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垂向层化对海洋生物生产和碳沉降影响的模型研究
1
作者 张黄琛 谭烨辉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受到太阳辐射和淡水输入等影响,海洋的次表层和表层将形成温度跃层和盐度跃层。温度和盐度跃层的存在将使得海洋在不同深度上形成明显的层化现象,阻碍上下层水体间的物质交换。为了研究这种不同深度上的层化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垂向结构... 受到太阳辐射和淡水输入等影响,海洋的次表层和表层将形成温度跃层和盐度跃层。温度和盐度跃层的存在将使得海洋在不同深度上形成明显的层化现象,阻碍上下层水体间的物质交换。为了研究这种不同深度上的层化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垂向结构的影响,使用了一个简化的一维营养盐-浮游植物-碎屑的模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表层还是次表层的层化,都会显著地抑制层化区域以下水层营养盐的向上输运,导致层化区以上水层内营养盐浓度的降低。同时,层化区域以上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降低,次表层浮游植物生物量最大值层(DCM层)变薄,导致真光层内生物生产力降低;而真光层向深海的碳输出通量也同时降低。层化区域越厚、层化越强,真光层内生物生产越受抑制,碳输出通量越低。相比于表层层化,次表层层化的存在则进一步导致DCM层深度加深,并显著降低DCM层的浓度,使得次表层层化造成的真光层内生物生产力和向深海碳沉降降低得更多。研究证明了在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海洋增温和冰川融化、极端降雨事件增多造成局部海域表层盐度降低的背景下,海洋垂向层化的增强将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层化 DCM层 生物生产力 碳沉降通量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广东省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彤 凌娟 +7 位作者 岳维忠 王友绍 程皓 孙红岩 黄小芳 梁童茵 周卫国 董俊德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8,共11页
发挥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的解决方案之一。广东省蓝碳资源丰富,厘清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以中国知网(Chinese National ... 发挥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的解决方案之一。广东省蓝碳资源丰富,厘清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以中国知网(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总库的文献为主要数据来源,应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20年发表的94篇关于广东省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相关的中英文文献从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方向。基于对文章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可视化分析的结果,显示广东省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起步阶段(2003—2011年)、缓慢发展阶段(2012—2016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17—2023年)。关键词共现图谱和聚类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储量、红树林、海洋碳汇、海草床、生物量等方面,未来的研究热点将仍然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导向,建议未来要加强广东省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的监测和核算方法研究及典型蓝碳生态系统增汇技术的研发,构建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的负碳技术体系,实现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增效,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碳 广东省 文献计量分析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新村港和黎安港海草床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比较
3
作者 何晨 王佳宁 +6 位作者 周林滨 柯志新 刘炜炜 刘甲星 王军星 谭烨辉 陈志云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8,共13页
基于2015—2016海南新村港和2017—2018年黎安港两地海草床四季大型底栖生物生态调查数据,对其群落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共记录两个区域海草床大型底栖生物96种,其中新村港和黎安港各50种和62种,环节动物是两地海草床的主要类群;... 基于2015—2016海南新村港和2017—2018年黎安港两地海草床四季大型底栖生物生态调查数据,对其群落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共记录两个区域海草床大型底栖生物96种,其中新村港和黎安港各50种和62种,环节动物是两地海草床的主要类群;厚鳃蚕(Dasybranchuscaducus)是其共有的优势种;除秋季外,新村港的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均高于黎安港;除夏季外,黎安港的生物量皆高于新村港;(2)黎安港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均高于新村港;黎安港的丰度/生物量曲线W值远大于新村港,后者海草床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比前者受到干扰更小;(3)基于群落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聚类结果都显示,约15%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将两地群落分为两组,两地海草床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差别较大。结合上述研究和历史研究结果,两地群落差异可能是由两地的水文特征差异和渔业养殖带来的污染差异引起的。与历史数据对比显示,两地海草床保护区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已有所恢复,持续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是有效且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近海蕾螺属Gemmula一新记录种(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塔螺科)
