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澳洲淡水龙虾的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寇红岩 潘德晖 +8 位作者 刘雪婷 赵怡文 叶广仁 周佳怡 孙凯辉 何静 余玉娟 黄伟森 林蠡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96-105,共10页
澳洲淡水龙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经济淡水虾类。文章针对澳洲淡水龙虾的营养价值、蛋白质、氨基酸、脂类、糖类、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的需求和鱼粉替代物、配合饲料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澳... 澳洲淡水龙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经济淡水虾类。文章针对澳洲淡水龙虾的营养价值、蛋白质、氨基酸、脂类、糖类、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的需求和鱼粉替代物、配合饲料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澳洲淡水龙虾的营养需求研究、饲料配方的优化和饲料品质的提升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淡水龙虾 鱼粉替代物 营养需求 添加剂 配合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肝细胞培养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何浩斌 黄燕华 +1 位作者 周萌 梁日深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6期539-549,共11页
鱼类细胞技术发展最初源于鱼类病毒学研究的需要。迄今为止,大部分鱼类细胞模型是各类非营养代谢性组织器官的原代细胞或细胞系,如吻、鳍、头肾、性腺、胚胎等。肝脏是鱼体重要的代谢器官,鱼类肝细胞自首次体外培养成功,迄今已有40多年... 鱼类细胞技术发展最初源于鱼类病毒学研究的需要。迄今为止,大部分鱼类细胞模型是各类非营养代谢性组织器官的原代细胞或细胞系,如吻、鳍、头肾、性腺、胚胎等。肝脏是鱼体重要的代谢器官,鱼类肝细胞自首次体外培养成功,迄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目前约有40多种鱼的肝细胞被分离和培养,已广泛应用于鱼类生理、药理、毒理、遗传学等的研究。本文总结了国内外鱼类肝细胞分离与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鱼类肝细胞应用于鱼类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旨在为鱼类肝细胞培养技术更广泛应用于相关的研究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肝细胞 分离与培养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水虻油的研究与综合利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袁海林 李向策 +3 位作者 孙秋璇 高红燕 黄燕华 周萌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74-1182,共9页
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是一种高脂肪昆虫,其体脂中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适宜,月桂酸等中链脂肪酸含量丰富,具有开发为饲用油、食用油及工业用油的广阔前景。本文从影响黑水虻油产量和质量的因素(黑水虻发育阶段、环境因... 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是一种高脂肪昆虫,其体脂中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适宜,月桂酸等中链脂肪酸含量丰富,具有开发为饲用油、食用油及工业用油的广阔前景。本文从影响黑水虻油产量和质量的因素(黑水虻发育阶段、环境因子、养殖基质及制取工艺)、黑水虻油在饲料(畜禽和水产饲料)、食品(食用油)中的应用及其作为生物柴油和化妆品用油开发等方面,总结和归纳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为黑水虻油的深入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油 产量和质量 饲料和食品 化妆品 生物柴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1基因石斑鱼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浩斌 张国庆 +5 位作者 郜梓涵 胡凯红 林佳欣 周萌 黄燕华 梁日深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6-756,共11页
为从分子水平分析我国石斑鱼属鱼类物种分类关系,澄清分类争议,2019—2021年在广东、福建、海南、浙江、香港地区等沿海省市或地区水产市场、渔港码头,及澳大利亚采集石斑鱼属鱼类37种91尾,基于NADH脱氢酶亚基Ⅰ(ND1)基因综合分析它们... 为从分子水平分析我国石斑鱼属鱼类物种分类关系,澄清分类争议,2019—2021年在广东、福建、海南、浙江、香港地区等沿海省市或地区水产市场、渔港码头,及澳大利亚采集石斑鱼属鱼类37种91尾,基于NADH脱氢酶亚基Ⅰ(ND1)基因综合分析它们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试验结果显示:37种石斑鱼ND1基因同源序列为645bp,种间遗传距离0.0062~0.2636,平均遗传距离0.1547。以九棘鲈属为外类群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进化树上石斑鱼属鱼类主要形成两个基本分支,大多数种类在进化树上聚类关系清晰,节点拥有较高支持率。部分形态分类存在争议的石斑鱼:吊桥石斑鱼/电纹石斑鱼、花点石斑鱼/白背石斑鱼、萤点石斑鱼/纹波石斑鱼,进化树上均聚为姐妹分支,但支长能清晰区分各物种,两两间ND1遗传距离均较大(大于2%),揭示其各自应为独立的物种。黄鳍石斑鱼与细点石斑鱼ND1遗传距离仅为0.0062,进化树支长极短,两者在分子水平可能为同一物种。试验结果展示了37种石斑鱼分子系统分类关系,澄清部分形态相似物种同种异名分类争议,可为石斑鱼属鱼类物种分类奠定分子水平分类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属 线粒体DNA ND1序列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质铜元素对水产动物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寇红岩 周萌 +5 位作者 黄燕华 张玮岚 姚文娟 苗玉涛 闫立新 林蠡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5-158,共4页
