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椿种源间种子性状地理变异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祥斌 周玮 +3 位作者 周鹏 吴林瑛 林玮 陈晓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5-110,共6页
【目的】研究香椿Toona sinensis种源间种子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方法】对11省35县(市、区)的香椿种子8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和结论】种子全长、种翅长、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种子长宽比、种子宽厚比、百粒质量8个性状在... 【目的】研究香椿Toona sinensis种源间种子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方法】对11省35县(市、区)的香椿种子8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和结论】种子全长、种翅长、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种子长宽比、种子宽厚比、百粒质量8个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种子长宽比变异系数最大,种子宽厚比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11.16%和5.60%.各性状的重复力以百粒质量最高,种子宽厚比最低,分别为98.1%和75.5%.种子长与采种点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种子长、种子长宽比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种子大小有从西南往东北方向减小的趋势.种子厚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种子长宽比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种子厚、百粒质量与年均温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年均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种子长、种子长宽比与年均日照时间呈显著正相关,而种子厚与年均日照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百粒质量与种子宽厚比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种子长宽比相关不显著.种子宽与种子厚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种子全长、种翅长、种子长相关不显著.根据8个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把35个种源分为5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种子 种源 地理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刨花润楠不同种源种子性状的变异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梦秋 陈怡佳 +3 位作者 周鹏 朱芹 陈晓阳 邓小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7-52,共6页
对23个种源刨花润楠群体间的表型变异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子的长、宽、厚、长宽比、宽厚比及百粒质量6个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种子长、宽、厚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质量与种子长、宽、... 对23个种源刨花润楠群体间的表型变异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子的长、宽、厚、长宽比、宽厚比及百粒质量6个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种子长、宽、厚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质量与种子长、宽、厚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刨花润楠种子长、种子宽及种子长宽比等性状与采种点分布区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即由南向北逐渐增大;对刨花润楠23个种源进行聚类,可将其划分为3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刨花润楠 种子 种源 性状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个香椿种源生长节律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周祥斌 周玮 +2 位作者 林玮 周鹏 陈晓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90,共7页
【目的】掌握我国特有珍贵速生用材树种香椿Toona sinensis的苗期生长节律,提高苗木培育质量和幼林抚育效果。【方法】从香椿分布区选择有代表性的14个地点采种,对苗木生长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并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其苗高和地径生... 【目的】掌握我国特有珍贵速生用材树种香椿Toona sinensis的苗期生长节律,提高苗木培育质量和幼林抚育效果。【方法】从香椿分布区选择有代表性的14个地点采种,对苗木生长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并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其苗高和地径生长过程,划分苗木生长阶段。【结果】香椿各种源苗高生长在1—4月为缓慢生长期,5月中旬—9月末为快速生长期,之后生长趋于缓慢,呈"S"型,即表现为"慢-快-慢"的生长过程。