4
作者 王佳宁 何晨 +1 位作者 陈志云 谭烨辉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5-169,共5页
整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史馆藏的塔螺科Turridae标本时,鉴定出属于蕾螺属Gemmula一新记录种,玫瑰蕾螺Gemmula rosario Shikama&Hayashi, 1977,标本产自广东汕尾近海。本文对该新记录种的贝壳形态、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 整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史馆藏的塔螺科Turridae标本时,鉴定出属于蕾螺属Gemmula一新记录种,玫瑰蕾螺Gemmula rosario Shikama&Hayashi, 1977,标本产自广东汕尾近海。本文对该新记录种的贝壳形态、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等进行了描记,并与其近似种进行了比较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动物门 塔螺科 蕾螺属 新记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终生浮游软体动物的分类及多样性研究进展
5
作者 梁竣策 李开枝 谭烨辉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82,共15页
海洋浮游软体动物是各种终生营浮游生活的腹足纲动物概称,以翼足类(Pteropoda)和异足类(Heteropoda)种类居多,广泛分布于各大洋,以上层水体为主,在海洋食物网、碳循环及环境变化指示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浮游软体动物因部分种类... 海洋浮游软体动物是各种终生营浮游生活的腹足纲动物概称,以翼足类(Pteropoda)和异足类(Heteropoda)种类居多,广泛分布于各大洋,以上层水体为主,在海洋食物网、碳循环及环境变化指示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浮游软体动物因部分种类形态差异小,标本不易完整保存和鉴定参考资料混乱等问题,其分类学和多样性的研究未受到充分重视。本文概述了翼足类和异足类的分类学发展进程,归纳了不同海域浮游软体动物的种类分布特征,总结了浮游软体动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中国海洋浮游软体动物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引起国内学者对海洋浮游软体动物的关注和提升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软体动物 翼足类 异足类 分类学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牡蛎二倍体及三倍体幼虫生物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秦艳平 张跃环 +4 位作者 莫日馆 李军 肖述 马海涛 喻子牛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3-128,共6页
为了评估香港牡蛎二倍体及三倍体幼虫生物学特征,于2013~2015年,在湛江和北海两地比较了二倍体及三倍体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差异,计算了三倍体优势率,评估了倍性与环境效应互作对其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倍体D形幼虫显著大于二... 为了评估香港牡蛎二倍体及三倍体幼虫生物学特征,于2013~2015年,在湛江和北海两地比较了二倍体及三倍体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差异,计算了三倍体优势率,评估了倍性与环境效应互作对其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倍体D形幼虫显著大于二倍体幼虫,之后,伴随着个体增长,生长优势逐渐增大,15日龄时的三倍体优势率为8.9%~9.1%。三倍体幼虫存活力与二倍体相当,未出现大量致死现象。三倍体变态规格显著大于二倍体,其优势率为5.1%~5.3%;三倍体变态时间显著低于二倍体,但其变态率与二倍体相当,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过双因子分析模型的方差分析检测,发现倍性和环境效应都会对香港牡蛎幼虫生长产生显著影响(p<0.001),环境是影响幼虫存活率及变态的主要因子(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三倍体 幼虫生物学 P×E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在海洋动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军 喻子牛 《南方水产》 2010年第3期74-80,共7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是基因组水平上单个核苷酸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是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之后的第三代分子标记。最初SNPs主要应用在人类重要疾病的关联性研究中,随着检测技...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是基因组水平上单个核苷酸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是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之后的第三代分子标记。最初SNPs主要应用在人类重要疾病的关联性研究中,随着检测技术不断提高以及各种生物SNP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其逐渐被应用于遗传图谱的构建、群体遗传学、亲缘关系、关联分析和基因功能分析等方面。