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溺死相关浮游生物检验方法用于诊断溺死的比较
1
作者 张晓峰 苏秦 +6 位作者 陈晓晖 吴伟斌 郑冬云 赵建 陈玲 徐曲毅 刘超 《法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4-251,共8页
目的比较浮游生物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毛细管电泳检测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PCR-CE)、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及微波消解-真空抽滤-自动扫描电子显微镜法(mic... 目的比较浮游生物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毛细管电泳检测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PCR-CE)、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及微波消解-真空抽滤-自动扫描电子显微镜法(microwave digestion-vacuum filtration-automat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MD-VF-Auto SEM)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3种溺死相关浮游生物检验方法对212例溺死尸体及30例非溺死尸体的肺、肝、肾组织进行检验,比较3种方法在各组织中浮游生物的检出率。结果对于溺死尸体,PCR-CE法、qPCR法、MD-VF-Auto SEM法在溺死组尸体中的总检出率分别为93.9%、96.2%、95.3%,三者间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VF-Auto SEM法在肺组织中的检出率(100.0%)高于PCR-CE法及qPCR法(P<0.05),3种方法在肝、肾组织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非溺死尸体,仅MD-VF-Auto SEM法在部分肝、肾组织中检出少量硅藻(小于10个/10 g),其余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3种方法对溺死尸体均有良好的检验效能。MD-VF-Auto SEM法通过扫描电镜直接观察硅藻的形态特征且定性定量分析直观准确,对疑难降解检材的检验具有较大优势。PCR-CE法和qPCR法检材需求量少(0.5 g)、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4~7 h),易于在基层推广,适用于水中尸体的快速溺死诊断。两种DNA方法与MD-VF-Auto SEM法相结合,可以提高浮游生物的检出率,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联合使用在溺死诊断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溺死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毛细管电泳检测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 微波消解-真空抽滤-自动扫描电子显微镜法 浮游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忆中国著名法医病理学家王慧君教授
2
作者 陈传香 陈玲 +3 位作者 岳霞 乔东访 邱平明 刘超 《法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84,共2页
中国共产党党员、南方医科大学法医学科创始人、南方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首席专家、广东省司法鉴定协会名誉会长、二级教授、主任法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著名法医病理学家王慧君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3日03:45在广州逝世,享... 中国共产党党员、南方医科大学法医学科创始人、南方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首席专家、广东省司法鉴定协会名誉会长、二级教授、主任法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著名法医病理学家王慧君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3日03:45在广州逝世,享年69岁。王慧君教授1956年2月出生于湖北黄冈,祖籍河北景县;1973年4月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1978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同年入选“全国病理学高师班”深造并留校任教;1996年获德国埃森大学(现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法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师从病理学家武忠弼教授与法医学家黄光照教授;1999年特招入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教授;2005年5月创建南方医科大学法医学教研室和法医学研究所,并于同年9月成立南方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2008年成立法医学系,2011年组建广东省交通事故鉴定技术研究所及广东省交通事故鉴定技术工程中心,2016年成立法医学院;自2005年起历任法医学教研室主任、法医学系主任、法医学院院长、法医学院首席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主任、广东省交通事故鉴定技术研究所所长;曾任广东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广州市司法鉴定协会会长、教育部法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司法部司法鉴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公安部法医病理重点实验室特聘专家、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广东省医疗事故处理委员会特聘专家等多项社会职务;荣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三等功,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育才奖银奖、司法部“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南粤优秀教师、广州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等荣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王慧君 悼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菌群落鉴别裸鼠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
