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料中添加胍基乙酸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肌肉质构特性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1
作者 张晓敏 杨奇慧 +3 位作者 谭北平 迟淑艳 寇诗瑀 林华杏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1-523,共13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胍基乙酸(GAA)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肌肉质构特性以及肠道结构和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450尾健康、初始体重为(14.91±0.45)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胍基乙酸(GAA)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肌肉质构特性以及肠道结构和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450尾健康、初始体重为(14.91±0.45)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200、400、600和1200 mg/kg GAA的等氮等脂饲料。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200和1200 mg/kg GAA显著降低珍珠龙胆石斑鱼脏体比(VSI)(P<0.05),饲料中添加1200 mg/kg GAA显著降低肝体比(HSI)(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200和600 mg/kg GAA显著降低肌肉硬度(P<0.05)。3)与对照组相比,各GAA添加组肠道脂肪酶、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且均在600 mg/kg GAA添加组达到最高值。4)与对照组相比,各GAA添加组肠道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降低(P<0.05),600 mg/kg GAA添加组肠道绒毛宽度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各GAA添加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肠道菌群的优势菌门;在科水平上,弧菌科(Vibrionaceae)、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和拜叶林克氏菌科(Beijerinckiaceae)等为肠道菌群的优势菌科。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GAA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无显著影响,但能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改善肌肉硬度,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以肠道胰蛋白酶活性为评定指标,经回归分析得出,珍珠龙胆石斑鱼饲料中GAA的适宜添加水平为821.32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龙胆石斑鱼 胍基乙酸 生长性能 肌肉质构 肠道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沙湾珍珠贝养殖区水体及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2
作者 王婷 姚嘉莹 +3 位作者 廖永山 杨秀艳 邓岳文 杨创业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85,共10页
微塑料作为新兴的环境污染物,在海洋中广泛存在,其表面生物膜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以聚酰胺(PA)、聚苯乙烯(PS)和聚氯乙烯(PVC)材质的微塑料为材料,开展原位定殖实验,利用16S rDNA技术分析流沙湾珍珠贝养殖区水体及不同... 微塑料作为新兴的环境污染物,在海洋中广泛存在,其表面生物膜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以聚酰胺(PA)、聚苯乙烯(PS)和聚氯乙烯(PVC)材质的微塑料为材料,开展原位定殖实验,利用16S rDNA技术分析流沙湾珍珠贝养殖区水体及不同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结构特征。α多样性分析显示,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水体,不同类型的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也存在显著差异;水体细菌群落主要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而微塑料表面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相对丰度均增加,表明微塑料发展成了细菌独特的栖息环境;此外,在微塑料和水体中均检测到了鱼类病原体黄杆菌(Flavobacterium)和布鲁氏菌(Bruegeria)等病原菌,表明微塑料可能成为潜在病原菌的载体。研究结果丰富了水产养殖区微塑料污染的基础资料,并为海洋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群落 微塑料 16SrDNA 流沙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水产动物疾病学理论课教学内容革新的探索与实践
3
作者 甘桢 鲁义善 《江西农业》 2024年第24期182-184,共3页
文章以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为例,分析了该课程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相对陈旧、缺少“免疫学基础”这一重要教学内容以及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十分匮乏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水产动物疾病学理论课教学内容... 文章以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为例,分析了该课程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相对陈旧、缺少“免疫学基础”这一重要教学内容以及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十分匮乏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水产动物疾病学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革新方向和思路,旨在提升水产养殖相关专业本科生水产动物疾病学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教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 理论课 教学内容革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及变体在染色质重塑中的功能:以水生动物精子发生为例
