的原料。研究了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搅拌速率对V_E提取率的影响,通过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出最优提取条件...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油茶籽油精炼副产物,将油茶籽油脱臭馏出物经过甲酯化后作为提取天然维生素E(V_E)的原料。研究了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搅拌速率对V_E提取率的影响,通过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出最优提取条件为提取溶剂为无水乙醇、料液比1∶4、提取时间43 min、提取温度60℃、搅拌速率126 r/min,在此条件下V_E提取率为9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脱臭馏出物 维生素E 响应面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叶多酚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性的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蓝梧涛 吴雪辉 +2 位作者 章文 王泽富 江盛宇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8-122,共5页
以油茶叶为原料提取多酚,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条件,并测定油茶叶多酚与VC清除DPPH·、ABTS^+·、O_2^-·的能力。结果表明:油茶叶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35 min、提取温度69℃、乙醇体积分数... 以油茶叶为原料提取多酚,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条件,并测定油茶叶多酚与VC清除DPPH·、ABTS^+·、O_2^-·的能力。结果表明:油茶叶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35 min、提取温度69℃、乙醇体积分数32%、料液比1∶69,在此条件下,油茶叶多酚提取量为67. 31 mg/g;油茶叶多酚对DPPH·、ABTS+·、O_2^-·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90. 2%、100%、99. 04%,且体外抗氧化能力均优于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叶 多酚 提取 响应面 体外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果壳原花青素的提取及抑制α-淀粉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承毅 吴雪辉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8-163,共6页
以油茶果壳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并探究其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油茶果壳中原花青素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13 min,乙醇体积分数43%,料液比1∶50(g/mL),原花青素的得率... 以油茶果壳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并探究其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油茶果壳中原花青素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13 min,乙醇体积分数43%,料液比1∶50(g/mL),原花青素的得率为5.58%,接近于预测值5.64%。在此条件下提取的原花青素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率为79.64%,半抑制浓度为0.71 mg/mL。研究显示油茶果壳原花青素能够有效抑制α-淀粉酶活性,具有较好的降血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果壳 原花青素 响应面法 Α-淀粉酶 活性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油基复合油凝胶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方怡婷 吴雪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8-72,105,共6页
以油茶籽油为基料油,通过添加单甘酯与蜂蜡制备复合油凝胶,探讨复合凝胶剂添加量、单甘酯与蜂蜡质量比、加热温度以及加热时间对油茶籽油基复合油凝胶持油性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优化试验条件,并... 以油茶籽油为基料油,通过添加单甘酯与蜂蜡制备复合油凝胶,探讨复合凝胶剂添加量、单甘酯与蜂蜡质量比、加热温度以及加热时间对油茶籽油基复合油凝胶持油性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优化试验条件,并对复合油凝胶体系的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基复合油凝胶的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为:复合凝胶剂添加量9.9%,单甘酯与蜂蜡质量比4∶6,加热温度71℃,加热时间47 min。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复合油凝胶持油性为98.70%,体系中存在α、β、β'3种晶型,并且与单一凝胶剂油凝胶相比,油茶籽油基复合油凝胶具有较好的持油性和适中的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油凝胶 持油性 单甘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油茶籽油中主要功能活性成分含量的模型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雪辉 王泽富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0-143,共4页
