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和单孔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2
1
作者 林立国 吴国忠 +2 位作者 孙忠凯 蔡浩榕 丁国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050-2053,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和单孔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Less-RU)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优缺点,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术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100例,根据患者采...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和单孔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Less-RU)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优缺点,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术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100例,根据患者采用的手术方法分为MPCNL组(69例)和Less-RU组(31例)。两组患者均经过术前准备,分别接受MPCNL和Less-RU,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血红蛋白下降量、结石清除率、术后肉眼血尿持续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返回工作时间、满意度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成功治疗,无一例患者死亡。MPCNL组3例患者因输尿管扭曲或合并狭窄行MPCNL失败后改行开放手术,3例患者结石残留,1例患者输尿管狭窄;Less-RU组3例患者因操作困难额外增加一个操作通道,无一例患者有结石残留。Less-RU组手术时间长于MPCNL组,术中血红蛋白下降量小于MPCNL组,术后肉眼血尿持续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返回工作时间均短于MPCNL组(P<0.05);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CNL组术后发生大出血1例,严重感染10例;Less-RU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Less-RU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可行、有效并且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在医疗技术和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Less-RU可作为输尿管中上段较大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 肾造口术 经皮 单孔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输尿管结石并梗阻性无尿的急诊处理 被引量:2
2
作者 叶运廷 尹心宝 李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789-2790,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急诊处理双侧输尿管结石并梗阻性无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因双侧输尿管结石急性梗阻并梗阻性无尿急诊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急诊输尿管镜碎石与膀胱镜下逆行插管引流解除梗阻的成功率、肾功能恢复及并...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急诊处理双侧输尿管结石并梗阻性无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因双侧输尿管结石急性梗阻并梗阻性无尿急诊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急诊输尿管镜碎石与膀胱镜下逆行插管引流解除梗阻的成功率、肾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输尿管镜碎石组解除梗阻的成功率为100%,而膀胱镜下逆行插管组成功率仅为70.8%;术后1周输尿管镜碎石组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者占85.7%,膀胱镜下逆行插管成功患者中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者占83.3%;两组病例手术均无输尿管断裂、梗阻性脓肾等重大并发症发生。结论:双侧输尿管结石并梗阻性无尿选择输尿管镜治疗是一种适宜的腔内手术方法,创伤少、成功率高,并可在解除梗阻的同时清除结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 梗阻性无尿 输尿管镜 逆行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葵素通过诱导细胞周期G1/S阻滞抑制裸鼠前列腺癌细胞Du145移植瘤生长 被引量:7
3
作者 钟伟枫 刘思平 +3 位作者 潘斌 唐兆烽 钟锦光 周芳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5-670,共6页
目的探讨龙葵素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高度恶性的转移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作为动物体内实验的模型,裸鼠皮下接种Du145细胞建立裸鼠皮下瘤模型。1周后将接种的裸鼠随机分为2组:龙葵素实验组和生... 目的探讨龙葵素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高度恶性的转移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作为动物体内实验的模型,裸鼠皮下接种Du145细胞建立裸鼠皮下瘤模型。1周后将接种的裸鼠随机分为2组:龙葵素实验组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每3 d分别向实体瘤中间部位注射0.2 m L龙葵素(50μg/m L)和生理盐水,观察裸鼠体内肿瘤生长,3周后颈椎脱臼处死裸鼠,剥离肿瘤组织,测量肿瘤的重量并根据肿瘤重量计算抑瘤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裸鼠瘤体细胞周期相关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Tunel原位检测各组裸鼠瘤体组织凋亡情况。结果龙葵素治疗组裸鼠肿瘤成瘤率明显下降,裸鼠瘤体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龙葵素能抑制瘤体细胞Cyclin D1、Cyclin E1、CDK2、CDK4和CDK6基因m 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21基因m RNA和蛋白的表达,龙葵素干预后裸鼠瘤体组织凋亡显著增加(P<0.01)。结论龙葵素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G1/S关卡促进组织细胞凋亡抑制前列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葵素 细胞周期 凋亡 前列腺癌 裸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NA干扰BIRC6对肾癌786-O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钟凯华 陈东 +4 位作者 吴志明 王晓红 潘斌 陈南辉 钟伟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51-1655,共5页
