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探讨血管集束征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1
1
作者 刘国荣 程传虎 +1 位作者 蓝博文 黄尧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4期294-296,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集束征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周围型小肺癌和22例肺良性结节行多层螺旋CT高分辨薄层扫描,并按血管走行方向做多平面重建(MPR),重点观察血管集束征的CT表现,最后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血管集束征在周围型小肺... 目的探讨血管集束征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周围型小肺癌和22例肺良性结节行多层螺旋CT高分辨薄层扫描,并按血管走行方向做多平面重建(MPR),重点观察血管集束征的CT表现,最后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血管集束征在周围型小肺癌的出现率为88.5%(46/52),肺良性结节出现率为18.2%(4/22),二者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高分辨薄层扫描结合(MPR)能较好地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血管集束征是周围型小肺癌的重要CT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血管集束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国荣 程传虎 +1 位作者 蓝博文 黄尧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3-565,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了52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对其多层螺旋CT的MPR和横断高分辨薄层图像作对比分析。结果MPR在肿瘤分叶征、细支气管气相、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叶间胸膜...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了52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对其多层螺旋CT的MPR和横断高分辨薄层图像作对比分析。结果MPR在肿瘤分叶征、细支气管气相、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叶间胸膜破坏征的显示率明显高于横断位薄层。棘突征、短毛刺征的显示率与横断位薄层大致相同;空泡征的显示率反而较横断位薄层低。结论多层螺旋CT的MPR可以弥补横断位图像显示肿瘤征象不全面的缺点,对周围型小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肿瘤 多平面重建 周围型小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价值 被引量:7
3
作者 周玉祥 蓝博文 +3 位作者 刘其顺 李景雷 黎昕 朱文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417,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起源异常(coronary artery origin anomalies,CAO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 052例行64层或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的资料,对患者图像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起源异常(coronary artery origin anomalies,CAO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 052例行64层或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的资料,对患者图像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冠状动脉起源、走行及管腔情况。结果:9 052例冠状动脉检查者中,检出40例42支CAOA患者,检出率为0.44%,包括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26例(1例并发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高位开口2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主肺动脉2例;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窦1例;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窦6例(1例并发左前降支高位开口),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近段1例;左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窦1例;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中间支单独起源于左冠窦1例。其中异常冠状动脉非斑块性狭窄17例,存在斑块12例(狭窄5例)。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直观、准确,VR是最佳后处理显示方法,同时有助于成功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变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场强磁共振设备脂肪抑制技术在骨骼、肌肉系统应用初探(附40例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黄尧生 刘锦文 +2 位作者 孟悛非 黄旭东 赵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8期790-791,共2页
目的 探讨低场磁共振设备脂肪抑制技术在骨骼、肌肉系统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在 4 0例骨骼肌肉检查中作常规SE及STIR脂肪抑制扫描 ,对图像进行阅片评分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SE序列T1W、T2W和STIR序列的病灶检出评分为 1.95± 0 .3 ... 目的 探讨低场磁共振设备脂肪抑制技术在骨骼、肌肉系统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在 4 0例骨骼肌肉检查中作常规SE及STIR脂肪抑制扫描 ,对图像进行阅片评分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SE序列T1W、T2W和STIR序列的病灶检出评分为 1.95± 0 .3 2、2 .0 3± 0 .2 8和 2 .5 0± 0 .64;病灶对比评分为 2 .10± 0 .67、2 .4 5± 0 .64和 3 .63± 0 .4 9;病变边缘和范围评分为 1.88± 0 .76、2 .2 8± 0 .72 ;3 .73± 0 .4 5 ;STIR与SE序列T1W、T2W比较的t检验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或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国产低场强磁共振脂肪抑制技术在骨骼肌肉系统检查中 ,对病灶检出、病灶与正常组织间的对比以及病灶边缘和范围的描述上 ,STIR较常规SE序列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磁共振 脂肪抑制技术 肌肉骨骼系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MSCT和超声影像诊断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玉祥 蓝博文 +4 位作者 林一钦 李景雷 饶红萍 陈海江 李丽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25-629,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和超声心动图(USG)在诊断成人单纯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病变的218例成人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同时接受64层螺旋CT、USG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为...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和超声心动图(USG)在诊断成人单纯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病变的218例成人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同时接受64层螺旋CT、USG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为金标准,比较MSCT和USG诊断CPF的效能。结果:218例患者CAG发现冠状动脉异常血管网21例,诊断为CPF患者19例,未发现明确瘘口2例;MSCT诊断为CPF患者20例,诊断为冠状动脉分支畸形患者1例;CPF的MSCT影像征象包括:纡曲扩张血管网匍匐于肺动脉壁,瘘口表现为开窗征、射血征、烟雾征、飘带征、等密度征。以CAG为金标准,MSCT诊断成人CPF的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6%、94.7%、99.0%、90.0%、99.5%。USG诊断为CPF患者5例,漏诊14例,敏感度为26.3%,漏诊率为73.7%。所有患者未发现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结论:USG诊断成人CPF的漏诊率高,而MSCT重组技术对成人CPF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对诊疗有较大指导意义,可作为诊断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动脉动脉瘘 超声检查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表现 被引量:6