4
作者 徐文腾 孙雪雪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9,共17页
两性生殖中,精子作为携带父本信息的载体,是物种延续的关键因素。精子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圆形精子、成熟精子阶段。在圆形精子形成成熟精子过程中,染色质进行重塑,细胞形态发生剧烈变化,其中,组蛋白修饰和组蛋白变... 两性生殖中,精子作为携带父本信息的载体,是物种延续的关键因素。精子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圆形精子、成熟精子阶段。在圆形精子形成成熟精子过程中,染色质进行重塑,细胞形态发生剧烈变化,其中,组蛋白修饰和组蛋白变体在这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甲基化主要与基因表达的激活或抑制有关;乙酰化激活转录活性并参与组蛋白沉积和DNA修复;磷酸化促进转录后修饰或参与DNA双链断裂修复;泛素化调节不同细胞途径中各式各样的蛋白质底物。组蛋白变体在调节染色体结构中发挥重要功能:如组蛋白H1变体在分化过程中具有抑制转录的作用;组蛋白H2A和H2B变体在精子染色质包装过程中发挥特有功能;H3.3是H3最重要的变体,在细胞周期的各时期都有表达;组蛋白H4则是进化最慢的组蛋白之一,目前还没有发现其组蛋白变体。本文围绕组蛋白翻译后修饰,梳理了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组蛋白变体在染色质重塑过程中的功能研究进展,随后针对各类组蛋白变体及其功能进行了总结,最后以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为例简要介绍这些研究对水生动物精子发生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 翻译后修饰 染色质重塑 精子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中国鲎与圆尾鲎潜在栖息地评估与生态位特征分析
5
作者 廖健 李懿扬 +6 位作者 张水源 杨圆枫 熊春晖 肖绍军 王学锋 王中铎 郭昱嵩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85,共11页
鲎作为生物进化史上的活化石,是一种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近年来,人为因素导致鲎栖息地丧失日益严重。该研究运用MaxEnt模型对中国鲎与圆尾鲎在全球范围内的潜在栖息地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深入分析了其生态位特征。通过整合地理分布数据... 鲎作为生物进化史上的活化石,是一种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近年来,人为因素导致鲎栖息地丧失日益严重。该研究运用MaxEnt模型对中国鲎与圆尾鲎在全球范围内的潜在栖息地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深入分析了其生态位特征。通过整合地理分布数据与环境变量,构建了高精度的生态位模型(中国鲎训练集AUC值为0.9963,测试集AUC值为0.9958;圆尾鲎训练集AUC值为0.9980,测试集AUC值为0.9972)。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鲎与圆尾鲎的潜在栖息地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且均受到多种环境因素(水深、最小叶绿素a含量和离岸距离等)的共同影响。影响中国鲎潜在栖息地的关键环境因子贡献率为:水深(29.75%)>最小叶绿素a含量(23.98%)>离岸距离(13.49%),而影响圆尾鲎潜在栖息地的关键环境因子贡献率为:最小叶绿素a含量(55.85%)>离岸距离(14.28%)>水深(10.03%)。多重生态位图揭示了中国鲎与圆尾鲎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Schoener's D=47.2%),中国鲎显示了较宽的生态位。中国鲎更倾向于分布在更深的海域,而圆尾鲎则偏好于初级生产力更丰富的近岸海域。生态位特征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两种鲎类在资源利用和适应环境策略上的不同。该研究不仅为鲎类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未来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鲎 圆尾鲎 潜在栖息地 生态位重叠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乳链球菌抑菌中草药的筛选及其穿透尼罗罗非鱼体血脑屏障能力的研究
6
作者 郑梦婕 李梓昕 +6 位作者 陈杨慧 蔡佳 黄瑜 汤菊芬 牟希东 杨叶欣 王蓓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2-381,共10页
为研究巴西苏木素(Brazilin)穿透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能力,探究巴西苏木素治疗罗非鱼脑部疾病的可行性,筛选抑菌效果良好的中草药苏木,建立了测定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血脑屏障体外模型中巴西苏木素的UPLC... 为研究巴西苏木素(Brazilin)穿透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能力,探究巴西苏木素治疗罗非鱼脑部疾病的可行性,筛选抑菌效果良好的中草药苏木,建立了测定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血脑屏障体外模型中巴西苏木素的UPLC-MS/MS分析方法。研究表明:试验中使用的36味中草药中,苏木水提物对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体外抑菌效果最好,选择其有效成分巴西苏木素进行后续试验;CCK8试验结果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巴西苏木素对构成血脑屏障的罗非鱼脑内皮细胞(TVEC-01)和罗非鱼星形胶质细胞(TA-02)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浓度为20、40、80μmol/L的巴西苏木素均能下调紧密连接蛋白JAM-B、ZO-1、Claudin-5的表达水平(P<0.05);给药30 min后即可在血脑屏障模型下池样品中检测到巴西苏木素,且穿透浓度随给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果表明,巴西苏木素能透过血脑屏障发挥抑菌作用,可为筛选治疗罗非鱼脑部疾病的药物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血脑屏障 无乳链球菌 巴西苏木素 L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肝肠胞虫LAMP-LFD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7