以从企业采集的50个油茶籽油样品为试验材料,通过扫描获取红外光谱并筛选特征波段,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油茶籽油中甾醇、维生素E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预测模型,并通过系列参数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400~1 850 cm^(-1)波数范围... 以从企业采集的50个油茶籽油样品为试验材料,通过扫描获取红外光谱并筛选特征波段,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油茶籽油中甾醇、维生素E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预测模型,并通过系列参数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400~1 850 cm^(-1)波数范围内,甾醇、维生素E和类胡萝卜素校正集相关系数(R_C)分别为0.978 9、0.980 1和0.949 9,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42.38、25.64、0.84 mg/kg,经对模型进行验证,上述3种成分预测集相关系数(R_P)分别为0.993 4、0.997 4和0.959 0,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13.31、6.24、0.18 mg/kg,RPD分别为7.742、12.696和2.889。可见,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说明红外光谱法可应用于油茶籽油中甾醇、维生素E和类胡萝卜素等功能活性成分含量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红外光谱 活性成分 偏最小二乘法 模型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的模型建立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雪辉 何俊华 王泽富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4-128,共5页
通过气相色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定86个油茶籽油样本的脂肪酸组成和红外光谱图,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和BP人工神经网络(ANN)的非线性建模方法,构建油茶籽油中主要脂肪酸的定量回归模型。结果表明:ANN建立的油酸和棕榈酸定量回归模型精... 通过气相色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定86个油茶籽油样本的脂肪酸组成和红外光谱图,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和BP人工神经网络(ANN)的非线性建模方法,构建油茶籽油中主要脂肪酸的定量回归模型。结果表明:ANN建立的油酸和棕榈酸定量回归模型精确度比SVM高,校正集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87和0.9451,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57和0.926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1%和5%;SVM和ANN建立的亚油酸定量分析模型精确度都非常高,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说明红外光谱用于油茶籽油中主要脂肪酸的快速检测是完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脂肪酸组成 红外光谱 支持向量机 人工神经网络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雪辉 何俊华 +2 位作者 黄梓炜 蓝小河 张兵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4-181,共8页
为了解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了精炼各阶段油茶籽油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精炼过程油茶籽油中共鉴定出7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气味活度值(OAV)>1... 为了解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了精炼各阶段油茶籽油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精炼过程油茶籽油中共鉴定出7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气味活度值(OAV)>1的关键风味化合物有37种;毛油、脱胶油、脱酸油、脱色油、脱臭油和脱蜡油的挥发性化合物和关键风味物质分别有56与29、51与30、51与30、54与33、42与25、39与24种;油茶籽油中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是由酯类、醛类、醇类、酸类、杂环类、酮类和烯类组成,分别有24、15、13、7、6、5、4种,精炼各阶段挥发性化合物中浓度最高的基本上都是醛类,其次是醇类和酯类;随着精炼过程的进行,油茶籽油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逐渐减少,尤其是酯、醇和杂环的种类减少明显,由毛油中的18、11、6种化合物减少至脱蜡油中的13、7、1种,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醛类、酮类、醇类、酸类和酯类整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较大是脱色、脱臭2个工序,脱色油中酸类物质显著增加,产生发霉、腐败和汗味等不良气味,脱臭后,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浓度明显降低,风味强度减弱,不利于浓香油茶籽油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油脂精炼 挥发性化合物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油茶饼粕自然发酵过程中的养分变化及微生物群落比较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晖 吴雪辉 +2 位作者 董斌 李荣喜 黄永芳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47,共8页
【目的】为比较分析油茶饼粕在土壤自然发酵过程中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方法】以含已脱茶皂素油茶饼粕为材料,通过不同比例(0、5%、10%、20%和100%)混合在土壤中开展自然发酵试验,分析其在不同时间段(1、2、4、8和12周)的养分... 【目的】为比较分析油茶饼粕在土壤自然发酵过程中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方法】以含已脱茶皂素油茶饼粕为材料,通过不同比例(0、5%、10%、20%和100%)混合在土壤中开展自然发酵试验,分析其在不同时间段(1、2、4、8和12周)的养分变化以及通过细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比较第4周时茶粕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不同比例的油茶饼粕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100%茶粕处理组变化相对平稳,各时间段间的差异性不显著;5%、20%和100%处理组的C/N均于试验第1周和第2周达到最高值,分别为34.3、35.1和32.3,之后呈下降趋势。