地径的生长节律也呈"S"型,但地径速生期起始时间普遍早于苗高,持续时间也普遍比苗高长,可持续至10月中、下旬。不同种源间苗木生长节律差异明显。南方种源苗高快速生长期为4—9月,持续时间长,而北方种源苗高快速生长期集中在6—7月,持续时间短。南方种源地径在8、9月还能快速生长,而北方种源在7月或8月进入缓慢生长期,9月中旬后基本停止生长。各种源苗高、地径Logistic方程拟合精度高。【结论】北方种源不适合广东栽培。根据生长曲线,将香椿各种源划分为3个生长阶段;速生期是关键,应抓住速生期加强水肥管理,促进香椿的快速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种源 苗木 生长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个香椿种源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周祥斌 周玮 +1 位作者 邓丽婷 陈晓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56,共6页
【目的】揭示我国特有的速生优质用材树种香椿Toona sinensis种源间光合特性的差异,为优良种源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11省14县(市、区)的1年生香椿种源苗木5个瞬时光合生理指标进行Li-6400测定和分析。【结果】净光合速率(Pn)、气... 【目的】揭示我国特有的速生优质用材树种香椿Toona sinensis种源间光合特性的差异,为优良种源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11省14县(市、区)的1年生香椿种源苗木5个瞬时光合生理指标进行Li-6400测定和分析。【结果】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5个指标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Gs变异系数最大,Ci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27.52%、4.24%。各指标的重复力以Pn最高,WUE最低,分别为96.08%、78.52%。Pn与Gs、Tr、苗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地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Gs与Ci、Tr、苗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Ci与Tr呈显著正相关(P<0.05),Tr与苗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地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广西兴安、广西那坡、四川蓬安种源的Pn较大,广西兴安、广东乐昌种源的WUE较大。【结论】对5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2个主成分,可以把14个香椿种源分为3类:光合参数中蒸腾速率最小;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都较高;光合作用较强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光合特性 种源 苗木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配方施肥对香椿苗木生长的效应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周玮 周祥斌 +1 位作者 周鹏 陈晓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4期73-82,共10页
采用三元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建立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对香椿苗高、地径和茎干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分析氮磷钾施肥量对苗木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对香椿苗高、地径和茎干生物量的效应大小表现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钾肥对... 采用三元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建立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对香椿苗高、地径和茎干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分析氮磷钾施肥量对苗木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对香椿苗高、地径和茎干生物量的效应大小表现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钾肥对香椿苗木生长的影响不显著。采用10 kg黄心土盆栽培育香椿苗,施N量为4.277 g/盆、施P_2O_5量为2.450 g/盆,苗高生长量最大可达141.96 cm;施N量为4.845 g/盆、施P_2O_5量为2.896 g/盆,地径生长量最大可达16.895 mm;施氮量为4.101 g/盆、施P_2O_5量为2.000 g/盆,茎干生物量最大可达52.529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施肥 三元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 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炬松自由授粉子代生长、形质性状和产脂量的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赛楠 杜澄举 +3 位作者 周晓煦 蒋开彬 黄少伟 刘天颐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5期10-15,共6页
