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湿地维管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袁晓初 张弯弯 +3 位作者 王发国 王永淇 郭亚男 徐蕾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1-220,共10页
在对广东省湿地植被全面踏查的基础上,分析湿地植物资源现状并提出保护和利用对策。结果显示,广东省湿地维管植物共有96科240属352种,大部分为被子植物,其中含属数和种数较多的科有菊科、禾本科,含种数较多的属有莎草属Cyperus、蓼属Pol... 在对广东省湿地植被全面踏查的基础上,分析湿地植物资源现状并提出保护和利用对策。结果显示,广东省湿地维管植物共有96科240属352种,大部分为被子植物,其中含属数和种数较多的科有菊科、禾本科,含种数较多的属有莎草属Cyperus、蓼属Polygonum、母草属Lindernia、簕竹属Bambusa。出现频率较高的物种主要有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凤眼蓝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ch.、大薸Pistia stratiotes L.、铺地黍Panicum repens L.等。从生活型来看,多年生草本植物占总种数的71.59%,居主要优势;从生态类群来看,湿生植物占总种数的43.47%,居主要优势;从植物来源来看,本地物种占总种数的90.63%,居主要优势。入侵植物有41种,占总种数的11.66%。已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共204种,占总种数的57.6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开垦、采砂、排污等人为活动以及外来物种入侵使湿地环境遭到破坏,植物种类大大减少;用于园林绿化和净化污水的植物种类较少且多为外来种。建议合理开发湿地资源,加强外来物种的监控,多利用本地植物资源进行园林绿化和净化污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资源 保护利用 入侵植物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龙眼洞林场维管束植物的区系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黄玉林 廖宇杰 +5 位作者 洪维 高阿拉萨 李仕裕 徐蕾 叶华谷 王发国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3-542,共10页
为了解广东省龙眼洞林场的植物区系特征,采用线路调查法,对维管束植物的组成、区系成分和濒危等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龙眼洞林场内有维管束植物783种,隶属于151科473属,蕨类植物中的优势科有鳞始蕨科(Lindsaeaceae)、铁线蕨科(Ad... 为了解广东省龙眼洞林场的植物区系特征,采用线路调查法,对维管束植物的组成、区系成分和濒危等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龙眼洞林场内有维管束植物783种,隶属于151科473属,蕨类植物中的优势科有鳞始蕨科(Lindsaeaceae)、铁线蕨科(Adiant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等11科;种子植物中的优势科有旋花科(Convolvulaceae)、防己科(Menispermaceae)、爵床科(Acanthaceae)、葡萄科(Vitaceae)等62科。种的分布区类型相较于属的分布区类型更为广泛,热带、亚热带成分的种数量突出,其优越的地形特点与独特的亚热带湿润气候相互渗透与交织,在林场内部有许多中国特有植物类群。珍稀濒危植物有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等12种,数量较少,其中桫椤处于易危状态。林场内的资源植物丰富,有681种,大致可分为药用植物、食用植物、观赏植物和工业原料植物4大类型,其中,药用植物覆盖到本林场的71.14%,数量最多。建议对林场内的资源植物进行开发利用,并对珍稀濒危植物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龙眼洞林场 维管束植物 区系成分 特有植物 珍稀濒危植物 资源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9种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文婷 周欣欣 +4 位作者 王瑞江 吴坤林 房林 曾宋君 李琳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97,共3页
经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发现广东省野生兰科植物新记录9种,分别为原沼兰〔Malaxis monophyllos(Linn.)Sw.〕、日本对叶兰〔Neottia japonica(Blume)Szlach.〕、黄山舌唇兰〔Platanthera whangshanensis(S.S.Chien)Efimov〕、坚唇兰〔St... 经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发现广东省野生兰科植物新记录9种,分别为原沼兰〔Malaxis monophyllos(Linn.)Sw.〕、日本对叶兰〔Neottia japonica(Blume)Szlach.〕、黄山舌唇兰〔Platanthera whangshanensis(S.S.Chien)Efimov〕、坚唇兰〔Stereochilus dalatensis(Guillaumin)Garay〕、梳帽卷瓣兰〔Bulbophyllum andersonii(Hook.f.)J.J.Smith〕、扁球扁莛兰〔Cestichis elliptica(Wight)M.A.Clem.et D.L.Jones〕、中华叉柱兰(Cheirostylis chinensis Rolfe)、全唇叉柱兰〔Cheirostylis takeoi(Hayata)Schltr.〕和折柱天麻(Gastrodia flexistyla T.C.Hsu et C.M.Kuo),其中原沼兰属(Malaxis Sol.ex Sw.)、鸟巢兰属(Neottia Guett.)和坚唇兰属(Stereochilus Lindl.)为广东省新记录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兰科植物 新记录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猪血木组培苗、实生苗插穗生根的效应
4
作者 刘心怡 曾晶珏 +4 位作者 吴坤林 房林 吴沙沙 翟俊文 曾宋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0-398,共9页