随着水产动物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矿物质铜元素在鱼类生长和免疫性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综合国内外文献关于水产动物对铜的需求,从营养和免疫学两个层面上进行研究,为水产动物饵料中铜水平的补充提供数据依据。
关键词 水产动物 生长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湖病毒病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亚男 高峰 +2 位作者 陈宗馥 李世娇 林蠡 《水产养殖》 CAS 2022年第8期27-34,共8页
简述了罗非鱼湖病毒病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介绍了罗湖病毒的发现、基因组特征、致病机理以及诊断与防控措施。指出,罗非鱼湖病毒病为近年来新发重大疫病,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给罗非鱼养殖产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提出,目前对于罗湖... 简述了罗非鱼湖病毒病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介绍了罗湖病毒的发现、基因组特征、致病机理以及诊断与防控措施。指出,罗非鱼湖病毒病为近年来新发重大疫病,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给罗非鱼养殖产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提出,目前对于罗湖病毒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应以预防为主;由于不同地区罗湖病毒毒株有所差异,首先应充分调研各毒株相对应的敏感鱼种;加强罗非鱼生物安保措施管理与传播风险评价体系建设;罗湖病毒属于RNA病毒,变异快,且不同地理条件下基因组存在显著差异,应及时更新序列信息,改进诊断方法,正确区分不同地理株,开发更为精准、低价的快检技术与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罗非鱼湖病毒 诊断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不同来源的黑水虻幼虫对红罗非鱼鱼苗生长性能、体色及抗低温胁迫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麦伟豪 胡俊茹 +6 位作者 吕晓惠 王国霞 袁海林 刘城 谭小红 黄燕华 周萌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69-76,共8页
为评价不同来源的黑水虻幼虫对红罗非鱼的饲用价值,分别用转化菠萝渣、麦麸及餐厨垃圾所得的黑水虻幼虫粉,以4%的比例替代基础饲料中的鱼粉,另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商业叶黄素,配制5组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喂红罗非鱼鱼苗[初重(0.35±0.01)... 为评价不同来源的黑水虻幼虫对红罗非鱼的饲用价值,分别用转化菠萝渣、麦麸及餐厨垃圾所得的黑水虻幼虫粉,以4%的比例替代基础饲料中的鱼粉,另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商业叶黄素,配制5组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喂红罗非鱼鱼苗[初重(0.35±0.01) g] 9周,记录鱼苗的体色变化,检测其生长性能、体表色度及组织类胡萝卜素含量;并在养殖试验结束后8 h内将水温从26℃降至10℃,统计各组鱼苗的死亡率。结果表明,鱼苗的增重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麦麸转化-黑水虻组、菠萝渣转化-黑水虻组、对照组、叶黄素组和餐厨垃圾转化-黑水虻组。其中,麦麸转化-黑水虻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餐厨垃圾转化-黑水虻组,肝体比和脏体比则显著低于餐厨垃圾转化-黑水虻组和菠萝渣转化-黑水虻组(P<0.05)。鱼苗头部及背部的黄度(b^(*))最高值均出现在菠萝转化-黑水虻组,背部鳞片和皮肤、背鳍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在菠萝渣转化-黑水虻组、麦麸转化-黑水虻组和叶黄素组达到最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餐厨垃圾转化-黑水虻组(P<0.05)。低温胁迫后,麦麸转化-黑水虻组、菠萝渣转化-黑水虻组的存活率达到了92.5%和85.0%,高于对照组(76.7%),并显著高于餐厨垃圾转化-黑水虻组(69.2%)和叶黄素组(72.5%)(P<0.05)。综上,研究结果表明,转化菠萝渣及麦麸的黑水虻幼虫粉可部分替代鱼粉,改善红罗非鱼鱼苗的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并提高其抗低温胁迫的能力。同时,转化菠萝渣的黑水虻幼虫粉能通过增加类胡萝卜素在组织中的积累,增强鱼体着色,达到和添加叶黄素添加剂类似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菠萝渣 餐厨垃圾 麦麸 红罗非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8