作者 李文泽 侯晓勇 +3 位作者 杨世平 黄郁葱 简纪常 蔡双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58,共7页
【目的】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联合横向流动试纸条(LFD)快速检测对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为对虾养殖场早期疫病监测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针对对虾肝肠胞虫18S rDNA保守基因序列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上... 【目的】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联合横向流动试纸条(LFD)快速检测对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为对虾养殖场早期疫病监测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针对对虾肝肠胞虫18S rDNA保守基因序列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上游内引物FIP由生物素标记)和1条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探针,使用引物进行有生物素标记的LAMP反应,产物与FITC标记的探针完成杂交,杂交产物在LFD上进行结果展示。并测试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临床应用效果。【结果】LAMP最佳反应条件是62℃下运行15 min,加入探针杂交5 min后在LFD试纸条上进行显色反应,能特异直观检测到对虾肝肠胞虫。建立的LAMP-FLD法特异性强且灵敏度高,较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灵敏度高100倍。采用本研究建立的LAMP-LFD方法,对肝肠胞虫、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十足目虹彩病毒1(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人工感染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组织和疑似感染对虾肝肠胞虫的凡纳滨对虾自然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LAMP-LFD方法能100%准确检测出肝肠胞虫阳性样本。【结论】本研究建立的LAMP-LFD方法对对虾肝肠胞虫进行可视化检测,特异强、灵敏度高、操作简单、仪器设备要求及检测成本低和耗时短,适用于基层养殖场对虾肝肠胞虫感染早期的即时检测,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肝肠胞虫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横向流动试纸条 凡纳滨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维氏弧菌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8
作者 于劼豪 黄郁葱 +4 位作者 孙良娟 钟键 鲁义善 简纪常 蔡双虎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9,共11页
为提高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早期快速诊断水平,建立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的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利用表达环二聚体磷酸二酯的VieA基因序列在哈维氏弧菌中的保守性,将其作为靶基因设计引物,并初步建立LAMP反应体系,对L... 为提高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早期快速诊断水平,建立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的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利用表达环二聚体磷酸二酯的VieA基因序列在哈维氏弧菌中的保守性,将其作为靶基因设计引物,并初步建立LAMP反应体系,对LAMP反应体系中各反应物浓度、内外引物比例、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的LAMP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检测;分别在优化后的LAMP反应体系中加入SYBR Green I、钙黄绿素-锰离子或羟基萘酚蓝作为指标剂对LAMP反应产物进行可视化判别,从而建立一种针对哈维氏弧菌的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研究表明,该LAMP反应体系最佳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60 min、Mg2+浓度1.2 mmol·L^(-1)、dNTPs浓度0.64 mmol·L^(-1)、甜菜碱浓度0.25 mmol·L^(-1)及内外引物比例16∶1;该反应体系能特异性检测到哈维氏弧菌,且灵敏度为3.4×10-6 ng·μL^(-1)。可视化指标剂钙黄绿素-锰离子的添加比例为12∶1或羟基萘酚蓝的添加浓度为390μmol·L^(-1)时,LAMP反应产物的可视化效果最好,临床应用表明,该LAMP可视化技术能准确并特异性地检测到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组织中感染的哈维氏弧菌。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和结果可视化的哈维氏弧菌LAMP检测方法,可以为水生动物哈维氏弧菌的现场检测和弧菌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维氏弧菌 LAMP技术 可视化检测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鳢肠道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益生特性评估