文章主要介绍了SNPs的发生、特点及常用检测方法,综述了SNPs在海洋生物遗传学中的研究进展,以期将SNPs更好地应用到海洋经济动物遗传育种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分子标记 海洋生物 遗传研究与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恢复重构与保护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黄良民 林强 +3 位作者 谭烨辉 黄小平 周林滨 黄晖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是指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由独特生境与生物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海区;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效率高,生态功能独特,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生产力,历来是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与保护... 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是指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由独特生境与生物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海区;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效率高,生态功能独特,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生产力,历来是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重点对象。然而,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压力影响,这些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日益凸显。如何恢复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它们的可持续发展并造福人类,引起了学界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阐述了世界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退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我国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分布现状和生物多样性特点,并以珊瑚礁生态系统为重点,探讨了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以及目前我国开展修复和保护的有关行动措施。根据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恢复重构与保护的对策建议:1)建议国家组建南海特色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智能监测监控系统、专项数据库和专家智库;2)设立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示范区,组织多学科领域专家联合开展研究—试验—示范—评估—推广—监控;3)健全政策法规,加强执法管理,重视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社会自觉行动。这些将为加强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维护其可持续发展和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的30×30目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生态系统 分布格局 生态系统 退化 恢复与保护 珊瑚礁 红树林 海草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礁生态学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2
9
作者 黄晖 俞晓磊 +1 位作者 黄林韬 江雷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共10页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手段,归纳了当前国际和国内珊瑚礁生态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国际上关注的主要方面包括全球变化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共...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手段,归纳了当前国际和国内珊瑚礁生态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国际上关注的主要方面包括全球变化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共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持、珊瑚礁生物系统发育与进化、珊瑚礁生物多样性及其物种分布格局、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等;国内关注的主要方面包括全球变化与珊瑚礁生态系统、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珊瑚–虫黄藻共生体、珊瑚共生关系多样性、人类活动与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礁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格局等。珊瑚礁生态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珊瑚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共生机制、边缘珊瑚礁以及珊瑚礁保护与修复。未来我国珊瑚礁生态学研究需提升全球视野,加强国内与国际合作,深入机制挖掘,完善系统研究,增强珊瑚礁保护与修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生态学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和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南澳岛东部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0
作者 任玉正 柯志新 +1 位作者 谭烨辉 李开枝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5-76,共12页