目的研究杆状病毒IAP重复序列蛋白6(BIRC6)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BIRC6沉默对786-O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1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肾癌手术切除标本20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BIRC6蛋白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将... 目的研究杆状病毒IAP重复序列蛋白6(BIRC6)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BIRC6沉默对786-O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1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肾癌手术切除标本20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BIRC6蛋白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将肾癌786-O细胞分为两组,对照siRNA组和BIRC6 siRNA组;通过lipofectamine 2000将BIRC6小干扰RNA(BIRC6-siRNA)及其对照siRNA(con-siRNA)转染到肾癌786-O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BIRC6蛋白表达水平,CCK8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BIRC6-siRNA和5-FU人肾癌786-O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和LC3A/B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IRC6蛋白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肾组织,转染BIRC6-siRNA后786-O细胞的BIRC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12.5、25、50、100和200μg/mL的5-FU诱导786-O细胞后,BIRC6-siRNA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con-siR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检测结果显示,BIRC6-siRNA组肾癌786-O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con-siR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IRC6-siRNA组肾癌786-O细胞Beclin和LC3A/B蛋白表达显著低于con-siRNA组。结论siRNA干扰BIRC6能够抑制肾癌786-O细胞自噬,促进5-FU诱导的细胞凋亡,促进肾癌786-O细胞对5-FU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杆状病毒IAP重复序列蛋白6 细胞自噬 细胞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葵素通过ROS/p38信号通路诱导人前列腺癌细胞凋亡 被引量:2
5
作者 钟伟枫 陈南辉 +6 位作者 黄裕清 万沛 林毅锋 江惠明 钟凯华 潘斌 刘思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7-461,316,共6页
目的探讨龙葵素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和LNCaP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龙葵素对Du145和LNCaP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龙葵素对Du145和LNCaP细胞中活性氧的生成及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印迹法检测龙葵素对细胞内p38和p-p3... 目的探讨龙葵素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和LNCaP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龙葵素对Du145和LNCaP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龙葵素对Du145和LNCaP细胞中活性氧的生成及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印迹法检测龙葵素对细胞内p38和p-p38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龙葵素能显著抑制Du145和LNCaP细胞的细胞活力,且呈现剂量依赖性(P<0.01),ROS清除剂NAC能显著抑制龙葵素对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40μmol/L龙葵素作用细胞24h能诱导细胞ROS生成和细胞凋亡,并促进p38磷酸化,NAC能显著抑制龙葵素诱导的细胞凋亡和p38的磷酸化,p38磷酸化抑制剂能够显著抑制龙葵素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龙葵素诱导ROS的产生,通过激活p38通路诱导人前列腺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葵素 细胞凋亡 前列腺癌 P3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挖掘并验证调控前列腺癌转移的枢纽基因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河元 陈南辉 +7 位作者 王晓红 高白云 凌木安 陈果 吴志明 李宇同 钟伟枫 潘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31-1640,共10页
目的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挖掘并验证前列腺癌转移的关键枢纽基因。方法对前列腺癌全基因组芯片GSE6919进行主成分分析(PCA),通过R语言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WGCNA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在TCGA公共数据... 目的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挖掘并验证前列腺癌转移的关键枢纽基因。方法对前列腺癌全基因组芯片GSE6919进行主成分分析(PCA),通过R语言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WGCNA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在TCGA公共数据中分析基因表达量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设计和验证针对转移相关的关键基因HNRNPA2B1的小分子干扰片段,通过MTT、流式细胞术、克隆形成、Transwell等实验验证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系生长、凋亡、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PCA分析显示癌转移组和原位及癌旁组明显分开聚类,基因表达差异显著。WGCNA分析得到与癌转移组密切相关的模块,与干细胞分化、氨基酸代谢及免疫反应密切相关。进一步筛选得到与前列腺癌发生相关的(BDH1、PAK4、EXTL3)和转移相关的(NKTR、CTBP2、HNRNPA2B1)6个枢纽基因,在TCGA数据库中有表达差异,且与患者的总生存期相关。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HNRNPA2B1小分子干扰成功;干扰片段转染PC3及LNCap细胞,MTT实验结果显示沉默HNRNPA2B1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沉默HNRNPA2B1可诱导细胞凋亡,克隆形成实验显示沉默HNRNPA2B1可抑制其克隆形成,Transwell实验显示沉默HNRNPA2B1显著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结论发现前列腺癌发生相关的BDH1、PAK4、EXTL3和转移相关的NKTR、CTBP2、HNRNPA2B16个枢纽基因,为前列腺癌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转移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枢纽基因 TC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