9
作者 赵浩航 汪志文 +5 位作者 温依铭 夏洪丽 喻大鹏 甘桢 夏立群 鲁义善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共11页
分离鉴定乌鳢(Channa argus)肠道芽孢杆菌,评估分离菌用作饲料添加剂的益生潜力。收集乌鳢肠道样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细菌,经16S rRNA序列比对和生化试验鉴定种属,并进行高温、酸碱、胆盐耐受性测定,黏附性测定和安全性测定等多... 分离鉴定乌鳢(Channa argus)肠道芽孢杆菌,评估分离菌用作饲料添加剂的益生潜力。收集乌鳢肠道样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细菌,经16S rRNA序列比对和生化试验鉴定种属,并进行高温、酸碱、胆盐耐受性测定,黏附性测定和安全性测定等多项实验。从乌鳢肠道分离得到2株芽孢杆菌,经测序及BLAST比对,发现均为芽孢杆菌属,其中CA-1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高同源性菌株,CA-2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高同源性菌株。通过生化鉴定分别鉴定为CA-1贝莱斯芽孢杆菌和CA-2枯草芽孢杆菌。2株分离菌均为α-溶血,不具有生物膜,疏水性57.7%—73.4%,自凝集性71.5%—81.3%;可在强酸强碱环境和低浓度(0.5%)胆盐中存活;经过不同高温处理后仍可生长;2株菌对常见的20种抗生素均不耐药及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有抑制作用。贝莱斯芽孢杆菌CA-1和枯草芽孢杆菌CA-2可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具有良好的黏附性能和一定的安全性,可作为乌鳢养殖中的潜在益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益生菌 贝莱斯芽孢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乌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miR-34a在鱼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感染过程中的调控机制
10
作者 战盈瑾 周杰 +3 位作者 臧辰禧 马嘉霖 闫秀英 简纪常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1,共9页
【目的】探索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miR-34a(cid-miR-34a)对鱼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 China,LCDV-cn)复制的调控作用,揭示cid-miR-34a在LCDV-cn感染草鱼卵巢细胞(Grass carp ovary cells,GCO)过程中的... 【目的】探索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miR-34a(cid-miR-34a)对鱼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 China,LCDV-cn)复制的调控作用,揭示cid-miR-34a在LCDV-cn感染草鱼卵巢细胞(Grass carp ovary cells,GCO)过程中的调控机制,为LCDV-cn致病机制解析和淋巴囊肿病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应用茎环RT-PCR获得cid-miR-34a,并测序鉴定;采用定量PCR(qRT-PCR)测定cid-miR-34a在LCDV-cn感染GCO过程中的时序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定cid-miR-34a的调控因子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及其靶基因;转染cid-miR-34a mimic过表达cid-miR-34a,转染cid-miR-34a inhibitor抑制cid-miR-34a表达,并用qRT-PCR检测cid-miR-34a、lncRNA、靶基因和LCDV-cn主要衣壳蛋白基因mcp的表达。【结果】cid-miR-34a长度为22 bp,保守性强。在LCDV-cn感染GCO过程中,cid-miR-34a的表达量逐渐升高,在感染72 h达峰值后下降。lncRNA LRP1靶向结合cid-miR-34a,并调控cid-miR-34a的释放,且cid-miR-34a靶向调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基因lrp1的表达,lncRNA LRP1、cid-miR-34a和靶基因lrp1形成lncRNA LRP1/cid-miR-34a/lrp1轴。LCDV-cn感染GCO后,lncRNA LRP1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与LCDV-cn的感染呈正相关。过表达cid-miR-34a后,lrp1表达量降低,LCDV-cn mcp表达和病毒滴度也降低;抑制cid-miR-34a表达后,lrp1表达量升高,LCDV-cn mcp表达和病毒滴度也升高。【结论】在LCDV-cn感染GCO过程中,lncRNA LRP1/cid-miR-34a/lrp1轴调控着病毒感染和复制。lncRNA LRP1竞争性结合cid-miR-34a,cid-miR-34a靶向抑制lrp1的表达,LRP1又发挥着促进LCDV-cn复制和疾病发展的作用。cid-miR-34a、lncRNA LRP1和lrp1均是抑制LCDV-cn感染和治疗淋巴囊肿病的潜在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 草鱼卵巢细胞 cid-miR-34a 长非编码RNA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背青鳉种内杂交F1代形态学比较
11