广东省南澳海域是粤东重要的海产养殖基地,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对评估其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2014年9月(秋季)、12月(冬季)、2015年4月(春季)和2016年7月(夏季)在南澳岛东部海域的浮游动物调查,分析该海域浮... 广东省南澳海域是粤东重要的海产养殖基地,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对评估其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2014年9月(秋季)、12月(冬季)、2015年4月(春季)和2016年7月(夏季)在南澳岛东部海域的浮游动物调查,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探讨环境因素对其时空分布的影响。共鉴定浮游动物206种(包括浮游幼虫),桡足类种数最多,达94种;远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种数高于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明显,夏、秋季高于冬、春季;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趋势较一致,夏季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近岸,秋季由近岸向远岸海域递增。浮游动物不同类群和优势种的丰度也存在季节变化,桡足类是调查期间丰度较高的类群,秋季水母类和海樽类丰度明显增加;优势种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maimai)和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aculeata)在夏季丰度高,小齿海樽(Doliolumdenticulatum)在秋季占绝对优势。温度、盐度和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南澳岛东部海域浮游动物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说明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受海流、水团和养殖活动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空间分布 南澳岛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浮游介形类的多样性和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廖彤晨 尹健强 +1 位作者 李开枝 谭烨辉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6期190-198,共9页
海洋浮游介形类(ostracods)是一类分布较广的小型甲壳动物,大多数是典型的有机碎屑摄食者,本身又是中深层鱼类的饵料,在海洋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海洋浮游介形类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大约还有200—400种的海洋浮游介形类未被发现... 海洋浮游介形类(ostracods)是一类分布较广的小型甲壳动物,大多数是典型的有机碎屑摄食者,本身又是中深层鱼类的饵料,在海洋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海洋浮游介形类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大约还有200—400种的海洋浮游介形类未被发现,尤其是栖息于深海的种类。今后介形类分类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是深海种类的发现。我国介形类研究起步晚,积累少,应加强我国不同海域深海介形类及其与环境关系的深入研究。文章综述了海洋浮游介形类的多样性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概述了海腺萤科分类的发展,比较分析了不同海域介形类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征,总结了浮游介形类的生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概括了我国海洋浮游介形类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深海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动物地理学 生态学 海腺萤科 介形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糙刺参饵料Amphora sp.的营养价值分析及其生物学特点的初步观察
12
作者 周一春 彭鹏飞 +4 位作者 胡超群 钟鸣 陈言峰 赵哲 夏建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64,共6页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分析糙刺参饵料双眉藻的生物学特点(包括形态、大小和附着能力),并检测其营养成分,结合该藻的生长速率和生长特性,综合探讨其做为热带海参饵料的价值,进一步为热带海参人工配合饲料提供理论参考。试...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分析糙刺参饵料双眉藻的生物学特点(包括形态、大小和附着能力),并检测其营养成分,结合该藻的生长速率和生长特性,综合探讨其做为热带海参饵料的价值,进一步为热带海参人工配合饲料提供理论参考。试验结果表明,Amphora sp.细胞长为16—20μm,宽为9—14μm,附着能力较强,比生长速率(SGR)为0.42d 1,生长较快,经养殖实践得知该藻为糙刺参幼体阶段喜食的饵料微藻。营养学分析表明,Amphora sp.细胞中含碳水化合物30.80%,灰分27.70%,蛋白质26.33%,脂肪6.40%。Amphora sp.的必需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分别为44.96%和54.471%,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26.661%,二十碳五烯酸(EPA)和花生四烯酸(AA)分别占5.622%和3.267%,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达2.112%。综合分析可得出:Amphora sp.细胞大小适中、附着能力强、活动能力弱、繁殖速度较快、营养成分含量较高且比例较合理等特点,是糙刺参幼参较佳的底栖硅藻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HORA SP 形态 营养成分 饵料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典型岸礁礁石表生藻席群体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13
