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箣竹内生固氮菌生理特性及促生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侯伟 彭桂香 +2 位作者 许志钧 陈仕贤 谭志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105,共5页
从广东箣竹中分离、筛选得到5株固氮酶活性高且稳定、生长势强的内生固氮菌株,对其生理特性、环境适应性及其对植物的促生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氮培养、温度18~40℃时,菌株均能生长且有固氮酶活性,其最适生长及固氮的温度... 从广东箣竹中分离、筛选得到5株固氮酶活性高且稳定、生长势强的内生固氮菌株,对其生理特性、环境适应性及其对植物的促生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氮培养、温度18~40℃时,菌株均能生长且有固氮酶活性,其最适生长及固氮的温度为26~37℃;在偏酸(pH值5.0)和偏碱(pH值8.0)的条件下,菌株均能保持较强的生长势和较高的固氮酶活性,并能通过调节自身代谢适应环境的酸、碱变化,使培养液趋近中性;培养液中NaCl浓度在0.5~2.5 g.L-1、(NH4)2SO4浓度在0.05~0.50 g.L-1时,菌株均能保持旺盛生长且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接种水稻试验表明:菌株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固氮菌 接种效应 生理特性 固氮酶活性 箣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本科植物内生固氮菌产γ-氨基丁酸特性
2
作者 蔡锦标 彭桂香 谭志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9-62,共4页
采用纸层析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来源于禾本科植物的64株内生固氮菌产γ-氨基丁酸的特性进行分析鉴定.筛选到3株γ-氨基丁酸产量较高的内生固氮菌:Y28(0.754 mg.mL-1)、Y21(0.597 mg.mL-1)、W 3(0.539 mg.mL-1).菌株Y28的产量比国内同... 采用纸层析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来源于禾本科植物的64株内生固氮菌产γ-氨基丁酸的特性进行分析鉴定.筛选到3株γ-氨基丁酸产量较高的内生固氮菌:Y28(0.754 mg.mL-1)、Y21(0.597 mg.mL-1)、W 3(0.539 mg.mL-1).菌株Y28的产量比国内同行研究者初筛选到的产γ-氨基丁酸菌的产量(0.55 mg.mL-1)都要高,兼具固氮活性,具有很高的研究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内生固氮菌 纸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子活力分子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赵佳 何永奇 王州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9-669,共11页
种子活力是种子播种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种用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状,表现为种子快速发芽、耐逆萌发、幼苗快速建成等性状。种子活力与种子发育、成熟、劣变、萌发和处理等环节都密切相关,且受到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 种子活力是种子播种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种用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状,表现为种子快速发芽、耐逆萌发、幼苗快速建成等性状。种子活力与种子发育、成熟、劣变、萌发和处理等环节都密切相关,且受到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本文重点总结了调控种子活力形成、种子快速萌发、种子耐逆萌发、种子幼苗建成等方面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活力 种子萌发 幼苗建成 分子机理 耐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导编辑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林秋鹏 朱秀丽 +1 位作者 马琳莎 姚鹏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71,共13页
引导编辑(Prime editing,PE)系统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基因组编辑策略。该系统由引导编辑器(Prime editor)组成,包括nCas9(H840A)与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的融合蛋白;以及包含PBS(Primer binding site)序列和RT模板(RT t... 引导编辑(Prime editing,PE)系统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基因组编辑策略。该系统由引导编辑器(Prime editor)组成,包括nCas9(H840A)与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的融合蛋白;以及包含PBS(Primer binding site)序列和RT模板(RT template,RTT)序列的pegRNA(Prime editing guide RNA)两大部分。PE系统可以在双链不断裂的情况下实现所有12种类型的碱基替换及小片段DNA增删,是精准编辑的全新范式。自2019年开发至今不到4年时间,PE系统作为一种通用的技术平台,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新种质资源、基因治疗药物等优秀应用案例。PE作为目前最灵活、最具发展前景的基因组精准编辑新手段,仍旧存在效率偏低、大片段操纵能力不足、系统组分设计复杂(如pegRNA)、安全性未全面评估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本文详细介绍了PE系统的技术原理及限制因素,全面总结了PE系统自开发以来的优化策略及在动植物系统、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对PE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编辑系统 优化策略 农业应用 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蜜草内生固氮菌IS-PCR和16S rRNA基因全序列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彭桂香 王华荣 +3 位作者 张国霞 侯伟 袁清华 谭志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3-76,共4页