作者 谢廷鹏 李铭 +5 位作者 王羞月 邢丽 饶馨洁 董忠典 王中铎 郭昱嵩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目的】系统比较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两个地理群体杂交子代F1的形态学特征,解析dmy基因效应与地理种群分化对杂交后代形态特征变异及分化规律的影响,为弓背青鳉的分类鉴定提供基础。【方法】采用传统形态测量法,对弓背青鳉6... 【目的】系统比较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两个地理群体杂交子代F1的形态学特征,解析dmy基因效应与地理种群分化对杂交后代形态特征变异及分化规律的影响,为弓背青鳉的分类鉴定提供基础。【方法】采用传统形态测量法,对弓背青鳉6个交配组合[(自交组合:ZJ♀×ZJ♂(dmy)、ZJ♀×ZJ♂(Lack dmy)和SY♀×SY♂,杂交组合:SY♀×ZJ♂(dmy)、SY♀×ZJ♂(Lack dmy)和ZJ♀×SY♂)]共300尾3月龄F1代成鱼进行形态学分析,系统测量17项可量性状和5项可数性状,运用多元化分析法对各组合进行形态差异比较。【结果】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6个交配组合体质量变异系数高于其他16项可量性状,其中ZJ♀×ZJ♂(dmy)的变异系数(0.405)最大。在可量性状上,协方差分析表明,头长具有稳定遗传性(P>0.05),差异系数(<1.28)确认弓背青鳉种内杂交并未达到亚种水平,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头长、尾鳍长、臀鳍长3项形态学指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可数性状上,尾鳍、臀鳍和胸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F1代的鳍条数目上表现出父本和母本的性状特征,ZJ♀×SY♂出现了超亲现象(杂种指数<0)。聚类分析显示,ZJ♀×ZJ♂(dmy)和SY♀×SY♂形态出现分化,SY♀×ZJ♂(dmy)F1代与ZJ♀×SY♂F1代形态相似,非维度度量分析法进一步验证了该结果。通过建立3组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初步构建判别公式,综合判别率分别为67.3%、80.0%、62.0%,每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1.75%、83.02%、82.83%,说明表型特征重叠较大(>80%)。【结论】弓背青鳉两个地理群体F1代在形态上出现较大分化,种内杂交所有6个组合F1代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本效应在表型遗传上具有影响,传统形态学指标在杂交F1代鉴定上存在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背青鳉 种内杂交 dmy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珠龙胆石斑鱼源美人鱼发光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分析
12
作者 钟小飘 陈政思 +5 位作者 李一 陈华谱 黄瑜 王蓓 简纪常 蔡佳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8-97,共10页
【目的】分离鉴定1株来自患病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病原菌,并对该菌的类型、生理生化特性、药敏特性和致病性开展研究,为其病害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湛江市某养殖场发现患病石斑鱼,无菌条件下从脾脏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OR539201),... 【目的】分离鉴定1株来自患病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病原菌,并对该菌的类型、生理生化特性、药敏特性和致病性开展研究,为其病害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湛江市某养殖场发现患病石斑鱼,无菌条件下从脾脏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OR539201),对该菌株开展形态学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进一步开展药敏试验、回归感染试验,并检测其毒力基因。【结果】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学观察、16S rR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确定菌株OR539201为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该菌株在LB平板上呈圆形菌落,形态饱满,光滑均匀。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菌株OR539201与美人鱼发光杆菌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最近,同为弧菌属。生化鉴定结果显示,氧化酶活性、尿素、赖氨酸等反应呈阳性,水杨苷、甘露醇等反应呈阴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多粘菌素、丁胺卡那、头孢曲松等6种抗生素中等敏感,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氨苄等13种抗生素敏感。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石斑鱼具有致病性,人工感染后出现体表溃疡、红色增生结节、肝脏肿大、肠道糜烂、脑部红肿等与自然感染相同的症状。载菌量测定结果显示,试验组石斑鱼脾脏及肝脏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致病菌具有磷脂酶活性相关基因(plpV)。【结论】成功从患病石斑鱼中分离得到1株潜在致病菌,鉴定为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该菌株具有明显致病性,可诱发明显病变、引起鱼类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美人鱼发光杆菌 生化特性 药敏试验 回归感染 致病性 载菌量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单极虫感染对异育银鲫皮肤微生物的影响
13
作者 杨医静 尹琪 +2 位作者 赵晓静 魏强 刘新华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2-51,共10页
研究以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探究武汉单极虫感染对其皮肤微生物物种组成、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健康组和感染组异育银鲫皮肤微生物共有30门、80纲、188目、295科、475属、692种、939个OTUs,其中... 研究以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探究武汉单极虫感染对其皮肤微生物物种组成、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健康组和感染组异育银鲫皮肤微生物共有30门、80纲、188目、295科、475属、692种、939个OTUs,其中健康组特有OTU数为308个,感染组特有OTU数为342个。根据α多样性分析发现,感染组微生物多样性较健康组显著升高、丰富度显著降低;β多样性分析发现,健康组和感染组皮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比较分析发现,在门水平上,健康组和感染组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但在丰富度上存在差异;在属水平上,丰富度在1%以上的有20个属级单元,健康组以乳球菌属(Lactococcus)为主,感染组以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为主,分别占各组总微生物数量的58.99%和48.67%。线性判别分析和功能预测发现,感染组中致病菌的丰富度和微生物潜在致病性较健康组显著增加。综上所述,武汉单极虫感染能够引起异育银鲫皮肤微生物失调和致病菌丰富度增加,进而可能导致细菌的继发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微生物 多样性差异 16S rDNA 武汉单极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蛤和斧文蛤的形态差异及判别分析