为了阐明火炬松Pinus taeda第三代遗传资源各家系生长、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以及与产脂量之间的遗传相关性,调查火炬松第二代种子园6年生自由授粉子代测定林生长性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形质性状(轮枝数、分枝粗、分枝角),并利... 为了阐明火炬松Pinus taeda第三代遗传资源各家系生长、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以及与产脂量之间的遗传相关性,调查火炬松第二代种子园6年生自由授粉子代测定林生长性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形质性状(轮枝数、分枝粗、分枝角),并利用近红外仪器预测火炬松产脂量。结果为:1)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其中单株材积变异系数最大,为37.77%,其次为轮枝数,变异系数为34.61%;2)除分枝粗外,各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家系效应,单株材积、分枝角、树高、胸径、和轮枝数均受到中高度的遗传控制(h^2F=0.60~0.83);3)产脂量与轮枝数表现出中高度的遗传正相关(rG=0.5287),与胸径、树高呈遗传负相关(rG分别为-0.7350,-0.0096)。该子代测定林生长性状在家系间的差异较大,含有丰富的遗传变异;生长性状受较强的遗传控制,存在选育出材用优良家系的潜力;在今后的性状测定中,应对轮枝数等形质性状加以关注,作为选育高产脂优良品系的参考指标之一;火炬松第二代种子园遗传品质较优,应尽快解决种子园亲本开花结实问题,并开展多地点测定,加快良种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炬松 生长性状 形质性状 产脂量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矿区大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对施肥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石琪晗 马玲 +6 位作者 石奥情 李其斌 曾雅君 马启彬 程艳波 年海 连腾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5-65,共11页
【目的】从细菌多样性和组成结构角度评估化学肥料与硅酸钠或蚯蚓结合施用对废弃矿区大豆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为日后矿区复垦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广东省梅州市黄畲村废弃矿区种植大豆‘华春9号’,试验设置4个施肥处理:... 【目的】从细菌多样性和组成结构角度评估化学肥料与硅酸钠或蚯蚓结合施用对废弃矿区大豆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为日后矿区复垦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广东省梅州市黄畲村废弃矿区种植大豆‘华春9号’,试验设置4个施肥处理:氮磷钾肥结合硅酸钠(3NPK+S和5NPK+S),氮磷钾肥结合蚯蚓20条·m−2(3NPK+E和5NPK+E),以不施肥为对照(3CK和5CK)。在施肥后3和5个月时对大豆根际土壤进行采样。通过提取土壤细菌总DNA、16S rRNA测序和测定土壤基本化学性质,探究该矿区大豆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动态响应过程。【结果】与3CK相比,3NPK+E处理显著增加了Chao1和Shannon指数;与5NPK+E处理相比,5NPK+S处理显著增加了Shannon指数。主坐标分析(PCoA)表明,不同处理下的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在操作分类单元(OTU)水平上出现显著分离。从属的相对丰度来看,Uncultured_f_Anaerolineaceae是3NPK+S、3NPK+E、5NPK+S、5NPK+E处理土壤中的优势菌属。基于Mantel检验和典型关联分析(CCA)显示,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全碳含量对5NPK+E处理的根际细菌群落有显著影响。【结论】施加NPK+S和NPK+E肥料均能有效提高矿区土壤细菌多样性,从而间接对土壤修复起促进作用。施肥方式和处理时间均会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组成,并且施肥处理时间越长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越明显。Uncultured_f_Anaerolineaceae富集在施肥处理下的土壤中,这类细菌可能在促使碳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还具有修复土壤污染的潜力。NPK+E施用增加了有机质含量,对细菌群落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复垦 16S rRNA 根际土壤 细菌群落 施肥方式 土壤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荷基因组SSR位点开发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林艳 何紫迪 +3 位作者 毛积鹏 蒋开彬 王金榜 黄少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66-1771,共6页
为开发木荷分子标记,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木荷基因组原始数据,经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木荷基因组序列进行序列拼接、组装和对比,共获得308 418条Contig序列和459 984条Scafford序列。采用MISA软件搜索木荷基因组序列中微卫星(Microsatell... 为开发木荷分子标记,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木荷基因组原始数据,经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木荷基因组序列进行序列拼接、组装和对比,共获得308 418条Contig序列和459 984条Scafford序列。采用MISA软件搜索木荷基因组序列中微卫星(Microsatellite)位点,共得到334 843个SSR序列,总长度5 074 708 bp,占木荷基因组大小的0.98%,木荷基因组SSR序列平均长度为15.2 bp,平均分布频率为644个/Mb。木荷SSR序列中,单核苷酸序列数量最多,共188 217个,占木荷SSR序列总数的56.21%,其次是二核苷酸(23%)>三核苷酸(13%)>四核苷酸(5%)>五核苷酸(2%)>六核苷酸(1%)。木荷全基因组SSR序列中共包括400种重复基元,其中单核苷酸重复基元A和二核苷酸重复基元AT是主要重复基元,分别占总SSR的56%和11%,SSR基元的重复次数分布在4~40次,主要分布在4~25次。本研究丰富了木荷分子标记类型,为进一步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荷 SSR标记 生物信息学 基因组 高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松×加勒比松杂种木材密度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林艳 黄少伟 +2 位作者 毛积鹏 何紫迪 蒋开彬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9-117,共9页
