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静脉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胸腔镜交感神经切断术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金东 韦锦锋 +4 位作者 郁丽娜 王庆 王志鹏 郭远波 王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61-964,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静脉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患者80例,男38例,女42例,年龄16~28岁,ASA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静脉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患者80例,男38例,女42例,年龄16~28岁,ASA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在行胸椎旁阻滞前15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μg/kg(4μg/ml),10min内泵完,并以0.3~0.5μg·kg^(-1)·h^(-1)持续泵至术毕;对照组以同样方式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患者入室(T_0)、胸椎旁阻滞穿刺后(T_1)、切皮(T_2)、交感神经切断(T_3)、手术结束(T_4)时的HR、RR、MAP、SpO2和警觉/镇静评分(OAA/S),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_1~T_4时研究组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T2、T3时研究组RR明显增快(P<0.05)。T_1~T_3时研究组OA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恶心呕吐分别1例和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静脉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节切断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阻滞 右美托咪定 非气管内插管 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出生体重患儿开胸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鲁超 韦锦锋 +2 位作者 陈寄梅 庄建 王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9-532,共4页
目的分析低出生体重患儿开胸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6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行开胸心脏手术的低出生体重(≤2.5 kg)患儿121例,男80例,女41例,手术日龄3~84 d,出生体重1.05~2.50 kg,手术日体重1.13~2.70 kg,A... 目的分析低出生体重患儿开胸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6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行开胸心脏手术的低出生体重(≤2.5 kg)患儿121例,男80例,女41例,手术日龄3~84 d,出生体重1.05~2.50 kg,手术日体重1.13~2.70 kg,ASA Ⅲ或Ⅳ级。根据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分为两组:机械通气>7 d的延长组(PMV组,n=40)和≤7 d的非延长组(N-PMV组,n=81)。收集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和术前、术中和术后资料,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和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影响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果与N-PMV组比较,PMV组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前机械通气、术后延迟关胸、再次气管插管、非计划再次手术明显增多(P<0.05),术后24 h乳酸浓度最大值明显升高(P<0.05),术后贫血、术后败血症明显增多(P<0.05)。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败血症(OR=26.511,95%CI 1.326~530.217,P=0.032)和术后延迟关胸(OR=6.573,95%CI 1.293~33.401,P=0.023)是低出生体重患儿开胸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出生体重患儿开胸心脏术后造成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原因较多,术后败血症和延迟关胸是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先天性心脏病 危险因素 低出生体重 心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