14
作者 张林浩 姚子航 +2 位作者 陈振国 朱蝉 王庆恒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3期147-151,共5页
为快速、准确地鉴别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斧文蛤(M.lamarckii),利用t检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文蛤和斧文蛤的贝壳形态性状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文蛤和斧文蛤的壳长、壳高、壳宽和韧带长之间... 为快速、准确地鉴别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斧文蛤(M.lamarckii),利用t检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文蛤和斧文蛤的贝壳形态性状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文蛤和斧文蛤的壳长、壳高、壳宽和韧带长之间均为极显著相关(P<0.01),2个物种间的3个壳形比例性状(壳高/壳长、壳宽/壳长、韧带长/壳长)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构建了2个主成分,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的贡献率分别为56.44%和32.55%,主成分散点图显示,文蛤与斧文蛤在PC1轴上的分布有明显差异;利用逐步判别法建立了2个物种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_(1)为93.13%~96.24%,P_(2)为93.43%~96.06%,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4.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斧文蛤 形态差异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益生菌对杂交石斑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蒋鑫涛 陈有铭 +5 位作者 黄鉴鹏 欧光海 温震威 李豫 马骞 陈刚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91,共11页
【目的】探究饲料中添加由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组成的复合益生菌对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atus♀×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组织形... 【目的】探究饲料中添加由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组成的复合益生菌对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atus♀×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组织形态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复合益生菌粉按照0%、0.01%、0.10%和1.00%的质量比例分别添加到杂交石斑鱼的基础饲料中,投喂22 d后测定其生长指标、肠道抗氧化酶活性,HE染色切片观察肠道组织形态与结构,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组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增重率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组MDA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0.10%组的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添加组的后肠肌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后肠绒毛宽度与黏膜层上皮内杯状细胞数量均随着复合益生菌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菌群丰富度(ACE和Chao1)有所增加,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菌群多样性(Simpson和Shannon)显著增加(P<0.05);添加组鱼肠道菌群中严格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和Turicibacter的种类相对丰度显著减少(P<0.05);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颤螺菌目(Oscillospirales)、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和Muribaculaceae中的种类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功能预测分析中,添加组鱼的碳代谢、不同环境下的微生物代谢、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相比对照组普遍显著上调(P<0.05)。【结论】饲料中添加该种复合益生菌可改善杂交石斑鱼肠道组织形态及消化吸收功能,强化肠道的抗氧化能力,提高益生菌的相对丰度,加强了肠道菌群对碳源的有效利用,改善肠道免疫平衡,对杂交石斑鱼的肠道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石斑鱼 复合益生菌 生长性能 抗氧化 肠道组织形态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寡糖和几丁寡糖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水产上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卢春兰 王蓓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期136-146,共11页