为建立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高效扦插快繁体系,该研究以移栽3 a的猪血木组培苗的1 a生侧芽、2 a生侧枝不同节位及实生苗成年株1 a生侧芽为材料,研究基质种类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浸泡时间对插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插穗生根方式... 为建立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高效扦插快繁体系,该研究以移栽3 a的猪血木组培苗的1 a生侧芽、2 a生侧枝不同节位及实生苗成年株1 a生侧芽为材料,研究基质种类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浸泡时间对插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插穗生根方式为混合生根型,组培幼苗的生根率显著高于成年株,蛭石:珍珠岩体积比为2:1时最适宜生根,经吲哚丁酸(IBA)处理后的插穗生根率远高于萘乙酸(NAA)处理。组培幼苗插穗经1500 mg/L IBA浸泡20 min的生根率和平均根长最高,分别为96.67%和0.97 cm;成年株插穗经过2000 mg/L IBA浸泡10 s的生根率最高,为34.44%,平均生根数为4.22,平均根长为0.53 cm。组培幼苗2 a生侧枝顶端1~3节的生根率最高,为46.67%。采用组培幼苗作为插穗母株,成功率高,可以提高繁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血木 扦插繁殖 组培苗 不定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龙门南昆山红花荷+南岭栲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种间联结性
5
作者 沈悦 钟文超 +4 位作者 夏增强 钟奇锋 李宇惠 邢福武 王发国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71,共10页
以广东省龙门县南昆山南亚热带典型红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 Hook. f.)+南岭栲(Castanopsis fordii Hance)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调查和方差比率法、Fisher精确检验等方法,分析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结果显示:(1)该群落物种... 以广东省龙门县南昆山南亚热带典型红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 Hook. f.)+南岭栲(Castanopsis fordii Hance)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调查和方差比率法、Fisher精确检验等方法,分析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结果显示:(1)该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乔木层的物种分布均匀,灌木层的物种数量多但分布不均,多样性指数低于乔木层;(2)群落总体呈显著正联结,种间形成稳定的搭配关系。乔木层中,存在1对极显著正联结种对,5对显著正联结种对,以及2对显著负联结种对;(3)基于种群聚类、种间联结性及生态习性分析,将14个主要种群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同组树种的生态习性和资源需求相似,多呈正联结,不同组的树种多呈负联结。研究结果为南昆山天然次生林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昆山 种间联结 方差比率法 优势种群 FISHER精确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优势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木本植物的径级结构
6
作者 彭威雄 蒋晓兰 +4 位作者 文昌宇 冯嘉谊 杨志刚 曹洪麟 练琚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1-458,共8页
丛枝菌根(AM)和外生菌根(EcM)成就了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多度,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中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径级结构是种群的重要特征,通过分析存活、死亡、补员个体的径级结构特征,能深入了解种群的生存现状、预测种群的发展方向。因此,AM和Ec... 丛枝菌根(AM)和外生菌根(EcM)成就了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多度,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中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径级结构是种群的重要特征,通过分析存活、死亡、补员个体的径级结构特征,能深入了解种群的生存现状、预测种群的发展方向。因此,AM和EcM植物的径级结构分析对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植物的定向保护有重要意义。为探究AM和EcM植物在群落中优势度和物种多样性差异的原因,该研究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样地为平台,从优势种植物的径级结构角度分析AM和EcM植物在种群特征上的差异。结果表明,AM植物存活个体多为小树,径级分布呈“L”型或倒“J”型;EcM植物存活个体中,中树数量更多,径级分布呈峰型或倒“J”型。AM植物的死亡个体主要是小树个体,EcM植物的死亡个体多为小树和中树个体。EcM补员个体的胸径大于AM植物。AM和EcM植物间在存活个体和补员个体中径级结构的差异可能是这2种植物在群落中优势地位差异的2个重要原因,EcM植物既有较多的小径级储备个体保证种群的更新,也有较多的中径级储备个体保障较强的竞争能力,同时以相对较大径级的个体作为主更新库,更新的个体对资源竞争力较AM植物的强,在资源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在群落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优势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树种 外生菌根树种 种群结构 径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凝集素类受体激酶研究进展
7
作者 熊圭 John Seymour HESLOP-HARRISON 刘青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20,共14页
植物凝集素类受体激酶(lectin receptor-like kinases, LecRLKs),隶属于植物膜蛋白类受体激酶,LecRLKs主要由胞外凝集素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和胞内激酶结构域组成,根据胞外结构域的特异性,分为G型、L型和C型,凝集素类受体激酶参与植物的... 植物凝集素类受体激酶(lectin receptor-like kinases, LecRLKs),隶属于植物膜蛋白类受体激酶,LecRLKs主要由胞外凝集素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和胞内激酶结构域组成,根据胞外结构域的特异性,分为G型、L型和C型,凝集素类受体激酶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环境响应调控。该文总结凝集素类受体激酶的研究历史、结构和分类,阐述植物LecRLKs的发育调控和胁迫响应功能,对功能明确的LecRLKs基因进行归类。提出凝集素类受体激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该家族演化历史研究极其缺乏、信号传导途径及其潜在配体亟待开展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植物凝集素类受体激酶基因家族的定向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 生长发育 生物/非生物胁迫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白云山与越秀山蕨类植物物种组成与区系分析