作者 苏友禄 刘婵 +2 位作者 邓益琴 郭志勋 冯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57-766,共10页
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作为罗非鱼Tilapia的主要病原菌,因其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给罗非鱼养殖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无乳链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罗非鱼,不仅能在宿主血液内增殖,随巨噬细胞在体内游走、侵染其他组织,... 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作为罗非鱼Tilapia的主要病原菌,因其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给罗非鱼养殖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无乳链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罗非鱼,不仅能在宿主血液内增殖,随巨噬细胞在体内游走、侵染其他组织,还可透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导致罗非鱼呈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学变化。无乳链球菌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通过分子分型的方法可获得菌株分子遗传多样性信息,有助于解析菌株的流行和传播规律。目前,抗菌药物仍是防控该病的首选,但长期用药和滥用药会加快菌株产生耐药性,疫苗是防控无乳链球菌病的有效途径,但适合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疫苗较少。本研究中全面归纳了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致病机制、检测方法、分子分型、耐药性及疫苗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旨在为防控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流行病学 病理学 检测方法 分子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二醛和聚维酮碘对草鱼后肠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9
作者 黄垚 陈志龙 +4 位作者 陈思恩 马莉昕 秦真东 林蠡 施斐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3期158-167,共10页
为探讨戊二醛和聚维酮碘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后肠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体质量为(64.00±0.34)g的健康草鱼为试验对象,将其分别暴露在清水(对照组)、戊二醛(质量浓度0.08 mg/L)和聚维酮碘(质量浓度0.05 mg/L)中,饲喂... 为探讨戊二醛和聚维酮碘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后肠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体质量为(64.00±0.34)g的健康草鱼为试验对象,将其分别暴露在清水(对照组)、戊二醛(质量浓度0.08 mg/L)和聚维酮碘(质量浓度0.05 mg/L)中,饲喂1月后,以酶活性、实时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戊二醛和聚维酮碘对草鱼后肠抗氧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以及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戊二醛和聚维酮碘能极显著降低草鱼肠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Px)的活性(P<0.01),且戊二醛组的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同时戊二醛组和聚维酮碘组免疫相关因子(IL-1β、IL-12、TLR4、sIgM、ZO-1、ZO-2、occludin、JAM3和claudin-1)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微生物组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戊二醛对草鱼后肠菌群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聚维酮碘对草鱼后肠菌群多样性有显著影响(P<0.05);2种消毒剂均对草鱼肠道菌群的优势类群丰度比例产生了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戊二醛和聚维酮碘会导致草鱼肠道GPx活性降低,抑制草鱼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免疫力,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其中聚维酮碘对肠道菌群多样性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二醛 聚维酮碘 草鱼 免疫力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维弧菌vhh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亚秋 邓益琴 +3 位作者 冯娟 毛灿 胡建美 苏友禄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53,共11页