6
作者 肖俊强 卢光明 +2 位作者 李苏建 黄尧生 邓小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52-1554,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典型和不典型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术前MRI资料,分析其发生部位、信号特征、强化方式、瘤周水肿、室管膜播散以及胼胝体累及情况。结果26例中7例为单发,19例为多发;...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典型和不典型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术前MRI资料,分析其发生部位、信号特征、强化方式、瘤周水肿、室管膜播散以及胼胝体累及情况。结果26例中7例为单发,19例为多发;其中基底节区、脑室旁白质、胼胝体区16例,半球凸面白质区7例,二者中同时伴室管膜下结节者13例;仅发生于脑室内者3例。累及胼胝体时,均可见典型"蝶翼征"。常规平扫实性部分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ADC值降低明显。增强扫描24例实性部分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2例表现为边缘环状中度强化。脑室内病灶或室管膜下播散结节,均未见坏死区,增强均呈明显均匀强化。瘤周水肿因部位而异,基底节区、脑室旁白质、胼胝体区病灶水肿多呈轻度到中度,大部分以轻度为主;大脑半球凸面病灶水肿多较明显,呈中度到重度。结论绝大多数PCNSL表现较典型,MRI检查有助于提高正确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破裂出血早期肝动脉栓塞治疗的价值 被引量:11
7
作者 程传虎 王革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动脉栓塞(TAE)抢救肝细胞性肝癌(HCC)自发性破裂出血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5例HCC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肝动脉插管,联合应用明胶海绵、碘油或加弹簧钢圈作出血动脉的栓塞治疗。结果15例行TAE后出血均得到完全控制。除... 目的评价经导管动脉栓塞(TAE)抢救肝细胞性肝癌(HCC)自发性破裂出血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5例HCC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肝动脉插管,联合应用明胶海绵、碘油或加弹簧钢圈作出血动脉的栓塞治疗。结果15例行TAE后出血均得到完全控制。除1例术后第3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外,其余14例均存活3月以上,半年生存率达86.7%(13/15),一年生存率为66.7%(10/15)。结论急诊TAE治疗HCC自发性破裂出血疗效好,对不能手术完全切除的肝癌患者,疗效优于其他外科止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破裂出血 栓塞 肝动脉栓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可控性简易钡气灌肠器对结肠病变的诊治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方先来 蓝博文 +1 位作者 司徒鹏 徐彤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327-328,共2页
关键词 灌肠 诊断 结肠疾病 钡气灌肠管 PCSE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山病颈椎MRI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翟少智 代海洋 +3 位作者 刘国荣 肖叶玉 洪璧楷 吴仁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3年第4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平山病患者自然位和过屈位时颈椎MRI影像学表现及过屈位脊膜后间隙大小对平山病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9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行自然位和过屈位MR扫描,观察其影像学表现,测量过屈位平山病和对照组脊膜后间隙... 目的探讨平山病患者自然位和过屈位时颈椎MRI影像学表现及过屈位脊膜后间隙大小对平山病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9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行自然位和过屈位MR扫描,观察其影像学表现,测量过屈位平山病和对照组脊膜后间隙大小。结果自然位平山病患者颈椎曲度异常,低位脊髓出现萎缩、扁平。过屈位时颈髓前移、变扁,脊膜后间隙出现异常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平山病和对照组过屈位脊膜后间隙分别为(6.8±0.5 mm)和(4.2±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山病患者过屈位颈椎脊膜后间隙增宽并见异常信号,结合自然位和过屈位MRI影像学特点可协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 磁共振成像 颈椎 过屈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磁共振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洪璧楷 代海洋 +1 位作者 林枫枫 吴仁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4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目的评价MRI检查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GE 1.5 T MR扫描仪对23例疑诊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进行眼眶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并取得病理诊断。结果 23例患者中共18例经病理诊断证实为脉络膜黑色素瘤... 目的评价MRI检查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GE 1.5 T MR扫描仪对23例疑诊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进行眼眶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并取得病理诊断。结果 23例患者中共18例经病理诊断证实为脉络膜黑色素瘤,其中16例瘤体T1WI显示稍高或高信号,2例为不均匀混杂信号,T2WI均显示为低信号,T2抑脂序列均为低信号。MRI检查对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和65.2%。结论脉络膜黑色素瘤具有MRI有特征性信号表现,MRI检查对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癌X线诊断分析初步探讨
11
作者 黄蔚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4年第3期282-283,共2页
贲门癌X线诊断分析初步探讨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放射科黄蔚才胃底贲门及食管下端的位置均较高,在助弓下又是贲门癌的好发部位,往往对肿块性的病变不易扪到,且该处粘膜变化较为复杂,对病变的显示有有一定的困难,为此,首先要... 贲门癌X线诊断分析初步探讨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放射科黄蔚才胃底贲门及食管下端的位置均较高,在助弓下又是贲门癌的好发部位,往往对肿块性的病变不易扪到,且该处粘膜变化较为复杂,对病变的显示有有一定的困难,为此,首先要了解和熟悉该处的正常解剖及正常的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肿瘤 X线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