3
作者 郑欣 邱越 +9 位作者 李志刚 向青青 汪冠三 石河 徐曲毅 隋鹏 马雁兵 刘超 陈立方 赵建 《法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0-438,共9页
目的建立裸鼠的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模型,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创口的形态学和细菌群落变化,分析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的差异。方法建立48只BALB/c裸鼠的腹部损伤模型,分为生前损伤、死后4 h损伤和死后72 h损伤组,观察损伤形成后第1、3、5... 目的建立裸鼠的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模型,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创口的形态学和细菌群落变化,分析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的差异。方法建立48只BALB/c裸鼠的腹部损伤模型,分为生前损伤、死后4 h损伤和死后72 h损伤组,观察损伤形成后第1、3、5、8、11、15天的大体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通过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创口的细菌群落。使用QIIME2软件计算Shannon指数和Observed species指数,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组间的α多样性;使用Rv4.3.0软件计算样本间Jaccard相似系数并应用于主坐标分析,以展示样本间差异,采用置换多元方差分析检验菌群构成的组间差异,并计算R^(2)值。结果损伤形成后第8、11、15天,形态学检验已经难以区分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生前损伤组和死后72 h损伤组的Shannon指数、Observedspecies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细菌群落的Jaccard相似系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置换多元方差分析的R^(2)值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0.22~0.61)。结论通过分析创口细菌群落,可识别和比较不同时间点创口中的微生物组成,为鉴别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微生物学 菌落 生前损伤 死后损伤 16S rRNA BALB/C裸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祖先重组图重建古今人类群体遗传系谱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青鑫 王萌鸽 +2 位作者 刘超 袁慧军 何光林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49-859,共11页
随着古今人群大规模基因组资源的公布、计算生物学工具的革新及大数据挖掘相关算力的提升,基因组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这些进步和变化不仅显著加深了人们对人类起源、迁徙及混合等复杂演化历程的理解,而且也揭示了这些过程... 随着古今人群大规模基因组资源的公布、计算生物学工具的革新及大数据挖掘相关算力的提升,基因组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这些进步和变化不仅显著加深了人们对人类起源、迁徙及混合等复杂演化历程的理解,而且也揭示了这些过程对人类疾病健康状态的影响,加速了人们对人类健康和疾病遗传学基础的研究,还为挖掘人类基因组中记载的群体演化历史及疾病遗传学基础的演化轨迹提供了新的途径。祖先重组图(ancestral recombination graph,ARG)技术,通过分析全基因组中不同区域的重组事件和共祖特征,重建了基因组片段之间的演化关系。ARG记录了所研究基因组序列分歧以来的所有共祖和重组事件,并指明了每个基因组位置的完整系谱,是基因组分析的理想数据结构。本文综述了ARG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在法医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演化医学、医学基因组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转化应用和发展前景,以期推动该技术在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化对人类基因组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先重组图 遗传系谱 演化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剂依托咪酯诱导斑马鱼幼鱼神经发育毒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栋栋 李思颖 +7 位作者 张金阁 卢志杰 龙小冰 黄争 黄楚舒 刘昕 史文俊 应光国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53,共14页