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是水生动物的重要病原,为研究哈维弧菌溶血素基因vhh缺失后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V.harveyi 345的vhh基因缺失突变株,并比较了野生株和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变化。结果显示,vhh基因... 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是水生动物的重要病原,为研究哈维弧菌溶血素基因vhh缺失后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V.harveyi 345的vhh基因缺失突变株,并比较了野生株和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变化。结果显示,vhh基因的缺失不影响菌株的生长、胞外蛋白酶分泌、过氧化氢(H2O2)和铜离子(Cu2+)的压力感应、铁的吸收利用、15种抗生素抗性和生物膜形成等生物学特性,但会导致菌株游动和涌动显著增强;另发现,vhh基因虽然在野生菌株内高表达,对绵羊红细胞却未表现出溶血活性。结果表明该基因负调控着菌株的运动能力。该研究为认识哈维弧菌vhh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维弧菌 溶血素基因vhh 基因敲除 生物学特性 细菌运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线粒体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克隆表达与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亚男 陆霖青 +3 位作者 张鹏 秦真东 林蠡 晏磊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118,共8页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近年来,细菌性感染造成罗氏沼虾养殖业病害频发,经济损失巨大。因此了解其免疫机制对于指导疾病防控至关重要。线粒体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itochondrial manganese superox...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近年来,细菌性感染造成罗氏沼虾养殖业病害频发,经济损失巨大。因此了解其免疫机制对于指导疾病防控至关重要。线粒体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itochondrial 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MnSOD)被认为是抵御氧化应激的第一道防线,在先天性免疫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甲壳动物中mMnSOD的免疫功能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克隆了罗氏沼虾mMnSOD基因(mMnSOD of M.rosenbergii,MrmMnSOD),制备了多克隆抗体,分析了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下,MrmMnSOD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肝胰腺和肠组织中MrmMnSOD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在感染后3h和6h达到最大;组织免疫荧光分析显示,肝胰腺和肠组织中MrmMnSOD均在感染后12h达到最大荧光强度。以上结果表明,mMnSOD参与了罗氏沼虾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免疫应激反应。进一步的蛋白抑菌实验表明,MrmMnSOD可显著抑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生长,推测该蛋白可能属于免疫相关分子,可通过抑菌反应发挥免疫功能。当前的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甲壳动物先天性免疫基础理论,也可为今后罗氏沼虾的病害防控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靶点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SOD 表达模式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水虻消化道形态及组织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秋璇 李向策 +5 位作者 谭小红 游翠红 董烨炜 高红燕 黄燕华 周萌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63-1475,共13页
本文比较了不同发育阶段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消化道的形态学差异,掌握了幼虫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特征。利用体视镜观察黑水虻5龄幼虫、预蛹及成虫的消化道形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幼虫消化道各段(前肠、中肠、后肠)的显微及... 本文比较了不同发育阶段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消化道的形态学差异,掌握了幼虫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特征。利用体视镜观察黑水虻5龄幼虫、预蛹及成虫的消化道形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幼虫消化道各段(前肠、中肠、后肠)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及预蛹的消化道均由前肠(食道和前胃)、中肠及后肠组成,从幼虫到成虫,消化道的长度不断缩短。与幼虫和预蛹相比,成虫消化道形态变化明显,前胃消失,出现了嗉囊及胃盲囊,中肠进一步缩短,后肠分化为回肠、结肠和直肠。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幼虫的唾液腺开口于口腔,由膨大的管状腺体和腺管组成。食道由特化为角质刺突的内膜层及发达的肌层组成,其末端延伸至前胃。