采用插入序列指纹图谱分析(IS-PCR)和16S rRNA基因全序列分析,对来源于优良牧草———糖蜜草M elinism inutifloraBeauv.内生固氮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糖蜜草中分离的内生固氮菌与产脂固氮螺菌模式菌株DSM1691的插入序列指纹图谱存在着... 采用插入序列指纹图谱分析(IS-PCR)和16S rRNA基因全序列分析,对来源于优良牧草———糖蜜草M elinism inutifloraBeauv.内生固氮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糖蜜草中分离的内生固氮菌与产脂固氮螺菌模式菌株DSM1691的插入序列指纹图谱存在着差异;来源于糖蜜草的4株菌紧密地聚在一起,与GenBank中已知产脂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lipoferum的16S rRNA基因全序列有97%的序列相似性.初步确定糖蜜草中分离的内生固氮菌为一新类群的内生固氮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蜜草 内生固氮菌 固氮螺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F1花粉不育基因S-e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12
6
作者 朱文银 李文涛 +4 位作者 丁效华 张泽民 曾瑞珍 朱海涛 张桂权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选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74个多态性SSR标记,对E47—1/广陆矮4号的F2分离群体进行偏态分离分析.结果表明,9个SSR标记的分离显著或极显著地偏离了预期的孟德尔比例(1:2:1).其中,7个SSR标记基因型偏向于籼型,2个标记偏向杂... 选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74个多态性SSR标记,对E47—1/广陆矮4号的F2分离群体进行偏态分离分析.结果表明,9个SSR标记的分离显著或极显著地偏离了预期的孟德尔比例(1:2:1).其中,7个SSR标记基因型偏向于籼型,2个标记偏向杂合型,没有发现偏向粳型的标记.通过对第6和第12染色体上4个SSR标记基因型与F2植株花粉育性的初步分析,表明位于第12染色体上SSR标记RM19~RM453区域附近存在1个F,花粉不育基因,定名为S-e.这一结果为分子定位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SSR标记 偏态分离 F1花粉不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芦和狗牙根内生固氮菌初步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冯宏 郭彦彪 +2 位作者 林日强 彭桂香 谭志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5-470,共6页
为探索水土保持禾草的固氮能力,利用乙炔还原法(ARA)对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植株内生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类芦茎部和狗牙根叶片中存在高固氮酶活性的内生固氮菌群;这些菌群在无... 为探索水土保持禾草的固氮能力,利用乙炔还原法(ARA)对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植株内生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类芦茎部和狗牙根叶片中存在高固氮酶活性的内生固氮菌群;这些菌群在无氮培养基上经划线分离纯化得到40个菌株,其中26株有微弱固氮酶活性,14株检测不到固氮酶活性;从类芦茎部和狗牙根叶片中筛选到的固氮菌群在兼性厌氧的环境中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且在石蜡油密封条件下,两者的固氮酶活性均最高;在不改变自然界微生物之间的协同关系情况下,混合菌群均具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而人为组配混合得到的菌群固氮酶活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芦 狗牙根 内生固氮菌 固氮酶活性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耐铝遗传机理与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卢永根 傅雪琳 +2 位作者 禇绍尉 年海 刘向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共6页
对水稻耐铝性遗传与基因定位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全营养液条件下水稻苗期耐铝遗传与QTL定位研究、简单钙溶液条件下水稻苗期耐铝遗传与QTL定位研究、水稻耐铝种质筛选与拓展,以及水稻耐铝基因的分离与表达研究等方面.同... 对水稻耐铝性遗传与基因定位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全营养液条件下水稻苗期耐铝遗传与QTL定位研究、简单钙溶液条件下水稻苗期耐铝遗传与QTL定位研究、水稻耐铝种质筛选与拓展,以及水稻耐铝基因的分离与表达研究等方面.同时展望了水稻耐铝遗传与育种研究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铝性 遗传机理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单片段代换聚合系的产量比较试验 被引量:2
