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宝山尾矿库区水体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1
1
作者 黄飞 王泽煌 +1 位作者 蔡昆争 蔡一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01-1708,共8页
为阐明大宝山槽对坑尾矿坝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分析了过滤水、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体中ρ(Cu)、ρ(Zn)、ρ(Cd)和ρ(Pb)分... 为阐明大宝山槽对坑尾矿坝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分析了过滤水、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体中ρ(Cu)、ρ(Zn)、ρ(Cd)和ρ(Pb)分别高达7.228、41.190、0.178和0.377 mg/L,其中p H和Eh(氧化还原电位)是影响重金属含量的重要因素.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重金属沿河流断面呈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Cu和Cd污染较为严重.从尾矿库N1采样点至河流下游N4采样点处,重金属沿水流方向呈现溶解态向悬浮态和沉积态迁移特征,而Cu的迁移行为有所不同.据地累积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各重金属Igeo(地累积指数)顺序为Cu〉Cd〉Zn〉Pb,Cu和Cd的Igeo平均值分别为4.552和1.605,属重度污染和偏中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表明,各重金属危害程度为Cu〉Cd〉Pb〉Zn,Cu和Cd的Eri(潜在生态危险系数)平均值分别为193.3和143.0,均属强生态危害级别.两种方法均表明Cu和Cd为主要风险元素.该研究区域的RI(生态危害指数)为163.1~576.6,平均值为356.6,属强生态危害级别,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该区域污染防治和风险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宝山尾矿库区 重金属污染 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植物次生物质对斜纹夜蛾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王瑞龙 孙玉林 +4 位作者 梁笑婷 宋圆圆 苏贻娟 朱克岩 曾任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5191-5198,共8页
草食性昆虫取食植物时遇到宿主植物中大量次生物质的化学防御,研究昆虫适应植物毒素的反防御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分别添加0.01%肉桂酸、0.01%水杨酸、0.01%花椒毒素、0.02%槲皮素、0.05%黄酮和0.1%香豆素等6种植物次生物质的人工... 草食性昆虫取食植物时遇到宿主植物中大量次生物质的化学防御,研究昆虫适应植物毒素的反防御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分别添加0.01%肉桂酸、0.01%水杨酸、0.01%花椒毒素、0.02%槲皮素、0.05%黄酮和0.1%香豆素等6种植物次生物质的人工饲料饲养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五龄幼虫48 h后,测定斜纹夜蛾幼虫中肠和脂肪体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P450的酶含量及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利用半定量RT-PCR检测中肠和脂肪体中CYP4M14和CYP4S9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取食肉桂酸和香豆素后,斜纹夜蛾中肠中CarE的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67和1.37倍,取食6种次生物质均能显著提高斜纹夜蛾脂肪体中GSTs酶活性。取食肉桂酸和香豆素48 h后,脂肪体中P450酶含量比对照增加2.93和14.50倍。取食肉桂酸、花椒毒素、槲皮素和香豆素后,斜纹夜蛾头部AchE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提高了1.53、1.80、2.36和1.56倍。6种次生物质均可诱导脂肪体中CYP4M14基因表达,槲皮素、肉桂酸和香豆素强烈诱导CYP4S9在脂肪体中表达。表明,斜纹夜蛾具有利用植物次生物质诱导其解毒酶的能力,进而提高其对毒素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解毒酶 细胞色素P450 植物次生物质 昆虫反防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薇甘菊萎蔫病毒感染对薇甘菊光合特性和4种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瑞龙 潘婉文 +4 位作者 杨娇瑜 张晖 夏晴晴 苏贻娟 曾任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67-1674,共8页
为明确薇甘菊萎蔫病毒(Mikania micrantha wilt virus,MMWV)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探讨了MMWV侵染对薇甘菊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 为明确薇甘菊萎蔫病毒(Mikania micrantha wilt virus,MMWV)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探讨了MMWV侵染对薇甘菊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活性及叶绿素总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MWV感染薇甘菊16d内叶片的SOD活性均比对照组高,其中第16天达最大值,但接种后第24和32天SOD活性分别比对照低了13.28%和25.37%;POD活性在接种后16—32d均显著高于对照。PPO和PAL变化趋势相似,在接种后第8天这两个酶的活性分别比对照高了77.75%和23.58%,而在第32天分别比对照减少了14.27%和20.53%。随着侵染时间的增加,感病薇甘菊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减少,叶绿素a/b值逐步降低;同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光饱和点(LSP)分别比健康对照减少了32.34%和12.52%,而对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无显著影响。表明MMWV侵染可减低薇甘菊叶片光合作用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薇甘菊萎蔫病毒 超氧化物岐化酶 过氧化物酶 苯丙氨酸解氨酶 多酚氧化酶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对重金属吸附和解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泽煌 王蒙 +2 位作者 蔡昆争 蔡一霞 黄飞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18,共6页
随着采矿、冶炼和电镀等工业的不断发展,重金属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近年来提出的微生物修复法,因其成本低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用来去除环境中重金属的微生物主要有真菌、藻类、放线菌及细菌等... 随着采矿、冶炼和电镀等工业的不断发展,重金属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近年来提出的微生物修复法,因其成本低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用来去除环境中重金属的微生物主要有真菌、藻类、放线菌及细菌等,其中细菌对重金属的微生物吸附和解毒机制研究较为广泛。将从细胞结构的角度,即细菌细胞外部、细胞表面和细胞内部等三方面概述重金属胁迫下细菌的吸附和解毒机制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细胞外部的沉淀机制、细胞表面的吸附机制以及细胞内部的解毒机制,并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旨为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细菌 吸附机制 解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