以湿地松1个无性系为母本,加勒比松1个无性系为父本,杂交产生F1代的86个单株,采用JoinMap~?3.0软件构建包含ESTP、SSR、AFLP标记和PAL1基因在内的加勒比松多标记复合遗传图谱。该图谱总长度为1 734 cM,包括70个SSR,125个AFLP,3个ESTP标... 以湿地松1个无性系为母本,加勒比松1个无性系为父本,杂交产生F1代的86个单株,采用JoinMap~?3.0软件构建包含ESTP、SSR、AFLP标记和PAL1基因在内的加勒比松多标记复合遗传图谱。该图谱总长度为1 734 cM,包括70个SSR,125个AFLP,3个ESTP标记和PAL1基因,分成32个连锁群,标记平均间距(10.6±7.8)cM,覆盖加勒比松基因组的92%。用作图软件MapQTL 4.0~?对86个单株的平均木材密度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6个木材密度相关的连锁群,且呈相对集中分布。获得在连锁群H2_Pc7上的PR117M和PR256M的区段内解释表型方差在20%以上的效应值较大的QTL位点,并且在两个连锁群上相对狭窄的范围内连锁或重叠,呈一因多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加勒比松 遗传图谱 QTL定位 木材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沉香含油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10
10
作者 林艳 何紫迪 +3 位作者 毛积鹏 蒋开彬 刘天颐 黄少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2-188,共7页
为建立沉香(Aquilaria sp.)含油量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在950~1 650 nm的光谱范围内,使用DA7200 NIRS分析仪收集了64个沉香样本的光谱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回归模型,并选择最佳预处理方法和最佳主成分数,建立沉香含油量近红... 为建立沉香(Aquilaria sp.)含油量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在950~1 650 nm的光谱范围内,使用DA7200 NIRS分析仪收集了64个沉香样本的光谱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回归模型,并选择最佳预处理方法和最佳主成分数,建立沉香含油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结果表明,采用卷积平滑法(S-G)对光谱进行预处理且当最佳主成分数为7时,可达到最优模型,其校正集相关系数(RC)和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分别为0.980 9和0.958 9,交互验证集相关系数(RV)和交互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V)分别为0.697 4、1.029 0。说明预测值与测量值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该模型的预测准确度较高,可以满足对沉香结香品质进行快速预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 沉香 含油量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炬松针叶儿茶素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1
作者 吕欣欣 冯志恒 +2 位作者 林熙 李赛楠 黄少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34,共7页
【目的】建立火炬松针叶儿茶素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为选育高生物活性成分火炬松良种奠定基础。【方法】以102个火炬松单株的针叶为试验材料,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测定其儿茶素含量。使用近红外成分分析仪采集样品的近红外... 【目的】建立火炬松针叶儿茶素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为选育高生物活性成分火炬松良种奠定基础。【方法】以102个火炬松单株的针叶为试验材料,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测定其儿茶素含量。使用近红外成分分析仪采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信息,对采集的光谱信息采用不同的方式(一阶导数(FD)、标准正态变量转换法(SNV)、平滑算法、乘积分散校正法(MSC)和标准化预处理以及FD+SNV、MSC+FD)进行预处理,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模型,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建立的回归模型参数,选择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建立火炬松针叶儿茶素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FD+SNV为最佳的近红外光谱信息预处理方法;建立了火炬松针叶儿茶素含量的近红外预测模型,该模型的主成分数为14,校正集相关系数(R_(C))为0.9696,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_(C))为1.3084,交互验证集相关系数(R_(V))为0.8171,交互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_(V))为3.1052。