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象征主义:《野草》人学的表现手段
1
作者
崔绍怀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5-43,96,共10页
一、主观与哲理的统一 (一)《野草》的哲理性 鲁迅对王品青、章衣萍、王独清、许寿裳等人说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但当时并未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自木山英雄、孙玉石发现并重视这一哲学视角后,《野草》的哲学视角便受到了...
一、主观与哲理的统一 (一)《野草》的哲理性 鲁迅对王品青、章衣萍、王独清、许寿裳等人说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但当时并未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自木山英雄、孙玉石发现并重视这一哲学视角后,《野草》的哲学视角便受到了关注。《野草》里的哲学的类别是多样的。一是反抗哲学。枣树直刺夜空,虽力不能及,也要做出这样的姿态与努力,表达自己反抗的愿望。战士虽然失败于“无物之阵”,但他还是不停止地举起投枪,就是想要表明反抗的意愿与行动。二是希望哲学。过客虽然明知前面是坟,但还是要走向坟,并且询问走过坟地之后的处所。这一询问,表明了一种抽象的思考:坟地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与当下一样?还是充满希望?因为无望,所以要不停息地寻找希望。鲁迅在《希望》中说:“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这样的发问,意味着青年的无为、青年生命的寂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表现手段
象征主义
哲学视角
人学
希望哲学
《希望》
哲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象征主义:《野草》人学的表现手段
1
作者
崔绍怀
机构
广东省惠州市演达大道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5-43,96,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多维视野中的《野草》研究概论”(14FZW048)
文摘
一、主观与哲理的统一 (一)《野草》的哲理性 鲁迅对王品青、章衣萍、王独清、许寿裳等人说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但当时并未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自木山英雄、孙玉石发现并重视这一哲学视角后,《野草》的哲学视角便受到了关注。《野草》里的哲学的类别是多样的。一是反抗哲学。枣树直刺夜空,虽力不能及,也要做出这样的姿态与努力,表达自己反抗的愿望。战士虽然失败于“无物之阵”,但他还是不停止地举起投枪,就是想要表明反抗的意愿与行动。二是希望哲学。过客虽然明知前面是坟,但还是要走向坟,并且询问走过坟地之后的处所。这一询问,表明了一种抽象的思考:坟地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与当下一样?还是充满希望?因为无望,所以要不停息地寻找希望。鲁迅在《希望》中说:“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这样的发问,意味着青年的无为、青年生命的寂灭等。
关键词
《野草》
表现手段
象征主义
哲学视角
人学
希望哲学
《希望》
哲理性
分类号
I210.5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象征主义:《野草》人学的表现手段
崔绍怀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