人们期望无污染、无残留的绿色水产品。但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密度和规模迅速扩大,水产动物病害频发,滥用抗生素所导致的菌株耐药性等问题逐渐凸显,这给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带来挑战。而壳寡糖和几丁寡糖由于无毒、无害、无残... 人们期望无污染、无残留的绿色水产品。但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密度和规模迅速扩大,水产动物病害频发,滥用抗生素所导致的菌株耐药性等问题逐渐凸显,这给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带来挑战。而壳寡糖和几丁寡糖由于无毒、无害、无残留,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且来源广泛,逐渐被众多学者重视并研究。壳寡糖是几丁质或者壳聚糖经过酶解法、化学法或者物理法而获得的低聚糖,几丁寡糖是几丁质的降解产物或壳寡糖的乙酰化产物。目前,有关壳寡糖和几丁寡糖作为绿色的饲料添加剂、疫苗佐剂和水产品保水保鲜剂的研究已经开展,其在水产养殖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基于此,对壳寡糖和几丁寡糖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壳寡糖和几丁寡糖在水产动物饲料添加剂、疫苗佐剂和水产品保水保鲜中的应用,突出其调节水生动物免疫、促生长、抗氧化、影响鱼类体成分等方面的生物活性,以期为壳寡糖和几丁寡糖在水产上的深入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动物 几丁质 壳寡糖 几丁寡糖 抗生素 免疫增强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琥珀酰化修饰对马氏珠母贝植核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海鹰 陈洁 张美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5,共7页
【目的】研究蛋白质琥珀酰化修饰在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植核后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为阐明珍珠贝植核反应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马氏珠母贝注射琥珀酸钠模拟提高琥珀酰化修饰水平,检测马氏珠母贝... 【目的】研究蛋白质琥珀酰化修饰在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植核后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为阐明珍珠贝植核反应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马氏珠母贝注射琥珀酸钠模拟提高琥珀酰化修饰水平,检测马氏珠母贝植核后鳃组织总蛋白琥珀酰化程度、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抗氧化相关酶酶活以及珍珠贝的存活率和留核率。【结果与结论】注射琥珀酸钠后,鳃组织琥珀酰化修饰水平在12 h和72 h显著上升;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胁迫应激相关基因的时序表达,胁迫应激相关因子SOD和Caspase2在6 h表达量显著上调,NF-κB和IRAK1在48 h表达量显著上调,TRAF3和IκK的表达量在96 h显著上调(P <0.05),表明琥珀酰化修饰水平提高后受体贝机体细胞免疫增强;抗氧化相关酶、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活性都在96 h出现显著上调(P <0.05),表明受体贝体液免疫增强。与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植核]和植核组相比,实验组(琥珀酸钠+植核)中珍珠贝的存活率在7 d和45 d存在显著差异,在60 d留核率显著上升(P <0.05)。结果说明,琥珀酰化修饰参与了马氏珠母贝的植核免疫反应,注射琥珀酸钠可以提高受体贝的免疫活力,并提高其在植核后的存活率和留核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植核免疫 琥珀酰化修饰 琥珀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钙结合蛋白S100P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一 吴雪莹 +5 位作者 钟勇 庾娜 黄瑜 王蓓 简纪常 蔡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3-621,共9页
为探究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钙结合蛋白S100P基因(On S100P)的功能,根据从罗非鱼头肾转录组获得的On S100P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得到On S100P,并对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其在... 为探究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钙结合蛋白S100P基因(On S100P)的功能,根据从罗非鱼头肾转录组获得的On S100P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得到On S100P,并对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水平及Poly(I∶C)刺激后该基因在各个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并表达与制备了重组蛋白,用于孵育尼罗罗非鱼头、肾、淋巴细胞后研究其对炎症因子转录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On S100P基因CDS长度为288 bp,可编码96个氨基酸,含有S100蛋白家族的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树结果分析表明,尼罗罗非鱼同斑马丽鱼(Maylandia zebra)的S100P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组织分布分析显示,On S100P在尼罗罗非鱼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肌肉和鳃的表达量最高;经Poly(I∶C)刺激后,罗非鱼肠道、头肾和脑组织中On S100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刺激24 h后达到高峰;制备的On S100P重组蛋白(rOn S100P)可诱导肾淋巴细胞MIF、IL8、TNF-β及IL1-β的表达。