经过外部验证,验证集火炬松针叶样品的儿茶素含量实测值与预测值有显著相关性(R=0.8807)。【结论】建立了火炬松针叶儿茶素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准确、高效地预测火炬松针叶的儿茶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炬松 儿茶素 近红外预测模型 松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个香椿种源的光合响应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曾昭佳 周祥斌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6年第3期24-29,共6页
对5个香椿(Toona sinensis)种源1a生苗木进行光合响应测定和分析,研究香椿种源间光合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蒸腾速率(T_r)、水分利用效率(WUE)5个指标对光量子通量密度(PFD)的响应... 对5个香椿(Toona sinensis)种源1a生苗木进行光合响应测定和分析,研究香椿种源间光合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蒸腾速率(T_r)、水分利用效率(WUE)5个指标对光量子通量密度(PFD)的响应在种源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最大净光合速率(A_(max))值从大到小分别为重庆彭水种源、广西那坡种源、湖南凤凰种源、福建漳州种源、贵州独山种源。表观量子效率(AQY)变幅为0.041~0.052μmol·mol^(-1),偏大,香椿的叶片在较弱光强下的光能转化率较高。光合补偿点(LCP)范围为19.483~33.594μmol·m^(-2)·s^(-1),光合饱和点(LSP)范围为318.25~513.586μmol·m^(-2)·s^(-1)。重庆彭水种源适应性最强,广西那坡种源适应强光的能力较强,其余3个种源对强、弱光适应性都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种源 苗木 光合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5年生火炬松建立木材基本密度近红外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志恒 吕欣欣 +3 位作者 李赛楠 周晓煦 蒋开彬 黄少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67-770,共4页
以5年生火炬松为研究对象,采用DA7200近红外光谱成分分析仪扫描火炬松木芯,利用近红外光谱数据,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5年生火炬松木材基本密度近红外快速预测模型.比较分析不同预处理模型评价的相关参数,得到一阶导数与平滑算法结合的... 以5年生火炬松为研究对象,采用DA7200近红外光谱成分分析仪扫描火炬松木芯,利用近红外光谱数据,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5年生火炬松木材基本密度近红外快速预测模型.比较分析不同预处理模型评价的相关参数,得到一阶导数与平滑算法结合的最佳预处理方法,校正集相关系数达到0.9252,校正集均方根误差为0.0057 g·cm^(-3),交互验证集相关系数达到0.7962,交互验证集均方根误差为0.0095 g·cm^(-3),外部验证集预测值与实测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8057),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0139 g·cm^(-3).本研究建立的模型能满足对5年生火炬松木材基本密度的快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模型 基本密度 火炬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掌叶片生长定量分析与生长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祥燕 郑妍妍 +2 位作者 侯志文 张欢 廖飞雄 《热带生物学报》 2020年第4期461-469,共9页
以‘美酒’(Spathiphyllum‘Mojo’)、‘绿巨人’(Spathiphyllum‘Sensation’)、‘皇后’(Spathiphyllum‘Queen’)3个不同叶型的白掌(Spathiphyllum)品种为材料,测定了其叶片生长过程中叶片宽度、叶片长度、叶面积、叶脉数、叶厚度、... 以‘美酒’(Spathiphyllum‘Mojo’)、‘绿巨人’(Spathiphyllum‘Sensation’)、‘皇后’(Spathiphyllum‘Queen’)3个不同叶型的白掌(Spathiphyllum)品种为材料,测定了其叶片生长过程中叶片宽度、叶片长度、叶面积、叶脉数、叶厚度、叶尖夹角和叶片全长,定量分析了叶片生长性状、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构建了主要性状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叶长度与宽度随时间变化的生长进程二维构图呈漏斗形;叶片宽度、叶长、叶面积、叶全长随时间进程而产生较大变化。生长完成的叶片形态在品种间差异显著,叶全长、叶片长度、叶厚度等是叶部形态产生差异的主要性状。选择叶片宽度、叶长、叶面积、叶全长构建了Logistic生长模型y=K/(1+ae−bt),这几个性状生长方程的拟合度R2均超过0.97,实测值与理论值相关系数超过0.99,说明这个数学模型能很好地揭示白掌叶片的生长规律。基于生长模型方程求导,结合叶片形态变化,可将白掌叶片生长过程分为生长期、快速生长期、生长后期3个时期。3个品种的8个叶片性状变异系数分布从18.07%到88.85%,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H′在2.94~3.28之间,表明性状有遗传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芋 叶片 LOGISTIC方程 表型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