8
作者 谢伟文 马绵英 +3 位作者 李冰敏 董晨露 谭广文 王发国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752-1758,共7页
为了解白云山与越秀山蕨类植物组成与区系特点,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分析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地共有蕨类植物77种,隶属于22科41属,科的相似度为81.82%,属的相似度为58.54%,种的相似度为49.35%。白云山和越秀山优势科(种数≥5)均为... 为了解白云山与越秀山蕨类植物组成与区系特点,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分析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地共有蕨类植物77种,隶属于22科41属,科的相似度为81.82%,属的相似度为58.54%,种的相似度为49.35%。白云山和越秀山优势科(种数≥5)均为凤尾蕨科和金星蕨科。两地蕨类植物科和属区系均以泛热带分布和世界分布为主,其中,泛热带分布共有11科,占比52.38%,世界分布6科,占比28.57%;泛热带分布共有18属,占比50.00%,世界分布9属,占比25.00%;种的区系以泛热带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为主,泛热带分布38种,占比57.58%,热带亚洲分布15种,占比22.73%。因此,该地区具有显著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山 越秀山 越秀公园 蕨类植物 植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的自然教育 被引量:9
9
作者 任海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分别是开展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重要机构,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可以开展基于保护的科学研究、资源利用和自然教育,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的自然保护也可以促进保护、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工作。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 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分别是开展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重要机构,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可以开展基于保护的科学研究、资源利用和自然教育,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的自然保护也可以促进保护、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工作。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基于整合保护的自然教育,是公益性的体现,也为保护等其他功能的实现提供基础条件。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需要形成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的自然教育的知识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文化和科学探究体系,将植物文化与科学文化、民族文化、时代精神深度融合,探索高端保护和科研资源科普化的自然教育新模式,在自然教育中有效渗透科学教育,促进受众的价值观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整体主义”转变,为履行昆明-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框架以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利用以及自然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 环境教育 整合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土沉香空间遗传结构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盼盼 廖浩斌 +8 位作者 蒋谦才 谭宗健 孙红梅 王瑞江 曹洪麟 黄向旭 赖思茹 梁丹 王峥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5-73,共9页
为了解五桂山的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种群空间遗传结构,利用18个微卫星位点对143株胸高直径大于5 cm的土沉香个体基因型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五桂山土沉香种群的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均为0.534;近交系数为0.000 1,说明五桂山... 为了解五桂山的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种群空间遗传结构,利用18个微卫星位点对143株胸高直径大于5 cm的土沉香个体基因型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五桂山土沉香种群的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均为0.534;近交系数为0.000 1,说明五桂山土沉香遗传多样性并不低,且种群处于随机交配状况。空间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五桂山土沉香缺乏空间遗传结构,不同遗传背景的个体相互混杂,导致相邻个体遗传差异较大。这可能是五桂山土沉香种群发育过程中自疏所致,也可能是这一地区土沉香为人工种植,而非自然发育形成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沉香 微卫星位点 遗传多样性 遗传景观图 空间主成分分析法 空间自相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荷包岛维管束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贠建全 邓双文 陈红锋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8,共9页