100%处理组的腐殖酸含量也于第1周时达到最高值26%。随着茶粕含量的增加,科层级的OTUs数量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在10%和20%处理组的OTUs数分别为231和227,而到100%处理组则为150。20%处理组的细菌多样性高于其他处理组,COG功能预测显示其主要在第一层级的氨基酸的运输和代谢、转录、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各功能占比在6%~8%之间。【结论】茶粕在自然环境发酵中于第1周全氮、有机质和腐殖酸均发生明显变化,并于第4周往后趋于稳定,此时间点可以作为茶粕有机肥发酵的关键工艺点,茶粕在20%含量时显示出更好的微生物多样性,并且在发酵过程中噬几丁质菌科、鞘脂单胞科、黄单胞菌科的相对丰度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微生物 养分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叶多酚纯化工艺优化及其对油脂的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16
15
作者 蓝梧涛 吴雪辉 章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58-2064,共7页
【目的】探究适宜纯化油茶叶多酚的大孔树脂及工艺,以获得活性更强的油茶叶多酚,为提高其产品附加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油茶叶多酚粗提液为原料,采用8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对油茶叶多酚进行静态吸附和解吸,从中筛选出效果较好的树脂... 【目的】探究适宜纯化油茶叶多酚的大孔树脂及工艺,以获得活性更强的油茶叶多酚,为提高其产品附加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油茶叶多酚粗提液为原料,采用8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对油茶叶多酚进行静态吸附和解吸,从中筛选出效果较好的树脂,确定纯化油茶叶多酚的最佳工艺,并考察纯化前后的油茶叶多酚对油茶籽油和花生油的抗氧化效果。【结果】大孔树脂HPD-600适宜用于纯化油茶叶多酚,吸附量为49.77mg/g,解吸量为40.38mg/g;纯化油茶叶多酚的最佳工艺为:上样质量浓度2mg/mL,上样流速2mL/min,洗脱液为60%乙醇溶液,洗脱流速3mL/min,洗脱体积60mL;纯化油茶叶多酚的纯度为40.05%,可有效延缓油脂氧化,呈剂量—效应关系,且活性强于粗提油茶叶多酚。【结论】纯化后的油茶叶多酚活性更强,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天然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树脂 油茶叶 多酚 纯化 油脂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贮藏温度下油茶籽油氧化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8
16
作者 龙婷 林树真 +3 位作者 林树红 黄楚璇 樊庆 吴雪辉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5-109,共5页
研究贮藏过程中油茶籽油品质指标变化及预测模型,为油茶籽油的安全贮藏及品质预测提供参考,探讨不同温度下(20、40、60℃)油茶籽油酸价和过氧化值随储藏时间的变化趋势,采用动力学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拟合,并采用25℃贮藏条件下油茶... 研究贮藏过程中油茶籽油品质指标变化及预测模型,为油茶籽油的安全贮藏及品质预测提供参考,探讨不同温度下(20、40、60℃)油茶籽油酸价和过氧化值随储藏时间的变化趋势,采用动力学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拟合,并采用25℃贮藏条件下油茶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对模型进行校验。结果表明: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变化随储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且温度越高变化越快;酸价的动力学和神经网络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9和0.9980;过氧化值动力学和神经网络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9和0.9913;模型拟合效果极好;模型校正过程,酸价和过氧化值动力学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66%、42.17%;而酸价和过氧化值对应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更好,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34%、6.38%;表明神经网络模型较之动力学模型,泛化能力更好,误差更小,能更加准确预测油茶籽油在储藏过程中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酸价 过氧化值 神经网络 动力学 模型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元素对受铝胁迫的高州油茶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思宁 黄永芳 +2 位作者 邓建忠 赖路伟 曾国技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5-120,139,共7页
油茶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但酸性土壤容易产生铝胁迫作用。为了寻找磷缓解油茶铝胁迫作用的最适宜浓度,以高州油茶幼苗为试验对象,设铝浓度为1.01 cmol·kg^(-1),并设磷含量分别为0.00(处理Ⅰ)、0.16(处理Ⅱ)、0.33(处理Ⅲ)、0.50... 油茶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但酸性土壤容易产生铝胁迫作用。为了寻找磷缓解油茶铝胁迫作用的最适宜浓度,以高州油茶幼苗为试验对象,设铝浓度为1.01 cmol·kg^(-1),并设磷含量分别为0.00(处理Ⅰ)、0.16(处理Ⅱ)、0.33(处理Ⅲ)、0.50(处理Ⅳ)、1.00(处理Ⅴ)cmol·kg^(-1),采用土培法对油茶幼苗进行了铝胁迫和磷抗铝胁迫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磷含量分别为0.50和1.00 cmol·kg^(-1)的处理Ⅳ与Ⅴ均能有效缓解铝胁迫对高州油茶净光合作用的抑制,均能使其胞间CO2浓度恢复到CK水平(P>0.05);较低含量的磷处理能显著提高高州油茶的水分利用效率;当磷含量≥0.50 coml·kg^(-1)时,磷处理不能完全降低受铝胁迫的高州油茶的初始荧光值;含量为1.00 cmol·kg^(-1)的磷处理能完全有效地缓解铝胁迫对高州油茶实际光合效率、电子传递效率和最大光合效率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州油茶 磷元素 铝胁迫 光合作用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油茶籽壳基活性炭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洁 吴雪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26-1434,共9页