依托咪酯(etomidate,ET)在临床上常被用作麻醉剂。ET长期高剂量地使用会导致人类意识下降和认知障碍等负面效应。但ET对鱼类的神经毒性机制尚不清楚。在本文中,2 hpf(hours post-fertilization)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ET(0.010、0.... 依托咪酯(etomidate,ET)在临床上常被用作麻醉剂。ET长期高剂量地使用会导致人类意识下降和认知障碍等负面效应。但ET对鱼类的神经毒性机制尚不清楚。在本文中,2 hpf(hours post-fertilization)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ET(0.010、0.091、0.501、9.400、84.31和664.4μg·L^(-1))至168 hpf。通过分析ET对斑马鱼胚胎生理发育、早期行为、细胞凋亡以及多巴胺(dopamine,DA)和γ氨基丁酸(gamma aminobutyric acid,GABA)通路相关基因转录表达水平的影响,评估其对斑马鱼幼鱼神经发育毒性。结果表明,664.4μg·L^(-1)ET显著增大48 hpf和60 hpf斑马鱼胚胎孵化率。0.091μg·L^(-1)和0.501μg·L^(-1)ET诱导168 hpf幼鱼体长减少。0.010、0.091、0.501、9.400、84.31和664.4μg·L^(-1)ET增大48 hpf胚胎畸形评分。0.501、9.400、84.31和664.4μg·L^(-1)ET暴露显著增大96 hpf胚胎畸形评分。0.501、9.400和664.4μg·L^(-1)ET显著增大168 hpf胚胎畸形评分。0.010μg·L^(-1)ET促进了大脑细胞凋亡,而664.4μg·L^(-1)ET抑制了大脑细胞凋亡。行为分析显示,ET所有浓度均抑制触碰行为。0.091μg·L^(-1)ET增强幼鱼游泳行为,而664.4μg·L^(-1)ET减弱游泳行为。并且ET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导致焦虑行为增加。qPCR分析结果表明,低浓度ET显著上调了DA和GABA通路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而高浓度ET显著抑制了这些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这些结果表明,ET对发育早期斑马鱼具有明显的神经发育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斑马鱼 神经发育毒性 运动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MS/MS法测定血液中依托咪酯及其代谢物依托咪酯酸的含量 被引量:15
6
作者 韩兴 刘昕 +4 位作者 杜明荦 徐若沦 李家荣 刘超 刘卫国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564-570,共7页
目的 建立血液中依托咪酯及其代谢物依托咪酯酸的同步定量分析方法 ,探讨其在实际案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乙腈沉淀蛋白法,选用C_(18)色谱柱,以乙腈和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在6 min内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通... 目的 建立血液中依托咪酯及其代谢物依托咪酯酸的同步定量分析方法 ,探讨其在实际案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乙腈沉淀蛋白法,选用C_(18)色谱柱,以乙腈和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在6 min内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通过依托咪酯-d_5碱水解反应获得内标依托咪酯酸-d_5,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定量,并进行方法 学验证。结果 血液中依托咪酯和依托咪酯酸在定量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定量下限分别为2.5 ng/mL和7.5 ng/mL,该方法 的准确度、精密度、回收率、基质效应等参数验证结果 均满足行业验证标准。实际应用结果 表明,依托咪酯滥用者血液中能够检出依托咪酯和依托咪酯酸两种成分,其质量浓度范围为17.24~379.93 ng/mL。结论 本方法可同步定量血液中的依托咪酯及依托咪酯酸,操作简便、定量准确,能够满足实际案件的检测需求,可为执法机关打击依托咪酯滥用行为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毒物分析 依托咪酯 依托咪酯酸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精神活性物质氯胺酮对斑马鱼幼鱼的神经毒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思颖 马栋栋 +6 位作者 张金阁 龙小冰 卢志杰 刘昕 黄楚舒 史文俊 刘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6-260,共15页
氯胺酮(ketamine,KET)是一种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后会产生致幻、视听分离感和欣快感。KET已经在地表水中广泛检出,浓度高达420 ng·L^(-1)。已有大量研究表明KET对人、鼠类等哺乳动物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但KET对鱼类的神经毒性及潜... 氯胺酮(ketamine,KET)是一种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后会产生致幻、视听分离感和欣快感。KET已经在地表水中广泛检出,浓度高达420 ng·L^(-1)。已有大量研究表明KET对人、鼠类等哺乳动物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但KET对鱼类的神经毒性及潜在机制尚不清晰。目前研究多关注KET对非竞争性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的影响,较少考虑多巴胺(dopamine,DA)和γ-氨基丁酸(GABA)通路的影响。为研究KET对斑马鱼幼鱼早期神经毒性及其作用机制,将2 hpf(hours post-fertilization)的斑马鱼胚胎分为对照组和3个暴露组(10、100和1000 ng·L^(-1)),分析KET对斑马鱼胚胎和幼鱼行为、活性氧水平以及神经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0 ng·L^(-1)KET显著降低7 dpf斑马鱼心率(P<0.05)。行为分析显示,100 ng·L^(-1)和1000 ng·L^(-1)KET显著增加斑马鱼胚胎自发摆尾运动频率(P<0.001)。1000 ng·L^(-1)KET显著升高27 hpf斑马鱼对触碰反应的敏感程度、而降低48 hpf斑马鱼的敏感程度(P<0.01)。10 ng·L^(-1)KET显著降低斑马鱼在黑暗状态下的趋触性(P<0.05)。活性氧水平检测结果表明,1000 ng·L^(-1)KET显著增加斑马鱼幼鱼腹部ROS荧光信号强度(P<0.05)。qPCR分析结果表明,10 ng·L^(-1)KET下调多巴胺受体基因drd3转录水平,100 ng·L^(-1)KET上调钾内向整流通道亚家族J成员6基因kcnj6转录水平,1000 ng·L^(-1)KET上调γ-氨基丁酸转运体基因slc6a1b、钾内向整流通道亚家族J成员5基因kcnj5转录水平。上述结果表明,KET通过影响DA和GABA通路来显著影响斑马鱼幼鱼行为和神经相关基因转录水平,产生神经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斑马鱼 神经毒性 心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