在对广东荷包岛植被全面踏查的基础上,结合其植物区系成分及组成特征分析,对该区系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该岛共有维管束植物135科370属541种,其中,蕨类植物22科28属40种,种子植物113科342属501种;野生种子植物共有465种,栽培... 在对广东荷包岛植被全面踏查的基础上,结合其植物区系成分及组成特征分析,对该区系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该岛共有维管束植物135科370属541种,其中,蕨类植物22科28属40种,种子植物113科342属501种;野生种子植物共有465种,栽培植物共有36种。在属级水平上,荷包岛植物区系以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热带性质属占野生植物非世界广布属的87.80%;在种级水平上,中国特有种74种,占非世界总种数的15.91%。泛热带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热带亚洲分布4种分布类型构成了该植物区系的主体。将荷包岛与我国东南沿海其他岛屿(澳门、香港东平洲岛、浙江舟山群岛、上海崇明岛)的植物区系进行比较发现,该岛植物区系表现出更强的热带性质,与澳门植物区系性质最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包岛 区系成分 区系组成特征 分布区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床子植物学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黄韵 罗鸣 +1 位作者 王瑛 李勇青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4-650,共7页
蛇床子是一种传统中药,是伞形科(Apiaceae)植物蛇床(Cnidium monnieri)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有效成分为蛇床子素及其它香豆素类化合物。蛇床子具有抗心律失常、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功效,并且广泛应用于白癜风、银屑病等多种皮肤病的治... 蛇床子是一种传统中药,是伞形科(Apiaceae)植物蛇床(Cnidium monnieri)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有效成分为蛇床子素及其它香豆素类化合物。蛇床子具有抗心律失常、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功效,并且广泛应用于白癜风、银屑病等多种皮肤病的治疗。蛇床适应性强,分布广泛,但不同产地的蛇床子药材品质差异较大,需要仔细鉴别入药。对蛇床的生物学特性、产地特征、栽培研究和鉴别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未来产学研结合的蛇床子植物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床子 生物学特性 化学成分 栽培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龙门南昆山珍稀濒危植物调查及保护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钟奇锋 朱婷 +5 位作者 朱文辉 钟文超 江良为 董运常 陈红锋 王发国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第5期709-715,共7页
为全面了解广东龙门南昆山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分布状况,采用踏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的植物资源进行野外实地调查,鉴定珍稀濒危植物种类,开展资源保护评价。结果表明,南昆山共有珍稀濒危植物58种,隶属于27科37属;其中,石松类和... 为全面了解广东龙门南昆山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分布状况,采用踏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的植物资源进行野外实地调查,鉴定珍稀濒危植物种类,开展资源保护评价。结果表明,南昆山共有珍稀濒危植物58种,隶属于27科37属;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有5科6属9种,裸子植物有3科3属4种,被子植物有19科28属45种。随海拔升高,珍稀濒危植物种类呈先增后减的分布趋势;除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黑桫椤(Gymnosphaera podophylla)和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 fokiensis)等分布范围较大外,多数零星分布且分布范围狭窄。总结南昆山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价值和面临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开展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加强宣传教育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调查 资源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兜兰属植物种类及地理分布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佳瑞 房林 +3 位作者 曾晶珏 李琳 吴坤林 曾宋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72-1584,共13页
兜兰花形独特、花色丰富、花期长,具有极高观赏价值,是兰科植物最具观赏价值的类群之一。由于野生资源盗挖严重和其生存环境的破坏,野生资源不断减少,兜兰现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法对兜兰属植物在世界和中国... 兜兰花形独特、花色丰富、花期长,具有极高观赏价值,是兰科植物最具观赏价值的类群之一。由于野生资源盗挖严重和其生存环境的破坏,野生资源不断减少,兜兰现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法对兜兰属植物在世界和中国的地理分布及生境进行分析,特别关注近年来发表的新种,能为野生兜兰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目前全世界约有109种兜兰属植物,26个变种,中国自2009年《中国植物志》英文版后,在原有27种兜兰属植物的基础上,又发现了7个新种,该时期全世界发现的新种有30个。兜兰属植物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起源于中国西南部和东南亚,随后向东南亚群岛扩散,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爪哇等)和中国(云南、广西等)是兜兰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区。影响兜兰属分布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地貌、土壤、共生微生物、传粉昆虫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兜兰 地理分布 新种类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青云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余小玲 杨新东 +4 位作者 杜晓洁 曾献兴 陈晓熹 王发国 邢福武 《福建林业科技》 2020年第3期96-103,共8页