9
作者 朱海涛 刘桂富 +5 位作者 曾瑞珍 刘自强 傅雪琳 代资举 王少奎 张桂权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49,共7页
【目的】基于水稻单片段代换系聚合而成的品系,是分子设计育种过程中的中间材料,通过评价其优劣,为育种和生产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以25个聚合系为材料,在2013年早、晚两季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测验它们与华粳籼74主要农艺性状的差... 【目的】基于水稻单片段代换系聚合而成的品系,是分子设计育种过程中的中间材料,通过评价其优劣,为育种和生产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以25个聚合系为材料,在2013年早、晚两季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测验它们与华粳籼74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显著性,并探讨所考察性状的表型和相关的遗传基础.【结果和结论】5个聚合系P05、P08、P14、P15和P21的产量显著地高于华粳籼74,适于早、晚季种植;另2个高产聚合系P07和P12则仅适于晚季种植.所有考察性状的遗传率变动在0.885 9~0.993 7之间,其中,普通遗传率为0.554 7~0.968 8,互作遗传率为0.024 9~0.331 2.着粒密度降低产量,贡献率为15.5%;而千粒质量增加产量,贡献率达36.6%.试验结果为这些性状的遗传改良和育种上的间接选择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片段代换系 聚合系 农艺性状 产量 水稻 遗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BC_2F_2群体对分蘖数QTLs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桂平 冯九焕 +2 位作者 刘向东 刘桂富 李金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共5页
以广陆矮4号Oryza sativassp.indica为母本,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Griff.为父本杂交和回交构建了1个含122个单株的BC2F2群体,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分蘖数及其增量的QTL定位分析,确定了与水稻分蘖数有关的QTL数量及其表达时期.结果表明,... 以广陆矮4号Oryza sativassp.indica为母本,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Griff.为父本杂交和回交构建了1个含122个单株的BC2F2群体,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分蘖数及其增量的QTL定位分析,确定了与水稻分蘖数有关的QTL数量及其表达时期.结果表明,共有9个QTLs与水稻分蘖数有关,它们分布在第1、2、5、8、9和11号染色体的相应标记区间内.各个QTL对分蘖数均表现出加性和显性作用,且多数位点的显性作用强于加性作用.QTL的表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5个QTLs主要集中在一定时段内表达.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水稻分蘖数QTLs在某个时期的"静态"信息,而且提供了它们在整个发育期的"动态"信息,为有效发掘利用普通野生稻资源中蕴藏的有利分蘖数基因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分蘖数 QTL 动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酸耐盐青霉菌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罗旭 谭志远 +2 位作者 彭桂香 黄桂华 李刚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9-63,共5页
从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矿区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耐酸耐盐菌株Huanghu3,经形态鉴定及18S rDNA序列分析确定为青霉菌Penicilliumsp..对其生理生化特性、产纤维素酶培养条件和酶学特性的研究表明,Huanghu3能分别在pH2.8和含200.0 g.L-1NaCl... 从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矿区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耐酸耐盐菌株Huanghu3,经形态鉴定及18S rDNA序列分析确定为青霉菌Penicilliumsp..对其生理生化特性、产纤维素酶培养条件和酶学特性的研究表明,Huanghu3能分别在pH2.8和含200.0 g.L-1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说明Huanghu3是一株具较强耐酸耐盐特性的菌株.产酶优化培养条件为:玉米秸秆粉作为培养基碳源,(NH4)2SO4为氮源,培养基的起始pH为7.0,培养72 h最为适宜.该菌株产生的滤纸酶、Cx酶和C1酶最适反应温度分别在50~60、50~55和45~55℃,纤维素酶系活力最适反应在pH4.5~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酸 耐盐 青霉菌 纤维素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粒形的遗传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杨维丰 詹鹏麟 +3 位作者 林少俊 苟亚军 张桂权 王少奎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3-210,共8页