作者 胡思敏 周天成 +4 位作者 张琛 贾男 刘胜 李涛 黄晖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5,共11页
礁石表生藻席(epilithic algal matrix,EAM)是珊瑚礁区普遍存在的底质类型,在初级生产、营养供应、沉积物富集及珊瑚礁底质演变等关键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功能。为了解礁石表生藻席的群体特征与分布规律,于2022年1月、4月、7月、10月在... 礁石表生藻席(epilithic algal matrix,EAM)是珊瑚礁区普遍存在的底质类型,在初级生产、营养供应、沉积物富集及珊瑚礁底质演变等关键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功能。为了解礁石表生藻席的群体特征与分布规律,于2022年1月、4月、7月、10月在三亚典型岸礁区设置了调查断面(1m、3m、6m),通过水肺潜水方法调查了礁石表生藻席的分布范围及对不同基底的选择性,同时采集了不同底质类型(分枝状、团块状、坪状珊瑚礁石)中珊瑚碎片上的藻席样品,分析了藻席的群体特征及其时空分布差异。结果显示,礁石表生藻席分布具有显著空间差异但无明显的季节差异,覆盖率在1m和6m水深处较高,平均为66.96%,与活珊瑚覆盖率呈现负相关的关系。礁石表生藻席偏爱孔隙度高的硬质基底表面,在坪状珊瑚礁石上具有最高的覆盖度(~98%),但团块状珊瑚礁石上的藻席具有最高的藻体高度[(11.16±0.68)mm]、密度[(118.51±33.64)g·m^(-3)]和有机质含量[(102.49±32.94)g C·m^(-2)],可能与团块状珊瑚礁石具有较高的表面孔隙度有关。藻席的表观特征与生物量均有水深和季节的差异,3m水深处最高,1m最低,在时间上则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说明温度和光照是影响藻席特征变动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三亚鹿回头近岸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礁石表生藻席均为>5mm的多沉积物型藻席(long sediment-laden algal turfs,LSATs),这种类型的藻席不利于珊瑚幼体附着和植食性鱼类摄食。藻席表观特征与有机质含量有明显的底质和时空差异,藻席中丰富的有机质可为众多底栖小型无脊椎动物提供食物,可能在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石表生藻席 覆盖率 表观特征 时空差异 三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域双锥芋螺属Conasprella(Gastropoda,Conidae)近似种的比较研究
14
作者 何晨 王佳宁 +1 位作者 陈志云 谭烨辉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164,共20页
本研究比较了双锥芋螺属Conasprella的欧氏芋螺Conasprella orbignyi(Audouin,1831)与其近似种龙王芋螺Conasprella ichinoseana(Kuroda,1956)、昏芋螺Conasprella comatose(Pilsbry,1904)、郝伍德芋螺Conasprella hopwoodi(Tomlin,1936... 本研究比较了双锥芋螺属Conasprella的欧氏芋螺Conasprella orbignyi(Audouin,1831)与其近似种龙王芋螺Conasprella ichinoseana(Kuroda,1956)、昏芋螺Conasprella comatose(Pilsbry,1904)、郝伍德芋螺Conasprella hopwoodi(Tomlin,1936)、柳斑芋螺Conasprella longurionis(Kiener,1847)和南方芋螺Conus australis Holten,1802之间的形态差异,报道了郝伍德芋螺和柳斑芋螺在国内的新分布地点。通过几何形态学对这些易混淆种进行分析,对欧氏芋螺、柳斑芋螺、郝伍德芋螺和南方芋螺外轮廓的几何形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揭示了这4种芋螺在外轮廓上的差异;典型变量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显示,外轮廓的几何形态对欧氏芋螺和南方芋螺有良好的判别效果,对南方芋螺和欧氏芋螺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100.00%和92.86%。对柳斑芋螺和郝伍德芋螺的体螺层螺肋几何形态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前者螺旋部更高、体螺层更宽、基部距离更短、体螺层各个螺肋之间距离更宽,而后者螺旋部低、体螺层更窄、基部距离更长、体螺层上各个螺肋之间距离更窄;典型变量分析的进一步结果显示体螺层的地标点对极易混淆的柳斑芋螺和郝伍德芋螺具有良好的判别效果,正确率分别是87.50%和88.89%。对柳斑芋螺和郝伍德芋螺的螺旋部几何形态进行主成分分析,二者未明显分离;典型变量分析的进一步结果显示对二者判别与基于体螺层螺肋几何形态的判别结果一致。对柳斑芋螺和郝伍德芋螺的壳口几何形态进行主成分分析,二者未明显分离;典型变量分析的进一步结果显示对二者判别正确率分别是62.50%和77.78%,壳口并不是区分鉴定柳斑芋螺和郝伍德芋螺这一对易混淆种的有效依据。本研究为芋螺近似种和易混淆种的区分提供了新的鉴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学 腹足纲 芋螺科 双锥芋螺属 几何形态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夏季和冬季超微型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及环境调控 被引量:4
15
作者 姜歆 柯志新 +3 位作者 向晨晖 李佳俊 谭烨辉 黄良民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2期1-10,共10页
