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象征主义:《野草》人学的表现手段
1
作者 崔绍怀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5-43,96,共10页
一、主观与哲理的统一 (一)《野草》的哲理性 鲁迅对王品青、章衣萍、王独清、许寿裳等人说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但当时并未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自木山英雄、孙玉石发现并重视这一哲学视角后,《野草》的哲学视角便受到了... 一、主观与哲理的统一 (一)《野草》的哲理性 鲁迅对王品青、章衣萍、王独清、许寿裳等人说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但当时并未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自木山英雄、孙玉石发现并重视这一哲学视角后,《野草》的哲学视角便受到了关注。《野草》里的哲学的类别是多样的。一是反抗哲学。枣树直刺夜空,虽力不能及,也要做出这样的姿态与努力,表达自己反抗的愿望。战士虽然失败于“无物之阵”,但他还是不停止地举起投枪,就是想要表明反抗的意愿与行动。二是希望哲学。过客虽然明知前面是坟,但还是要走向坟,并且询问走过坟地之后的处所。这一询问,表明了一种抽象的思考:坟地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与当下一样?还是充满希望?因为无望,所以要不停息地寻找希望。鲁迅在《希望》中说:“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这样的发问,意味着青年的无为、青年生命的寂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表现手段 象征主义 哲学视角 人学 希望哲学 《希望》 哲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