粒形不仅是影响水稻产量的要素,还与稻米的外观品质密切相关,是决定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粒形的遗传研究日趋深入,目前已有数十个控制水稻粒形的基因被克隆。本文概述了水稻粒形遗... 粒形不仅是影响水稻产量的要素,还与稻米的外观品质密切相关,是决定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粒形的遗传研究日趋深入,目前已有数十个控制水稻粒形的基因被克隆。本文概述了水稻粒形遗传研究主要进展,同时也指出了水稻粒形遗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粒形遗传研究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遗传 功能基因 分子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D label-free技术的水稻成熟种子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文轩 王月萍 +3 位作者 陈升杰 李敏诗 韩儒 周玉亮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2-749,共8页
【目的】从蛋白水平揭示水稻种子成熟的分子基础,探究调控水稻种子成熟的关键蛋白和代谢通路。【方法】选用授粉后30 d的成熟水稻种子,利用4D 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进行质谱鉴定,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构域、G... 【目的】从蛋白水平揭示水稻种子成熟的分子基础,探究调控水稻种子成熟的关键蛋白和代谢通路。【方法】选用授粉后30 d的成熟水稻种子,利用4D 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进行质谱鉴定,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构域、GO注释和KEGG通路注释。【结果】总共鉴定了3484个种子成熟期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多在10000~100000之间,主要分布于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和质膜上;结构域主要涉及蛋白质翻译的RNA识别基序和蛋白磷酸化修饰的蛋白激酶结构域;GO分析表明,成熟种子的蛋白主要参与了细胞过程和代谢过程,主要涉及催化活性和结合等功能,大多分布在细胞、细胞组分、细胞器和细胞膜等部位;KEGG分析发现,蛋白主要富集在核糖体、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等途径,推测蛋白质的翻译、加工和能量代谢是水稻种子成熟期的主要分子事件;进一步鉴定了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信号和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代谢的相关蛋白,同时也发现了NAC(NAM、ATAF1/2和CUC2)家族的转录因子。【结论】贮藏物质的积累和能量代谢是水稻种子成熟期的典型特征,ABA和IAA信号途径参与了种子成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子成熟 代谢通路 植物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玉米乳熟期果皮厚度相关基因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裴虎 熊才运 +3 位作者 张亚辉 任文闯 李小琴 黄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42,共12页
为深入探究甜玉米果皮厚度发育的分子机制,利用华南农业大学甜玉米课题组选育的果皮厚度差异较大的甜玉米自交系M03和M08为试验材料,对其授粉后15,19,23 d的果皮进行转录组测序。联合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 为深入探究甜玉米果皮厚度发育的分子机制,利用华南农业大学甜玉米课题组选育的果皮厚度差异较大的甜玉米自交系M03和M08为试验材料,对其授粉后15,19,23 d的果皮进行转录组测序。联合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鉴定甜玉米乳熟期果皮厚度相关的共表达基因模块,根据模块内基因的连接度鉴定核心基因,利用qRT-PCR验证核心基因表达量的可靠性。比较M03和M08不同时期果皮转录组数据共筛选出474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DEGs主要富集到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植物MAPK信号通路。WGCNA分析共构建了18个共表达模块,通过筛选得到4个具有生物学意义且与果皮厚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0.60)的特异性共表达模块,分别是Turquoise、Yellow、Magenta和Pink模块。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均表明,特异性模块富集到的天冬氨酸、丙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以及植物MAPK信号通路在甜玉米果皮厚度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选取连接度最高的前20个基因进行核心基因筛选,通过基因功能注释最终筛选到包括MYB转录因子、细胞周期蛋白(CYC15)、β-淀粉酶、细胞凋亡调节基因(BCL-2)在内的13个核心基因。以核心基因为节点构建的共表达网络中还包括生长素转录因子(ARF、AUX/IAA)、乙烯反应元件结合因子(ERF)、亮氨酸拉链(bZIP)等转录因子,功能预测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在甜玉米果皮厚度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果皮厚度 WGCNA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