通过流式细胞法,于2015年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对大亚湾超微型浮游生物(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的时空变化及环境调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夏季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的丰度分别为(44.56±46.26)×... 通过流式细胞法,于2015年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对大亚湾超微型浮游生物(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的时空变化及环境调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夏季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的丰度分别为(44.56±46.26)×10~3 cells·m L^(–1)、(3.00±4.50)×10~3 cells·m L^(–1)和(12.31±7.54)×10~5 cells·m L^(–1),冬季的丰度分别为(12.48±3.96)×10~3 cells·m L^(–1)、(0.78±0.71)×10~3 cells·m L^(–1)和(3.83±1.39)×10~5 cells·m L^(–1)。超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呈现为夏季高于冬季,受到温度、溶解无机氮组成和透明度的影响。夏季表层丰度明显高于底层,但冬季表底层无明显差异。在水平分布上,夏季湾内高营养盐基本对应高丰度,但石化区附近(S3站)营养盐高丰度却较低,范和港(S1站)低营养盐丰度却较高;湾口和湾外区主要受到外海水的影响,超微型浮游生物的3个类群丰度均较低。在沿岸流、海水垂直混合、外源营养盐输入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下,冬季湾中部和大鹏澳附近的聚球藻丰度较高,超微型真核藻类在湾口和范和港丰度较高,异养细菌在湾内和湾西部丰度较高。两个季节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型浮游生物 聚球藻 超微型真核藻类 异养细菌 大亚湾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澳岛周边海域表层海水营养盐分布及富营养化特征
16
作者 黄皓晨 柯志新 +1 位作者 周志希 周伟华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7,共12页
文章利用2022年在汕头南澳岛周边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表层水体中营养盐、叶绿素a和化学需氧量等重要水质参数的分布特征以及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南澳岛周边海域营养盐浓度总体呈西北向东南递减,冬季营养盐浓度显著... 文章利用2022年在汕头南澳岛周边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表层水体中营养盐、叶绿素a和化学需氧量等重要水质参数的分布特征以及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南澳岛周边海域营养盐浓度总体呈西北向东南递减,冬季营养盐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夏季,南澳岛周边海域呈现高叶绿素低营养盐的特征,可能是该季节浮游植物对营养盐较强的生物吸收作用所导致;南澳岛青澳湾附近海域的营养盐出现高值,可能源于附近海水浴场的生活污水排放。而在其他季节,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的最高值均出现在榕江口附近,说明陆源径流的排放是造成高DIN浓度的主要因素;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的最高值主要出现在柘林湾的网箱养殖区,说明网箱养殖是造成DIP高值的主要因素。尽管秋季在外海站位出现相对氮限制,但整体来看,该海域营养盐结构基本平衡,未出现营养盐绝对限制的情况。用富营养化指数(eutrophication index,EI)、营养质量指数(nutrient quality index,NQI)和营养状态指数(trophic index,TRIX)对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评估显示,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区域在夏季出现在青澳湾附近,其他季节则出现在柘林湾湾口和榕江河口附近,需要重视夏季旅游热点区域生活污水对近岸海水的影响。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指数与DIN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显著负相关,反映陆源径流是该海域富营养化主要诱因。EI严重低估了夏季低营养盐高叶绿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TRIX指数有效指示了水体富营养化的时空差异,更适合此类“低营养盐高叶绿素”的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澳岛 水质评估 营养盐 富营养化 营养状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固氮微生物及其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俊德 黄小芳 +3 位作者 龙爱民 王友绍 凌娟 杨清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
微生物固氮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其产生的新氮源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氮素营养供给和初级生产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聚焦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综述了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固氮速率及其测... 微生物固氮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其产生的新氮源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氮素营养供给和初级生产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聚焦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综述了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固氮速率及其测定方法,探讨了固氮微生物在红树林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及其对红树林生境的指示作用,阐述了固氮微生物在耦合红树林碳、氮、硫元素循环的重要角色,并展望了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研究前景和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微生物固氮 固氮速率 生态修复 环境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HT对马氏珠母贝卵体外促熟的影响及5-HT受体的细胞学定位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琦 何毛贤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9-94,101,共7页