为全面了解广东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状况,采用样带调查法、样方法和重点调查法对该区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查阅相关资料确定濒危植物的种类。结果表明:青云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珍稀濒危植物71种,隶属27科50属。其中蕨... 为全面了解广东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状况,采用样带调查法、样方法和重点调查法对该区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查阅相关资料确定濒危植物的种类。结果表明:青云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珍稀濒危植物71种,隶属27科50属。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4种,石松类植物1科1属1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21科44属64种。其中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收录的一级保护植物有1种,二级保护植物有12种。保护区内的多数濒危植物分布范围狭窄,除金毛狗蕨(Cibotium barometz)、亮叶雀梅藤(Sageretia lucida)等种类的分布范围较大外,其它种类均呈零星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珍稀濒危植物相应的保育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资源现状 保育对策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光强下8种红树植物幼苗叶片的光响应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一民 李婷 +2 位作者 孙当歌 叶万辉 沈浩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5,共9页
为探讨红树植物光适应的生理生态策略,对6种真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卤蕨(Acrostichum aureu... 为探讨红树植物光适应的生理生态策略,对6种真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卤蕨(Acrostichum aureum)]和2种半红树植物[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黄槿(Hibiscus tiliaceus)]的1 a生幼苗在不同生长光强(自然光强的100%、45%、30%、10%)下的光合光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光强对红树植物光响应特征的影响因物种而异,遮荫显著提高了秋茄和木榄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而对其他红树植物的P_(max)没有显著影响;秋茄在45%光强下具有较高的P_(max),木榄的P_(max)则在45%和30%光强下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随着生长光强的下降,秋茄幼苗叶片的光饱和点显著上升,木榄、老鼠簕和卤蕨的光补偿点呈下降趋势,木榄和卤蕨的表观量子效率升高的同时暗呼吸速率下降。木榄、老鼠簕和卤蕨具有较强的耐荫性,适宜种植在光强较弱的林下;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则适宜作为中上层树种或在郁闭度较低的林下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植物 遮荫 光合作用 光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双扇蕨依存环境的植物群落学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钰琦 李宇惠 +3 位作者 林琳 沈悦 顾钰峰 王发国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4,共11页
深圳双扇蕨(Dipteris shenzhenensis)是仅在深圳分布的极度濒危(CR)植物。对该种占优势群落进行植物群落学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双扇蕨群落共有维管植物49科73属85种,优势种有深圳双扇蕨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谷木叶冬青(Ilex ... 深圳双扇蕨(Dipteris shenzhenensis)是仅在深圳分布的极度濒危(CR)植物。对该种占优势群落进行植物群落学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双扇蕨群落共有维管植物49科73属85种,优势种有深圳双扇蕨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谷木叶冬青(Ilex memecylifolia)、竹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neglecta)、吊钟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 var.oblongifolia)、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植株个体随着树木高度增加而减少,呈现“倒J”型分布,是亚热带地区明显特点;各生活型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态势;对相同地区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T检验,证明不同群落之间多样性水平无显著差异,同属生态演替的稳定阶段;生态位分析揭示了深圳双扇蕨在群落中的生存状态,说明该种并非广布种,对环境要求苛刻且对资源竞争力差,在群落演替中存在灭绝风险;种间联结分析揭示了该物种与其他优势草本的种间关系,找到了可能的互补与竞争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双扇蕨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群落演替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热带珊瑚岛优势木本植物抗风桐和草海桐的水分适应策略解析
18