前胃膨大为球状,包括三层组织结构。根据上皮细胞形态的差异,中肠可分为四个区段。后肠薄,肠腔内褶丰富,肠壁可见数量较多的杆状细菌。马氏管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包括4支盲管,管内壁密布微绒毛。黑水虻消化道形态随发育阶段的变化,反映了各阶段摄食及消化生理的差异。幼虫消化道各段具有各自典型的组织学特征,其前、中、后肠可能分别承担了食物接纳与初步消化、消化与吸收以及重吸收功能。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黑水虻的消化生理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形态学和组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沿海石斑鱼属鱼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进化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梁日深 唐丰寿 +6 位作者 何浩斌 汪健 李江涛 李清清 陈轶之 林蠡 张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51-860,共10页
研究测定了分布于西太平洋沿海的35种石斑鱼属鱼类共142个个体线粒体基因COⅠ及核基因TMO-4C4标记序列,基于最大似然法与贝叶斯法构建分析了石斑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同时,探讨了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石斑鱼属鱼类物种鉴定中的有... 研究测定了分布于西太平洋沿海的35种石斑鱼属鱼类共142个个体线粒体基因COⅠ及核基因TMO-4C4标记序列,基于最大似然法与贝叶斯法构建分析了石斑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同时,探讨了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石斑鱼属鱼类物种鉴定中的有效性问题。结果显示:35种石斑鱼属鱼类COⅠ同源序列为636 bp,编码212个氨基酸,TMO-4C4同源序列为486 bp,编码162个氨基酸,在COⅠ基因中,种间遗传距离在0.030—0.202,平均遗传距离为0.143,物种间遗传距离均大于Hebert推荐的物种鉴定最小种间遗传距离0.020(2%)。种内遗传距离0.000—0.008,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48倍,显著大于种内平均遗传距离,表明COⅠ基因可作为石斑鱼属物种鉴定的有效条形码基因。基于COⅠ及TMO-4C4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35种石斑鱼主要形成2个主要类群,类群Ⅰ由细点石斑鱼(Epinephelus cyanopodus)和蓝棕石斑鱼(Epinephelus multinotatus)等22种石斑鱼聚成,类群Ⅱ由吊桥石斑鱼(Epinephelus morrhua)和小点石斑鱼(Epinephelus epistictus)等13种石斑鱼组成。部分存在同种异名争议的种类如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褐石斑鱼(Epinephelus bruneus)和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马拉巴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经COⅠ及TMO-4C4序列差异及进化分析,均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结果支持近期的分类研究,云纹石斑鱼/褐石斑鱼和斜带石斑鱼/马拉巴石斑鱼均为独立的物种,并非同种异名的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属 DNA条形码 COⅠ TMO-4C4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海裸胸鳝属鱼类新记录种——黏裸胸鳝(Gymnothorax mucifer)形态与分子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国庆 杨杰銮 +4 位作者 李培源 梁馨艺 梁日深 林蠡 李清清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2-121,共10页
本研究于2020-2021年在福建省厦门市近海水产市场采集到4尾黏裸胸鳝样品,为中国大陆近海新记录种。此前,该物种仅在澳大利亚、夏威夷等地有分布记录,并被认为是蠕纹裸胸鳝同种异名。本研究对采集的黏裸胸鳝进行详细形态特征分析,结合DN... 本研究于2020-2021年在福建省厦门市近海水产市场采集到4尾黏裸胸鳝样品,为中国大陆近海新记录种。此前,该物种仅在澳大利亚、夏威夷等地有分布记录,并被认为是蠕纹裸胸鳝同种异名。本研究对采集的黏裸胸鳝进行详细形态特征分析,结合DNA条形码COI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及系统进化关系分析。黏裸胸鳝的主要鉴别特征:体为黄棕色,头部前端淡紫色,身体布满细长、稀疏、弥散的树枝状不规则棕色斑纹,斑纹颜色靠近尾部加深加粗,形成网格状;臀鳍边缘白色,近尾部变为一列连续白色斑点;全长为体长的1.01倍,为头长的8.00~8.39倍;上颌齿每侧8~10个,下颌齿每侧14~20个,中央齿细长,均为单行;总椎骨数为117~139,平均椎骨式为6-47-130。基于COI基因分析,黏裸胸鳝与蠕纹裸胸鳝的遗传距离为0.074,大于Herbert设定的2%(0.020)作为区分不同物种最小遗传距离,表明两者应为不同的物种。形态上,两种裸胸鳝也存在差异特征,如黏裸胸鳝的斑纹较细长、稀疏、不明显,头部前端偏淡紫色,臀鳍白色边缘近尾部断裂成系列连续白色斑点;蠕纹裸胸鳝的斑纹粗大明显、颜色较深,头部前端黄白色,臀鳍白色边缘连续至尾尖。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裸胸鳝属鱼类的系统分类及物种名录的修订提供分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裸胸鳝 新记录种 形态特征 DNA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C对鱼类生长、繁殖、抗氧化和免疫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俊辉 卢淇锋 +1 位作者 林蠡 李清清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70-174,共5页