【目的】探究影响油茶籽壳基活性炭制备的因素,优化其制备工艺,为提高油茶加工副产物的附加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油茶籽壳为原料、碳酸钾为活化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活化剂添加量(A)、炭化温度(B)和活化温度(C)为影响因素,... 【目的】探究影响油茶籽壳基活性炭制备的因素,优化其制备工艺,为提高油茶加工副产物的附加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油茶籽壳为原料、碳酸钾为活化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活化剂添加量(A)、炭化温度(B)和活化温度(C)为影响因素,以活性炭产率、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的综合评分(Y)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试验法结合熵权法优化油茶籽壳基活性炭的制备工艺。【结果】建立了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方程:Y=0.660+0.064A-0.013B+0.024C+0.041AB+(3.506E-004)AC+0.053BC-0.092A2-0.013B2-0.170C2(R2=0.9602),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因素影响大小排序为活化剂添加量>活化温度>炭化温度,活化剂添加量对油茶籽壳基活性炭的综合评分影响极显著(P<0.01),炭化温度与活化温度的交互作用影响显著(P<0.05)。油茶籽壳基活性炭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活化剂添加量2.22 g、炭化温度323℃、活化温度714℃,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油茶籽壳基活性炭产率为29.25%、碘吸附值为886.78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为140.90 mg/g,综合评分为0.677,相对误差为0.296%。【结论】建立的数学模型可对油茶籽壳基活性炭的制备进行分析和预测,所得工艺稳定可行,所制油茶籽壳基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吸附可达到木质净水用活性炭中的一级品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壳 活性炭 响应面法 熵权法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快速检测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的模型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品杰 吴雪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2-118,共7页
为建立快速检测油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86个油茶籽油样品,红外光谱数据分别通过Savitzky-Golay平滑(SG)、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换(SNV)、一阶导数(FD)和二阶导数(SD)等5种方法进行降噪处理,然后... 为建立快速检测油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86个油茶籽油样品,红外光谱数据分别通过Savitzky-Golay平滑(SG)、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换(SNV)、一阶导数(FD)和二阶导数(SD)等5种方法进行降噪处理,然后以气相色谱测定的脂肪酸组成作为标准值,采用全波长偏最小二乘法(PLS)、区间偏最小二乘法(iPLS)和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iPLS)分别构建油茶籽油中主要脂肪酸(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的定量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的红外光谱数据预处理分别以SG、SNV、SD较好;siPLS通过有效波段的选择可去掉更多的噪声,比PLS和iPLS建立的模型精确度高,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的校正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79和0.8539、0.9008和0.9101、0.9793和0.9505。红外光谱结合siPLS更适用于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脂肪酸组成 红外光谱 数据预处理方法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茶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林树真 林树红 +2 位作者 龙婷 吴雪辉 谢洁梅 《农产品加工》 2018年第5期24-28,共5页
以油茶籽为试验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建立了超临界CO_2萃取茶油提取率的二次多元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因素对茶油提取率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对茶... 以油茶籽为试验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建立了超临界CO_2萃取茶油提取率的二次多元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因素对茶油提取率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对茶油提取率影响极显著,萃取压力与萃取温度的二次项影响显著,根据萃取模型优化出超临界CO_2萃取茶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31 MPa,萃取温度38℃,萃取时间2.6 h,在该条件下茶油提取率为96.48%,与试验值96.58%的误差小于5%,说明得到的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超临界CO_2萃取的茶油与压榨、浸出法提取的茶油在脂肪酸组成上没有显著差别,而毛油品质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萃取 茶油 响应曲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