作者 唐玮泽 李沁 +5 位作者 张浩萍 金益 李强 殷德意 叶清 刘慧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植物水力性状能够反映植物对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能力,研究热带珊瑚岛特殊生境下优势植物的水力功能特征对深入理解热带珊瑚岛植物的水分适应策略,从而选择热带珊瑚岛植被构建和恢复的适生物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中国热带珊瑚岛生境... 植物水力性状能够反映植物对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能力,研究热带珊瑚岛特殊生境下优势植物的水力功能特征对深入理解热带珊瑚岛植物的水分适应策略,从而选择热带珊瑚岛植被构建和恢复的适生物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中国热带珊瑚岛生境中2种优势适生木本植物:抗风桐(Pisonia grandis)和草海桐(Scaevola serice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其叶片和枝条的水力性状,并分析了其水分适应策略。结果表明,抗风桐的叶片栓塞抗性、枝条边材比导水率和叶片膨压丧失点显著高于草海桐,而枝条栓塞抗性、叶片导水率、边材密度和叶面积边材面积比均显著低于草海桐。抗风桐的叶片具有比枝条更强的抗栓塞能力,对水分胁迫敏感,但同时选择以高效的枝干水分运输来满足叶片高蒸腾需求的充足供水。草海桐枝条与叶片则存在水力脆弱性分区,在面临水分胁迫时叶片充当“安全阀”以保证枝干木质部的水力安全。抗风桐与草海桐能够通过协调叶片与枝条水力性状采取不同的水分适应策略,从而更好地适应热带珊瑚岛的特殊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水力性状 栓塞 水力脆弱性分区 水分运输 热带珊瑚岛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诸岛的植物和植被现状 被引量:42
19
作者 任海 简曙光 +3 位作者 张倩媚 王发国 沈彤 王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39-1648,共10页
中国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它们均属热带海洋珊瑚岛,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南海诸岛有40多个岛礁有陆生植物405种,其中野生植物260多种,栽培植物100余种。常见乔木有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抗风桐(Ceodes ... 中国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它们均属热带海洋珊瑚岛,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南海诸岛有40多个岛礁有陆生植物405种,其中野生植物260多种,栽培植物100余种。常见乔木有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抗风桐(Ceodes grandis)、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a)、红厚壳(Calophyllum inophyllum)、橙花破布木(Cordia subcordata)、莲叶桐(Hernandia nymphaeifolia)、海柠檬(Ochrosia oppositifolia)等;灌木主要有草海桐(Scaevola taccada)、银毛树(Tournefortia argentea)、海巴戟(Morinda citrifolia)、假茉莉(Clerodendrum inerme)、海人树(Suriana maritima)等;草藤本植物主要有厚藤(Ipomoea pes-caprae)、海刀豆(Canavalia rosea)、滨豇豆(Vigna marina)、海滨大戟(Euphorbia atoto)、孪花蟛蜞菊(Wollastonia biflora)、蒭雷草(Thuarea involuta)、细穗草(Lepturus repens)、盐地鼠尾粟(Sporobolus virginicus)和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a)等。这些植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方面形成了耐盐、耐高温、耐旱、喜钙、阳生、海漂、动物传播等方面的植物功能性状以适应生境。南海诸岛的植被有珊瑚岛热带常绿乔木群落、珊瑚岛热带常绿灌木群落、珊瑚岛热带草本群落、湖沼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5大类21种。影响南海诸岛植被演替的主要因素是土壤质地和水分状况,属于外因演替。南海诸岛的土壤主要有分布于岛中的常绿乔木和常绿灌木林下的石灰质腐殖土以及分布在岛外围沿岸海滨的冲积珊瑚沙。南海诸岛面积小,植被形成极不容易,对各岛的天然植被要进行保护,对填海造陆区域的绿化可参考这些天然植被生态系统进行土壤改良、种类筛选和种类搭配,对野生植物资源可以合理利用,要注意外来种入侵防控、恶性杂草控制和病虫害防治。未来要加强植被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科研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生植物 植物功能性状 热带珊瑚岛 外来种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70
20
作者 臧润国 董鸣 +5 位作者 李俊清 陈小勇 曾宋君 江明喜 李镇清 黄继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130-7135,共6页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急需优先抢救的国家重点保护濒危植物。目前,有关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原因及相应解濒技术的研究还非常缺乏,已有的植物种群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理论对极小种群植物并不完全适用,迫切需要研发有针对性的科学理论和保...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急需优先抢救的国家重点保护濒危植物。目前,有关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原因及相应解濒技术的研究还非常缺乏,已有的植物种群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理论对极小种群植物并不完全适用,迫切需要研发有针对性的科学理论和保育技术。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2016YFC0503100)"的研究意义、内容、目标及展望。项目拟针对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保护与恢复技术的研究,拟构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理论体系,研发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和更新复壮的技术体系,并建立相应的应用技术标准和示范基地,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致濒机制 就地保护 扩繁技术 迁地保护 回归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