维生素是一种微量的有机物质,是保持机体健康的必要营养素。由于多数鱼类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或者合成量少,所以必须从饲料中获取。维生素C(VC)是大多数鱼类正常生长和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之一。缺乏VC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 维生素是一种微量的有机物质,是保持机体健康的必要营养素。由于多数鱼类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或者合成量少,所以必须从饲料中获取。维生素C(VC)是大多数鱼类正常生长和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之一。缺乏VC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或代谢紊乱的症状,例如身体结构畸变(脊柱弯曲、眼睛、鳃和鳍等软骨的变形)、内出血、尾侵蚀、体色变黑和生长缓慢等。VC对鱼类的生长发育、伤口愈合、铁代谢、胶原的形成、应激反应和繁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VC的生理特性、VC对鱼类生长、繁殖、抗氧化和免疫的影响以及缺乏VC对鱼类的影响,以期为VC在鱼类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生长 抗氧化 免疫 缺乏症 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寡糖对鱼类肠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志龙 黄垚 +2 位作者 施斐 秦真东 林蠡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53-158,共6页
壳寡糖是由N-乙酰-D-葡萄糖胺以β-(1, 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带正电荷阳离子碱性低聚糖,是聚合度小于20%、分子量小于3 200 Da、水溶性好、易于吸收的小分子寡糖,可通过物理、化学和酶解法水解制备。与甲壳素和壳聚糖相比,壳寡糖具有更好... 壳寡糖是由N-乙酰-D-葡萄糖胺以β-(1, 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带正电荷阳离子碱性低聚糖,是聚合度小于20%、分子量小于3 200 Da、水溶性好、易于吸收的小分子寡糖,可通过物理、化学和酶解法水解制备。与甲壳素和壳聚糖相比,壳寡糖具有更好的生物安全性、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壳寡糖作为水产饲料添加剂和免疫刺激剂,具有增强水产动物生长性能、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肠道病原微生物、降低胆固醇等功能。文章从壳寡糖的制备方法、生物学活性、鱼类肠道健康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壳寡糖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寡糖 鱼类 肠道健康 制备方法 生物活性 免疫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对脂肪需求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寇红岩 黄燕华 +3 位作者 周萌 苗玉涛 潘训彬 林蠡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6-139,共4页
中华鳖是我国特种经济动物,脂肪在鱼类生长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当脂溶性维生素载体的角色。文章综合国内外文献关于中华鳖对脂肪的需求,中华鳖高脂饲料对中华鳖抗氧化能力和功能基因的影响进行综述,从中华鳖的营养和免疫学两个层面... 中华鳖是我国特种经济动物,脂肪在鱼类生长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当脂溶性维生素载体的角色。文章综合国内外文献关于中华鳖对脂肪的需求,中华鳖高脂饲料对中华鳖抗氧化能力和功能基因的影响进行综述,从中华鳖的营养和免疫学两个层面上进行研究,为中华鳖饲料中脂肪的水平和组成提供参考,以促进中华鳖养殖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脂肪 多不饱和脂肪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饲料中蛋白和氨基酸需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寇红岩 梁雄 +1 位作者 林仲伟 林蠡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7-100,共4页
中华鳖是我国特有的经济物种,其营养和药用价值高。中华鳖对蛋白需求量较高,在目前鱼粉短缺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对中华鳖蛋白质、氨基酸需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综述中华鳖对蛋白质、氨基酸需求,旨在为中华鳖的营养研究和节约... 中华鳖是我国特有的经济物种,其营养和药用价值高。中华鳖对蛋白需求量较高,在目前鱼粉短缺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对中华鳖蛋白质、氨基酸需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综述中华鳖对蛋白质、氨基酸需求,旨在为中华鳖的营养研究和节约、减排、安全、高效型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蛋白质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裸胸鳝属鱼类新记录种——奥迪萨裸胸鳝(Gymnothorax odishi)形态与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日深 何浩斌 +6 位作者 郜梓涵 张景琪 朱梓锋 陈厚桦 周萌 黄燕华 张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9-291,共13页