研究了5-羟色胺(5-HT)对马氏珠母贝解剖获得卵母细胞的促熟作用及5-HT受体(5-HTpf)在其性腺中的分布情况。通过体外浸泡的方法处理马氏珠母贝卵母细胞使其成熟,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5-HT可显著促使马氏珠母贝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并使已经... 研究了5-羟色胺(5-HT)对马氏珠母贝解剖获得卵母细胞的促熟作用及5-HT受体(5-HTpf)在其性腺中的分布情况。通过体外浸泡的方法处理马氏珠母贝卵母细胞使其成熟,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5-HT可显著促使马氏珠母贝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并使已经发生生发泡破裂的卵母细胞进一步成熟,同时可诱导5-HT受体基因的表达。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对5-HT受体在马氏珠母贝性腺中的分布的研究结果揭示,卵巢中次级卵母细胞和卵细胞均存在5-HT受体,有阳性信号出现;精巢中仅滤泡壁及精母细胞中有少量表达。以上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的卵母细胞不仅能产生5-HT并且可表达5-HT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5-HT 5-HTpf 卵体外成熟 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海洋拮抗菌D-2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初探 被引量:3
19
作者 韦露 陈偿 +1 位作者 龙云映 蔡奕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3-469,共7页
从西沙海域水样中分离了72株细菌,以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13150为病原指示菌,筛选到1株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海洋细菌,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rDNA测序鉴定为居幼虫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vermicola),编号为D-2,... 从西沙海域水样中分离了72株细菌,以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13150为病原指示菌,筛选到1株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海洋细菌,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rDNA测序鉴定为居幼虫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vermicola),编号为D-2,此菌在NCBI的登录号为KJ660957。同时,通过卤虫浸泡实验和药敏试验检测该菌的安全性,并初步优化其发酵条件。结果表明,D-2对杀鲑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哈氏弧菌等有拮抗作用;其对卤虫的72h半致死浓度(LC50)为108CFU/mL,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对卤虫的72hLC50为105CFU/mL;此外,药敏试验说明该菌只对20种常规抗生素中的卡那霉素、诺氟沙星2种产生抗性,其余的18种抗生素表现敏感性;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温度25℃-37℃,pH7.0,盐度4%。该菌作为一种新的益生菌,有望应用于海水养殖病害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菌 居幼虫普罗威登斯菌 分离鉴定 发酵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分粒级叶绿素a和超微型光合生物的周日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姜歆 黄良民 +3 位作者 谭烨辉 李佳俊 柯志新 赵春宇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9-699,共11页
分别于2014年春、秋和2015年夏3个季节对南海东北部A站位(118°E,21.5°N)分粒级叶绿素a浓度和超微型光合生物(原绿球藻、聚球藻和超微型真核藻类)细胞丰度的昼夜变化进行了24 h时间序列连续观测和分析。通过萃取荧光法分析叶绿... 分别于2014年春、秋和2015年夏3个季节对南海东北部A站位(118°E,21.5°N)分粒级叶绿素a浓度和超微型光合生物(原绿球藻、聚球藻和超微型真核藻类)细胞丰度的昼夜变化进行了24 h时间序列连续观测和分析。通过萃取荧光法分析叶绿素a浓度,发现叶绿素a浓度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春季正午最高,秋季和夏季基本变化趋势为白天升高,夜晚降低;而因夏季中午的光抑制作用,叶绿素a的浓度相对较低。超微型光合生物(0.2~3μm)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最高(>71.49%),小型浮游植物(>20μm)贡献率最低(<10.41%)。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到3个超微型光合生物类群;其中,原绿球藻为优势类群,最大细胞丰度达1.05×10~5cells/m L,其次是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的细胞丰度最低,但由于其单位细胞内的叶绿素a含量高,所以可能对叶绿素a的贡献最大。聚球藻丰度基本上白天下降,傍晚到午夜上升;秋季和夏季,超微型真核藻类的丰度白天高,夜晚低,而春季则相反;原绿球藻在秋季和春季的昼夜变化规律和超微型真核藻类相似。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光照是调控叶绿素a浓度和超微型光合生物丰度昼夜变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季节变化上,原绿球藻的细胞丰度季节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聚球藻的季节变化为秋>夏>春,超微型真核藻类的季节变化规律和聚球藻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粒级叶绿素a 超微型光合生物 昼夜变化 季节变化 南海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