研究表明,On S100P氨基酸序列具有S100保守结构域,与其他S100蛋白家族成员类似,可通过调节淋巴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影响鱼类的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钙结合蛋白S100P 重组蛋白 Poly(I∶C)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源维氏气单胞菌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和耐药基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雪雯 赵浩航 +4 位作者 温依铭 夏洪丽 喻大鹏 夏立群 鲁义善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57-65,共9页
【目的】分离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患病组织中的致病菌,鉴定致病菌的生理特性,分析其毒力和耐药基因,以期指导临床科学用药。【方法】从广东湛江某养殖鱼厂的患病大口黑鲈病变组织中采集样本,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细菌,经16S r... 【目的】分离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患病组织中的致病菌,鉴定致病菌的生理特性,分析其毒力和耐药基因,以期指导临床科学用药。【方法】从广东湛江某养殖鱼厂的患病大口黑鲈病变组织中采集样本,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细菌,经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生化试验鉴定种属,并进行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药敏特性等鉴定。【结果】分离出菌落形态呈圆形、表面光滑呈乳白色、不透明的细菌,编号为MSB-2。经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反应等表型鉴定为革兰氏阴性菌中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通过扩增16S rRNA基因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一步鉴定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该菌株具有act、aer、aexT等毒力相关基因及tetC、tetA、sull等耐药相关基因。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羧苄西林、多西环素、头孢氨苄、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拉定、米诺环素、头孢唑林等药物敏感。对健康大口黑鲈进行人工回归感染病原菌后,出现与病鱼相似的临床症状,如腹鳍及胸鳍基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明显膨大等,解剖发现腹腔有大量积液,与自然患病的症状相同。【结论】维氏气单胞菌是引起此次大口黑鲈疾病的致病菌,养殖过程中可选用新霉素、多西环素等批准渔用药物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维氏气单胞菌 分离与鉴定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药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卵形鲳鲹肠道源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霄 李一 +4 位作者 喻大鹏 黄瑜 王蓓 简纪常 蔡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47-56,共10页
【目的】近年来鱼源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源的益生菌鲜有报道。从卵形鲳鲹中分离潜在益生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为该菌株在卵形鲳鲹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无菌采集健康... 【目的】近年来鱼源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源的益生菌鲜有报道。从卵形鲳鲹中分离潜在益生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为该菌株在卵形鲳鲹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无菌采集健康卵形鲳鲹肠道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对典型菌落做形态观察、革兰染色、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药敏试验、耐盐能力试验、产酸能力及生长曲线测定和毒力基因鉴定。【结果】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革兰染色、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比对,分离菌株与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相似度达100%,确定其为粪肠球菌。该菌株菌落呈淡灰白色,为革兰氏阳性球菌,七叶苷、纤维二塘、麦芽糖、甘露醇、水杨苷等生化检测结果均显示阳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哌拉西林、多粘菌素B、青霉素、复方新诺明、苯唑西林等药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环丙沙星、麦迪霉素、头孢曲松呈中等敏感,对万古霉素、头孢哌酮、氧氟沙星等11种药物敏感。分离菌株可在0%~8%NaCl浓度下生长,具有一定耐盐性。产酸能力和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菌株大量繁殖,菌液pH值快速下降,其产酸能力增强。毒力基因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包含efaA、agg、as、fsrA 4种毒力基因。【结论】该研究成功从卵形鲳鲹肠道内分离到一株潜在益生菌菌株,鉴定为粪肠球菌。该菌株具有良好的耐盐和产酸能力,并含有与肠道黏附相关的毒力基因,可为该菌株的后续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粪肠球菌 益生菌 生化特性 毒力基因 耐盐 产酸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