为完善我国裸胸鳝属鱼类物种信息,研究报道了采集于海南省陵水县裸胸鳝属鱼类新记录种——奥迪萨裸胸鳝(Gymnothorax odishi)。该物种仅于2018年在东印度孟加拉湾首次发现,目前世界其他海域均无记录。针对采集的奥迪萨裸胸鳝进行详细的... 为完善我国裸胸鳝属鱼类物种信息,研究报道了采集于海南省陵水县裸胸鳝属鱼类新记录种——奥迪萨裸胸鳝(Gymnothorax odishi)。该物种仅于2018年在东印度孟加拉湾首次发现,目前世界其他海域均无记录。针对采集的奥迪萨裸胸鳝进行详细的外部形态特征分析,并从分子水平对该裸胸鳝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奥迪萨裸胸鳝主要特征为体型粗壮,体棕褐色,吻端至鳃孔区域分布橘黄色斑点,眼睛后缘存在黑色斑块,鳃孔边缘黑色,身体无其他条带或斑纹;上颌齿、中央齿均单行,下颌齿两行,椎骨式为4-52-135。线粒体基因组方面,奥迪萨裸胸鳝线粒体全长为16580 bp,由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组成,基因组结构特征与其他脊椎动物相似。基于12个蛋白编码基因构建的海鳝科鱼类分子系统进化树上,奥迪萨裸胸鳝与匀斑裸胸鳝(Gymnothorax reevesii)、淡网纹裸胸鳝(Gymnothorax pseudothyrsoideus)、疏条纹裸胸鳝(Gymnothorax reticularis)及小裸胸鳝(Gymnothorax minor)聚在一起;基于COI基因构建的裸胸鳝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树,奥迪萨裸胸鳝与匀斑裸胸鳝、淡网纹裸胸鳝、肝色裸胸鳝(Gymnothoraxhepaticus)及黄纹裸胸鳝(Gymnothoraxmonochrous)等聚为一支。遗传距离方面,奥迪萨裸胸鳝与目前世界上其他裸胸鳝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82~0.263,均大于最小物种鉴定遗传距离0.020,揭示奥迪萨裸胸鳝在形态与分子水平均为区别于其他裸胸鳝的独立物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域也有奥迪萨裸胸鳝分布,为新记录种,为我国裸胸鳝属鱼类的系统分类及物种名录更新提供分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迪萨裸胸鳝 新记录种 形态特征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弧菌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的制备与体外抑菌作用
20
作者 张林鹏 洪宇聪 +4 位作者 孙凯辉 赵书燕 刘沥涵 林蠡 秦真东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8-897,共10页
【目的】制备抗弧菌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并研究其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和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的体外抑菌作用,为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以及弧菌混合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制备创伤弧菌... 【目的】制备抗弧菌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并研究其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和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的体外抑菌作用,为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以及弧菌混合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制备创伤弧菌、河流弧菌和霍乱弧菌三联灭活疫苗,免疫蛋鸡,制备特异性卵黄抗体(IgY),并检测IgY的效价、纯度和特异性。通过免疫荧光、扫描电镜和体外抑菌试验初步探究制备的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对3种弧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使用间接ELISA检测特异性IgY效价,分别以创伤弧菌、霍乱弧菌和河流弧菌作为抗原,特异性IgY效价峰值高达1∶51200,可持续4~5周。对水稀释-盐析分离纯化的IgY进行SDS-PAGE分析,可见IgY的重链和轻链,且蛋白杂带逐渐减少,纯度逐渐变高。免疫印迹分析发现,特异性IgY可以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出现IgY的蛋白条带。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特异性IgY可以与3种弧菌发生特异性结合,出现明显的菌体凝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特异性IgY处理过的3种弧菌,菌体黏附,菌体细胞结构遭到破坏。体外抑菌试验发现,特异性IgY对3种弧菌的体外生长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随抗体用量增加而增强。【结论】本研究制备的抗弧菌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对创伤弧菌、河流弧菌和霍乱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弧菌混合感染的防治和开发新型抗生素替代品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黄抗体 创伤弧菌 河流弧菌 霍乱弧菌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